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感性是费尔巴哈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理解他人本学的钥匙,是他感性人 本学的基础和出发点。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性的存在和人的自然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并由此阐发了人的本质的思想。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哲学本身在形成过程中的复杂 性、矛盾性,使得国内外相当多的学者对费尔巴哈哲学产生了误解。我们对费尔巴 哈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某些教科书的论述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批判,而真实的费尔巴 哈哲学思想却被遮蔽起来了。 费尔巴哈哲学是在对宗教神学以及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他本人提出要回到感性,回到人,回到事情本身。 为了避免人们对费尔巴哈仍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解释,突出他的感性人本学。本 文力图从原著出发,来阐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的内容,揭示其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 其现代性意义。文章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人的本质哲学的批判来 建立自己的感性人本学,从人是自然的产物入手凸显人的感性存在。 第二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哲学中对人的本质地位的凸显。在“我-你”关系上形成 的类存在物是费尔巴哈论述人的感性存在和本质问题的前提。 第三部分,主要是就费尔巴哈在建立其人本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前后不一 的论述分析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说的困惑之处。 第四部分,是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入手,指出费尔巴哈的感 性的人为马克思把人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开辟了一条道路,它的现代价值仍值 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关键词:关键词:费尔巴哈 感性实体 人的本质 自然 现代意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sens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and also the key to understand his humanism. his sensible anthropology is starts from this and is based on this. feuerbach so closely combine sensible existence of human and humans nature together that h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his thoughts on human nature. but jus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is philosophy, many a scholar, in domestic or abroad, misunderstood this theory in various degrees. so what we know about feuerbach is no more the introduction in philosophical text book and the critic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le the fact is that feuerbach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real sense was concealed. feuerbachs philosophy took its form in the critics of the religion theology and hegels speculative metaphysic. anthropology is the cor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he proposes human return to sensibility,man and the very things. in order to avoid the explanation of metaphysic materialism and highlight his sensible anthropology,i tries to explain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value of his theory. all of this is based on original books.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article. part i introduce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 was founded in the critic french mechanical materialism and hegels philosophy. his theory highlight humans sensible existence from the opinion that human is the product of nature. part ii expounds the nature of human in feuerbachs theory, which the “category” was formed on the relation of “iyou” that is the premis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of humans sensible existence and nature. part iii principally considering the contradiction that appeared during feuerbachs anthropology and the inconsistent opinions raised in different periods, i want to analysis on the puzzling problems of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discuss of the modern meaning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of sensibility. it points out that feuerbachs point on sensible human give the way to karl marxs argument on human as sensible activity, there is a long way for us to explore more modern value of his theory. key word:feuerbach, sensible entity, human nature, human, nature, modern meaning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前前 言言 一直以来,随着大量的新的哲学思潮的引进,费尔巴哈被认为是一种不合时宜 的思想而被人们抛在一边。和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产生的一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相比较,费尔巴哈是最少被人关注的。 费尔巴哈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很尴尬。对于德国古典哲学我们一致的看法是到黑格尔 那里是终结,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基本上从叔本华、尼采那里开始,只有在马克思本 人的思想发展史里,才会提到费尔巴哈,而且这个时期也很短暂,到 1844 年的手 稿时期。至于后来的形态 提纲费尔巴哈则更多的是一个靶子,被批判的 对象。我们所了解的费尔巴哈也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费尔巴哈。但是就是 这样一种被批判的地位也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20 世纪 80 年代关于在马克思的思 想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否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也成为了争论的焦点。我们所理解 的也只是他作为所谓“基本内核”的唯物主义的地位,至于他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 学一手遮天的情形下是如何凸显人的感性地位,他的理论究竟有无现代意义,却很 少有人问津。传统意义上,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也只是从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的角度入手的,或者更多的是站在马克思的角度去反观费尔巴哈,而不是直面费尔 巴哈本人,回到他的哲学本身。这就造成一种后果:使得人们对费尔巴哈的哲学缺 乏整体和具体细节的把握和了解。他的哲学贡献也只限于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唯心主 义哲学的批判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地位这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升了人的地 位,提出“神的主体是理性,理性的主体是人”。他的哲学之所以称为人本学,即把 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的最高的、唯一的对象。 费尔巴哈所提出的感性人本学一反德国古典哲学只从理性的角度去关注人的存 在命运的立场,从感性的角度去关注人的知、情、意,“使哲学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 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的人间”从而真正凸显了人本主义的立场。马克 思则继续沿着这条路前进,通过突出人的主体能动性建立了适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唯 物主义哲学。在哲学研究多元化的今天,重新研读和梳理费尔巴哈的哲学具有重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的现代意义。马克思曾指出“和黑格尔比起来,费尔巴哈是极其贫乏的。但是他在 黑格尔以后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因为他强调了为基督教意识所厌恶而对于批判的发 展却很重要的某几个论点,而这些论点是被黑格尔留置在神秘的朦胧状态中的。” 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同黑格尔的继承关系。而列宁的解释 却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划时代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格尔的唯心主 义决裂,宣扬了唯物主义。”很显然,我们长期的研究把费尔巴哈的贡献仅仅看作 是宣扬了唯物主义,限制了我们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整体把握和具体细节的研究。一 般的看法是费尔巴哈缺乏革命的热情,但把哲学从“虚幻的神圣的天国拉到活生生 的现实的人间”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感性的凸显关于人的感性存在的主要思想感性的凸显关于人的感性存在的主要思想 费尔巴哈说他的新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他的新哲学不是哲学,而是人类学, 是感性的人对人自身的认识。“感性”可以说是在费尔巴哈文本中使用的最多的词之 一,但是由于我们一直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等同于旧唯物主义,对他的感性思想没 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把费尔巴哈的感性思想等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进而把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等同于机械唯物主义。事实上,费尔巴哈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 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进行探讨并以此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1.1 感性人本学的前提:对法国唯物主义尤其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感性人本学的前提:对法国唯物主义尤其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以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费尔巴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但是又退回到了十 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这是对费尔巴哈的极大误解。费尔巴哈以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 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从而使他的哲学超越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上升为人本学的 唯物主义即人本主义。这在他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知 道,由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开启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机械唯物主义 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者把人等同于机器的思想,高扬人的主 体性。费尔巴哈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对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事实上,早年 的费尔巴哈已经对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机械论不理解自己是自身的原因, 它缺少生机,缺少自身发展的动力。这种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本身不是从自身开始 的原初的东西,而只是被规定的东西,它的全部认识都是从感觉中产生的,而感觉 又是感官和对象之间运动的结果,发生作用的对象的运动又是由另一个东西决定 的,如此类推下去,直至无穷。机械唯物主义摆脱不了这种循环,黑格尔称之为“恶 的无限性”。所以,经验论“不是以任何实在概念作为自己的原则,无论它的对象或 它的概念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体系,尽管它在外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上是连贯的,可是它内部却是不结实的没有联系的。1”也就是说,没有内在的生命 力。费尔巴哈还批判把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动还原为机械运动的观点。他不同意说, “动物是单纯的自动装置、机器,动物的一切活动都不外是机械运动,都不是从精 神原则中得出的。”2“笛卡儿从自己的观点把动物说成机械,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和 正确的。从他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比我们从我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否认动物具 有理性,从而把动物排除于人类社会之外这种做法更加荒谬,更加不合情理。这种 十分机械的观察自然的方法不仅符合笛卡儿的精神,而且符合于他那个时代甚至其 后时代的精神。”3机械唯物论不知道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动是有机的统一,他们一方 面把精神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甚至机械运动,从而取消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又不 得不承认精神活动的真实性。机械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不陷入困惑。当然, 早年的费尔巴哈在考察哲学史时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是站在黑格尔的立场 上。后来费尔巴哈又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确立感性的权威,正是借助于感性,费尔 巴哈对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批判。他说“真正的哲学的任务,不是将无限者认 作有限者,而是将有限者认作非有限者,认作无限者。换句话说,就是将有限者化 为无限者,将无限者化为有限者。”4唯心主义仅仅是将有限者认作无限者,机械唯 物主义仅仅是将有限者认作有限者,而真正的哲学,也就是他的哲学,是不仅将无 限者认作有限者,而且是将有限者认作无限者。费尔巴哈认为,哲学的主要工具和 器官是头脑这是活动、自由、形而上学无限性、唯心主义的来源。同时是心情 这是痛苦、有限性、需要、感觉主义的来源。用理论名词来说,哲学的工具和 器官就是思维和直观,因为思维是头脑所需要的,直观感觉是心情所需要的。思维 是学派和体系的原则,直观是生活的原则。在直观中我为对象所决定,在思维中我 决定对象。在思维中我是我,在直观中我是非我。唯心主义强调思维至上是错误的, 旧唯物主义片面地强调直观,把直观看作是脱离思维的东西,无疑是错误的。此外, 费尔巴哈还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概念也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物质实体是个抽象的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 , (第 1 卷) ,商务印书馆,1978 版,第 70 页。 2同上,第 207 页。 3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 , (第 2 卷) ,1979 版,第 38 页。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上卷,第 20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概念,而不是现实的个别的物体本身;所以旧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将 物质提高为一种神性本质,同时也就是将理性提高为一种神性本质。”“唯物主义乃 是理性论者”1“唯心主义,如它在经验论的范围内所表现的那样,就是唯物主义本 身。”2所以,费尔巴哈自认为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在费尔巴哈 看来,上帝、精神、灵魂、“我”是虚空的抽象,但是,物体、物质、物性也同样是 虚空的抽象。在他看来,真理、本质、实在仅仅在感性之中。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的形成也表现在对黑格尔的主观主义以及理性主义的批判两 个方面,开始时他更着重于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思辨。在标 志着他第一次完全站到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的黑格尔哲学批判 (1839)一文中,“黑 格尔哲学是理性神秘论”3这是费尔巴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的结论。他着重揭露 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与感性直观之间、思辨的“纯存在”与现实的存在之间的尖锐对 立,揭露了貌似从“感性确定性”出发的“精神现象学”也不过是“现象学上的逻辑学”, 即不过是同样的抽象概念体系。从时间上说,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抽象思辨的批判要 早于他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从逻辑上说,建立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的本质的学说也 正是费尔巴哈揭示基督教本质的前提,因为在他看来,基督教的本质无非是异化了 的人的本质。正因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这种感觉论的背景,他对黑格尔的“人的 本质”的批判便带上强烈的感性直观色彩。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凭借抽象为媒介 的实体,因为是一个可以怀疑的实体。只有感觉的对象、直观的对象、知觉的对象, 才是无可怀疑地、直接地确实存在着的”。4黑格尔的抽象假定了“人以外的人的本 质”,它“缺少直接的统一性,直接的确定性,直接的真理。”1在黑格尔那里,自我 意识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最高抽象,它能动的“异化”出一切内容,自身却是一个 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粹独立的“主体”。费尔巴哈则指出“自我意识”不是别的,正 是感性的人的属性,决不能把“人”这个名称译为“自我意识”,“因为旧哲学的自我意 识是与人分离的,乃是一种无实在性的抽象”。费尔巴哈清醒地意识到黑格尔哲学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第 142 页 2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 ,第 1 卷,商务印书馆 1978 版,71 页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上卷,第 76 页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下卷,第 17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不过是一种“理性化的神学理论” ,而他要使哲学回到现实的世界,也就是使虚幻 的“理性人”回到“感性的人” 。 1.2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对前人批判的过程中费尔巴哈就开始了他对自 然、对人的关注。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索人的客观存在,他宣称他的哲学将 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他告诫人们,去观 察自然,观察人,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哲学的秘密。他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 17 世纪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论证自然界的客观性,指出自然不是从无中产生或被 上帝造出来的,而是从自身中产生出来的独立实体。自然界是“人拿来当作非人性 的东西而从自己分割出去的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本质之总和。”1他还论证了自 然先于精神,无意识先于有意识,说明自然界是自因的、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实体。 “自然力不仅作用于我的表面、我的皮肤、我的身体,而且也作用于我的核心,我 的灵魂;我在晴朗天气下所吸入的空气,不仅使我的肺腑舒畅,而且使我的头脑清 新,太阳的光辉不仅照耀我的眼睛,而且也照耀我的精神和心情。”2因此,人必须 尊重自然。“随时随地地崇敬自然界、奉自然界为神圣,不仅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 和源泉,而且作为自己精神和肉体健康的基础和源泉,因为只有借助自然,人才能 摆脱病态的要求和愿望。”3人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和一部分,人产生于自然界,依赖 于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支配。他进一步指出,不仅人的肉体来自自然界, 而且人的精神、思维也离不开自然界,它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它的内容也来自包 括自然界在内的外部世界。人们只能按照事物实际上所表现的那样去思想事物。所 以,现实界的规律也就是思维的规律,即“存在的规律,也就是思维的规律”。费尔 巴哈声称他的哲学就是以具有理性的、立足于自然界的、实在的、完整的人为基础, 而不是以无本质、无色彩、无名称的理性或精神为基础。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精神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上卷,第 105 页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下卷,第 591 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下卷,第 53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和肉体、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并且认为:“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 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是真理”1。他断言,物质和意识的真正关系只能是这样:“存 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出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2。费尔巴 哈一再强调,只有存在才是感性、理性、必然性和智力,存在是一切的一切。存在 的本质就是自然的本质。当然,在自然面前人也不是消极无为的,人虽然在发生的 时间上是第二性的,但在地位上说则是第一性的。自然界繁殖、产生,而人则能够 制造。制造是一种自主的、有意的、属人的行为。 1.3 人是感性实体人是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既不是费希特的自我,也不是黑格尔 的自我意识的人,更不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说,人是最现实的、真正最 实在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一句话,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 体。所谓感性实体,乃“是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的真实的、非臆造的、现实存 在的统一;因此,在我看来,感性也就是现实。”1无论是从人作为人的对象的角度 还是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来说,人都是感性的实体。他说,人总是有生命的,有感觉 和表象的,并且人的感觉、思维这种精神活动是随着肉体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爱好、兴趣都会有所变化。“感性就是完全性,只有充满人 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和实在的东西。”费尔巴哈否定感官是一切堕落、仇恨和人 类生活中一切病态的源泉,而肯定感官是生理上、道德上和理论上健康的源泉。他 认为,人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人在欢乐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在痛苦的时候,都 是凶残的,而痛苦的源泉正是感官的有意或无意的被剥夺。当然人只能是自然的产 物,以自然为其生存的基础。“生命起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这对于每 一个稍微了解自然和人的人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值得注意的是,费尔巴哈认为, 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 不过是纯粹的自然实体, 只是“单纯的自然人, 而不是人。 ”,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下卷,第 538 页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上卷,第 181 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上卷,第 18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这样一个有生命的人,也只有通过种族繁 衍而在时间的进程中延续下去,从而使自己的类或种族得以永恒、无限。不过总的 来说,费尔巴哈强调的仍然是自然属性的人。人本学以人为哲学体系的核心,这就 使得费尔巴哈从人是感性实体出发,把感性这个传统上主要是从认识论角度理解的 概念运用到本体论上去,即赋予感性以本体的意义。既然人是感性实体,那么他就 自然地需要他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存在,而这样的事物只有对人发生作用时才能成为 人的对象。只有在感觉之中,这个人,这个个别事物才有“绝对价值”。只有感性实 体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实体。而同时费尔巴哈也确信,“人的最内秘的本质不表现在我 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2。 1.4 感性存在是本原的存在感性存在是本原的存在 因为感性存在在费尔巴哈这里就是感性实体,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与人的 统一,是知情意的统一。所以,感性存在必然是直观的、本原的存在。费尔巴哈认 为,现实的感性存在是他的人本主义的立场和出发点。费尔巴哈在论哲学的开端 中论述道:“从经验到哲学是必然的,而从哲学到经验则是任意的造作”,3这里的经 验自然是指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感性存在“永远只是完全确定的、感性的、个别 的事物与实体”,“在思想中的他,便就是在现实中的他,在精神中的他,便就是在 肉体、在自己的感性实体中的他;他是人,或者说得确切一些因为,费尔巴哈 把人的实体仅仅放置在社会性之中他是社会的人,是共产主义者”。1所以,费 尔巴哈的感性存在既是确定的个体存在,又是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人与人的完 整的关系存在,人既是个体存在物又是类存在物。同时,感性存在具有直接性和本 原性,“感性存在是原初的存在,是存在被确定的原初的方式”,“生就是活着,感觉 着,表露着感觉。而你的感觉越强,就越需要表露;总之,你的感觉和情绪越真实、 越强烈、越是本质的,它便越表现为外部的、感性的。诚然,你在感性上未曾表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 154 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第 591 页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第 8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出来的你,便不算你”。1动物的存在与本质是直接同一的,人的存在与本质也一样 是无需中介的。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下卷,第 435 页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第 20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 人的凸显人的凸显关于人的本质的主要思想关于人的本质的主要思想 人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潜在原则,索珀认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始 终关注着人的真理和目的,在绝对观念中得到满足的是人的目的和人的自我实 现”。1只有费尔巴哈才明确提出人是哲学的基础、立场和出发点,哲学必须以人为 本,哲学就是人本学。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就是要揭示“神学的秘密 是人本学”,就是要分析“上帝是人的最高本质”,上帝是人的类本质,类本质是人的 最高本质。 2.1 “我我-你你”的对话关系及类本质的对话关系及类本质 费尔巴哈的“类”学说是从对黑格尔的“类”思想的继承和批判而来的,如“类” 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物的共性;类是个体的真理,是个体发展的目的。“个体 只是手段,而类则是目的,类之目的通过个体之手段实现自己。”2但是,费尔巴哈 对黑格尔类思想的发展,主要是把类与人结合起来考察。费尔巴哈认为,人虽然以 个体的形式表现其生命存在,但个体的现实性却在于类,并通过类来得到体现。离 开类而孤立封闭的、单个人的存在则是非现实性的存在,如同神学中独一无二的上 帝或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那么,什么是人的类存在呢?尽管类概念是费尔 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但他对类概念的表述却是比较混乱的。大 致可概括为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本质,是“形成本来的人性 的东西”,但这里的自然本质,不能仅作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理解,而应当理解为“合 乎人之自然本性”的、和谐的并赋予人的一切禀赋和潜能的人的整体性和普遍性; 其二,是指人的类意识和人意识到的类,是“在人里面而又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属 神的三位一体,就是理性、意志和爱的统一”3;其三,是指与“我”相对立的“你”即 1凯蒂索珀: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 ,廖申白、杨清荣译,华夏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1 页 2 基督教的本质 “导论”草稿 ,第 5 页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下卷,第 1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与特定的个体相对应的其它一切个体。按照费尔巴哈的观点,上述类的前二重性的 含义的规定,都还只是从“外在生活”方面,即从人与自然、人与上帝的对象性关系 出发对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的确认,而人的第一对象和最高本质却是人自身。正是 在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在与同类的其它个体的交往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即“社 会的人”得以确立,类就是“那个与那在自己的唯一性质中被孤立起来的我正相对 立的你, 即一般来说一切存在于我之外的其它的个体”。 1所谓“人的根本是人本身”, “人只有在别人身上才了解自己和意识到自己”,只有许多人合在一起才成了人所应 当是的和能够是的,才像人所应当是的和能够是的那样。因此,对于“我”来说,“你” 就是上帝,“我”是通过“你”、依赖于“你”来认识和确立自我的,人的类本质只有通 过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彼此交往,才能表现出来,它就存在于有差别的个体之间的 统一之中。费尔巴哈在其著作中经常使用“我”和“你”的概念,其涵义都是指“一个人” 和“另一个人”。他说:“我是我对我来说同时又是你对别人来说”, 2“人本身,既是我,又是你”。 通过“我你”关系,费尔巴哈首先阐述了人的类本质即“社会人”的思想。他说, 类就是人与人的统一或人与人的关系,“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 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 人的统一之中”,“只有把人与人的关系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系,我对你的关系 加以考察时,才能谈得上道德”,3因此,只有“我你”之间的对话才是真正的辩证 法。在这里,“你”是一种象征性的用语:“我”通过类来确证自己,就是通过“你”来 确立自我,“你”就成了类的象征;“我”通过自然来确证我的感性实在性,“你”也就 成了自然本质象征,而类是上帝的秘密和本质。可见,“我”与“你”的统一关系对于 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关系来说,无疑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 对此,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盛赞费尔巴哈建立在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我 你”的关系为“真正的辩证法”,它“不是孤独的思想者与他自己的独白,而是我与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下卷, 第 28 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 ,第 166 页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 第 52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你之间的对话”。1马克思在给费尔巴哈的信中也指出:“建立在人们现实差别基础上 的人与人的统一,从抽象的天上降到现实的地上的人的类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 那是什么呢?”2正是“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 则”,从而“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3。 但早在费尔巴哈的时代,就有人误解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这就是施蒂纳。针 对施蒂纳对基督教本质的批判,费尔巴哈进行了反批判,施蒂纳认为,费尔巴 哈的神学观点在于“使我们分裂成为一个本质的我和一个非本质的我,而且他把类, 把泛称的人,也即抽象、理念,描述成为我们真正的本质,以区别于那个现实的个 体的我,把后者描述成为非本质的东西”。4费尔巴哈认为这是对他的误解,因为基 督教的本质一书的核心正在于消除本质的我和非本质的我之间的分裂,正是在于 把整个的人,从头到脚加以神化,也就是加以肯定和承认。所以,费尔巴哈声称, 他的类本质决不是从个体的人抽象出来的概念,而是整个的人,是自在自为地具有 感性存在的具体的人的总体。类并不意味着抽象,而是意味着那个与那在自己的唯 一性中被孤立起来的我正相对立的你,即一般说来存在于我之外的其他的个体。 麦克莱伦认为,费尔巴哈“类的观念所包含着人类的根本统一性来自于人不是自满 自足之物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品质和能力,所以只有加在一起才能 形成完全的人。”5麦克莱伦虽然想把费尔巴哈的类从抽象中解放出来,但是没有 把类理解到“我”与“你”的关系这个层次。 2.2 人的自然本质人的自然本质 针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思辨哲学把人同自然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费尔巴哈指 出:“我憎恶那种把人和自然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以我依赖于自然界而可 耻,我公开承认,自然力不仅作用于我的表面,我的皮肤,我的身体,而且也作用 1 马丁布伯我与你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第 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第 27卷,第 450页 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00 年,第 96页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下卷,第 423 页 5 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 ,夏威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版,第 9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于我的核心,我的灵魂”。1他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反对把人类看作上帝的创造 物或精神的异在,认为人的产生不可能是先验的由于基督教的创世说或某种哲学上 的构思。费尔巴哈认为,不仅人的肉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人的思维器官也是自 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不仅建立了平凡的肠胃工场,也建立了头脑的庙堂”。2精神本 身不能从自然界直接产生出来,但是精神原本是与肉体、感官一同发展起来的,精 神联系着感官、头脑、肉体上的一般器官,因而不能说肉体器官、头脑是出于自然 界,而精神作为脑髓的活动,却是出于一个与自然界完全不同的东西,出于另一个 思维实体和幻想实体。人们之所以把精神活动看成一种特殊的活动,是因为制约着 这个活动的器官,对于人来说不是人的感觉和意识的直接对象,不像吃东西时的口 和胃肠,不像看东西的眼睛,也不像做手工时的手和臂,头脑的活动是最隐秘、最 深藏、最无声无息的活动,所以人就拿这个活动当作一个绝对非肉体的、非有机体 的和抽象的东西,实际上,精神活动本身也是根植于自然界的。 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的人,与自然界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人首 先就不是一个离开光、离开水、离开事物的存在,而是一个依赖自然的实体,自然 界的许多东西都是人的生存所必须的,离开了自然界的给予,人就无法生存。在唯 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着眼一文中,费尔巴哈指出人对自然 物的依赖性:“空气是感觉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我们靠空气生活,但不是单靠空气 生活,还靠无数其他的物和物质;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和喝。我们所吃和喝的 东西,我们必须看到、听到、嗅到和尝到。但我们不限于只有这些感情关系;我们 还用我们的不懂美感的牙齿咬碎和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味道以 及其他感觉都只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肉和血,把它的本质 变为我们的本质”1。他还说,假如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就成了半个人,而不是完整 的人。为什么是半个人呢?因为,“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 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下卷,第 537 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8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正是因为人本身至少有一部分 是具有含水的血和本质的含水的生物”2。 费尔巴哈的上述言论,常常被认为是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论述,并据此认为 费尔巴哈所讲的人的本质只是指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他把人的本质和动物的本质相 等同,这种看法,在我们看来是片面的。费尔巴哈确实在许多时候把人的本质说成 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即空气、水分、食物、把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和人的本质这 两个不同的问题混淆了,但是他在论述人的自然本质时,更多的是联系人的社会本 质,特别是精神本质来讨论的。费尔巴哈反对把人的本质和动物的本质相等同,他 指出,任何一个事物的本质,都只是被规定为它所是的:动物被规定为动物,植物 被规定为植物,人被规定为人,都由于它们各自的本质。费尔巴哈说:“人是自觉 的自然本质”,3所谓自觉的自然本质,就是指人的自然本质不像动物那样只是受本 能地驱使,顺从自然界,而是人可以靠精神来统摄人的自然属性。虽然感官是人和 动物共通的,但只有在人身上,感官从相对的、从属于较低的生活目的的本质成为 绝对的本质,成为自我目的、自我享受。只有人,对星空的无目的的仰望能够给他 以上天的喜悦;只有人的耳朵听见鸟儿的啭声、金属的铿锵声、溪流的潺潺声、风 的飒飒声时,感到狂喜;只有人能够从曼妙地伴随着那甜蜜情话的手的一触之中, 汲取无限的享乐。因此,人与动物相比,他的感性作用不像动物那样有局限,而是 包括一切现象,整个世界,无限的空间。可见,费尔巴哈已经认识到了人的自然本 质是受其精神本质制约的,人的自然属性,由于其社会和精神本质的约束,在很大 程度上已摆脱了人的动物性。 2.3 人的绝对本质(理性、意志、心)人的绝对本质(理性、意志、心) 依据费尔巴哈的见解,人异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有“严格意义上的意 识”理性,即人不仅能感到自己的个体,意识到“自我”,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类作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529 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第 530 页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上卷,第 11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为对象,意识到自己的类,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在动物, 内在生活跟外在生活合而为一,而人,既有内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内在生 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人的这种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又称为 “类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生活,从中意识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本质,这种精 神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理性、意志和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有思维 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 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1 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精神本质的规定是与其宗教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人 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 现出来,对象显示本质自身,这就是费尔巴哈考察人的本质的方法。宗教只是人对 自身的关系,不过人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异化了的本质来对待,人们把单个人 身上具有的简单的、有限的本质,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自身的本质。 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为主体的、 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这个无限属神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本质, 没有了人,上帝就一无所是。只有在人里面,上帝才作为上帝成为对象,只有人将 自己各种各样的属性放到上帝中去,上帝才具有多种属性。人的物理属性使上帝成 为一个物理存在者,自然之创造者;人的知性属性使上帝成为一个知性存在者,人 的道德属性使上帝成为一个道德存在者。这样一个具有人的各种属性的上帝,却反 过来统治着人,奴役着人,上帝越是高大,人就越渺小。上帝作为三位一体的概念, 可具体化为作为理性本质的上帝,作为道德本质的上帝,以及作为爱或心之本质的 上帝,三者的本质只是理性、意志和心。费尔巴哈对人的精神本质的三个方面展开 了论述。 关于理性,费尔巴哈认为,理性是区别于动物的第一个特殊的本质。理性首先 表现在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上,由于人具有理性,所以人能以“类”为对象来思考, 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人;其次,理性还表现在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上,在他看来, 只有“思维”才能提供出与存在异化了和分离了的间接本质。理性具有如下特征: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下卷,第 2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第一,理性是原本的、原始的本质、最高的本质。这里说的“原本的、原始的“,并 没有本体论的含义,而是强调理性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如果将自然与理性比较,说 自然在时间上是第一位的,那么理性在地位上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理性,世界之 存在就不会获得明白、清晰的解释和阐明。第二,理性是独立的和不依赖的本质。 一般来说,只有那自己就是自己的目标,自己就是自己的对象的东西,才是独立的 和不依赖的,而不是为了另一个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