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崇师传统起源.doc_第1页
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崇师传统起源.doc_第2页
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崇师传统起源.doc_第3页
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崇师传统起源.doc_第4页
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崇师传统起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崇师传统起源院 (系) 教育科学学院_专 业 人文教育_研 究 方 向 中国古代史 _学 生 姓 名 石林_学 号 201001102066_指导教师姓名 邹巍_ _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_ 2014年 6 月1 日8摘要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崇师、尊师传统得到广泛认可,是古代中国民风、民俗特征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观念之一。随着近现代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日益加深,国人逐渐受到到西方社会的教育观影响,其中产生的变革实在应令人反思。当今教师的地位正在下降,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崇师、尊师的传统是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性的。古人为何“崇师”,而今人为何“轻师”?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何看待崇拜行为的本质,如何分析社会物质生产力与人类教育观的关系。从已有资料看来,崇师精神的诞生不仅是为了满足于人本身,其深层次渊源应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原始崇拜行为的演变。 关键词:崇师;崇拜;教育;师生;传统AbstractTraditional id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history. Chinese has widely accepted about folkway and folk-custom that an ancient representative of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globalization process, people gradually affected by the the western society, the change should be recognized a reflection . nowadays teachers position are declining,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lobal history. However, “worship teacher” i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world. Why the ancients worship, and now despite?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how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e worship of behavior, and how to analyze both the social 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human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existing documents, the birth of master spirit is not only to meet the people themselves, their deep origin evolution of primitive worship behavior should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Keywords: worship teacher; worship;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radition目录目录一、前言1二、崇师传统概况1三、崇师起源分析2(一)以“人“为主的起源观2(二)崇师传统的本质特征4(三)原始崇拜在崇师传统中的作用5四、崇师现象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6参考文献7一、前言 崇师传统是中国的传统风俗民俗之一,长期得到国人所认同,但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和生产力发展,崇师传统渐衰,人师高位的重要性已不如过去,越来越多的教师个体在这场变革当中备受诟病。其原因是尊者自身的堕落还是评价机制的变革?崇师现象是落后还是文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理应对“崇师”现象的根源有所思考。 对今人来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关注的主核心,而传统观念的变革正是这一现状的反应,明晰当下的传统观念变化以及今后的教育发展走向,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该论题基于中国古代史料记载,结合相关资料,以尝试分析崇师传统的现状起源为基点,进行归纳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定位作出补充,以便为今后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观的变化,作出科学的反思和预判。二、崇师传统概况 尊师重道自古就是一种民族的传统风尚。时至今日,师长这一角色依旧在民族精神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尊师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相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尊师行为来说,中国人对教师的态度并非是尊重这么简单,其程度之深其实更像一种崇拜现象。 尊师是常态,崇师则是特例。凡稍有了解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自古便将“师”作为祭祀对象之一。中国民间民居的堂屋中一般会供奉天地君亲师,其中祭师即祭圣贤,亦即尊孔,也泛指以孔家思想为起源的儒家传统。祭天地君亲师这一传统形式结合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对崇师行为的论述却不少见,例如:“释菜礼”中能看到的中国崇师现象。周礼春官乐师:“入学者,舍菜”。郑玄注礼记“释奠”有载:“释菜,奠币,礼先师也”。简单说来,释菜礼就是中国古代的拜师入学所进行的礼节,代表了对圣贤先师孔子的崇拜。仪式上通常要放置多种蔬果品,分别各有象征含义,如:学子、才学、敬畏等。菜虽不为稀物,但步骤繁杂,内涵深刻,足以体现了对为师之道的重视和敬畏之心。另外,先秦荀子亦曾大力提倡尊师,并对尊师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唐宋后,以尊孔崇圣为核心的“师傅崇拜”得到广泛认同。据史料所载,中国古代教师多带有官员头衔,大多数官方教师皆被授予品级,而地位稍低的民间教师也会成为社会名流之间的纽带,或为教学聘请、或因趣味相投,民间教师的地位也是普通百姓远不可及的。有例为证:在非官方的岳麓书院一千多年历史中,汇集了众多德高望重的大师,南宋乾道年间,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宗旨,将书院推向巅峰。其他民间书院中亦时常会聘任当时的具有声望的学者,因此也能得到普世的尊仰。地位较低的则是私塾老师,他们多为科举秀才或举人,然而就算是秀才,相对于古代一个普通城镇人口比例来说,也算得上是中上层人士。统而论之,由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教师与社会高层、高官显达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社会发展当中,更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因而导致教育者社会地位高,能得到世人尊重。三、崇师起源分析(一)以“人“为主的起源观中国内地关于崇师现象起源的探讨已有诸多论述,从阶级角度笔者总结为:统治阶级、庶民、士人、施教者、受教者,对应贵族、平民、知识分子、老师、学生,五种类型的群体。这些不同群体对崇师传统的形成各持不同心态,又始终相互影响。具体历经了以下过程:1、自商周起历代统治阶级(主要以中原汉族统治阶级为主)皆重视国家教育,大致经历了从贵族到平民、从政教合一到教育独立、最后教育权利的下放三个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这是中国统治阶级统治方式与中国古典文明结合的产物。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中,统治阶级倾向于大贵族式统治,平民对民主的需求不大,表现在文化教育领域则更容易形成文化专制,亦即先秦时代的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随着社会矛盾的演进,在受教育权下放之后,开始对教育内容(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国学)、教育机构形式(稷下学宫以及私塾兴起)进行变革,这是取决于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一个规律性过程,也是一种“聚民“”治民“的手段。在集权制国家当中,教育集权和贵族教育的存在符合宗法制阶梯型要求,因而得到统治阶级青睐。所以,教育权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统治权和优越权,尊师崇师也就等于是尊仰统治阶级本身。2、中古时期的中国平民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较小,在教育领域长期受到压制和被迫,并无发言权,只能在统治阶级之下进行受教活动。同时,因受特有的选官制度和入仕途径影响,平民阶层普遍将文化渊博作为目标和追求。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因此崇师对于庶民来说,是个体对晋升贵族的渴望。3、中国的士人阶层是具有特殊性的一个精英群体。知识分子是教育系统内的一个分支,既来源于教育,又时常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士人以一种处于贵族和庶族之间的特有地位出现在社会舞台当中,是最底层的贵族,在宗法上,大夫臣士,不得有僭越,其职业亦不固定。是社会群体中较为灵活和积极的阶层。士人在政治上是尊王的,但同时又还具有孤立清高的品质。论衡定贤:“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显于衰乱之世。”不论圣君与贤臣,还是圣人和贤人,圣者为天下共师,尊王与尊师是结合一体的,这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表现。又颜氏家训涉务:“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益护其短也。”清高的士人追求高尚淡雅又显达高贵,常周旋于高位和风雅之间,具有强烈的自负态度,而士人与教育者的千丝万缕又导致士人一旦成为施教者,必然渴望得到尊仰和崇拜。崇师的前提必然是“师者”的出现,在这一线索上的探索对崇师传统起源有着巨大帮助。国际上关于教育起源大致有过以下三种。1、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学家、教育生物起源论的倡导人雷图诺提出,教育源自于生物的本能,在动物的繁殖构成中形成的生存技能传承是教育的起源,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苏联的沙巴诺夫、维但诺夫等人亦持此观点。2、美国学者孟禄把教育认作是儿童对成人模仿的行为,该过程便是教育的实质。3、劳动起源说,源自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教育界,在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基础上,对教育生物起源论进行批判,认为教育源自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和群体的认识(生产知识,生存技能等)的传承使教育得到最初发展。此三种观点一定程度分析了教育的特征,对教育产生的理由和需要进行了相应阐述,但对于教育起源问题已被相关学者证实尚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由此观之,崇师的起源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多样性,但自教育体系形成以来,崇师传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展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也因而导致了崇师现象在历史存在着差异性。笔者认为,对于崇师传统的起源与崇师传统兴盛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崇师传统的起源更多体现在原始崇拜和文明诞生等问题上,而崇师传统是否得以弘扬则应归结于文化发展的问题。那么崇拜老师和崇拜山川神灵有哪些不同?在国家和阶级形成之前是否有崇师现象?对于崇师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都需要进一步梳理。(二)崇师传统的本质特征就“崇师”二字来说,中国古代典籍文献当中,尚未见明确记载,与其相似含义的“尊师”一词至少可见于吕氏春秋卷四劝学。而“师”从古意中可知,其本意原与教育无关,在甲骨文及金文当中该字形作0,主要表示为军队驻扎之地。易经有载,象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文解字中有:“师,众也,众则必有主者,师之言帅也。”也就是说,“师”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关于官职和军事的称谓这样一个字,有将帅、军事长官的意思。那么关于军事官职之“师”何以能有教师之意?这需要对关于“师”的职能演化作出总结。据礼记记载,殷商学校有庠、序、学、瞽宗。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中认为:“瞽宗 是商代大学的名称,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在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故称瞽宗。”所以瞽宗也就是当时贵族学习礼乐的主要机构。之后伴随着商亡周兴,“师”的角色定位再次发生转移,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其关键的转折。 “学术官守、官守学业”,为官与为师,从政与从教开始走向合流,周礼可见,当时的教育主管官职主要是负责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的“大司徒”。随着西周政权混乱,教育权下放,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在官府体系破裂,同官同师者自然出现危机,并开始走向分裂;“教师”“老师”这类词汇,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开始广泛出现。于是,这些为官者当中没落的一部分逐渐成为真正的专管教化和礼教的专职人员。教育意义上的“师”形成以后,经历儒家思想和道家重道的长期洗礼和升华,最终成为了中国特色的尊师传统,也就是对尊师的不断提高,直至“崇师”现象的正式出现。因此,中国古代传统教师脱胎于高层,又兼并了先进的文化体系,是中国教师受人崇拜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结合原始崇拜的特征以及中国早期历史当中的教育起源记载,不难看出教师这一角色当中所包含的原始社会崇拜特质的遗存痕迹。由于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氏族社会和原始宗教的出现,人们开始产生对未知的幻想和崇拜,祭祀僧侣集团成为核心群体,之后随着生产力演进,氏族部落势力的变化突出了军事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军事民主制当中的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随后进入阶级社会时期,国家机制逐渐形成,各自不同职能的人员成为各自相对固定的官员(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在这一过程当中,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崇拜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意识活动中,崇拜的主要对象会伴随着“给予”和“被给予”关系的变化而发生转移(从以“未知”为对象的原始崇拜,走向“未知”崇拜和实体崇拜并存),人类在这个关系当中以劳动成果来源,确定了崇拜对象来源。于是以神与人的媒介祭司独立了,以沟通人与人的媒介君王独立了(某些政教合一的国家表现为祭司和君王同体崇拜,因此王的地位远高于政教分离的国家),以沟通知识为媒介的“师”者也独立出来了,这也就是最早的崇师传统渊源。(三)原始崇拜在崇师传统中的作用“崇拜”意为尊重拜授,尊崇奉拜,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不同的生活习惯,有各自不同的崇拜风俗,进而形成各式各样的崇拜形式。史前文化的崇拜与宗教的萌芽密切相关,主要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主流。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崇拜的形式和对象日益复杂化,并分化出较早的贵族统治集团僧侣阶层,他们长期在氏族集团中充当核心,成为部落的真正决策者。而对于原始社会来说,僧侣阶级的高贵在于对未知的掌控和解释权,人们在崇拜大川河流和神灵祖先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祭祀僧侣的崇拜。笔者认为,最早的崇师现象便起自于对僧侣集团的崇拜,随着国家社会形成,生产力发展,原始崇拜走向衰落,转而开始对把持原始崇拜的操纵者们心存感激和向往,认为群体的发展得益于这些人神沟通者。 有学者认为“原始崇拜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精神世界形成的标志,同时又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此类观点将原始崇拜和文明的形成做出了科学梳理,是对早期文化、教育、习俗关系的合理分析。人的早期精神活动,诸如对自然以及人生的态度,皆起源于一种对当时不可解释现象的有限推理和幻想,在人的发展进步中,始终是从猜测和未知走向肯定和已知,而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是人类早期发展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礼记.郊特牲),作为维系当时群体生存的要素,对于生命的来源和终结等基本问题,在不可解释的情况下,古人惯于归根于直接的来源上,也就是生存要素自然,生命要素祖先。在这一朴素的问题当中,其核心是”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也就是说,原始崇拜中的核心实际是人类自身对一种未知的意识反馈,表现在早期人类活动当中,便是崇拜现象的出现。 四、崇师现象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优秀的教育体系,是国家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孟子道:“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从国家大局来看,教为政用,兼具高效和稳定性;从民主要求来看,善教为治,亦能顺应人心。随着人类社会的机械化信息化发展,西方经济为核心的世界观逐渐对中国传统思维体系造成冲击,并形成融合态势。师生关系已发生剧烈变化,作为学生主体的尊师崇师现象已大为减少,多数受教者更倾向将师生关系视为人与人平等概念的延伸。近年来,频频出现学生辱骂师长,甚至殴打老师的事件足以引起现当代教育者们的反思。据抽样调查显示,部分公众认为,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和厌恶,体现了当代学生素质的下降;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