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省委党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省委党校有关保留、使 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吉林省委党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省委党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i 摘 要 “普世伦理”又译作“普遍伦理” 、 “全球伦理”或者“世界伦理” ,是由德 国的神学家孔汉斯于 1990 年提出来的,并成为了理论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三个 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第一部分:普世伦理的提出。首先描述了普世伦理提出的时代背景,包括信 仰缺失,信任危机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人类陷入了一场全球性 的危机之中,普世伦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进而阐述了普世伦理的内涵以 及特征,这是建构普世伦理的基础。 第二部分:普世伦理何以可能。这部分论述的是构建普世伦理的可行性。首 先是寻找普世伦理的历史思想渊源,本部分追溯到了西方哲学中的至善原则和中 国儒家的普世情怀。之后又对构建普世伦理所具备的客观条件进行了分析,全球 化的趋势使得人类连结成了一个整体,这是构建普世伦理的外部条件。各民族文 化中都蕴涵着含义相通的基本道德准则,这些是建构普世伦理的内部因素。而儒 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又为构建普世伦理提供了存在形式。这一切充分地说明了普世 伦理是可以实现的。 第三部分:普世伦理所面临的困境和构建途径。本文从政治、文化、经济三 个方面论述了构建普世伦理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普世伦理的建构途径提出了三条 建议,首先要重建价值理性,其次寻求底线伦理并从各文化中汲取资源,最后通 过多元对话来完成对普世伦理的构建。 关键词关键词:全球化 普世伦理 ii abstract “the universal ethics” is also translated into “the widespread ethics”、 “the global ethics” or “the world ethics, it was advocated by hans kung who is a theologian of german in 1990, and become a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theory field.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 section 1: put forward “the universal ethics”. first we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 including the lack of faith, trust crisi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or these reasons, human fall into a worldwide crisis. “the universal ethics” was raised in this case. then this paper expatiate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universal ethics,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the universal ethics. section 2 :how “the universal ethics” is possible. this part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the universal ethics. the first step is to find out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this article dates back to the perfec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universal feelings of confucian principles. and then analyzed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hat possessed by the universal ethics.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makes the human connection into a whole. this is the external condition of building the universal ethics. we can find the same moral code in every national culture. this is the internal factor of building the universal ethics. seek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in confucianism offer the existence form of the universal ethics. all of these fully explain that the universal ethics can be constructed. section 3 :the difficulty and the way of building “the universal ethic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difficulty of building the universal ethic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political、cultural and economic. and put forward three proposals for building the universal ethics. firstly, reconstruct our contemporary value rationality. secondly, search the bottom line of ethics and draw resources from various cultures. finally,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the universal ethics through multiple dialogues.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the universal ethics iii 目 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 目目 录录 . iii 引引 言言 . 1 一、普世伦理的提出一、普世伦理的提出 . 2 (一)普世伦理提出的背景 . 2 (二)普世伦理的内涵 . 4 (三)普世伦理的特征 . 6 二、普世伦理何以可能二、普世伦理何以可能 . 8 (一)普世伦理的思想渊源 . 8 (二)普世伦理得以实现的有利因素 . 12 三、普世伦理所面临的困境和构建途径三、普世伦理所面临的困境和构建途径 . 15 (一)实现普世伦理所面临的困境 . 15 (二)实现普世伦理的途径 . 1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0 后后 记记 . 23 1 引 言 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转化为了物 质财富。在人们满足于用 100 年时间创造了比过去所有时间创造的财富还多的时 侯,一些有识之士却认识到了科技是把双刃剑。人们在为自己成为创造者取代了 上帝而雀跃的时侯,自然正在加快她报复的步伐。气候变暖,水资源严重污染, 土地荒漠化加剧,各种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战 争不断,国家、民族之间矛盾激化,人类面临着核毁灭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信 任锐减。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新矛盾与人类社会本来固有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引起 了全球化的危机。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呢?答案是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遵守的 伦理原则。德国的著名神学家孔汉斯在 1990 年的全球责任一书中首先提出了 “普世伦理”这一口号。随后 1993 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召开了“世界宗教议会” , 来自 120 多个宗教团体参加了这场盛会,并且讨论通过了孔汉斯起草的走向全 球伦理宣言 。此宣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哲学界、宗教界、政治界、文化界等各方 的关注。一时间研究普世伦理成为了一种热潮。1995 年全球政治管理委员会发表 了全球是邻居一文,倡导构建“全球性的公民伦理” 。同年, “世界文化与发 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创造的差异性 ,呼吁建立“全球伦理” 。1997 年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为“世界伦理计划”订立项目,并在 1997 年的 3 月和 12 月分别在巴 黎和那不勒斯举行了两次会议来进行商讨。1998 年在北京举行召开了区域性“全 球伦理国际研讨会” , 1999 年在韩国汉城举行了亚洲地区的 “普遍伦理和亚洲价值” 的国际研讨会。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积极地对普世伦理的相关课题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普世伦理提出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普世伦理的内涵 和特征,论述了普世伦理合理存在的现实条件,并深入挖掘了普世伦理的思想渊 源,总结了建构普世伦理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构建普世伦理的途径。 2 一、普世伦理的提出 普世伦理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神学家孔汉斯于 1990 年在全球责任一书中首 先提出来的, 在 1993 年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通过并签署了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 从此普世伦理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并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都 为创建普世伦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提出构建普世伦理呢?是 什么原因让人们意识到全世界的人都需要来遵守一个道德准则来维系我们生存的 地球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各种危机。 (一)普世伦理提出的背景 普世伦理提出的现实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1.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 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从而加速了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海底不再是深不可测,月亮不再是遥不可及。当人类 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之时,他们已经确认上帝死了。没有 神话,神话是人创造的,没有超人,人自己就是超人,理性变得极度狂妄。人是 万物之首,人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改变者。工具就是科技,目的就是财富。 “自我中 心论”成为了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人们埋没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无暇抬头 观看天空中自由闪烁的星星,也无暇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着,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做的只是为了财富而拼搏。人生目标已经迷茫, 道德底线已经淡化,人丧失了自己,成为了科技的奴隶,成为了为财富而奔波的 木偶。只知道财富代表着成功,而忘了灵魂深处所渴望的幸福是什么样子。从此 心态不再平和,急躁、焦虑、忙碌、功利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信仰是人性向善的 最原始的动力,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现状是信仰的缺失不再是 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问题,全人类都陷入了信仰危机。 2.2.信任的危机信任的危机 当虚与委蛇成为人们交往的态度,当尔虞我诈成为人们交往的手段,当损人利 己成为人们交往的目的。人们不禁要问: “世界怎么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3 是因为信任的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契约成了人们之间交往的保证, 一张薄纸成了人们之间心灵相交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人们仍然渴望与他人真 心的交往,但是人们的情感面临利益的冲击时又变的那么脆弱。财富变成了人们 追求的终极目标。面对冷酷的世界人们不再相信他人,从而从内心深处建立了一 栋堡垒,无法感受到他人的关怀,自己被包围起来,快要窒息而死,却不敢踏出 那个保护圈。 3.3.自然的报复自然的报复 人们由开始的恐惧自然,对自然恭敬有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掌握了自然的 规律,对自然的逐步开发利用,人们惊奇的发现,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免费资源, 她可以为人类创造无限的财富。从此,敬畏之心不再,人们疯狂了,他们举着科 技的大旗,对自然进行了无限制的掠夺,当人们在自豪的宣称用 100 年时间创造 了比过去所有时间创造的财富总和都多的时候,自然正在悄无声息的开始着她的 报复之路,全球变暖,冰山融化,大气污染,沙漠横行,水资源短缺,人类赖以 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逐步的恶化之中。虽然事实摆在眼前,但是对财富的追求, 对发展的渴望,使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地 震,大海啸瞬间夺走上万人的生命,人们此时才醒悟到,人类面对于自然还是那 么渺小,当自然发威时,人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如果有一天,自然到了她所承 受的极限,那么人类的未来在哪里。人们开始反思了。但是,错误已经造成,对 自然的伤害人们不知道怎么样去弥补,通过什么方式弥补。 4.4.战争的威胁战争的威胁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让人们胆颤心惊,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而反过来科技又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弱肉强食成为了国家间生存的准则,到处 充斥着霸权主义,恐怖袭击,战争在地球上从来就没停止过。时至今日,地区冲 突,种族冲突,国家之间的冲突依然在加剧,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对全人类的一个 威胁,有科学家说过,现在世界上的核武器能够毁灭地球几百次。 以上种种, 说明了人们正处在一场危机之中, 一场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危机之中, 人类的生存状况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 在失去控制: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性混乱中作了这样的回顾与前瞻。 “几乎 所有的既定价值标准,特别是在世界先进地区大规模的瓦解了” ,世界因此陷入了 “全面的精神危机” 。 “如果人类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克服全球精神危 机” 。 “就要掀起一次新的历史浪潮,使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根本改变,才会革除 4 积弊。实际上它产生于一种漫长的文化自我重新审视和哲学的重新估价过程” 。那 么如何解决这场危机呢?学者们提出了构建普世伦理这一思想。 (二)普世伦理的内涵 孔汉斯认为: “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 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 一些有约束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共识。没有这样一种伦 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和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 会感到绝望。 ” 虽然孔汉斯是普世伦理的提出者,但是他所下的定义是以宗教为 背景的,并不能代表这一概念的普遍性。很多学者都对这一概念下了定义。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万俊人教授。他认为: “作为一种新的解释性伦理概念,普世伦理 是一种以人类的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的基本道德生活,特 别是有关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主题的整和性伦理概念。 这个概念包含有各有侧重的三个方面,第一侧面所侧重的是普世伦理构成的基础 即人类社会公共理性和价值秩序共享;第二个侧面侧重的是普世伦理所关注的道 德主题和实质性内容;而第三侧面所侧重的是普世伦理的跨文化和跨地域的引 申。 ” 笔者认为,普世伦理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 1.1.普世伦理是一种普世伦理是一种底线底线伦理伦理并且是开放性的并且是开放性的 建构普世伦理应遵循“最起码的最大普遍化”原则,也就是要达成一种被最大 多数人所认同并接受的“基本伦理共识” 。也就是说,人只有先满足了这一底限度 的伦理才有可能向着更高级的伦理迈进。普世伦理必须以底限度伦理方式呈现出 来。因为各国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性会随着伦理要求的提高而变大,很难得到 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欲速则不达,人们面对更高层次的伦理要求会产生无法 实现的感觉,变成了空架子。而底线伦理则是人之为人的最低要求,很容易得到 最大多数人的赞同并主动遵守。 普世伦理首先必须是底限度的伦理,这并不是说普世伦理是固定不变的,在 保证底限度的同时,它还是个开放性的系统。表现在它应该以一种公正、宽容的 态度去接受不同的文化,并要有可发展性。时代在发展,伦理思想也在跟着变化, 只有以开放性的态度去接受不同的伦理思想来完善自身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正 孔汉思库舍尔编,何光沪译,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2 页 万俊人, 寻求普世伦理 【m】 ,商务印书馆,2001 版,第 29 页 5 如斯威德勒指出的: “我们每一种宗教和伦理传统都不会满足于最低标准,虽然这 些标准至关重要;恰恰相反,由于人类在永不休止地超越自身,我们的诸传统还 提供了可供努力争取的最高标准” 。 2.2.普世伦理是人类在普世伦理是人类在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共识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共识 面对全球问题所具有的普遍性, 整体性等特征, 要求我们需要用全球化的意识 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普世伦理要求要以全人类的利益 来代替局部利益,个体利益,在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上达成共识。 在 1988 年美国召开的第十次人道主义大会上,与会的各国代表虽然由于种种 原因存在着不少分歧,但是大家却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达成了共识,并通过 了相互依存宣言:一种新的全球伦理观 。宣言认为“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 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 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 , 以建立一种世界共同体的伦理观。 1993 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宗教议会上签署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宣 言中称全球伦理“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 一种基本共识” , “我们确认,在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 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 本的道德态度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 。 虽然制定一套为全人类所普遍遵循的伦理还困难重重,但是对于普世伦理的 追寻体现了人们对于新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发展也成 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人类所追求的新的价值体系应该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宗 旨,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应当具有共识性,共容性,共通性等特点。 3.3.普世伦理是各民族伦理文化的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普世伦理是各民族伦理文化的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 人类的文明具有多样化, 多元化的特征, 他们的发展也伴有彼此之间的交流和 改变。各文化的共同努力组成了世界文化的现状,所以任何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 组成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普世伦理也不能抛弃或者排斥各民族的伦理思 想,而是应该以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为起点,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并加以提升和发 展。普世伦理应该符合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促进全人类的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各民族文化不但不排斥建构普世伦理, 而且他们的伦理 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 【m】 ,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7 页 保罗库尔兹。21 世纪的人道主义【m】 。尚峰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8.4.08 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8. 6 精华都具有相似性。这也成为了构建普世伦理的前提条件。比如在 1993 年举行的 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宣言规定了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 即“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撒谎,不可奸淫” 。我们赫然发现这四条“金规则” 普遍的存在于世界各族文化传统中,只是表述方式不一。这些规则具有超越时空, 永恒的意义和价值,是构建普世伦理的珍贵的资源。 任何文化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 而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具有同一 “类”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文化的共性是本质的。任何民族文化都经过了其特有 的发展轨迹,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经过历史的传承和洗礼,都有他的精华部分 和糟粕部分,这是不可避免的。每一种文化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虽然各文化都是 经过了独立的发展,有着与其他文化区别的鲜明特征,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中有着相通的部分,即对“真 善 美”的追求,这在任何民 族文化,宗教文化中都可以找到,这就是人类的共性。由于这些共性的存在使得 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沟通。面对全球化的今天,现有的各种伦理价值体系, 不管是西方的开放伦理观,还是东方的传统伦理观,抑或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伦 理,都不能单独满足全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的需求。而对各差异性文化进行合理的 沟通,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特殊文化道德体系中进行公平的对话和商讨,从 而建立普世伦理思想,正是我们所要做的。正如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 言中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 教来支配所有的宗教.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 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 因而“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现 代全球伦理只能建立在多元道德文化传统的相互对话和重叠共识之基础上,而不 能建立在任何单一的既定原则上” 。 (三)普世伦理的特征 作为一种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普世伦理,具有如下特征。 1.1.平等性平等性 普世伦理必须是以平等为前提来构建的,平等性是普世伦理的前提特征。万 俊人指出, “普世伦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尊重诸道德主体和诸道德文化主体所享 有的那些崇高道德情怀和道德信念为先决前提,来寻求他们或它们相互之间的基 孔汉思、k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何光沪译.成都:四力人民出版社,1997.12. 万俊人.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资源的意义【j】.社会科学论坛,1999(5/6). 7 本道德共识的。 ” 也就是说构建普世伦理应博采众家之长。不能因为现在的西方 文化霸权地位而轻易忽视其他文化,应该使所有民族的文化在构建普世伦理上享 有相同的地位。 2.2.开放性开放性 普世伦理应该是多层次的开放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普世伦理虽然是一种底线伦理,但是要是以此来否定普世 伦理的多层次性是不对的。普世伦理致力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世界矛盾。而各个 国家、民族都是世界的一份子,所以普世伦理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每一个人都 可以参与其中,不只是哲学家,宗教学家等。构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也不是说要 抛弃以前所有的东西来构建,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所以,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 下,结合以往的伦理观念和体系,充分吸纳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普世情怀 的思想,对此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开放性是普世伦理的基本特征。 3.3.多维性多维性 现在世界所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而是各方面都面临着危机。包括: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等等。所以普世伦理既然 致力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就应该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放眼全球的体系。她 要涉及不同的领域,并在各领域起到特定的作用。多维性是普世伦理的实效性特 征。 4.公约性公约性 构建了普世伦理后,如何让人们都去遵守她来起到她应起到的作用是所有人 都关心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普世伦理应该具有公约性。这也是人们在构建这一理 论体系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放眼全球,来寻找一个大家都遵守的道德公约,使 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全世界内都可以发挥作用是所有学者 的目标。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二、普世伦理何以可能 许多学者提出了疑问, 普世伦理真的存在么,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一)普世伦理的思想渊源 普世伦理在人类思想的发展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这种渊源我们既可以从 西方哲学中去寻找,也可以在中国传统哲学儒家思想中去追溯。 1.西方哲学中的至善原则西方哲学中的至善原则 至善原则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主要伦理思想,从第一个关注伦理的道德哲学 家苏格拉底到建造了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法则的康德,至善思想在西 方哲学史上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从三个时间段来介绍西方的至善思想。 古希腊时期的至善论古希腊时期的至善论 当早期的哲学家们都在关注自然科学,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时候,苏 格拉底是第一个关注人的哲学家。他认为德行就是伦理的普遍标准,而德行又等 同于知识,知识就是美德,人们不行善事是因为无知,所以他说“无人有意作恶” , 当人们心中有了善就自然会去行善了。苏格拉底把道德的问题引到了人本身,就 是“认识你自己” 。德行成了发源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规范,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就是 至善。同时他还认为德性和幸福是一致的,幸福来源于德性,苏格拉底在受审时 的申辩中说“ (我)只是劝说大家,敦促大家,不管老少,都不要只管自己个人和 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告诉你们,金钱并不 能带来美德,美德却可以给人带来金钱,以及个人和国家的其他一切好事” 。 苏 格拉底的伦理思想是超前的,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他的思想对于后世 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就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柏拉图 把善定义为最高的理念,在理想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描述的那个理想的 世界。有节制的生产者,勇敢的武士和充满智慧的领导者,各人坚守本分,从而 获得了理性,也就获得了德性,也就拥有了幸福。柏拉图的至善学说重视理性, 但他同时认为现世的人无法达到完满的善,而必须经过灵魂回忆和死亡练习去接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m】 ,商务印书馆,1981 年 6 月,第 69 页 9 近善,柏拉图的至善学说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到了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一 个事物的善在于它特有的性质的实现,每一种生物的目的或目标是要实现它那区 别于其它生物的特殊本质或使之明显起来。人的特殊本质不单纯是有肉体存在, 或带有欲望的感觉,行使植物或动物的职能,而是有理性的生活。因此,人的至 善是全面和习惯地行使那种使人成为人的职能。 ” 亚里士多德比较看重幸福的感 觉,他认为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有德行一定可以带来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是具备 德行的外在条件。通过习惯来培养去做道德的事,通过主观选择来完善具有自然 倾向的德性,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至善思想。 古希腊的至善论思想是整个西方至善思想的源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苏 格拉底的向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一直影响着西方哲学伦理思想的发展。 中世纪的至善论中世纪的至善论 到了中世纪,宗教神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哲学变成了神学的附属品。古希 腊的关乎人本身的善被外化到了上帝身上,上帝成为了全知全能的善,人变成了 罪人,需要教会来颁布道德行为规范,这一时期的至善论研究多数发生在教父和 经院哲学家中,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个完满的存在,是善的。上帝把世界从无创造出来,因 此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善的,而恶被奥古斯丁分为了三种。物理的恶是 上帝创造出来的,是为了衬托上帝的善。认识的恶是因为人类自身理智的不完满 (不可能完满)所造成的。伦理的恶是因为人们背离了上帝的善而做出的错误的 选择。所以掌握着善的上帝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裁决并行驶赏善罚恶的权力,奥古 斯丁给出了拥有完满的善的上帝的证明,人类可以肯定拥有确定的知识,也就是 说拥有真理。那么这些确定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从外在于人类比人类 更高级的理性之处分有出来给人们的,这只能是上帝。上帝的存在也就是上帝之 城的存在,不完满的人类能否在脱离现世后进入上帝之城从而接近完满的善的上 帝,要取决于在现世中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 阿奎那的思想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至善就是幸 福,就是在追寻上帝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同样,阿奎那也认为人在现世无法达 到至善,需要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总之,中世纪的至善思想严重受到了宗教神学的 影响。他们致力于证明上帝的存在。而这个上帝就是至善的主体。 梯利:西方哲学史【m】 ,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 年 7 月,第 94 页 10 近代至善论近代至善论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漫长的中世纪结束了,人们的思想开始苏醒,开始重 新审视上帝的存在。斯宾诺莎认为: “真正的幸福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 (我) 便可以永远享受连续无上的快乐。 ” 而这种真正的幸福就是精神幸福,就是他所 一直追寻的至善,是在哲学的理性思考中所得到的。斯宾诺莎进一步阐述到至善 就是对上帝的思考并且理性的爱上帝,但是区别于中世纪的上帝。斯宾诺莎把上 帝实体化到了自然,而不具备人格和意识,上帝被拉回到了人间。到了康德这里, 至善成为了他道德哲学的最高目标,康德的道德哲学建构就是至善思想形成的过 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核心概念: “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 。康德认 为只有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善,是完满的善。一切善的表现都应该是以善良意志 为前提的。因为“善良意志,并不因为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 物而善,也不因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内在的善。 ” 善良意志具有自律性,它是一种自由意志。对于“绝对命令”康德概括为“要只 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 绝对命令具有普遍性,是定 言命令。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构成了康德至善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德行是至善 论的根基,是最高的善,所以德行是善良意志的自律产生的。康德还非常重视幸 福,虽然幸福被排除在绝对命令之外,但是在至善中幸福必须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对德性和幸福做出了区分,德性属于理性世界 而幸福则属于感性世界,德性是最高的善的前提,是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而幸 福却也是至善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德性是至高的善,但是还必须拥有幸福,这 个善才完满。德性和幸福一起构成了善,并按照一定的比列来分有善。这一思想 把幸福和德性分离开来,幸福和德性不是同一的关系,而是要经过综合的方式结 合到一起的。康德在德性作为至高的善上是完全继承了西方哲学关于德性的传统 思想,尤其是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他们都推崇“德性至上” 。 2.2.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普世伦理因素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普世伦理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同样蕴含着普世伦理的因素。1993 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 议会上签署了世界宗教会议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宣言中就对普世伦理的构建 提出了两点基本原则。一是每个人都应当得到人道的对待。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这两点都可以在儒家思想中找到。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m】 ,商务印书馆,1981 年 6 月,第 402 页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9 页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明确提出的观点,而每个人都应当得到人道的对 待,也就是对他人的态度,我们可以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概括, 这两个思想正是儒家中的忠恕之道。孔子说: “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对这句话的 理解是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 还有人曾问过孔子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答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平等、宽容、 理性思维等精神都是极有价值的伦理思想,对于普世伦理的构建含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的反映了这一点。自己所不 喜欢的不要强迫别人去接受,这是在处理自与他关系时应该遵守的条件,要推己 及人,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这就是孔子的“恕道” 。就是拥有宽恕之心。宽恕 指的是在交往中,行为主体能够包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并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向 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始终以豁达的胸襟来把对方当做自己所爱的人来理解, 关心和体谅。荀子称这种精神为“兼术” 。就是君子要以贤能之才而容纳无能之人, 以才智之慧而容纳愚笨之人,以博大胸襟之怀而容纳浅薄狭隘之人,以纯洁之心 性而容纳驳杂之人。这种宽容精神正是建构普世伦理所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平等的精神。人与人不管经济条件差距多大,社会地位多么悬殊,但 作为人类这一相同的属性,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在人性上是相近的,所以人无权 去歧视他人。这也是忠恕之道能够形成的前提条件。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平等精神 对于构建普世伦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全 球化的形成必须通过合理的秩序来实现。但是各个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明显,国力 强弱更是悬殊。因而在现在的世界体系中不平等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是全球化的 进程,把所有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整体,特别是 在人类生存的问题上,大家更是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皆损。因此在各国家 民族的交往中,平等是应该首先遵循的原则。在构建普世伦理的过程中,更应该 遵循平等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各文化的思想,而不是唯霸权文化马首是瞻。 最后是理性精神。有学者曾提出疑问,为什么孔子不从正面阐述己所欲施于 人呢?这里就体现了忠恕之道中的道德理性主义内涵,由于每个人生存环境、成 长方式、学历修养、爱好、个性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己所欲并不一定 是他人所欲的,而这种情况下的施于人就变成了对别人的负担。即便是对“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限制性的,虽然人们在不喜欢的事情上相对来 说具有普遍的一致性,但是还是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产生不同,己所不欲即便在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39 页 12 性质上相同,还有所欲量多和量少的问题。儒家思想认为“恕道”是一种待人的 原则而不是“处己”的原则。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于己,不当下 恕字。恕之一字,只可说出来,不可说入来” 。由此可见,儒家将自律机制纳入 了“忠恕之道”之中,充分体现了其理性精神。 儒家思想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科技 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应势而生,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的进程中不断壮大,达到了狂妄的程度。人类对自然采取了单方向征服和掠夺的 态度。后果就是全球化的自然危机,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了人类 的生存。那么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也是构建普世伦 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儒家思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即天人合 一的思想。在蒙昧之初,人们对于自然都是心怀敬畏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东西方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西方重视自我,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变成了主 客体的关系,而主体的人又凌驾于客体的自然之上。这一思想是错的。而人与自 然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所延续下来的,值得普世伦理来借鉴。 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注重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说: “从心所 欲不逾矩” 。老子则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 “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 。墨子主张人们应逐级“尚同” ,最后“尚同”于“天 志” ,这一切学说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总之,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延续 发展至今,华夏文明中的朴素的自然和谐观与自然伦理观,经过现代化的诠释, 整理必然会成为未来伦理观的主要来源,对于构建普世伦理有着她不可或缺的作 用。 (二)普世伦理得以实现的有利因素 普世伦理的达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条件。 1.外部条件外部条件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的便利,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咫尺天涯 变得转瞬即到,人与人之间交往变得很容易,这就为人们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全球化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变成了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球经济一 石成金 传家宝卷二【m】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427 朱熹 朱子语类卷十八.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513. 13 体化。这不仅对普世伦理的建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还为其建立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全球化的趋势使人们意识到地球是一个整体,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越来越 多,一损皆损,一荣皆荣,只有从整体利益考虑才能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全球 化为人们的协商沟通创造了极其方便的条件,这是普世伦理能够形成的外部条件。 2.2.内部因素内部因素 普世伦理对于我们来说是新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际上它曾是“道德乌托邦” 的理论表达之一。希腊时期的斯多亚派曾提出“世界主义伦理” ,基督教的伦理思 想中有“千年理想世界”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大同”理想等等,这一切都体现着 人类对普世伦理的渴望。而对全世界各民族文化和宗教教义中的伦理思想进行研 究,我们赫然会发现他们之中都广泛的蕴涵着道德“黄金律” ,琐罗亚斯德在神 歌中说道: “对一切人、任何人、不论什么人都是好的东西,对我就是好的 我认为对自己是好的东西,也该认为对一切人都好。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卖车辆合同范本模板
- 山东前期物业合同范本
- 秋季语文教学反思与提升策略
- 装潢材料交易合同范本
- 销售团队绩效考核方案及指标
- 集资房购房协议书合同
- 设计稿件转出合同范本
- 出售国标电缆合同范本
- 参加综合实践的活动总结
- 油漆代理经销合同范本
- 第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仪器仪表制造工(智能制造传感技术方向)赛项实操样题
- 徐州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数学试卷一(有答案)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健康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性与生殖健康讲堂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 DL∕T 516-2017 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规程
- 2024艺术品买卖合同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门诊工作制度
- HPV感染与HPV疫苗知识学习培训课件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4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鸭健康状况生物指标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