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研究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毛远明 研究方向:古汉语词汇 研究生: 郝晋阳 ( 2 0 0 2 1 9 5 ) 论文摘要 汉魏六朝石刻 不仅在金石学上占 据着十分重 要的 地位, 而且与传世文献相比, 能更真实地反映当 时的语言面貌。自宋 欧阳修 集古绿 、赵明诚 金石绿以来,研究石刻的著作虽然很多,但都把 目光集中在字形学、书法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而对其语言现象的研究却很薄弱。 因此,本文参照毛远明 师的 汉魏六朝 石刻 校注( 待刊) , 选取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 进行 研究。从一个方面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上古向中古的过渡阶段)的语音面貌,为魏晋南北朝的语音 研究 做点基础性工作,也为研究语音的动态发展 提供新材料。 论文还 将墓志中的假借字与新造形声字、新 造会意字 进行 对比研究,以 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 的使用情况,汉字的性质,和假借的发展趋势。这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 假借的定义 及相关问 题,主要分二节: 第一节假借的 概念: 第二节假借 与其它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墓志假借字语音研究, 主要分两节, 第一节魏晋南 北朝墓志假借字反映的语音面貌, 试图分析墓志 假借字的 音近度问题; 第二节魏晋 南北 朝墓 志假借字 语音与上古、中古音的比较,分析上古到魏晋再到中古的声韵分合现象及在语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假借时声调的作用。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墓志假借字的衰亡新造形声字、会意字的产生,主要 分四节,第一 i y 魏晋南北朝碑刻新造形声字研究;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碑刻新造会意字研究;第三节从 新形声字、新会意字看假借的衰落,将墓志中的假借字与新形声字、新会意字对比研究,以分析假借 字与新形声字、新会意字的消长关系;第四节阐述假借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语音假借字魏晋南北朝墓志用字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p h o n e t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e p it a p h o n i n s c r i p t i o n o n t a b le t d u r i n g t h e we i an a n d t h e n o r t h e r n a n d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ma j o r :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l o g y s u p e r v i s o r : d r . ma o y u a n mi n g s p e c i a l i t y :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l e x i c o l o g y a u t h o r : h a o j i n y a n g ab s t r a c t s t o n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d u r in g t h e h a n w e i a n a n d t h e n o r th e r n a n d s o u t h e rn d y n a s t i e s n o t o n l y t a k e s a v e ry i m p o r t a n t s t a t i o n i n h i s t o ry b u t a l s o r e fl e c t s t h e f a c t u a l v i s a g e o f t o n g u e s a t t h a t t i m e . s i n c e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 t h o u g h m a n y r e s e a r c h e s h a d b e e n c a r r i e d o u t o n t h e s t o n e i n s c ri p t io n , m o s t o f t h e m f o c u s e d o n t h e g r a p h e m e , c a ll i g r a p h y . h i s t o ry, a r c h a e o l o g y e t c , t h e s t u d y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c h a r a c t e r s u s a g e b e c a m e q u i t e w e a k . t h e t h e s i s m o s t ly c o n s u lt s k l n t e r p r e t a t io n o f th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o n t a b l e t d u r i n g t h e h a n w e i j i n a n d t h e n o r t h e r n a n d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 ( t o b e p u b l i s h e d r e c e n t ly ) w r i tt e n b y d r .ma o y u a n m i n g an d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n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e p it a p h o n i n s c r ip t i o n o n t a b le t d u r i n g t h e w e i j i n an d t h e n o rt h e rn a n d s o u t h e rn d y n a s t i e s , i n o r d e r t o r e fl e c t t h e v i s a g e o f s o u n d and d o s o m e b a s i c w o r k f o r t h e s o u n d r e s e a r c h u s a g e a t t h a t t i m e , m e anw h i l e , t o p r o v i d e s o m e n e w m a t e r ia ls f o r t h e d y n a m i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s o u n d r e s e a r c h . t h e t h e s i s a l s o c o m p a r e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 p h o n e t i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o n i n t h e e p i t a p h t a b l e t w it h t h e n e w p ic t o p h o n e t i c and t h e s e m a s i o g r a p h y c h a r a c t e r s , i n o r d e r t o a n a ly z e t h e u s a g e a n d n a t u r e o f t h e m a s w e l l a s t h e t r e n d o f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 w h i c h w o u ld d o s o m e p o s it i v e i m p a c t o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d e v e l o p me n t . t h e t h e s is is m a d e u p o f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o n e s u rv e y s 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c o r r e l a t i v e q u e s t io n s , w h i c h c o n s i s t s o f t w o s e c t io n s : t h e f i r s t s e c t i o n i s 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t h e p h o n e t ic lo an c h a r a c t e r s , a n d t h e s e c o n d o n e m o s t l y e x p a t i a t e s t h e d iff e r e n c e s a n d r e l a t i o n s b e twe e n t h e p h o n e t i c lo an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th e o t h e r c o r r e l a t iv e c o n f u s i n g c o n c e p t io n s . c h a p t e r t w o i s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t h e p h o n e t ic l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t h e e p i t a p h o n i n s c r i p t io n o n t a b l e t d u r i n g t h e w e i j i n an d t h e n o rt h e rn and s o u t h e rn d y n a s t ie s : t h e f i r s t s e c t i o n is p h o n ic s t u d y o f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 t ryi n g t o ana l y z e t h e c l o s e p h o n e t ic p h e n o m e n o n w h i c h t h e p h o n e t i c lo a n c h a r a c t e rs o f t h e e p it a p h o n t a b l e t re fl e c t s . t h e s e c o n d s e c t io n c o m p a r e s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e p it a p h o n i n s c r i p t io n o n t a b le t d u r in g t h e w e i j i n a n d t h e n o rt h e rn a n d s o u t h e rn d y n a s t i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p h o n e t i c s o u n d i n a n c i e n t a n d m e d i a e v a l t i m e s , s o a s to a n a l y z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p h o n o l o g y f r o m t h e a n c i e n t t i m e s t o t h e we i j i n a n d t h e n o rt h e rn a n d s o u t h e rn d y n a s t i e s a n d t o t h e me d ie v a l t i me s , a n d a ls o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t u n e a n d r h y m e i n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d u r i n g t h e p h o n e t ic h i s t o ry .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i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c o n t a b e s c e n c e o f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s-t h e o u t c o me o f t h e n e w 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 a n d s e m a s i o g r a p h y c h a r a c te r s . t h is c h a p t e r i s m a i n ly f o r m e d b y f o u r s e c t i o n s : t h e f ir s t a n d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s i s a b o u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t h e n e w p ic t o p h o n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s a n d t h e s e m a s i o g r 叩b y c h a r a c t e r s m a r k e d o n t h e e p i t a p h t a b le t s i n t h e w e i a n a n d t h e n o rt h e rn a n d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t h ir d p a rt i s w r itt e n o n t h e e x t i n c t i o n o f t h e p h o n e t i 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 s f r o m t h e n e w p i c t o p h o n e t i c a n d s e m a s io g r a p h y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g l e s , b e s i d e s t h i s , a c c o rd in g t o th e c o m p a r iso n b e tw e e n t h e p h o n e t ic lo a n c h a ra c te r s a n d th e n e w p ic to p h o n e tic a n d s e m a sio g r a p h y c h a r a c t e r s ,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b b a n d fl o w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 g n g t h e s e t h r e e c h a r a c t e r s i s u n d e r t h e d is c u s s io n . t h e q u a r t u s s e c t i o n a n a l y z e s w h y t h e p h o n e t ic l o a n c h a r a c t e rs t e n d t o w a r d s c o n t a b e s c e n c e d u r i n g t h e w e i a n a n d t h e no rt h e rn a n d s o u t h e rn d y n a s t i e s . k e y w o r d s : p h o n e ti c p h o n e tic lo a n c h a r a c te r s e p ita p h o n i n s c r ip ti o n o n ta b le t d u r i n g t h e we i j i n a n d t h e n o r t h e r n a n d 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u s a g e o f c h a r a c t e r s 前言 一、选题的缘由 及研究的目 的 出 土文献,是长期掩埋于地下, 未经后人篡改的文献材料。 因此出土文 献与传世文献相比,文献真 实性强,更能 准确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语言文字的 面貌,更能 保证研究结论的 可靠性、 科学性,所以出 土文献在古汉语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上个世纪以 来,随着出土材料的 增多,出土 文献的研究也 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 视,但主要偏重于甲 骨文、金文、简帛、敦煌文献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简帛的 研究更成为古汉 语研究的热点,而与甲 骨 文、金文、简帛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碑刻材料的研究却显出几分冷清。汉魏六朝碑刻在金石学上占据着 十分重要的地位。自 宋 欧阳修 集古绿 、 赵明 诚 金石绿以 来, 研究碑 刻的 著作虽然很多, 但都把 目 光集中在字形学、 书法学、 历史学、 考古学等方面, 而对碑刻语言 文字的 研究却很薄弱。近几十年来, 已有一部分学者开始注重对碑刻语言文字的 研究。 通过把碑刻 材料与传世文献 对照,以补充传世文献的 不足。此外, 还出 现了对碑刻材料的 全面收集整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分专题、断 代研究, 涉及到词汇学、 文字学、词汇与文化、 音韵学等 诸多 领域, 但总的来说,碑刻研究 还有许多空白 之 处. 以 语音研究为例, 汉魏六朝碑刻 就是重要的语料。 魏晋南 北朝处于由 上古向中 古过渡的特殊阶段, 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 音状况, 能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语音从 上古、 魏晋南北朝向中 古发展的动态过程。 但魏晋南北朝的 语音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先秦上古音、隋唐中古 音的研究。并且 人们研究魏晋南北朝的语 音 体 系 主 要以 该时 期 传 世 的 诗 词 歌 赋 为 材 料, 进 行 韵 部 系 联, 如 : 于 安 澜 汉 魏 六 朝 韵 谱 川 、 王 力 南 北朝诗人用韵考 到 、 汉语语音史 l 3 , 、罗 常培、 周祖漠 汉魏晋南北 朝韵部演变研究n i 、周祖漠 齐 梁陈隋时期 诗文韵部研究 、 魏晋宋时期诗 文韵部研究 、 魏晋 音与齐梁音 火 而对该时期的 假借字反 映的语音现象,研究却相当薄弱。 而且由于 北朝诗 人较少,传 世的 作品非常有限,因而对北朝的语音研 究更是很少涉及。而墓志材料主要来自 北朝,因 此对墓志用韵 和假借字的研究刚好能弥补北朝语音研究 材料缺少这一空缺。并且,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字使用状况、字词关系也十分 薄弱。所以笔者选取了魏晋南北朝墓志假借字与新形声字、新会意字对比研究,希望能为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语音研究、用字情况和汉语字词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份新的材料。 二、材料来源 本文所引材料主要来自 毛远明 师的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 待刊) : 赵万里先生五十年代整理的 汉 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碑 刻拓本汇编 ;赵超 1 9 9 2 年版 汉 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和1 9 4 9 - 2 0 0 0 年在 考古 、 文物 、 考古 学报等有关 刊物上发表的碑刻拓片和 释文。同时参考王超的 金石萃编 :陆增详的 八琼室金石补正 ;罗振玉的 邝洛家墓遗文等。 文中涉及到的碑刻例子和出处全部引用碑刻原文,以保证材料的可信度。另外文中的列表中的原字 形与新形声字,或新会意字都使用繁体,以保持文字原貌,并便于原字形与新形声字、新会意字进行对 照 为了行文简洁, 我们把本字与借字的关系 用 “ / ” 表示, “” 前为 假借字, 后为本字。 如: 离! 摧 王 遣女墓能) ) ,意为假借 “ 离”表示 “ f i l l . 于3 c i l i. 汉魏六朝 j il ; - 51 j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9 千 力.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i l_ 龙虫并雕斋文集 ( 一)二 c . 力. 汉语语音史红 抓.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罗.a 培、周祖漠.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_ 正.北京: 周祖漠 语言文史论集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8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科学出版社.1 9 .3 8 三、 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的原 则和方法对文章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进行魏晋南北朝墓志 假借字 研究时, 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i 、封闭 性的 搜集整理材料 穷尽性地定 量考察是一种客观、可靠的 科学方法。因此,本文对 汉魏 六朝碑刻校注 所收新形声 字、 新会意字 及该书墓志材料中的全部假借字, 都进行了封闭性地搜集、 整理。 还对其中 假借字呈现的 语音面貌做分 类描写和数据统计, 对墓志中的新形声 字、新会意字和假借字的用宇面貌进行对比 分析, 以做到点面结合,系统把握。 z 、 以共时研究为主,将共时描写与历时追踪相结合 为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假借字,同音假借语音敏感点的变化,我们将魏晋南北朝墓志假借字反映的 语音同上古 音、中古 音进行对比,以 展现不同 历史时 期,人们选用借字时, 声、 韵、 调的 侧重情况及其 变化,并 试图 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 深层原因。 3 、容察文意 容察文意. 即尽可能 准确理解与假借相关的 文意。不仅对墓志假借字的 判定需 要对碑刻材料进行深 入 理 解 , 而 且 假 借 字 与 异 体 字 等 相 关 文 字 现 象 的 判 定 -* m 要 我 们 按 照 文 意 , 客 观 区 分 不 同 字 形 所 表 示 的 词的词义, 弄清楚字词关系。如 “ 犹” 、 “ 献”曾 作为异体字混用,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犬部 : “ 今字 分酞谋字犬在右, 语助字犬在左,经典绝无此例。 ” 但我们判定二字为异体字还是假借字, 主要是 根据墓 志材料中 “ 犹” 、 . , 酞”二字的 用法, 是一词数形, 还是各表其义。 对形、 音、 义进行综合考察。 第一章 假借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假借的概念 一、前人对假借字的论述 假借字是 在汉语字词对应关系还没有严格规范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字现象。假借字早 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出 现, 但对假借字的注释和研究, 则是从汉代开始的。毛亨给 诗经作注,时 用声训的方式来解释字义,其中一部分即以正字破通假字。虽然毛亨并没有提出 “ 假借”的概念,但已 经发现了 被解释字与 用来 解释的 字之间的 语音联系。正如 清人王引 之所说: “ 毛公诗传,多易通假之字而 训以本字,以 开改读之先。 ” ( 经传 释文 叙 ) 所谓 “ 改读 , , 就是以 本字 破假借字,以解决字词不对应 造成的对诗文理解的困难,使字与词获得新的对应。 尔后,汉代的两位经学大师许慎和郑玄分别对假借进行了阐述。许慎在 说文解字叙中己经明确 提出假借是 “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只是他所举的例子有些问题。“ 令”在甲骨文、金文中 多 表示发号司 令之义, 而后引申 为发 令之人, 官职名。 “ 长”甲 骨文象人长发形,引申 为年长之长, 再由 长者引申为官职名,这两个字都不是假借而是词义引申。许慎举例之误,导致了后世对假借的性质的争 论。不过, 他对假借的定义 “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则是很有见地的。到了东汉末, 郑玄为 诗经作 笺,给三礼作注时,则运用破字改读,以训释假借字。 因为许慎是用 il 六书” 归纳造字方法,故他所定义的 “ 假借”是无本字的假借,属于造字方法。 而 郑玄作注则是 使用以音类比 破解假借, 属于用字方法。但二人从不同角度作出的阐释或分析都还只是对 “ 假借”现象的分析。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 “ 小学”发展到了颠峰。语文学家认识到汉字形、音 、义是一个系统,它们之 间 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川 ,在这种宏观思想的 指导下, “ 假借” 理论的 研究开 始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的 探讨。清代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受许慎举例之误,将引申和假借混在一块。如:戴震在 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中说;“ 一 字具数用者。依于义而引申,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 ”把假借分为依声旁寄和依义引申 两类。之后江声、王箔亦持此观点。 江声说: “ 凡一字而兼两谊三谊者 ( 义不同) ,除本谊之外,皆 假借 也。 ” 六书 说 ) 王药说: “ 凡与本 义不符者,皆假 借也。 ”( 说文释例 卷五) ,他们尽管表述不同, 但 都将弓 中 和假借混在了一起。这种把假借与引申两种性质不同的语言文字现象混在一起的做法是不合适 的、不科学的。其实早在宋末,戴侗在 六书故一书中早已提出了假借应与引申相区分的主张。 六书 故 六书 通释 : “ 古人谓 令 、 长 为假借,盖已 不知假借之本义矣。 所谓假借者,谓本无而借于 他 也。 ”“ 二者皆有本义,而生所谓引而中之,触类而长之,非外假也。 ”“ 所谓假借者,义无所因。特借其 声, 然后谓之假借。 ” 后来段玉裁在 说 文解字注中 也一再用实例反复申 述了引中义和假借义是有区别 的 这一观点,只是在实际运用时, 又偶尔混 淆假借和引申的界限. 表现出对这个问 题认识的不彻底性。 之后朱骏声将假借与引申 严格区 分开 来, 他说: “ 其一字而数训者,有所以通 之也。通其所可通则为转注 ( 按:即词义引申) ,通其所不同则为 假借。 ” ( 说文通训定声 叙 ) 并在 说文通训定声 中贯彻了 这 个主张。朱骏声的观点是对的,他将引申和假借两种本质不同的语言文字现象区分开,引申是词义问题, 而假借则是用字问题。只是他对假借的定义仍然过于宽泛,将引申分化出的后起本字也视为假借 ( 实质 为同源通用字) ,这样处理并不妥当。 虽然戴震定义 “ 假借” 时将词义引中和 文字假借混在一块, 但他的“ 四体二用”说 ( 指事、象形、 会意、形声这四书叫做 “ 四体” ,即四种 造字法。 转注和假借这两书叫做 “ 二用” ,即 两种用字法,不是 造字法。 )的 提出,影响很大, 为清人对 造学假借和用字假借的区分提供了 较科学的理论基础。 清代学者认识到汉字是一个形、音、义彼此联系的系统,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没有认识到形与音、义不属于同一层面, 仍存在缺陷 另一类是 在理论上对用字假借和造字假借进行区分。段玉裁提出了“ 本无其字”的 假借与 “ 既有其 字”的假借后,王念孙又对 “ 有其字”的假借进一步深入讨论,提出 “ 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 限形 体。 ” ( 广雅疏证自 序 )后来, 其子王引之在考证了先秦古籍中 二百多 条假借字, 对古书中的 假借 字使用情况做深入分析后,又加以深化,谓 “ 许氏 说文论六书假借曰: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 是也。 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 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典古 字, 声近而通, 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 借者。往往本字见存, 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 则怡然理 顺;依 借字解之, 则以文害辞。是以后世经师作注,有 读为之例,有 当作之条,皆由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 字。 ” 经义述闻 经文假借) 这样便把假借的研究进一步引向 科学,引向深入。 随后,郝 鳃行、俞褪、 章炳麟、 黄侃等 语文学家也都遵循 “ 以 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 的原则 来研 究和 注释用字假借。也因此,后世的 研究更加注意假借和通假的 区分。 “ 通假”这一术语最先是由侯康提出的。他在 说文假借例释中说:“ 制字之假借,无其字而依托 一 字之声 或事以当 之,以 一字为二字者也。 用字之假借, 是既有此字, 复有彼字, 音义略同, 因而通假。 ” 他把 “ 用字假借”叫做 “ 通假”的说法影响很大。 现代,学术界仍对 “ 假借”和 “ 通假 ”的区别问题争论很大。一些学者认为 “ 假借”和 “ 通假”没 有必要区分。如: 刘又 辛认为: “ 叫做假借或通假都可以, 但必须承认这二者本 无区别。因为,第一, 本无其字的 假借 和已 有其字的 假借这两种假借很难区 分: 第二,这二者的 性质并 无不同,没有区分的必要。 , u 1 - 裘锡圭认为: “ 从文字构造上看, 通假字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字的 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 我们认为三 书中的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 ”“ 狭义的通假应该包括在假 借里。 ”:2 詹 i, 鑫认 为: 们假借 与 通假 的本质并无多 大的区别” 3 并从理论、 功能、 实践三方面展开论述。 但另一部 分学者则认为 假借是一种造字现象, 属于文字学范畴, 而通假是一种用字现象,已 进入语 言领域,二 者不能混 淆。如: 许嘉璐认为:“ 前人把用字通假也叫做 “ 假借 ” ,其实它与六书说中的假借是不同的。 ”“ 六书说中的 假 借字,其形体与意义的 结合关系是固定的,即使脱离具体语句也照样存在;而通假字的形体与意 义的 结合关系是临时的,不固定的, 只有在具体 语句中, 它才具有作为 通假字的音义关系。 ”引 曹光耀认为:“ 如果只研究通假义,就可以不管 本无其字的假借,减少了一个层次。问题就简单 多了。 ” 乱 还有学者对通假和假借的区分问题,观点较为含糊。如: 王力认为: “ 所谓古音通假, 就是古代汉语书 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 引 这种把 通用 字包 括在假借中,无疑会扩大假借的 范围,而使问 题更加复杂化。 辞海通假条:“ 通假也叫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地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 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 ” 二、本文对假借字的界定 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时,认为: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作为造字方法的假借己 经趋于衰落,因 此更多是假借用 字, 几乎没有发现新的 假借造字。 那么,造字之假借与用字之假借的区别,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已 经不复存在犷我们也就无需 过 多纠 缠。 ,刘又辛 通假概说- %f - . 成都:巴蜀书社,1 9 8 7 : 2 1 . j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l1 1 ; . 北京:商务印 书馆,1 9 8 8 : 1 7 9 詹郸盘. 汉字说略二m 二沈阳 辽宁教育出 版社,1 9 9 2 :2 了 7 许燕璐 古代汉语乞 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2 : 6 6 -6 7 ;曹光熠. 通假字例释n .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 1 8 3 1 : 力. 古代汉语二 5 1 二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 5 4 6 . 2 、 不论是“ 本无其字, 依声 托事” 的假借还是“ 本有其字, 同音顶替” 的通假, 实质都是借音表义, 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牵强地去区分,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3 、本无其字的 假借和已 有其字的假借是很难区分的。 “ 但是. 把假借字分成这样的两类,就是侯康 本人也已 经有所怀疑,因为 一个字是“ 本无其字 , , 还是 “ 本有其字” , 常常是 很难判 断的 。侯氏说: 用 字之假借无穷,制字之假借有时混入于用字假借之中而不觉。盖假借之 例,有初时用此字假借而后遂制 正字者; 有终古用此字假借而不复制正 字者。 其不 复制正字之假借, 后人易明。 若始为假借 而后制正 字, 则迄 今 二 字 并 行已 久 , 无 以 辨 其 孰 先 孰 后 , 则 无定 其 为 制 字之 假 借 而非 用 字 之 假 借 矣 。 ” , u i 还 有 , 比 如 某 些字被认为是已有本字的假借,但依据的往往是传世材料。而传世材料往往有被后人篡改之嫌。典籍中 所谓的本字,实际上是后人篡改了的。因此, 要想更科学的区分 “ 本无其字”与“ 已 有其字”的 假借, 必须给每个汉字立出档案,清理出 每个汉字发展的 来龙去脉,并且做这项工作只能 依据出 土材料。 但目 前出土材料数量有限,研究成果也不够。这就有待于更多出土材料的发掘和对出土材料的全面清理,否 则强行区 分出来的东西,便可能因为 证据不足而立不起来。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弄清楚每个汉字的发 展脉络与使用情况之前,还是以不分假借与通假为好。 因 此, 我们在分析魏晋南北朝墓志假借现象时, 只紧扣假借的实质是借音表义,而不区 分 “ 本无其 字”与 “ 己有其字, 。并且在识别假借字时,严格遵守两个原则:其一同音假借,这里的 “ 音”是指古 音, “ 同 音”是 指本字与 借字的语音相同或者相近。 其二,被借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只因同音而 借用。这是假借字与异体字、同源字的本质区别。 另 外, 对墓志假借字材料的搜 集及实际操作的一些问题,也需要 特别说明。 这主要是鉴于假借问 题 历来众说纷纭, 为确保研究的可行性、科学性,有必要对某些情况及写作过程中 对假借字的判定 方式作 出说明,主要有如下三点: 1 、 我们不 研究墓志中有关 联绵字的假借。 因为联绵字除了它的意义是通过二字音节来表达,不能从 分开来的字面意义去理解,而且其文字近乎一种表音符号,而表音符号具有书写符号多样的特点。因此 很难说明哪些字是本字,哪些字是借字,所以我们在进行墓志假借字研究时排除了这一类。 2 、对一部分有争议的字,我们将按碑刻的实际情况,判定是假借字还是异体字及其它。如 “ 减”与 “ 藏” ( ( 踩松女墓能 d ) i “ 减” “ 藏” 在传世文献中 有作为异体字混用的情况, 徐钝在 说 文解字 臣 部 中指出: “ 藏, 汉书 通用减, 从帅 后人所加。 ” 吕氏 春秋 上德 : “ 天覆 地载,爱恶不 减. ”许维 通集 释: “ 减为藏本字, 经传多 通用。 ”从这个层次上理解, 应将 “ 藏”和 “ 减” 判断为 异体 字或古今字。然 而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 没有二字混用的情况, 表明 二字是有明确分工的, 如“ 穷 逢晏如, 减否若 一” ( ( 元 腿墓t ,-tz ) ) i “ 减” 意义为 “ 善, 好” ; 1 1 a霞 雏速,藏 之h 寸心;幽晓理微。 孩之龄掌握。 ” ( 元演墓瑟) ) “ 藏” 表示“ 隐藏” 义。 “ 生架死哀, 终然允藏”( 王浚妻草芳墓品) ) 1 . 藏” 是由 本义 “ 隐藏” ,引中出 的“ 理葬” 义。因此不能贸然将“ 藏” 1 1 减”判定为异体字。另根据 说文新附 : “ 藏, 匿也。 ”本义指 隐 藏, “ 减” 说文 : “ 减, 善也。 ” 又, 杨树达 释减认为: “ 减当以减获为 本义也。 ” 可见, “ 减” “ 藏” _字意义 没有联系,并且语音相同 或相近。于是, 我们按照墓志用字的实际 情况, 将 “ 十 梆陶器,然减 金玉”( k 徐松女墓就) )中 “ 减”通 “ 藏”列为假借字。 3 .在确定假借字的语音时.会出现一字多音的情况。我们将按照音义结合为词的原则来处理.音不 同,义不同,应该是不同的词。因此字在墓志中的词义是选择并确定多音字读音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假借字与其它易混概念的区别 词是 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是一种音义结合体, 它的内容是词义,形式是语音,因 此,词是用一定的语音形式传达一定的意义内涵,而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本身不是语言的要 素。可知,音义结合成词属于一个层次,文字属丁另一个层次。当两个层次处于平衡状态时,形音义统 刘又辛 通瑕概说w .成都:巴蜀书社,1 9 8 8 : 1 4 0 一, 字词是一致的;当两个层次不平衡, 即字形与音义结合的词不相 协调时, 就会产生异体字、 区别字、 同形字、假借字等许多 语言文字现象。 下面我们就从形、 音、义三个方面 来分析假借字与异体字、讹误 字、同源字、古今字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在实际操作时如何区别这些易混概念。 一、假借字与异体字 异体字多,是汉字的一大特点。 异体字又叫 “ 重文” “ 或体” 。只有音义完全相同的字才是异体字。 异体字是同一语词固有的( 非借用) 书写 符号的不同写法( 犹如同一 音位的 不同变体) 。 裘锡圭先生在 文 字学概要中把异体字分为 广义异体字与狭义异体字两类,指出 “ 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 的字。严格的说只有用法全同的字, 也就是一字的异体, 才能称为异体字。但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 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 字。 严格意义的 异体字可以 称为狭义异体字, 部分用法相同的 字可以称为部分异 体字, 二 者合 在一 起就是广义的 异体字。 ” l , 参考了他们的观点, 我们对假借字与异体字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同点: 从字与词的 对应及词义上看,异体字和假借字 ( 如果有本字的话) 都是用两个或多 个形 体 记录同一个词。 不同点: 从语音上看,异体字语音完全相同, 而假借字的借字与 本字的 语音可以相同,也可以相近, 如 果语音相近, 则存在一个音近度的问题;从字形上 看, 异体字是同 一语词固有的书写符号的不同写法, 而假借字则是根据音同或 音近, 借用另一个字的书写符号来记录这个词。从词义上看,各异体字的词义 是 部分义项相同 或词义完全相同, 而假借 字的 “ 本字” 与 “ 借字”的 词义则毫无联系。3 墓志中区分 异体字与假借字的方 法主 要是根据字词关系。 如: “ 默” 与“ 墨”( 、元硕墓琵) , 二字在 传世文献中有混用的情况,并且字书对它们的区分也很混乱。如 广雅 。 释器 :“ 默,黑也。 ”王念孙疏 证: “ 默, 亦墨字也。 ”将二字视为异体字。而 正字通 土部 : “ 墨,与默通。 ” 将二字视为假借字。 于是 我们调查了“ 默” “ 墨” 在墓志中的 使用情况,认为二字在墓志中并没有一词数形, 字形混用, 而是 各 表其义, 故不能 将其判定为异体字。 另外, 根据 说文 “ 默, 犬暂逐人也” , 徐铰系传: “ 犬默无声 逐 人。 ” 本义指默默无声,而 “ 墨” , 说文 : “ 墨,书墨也。 ”本义指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可见二字没 有 意义联系且语音相同或相近。 因此, 我们结合 “ 默” “ 墨” 在墓志中的使用 情况,最后将它们判定为 假 借字 又 如 “ 跤” 与“ 疏” ( 于纂 墓 t . a 。 在传世文献中“ 躁” 与“ 疏” 二字为 异体字, 如 广韵 鱼韵 : + 跃,俗作踩 e ”又 御韵 :“ 疏,亦作跤。 ”并且 “ 谏”与 “ 疏”也混用,如 广韵 鱼韵 :“ 疏,俗 作珠. ” 可见这组字的右边字符构件“ 束” 与“ al” 因为形近, 而经常被互换使用。 在墓志中 “ 躁”与 “ 疏” 的字形也极不固定,如:“ 受命赞天,造我王室;誓河躁流,瞻山作镇。” 元湛墓能 );,又如: “ 悲 哉身世,逝矣短踉 ll (元弼墓赫 n ) , “ 扶疏共鄂林等茂,芬芳舆两桂俱生。” ( 皇甫麟墓赫d,另外 在 口子辉墓赫; . 元挪妃李 媛攀墓能; ( 榻撤墓瑟)等多方墓志中,. . 跌” 与 “ 疏” 也是字形混用, 两 字同 表 一 词。 此外, 墓志中 还出现了 为异体字“ 跌” 添加形旁形成的新形声字 “ 菠”c a 邑 之妻元氏 墓 能 ; o因 此, 我们参考了“ 跤” 与 “ 疏” 在传世文献中的使用情 况,并结合它们在墓志中的使用情况, 最后将 “ 跤”与 “ 疏”判定为异体字。 二、 假借字与讹误字 占“ 典册历经刻写传抄,文字书体代有改变,字形讹误是不可避免的。王引之指出:“ 经典之文,往 往形似而讹,仍之则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 ”( 经义述闻卷三十二)讹误字主要是由于文字形体相 似,i , 写者在刻写传抄时疏忽而造成的。假借字与讹误字的区别如下: 讹误字不符合文字的演变规律,它是因为书写者疏忽大意而造成某字的讹变,是无意识的字形突变, 无理据可言。 而假借字是一种有意识的同 音借字现象,语音是本 字和借字联系的纽带。 如碑刻中的“ 校” 与 “ 校” “ 摸”与 “ 模” “ 帐” 与 “ 怅” 等字常混用,这儿组字既符合假借字的定 义,即语音相同,字形和意义不同。这土要是汉字形声化过程中,使含有共同声符或声符语音相近的假 裘锡主. 文字学概要n.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2 : 2 0 5 借字增多。 换一个 角度又符合讹 误字的定义,因为在碑刻文献中 “ 宁” 与 “ 木” , “ 十” 与 “ 巾”等构件 的区别 性特征不明 显, 刻写者只要图简省,或一时疏忽,加一点行书的连笔,就会 造成 字形的讹变。 我们墓于以 下两点 考虑, 将有 “ 寸”与 “ 木” , “ 个”与 “ 巾” 等混用的 字判定 为讹误字,在 假借字 研究时不予分析。 1 、魏晋南北朝时假借己 经走向 衰落,但讹误字、 异体字却空前膨胀, 正如高明先生所说: “ 汉字自 秦篆发展到隶书,字体虽已定形,但是,社会上流传的俗体误字长期不能杜绝,今从汉魏碑刻、六朝墓 志中 到 处 可 见, 其数 不 连 悉 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贵港市教育局选调直属事业单位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宁夏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互联网医学考试题及答案
- 网络广告推广及效果评估合同
- 湛江一中大考试卷及答案
- 公务员时事政治试试题及答案2025年
- 腹膜炎护理考试题及答案
- 人保车险笔试题目及答案
- 泉州大队委笔试题目及答案
- 内燃机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 2006WHO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
- 抗旱防涝知识培训课件
- 癌性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 日本分级诊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昌江黎族自治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渗滤液扩容改建工程项目 环评报告
- 冷库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 建筑设计行业2024年财务挑战解析
- 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 市政污水管道施工组织设计
- 移动电源的安全使用与应急处理措施
- 退费账户确认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