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ii 摘 要 随着生态区概念的提出、生态城区理论的发展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 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经济、生态同步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 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生态城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生态 城区理论、实践及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对长沙雨花区大量的现场调查和资料 收集,分析了长沙市雨花区现有的环境质量现状,并运用生态、经济、统计、系 统工程、环境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进 行了科学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 (1 ) 生态城市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为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标准, 结合长沙市雨花区现状,对长沙市雨花区进行生态城区建设进行规划。规划中注 重城市生态体系的建立,注重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社会、 环境的和谐。 (2 )在生态城区建设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中,选择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生态 功能分区、费用效益、生态城区建设规划过程动态控制四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 析。在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方面对生态区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根据国 家颁发的生态区建设指标和指标值,结合长沙市雨花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了长沙 市雨花区的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提出了适合长沙雨花生态城区建设的指标和指 标值。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动态控制方面,首次将动态控制的思想引入到城市生 态规划建设中,运用控制、控制系统及动态控制的理论,构建了动态控制模型, 使得建设规划的实施方向性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减少或者及时纠正建设规划 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偏离规划或与规划相反的措施的实施,使规划的实施更加 顺畅。 (3 )在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编制实践研究中,以长沙市雨花区为例,采用多 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其生态城区建设的综合背景,归纳了生态市雨花区建设的优 势与制约因素,并制定了长沙雨花生态城区建设的规划。 关键词:生态区;生态规划;雨花区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i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 city district theory and the prevalence of ec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 city district construction. based on researches of eco- city district theo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trends, combined with a great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and data collection from changsha yuhua distric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actuality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quality in changsha yuhua district, and makes scientific researches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n eco- city district in changsha yuhua by using many kinds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cluding ecology, economy, statistics, systems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eco- c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theori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eco- city standard,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changsha, the thesis makes a pl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 city in changsha. in this planning, attentions are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 city system, the maintaining of eco- balan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order to keep the huma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in harmony. (2) in the research of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eco-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 in the following four important aspects: eco- city construction guideline system, ecological function partition, cost- benefit, dynamic control of eco-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first it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eco-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 of eco- city construction guideline system, the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eco- city construction guideline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in changsha, it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guidelines and index which fits the eco- city construction in changsha. in the aspect of eco- city planning dynamic control,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bring an idea of dynamic control to the eco- city construction and use the theory of control, control system and dynamic control to build a dynamic control model, which can make the implement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re clearly oriented and easier to be manipulated, and can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mistakes and deviation of the planning in practice. (3)during the research of eco- city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establishment, take changsha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dopts various way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integrate background of the eco- city construction, summarize its advantages and 硕士学位论文 iv restrictions to build an eco- city, and make a planning of the eco- city construction in changsha. keywords: eco- city district theory; ecological planning; yuhua district 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湖 南 大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2007 年 04 月 26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 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作者签名: 日期:2007 年 04 月 26 日 导师签名: 日期:2007 年 04 月 26 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总 论 1.1 任务由来 雨花区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会城市长沙市的直辖行政区之一。地处 长沙市东南部,西邻天心区,北靠芙蓉区,东、南接长沙县,与湘潭、株洲紧紧 相连,为长沙市的“南大门” 。全区面积 115.2km2,人口 40.78 万。雨花区作为长 沙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三产中心、省会“菜蓝子”基地、长沙重要的客货运中心、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区,自 1996 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后, 社会经济进入了快速 发展期。为了实现雨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 “三化”过程中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与提高,结合大量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并 运用生态、经济、统计、系统工程、环境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雨花区生态 城区的规划与建设进行了科学研究。 1.2 规划原则 1.2.1 整体性原则 生态规划是一个高层次的规划,它要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统一于生态的整体 性,注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与效益。整体性原则将过去单一的 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目标模式转变为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态经 济模式,形成以生态为主的多元目标结构。 1.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自然山水资源,构成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经 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3 与相关规划衔接协调与优化的原则 即与长沙市、雨花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相互协调的原则,与长株潭经 济一体化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雨花区城市总体规划等一致的原则。 1.2.4 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的原则 抓住加入 wto、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 合作,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 1.2.5 主体性原则 应以生态优先,以人为主体,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牢固树立为经济服务的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2 思想,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 1.3 规划的技术路线 对雨花区自然资源、社会条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与预测,与其 它规划衔接和协调,确定总体规划目标、主要建设领域、重点任务以及实施的保 障措施,由此构成生态区建设总体方案;对总体方案进行分析、评估、论证、优 化并予以确认、批准和实施。 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如下: 调查、评价、预测 有利与不利因素的识别 确定目标 否 提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 保障措施与投资估算 是 拟定总体方案 分析评估 否 方案优化 是 规划认定、批准 规划实施 硕士学位论文 3 第 2 章 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 雨花区是长沙市的直辖行政区之一,地处长沙市东南部,西邻天心区,北以 人民路为界,与芙蓉区相邻,东以浏阳河为界,东、南接长沙县,为长沙的“ 南大 门”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行政区划 1996 年长沙市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雨花区由原来东区、南区与郊区的 各一部分组成,全区现辖侯家塘、东塘、左家塘、砂子塘、圭塘、高桥、雨花亭 等 7 个街道办事处和黎托、洞井 1 乡 1 镇,共有 120 个行政村及居委会。 2.2.2 社会发展状况 2.2.2.1 人口 2001 年雨花区总人口 399288 人,116614 户,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329424 人, 农业人口 69864 人,人口出生率为 9.27 ,死亡率 3.54 ,自然增长率 5.73 。 全年计划生育率达 99.7%。 2.2.2.2 教育科技 教育事业成绩喜人。2001 年,全区共有大学 6 所、高中 10 所、初中 15 所, 小学 23 所,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年末在校学生达 13.8 万人,其中小学生 6.8 万 人、初中生 3.4 万人、高中生人数达 2.0 万人、大学生 1.6 万人,全区学生在校年 度巩固率稳中有升,初中生年度巩固率为 98.7%,小学生年度巩固率为 99.2%。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现有在岗教职工 4300 人,全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 100%。 科学技术事业稳步推进。 2001 年取得各项科研成果 60 项, 其中 10 项获国家、 省级奖励。全年科技成果推广率达 85%,各类科技项目 43 项,申请专利 40 项, 实施30项, 专利年产值递增1500万元,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68%。 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专业人才 210 人。 2.2.2.3 文化卫生 全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经常组织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每年春节期 间组织各种文艺演出,组织民间龙狮表演、花鼓戏巡回演唱,受到全区人民的好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4 评。文化市场管理有序,大力宣传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经常 性的文化稽查和专项治理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管理,维护文化市场正常的经营秩 序。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区共有规模医疗卫生机构 12 个,其中医院6 所,各类 医务人员 2100 人。每年门诊病人达 6 万人次,住院病人数 1.2 万人次。 2.2.2.4 交通运输 近几年来,雨花区的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 年底公路通车里程 达到 986km,公路网密度达到 8.56 km/km2,道路铺装面积 897 万 m2,人均道路 长度 2.24 m,人均道路面积 22.0 m2,2001 年公交年客运量 7432 万人次,货运周 转量为 2000 万吨。 2.2.2.5 邮政电讯 邮政、电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 年全区程控电话用户已达 10.9 万, 移动电话入网用户达 7 万,以户计电话普及率达 85%。 邮政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全区共有 11 个邮政支局,每个支局下设 20 个网 点,实现户户通邮,投递入户率达 100%。 2.2.2.6 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4539 元,比上年增 长 8.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704 元,比上年增长 8.94%。 2.2.2.7 水利设施状况 雨花区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灌及蓄洪安全保障体系。 2001 年全区共完 成大小水利工程 505 处,其中区级重点工程 6 处,乡级重点工程 6 处,完成大堤 护脚护坡 2 km、大堤扫障 25.6 km,新建小()型水库溢洪道 1 处,修建标准 塘 45 口,维修塘坝 150 处,修建标准排灌渠道 8 km,对排灌机械进行了全面维 修保养,排灌渠道普遍进行了清污扫障,共完成土石方 105 万 m3,投入劳工日 150 万个,各级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2100 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 400 万元,乡、村 投入 1700 万元。 2.2.3 经济建设状况 2.2.3.1 农林和农村经济 雨花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退稻工程,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01 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2 亿 元。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调整,退稻面积 475ha,新扩蔬菜 563ha、花卉 362ha、 硕士学位论文 5 时鲜瓜果 66ha,其他12ha。调整后,蔬菜种植面积 1670ha,花卉苗木面积 434ha, 时鲜瓜果面积 110ha,水产养殖面积 300ha。 2.2.3.2 工商业 2001 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12.72 亿元,较上年增长 7.36%,其中规模以上 企业完成 3.4 亿元,增长 7.3%,规模以下企业完成 9.33 亿元,增长 7.39%。主要 工业行业为服装、机电、医药、食品、皮鞋、铸造业、塑料制品等。 2001 年全区建筑安装企业完成总产值 6.9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 2001 年全区批零贸易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43%,占全区 gdp 的比重继续提高,其税收继续保持第一。 全年运输业产值 1.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 2.2.3.3 “ 三产” 完成情况 2001 年全区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20.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1%。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 2.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4.7%;第二产业增加值 6.76 亿元,比上年增 长 16.0%;第三产业增加值 12.0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4%。第一、二、三产业结 构比例为 10:32:58,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2.3 自然资源现状 2.3.1 生物资源 2.3.1.1 植物资源 规划区内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植物种类达 2100 余种,但多数是迁地护存的物种。区内野生的木本植物主要有马尾松、樟树、枫 香、杉木、日本黑松、槲树、构树、槐树、狭叶石栎、四川山矾、黑松、槭树、 冬青、肉花卫茅、构骨、檵木、狭叶爬楔、泡桐、大叶荨麻、山胡椒、苦楝、油 衫、枫杨、胡桃、青冈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车前草、野菊花、狗牙根、 芒、浦公英等;另外还有多种蕨类。乔木植物的优势种类为马尾松、樟树、杉木、 枫香。经济作物有茶、油、桔等。 区内用于绿化的植物种类有广玉兰、大叶黄杨、小叶女贞、罗汉松、雪松、 龙柏、桂花、红檵木、悬铃木、侧柏、茶花、柑桔、杜鹃、竹、茶、紫荆、含笑、 小叶黄杨、爬山虎、常青藤等。区内植物以华中植物区系为主,物种丰富,但人 工抚育种比例大。 经调查,除水杉、樟树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外,区内无天然分布的珍稀 濒危植物种类。杉树为人工引种,樟树为江南常见,分布普通。植物园引进的珍 稀濒危植物约 118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6 种,如银杉、珙桐、水杉、秃杉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6 等。 2001 年雨花区森林覆盖率为 36.3%左右。 2.3.1.2 动物资源 区域内野生动物分布较少,主要有野鸡、野兔、田鼠、蜥蜴、青蛙、壁虎、 山雀、八哥、黄鼠狼等。家畜主要有猪、牛、羊、鸡、兔、鸭、鹅等。水生鱼类 资源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鲭鱼、鲢鱼等,调查未发现野生的珍稀濒危动物 种类。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的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救护驯养的各类动物 109 种,近 4 万余头(只)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2 种,有黄腹角雉、绿孔雀、白 冠长尾雉、白鹤、黑颧、金雕、云豹、梅花鹿、麋鹿、蜂猴、倭烽猴等;二级保 护动物 16 种,省重点保护动物 20 多种。 2.3.2 矿产资源 境内有多处砂矿,有一定石灰石储量,有少量不同品位的铁、锰、铜、铅、 锌等矿藏资源,无大规模开采价值,仅有乡、村企业投资开采矽砂矿,目前大部 分也已禁止开采。 2.3.3 水力资源 境内有浏阳河、圭塘河。浏阳河是雨花区的界河,南起黎托乡侯照村入境, 北止于人民路,全长 12.3km,流域面积 38km2;圭塘河南起洞井镇,穿过境内, 于黎托乡花桥村注入浏阳河,全长 20.6 km,流域面积 85.79 km2。全区水力资源 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为 800 万 m3,其中地表水年均水资源总量为 500 万 m3, 地下水年均水资源总量为 300 万 m3。 2.3.4 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 11520ha,城区面积 4640ha,乡村面积 6880ha。根据 2001 年雨花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面积 3480ha(其中:农 田总面积 312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0.21%;园地面积 344.7ha,占土地总面 积的 3.0%;林地面积 2380ha,占土地总面积的 20.66%,水面 829.4ha,占土地总 面积的 7.2%;建设用地 3734.8ha, 占土地总面积的 32.42%; 未利用土地 751.1ha, 占土地总面积的 6.51%。全区已利用土地 10768.9ha,土地利用率达 93.48%。 2.3.5 旅游资源 2.3.5.1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又称湖南省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洞井 硕士学位论文 7 镇境内,和该镇桃花、天华、洞井、板塘四行政村接壤,占地 140ha,成立于 1985 年, 1992 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1994 年被批准设立湖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中 心,是湖南省唯一的一所植物园,也是国内位于城市内少有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之 一,14 家国家级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之一。有植物 2100 余种、其中珍稀濒危 植物 118 种,救护、驯养野生动物50 余种,有国际上最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 腹角雉基地。 植物园的主要功能是动植物保护、科研和生态旅游。其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 体,兼容了部分人文景观。目前园内生物多样性高,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都得到 了有效的保护。植物生长茂密,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 90%以上,具有较高的 生态旅游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自 1992 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 20 万人次。 是开展野生动植物观赏、科普教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旅游、国内国际生态和 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2.3.5.2 同升湖旅游度假区 位于京珠高速公路东南侧,现有面积达 200ha,其中同升湖(水库)面积约 40ha,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是休闲度假的良好场所。目前已部 分开发,并建有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同升湖生态住宅区等。 2.3.5.3 清泉寺 清泉寺为一佛教场所、小型寺庙,为当地的一位奇人 简公真人所建,又 称简公寺,距今已有 150 多年历史。清泉寺位于洞井镇桃阳村,环抱在群山之中, 附近有一龙潭湖约 10 亩,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周围森林郁闭度在 0.8 以上。目 前该地游人活动影响很少,植被茂盛。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即简公真人诞生 日,都有近万人到此进香朝拜,平时游客较少。 2.3.5.4 桂花公园 桂花公园位于左家塘街道赤岗村,占地面积为 2ha。根据地形地貌与水库特 征,以“ 宜山则山、宜水则水” ,顺其自然,采用古典园林和江南水乡风格,在原 桂花水库改建而成。公园功能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改善 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园区绿地面积为 1.476ha,绿地率达 73.8%。乔 灌草品种有:银杏、厚扑、花桃、樱花、无患子、垂柳、栾树、香樟、杜英、广 玉兰、铁树,海棠、绣球、腊梅、红继木、迎春、丛竹、罗汉松、茶花、杜鹃等 60 多个品种,特别是体现公园主题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月桂等桂花树 398 株,或成片或散株,每当桂花盛开之际,桂花香飘数里,是为桂花公园。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8 2.3.6 气候资源 雨花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 水集中、春温多变、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征。年均气温 16.9 17.2,年均 相对湿度 78%,年均日照时间 1771.0h,年均降雨量为 1229.7mm,年主导风向为 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 2.9m/s,无霜期 281d。 2.4 生态与环境现状及评价 2.4.1 生态环境现状 2.4.1.1 土地利用及绿地现状 雨花区土地利用现状见 2.3.4。绿地现状:绿地类型有林地、公共绿地、生产 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等,主要绿地类型为林地。林地主要为针叶林和针阔 叶混交林。 城镇绿地面积 187.8ha,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5.69m2, 低于长沙市 6.37 m2/人的平均水平,低于我国目前人均 7- 11m2的公共绿地指标。各类绿地面积见 表 2- 1。城区绿化系统建设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街道绿地缺乏,即使有道路绿 地的地段,树种也很单一,且为单行结构,宽度不够;居住区绿地面积偏少,绿 地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黎托、洞井镇一带,不能适应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表 2.1 各类绿地面积 绿地类型 面积(ha) 占绿地总面积(%) 林地 2380 61.44 公共绿地 187.8 4.84 生产绿地 15.3 0.4 道路绿地 1264 32.6 专用绿地 27.8 0.72 2.4.1.2 植被现状及评价 1. 针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马尾松- 樟树混交林、马尾松- 枫香混交林,在区 内分布广泛,垂直结构一般为三层,上层为马尾松、樟树、枫香等;中层为小乔 木和灌木;下层为杂草蕨类。主要分布在洞井、梨托的丘陵地带。 2. 针叶林:主要为人工种植,有马尾松林、杉木林,一般分为乔灌草三层, 是区内优势植被类型;另有水杉林、池杉林,主要分布在省森林植物园,为单层 结构或小块状分布。 3. 阔叶林:有樟树林及一些杂木林,主要分布在省森林植物园和林科院。 硕士学位论文 9 4. 灌丛:为林地破坏之后逐渐演替而成次生植被,灌丛种类主要有构骨、冬 青、金缨子、檵木、肉花卫茅、大叶荨麻等。 5. 草丛:该区植被的逆向演替类型,主要种类有芒草、狗尾草,狗牙根等。 6. 竹林:为人工种植,呈小块状分布,分布面积较小。 总体看,区内自然植被以马尾松、樟树为主,间有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 的季旬变化不大,四季常绿。 由上可知,区内植被类型比较单一,异质化程度不高,分布不均衡,不利于 抗御内外干扰。但通过人工抚育,区内植被呈正向演替发展趋势。 2.4.1.3 景观生态体系的组成 雨花区景观生态体系由下列组份组成: 1) 以针叶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林地 生态系统;2)以灌、草为主的灌木、草丛生态系统;3)以人工植被为主的农业 生态系统,主要种植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4)城镇等人工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 最显著;5)水域生态系统。这些景观组分(生态系统)之间有着相辅相成和相互 制约的特定的生态关系。环境资源类型生态状况的优劣,决定了其它类型生态系 统的状况。雨花区景观生态体系的组成与特征见表 2.2。 表 2.2 雨花区景观生态体系的组成 类型 绿地 耕地 水域 建筑物、道路 未利用地 面积(ha) 3874.9 3480 1037.3 4476.5 751.1 2.4.1.4 景观生态学评价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景观突出的变化表现在人工景观的多样化与主导 性,为了判明景观空间结构随开发过程所发生的定量变化,选择 1991 年与 2001 年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人工干扰指数三项指标来 进行雨花区的景观生态评价。 1多样性指数 h h= - = m i 1 (pilnpi) 式中,pi 某类型所占面积百分比,m 类型数。 2优势度指数 d d=hmax + = s i 1 (pilnpi) 式中:hmax=- lnl/s, hmax 景观最大多样性指数,s 类型数。 3人工干扰指数 v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10 v=(p1+p2)/(p3+p4) 式中,p1 人工景观,p2 农业景观,p3 自然景观,p4 半自然景观。 雨花区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见表 2.3。 表 2.3 雨花区景观生态学指标变化对比表 时间(年) 多样性指数 h 优势度指数 d 人工干扰指数 v 1991 1.71 3.56 0.065 2001 1.68 3.52 0.069 由表 2.3 可看出,雨花区 10 年间景观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整个景观 生态系统来讲,多样性指数降低,系统优势度减少,是由于系统在人为干扰作用 下趋向于均质化造成的,而系统人工干扰指数的增加,说明雨花区生态系统受人 为干扰加剧,区域开发程度加快,特别是实施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进一 步加快。总的来说,雨花区目前的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过分的人为干扰,系统的生 产力、稳定性、自我维持性正趋向于降低。 2.4.1.5 水土流失 主要发生在城镇开发建设、村镇矿藏开采、农业生产的丘陵山地,以及坡度 大于 25 度的荒山荒地等地区,主要形式为鳞片状面蚀。经调查,其水土流失面积 与流失量见表 2.4。 表 2.4 雨花区不同水域水土流失量估算表(2001 年) 地域类型 水土流失面积 (km2) 侵蚀模数(t/km2.a) 水土流失量(t/a) 矽砂矿开采区 4 4500 18000 绕城线施工区道路 建设等 10 2500 25000 疏林荒草地 15 600 9000 合计 52000 本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洞井镇的矽砂矿开采区, 火星大道、机场高速、 绕城公路、 圭塘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区; 以及其它建设项目地区出现山体开挖、 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弃渣乱堆情况,这些地段亦是主要的水土流失区;疏林区 或荒草地区域为弱度侵蚀区。 2.4.1.6 耕地及农业生产现状 区内耕地总面积为 3480ha:水田 1981.2ha,占耕地总面积的 56.93%;旱地 硕士学位论文 11 1498.8ha,占耕地总面积的 43.07%,其中菜地面积 501.2ha, 占耕地总面积的 13.8%。人均耕地面积 0.87 亩,低于湖南省人均耕地 0.917 亩、也低于全国人均 1.4 亩的水平。耕地质量一般。 种植结构以蔬菜为主,其次为时鲜瓜果、花卉、苗木、草皮。蔬菜产量每公 顷平均 94.61 吨左右,在省内属于中上水平。草莓种植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开发 200 多亩。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果园、茶园。果树品种主要为柑桔。 2001 年农药用量约 3.2kg/ha,主要为杀虫剂如甲胺磷、敌杀死、叶虫散等, 还有少量的杀菌剂和除草剂;化肥用量 291.2kg/ha,包括碳氨、磷肥、钾肥、复 合肥和尿素;全年地膜用量约为 134000 m2左右。这些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对农业 系统及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 2.4.2 环境质量现状 2.4.2.1 能源消耗及大气环境质量 1能源结构及能源消费情况 雨花区的大气污染仍为煤烟型污染,2001 年全区企业有各类型锅炉 239 台, 窑炉 15 座,民用小煤炉3210 个,全区总耗煤量达 17 万吨。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 加(2001 年全区有机动车 3,5 万辆)和区域的开发,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也 日益成为重要大气污染源。能源结构与消耗见表 2.5。 表 2.5 雨花区能源消耗结构(2001 年) (单位:吨) 能源结构 原煤 焦炭 油料 液化气 电力 消耗量 170000 3000 100000 20880 5.4106kw 2废气排放种类、数量 2001 年雨花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 314178 万 nm3,经过处理的废气为 314178 万 nm3,处理率达到 100%。2001 年雨花区主要大气污染物 so2、烟尘、 工业粉尘排放量见表 2.6。 表 2.6 雨花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吨) 污染物 烟尘 工业粉尘 so2 排放量 6093 41.2 5567 3环境空气质量 雨花区近三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1999 年2001 年)统计于表 2.7, 由表 2.7 可知,所监测的 so2、no2、tsp 三项指标按功能分区部分能达到环境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12 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 中相应的标准,其中so2、 pm10超过 gb3095- 1996 二级标准,达到三级标准;no2超过 gb3095- 1996 一级标准,但符合二级标准。 表 2.7 雨花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单位:mg/nm3) 污染物名称 so2 no2 tsp 年均值 0.115 0.052 0.204 gb3095- 1996 一级 0.02 0.04 0.08 gb3095- 1996 二级 0.06 0.08 0.20 2.4.2.2 用水、排水与水质 1用水、排水情况 雨花区 2001 年日用水量为 16 万吨,其中工业用水 8.8 万吨,生活用水 7.2 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7.04 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73%;生活污水 排放量为 5.76 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 37.8%,生活污水大部分没有经过 污水处理而直接排放。 2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1 年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于表 2- 8。由表 2- 8 可知,全区 codcr、 石油类、pb、cr6+排放量分别为 2047、674、0.14、0.2 吨。 表 2.8 雨花区 2001 年水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吨) 污染物名称 codcr 石油类 pb cr6+ 排放量 2047 674 0.14 0.2 3. 地表水水环境质量 雨花区近三年(1999 年2001 年)的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于表 2- 9,监 测项目:ss、cod、tp、las、石油类。从表 2- 9 可以看出雨花区地表水中所监 测项目部分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中相应的标准,其中 浏阳河雨花区段监测的项目 tp、总砷超过 gb3838- 2002 中类标准,但符合 类标准;圭塘河雨花区段所监测的项目 bod5、tp、总砷均超过 gb3838- 2002 中 类标准,codcr超过 gb3838- 2002 中类标准,但符合类标准。按功能分区 要求,雨花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仅为 48%。 硕士学位论文 13 表 2.9 雨花区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年均值 mg/l) 监测项目 codcr bod5 tp 石油类 总砷 las 浏阳河断面 7.80 0.87 0.135 0.04 0.017 0.01 圭塘河断面 28.67 10.16 1.0 0.03 0.03 0.02 gb3838- 2002 中类 20 4 0.1 0.05 0.005 0.2 gb3838- 2002 中类 30 6 0.2 0.5 0.01 0.3 2.4.2.3 声环境现状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 52.7db (a) ,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 69.9db (a) , 主要噪声源为交通噪声,2001 年噪声监测结果见表 2- 10。由表 2- 10 可知城市区 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均达到功能分区标准要求。 表 2.10 雨花区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2001 年) 项目 道路交通噪声(db(a)) 区域环境噪声(db(a)) 监测结果 69.9 52.7 gb3096- 1993 75 55 噪声达标率(%) 100 100 2.4.2.4 固体废物 2001 年全区固体废物 19.64 万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 2.14 万吨,城镇垃圾 17.5 万吨,农业废弃物包括农业秸秆 5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为 92%,危险 废物处置率为 90%,生活垃圾处理率为 79.8%。 2.4.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4.3.1 绿地少且分布不均衡 长沙市素有“火炉”之称,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明显。主要是由于市区森 林覆盖率低,绿地面积少,且分布极不均匀所致,特别是旧城区绿地匮乏,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仅为 0.42 m2。对雨花区而言同样如此,内城区绿地较大的仅有桂花 公园,面积 2ha。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69m2 ,低于长沙市人平 6.37m2的标 准,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7- 11m2标准。 2.4.3.2 自然生态系统受影响,耕地减少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城市中心向周边扩散,不断吃掉周围的农田与山地,破 坏其特有的自然景观,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影响。同时耕地面积减少,2000 年雨花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14 区耕地面积为 3761ha,2001 年则减少为 3480ha,减少耕地面积 281ha,减少率达 7.5%。 2.4.3.3 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较多 2001 年农药使用量 3.2kg/ha,主要为杀虫剂如甲胺磷、敌杀死、叶虫散及少 量的杀菌剂和除草剂,其中甲胺磷、敌杀死、叶虫散为剧毒农药;化肥使用量达 291.2kg/ha, 包括碳氨、 磷肥、 钾肥、 复合肥和尿素。 农药、 化肥使用量均超过 2001 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标准 ;每年地膜用量约为140 吨左右。 这些 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对农业系统及其环境影响较大。 2.4.3.4 主要环境问题 雨花区主要环境问题见 2.4.2。 硕士学位论文 15 第 3 章 开展生态区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区位优势 雨花区的区位优势为“ 一角二门三站四中心” 。“ 一角” 为邻近长株潭的“ 金三 角” ;“ 二门” 为拥有长沙市的“ 南大门” (洞井镇)和“ 东大门” (雨花大道) ;“ 三站” 为拥有汽车南站、树木岭铁路货运站、黎托汽车东站;“ 四中心” 为高桥、东塘、 井湾子商业中心及洞井镇工、商业中心,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对接区。 3.1.2 交通优势 区内“ 水陆空” 交通三位一体,交通优势明显。京广铁路穿境而过,北邻长沙 火车站,火车东货站、汽车南站位于区内,主干道芙蓉路、韶山路(107 国道) 、 曙光路、车站路、二环线、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人民路、城南路、雨花大道、 劳动路、香樟路、环城线连接东西,构成“ 六纵六横” 的公路网;区内圭塘河、浏 阳河贯通全境,并与湘江主航道相连;雨花大道(机场高速)直通黄花机场,相 距仅 17km。 3.1.3 繁华度 雨花区目前的繁华度在五个城区中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已形成市场群, 从国内外的区域发展实践来看,城市的市场群恰恰最适宜于在中等繁华程度(如 城乡结合部)的地区发展。城市中心的黄金地带由于地价的约束,一般市场反而 很难发育起来,过于偏僻,过于冷清的地带也难以形成市场,由此也反证了雨花 区的繁华度。 3.1.4 环境优势 雨花区地处长沙市东南部,位于城市上风向,再加以青山绿水,从生态环境 看,适宜就地建设城市的生活居住区,使居民有比较好的生活环境质量;其次是 发展休闲旅游业,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目前这两项在雨花区均未长足发展,从 而使得优越的环境优势成为该区潜在发展的巨大势能。 3.1.5 资源优势 雨花区与其他四个城区相比,具有山水特色资源,且紧邻城区,连接长株潭; 资源潜力较大,可充分利用。如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浏阳河圭塘河风光带、同升 湖旅游度假村、东南部地区的丘陵群山、水库等自然风景资源均衡丰富,将成为 长沙市雨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16 雨花区生态建设的资源优势。 3.2 劣势分析 3.2.1 经济规模偏小而实力偏弱 2001 年雨花区全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20.85 亿元,财政收入刚过 1 亿元, 只相当于东南沿海发达城郊地区一个城镇的经济规模。因此对于省会城市的一个 城区来说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3.2.2 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相对滞后 (1) 农业绝对水平较低。 2001 年雨花区农业总产值 3.2 亿元,亩均产值 7068 元,农民人均收入仅为 4539 元。 (2)农牧比例过大。农牧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农 业现代化的指标之一。 2001 年农牧比例为 65:35,与现代农业要求相差甚远。 (3) 农业与农民增收较慢。2001 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7.3%,农民人均收入比上 年增长 8.9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3.2.3 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工业化进展缓慢 2001 年雨花区工业产值为 14.9 亿元,在全区企业总产值 37.6 亿元中仅占 39.6%,共有企业个数 7118 家,工业企业占 1016 家,仅占 14.3%,大多为传统产 业,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为 11287 人,工业在区街、乡镇企业增加值 10.6 亿元中只 占 23.6%,每个工厂只有 24.6 万元。2001 年销售收入过 500 万元的工业企业为 22 家,过 1000 万元的仅一家。因此雨花区总的存在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 水平低的弱点。 3.2.4 第三产业存在着一系列矛盾 雨花区第三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比较发达, 目前在产业结构中已占最大比例, 成为龙头产业,并且形成了一个行业众多的市场群体而在五区中处于优势地位。 但是同时存在着下列劣势: (1)流通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2)缺乏拉动全局的 大型三产集团; (3)市场群正在形成,但缺乏规划建设管理,缺乏现代管理机制, 存在企业产权不明、负债过高、投资实体不足等弊病; (4)新兴的现代化第三产 业和某些新的三产业有待发展,同时也缺乏应变对策。 3.2.5 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被“ 宏观结构合理” 的外部现象所掩盖 雨花区的产业结构尽管出现了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但完 全不同于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后工业时期。雨花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峻的结构 性失调,表现为(1)城郊型农业和城郊型工业都尚未实现应有的发展; (2)区划 的调整、老城区三产业的发展和一大批市场的发育提升了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解读《GB-T 30693-2014塑料薄膜与水接触角的测量》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Unit 10-Unit 1 书面表达与范文
- 新解读《GB-T 8770-2014分子筛动态水吸附测定方法》
- 新解读《GB 31177-2014学生宿舍卫生要求及管理规范》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单元小古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 重庆产后瑜伽知识培训课件
- 重庆乐理知识培训班课件
- 课件-火力发电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集
- 老年人认知症培训课件
- 《日语1》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GB/T 45972-2025装配式建筑用混凝土板材生产成套装备技术要求
- 变频及伺服应用技术(郭艳萍 钟立)全套教案课件
- 电力营销稽查培训课件
-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案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随堂练习(含答案)
- 拔牙知情同意书
- 国防战备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假期有收获》PPT课件
- 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经典讲义(PPT)
- 关于“成立安全领导小组”的通知
- 体育馆屋面专项施工方案(2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