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doc_第1页
听听那冷雨.doc_第2页
听听那冷雨.doc_第3页
听听那冷雨.doc_第4页
听听那冷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教案主备:庞志荣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二)作家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空间”,涉猎广泛。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他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 (三)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分析题目中“冷”的妙处。“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2、作者通过冷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请找出你认为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如:1、第一自然段 “那一片土地”,是指大陆。“二十五年”指作者离开大陆已有二十五年。(注意课后所标注的写作时间)孺慕之情:小孩子仰慕母亲的感情。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第四自然段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这里表现的是作者对汉字的向往和依恋。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对汉字的依恋,其实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依恋。3、第六段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4、第13自然段中,作者说水泥侵蚀了屋瓦,听雨的意境不再,感觉不再,其实是在说古老的文化被现代化的文明所侵蚀,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于古老文化的向往,对现代文明对不满。5、第15段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白雨”即雪。台湾是没有雪的,只有故乡,只有大陆才有雪。台湾的雨中,作者怀念的是家乡故土的雪。而发上的白霜,则是在说,少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白发,有了一种沧桑之感。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五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与记忆等长”,是说余光中再厦门街走里二十五年,回忆里二十五年。回忆是青苔深深的记忆,可见得这种记忆是很久很久里的。前尘隔海,是指自己与故乡、与前尘往事已经隔了无法跨越的海洋。古屋不再,是指听雨的意境已经不再,古老的文化也不再。整个的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古老文化对依恋和向往,表现了作者的乡愁。(四)总结,明确主旨。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本文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余光中对于故乡的眷恋,对故乡的浓浓的思念。文中除了乡思乡愁,还有其他情感吗?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表达了对故土河山的追思还有25年没有回到故土的遗憾。 (五)深入探究,品味优美语言。文章题目叫做“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是从哪一部分开始写“听雨”的呢?请从课文中写“听雨”的部分,划出你认为写的很好的句子加以赏析。(依据学生划出的认为好的句子,师生共同鉴赏,分析其语言特色)如1、 第七自然段,“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1)“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句式工整,意境优美,强调了雨的声音。这其实是作者化用的古人的诗句。(投影)“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元)元好问骤雨打新荷“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2)“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四个近音近义词的运用,首先使得文章具有了一种音韵美,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凄迷的雨中。2、第七自然段,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化用诗句的例子。此句化用了南宋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3、第七自然段,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这句话本该为“雨在窗外喊谁”,而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倒装句,倒装句一般在欧式的语言中运用较多。且这个句子还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在窗外喊谁”,“窗外谁在喊”,这样,作者运用了欧化的句式,使句式灵活新颖,增加了阅读的乐趣。4、第八自然段,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这段文字引经据典,化用诗文,文白夹杂而不显晦涩,自然随意,浑然天成。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如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助。”5、第九自然段,“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化用诗句: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2)“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运用了叠词,抑扬顿挫,仿佛使人听到那由远而近,由轻而重的雨声。(3)“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听到雨声仿佛有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用触觉比喻听觉,其共同点是舒服。(4)“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顺着前文中雨天的屋瓦、雨滴、雨是感性的女性、雨如敲打乐等意象,拈出这个绝妙的比喻,极富诗意的描绘出“细雨绵绵,落于屋瓦”的景象。尤其是“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生动而贴切的点出雨中昏暗的天色,“奏”字则呼应前面纤手弹键的比喻。5、第十一自然段,“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1)“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 盲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2)“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风之狂浪之巨,“蜗壳”则强调屋之小,澎湃激扬,使原本单纯的大雨,多了一层壮阔的联想,显得有声有色,气势磅礴。 (3)“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以“羯鼓一通又一通”比喻雷电交加的雨夜,“电琵琶”则形容闪电,“忐忐忑忑忐忑忑”则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描绘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音,以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6、第十二自然段,“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