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pdf_第1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pdf_第2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pdf_第3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pdf_第4页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论文)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7 f 电磁感应加热是工业生产中普遍应用的一种高效率、清洁型加热 方武、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涡流在导体中发热来加热金属。感应 加热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整流器、滤波器、逆变器和负载( 加热 线圈和被加热工件) 。电源输入通过这些电路转化为热能,能量损耗 也发生在上述各个环节中。对电磁感应系统的研究就是尽可能减少各 环节的损耗。以使效率最大。 本文第二章介绍了一种新型感应系统。该系统应用了逆阻断型换 该电路的硬件采用了8 0 3 l 单片机,软件模块分主程序、计算子程序 和中断程序三部分,并给出了程序流程图和中断程序的片段。通过分 析,这是一种经济可靠的控制方式。 逆变器是感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的系统采用的是并 联式逆变器。在逆变电路的分析中,讨论电路参数后,着重介绍了逆 变电路的两种控制电路,即逆变启动控制电路和功率输出控制电路。 同时,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系统的设计参数。 一f 给出电路结构以后,本文第三章接着对所给系统电路进行了电磁 分新,从最基本的温度效应出发,应用麦克斯韦方程,分析了系统的 功率密度、磁通分布、功率因数等参数,说明该感应系统电路的合理 性。为建立感应加热的数学模型,先从平板的感应加热入手,找出电 场和电流、磁场和磁通的关系,再由半无限厚扳的消耗、电流密度等, 导出棒材在感应加热中的各参数。 第四章的热传导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功率转化过程的分析,确定系 统的效率。在感应加热系统中,功率、温度和加热时间是相互关联的, 它们因加热要求、辐射大小、系统结构等不同而变化。在要求的生产 条件下,应用该系统加热,总效率可达7 8 0 a t y | 关键词:晶闸管并联逆变、楚流桥、相控触发、硒经、温度效 应、集肤效应、热传导、辐射 f 、 ! ! 查奎塑奎堂堡主堂竺堕苎 堡壁垒塑垫墨竺苎兰! ! ! ! 堑 a b s t r a c t h e a t i n gt h r o u g h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i n d u c t i o ni sac l e a na n dh i g h e f f e c t i v ew a yo fh e a t i n gt h a ti sw i d e l ya p p l i e di nm o d e mi n d u s t r y 1 r i l e b a s i cp r i n c i d l ei st h a t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b a c k w e ti nc o n d u c t o rc a np r o d u c e h e a t t h es y s t e mo f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i n d u c t i o nh e a t i n gc o n s i s t so fc u r r e n t r e c t i f i e r ,e l e c t r i cf i l t e r ,a l t e r n a t o ra n dl o a d t h ee l e c t r i ce n e l g yf r o m p o w e rs u p p l yi s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h e a te n e r g yt h r o u g ht h i sc i r c u i t e n e r g y 1 0 s si si n v a r i a b l ei nt h ep r o c e s s ,t h ea i mo ft h i sp 印e ri st or e d u c et h i sk i n d o fl o s sa n di m p r o v et h ee f f i c i e n c y i nc h a p t e r2 an e wi n d u c t i o ns y s t e mi si n t r o d u c e d ,i nw h i c h s i l i c o nc o n t r o l l i n gr e c t i f i e r ( s c r ) i su s e d d i r e c tc u r r e n ts o u r c ec o n s i s t s o fc u r r e n tr e c t i f i e ra n de l e c t r i cf i l t e r t h ec u r r e n tr e c t i f i e rc i r c u i tw o r k si n ep h a s eb r i d g em o d e s f i r s t l y ,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a m e t e r s a r e a n a l y z e d s e c o n d l y ,t r i g g e rc i r c u i to ft h er e c t i f i e ri se m p h a s i z e d i nt h i s t r i g g e rc i r c u i t t h eh a r d w a r eu s e dm c s 8 0 3 1 s i n g l ec h i pm i c r o p r o c e s s o r t h es o f t w a r em o d u l e si n c l u d em a i np r o g r a m 。i n t e r r u p t e rp r o g r a ma n d c a l c u l a t i o np r o g r a m 1 1 1 ep r o g r a mf l o wc h a r ta n dt h es e g m e n to fi n t e r r u p t e r p r o g r a ma r ea l s op r o v i d e d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i ss y s t e mp r o v e st h a tt h i s c o n t r o l l i n gm o d e i se c o n o m i c a la n dr e l i a b l e a l t e m a t o r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t h es y s t e m w 1 l a ta l t e r n a t o r c i r c u i ti su s e dj nt h es y s t e mi sp a r a l l e l d u r i n gt h ea n a l y s i s ,d e e p d i s c u s s i o ni si nt w ok i n do fc o n t r o l l i n gc i r e u i t s :a l t e r n a t o rs t a r t i n g c o n t r o l l i n gc i r c u i ta n dp o w e ro u t p u tc o n t r o l l i n gc i r c u i t t h ed e s i g n i n gp a r a m e t e r sf o rs y s t e mc i r c u i ta r ep r o v i d e d i n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 。也e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a n a l y s e so ft h ec i r c u i ti n t h es y s t e ma 托 p r e s e n t e d a e c o r d i n gt om a x w e l le q u a t i o na n dt e m p e r a t u r ee f f e e t p o w e r d e n s i t y ,m a g n e t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p o w e rf a c t o ra r ea l s oa n a l y z e dw h i c h p r o v e st h a tt h es y s t e mh a v eag o o dr a t i o n a l i t y i no r d e rt ob u i l dt h e m a t h e m a t i c sm o d e lo fi n d u c t i o nh e a t i n g ,t h er e l a t i o n so fe l e c t r i cf i e l d , c u r r e n t ,m a g n e t i cf i e l di ni n f i n i t ep l a n eb o a r d 。f i n i t eb o a r d ,r o u n dm a t e r i a l a r er e s e a r c h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c h a p t e r4 t h ea i mi st oa s c e l l a i nt h ee m c i e n e yo f 血i ss y s t e r nb yt h e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p r o c e s so f p o w e rt r a i l s f o i t sd u r i n gt h eh e a te x c h a n g e i nt h e s y s t e m ,p o w e r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h e a t i n gt i m ea r er e l a t i v ew h i c hw i l lb e c h a n g e di fh e a t i n gm e t h o d s ,r a d i a t i o na n ds y s t e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h a n g e d u n d e rn o r m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t o t a le m c i e n c yo f t h i ss y s t e mi su 口t o7 8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 k e y w o r d s :s c r ,p a r a l l e la l t e r n a t o r ,r e c t i f i e rb r i d g ec i r c u i t ,p h a s e c o n t r o l l i n gt r i g g e r ,d o u b l ec o n t r o l l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e f f e c t ,r a d i a t i o n i i i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 第一章绪论 一、感应加热系统概述 自从两个世纪以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以来,人们便开始了 对电磁感应加热的研究,感应加热能源应用于工业领域也已有八十多 年的历史。由于感应加热所具备的优势,即加热效率高、加热速度快、 加热温度高且非接触、易控制、作业环境好、无污染等,在这期间, 感应加热理论和感应加热设备都有了很大发展。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是:处在交流线圈中的导体因感生磁场的作 用,其内部会产生涡流,涡流的焦耳效应使导体得以加热。但是导体 中的感生电流却是以表面最强、在径向从外向内按指数函数递减的方 式分布的,即存在集肤效应。集肤深度与通过线圈的电流频率平方根 成反比。当磁场强度一定时,被加热导体吸收的功率又与集肤深度成 反比,所以,理论上,为提高加热效率,可以采用增大输入功率或提 高工作频率的方法。但是一般说来大功率或高频率的设备其价格贵, 且电源本身的效率也会低一些。另外为满足高效率而采取高频率,与 穿透加热温度均匀性的要求也是相矛盾的。因此,为得到合理的高效 率,正确地选择各参数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效率是感应加热系统的总效率,即系统输入的电能和 消耗在工件上的电能的关系。系统的效率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 电源的转化效率 2 ) 加热负载和线圈对电源的匹配状态 3 ) 线圈与工件问的耦合状态 4 ) 设备( 包括炉体和辅助设备) 的工作效率 每个因素实质上就是一个过程,其中包含了影响效率的所有参 数。 对于感应加热炉,从电源送出的有功功率只有一部分为炉料所吸 收,其余的能量均变为各种形式的损耗。通常感应炉中真正用于炉料 升温和加热的功率只占电源输出总功率的6 0 7 0 ,其余的3 0 4 0 都以各种形式损耗掉了( 见下图) 。能量损耗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 、电路损耗功率:这一部分是指由电源起,到感应器两端止的 一段上的损耗,其实就是电路损耗,主要包括电源变压器、相平衡器 件、功率因素补偿电容器、传输线路及控制部件等所引起的损耗。这 一部分损失必须在电源设备中加以考虑,通常这一部分损失在4 7 6 之间。这一部分损失的一大部分又集中在补偿电容器组与感应器之间 ! ! 查銮望盔兰堡圭堂些垦苎 童塑壁堕塑垫墨竺堕兰! ! ! 塑 的一段上,因此如何设计安装这一段线路将是减少线路损失的关键。 2 、感应器本身的热损失及感应器一炉料间的能量传输损失:反映 这一损失程度的是炉子的电效率。影响炉子电效率的因素很多,如感 应器本身的热损失( 主要由炉体冷却系统带走的热量) 、炉料电阻率、 炉体几何构造等影响。 3 、炉料的热损失:反映这一损失程度的是炉子的热效率。它包 括通过炉料辐射、传导、对流及蓄热损失的能量。 对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的研究就是设法使上述各环节的能量损失减 小到最低,以达到使效率最大的目的。 感应加热炉能流示意图 加 热 金 豆 用 聃 毫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电力半导体器件的开发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感应加 热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感应加热装置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尤以设备 的体积、重量和性能方面的变化最为突出。目前,感应加热装置的生 产和使用企业对技术的要求是:在经济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尽量通 过感应电路中各参数的匹配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从上世纪7 0 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便开始重视 开发电力半导体式感应加热装置。除在装置的机械结构上追求更轻巧 实用外,开发的重点是尽可能应用性能更优良的电力半导体器件, 通过对感应电路的优化设计,以达到装置高效率和高寿命的目的。基 于感应加热基本理论已较为成熟的现实,目前国际上此领域最前沿的 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选用更优良的电力半导体器件( 如v m o s 、i g b t 等) 和采用更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控制等方面上,而这方面的先进技术 又集中掌握在一些大公司手中,如德国b e c h e 公司、意大利a n s a l d o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 工业系统公司、美国p i l l a r 工业公司等。如p i l l a r 公司采用i g b t 的串联逆变中频感应电源( i o o k w ) ,与同类型电子管式装置相比 体积缩小2 3 ,重量减轻2 3 ,节约耗电量i 3 ,中频电源的效率提高 3 5 。 我国几乎在同一时期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基本 与国外一致。北京、辽宁、天津的一些研究所和感应设备生产企业相 继开发了小型的应用晶闸管、s i t 或i g b t 从低频到高频的某些类型的 电力半导体式感应加热装置。但从技术上分析,国内开发的此类装置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单一强调电力半导体的性能而忽视了整体电 路的优化,造成主电路集成度低,中间继电器使用多,连线复杂,不 但稳定性受到损害,也因各环节的不匹配而影响效率;控制电路对我 国质量较差的电网适应能力不足;操作保护电路设计缺陷较多,如电 源缺相保护电路的应用尚不普遍;辅助功能较少,如机械手、光电监 视器等一些高技术手段的应用非常有限。由于以上这些主要原因的存 在,所以我国自行开发的感应加热装置与同类型国外先进设备比较, 效率低、综合性能差,直接影响生产效率。 三、本文工作重点 前面提到电磁感应加热能量损耗的途径主要有三条,由于后两种 损失所占比例较高,它们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这两方面的 研究也更多,主要是通过提高炉体结构的合理性来控制这类损失。但 现在看来要再在炉体结构上有新的突破较困难,这是因为目前解决这 类问题的途径大多靠的是经验。 本文基于减少第一类损失,即最大限度提高电源电路效率,提出 了一种实用新型电源电路。具体地说,在电路中应用了目前技术较成 熟的晶闸管并联电桥电路。由于该电路有效控制了逆变换流时器件承 受的反压时间( 晶闸管关断时间) ,因而功率因数和效率都会提高, 启动失败也大为减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参数的演算证明,可提高 系统效率3 5 左右,这对于规模化工业生产意义重大。 本文是结合某厂实际,以金属( 黄铜、锻铝、钢) 锻前穿透加热 为例,对影响效率的因素展开讨论的。由于所涉及项目是该铁路用品 生产企业3 0 0 万美元技改项目的一部分,考虑项目完整性,在提出电 路并分析确定参数之后,接着分析了系统的磁场效应,确定了系统的 磁效应参数,最后通过对热传导的分析确定了加热时间等其他重要参 数在磁效应分析中,尽量用正弦函数和指数函数取代双曲线函数和 贝塞耳函数,使理论分析和计算更简单。 本文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想说明,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和参数选 择,可以有效提高感应加热系统的工作效率。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 第二章系统电源电路 2 1 电源电路的提出 目前的感应加热装置已广泛采用了电力半导体器件。虽然设备的 个体结构千差万别,但总体电路结构大都由整流器、滤波器、逆变器 及其控制和保护电路组成( 图2 一卜0 ) 。工作时,三相工频电流经整 流器整流、滤波器滤波,成为平滑直流送到逆变器。逆变器是感应加 热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采用电力半导体作为电子开关的, 能将直流电转变为较高频率的交流电供给负载。逆变器的工作频率和 输出功率决定了系统的频率和功率。大部分感应系统的线圈就是逆变 器的一部分。感应线圈和炉料在一 图2 - i 一0 电力半导体式感应加热装置电路构成 起显示的功率因数很低,为提高功率因素数,需要由调谐电路向感应 加热线圈提供无功能量。耦合电路的作用是完成电源与感应加热线圈 的负载匹配。 对将要设计的这一零件锻前感应加热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加热材 料:黄铜h 6 2 、锻铝d l 3 1 、钢q 2 3 5 a :生产效率:8 0 0 k g h ( 黄铜) 、 4 0 0 k g h ( 锻铝) 、5 0 0 k g h ( 钢) ;加热温度:7 5 0 1 2 ( 黄铜) 、4 5 0 c ( 锻 铝) 、1 2 5 0 ( 钢) :坯料锻前温差:1 5 :坯料尺寸:击2 0 5 0 m m 、 i ,5 0 】6 0 m m 。 4 目前国外在感应加热电源方面的发展方向呻。2 町是:对整流电路, 由于大功率可关断器件的出现。斩波器已越来越受重视“,但对于小 型电源,几乎仍全部用晶闸管三相全控电桥,对电桥的控制则由单片 机完成。平滑滤波器必须与整流电路合理搭配“”。目前常用的有l 、c 、 r 和i i 型。逆变器多采用单相桥式并联、串联、串并联t 最新方向是 时间分割式逆变电路“。逆交桥中的电力半导体则选用开关速度高、 损耗低、单个模块容量大的器件“”。国内的发展趋势与国外相同,但 发展程度较低。 综合分析国内外现状后,结合企业实际,初步决定在所设计的感 应系统中,直流电流源采用品闸管三相全控整流电路,电感滤波电路。 对于逆变电路,电流型( 并联) 和电压型( 串联) 各有优缺点,但从 特定生产要求的单一性来看,设计电路即使在满功率运行状态下负载 阻抗匹配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从技术成熟、生产安全和前期投资考 虑,选用并联逆变电路更为合适 1 “。最终设计的电源电路中,整流电 路如图2 - i - 1 ,逆变振荡电路如图2 - i - 2 。严格地讲,这两幅图只是 系统接线图,在图2 - 1 - 1 中并未标出与整流电路相连的整流启动电路、 脉冲放大电路、整流控制电路、滤波电路等,在图2 一卜2 中,与之相 连的直流输入电路、振荡控制电路等也未出现。 2 1 1 整流电路 2 1 1 。1 整流电路的分析 整流器的作用是把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在感应加热装置 中,整流器的负载是逆变器。对整流器的基本要求是:提供负载所需 连续的、稳定的直流功率,负载短路或逆变器颠覆时能保护,负载变 化时能限制输出电压和电流,保持供电电网的稳定。图2 1 1 所示电 路可以简化为图2 - l - 3 的电路,它是一个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 图中的l 和r 可以看成滤波电抗l d 和并联逆变器的等值电路,它们 也是整流电路的负载。这个电路既可以作为整流,也可以作为有源逆 变,即在逆变电路逆变失败时,把电感l 中储存的能量变成工频电流 送回电网,而且整流和逆变之间可连续平滑互换,只要改变可控硅的 控制角即可。 当此电路作为整流状态工作时, 极接在一起,阳极分别接在a 、b 、 接在一起,阴极分别与各电源相连。 5 如图2 - 1 3 。可控硅s c r ”5 的阴 c 三相电源上,s c r 2 郇则是阳极 因为要全控,所以在任何时候必 图2 - i - i整流电路图 6 图2 - l - 2逆变电路圈 7 须至少有两个可控硅同时导通才能构成电流回路。如图2 - 1 - 4 所示, 在t l t ) 区间。a 相电压最正,c 相电压最负,b 相电压介于二者之间, 但为控制的需要,在t 。时刻把触发脉冲送到s c r ,并使之导通而不 触发s c 氏,因此在在t l t 2 区间,就由s c r 。j 与负载构成回路,加在 负载上的电压是a 相和b 相之差,即为线电压u 。到时刻,a 相 和b 相电压相等,即h a b 等于0 。若为纯电阻负载,则s c r 自动关 断。但这时的负载是电感性的,必须外加强迫才使其关断。在t :时刻 触发s c r 。由于s c 民导通才使s c r 关断,使电流由s c r i j 换流到 s c r 。而使a 、c 相和电路构成回路,在t 2 t ,区间的整流电压就是 u 。在t ,时刻触发s c r 3 。,由于s c r 3 导通才使s c r i 关断,使电流由 s c r ,。换流到s c 。,而使b 、c 相和电路构成回路,整流电压等于u b c a 就这样可控硅依下列顺序循环触发导通:1 、4 1 、6 3 、6 - - 3 、2 - - 5 、 2 - 5 、4 - - l 、4 ,每次换流之间的相位差为6 0 度。由以上分析可知, 若用宽度小于6 0 度的窄脉冲触发可控硅时,在一个周期中每个可控 硅都需触发两次。例如s c r 。,一次是在t 处,与s c 凡同时触通,迟 后6 0 度,即到t 2 处则与s c 同时触通,因而为双脉冲触发。 此桥路作为有源逆变状态工作时其电路连接方式和可控硅触发顺 序与作为整流器时完全一样,只是把可控硅的控制角调整到大于9 d 度。其实,有源逆变本身是整流电路的一种工作状态,这种状态只在 逆变失败出现,这里不再赘述。 综合该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整流波形和逆变波形,可绘出桥 路在不同控制角n 时,交流线电压与整流输出电压的波形( 图2 1 5 ) 。 下面就该整流电路的参数加以分析。 一、整流输出电压u 。和输出电流i 。 由图可知,当控制角由0 9 逐渐增大到1 8 0 。时,输出电压的平 a ,b c 基皋拳 口l 附三 彩诹碱黝ft 些 :l | 火l i | ! :i 吠m 必0 以i u 3 必删。 0 lt ,t - t 国2 - 1 3 整流电路 圈2 - 1 4 整流波形 0 j ! 查奎望查兰堕主堂垡堡塞 ! 塑壁壁塑垫墨竺垫兰! ! ! 塑 均值由最大值逐渐减小到0 ,然后又由0 变负,并逐渐变到负的最大 值。整流器输出为负电压,说明它进入了逆变状态。具体地说,控制 角由0 。变到9 0 。区间,电路处于整流状态,输出直流电压由最大值 变到0 。当6 0 。 9 0 4 时,u 。变负:d = 1 8 0 。时,u d = - u 。其控制特性曲线 如图2 - 1 7 。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此计算时,忽略了线路电感和整流元 件上的压降,并且始终把三相电源电压看成是平衡的。而且这里省略 了实际电路中加在桥臂上的限制电流变化d i d t 幅度的电感。 如果加上电感,再考虑线路电感,这时可控硅元件之间的换流 就不是瞬时完成的,而存在换流重叠角_ r ,此时直流输出电压的平均 值为 乩= 三 r * r u d d n r t + e ”甜。d 刎 = 扣7 而i c o s 詈c o s t 曩t d m t + f 脚l c o s ( 耐一詈) d 耐 :型uc o s 兰c o s 陋+ 兰) 万 2 、 2 。 = 1 3 5 u 。c o s +上)_-cos(= 式中心为换流期间的直流电压, 而由图2 - 1 6 得 工程设计上认为u l d - = 丝l 堑。 = 而,c o s ( 耐一孚) ;“。:2 u , c o s ( 耐+ 冬) 0 0 故“7 d = 4 2 uc o s l - c o s a n 6 在这里,始终将三相电源看成完全平衡的,其线电压有效值为u , 整流桥中各桥臂参数完全一致。 rr rr 整流输出直流电流为,。= i j d = = 盟c o s 口 ” 尺r 其中r 为整流电路等效负载电阻。 二、 流过s c r 的电流和进线电流 如果滤波电抗l d 的电感量足够大( 在后面的参数设计计算中会看 到我们取滤波电抗的值约为5 m h ) ,流过每个可控硅的电流为方波 当o = 0 。时,每臂可控硅在每周期内只导电1 2 0 。这样便可绘出流 过三相全控整流电路每个桥臂可控硅的电流k 波形和进线电流i t 波 形,如图2 - 1 8 。 根据电流波形,可列出流过每个桥臂可控硅的电流有效值: i i =痧= 厮 式中i 。为整流器的输出直流电流,平均值为 i f 磊if - 2 ,3 i 。d 烈= ;i 。 计算迸线电流i 。的有效值为 = 击= 。钟7 l = 蹂两) = 远t d = 0 8 1 6 i 。 这里是以滤波电感量大、电流连续为前提推导的结果。 jl i g i d 。8 。厂 时 0 1 己0 4 ;3 6 0 一 】4 l 一一- j j j 图2 - i - 8 整流桥臂可控硅电流和进线电流 2 1 1 2 整流电路的触发电路 由前面分析可知,整流成功的关键是正确地触发各路可控硅,保 证触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本电路的设计中,采 用了单片机触发电路。 a 、硬件电路 触发电路如图2 1 9 。它的基本配置为:8 0 3 l 单片机、7 4 l s 3 7 3 锁存器和程序存储器e p r o m 2 7 3 2 ,以及模数转换片a d c 0 8 0 9 和一些 接口电路组成。其中的核心是8 0 3 l 单片机。它通过外部中断i n t 接 受工频电网来的同步信号,使它的输出脉冲( p ,d p ,) 与被触发可 j ! 查奎翌盔堂堡圭兰垒丝奎生塑堕生塑垫墨竺盟兰塑! 塑 臼 图2 - 1 9单片机相控触发电路 控硅的电源同步。i n t 0 中的断口作为接受正常和非正常停机的断口。 p 2 口中的p 2o p 2 3 作为e p r o m 的四根地址传输线端,p :、p 2 ,分别作 为接受启动和定时信号,p 2 。p :,用于发送启动、停止和故障信号端。 p 。口全部用作数据和地址传输端,与锁存器、外部程序存储器、和a d 1 2 转换器相连。由于p 。口没有锁存功能,因而它输出的地址信息经由锁 存器送到程序存储器a o a 2 。 本电路采用a d c 0 8 0 9 实现设定值、定时值和整流输出电压、电 流的a d 转换,以满足整流电路的恒压、恒流和恒功率的三种运行 方式可任意选择的要求。实质上,a d c 0 8 0 9 就是8 0 3 1 的外部数据存 贮器,它有8 个模拟输入和8 个数字输出通道及相应的模拟开关。单 片机可通过它的a d d a 、a d d b 和a d d c 端,以及a l e 的锁存作用, 选择任一路信号。a d c 0 8 0 9 的a d 转换工作也受到8 0 3 1 的r d 、 w r 和p ,三端信号,经与或非门的控制,转换结束则由e o c 端向8 0 3 l 的p ,。端发出通知,而8 0 3 l 则采用程序查询方法读取转换结果。 为了提高触发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与外围电路的信号传输一律采 用光电耦合器( 光耦) 作电位隔离。当系统过电流时,经过电流检测 环节检出信号,经光电耦合器向8 0 3 l 的i n t o 端和脉冲输出口p l m p 的与非门,同时发出封锁和停机指令,以便立即封锁可控硅的触发脉 冲,同时停止整个控制电路工作,回到初始状态,以便再起动时,仍 具有软起动功能。本触发电路是由8 0 3 l 的p lo u p 。,端输出6 路双脉冲, 经与j l q 1 、光耦和非驱动器、脉冲变压器去触发三相整流桥中的6 个 可控硅。 这里,同步脉冲电路的抗干扰能力是决定单片机相控触发电路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图2 i 9 所示的单相交流电经t 变成方 波向c 充电,其幅值受稳压管z d 限制。当t 截止时,c 经r 放电, 形成倒锯齿波;当c 上电压降低到某值时,比较器i c 输出正电压, 使t 2 导通,8 0 3 l 的i n t i 端获得同步信号。显然,电网电压只控制t , 而同步信号在c 的放电区间出现,这时t 。截止。在一般情况下,电网 电压波形畸变和幅值变化,只对t 。的导通有影响,对t 的截止状态 几乎无任何影响。因此,这种同步电路的输出脉冲不受电网波形畸变 和幅值变化的影响。 b 软件设计 基本设想是: ( 1 ) 充分发挥8 0 3 1 的软件功能,即除完成一般触 发电路的任务外,还用软件实现数字化p i 调节器的功能和形成功率信 号的功能,以便满足三相可控硅整流电路的恒功率运行要求;( 2 ) 在8 0 3 1 内部直接产生双脉冲; ( 3 ) 采用软件实现鉴频、锁相功能, 以适应电网频率波动的运行环境,使触发器能在工频由4 5 h z 5 5 h z 变化时,仍能输出使三相平衡、正负半波对称的触发脉冲。相对于电 源频率变化是每周期校正一次,而对可控硅的控制角a ,则是每周期 校正6 次。 基于前述设想设计的控制程序包括主程序、计算子程序和中断服 务程序三部分。图2 1 1 0 所示为其漉程图。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 a 主程序 它的主要功能有7 方面。 ( 1 ) 启动后,首先进行初始化,即完 成各个控制寄存器控制字的确定、堆栈的设置、参数传送以及自检等 必要的准备。( 2 ) 循环检测起动信号( p :) ,并相应发出起动指示 ( p ,。) 。( 3 ) 起动后,设置初值。( 4 ) 如要定时,则通过a d c 0 8 0 9 取定时值,存人寄存器。( 5 ) 测量电源周期t ,求出采样周期t c ( = t 6 ) 。具体方法是:检测电源同步信号输入端1 n t ,当1 n t i 有效时, 起动计时器t l ;再检测l n t ,当1 n t l 再次有效时,停止t 计时,t 中的计时值即为电源周期t ;将该值除6 可求出采样周期t 。;把t c 与标准值t c 。( 3 7 m s ) 和t c 。( 3 m s ) 相比较,必须满足t c l t c t c 。,然后把t c 和t 值存入工作寄存器,否则,须重测t 。( 6 ) 开中 断。( 7 ) 循环检测采样标志位,如已置位,则调用计算子程序。 b 计算子程序 它是本触发电路控制程序的核心,需完成两方面的主要功能。( 1 ) 首先检测电源同步标志是否置位,如已置位,则求出t c 的修正值t c , 并修正t c 。方法是利用t 。的第6 次实际计时值,与前5 次的固定定 时值t c 比较,求出其差值除6 后,作为t c 的修正值t c ;然后把原 来的t c 与t c 作算术和或差运算( 视t c 是正或负而定) ,得到新 的t c 值,并存入原来存t c 的寄存器中,下一周期就以此t c 值继续运 行。其实,这种求取t c 、修正t c 的过程,就是数字鉴频和数字锁相, 系统中每个电源周期都进行一次。( 2 ) 通过a d c 0 8 0 9 取设定值和电 流、电压反馈值,并把电流、电压反馈值作乘法运算,求取功率反馈 信号。然后将设定值和所选反馈信号值比较,并对其差值作p i 运算, 得到与可控硅控制角a 相对应的数值;据此查表求出a 。该表是根据 和1 。= 詈= 警c o s 口以及式只= u l = 半c o s 2 口预先计算 出的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u d 、电流i d 和功率( p d ) 各自 与a 的对应值。而且已存入e p r o m 中: 式中 p d - 一整流输出功率, w ; 【卜整流电路的输入线电压,v ; a 可控硅的控制角,( 。) 。 求出a 值后,需求出新旧a 的差值,即o 的绝对值,看是否大 于5 。若小于5 。,则用新a 值,否则便以旧口值加5 。代替,以保 证每次a 的变化不大于5 。使系统工作更稳定,并使系统具有软起 “ 口u = 口o 曲 u = 口 ou 堑厅 = 反d砒0u函 坩l o f呸3 一万 式 r 公 u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频感应加热系统的参数分析 动、软停止功能。接着要判断a 处于0 1 8 0 。的哪一区间,以确定t o 的延时起点和延时值,同时确定t o 延时结束,该向p 口的哪个端口 送脉冲。这里需说明的是,流程图中仅显示判断a 值的三个循环中的 一个,即c i = 6 0 。,另两个判断为6 0 。 1 ) ,方向相反。 因此串联谐振又称为电压谐振。并联逆变是以并联谐振为基础的,由 于电路结构的不同,并联谐振发生时由电源输入的电流很小而个支路 的电流却很大,为电源输入电流的q 倍( q 1 ) 。因此并联谐振又称 电流谐振。串并联逆变是综合了前两种逆变方式的优点而出现的一种 电路形式,应用较少。 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知道,出于实际情况,特别是出于操作安 全的考虑,在所设计的感应加热电源中应用了并联逆变电路,所以, 在此对并联逆变电路深入加以分析。 图2 一卜l l 是将r 与l 串联后与c 并联的电路,是常见并联谐振 电路的简图。如果将内阻为0 的电源e = e 。s i n m t 接入电路,则在此 电路中将流过电流 , ee!e 一二 1 l - - 7 - 7 2 r + j n f ll c 。了2 j 州e 厶l厶2 i = i l + i 。c :曼+ 垂:垦j ! f ! :芝竺垦:曼= 兰2 垂 = r + l j t n l + j 栅= 坚气茜藉孚型e 因此,并联电路的总阻抗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