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语言和民俗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民俗语汇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的结合体,承载着民俗文化事 象的方方面面。作为涵化有民俗要素的重要素材,对其的考辑与溯源有着深刻 的意义。迩言六卷辑录了常语俗言,并在不同程度上追溯这些语汇的语源, 找寻出处。我们翻阅大量史料,从探讨迩言的社会背景及语言学背景所赋 予的时代优越性,分析迩言成书的必然性,通过对作者钱大昭的家学渊源、 治学态度等的考证,分析成书的偶然性,从而论证其成书是必然与偶然的辩证 结合。 我们认为词汇作为语言中比较活跃的主要构成质素,直接、敏感和突出地 反映r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俗活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民俗语言则 直接或间接夹带反映不同习俗惯制的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其语义既包含民俗 事象,又包含相关的民俗事物,是行为与事物融汇凝聚的结果,通过民俗词汇 可以更直接的看到语言和风俗文化的紧密联系。当民俗活动趋于定型化的时候, 民俗词语便也同定地代表r 民俗事物,并取得人们的认同从而得以传承。迩言 所辑录的常语俗言,不仅从内容上体现民俗事象的相关内容,且从探源的形式 上向我们展示了民俗语言发展、演变的过程,勾画了民俗语言的流变轨迹。其 在探源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引书证释,更使得它具备了丰富的史料性,为研 究古代名物、政治制度等方面均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并且这种释义加考源 的做法既已初步具有辞书的性质,可视为古代辞书的雏形。 我们对迩言探源方式、释义形式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探究迩 言为我们提供的语源及其探究方法。通过深入探求此类民俗语汇的语源,不 仅能较全面地了解民俗事象的最初源头,更为宝贵的是,追溯本身即包涵了民 族文化和民俗文化选择的内在心理因素。此时,追溯成为连接民俗语汇和民俗 文化的强而有力的纽带,追溯语源的同时也是对相关民俗文化的系统梳理。研 究探讨迩言,发掘其中关涉民俗语言的重要要素,使我们对民俗语汇、民俗 事象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体会其独有的民俗语言价值。 关键词:民俗:民俗事象:民俗语汇:民俗语言学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t h e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f o l kc u s t o me n l t u r ea r et h ed i a l e e r i e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l a n g u a g ei st h e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ec a r r i e r ;t h e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ei st h e l a n g u a g e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ev o c a b u l a r yo ff o l k l o r ei st h ed i a i e c t i c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 m i tb e a r sa l lt h ea s p e c t so ft h e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e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s o u r c e m a t e r i a lw h i c hc o n t a i n st h ef o l kc u s t o mf a c t o r s i ti sv e r yp r o f o u n dt or e s e a r c ha n d c r i t i c i z e e ry a ni sas i xv o l u m e sb o o kw h i c hr e c o r d sf o l ka d a g e sa n dt r a c e st h e g e f o l l 【a d a g e si nt h ev a r y i n gd e g r e et op u r s u et h e i rs o u r c e s w eh a v er e a dt h ea l a s s i v e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t oa n a l y z et h e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o fe ry a n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t h es u p e r i o r i t y o f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山el i n g u i s t i c s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a n a l y z ei t sc o n t i n g e n c y t h r o u 曲c l i f f c i z et e x t u a la b o u tq i a nd a z h a o sf a m i l y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m a n n e r t h u s w eh a v em a d e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i ti sau n i o no f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a n dc o n t i n g e n c y w et h i n kt h ev o c a b u l a r y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a n da c t i v ef a c t o ri nt h el a n g u a g e i t r e f l e c t se a c ha s p e c t so fs o c i a ll i f ed i r e c t l y , s e n s i t i v e l ya n dp r o m i n e n t l y t h ef o l k c u s t o ma c t i v i t yi so n ek i n do f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a ld e p o s i t t h ef o i kc u s t o ml a n g u a g e r e f l e c t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p h e n o m e n o no fd i f f e r e n tf o l kc u s t o md i r e c t l yo ri n d i r e c t l y i tn o to n l yc o n t a i f l sf o l kc u s t o mp h e n o m e n o n b u ta l s oc o n t a i n sf o l k l o r em a t t e r s i ti s ac o n d e n s a t i o no ft h eb e h a v i o ra n dt h em a t t e r s w ec a ns e ed i r e c t l yt h e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e w h e nt h ef o l kc u s t o m a c t i v i t yt e n d st os t e r e o t y p e ,t h ev o c a b u l a r yo ff o l k l o r eh a sr e p r e s e n t e df i x e d l yt h e f o l k l o r em a t t e r sa n do b t a i n sp e o p l e sa p p r o v a l t h u st ob ea b l et oi n h e r i t t h ew o r d si n e ry a nn o to n l ym a n i f e s tt h ef o l kc u s t o mp h e n o m e n o n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a lc o n t e n t s b u t a l s os h o wu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o l kc u s t o ml a n g u a g ef r o mt h ef o r i l lo fs e e k i n gt h e s o u r c e a n di ta l s oh a so u t l i n e dt h ef f a c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f o l kc u s t o m l a n g u a g e b e c a u s ee ry a ns e e k st h es o u r c ea n do r i g i nr e f e r r i n gt h ec l a s s i c s i th a s b e c o m et h er i c h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f o rs t u d y i n gt h ep o e t i c a ls y s t e m 。t h ea i l c i e n tm a t t e r s a n ds oo n i th a sp r o v i d e dt h ep r e c i o u sa c a d e m i cm a t e r i a l t h i sk i n do fw a yw h i c h c o n t a i n s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s o u r c eh a sh a dt h ed i c t i o n a r yn a t u r e i tc a n b ec o n s i d e r e dt h ee m b r y o n i cf o r mo fa n c i e n td i c t i o n a r y w eh a v ep u ti no r d e r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b o u tt h ew a yo fs e e k i n gs o u r c ea n d e x p l a n a t i o nt os t u d yt h ew a yw h i c hi sp r o v i d e db ve ry a n t h r o u g hs e e k i n gt h e s o u r c eo ft h i sk i n do fv o c a b u l a r y , w ek n o wb e t t e ra b o u tt h eo r i g i no ft h ef 0 1 kc u s t o m p h e n o m e n o n a n dw h i c hi sm o r ep r e c i o u si st h eb e h a v i o ro ft r a c i n gp r o v i d eu s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f a c t o ra b o u tt h e 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a l a n dt h ec h o i c eo ft h e m m e a n w h i l e ,t r a c i n gi t s e i fb e c o m e st h ep o w e r f u l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v o c a b u l a r y 0 ff o l k l o r ea n dt h e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a l t r a c i n gi sa l s ot h ep r o c e s so fs t u d y i n g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b o u tt h ef o l kc u s t o mc u l t u r a l 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o fe ry a nh e l p su st o s t u d yt h e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o ft h ef o l kc u s t o ml a n g u a g ea n di ta l s oh e l p su st o u n d e r s t a n db e t t e ra b o u tt h ev o c a b u l a r yo ff o l k l o r ea n dp h e n o m e n o nt oh a v ead e e p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i t so w nv a l u eo ft h ef o l kc u s t o ml a n g u a g e k e yw o r d s :f o i kc u s t o m ;f o l l 【l o r em a t t e r s ;v o c a b u l a r yo ff o l k l o r e ;f o l k l o f i ce n g u i s f i c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 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乃孙p 挣 日期:一7 - 、7 口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 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咀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彻、筘 指导教师签名:诺嘲必获 日 期:姗7 f 、j 矿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1 引言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迩言者,浅近之言也。”与“雅言”相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 不登大雅之堂的乡村野语。然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性及深厚的民俗文化内 涵,为古代学者所重视。语言和民俗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是民俗文化 的载体,民俗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民俗语汇是两者的辩证统一体,承载着民俗 文化事象的方方面面。作为涵化有民俗要素的重要素材,对其的考辑与溯源有 着深刻的意义。于是出现了收集、考释这些常言俗语的典籍。钱大昭所著的迩 言就是这样一部辑录“浅近之言”的古代著作。 古人遣词造句讲求引经据典、字字有本,所以即便是对流传于民间的活的 民俗语汇的研究也摆脱不了这种传统观念。沈涛在卷酋语中有:“昔人言杜诗韩 笔,无一字无来历。岂知街谈巷语,亦字字有所本。”常言俗语原流行于民间, 后被文人雅士用于作品之中,其本为“源”而非“流”,这种源流颠倒的现象贯 穿了整个古代的学术研究。但可取的是,古代学者亦认为“迩言”与“雅言” 是有辩证关系在其中的。钱大昭云:“古人所言,今人谓之古语,在古人自视, 未尝不以为今语也。笔之于书,遂为故实。若然,则今人所谓俗语,安知不为 几千百年后之故实乎? ”葛元煦题识亦日:“浅近之言在当时则觉鄙俚,而后 人沿袭历数十百年之久,往往遂成典故。古之口头语,沿为今臼之典故。今之 口头语,亦尽有沿自古人者,此钱君可庐迩言一书所由防也。”正是基于 此种原因辑录而成的迩言不仅考求这些语汇的语源,且由此所探求到词语 的故实又为我们提供了语言历史、方言、民俗文化等丰富的素材。我们认为词 汇作为语言中比较活跃的主要构成质素,直接、敏感和突出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民俗活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民俗语言则直接或间接夹带 反映不同习俗惯制的主要特征或民俗事象,其语义既包含民俗事象,又包含相 关的民俗事物,是行为与事物融汇凝聚的结果,通过民俗语汇可以更直接的看 到语言和风俗文化的紧密联系。当民俗活动趋于定型化的时候,民俗语汇便也 固定地代表了民俗事物,并取得人们的认同从而得以传承。迩言所辑录的常 语俗言,不仅从内容上体现民俗事象的相关内容,且从探源的形式上向我们展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示了民俗语言发展、演变的过程,勾画了民俗语言的流变轨迹。且其在探源的 过程中,引经据典,引书证释,更使得它具备了丰富的史料性,为研究古代名 物、政治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 我们对迩言探源方式、释义形式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探究迩 言为我们提供的语源及其探求方法。通过深入探求此类民俗语汇的语源,不 仅能较全面地了解民俗事象的最初源头,更为宝贵的是,追溯本身即包涵了民 族文化和民俗文化选择的内在心理因素。此时,追溯成为连接民俗语汇和民俗 文化的强而有力的纽带,追溯语源的同时也是对相关民俗文化的系统梳理。研 究探讨迩言,发掘其中关涉民俗语言的重要要素,使我们对民俗语汇、民俗 事象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体会其独有的民俗语言价值。 2 成书的社会背景及语言学背景 2 1 清代学术的繁盛 钱大昭所处的清代是巾国传统语言学的黄金时代,在音韵学、文字学、语 法学和训诂学方面,都取得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发展,其成就超过了历史卜的 任何一个时期。“我们一方面承认中国自先秦时代就有了语言研究,但是另一方 面也应该指出,严格的语言科学,只能算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系列的重大问 题都被陆续提了出来,并且解决得很好。”良好的学术时代背景,使得学者的 研究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 钱大昭生活在公元1 7 4 4 1 8 1 3 年,是清乾隆嘉庆时期。当时生产力较发达, 在丝、茶、瓷器的出产地如浙江、安徽等地区,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资本主义所处的上升时期促进了清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洋科学的发达, 对清代的汉学也有着间接的影响。促使了当时的学者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如戴 震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在他一生中,四十岁以前致力于 考据、训诂之学,成为考据大师,晚年又能突破考据的局限,“志存开道”,去 探讨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这种研究自然科学所培养的科学的思维观念,使得清 代的学者在学术造诣上超出前代。 2 2 古籍资料异常丰富 清代帝王提倡“稽古右文”,并下令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大清一统志、 清三通、续三通、四库全书及实录方略、玉牒等大规模书籍。 。参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8 月第版,1 6 9 2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因而在全国范围内调集资料。朝廷的大肆搜集,使许多封尘多年的珍贵图书浮出 水面。为了取悦皇帝,大臣和庶民都积极搜集书籍,借以得到皇帝的赞赏。其中为 四库全书撰修所搜集的资料尤是如此。如1 7 7 4 年,天一阁传人范懋柱就从天 一阁中挑选了6 3 8 种珍本献给朝廷,帮助撰修四库全书。其中,有9 6 种珍本被 直接收入四库全书,另有4 7 3 种珍本则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他也 因为这次进献,被乾隆帝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受到很多人的羡慕。这更 加激发了民众的积极热情,并由此引发了清代藏书阁的兴起,尤其是乾嘉时期, 私家藏书之盛,超逸前代。乾嘉时期藏书家超出了士大夫的范围,甚至许多商人( 主 要是徽商) 也加入到了藏书家的行列。据吴晗的江浙藏书家史略记载,在所著 录的历代藏书家八百八十九人中,清代的藏书家有二百六十七人,其中绝大部分 是乾嘉时期的。而私家藏书,又以江南,尤其是江( 苏) 浙( 江) 为多。这为生活在乾嘉 时代、江浙地区的钱大昭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古籍资料,为其学术研究铺设了良 好的学术历史背景。 2 3 考据学的兴盛 清朝自康熙至雍正、乾隆,对汉族学者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即一手抓古 代文献整理,如康熙十八年( 1 6 7 9 ) 开明史馆,乾隆三十七年( 1 7 7 2 ) 开四库 全书馆:一手抓文字狱,因为文字狱,学者不敢治文史,尤其不敢言近代事, 这迫使学者将目光转向古代,注重考据。古文献整理和文字狱同雍正、乾隆实 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结合,决定了汉族学者不能探讨汉语与外语的一般规律, 而只能研究汉语本身的实际问题,并把目光从近代汉语转向古代汉语。 清代的语言学从学术演变迹象上看,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向古代逐级回归的 倾向,处于“考古”的阶段。周予同曾在“汉学”与“宋学”中指出,即启 蒙期的“反明而复于汉、宋”,全盛期的“反宋而复于后汉”,蜕变期的“反后 汉,复于前汉,而渐及于先秦”。清儒虽然有了历史发展观点,但却是古非今, 把“复古”作为“求真”的手段,阮元就曾说:“元少为学,自宋人始,由宋而 求唐、求晋魏、求汉,乃愈得其真”。因此,清代的语言研究只为经学服务,不 重视现代语言的研究,体现在音韵学上以古音为研究中心,文字学以说文 研究为主体,语法学以经传虚词为研究重点,而训诂学则表现为以考释古义、 探求语源为目标。于是,清代成为考据学发展的时代,许多学者都以考据学作 为治学的根底。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说:“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 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 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考据学的兴盛与回归的倾向, 倾灌于方言、俗语的研究,使得清人即便是对活的方言俗语的研究,也被涂上 3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了浓重的复古主义色彩,即以考求方言俗语在古书中最早的出处为主要任务, 而不注重活的语言的调查及其语言规律的探求。 2 4 朴学及乾嘉学者 明代时,宋明理学统治着思想界。他们空谈心性,从主观空疏的见解,发 展成为专断狂妄的行为,正如梁启超所说:“万明理学之弊,恰如欧洲中世黑暗 时代之景教( 景教是中国古代对基督教的称呼) ,其极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 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消蚀达于零度,夫人类之有学问欲,其天性也; 学问饥饿至于此极,则反动其安得不起。“针对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 出现了一股反对宋明理学中主观唯心的学问,反对空谈“心、理、性、名”;主 张经世致用,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其中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等人。由于他们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人们称之为“朴学”,以别于晋代的清淡, 宋明的理学。又由于清代学者大都以两汉及以前的著作为主要材料来进行研究, 其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也非常接近于汉代的古文经学家,因此也被称为“汉学”。 “汉学”( 或“朴学”) 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顶峰,活动于这训期的学者, 统称为“乾嘉学派”,钱大昭即乾嘉学者之一。乾嘉学者做学问币视搜集材料, 资料从量的方面,要求丰富、完备,从质的方面,要求精勤、确实。在充分掌 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当时 学术界风气为之一变,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就对乾嘉学者大为赞赏。 。优良的学风深刻地影响着像钱大昭一样的乾嘉学者,同时也推动着清代语言学 向前不断发展。 2 5 家学的深远影响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写道:“清代研究汉学师承,这是很有 道理的。就小学方面说:江永的弟子有戴震,戴震的弟子有段玉裁、孔广森、 王念孙,而王引之与王念孙则是父子关系。俞樾是私淑王氏父子的,俞樾的弟 子有章炳麟,章炳麟的弟子有黄侃。其它各人,即使是没有师生关系,也是在 学术上递相接受了深刻影响的。这样一脉相传,有利于把优良的东西继承下来; 。参见梁启超:t 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初版。1 6 。粱启超认为乾嘉学者的十大特点;1 、凡立一义,必凭证据。2 、选择证据,以汉唐难宋明,不以宋明证 据难汉唐,以经证经,可难一切传。3 ,孤证不立说。4 、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不德。5 、最喜罗列事项 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6 、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7 ,所见不和, 则相辩诰。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8 、辩诂以本问题为范围,词兽务笃实温厚, 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9 、专喜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1 0 、文体贵朴实简洁。忌言有枝叶。 4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为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既是清代 学术发达的原因,也是乾嘉学者理论认识提高的原因。 乾嘉许多学者的家学渊源比较丰富,家学渊源的深厚使学者们有了一个更 高的起点,而一个知名学者的出现也会给家族内其他人提出奋斗的方向。所以, 当钱大昕在学术上获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时,他的家人也不甘落后,“弟大昭,从 子塘、坫、东垣、绎、侗,子东壁、东塾,一门群从,皆治古学,能文章,盖蔚 为东南之望焉。在成长和治学的道路上,兄钱大昕对钱大昭的影响很是深远, 据清史稿记载:“大昭少于大听二十年,好读书,事兄如严师,得其指授, 时有两苏之比。”此外,钱大昭的祖父钱王炯,父钱桂发,兄钱大听,及 子侄十数人,都分别是乾嘉时期的一流学者。钱氏家族的治学传统得以传承, 家族的治学精神给钱大昭以深刻的影响。 3 作者和版本 3 1 作者钱大昭 钱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庐,江苏嘉定人( 今属上海市) 。钱大昕之弟。清 文字训诂学家。其不汐汐于荣利,题读书之所日“可庐”,取其随寓自足之义。 生于乾隆九年( 1 7 4 4 ) ,乾隆二十八年( 1 7 6 3 ) 在北京国子监读书。嘉庆元年 ( 1 7 9 6 ) ,举孝廉方正,赐六品项戴。死于嘉庆1 8 年( 1 8 1 3 ) ,年7 0 。一 清史稿记载云:“大昭博学能文,思绪细密,精识洞达,竹汀亟称之。 又善于决择,于说经及小学,能直入汉儒间奥。”受其兄影响,著有尔雅释文 补三卷及广雅疏义二十卷。又著说文统释六十卷,其例有十。,惜全 书未刊。 钱大昭善于治史,有很深的造诣。“于诸史,尤精两汉。尝谓注史与注经不 同”。在三国志辨疑自序里曾说:“注经以明理为宗,理寓于训诂,训诂明 而理自见。注史以达事为主,事不明,训诘虽精无益也。每怪服虔、应劭之于 。参见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 9 8 6 年3 月第一版,6 4 o 参见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第一版,2 6 5 o 一日琉证以佐古义,二日音切以复古音,以徐铉、徐锴等不知古音,往往误读,又许君言读若某者,即 有某音,今并补正;又说文本有旧音,隋书经籍志有说文音隐,颜氏家训引之。唐以前传注家多称说文音 某,今并采附本字之下。- - i s 考异以复古本,凡古本暨古书所引有异同者,悉取以折中。四日辨俗以正讹 字,凡经典相承俗字,及徐氏新补、新附字,皆辨证详明,别为一卷附后。五日通义以明互借,凡经典之 同物同音,于古本是通用者,皆引经证之。六日从母以明孳乳,如完、利、髡、瓤等字,皆于元下注云从 此。七日别体以广异义,凡重文中之籀、篆、古文、奇字,皆有所从,其许君未言者,亦略释之;经典两 用者,则引而证焉。八日正讹以订刊误,凡许君不收之字,注中不应有,又字画脱误者。并校正之。九日 崇古以知古字,如鹃、鸥、之类经典有不从鸟者,此古今字,今注日古用某。十日补字以免漏略,如由、 希,免,晶等三十九字,从此得声者甚多,而书中脱落,有子无母,非许例,今酌补之,亦别为一卷附后。 5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汉书,裴驷、徐广之于史记,其时去古未远,稗官、载记、碑刻尚多, 不能会而通之,考异质疑,徒戋戋于训诂,岂若世期之博引载籍,增广异闻, 是是非非,使天下后世读者昭然共见乎! ”著有两汉书辨疑四十四卷,“于 地理、官制皆有所得。又仿其例著三国志辨疑三卷。又以宋代熊方所补后 汉书年表祗取材范氏书、陈氏志,乃于正史外凡山经、地志、金石、 子集,其体例依班氏之旧,而略变通之,著后汉书补表八卷。计所补王侯, 多于熊书百三十入,论者谓视万斯同历代史表有过之无不及。” 钱大昭著作有:诗古训十二卷、尔雅释文补三卷、广雅疏义二十 卷、说文统释六十卷、后汉书补表八卷、两汉书辨疑四十卷、( 汉书 辨疑二十二卷、后汉书辨疑十一卷、续汉书辨疑九卷) 、三国志辨疑 三卷、补续汉书艺文志二卷、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迩言六卷,总日 可庐十种。因卷帙繁重,先刊序例。此外,还著有经说十卷、尊闻斋 文集六卷、诗集四卷、集杜诗三卷、海岱纪游四卷、尊闻斋杂识 六卷、嘉定金石文字记四卷、七姬权厝志跋、诗说,并参编长兴县志。 钱大昭曾代友人参与四库全书的校录。四库全书作为清代乾隆年间 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 书3 4 6 0 余种。四库全书的编纂从乾隆三十八年( 1 7 7 3 ) 二月开始后,四十 六年( 1 7 8 1 ) 十二月第一份初稿修成,到五十二年( 1 7 8 7 ) 六月,先后完成七 部,历时十五年,以后校对错误缺漏,补充一批书籍入内,至乾隆五十八年( 1 7 9 3 ) 编篆工作全部告竣。四库全书共著录书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 存目书六于七百六十六部,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六卷。作为完整的一部丛书,四 库全书几乎把当时民间收藏的古籍搜罗殆尽,汇集了从上古至乾隆时代所有 的典籍资料,其资料的全面性和丰富性都是其它图书难以比拟的。当时四库馆 集中全国各地专家人才,所有学者三百多人,大都是汉学家。四库全书馆也因 此成为宣扬汉学的大本营。作为汉学家之一的钱大昭因“尝校录四库全书”, 于是“人间未见之秘,皆得纵观,由是学问益浩博。” 时代所赋予的优越性,以及个人具备的才德,都为钱大昭编写迩言奠 定了扎实的基础。 3 2 迩言的版本 迩言最初刻于道光二十九年( 1 8 4 9 ) ,卷首有沈涛的序和作者的自序, 卷尾有葛元煦的题识。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说明中有迩言、释 。参见清史稿,清史四百八十、清史列传六十八、国朝耆戏类徽四百二十、碑传集四十九,国朝先正传 略三十七 6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谚、语窦、常语寻源、俗说五部书“流传既是不广,散见各处,找寻 也很不易”,因而“汇印成书”,汇为一编出版,题作迩言等五种,方便阅读。 因此,版本方面,迩言目前仅见的便是商务印书馆的迩言等五种本。本 文即以此作为研究文本。 4 迩言的研究对象和收词特点 钱大昭在其自序中有:“旧有无名氏释常谈,又有宋袭颐正续释常谈。 皆寥寥二三百事,无甚可观。因于涉猎之暇,类次俗语俗事之见于经史子集者, 为迩言六卷。于以见一话一言,亦不可无所根据焉。至于爬罗剔抉,务使 里巷中双语片解,俱合于古,则请俟诸异日。”由此段论述可以看出钱大昭认为 释常谈和续释常谈收录词语规模太小。迩言也是辑录“俗语、俗事 之见于经史子集者”,但在辑录的数量上要大大优越于前两者。 纵观该书辑录、考释的词语,从内容上看,收录范围涉及性情、状貌、行 事、境遇、房室、器用、政治、称谓、人事、风俗等。迩言并未对所收录的 条目作出系统的分类,只是大致将同类别的条目汇集一处,例如,称谓类主要。 集中于卷三和卷四;房室类主要集中于卷五的前半部分。迩言前四卷所收的 条目大都是词,第五卷后半部分和第六卷收录的是大于词的单位,其中部分条 目属于俗语,如“抱佛脚”、“眼中钉”等。全书对所收条目详加考释,每条尽 量考证最早出处,如: 润笔隋书郑译传云: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颞戏 谓译日:“笔干。”译答日:“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 笔? ”上大笑。( 卷二) 迩言,各卷释词数目不等,其中卷一释词最多,收词1 5 1 个,卷二收词 1 1 1 个,卷三收词5 2 个,卷四收词9 8 个,卷五收词1 2 8 个,卷六收词5 7 个, 共收词5 9 7 个。比及以往类似著作如释常谈“寥寥z - - 百事”确实应为可观 了。其中一字格的有4 1 个,例如“你”、“尼”、“个”、“贺”、等,他们集中收 在卷五中;二字格的有4 3 5 个,如“斟酌”、“太平”、“部署”、“快活”、“首级”、 “脚钱”、“财主”等,占了总收词数的7 2 5 ,这为汉语语汇中双字格形式基本 形成的时间提供研究素材;三字格的有6 1 个,主要集中于卷五的后半部分,例 如“主人翁”、“三分话”、“大手笔”、“破天荒”等;四字格的有5 6 个,主要集 中于卷六,例如“诸老先生”、“白面书生”、“依样画芦”、“未能免俗”、“天网 恢恢”等;五字格的有2 个,分别是“名下无虚士”和“冷灰裹豆爆”;七字格 7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的有2 个,分别是“不能使船嫌溪曲”和“闭门不管窗前月”。在四字格的词语 中,有许多为今天的四字成语,如“乐此不疲”、“瓜田李下”、“天网恢恢”、“因 噎废食”、“力不从心”、“不分皂白”和“差强人意”等,这正是对“浅近之言 在当时则觉鄙俚,而后人沿袭历数十百年之久,往往遂成典故”的最好印证。 5 迩言的训释特点 5 1 引用古籍对所考条目的字注音 钱氏引用了大量广雅、说文解字等字书和李善、颜师古、何休等前 人的研究成果为所考之字注音。除引用字书考求字音外,钱氏也直接为字注音, 有时采用小字的形式标注在条i i 下方,如: 圈渠篆切五代史刘知俊传:知俊为人色黑,而其生岁在丑。 王建之诸子皆以宗承为名,乃于里巷构为谣言曰:“黑牛出圈梭绳断。” 建益恶之。说文云:圈,养畜之闲也。( 卷五) 所采取的注音方式有: “读若”、“读如”法,如: “最读若吞”( 卷一“温蠡”条) “而涿则读若笃”( 卷五“涿”条) “耐皆读如能。( 卷四“耐可”条) 直音法,如: “裴驷集解引如淳日。姬音怡。”( 卷三“姬”条) “妮音捉”( 卷一“倏娓”条) 反切法,如: “释文。见。贤遍反。”( 卷二“见在”条) “说文。笔。篇也。从竹。屯声。徒损切。”( 卷五“笔”条) 5 2 引用古籍对字、词作释 5 2 1 为条目本身的字词释义 迩言不仅探源,而且引用古籍和大量前人的注释为所收条目释义。钱 氏对前人注释的引用也是相当考究的,主要采用的是韦昭、颜师古、杨惊、李 善、应劭、孟康、杜预和郑玄的注。其中以引用颜师古的注为最多,如: 比校( 齐语云:管仲日:“昔我先王,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 者。”韦昭注云:比,比方也。校,考合也。( 卷一) 停当吕览上德篇云: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高诱曰: 8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厚赏一作停 - j 4 。( 卷一) 落魄史记云:郦食其好读书,家贫落魄。应劭曰:落魄,志 行衰恶之貌。颜师古日:失业无次也。( 卷一) 两造 吕刑云:两造具备。周礼大司寇: 郑注:造,至也。使讼者两至。( 卷二) 先马荀子正论篇云:诸侯持轮挟与先马。 导马也。( 卷二) 以两造禁民讼。 杨惊日:先马, 具尔陆机叹逝赋云:痛云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李善日: 具尔,兄弟也。( 卷四) 伏汉书郊祀志:秦德公佐伏祠。孟康日:六月伏日也。周 时无,至此乃有之。师古日:伏者谓阴气将起也。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e l 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 必伏庚金也。( 卷五) 钱氏还注意到了条目闯注释的前后照应闯题,虽然这种现象不多。但足见 钱氏治学的严谨。如: 比校齐语云:管仲日:“昔我先王,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 者。韦昭注云:比,比方也。校,考舍也。( 卷一) 比方韦注齐语云:比,比方也。( 卷一) 倜傥汉书郊祀志云:志傲傥,精权奇。司马相如传) ) 云: 书傥穷变。文选枚乘七发云:忽兮慌兮,傲兮傥兮。广雅云: 傲傥,卓异也。倜傥。说文势新附字:古作傲傥。( 卷一) 卓异后汉书刘恺传:诚宜简练卓异,以厌众望。广雅云: 傲党,卓异也。傲党与倜傥同。( 卷三) 在“比校”条中有“韦昭注云:比,比方也。”与“比方”条中“韦注齐 语云:比,比方也。”形成了呼应。在“倜傥”条中说明了“倜傥”“古作傲 傥”是“卓异”之意,而“卓异”条中有“傲党,卓异也。傲党与倜傥同。”两 个条目的注释形成了很好的对照。 5 2 2 为探源中出现的字词释义 钱氏不仅解释条目的字和词语,且对所引内容中出现的字和词语也进行释 义。他或引用字书,或引用他人的注释。如卷五“不直钱”条,在引用古籍探 源时引用了史游急就篇中一句话“牝敝囊橐不直钱。”此后引颜师古的“忱者 蛲残之帛也。敝,败衣也。有底日囊,无底日橐。言北帛及敝败囊橐无所堪任, 卖之不售也。”这里既解释了何为“眈”、“敝”、“囊”和“橐”,同时又说明由于 9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无所堪任”、“卖之不售”,所以“牝敝囊橐不直钱”。不仅考求了“不直钱”的 语源,而且通过引用颜师古的解释对“不直钱”作了很好的阐释。 5 3 钱大昭为语词释义 除引用古籍中前人的注释及研究成果外,钱氏也直接为所收条目的语词进 行释义,有时甚至是对引文中出现的语词作解释,我们将这种情况大致分为两 类: 5 3 1 “俗谓”类 钱氏采用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名称和说法来解释条目中的词语。这可看 作是将其在古籍中的名称与钱氏所处时代的名称相对照,亦可看作是对此事物 名称的一种溯源。通常这部分前面会出现“俗谓”等字样。如卷一“经纪”条 有“俗谓人营生者日经纪”。类似的还有“俗呼”、“今俗呼”、“今俗言”、“今俗 称”、“今谓之”、“今人谓”和“犹俗言”。又如: 彭亨大雅荡毛传焦然,犹彭亨也。郑笺:焦然,自矜气健 之貌。广韵:膨脖,胀也。又修停自强。皆毛郑义也。今俗呼腹胀为 彭亨。韩昌黎石鼎联句:豕腹胀彭亨。( 卷一) 5 3 2 辨析类 钱氏注释的一个特点即在征引或解释词义之后,有的还要加以辨析和补充 说明。或引用其它古籍作为佐证,或直接写入作者的见解。有时这部分前面会 出现“按”、“案”和“予谓”等字样。如: 嘴鼻 金史:宋破金泗州,守将毕资伦不肯降。及盱眙守将纳 合买住降,北望哭拜,谓之辞故主。资伦骂住曰:“国家未尝负汝,何 所求死不可? 乃作如此嘴鼻也。案:如此嘴鼻,今谓之如此嘴脸。( 卷 一1 六亲老子云:六亲不和有孝慈。王弼日:六亲,父母兄弟妻 子也。史记- 管晏列传云:上服度则六亲固。张守节日:六亲,为 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 也。吕览日:何为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高诱日:六戚,六亲也。汉 书贾谊传云:以承祖庙,以奉六亲。应劭注与吕览同。后汉 书冯衍显志赋云:念人生之不再兮,悲六亲之日远。( ( 秦彭传:乃 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章怀注并云:六亲夫妇父子兄弟也。 诸说不同,当以吕览为正。( 卷三) “嘴鼻”条中,通过“案”的形式,进一步解释了其含义和用法与今天所 说的“如此嘴脸”是相同的。“六亲”条中,古代关于“六亲”所指内容说法不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一,钱大昭在对“六亲”考源时,征引了古籍中关于“六亲”的不同见解,并 在其末尾处写上了自己的看法:“诸说不同,当以吕览为正。” 5 4 钱大昭对引文作者的介绍 钱氏在对语词考源的同时,也对引用的古诗词或古书的作者加以介绍或辨 析。有的是采用小字的形式,有的是直接出现在引文中: 作挞宋吴龙翰春怀诗云:好景相看作挞尽,闭门不觉了清明。龙 翰字式贤。新安人有古梅遗稿六卷( 卷一) 阿爹梁人木兰诗云:阿爹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后人以木兰 诗为中唐人韦元甫作。非也。韦乃拟木兰诗耳。北梦琐言云:后唐 明宗时,秦王从荣进诗。上说于俳敬亲磨,敬新磨赞美曰:“勿讶秦王 诗好,他阿爹平生好作诗。”上大笑。( 卷三) 今宵有酒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野客丛书以为 罗隐诗。能改斋漫录以为权常侍审所作。其上二句云:得则高歌失 则休,何须多恨太悠悠。( 卷六) 6 民俗语言学视野中的迩言 6 1 迩言训释体现民俗语汇的发展和流变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词汇的 发展变化最大也最快。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语言的词 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 6 1 1 体现民俗语汇形式和意义的固化过程 社会的发展和出于自身表达的需要,构成了词汇的外部形式和内部含义的 发展与演化的两个动因。由于这两个动因发展的历史时间性决定了词汇的形式 和意义的演变具有历史性,因此,若要深入了解、研究某个语词,就需推求此 语词的历史,即推求它的语源,弄清语词的历史来源和“得命之由”。迩言 对所收的语词,不仅找出语源,引书证释,且对一些语词的发展变化,还能加 以说明。使我们对语词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卷五的“东道主”一条: 东道主左传:烛之武见秦君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史记 郑使谓秦穆公日:君何不解郑得东道。后汉书彭宠传云:以一身 从我,不如以一代为北道主人是今人专以主人为东道,古人备指其地 言之。 此条叙述了“东道主”的故实,说明了其通俗用法,指出“各指其地言之”, 1 1 迩言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使读者得到有关这一常用语的知识。关于“东道主”,清代郑志鸿的常语寻源 和翟灏的通俗编中均有收录。释常谈里亦有关于东道的记载。常语寻 源云:“左僖公二九年。秦伐郑。郑使烛之武见秦师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光武帝有北道主人语。”通俗编云:“左 传僖三十年,烛之武见秦伯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南史:王僧辨讨侯景,晋州刺史鲁广达出境迎接,资奉军储。 僧辨谓沈炯日:鲁晋州亦是东道主人。按:世俗谓主人日东家,具觞款客日作 东道,并因左传语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权益保障合同汇编
- 2025版医疗器械公司售后服务人员劳动合同模板
- 2025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砂浆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与执行指南
- 2025年外墙乳胶漆新型环保材料采购合同
- 2025版专业食堂食材配送与健康管理服务协议
- 2025年烧结砖行业绿色物流服务购销合同模板
- 2025版全民健身中心设施租赁协议书
- 2025年度水果品牌设计与包装合同
- 2025版水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与土壤修复设计合同
- 无人机课题研究报告
- T/CAPA 1-2019脂肪注射移植
- DBJ50T-330-2025 建筑楼地面隔声保温工程应用技术标准
- (高清版)DG∕TJ 08-2314-2020 建筑同层排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 航空行业飞行安全手册
- 维修电子设备合同协议
- 微信电子欠条协议书模板
- 微信视频号账号协议合同
- 运输公司值班管理制度
- 编译原理教案
- 2024年7月廉洁警示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