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信息机会主义是一个在多门学科中均有体现的交叉命题,也广泛存在于新闻传 播领域中,如近年来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矿难封口费事件、周老虎事件、各地 踩踏事件等等之所以未能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都与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介采取信息 机会主义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机会主义是对新闻规律的严重践踏,对受众知 情权的侵害,对媒介公信力的损害等等,将信息机会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 深入研究与分析,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然而就目前来说,学术界对于该问 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几近空白。仅有的几篇相关论述均针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 且更多地侧重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机会主义行为,对新闻媒体信息机会主 义的内容却没有详尽阐述,无法涵盖信息机会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多方面表现, 更未明确提出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概念,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为此,本选题通过 将“信息机会主义”一词正式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进行初步研究,旨在引起学术界 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在对其他多门学科中信息机会主义定义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新闻传 播的角度,对信息机会主义的概念作了初步界定。信息机会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信息机会主义是指信源及媒介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选择性公布(报 道)或不公布(不报道)等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处理的行为。狭义的信息机会主 义即媒介信息机会主义,就是指新闻媒介及其从业者违背新闻规律,为了追求自身 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激励等,通过报道、不报道、歪曲报道等形 式对新闻信息进行处理的行为。文中结合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及近几年来的热门事 件,对信息机会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种种表现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类整理,深 刻地指出信息机会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严重危害,进而对信息机会主义泛滥的原 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对症下药,最终提出反制信息机会主义的有效措施。 本文对信息机会主义的研究作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初步界定了信息机会主义 的定义,并全面建构了信息机会主义的完整体系,从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研究奠定 了基础。然而,由于选题新颖,可参考资料较少,加之笔者理论水平有限,文中对 信息机会主义的界定不尽科学,认识不尽深入,论述也不尽完善,希望更多的学者、 老师及同学能够广泛参与,从而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信息机会主义;新闻源;新闻媒介 iii on the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directed by li xuefeng abstract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is such a cross-proposition that has been reflected in multi-discipline. it also widely spreads in the media field. the truth of many events can not be open in time because of the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which creates a lot of harm. as a result, doing an in-death research of the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has a great necessity and urgency. for now, however, the problem has still not been neglect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study of the issue is very few, almost a blank. for this purpose, the paper has adapted the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into the field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did a preliminary study, aimed at attracting academic attention to this question and playing a attract valuable comments effect. on the basis of lots of analytical studies, the author made a preliminary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from the news medias point of view.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refers that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filter the information unreasonably through the iv selective publication and distorting the facts, in order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including economic interest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so on. whats more, the paper has done a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n lots of classic examples of all times and the most popular events in resent years, sorting out profoundly the serious harm of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then, the author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and ultimately countered several effective measures for controlling over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to conclude, the paper has made a lot of useful attempt on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and fully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system of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from a certain extent, it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however, due to fewer references and limited theoretical level, the paper still has many shortcomings: the definition is not scientific, the opinion is not deeply and discusses are also not perfect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author hopes that more schola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of the issue for 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opportunism; news source; media 引 言 1 引 言 信息机会主义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可谓随处可见,如近年来在网络上炒得沸沸 扬扬的矿难封口费事件、周老虎事件、各地踩踏事件等等之所以未能在第一时间公 之于众,都与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介采取信息机会主义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就 目前来说,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几近空白。笔者在中国知网对 这一问题进行搜索,仅得到陈力丹论信息机会主义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 与徐凌 “媒体奇观”下的“华南虎虎照”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两篇文章。 在陈力丹论信息机会主义一文中,作者重点阐述了山西黑砖窑事件中,当 地地方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所奉行的政府信息机会主义策略,与此同时也部分涉及 到媒体与政府部门一道,变相奉行信息机会主义策略的内容。文中引用了由英国学 者吉伯和约翰逊提出的“信源-记者”关系模式:记者和信源的关系主要有分离型和 同化型两种。分离型指记者和信源相对独立,在选取新闻的过程中遵循各自的原则 与标准,信源传达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尽力避免或弱化相关负面信息,记者则从媒 体的编辑方针与报道需求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解释与重构,受信源控制与 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小。同化型指记者和信源关系密切,并且被信源所同化的情形, 即记者出于政治压力、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考虑,几乎完全认同与接受信源所传达的 思想观点,成为信源的传声筒。以该理论为依据,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新闻媒 体及记者与信源的关系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即属于同化型关系,这与我国媒介现实 体制的制约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新闻媒体逐渐引 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并向集团化发展迈出了跨越式的一步。然而,长期形成的事业 单位运作机制仍然在我国媒体身上留有深刻的烙印。 作者认为,我国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延续党 政监督,缺乏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以黑砖窑事件为例,尽管黑砖窑的存在及其数量 之大在当地可谓公开的秘密,但多年来新闻媒体对该问题的揭露却总是蜻蜓点水, 不够深入。而当黑砖窑事件引起中央关注后,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媒体顿时争相报道,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揭露高潮。而后,相关部门迅速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事件的 初步调查结果,批评报道也随即转入低潮,取而代之的是有关政府整治力度的正面 报道。显然,新闻媒体也在变相奉行信息机会主义策略,即通过密切跟踪事态的发 展与周围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报道策略,达到保护自己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目的。 论新闻传播领域的信息机会主义 2 在徐凌 “媒体奇观”下的“华南虎虎照”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一文中,作者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对华南虎照事件进行了分析:如若华南虎确实存在的话,对于地 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难想象,所以,信息机会主义被演化为一场空穴来 风的低俗新闻炒作。在这次事件中,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大派。其中, “挺虎派” 以当地政府和华商报为主要代表,是信息机会主义策略的实施者; “倒虎派”主 要由网络及一些外省新闻机构组成,他们通过上传相似照片、制作对比图、找寻其 他年画、查询年画生产商等等方式方法来证明照片的真伪。双方博弈的结果是,信 息机会主义的天枰发生偏转, 真相逐渐清晰。 在事实面前, 曾经强硬的 “挺虎派” 华 商报日渐沉默,华商网态度与立场也得以彻底扭转,进而能够客观地报道在现场 的所见所闻。 综上,两篇文章在研究信息机会主义的问题上,多侧重对地方政府信息机会主 义策略的研究,认为媒体的态度较为模糊,所以较少涉及到新闻媒介实行的信息机 会主义行为,更没有明确提出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概念。而且,两篇文章均针对个 别案例进行分析,无法涵盖信息机会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多方面表现,缺乏全面 性与系统性。为此,本选题通过将“信息机会主义”一词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进行 初步的研究,旨在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徐凌.媒体奇观下的华南虎虎照带给我们的思考.新闻界,2008,1 第一章 信息机会主义的界定 3 第一章 信息机会主义的界定 “机会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历史学,即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反 马克思主义思潮。机会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牺牲工人 阶级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贪图暂时的、局部的利益,反对革命,以致向反革命势 力投降。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不顾客观实际的可能性,不注意 斗争的策略,采取盲目的冒险行动。 1985 年,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将机会主义行为定义为“自我利益的狡诈 追寻行为” 。也就是说,信息机会主义是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而进行的信息选择与 加工行为。在这里,定义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人作了“经济人”的假设,将其看 作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个体。 在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常常被政客们当作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手段与筹 码,其真实性与准确性遭到严重忽视,这便是政治学中信息机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虚假信息一般不容易被揭穿,不然就会有蓄意欺诈的嫌疑。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地方政府信息机会主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可见,信息机会主义是一个在多门学科中均有体现的交叉命题,它同样也存在 于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界定信息机会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概念,是研究该问题 的出发点。笔者认为,信息机会主义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信息机会主 义是指信源及媒介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选择性公布(报道)或不公布(不 报道)等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处理的行为。在这里,信息机会主义的行为主体包 括信源与媒介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只有信源在通过新闻媒介的渠道 公布信息时所涉及的信息机会主义行为才属于新闻传播领域所讨论的范畴,反之, 信源在运用其他途径(如政府公文、街头广告牌等)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信 息机会主义行为则不属于新闻传播领域的讨论范畴。而狭义的信息机会主义即媒介 信息机会主义,就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违背新闻规律,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包 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激励等,通过报道、不报道、歪曲报道等形式对新闻 信息进行处理的行为。它主要研究新闻媒介的信息机会主义行为,也是本文将侧重 讨论的部分。 陈力丹、易正林.论信息机会主义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辽宁大学学报,2007,11 陈力丹、易正林.信息机会主义:山西黑砖窑的隐身衣.新闻记者,2007,8 第二章 信息机会主义的两大环节 4 第二章 信息机会主义的两大环节 早在 1948 年,美国学者 h.拉斯韦尔在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 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且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他们排列,形 成了著名的“5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这五个 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 的第一个字母,即: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之后,英国传播学家 d.麦奎尔等将以上模式演化为如下图示: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第一次明确了人们每天从 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是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即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和反馈。在这里,传播者也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通过发出讯息的 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 组织。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 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而我们要 研究的媒介主要是指以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为主的新闻媒介。认真分析信息机 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过程,可以得出其实施者包括信源与新闻媒介两者,它们也是信 息机会主义的两大主要环节。由此,我们可以对信息机会主义的生成模式作一大致 勾勒,即真实事件新闻源重构(个人、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媒介解读 (即媒介通过聚焦、放大、选择与设限等方式对事件进行编码)媒介事件。在 这里,新闻源通过对事实的重构完成了首次信息机会主义处理,而媒介又根据自身 的特点与需求对信息进行了二次处理,最终,真实事件在新闻源与媒体的共同作用 后,成为满足二者意愿及共同利益的媒介事件。由此可见,信息机会主义的两大主 要环节即新闻源与新闻媒介。 论新闻传播领域的信息机会主义 5 2.1 新闻源 1974 年,社会语言学家迪尔海姆兹将“说话者”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角色,一 种是“发送者” ,即某一信息或观点的“创始人” 、 “写作者”和“修改者” ;另一种 是发言者,即代言人。在此基础上,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其细分为: (1) “委托 人” ,即主题、立场或态度的持有者; (2) “作者” ,即编码者。 (3) “赋形者” ,即把 主题、立场或态度赋予物理形式的人员,如代言人等。 纵观新闻生成的过程,以上 角色并非集中于一人,而是角色分工的综合产物。尽管每篇新闻报道都署着不同记 者的名字,但是若问这话语的主体是谁?恐怕十之八九不是署名者自己。的确,报 道是记者写的,可是谁都不敢肯定这话语的主体就是自己。因为, “新闻就是权威新 闻源告诉记者的”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记者只是充当了作者或代言人的角色,而 真正的委托人是向记者提供新闻信息的新闻源或信源。任何新闻源在向新闻媒介提 供信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要从自身立场与利益出发,对信息进行重新建构,选 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或作出利己的解读,所以,它毫无疑问是信息机会主义行为的 首要实施者,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信息机会主义的第一环节。新闻源主要包括以下几 类: 2.1.1 政府及相关部门 由于新闻本身所具有的“趋炎附势”的价值与特性,如重要性、显著性等,那 些执掌一国行政大权的政府部门及官方机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记者必须光顾的 场所与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力量,使各项 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当然,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做到完全彻底的公开与透明, 为了维护其政权及既得利益,他们往往通过制定各种新闻检查制度、设立各级新闻 管理机构等措施对新闻信息进行机会主义控制,最终达到限制新闻自由、维护自身 统治的目的。 毋庸置疑,在很多情况下和很大程度上,政府的优先话语权及强权力使其在某 一事件是否为公众所知的问题上处于决定性地位。可以说,如果政府对某一事件保 持缄默或者发令禁止其公开,那么公众就可能永远无法获知。具体而言,政府能够 决定某项信息是否可以被公布、某些细节应该被强化还是省略,还有某项新闻最好 在什么时候透露给新闻界等等,以此达到为自身利益服务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曾庆香、刘自雄.论新闻源与新闻的话语主体.国际新闻界,2006,1 第二章 信息机会主义的两大环节 6 事实上, “所有刻意提供给新闻界的资讯(记者会及新闻通稿为主要方式) ,都是操 纵之下的产物。在这些情况下,新闻界所运用的资讯及意见,其实都是经过其他 公家机构或私人组织事先处理,套入各自现实定义之后所产生的。 ” 追根溯源,早在封建统治时期,也就是印刷新闻刚刚诞生之初,各国政府就开 始了对新闻信息的机会主义控制,主要手段有建立出版特许制、审查制,颁布各项 法令,借助行会组织和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印刷和发行的各行各业实施管辖等等,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1586 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的“出版法庭命令” ,也就是“星 法院法令” ,该法令规定: (1) 全体印刷商的印刷机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 (2) 伦敦市外,除了牛津与剑桥大学,一律禁止印刷; (3) 除非教会同意,不再允许新的出版商登记; (4) 特许制的各项规定; (5) 印刷任何刊物均须事前申请许可,否则处以 12 便士至 14 先令罚款或坐 牢处分; (6)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秘密出版物和印刷机有搜索、扣押、没收及逮 捕嫌疑犯的权力; (7) 出版商的学徒不得超过 3 人,但牛津与剑桥大学的印刷商各限有 1 名学 徒。 资产阶级革命后,统治当局继续用多种手段控制报业。1712 年 5 月 16 日,英国 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税率:半张或小于半张者,交半便士;半张以上不超过一张, 交一便士;超过一张(4 页)而不足六张者,交二先令;超过六张的书籍、税单、报 表等均免税(旨在限禁短期发行的攻击政府的报刊) 。印花税法案还规定征收广告税 和纸张税,三者统称为“知识税” 。正如阿狄生在他的旁观者杂志中预言的那样: “印花税实行的日子,将是作家发表作品的末日了。 ”印花税给报纸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压力,不到半年时间,英国报纸停刊一半。此外,还有实行津贴制度、叛国法和 煽动诽谤罪等措施。 综上,新闻管制的主要手段可概括为政治手段(禁令、坐牢)和经济手段(罚 款、税收)两类,它是以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主体的信源,对新闻信息实施信息机会 主义策略的一种硬性手段。甚至到今天,这些控制手段仍被各国政府广泛运用着, 曾庆香. 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48 论新闻传播领域的信息机会主义 7 只是其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已。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政府对新闻 的控制手段也变得日渐高明与隐秘,较多地转向软性控制手段,如记者会与新闻通 稿就是当前各级官方机构运用最广泛的新闻控制手段之一。新闻通稿为记者写作新 闻设置了最基本的框架,体现了新闻源的宣传意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现 偏差的可能。有时,在一些重要会议结束后,组织者还会要求记者根据新闻通稿就 地完成新闻写作,以免出现纰漏,稿件经相关人员检查无误后,记者方可离开。而 记者对此也是心领神会,一者由于新闻机构本身就在这些政府机构的领导之下,二 者不遵从规则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惹祸上身。长此以往,记者与新闻来源渐渐达 成了某种默契,这种默契进而促成了记者对新闻来源的依靠心理,这种依靠甚至发 展到即使记者本人见证了新闻事件的始末,也愈来愈依赖政府机构来提供权威性意 见,以确认他们所报道的新闻。这一点在政府会议报道中尤为明显,在保持新闻通 稿本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记者仅需根据媒体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对其作必要的修改, 以达到各取所需的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关地方政府信息机会主义的争论可谓甚嚣尘上,引起 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具体到新闻传播领域,就集中体现为对各类事故报道中的闪烁 其词。当一场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总会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压 制域内媒体的报道、隐瞒上级管理部门及媒体等等。其内在原因也不难得知:一方 面,负面新闻尤其是重大事故无疑会损害地方政府及领导者的形象,影响其政绩的 取得;另一方面,类似黑砖窑、域内支柱产业之类的出事方往往与某些党政负责人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同时它们在拉动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又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自然要对其法外开恩,甚至照顾有加。 2.1.2 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除政府部门外,我们的社会还包括教育、医疗、公检法、水电、文艺等各大系 统,这些机构与团体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才构成了庞大的社会体系。可以想象,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格中,记者能够碰巧遇上的事件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更 多的时候,记者根本无从预见事件的发生,自然也不可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正如 美国报业发展史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欧文早在 1911 年所指出的: “记者很少亲眼见到 自己笔下的喜剧、悲剧、戏剧情节,或街头小品发生的经过,火车相撞、疯汉开枪、 偷儿潜逃之时,他都不在场。 ”同样的,众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动态新闻、焦点 热点,记者也难以照顾周全。为了弥补这种缺席,近年来,各新闻机构纷纷采取分 口负责、驻站采访的办法,形成固定的采访路线,覆盖全部的采访领域,以便第一 第二章 信息机会主义的两大环节 8 时间获取新闻资讯。 相对应的,相关机构与组织对记者的驻扎采访也是欣然接受,并给予热情接待。 新闻源之所以如此做法,是因为主动接受采访较之被动接受采访不但可以免受伤害 (如保障隐私权不受侵犯) ,而且还大有裨益。一者,与记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新 闻源就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重组或解释,强化利己信息, 弱化或忽略负面信息,使新闻成为服务自身利益的工具。二者,对记者的长期接纳 与款待也有利于将其变为新闻源的“御用文人” ,使记者心甘情愿地为新闻源摇旗呐 喊,宣传造势。与此同时,记者在与驻站单位日积月累的交往活动中,也会不自觉 地受到该群体的意识影响,进而从心底里对这些工作“同济”产生认同,并逐渐理 解与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利益取向乃至行为举止。长此以往,在遇到足以损害合作 单位名誉与形象的新闻时,记者就会有意识地加以保留,不予发布,以免破坏或失 去与驻站地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记者与驻站地的这种互惠与认 同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暴力。这种象征暴力的存在是对受众知情权的侵犯,也 是对媒介公信力的损害。 2.1.3 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广告商群体 随着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广告收入与发行收入成为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大 广告商对于媒体的影响甚至控制也就越来越明显。广告商在给予媒体经济支持的同 时,自然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即为其产品、服务及企业形象做宣传。而媒体在接受 经济支持的同时,也就不得不让出一定的版面或节目时段服务商家,有时还会在其 他版块与栏目中穿插隐性广告,甚至在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上做文章。 为了维持生存,许多媒体还给记者规定任务,必须拉够多少多少广告量,必须 卖出多少多少份报纸,其成果直接与薪水挂钩。于是,记者们纷纷奔走于各大企业 或社会名流间,争取广告赞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软文的大行其势。记者为了让目 标对象在自己媒体上做宣传, 总是时不时给对方发个小新闻稿来讨好这些 “大客户” , 以期获得更大的回报。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自然会自觉主动地采取信息机会主义 策略,选取有关目标对象的正面信息,舍弃负面新闻,甚至绞尽脑汁地夸大对方的 成绩,美化对方的形象,为目标对象歌功颂德、扬名立碑。 2.2 新闻媒介 上面的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委托人(信源或新闻源)在重构新闻事实、运用信 息机会主义策略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反过来,代言人(新闻媒介)对于新闻事实的 论新闻传播领域的信息机会主义 9 建构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词语选择、句式选择、叙事 视角、版面语言等。通过以上方式的处理,记者可以将媒体及自身观点或倾向性隐 藏于事实之中,达到“用事实说话”的良好效果,其实质为一种隐秘的信息机会主 义行为。这种以媒介为主体的信息机会主义行为即媒介信息机会主义,其表现形式 多样,影响广泛,是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一大新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对媒介信息机会主义进行着重研究,从表现入手,分析原因, 认清危害,最终探索反制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良策。 第三章 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表现 10 第三章 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表现 3.1 舆论监督缺乏实效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它往往通过舆论力量对相关责任人施加 压力,从而促使许多社会问题得以尽快解决,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媒介要“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 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由此可见,新 闻媒体不仅仅要发现问题,还要通过大胆的揭露报道督促问题的解决,督促和解决 问题是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媒介的一项权利。 “问题”一经新闻媒体曝光,就会产生强 大的舆论力量,使相关责任人感受到这种力量的施压,从而更好更快地调查和处理 解决“问题” 。因此,完整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既要发现问题,行使监察环 境的职责,又要促使问题的尽快解决,即发挥督促作用。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在政 治压力、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下,媒体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更别提 督促问题的解决了。舆论监督不到位现象严重成为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一大重要表 现。 一是该监督的不监督。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即媒体在收到被监督单 位的“红包”等利益后,便会保持沉默,三缄其口,而浑然忘记其舆论监督的职责, 2008 年轰动全国的“封口费”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记者戴骁军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一次特殊的拍摄,揭露了中国新闻界最耻辱的 一幕:矿难发生后,省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真假记者蜂拥而至遗憾的是,记者 们既不是为揭开真相,也不为跟踪事件动态,而是来领取甚至索要出事煤矿发放的 “封口费” 。在这里,矿方愿意花费巨额“封口费”来堵住外界的嘴自然不足为奇, 众多媒体在其个体利益面前不惜放弃原则、违背职责地对重大事故及伤亡情况隐瞒 不报,甚至于主动上门与矿方索要“封口费”的事实却足见其主观意向性。矿方与 媒体狼狈为奸达成利益互惠关系的结果就是使他人(如遇难矿工家属)利益蒙受重 大损失,同时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损害。 “封口费”事件是媒介信息机会主义行 为的集中表现,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典型性。在此次事件中,媒体追求自身 利益的主观过错显而易见,方式即对该报道的新闻信息隐瞒不报,最终对第三方及 公众利益造成损害。这里包含了构成媒介信息机会主义行为的几大要素:主体新闻 媒介及其工作者,追求自身利益的主观过错,对信息隐瞒不报的处理方式及侵害公 众利益的行为后果。二是普遍性。不避讳地说,矿区事故发生次数之多、伤亡程度 论新闻传播领域的信息机会主义 11 之大可谓无所不知,而当地媒体出于地方政府的政治压力及经济利益考虑,对诸多 矿难隐瞒不报亦或轻描淡写的情况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可见, “封口费”事件在相 当程度上有着较为普遍的意义。 类似的事件也比比皆是,如各地踩踏事件等等,当地政府与媒体往往都采取信 息机会主义策略来隐瞒事故或瞒报数字。而一旦事件被更高一级的媒体或管理方重 视,当地媒体又转而调转船舵,加入报道,但与此同时却企图达成另一种媒介信息 机会主义的平衡,即通常是报道当地政府的整治措施及整治成果。 二是监督力度不够。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健全,各级各类媒体都加 强了对舆论监督的重视,并开辟出相应板块,但浏览其中的文章我们发现:这些版 面上大多充斥着中性化的“监督”文章,如什么什么应从娃娃抓起,什么什么是社 会的毒瘤或者大学生浪费问题等等,泛泛而谈,缺乏实质内容,纯属隔靴挠痒,起 不到真正监督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的批评报道中还广泛盛行着这样一种“某某”现象,这是 新闻媒体为了不惹麻烦,发明的一种折中办法,即频繁使用“某单位” “某女士”等 模糊词汇,对被监督的单位或个人的真实姓名则予以保留。这种做法在一些特定的 时候是必要的,但若频繁使用,就难免有包庇退让之嫌,亦或压根就是记者未经采 访核实的造假之作。 无论是貌似监督的中性文章,还是故作含糊的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媒体及记 者信息机会主义策略的个中手段。这其中,宣传部门的控制自然是限制媒体监督的 重要因素,而记者明哲保身的心态成分也难逃其咎。 3.2 媒体宣传服从利益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中国新闻改革历程做一简单回顾。2003 年 6 月,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报刊出版单位暂停征订 活动的通知 ;2003 年 8 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治理报刊摊派实施细则 。紧接着, 广播电视事业改革也全面展开。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使新闻媒体面临诸多不 确定因素。不仅千余种公费订阅的报纸和行业报受到影响,新闻改革及相关人事改 革还波及更大范围的媒体。到目前为止,我国新闻媒介正逐步走向企业化和市场化, 标志着中国新闻改革已迈入实质性阶段。这一被称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媒体 “铁腕”整治行动,把上千家媒体置于十字路口,使它们不得不走上自谋出路的地 步。为此,报社为记者定发报任务、广告任务、实行末位淘汰等一系列办法也相继 第三章 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表现 12 出台。沉重的经济压力使原本就存在的信息机会主义行为更加甚嚣尘上,一些新闻 媒体及从业人员便将国家和社会赋予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 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 首先是有偿新闻现象进一步加剧。所谓“有偿新闻” ,就是一种以金钱或实物做 中介买卖新闻的现象, 通过交换买卖双方捞取了实惠。 “有偿新闻” 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买卖新闻,这是有偿新闻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相关组织与个人出于自我 宣传、争取奖项等需要,要求新闻媒体为其刊播新闻报道,主要包括活动报道、工 作报道、成绩报道等正面新闻。与此同时,被宣传单位或组织付给新闻媒体及记者 一定的“酬金” 。在此,买卖双方以一条或若干篇具体的新闻报道为单位进行交易, 规模小而频率高。二是出卖版面。即报纸或广播电视以一整块版面或节目时段为单 位进行“商品”买卖行为。交易完成后,相关版块新闻报道内容的决定权就从新闻 媒体转移给买方。三是转让报号。即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完全放弃报纸的 出版权,一次性将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整体转让出去的现象。这是有偿新闻的最高表 现形式,因为如果说前两种形式出卖的只是一篇新闻、一块版块的话,那么转让报 号出卖的是整个报纸。 其次是软文的泛滥。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新闻媒体往往以“名家风采” 、 “领军 人物” “企业形象” 、 “公关专版” 、 “企业专访”等名目刊登大篇幅的宣传文字,俗称 软文。软文以类似典型报道的形式介绍某某单位、企业及其领导或负责人的业绩、 经验、事迹等,颇多溢美之词,标题往往使用“纪实” 、 “侧记” 、 “访谈” 、 “报告” , 甚至还有“采访札记” 、 “答记者问”等用语。此类文章以新闻通讯的表象为幌子, 通过巧妙的加工与美化,任意拔高所写单位、企业或个人的功绩,达到为相关单位 及个人歌功颂德、扬名立碑的目的。与此同时,媒体与记者也获得了超乎常规的“稿 费” ,有的高达数万元之多。于是乎,媒体争先抢后设置类似版面,并纷纷派记者出 去,拉拢各社会名流在自家媒体上作宣传。 “交易”双方各取所需,软文也日渐大行 其道。 第三是变相广告或广告新闻的存在。我们都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 道,其取舍处理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固有的新闻价值,新闻报道必须做到客观公正, 而广告则是自我宣传,只要广告主付费即可发布(违反法律的除外) ,二者有着质的 区别,切不可随意混淆。我国广告法第十三条也明文规定: “广告应当具有可识 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形式发布广告。通过 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 论新闻传播领域的信息机会主义 13 者产生误解。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面对大广告主的利诱,一些新闻媒体及从业者 竟置法律严肃性于不顾,把广告混同于新闻,发布“广告新闻” 。 “广告新闻”从表 面看像是一篇新闻稿,其广告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则具有较强的隐秘性,使受众很容 易就掉进记者精心设计的“陷阱”中。当然,也有一些“广告新闻”就露出了马脚, 在稿件的最后竟出现广告主一方的“地址”与“联系电话”等内容。 “广告新闻”在 实质上是将广告主的自身需求、自我宣传假冒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信息,将市场 活动假冒成公益行为,将广告主的个体利益假冒成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这无疑是 对受众的误导与欺骗。而新闻媒体如果将新闻报道活动与广告行为发生混同,对新 闻报道的取舍与处理不是以新闻价值为评判标准,而是像登广告一般以收费多少为 衡量标准,钱多就多登,钱少就少登,无钱则不登,那么,我们的新闻就不称其为 新闻,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势必声誉扫地。 3.3 不实新闻层出不穷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其诸多属性中最为刚 性且毫无回旋余地的属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整个新闻 大厦的基石。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意识在社会各个层面的逐渐渗透,新闻真 实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主要表现即一些报纸及其他新闻媒介频频出 现报道失实或转载失误的情况。不实新闻的出现,自然与新闻工作者采访不深入、 调查不严谨等有很大关系,但归根结底,追名逐利才是其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正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如今,新闻媒体所面对的诱惑 越来越多,致使一些新闻工作者片面追求稿件的数量与轰动效应,以赚取更多的稿 费及奖金,而无暇也无心在稿件的调查核实与质量上多下功夫,导致部分新闻报道 存在诸多纰漏。有的记者为了获得新闻界的至高荣誉,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完 全没有经过采访的情况下生捏硬造、闭门造车,成就了一篇篇新闻造假史上的“经 典”之作。 2002 年 1 月,国内知名的家庭杂志刊出一篇特别报道斗智斗勇:女记者 与“狼”共穴 61 天,讲述了“山西某党报”一名女记者由于揭露某造纸厂污染的 真相而惨遭绑架,被卖到一个边远农村并被逼无奈地与当地一农民成亲的事件。主 人公在被“软禁”的恶劣环境中极力反抗,与这家农民“斗智斗勇”,竭尽所能地 保护自己的清白之身。农民对她的“刚烈”与不屈无计可施,便将其再次转卖给另 一农民。而第二个农民的儿子,恰好是位在外读书的正义青年。在青年的帮助下, 第三章 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表现 14 这名女记者在历经 61 天磨难,先后被卖给两个农民为妻后终于得以脱身。整篇报道 起伏跌宕、曲折离奇,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也一应俱全、十分详细。无论从 哪方面来说,该新闻都是一篇极具可读性的好稿。事实亦如人所料,该稿一经家 庭杂志推出后,就被国内十余家报刊纷纷转载。遗憾的是,正是这篇一下子就能 吸引编辑和读者们眼球的“真人真事”,却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事。再如许多新闻 教材中提到的吉米的遭遇,其杜撰者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女记者珍尼特库 克。当时,依据报社主观猜测,在华盛顿附近吸毒的青少年中,或许会有一个长期 依赖注射海洛因度日的孩子。为了在与其他记者“竞争”中胜出,为了“先人一步” 抢得新闻,珍妮特库克就虚构了这样一个吉米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八岁的黑人 小男孩吉米,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住在贫民窟里。他母亲的男朋友给他注射 了海洛因,使小吉米从此染上了毒瘾。故事写得非常精彩,感人,作者珍尼特库 克也凭借该作品荣获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稿件发出后,舆论 哗然,社会对小吉米的遭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紧接着,警察部门也介入调查,并 要求报社及作者提供有关吉米的详细地址。然而,警局先后出动了几百名警力,按 照报社提供的线索四处搜寻与侦查, 结果却一无所获。 再后来, 报社发现珍尼特库 克变的言辞闪烁,人也若隐若现,甚至她的硕士学历都是伪造的,便对她的报道产 生了怀疑。终于,在真理面前,珍妮特库克坦承所谓的“真人真事”其实是她自 己杜撰而来的产物,她本人从未见过更没有采访过一个染上毒瘾的八岁儿童,所有 的细节与经过都是她在利益的驱使下主观编造的“成果”。为此,她在辞职声明中 对自己的错误深感遗憾,并向华盛顿邮报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示道歉,向普 利策奖金委员会和所有公众道歉 尽管历史上不乏沉痛的教训,一浪又一浪的反假高潮也不停地为新闻界敲响警 钟,但是假新闻的发展势头依然猖獗,且愈演愈烈。自 2001 年至今,新闻记者 期刊连续九年对当年的十大假新闻进行了评选,其中渉假主体包括国内国外大小媒 体至少几十家,上至国家级权威媒体,下至市面上热销的地方晚报、都市报等等, 几乎少有幸免。这些假新闻的出现,虽有少部分是出于一些机构或个人对媒体的利 用,但绝大多数与媒介及记者急功近利的工作态度有关。此外,周老虎、藏羚羊等 网络事件的出现则揭露出新闻图片造假的事实,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 3.4 策划新闻时有发生 有人说,新闻是客观事实本身的存在与发生经由记者所发现和了解后,通过信 论新闻传播领域的信息机会主义 15 息处理、 加工等环节而呈现出来的报道。 新闻报道内在的真实规定性决定了它与 “策 划”一词不能有丝毫联系。的确,新闻的发生与发展是客观的,但新闻又是社会生 活的产物,且需要经人来传播。既然如此,由于意识形态、新闻倾向性等因素的作 用,报道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人为选择和处理,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而且,策划也是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之一。通过制定某个阶段、某个时期的报道任 务与报道重点,要求记者在一定时段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内容等一系列的策划行为, 媒体的编辑方针和传播宗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可见,新闻并不是完全不能与策 划相联系,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清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根本区别。所谓新闻策划, 是利用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筹划、组织报道,以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属媒体 正常的工作范畴。而策划新闻,又叫制造新闻,是新闻记者通过主动引导与“导演” 的方式使本来莫须有的事件发生、发展并对其加以报道,以达到媒体追求轰动效应 的目的。近年来,在媒体恶性竞争、盲目抢推“热点” “焦点”节目的大环境下,策 划新闻不时出炉,给新闻媒体及整个社会带来很坏的影响。 例证一: “纸包子”事件。 2007 年 6 月的一天, 北京某电视节目工作人员訾北佳 (化名胡月) , 自带了肉馅、 面粉还有纸箱等东西先后两次走入某村一个大院,要求卫全峰等几名做早点生意的 人用这些材料制作包子。在訾某的指挥与导演下,卫某等人便将纸箱用水浸泡,然 后和入肉馅中,制成 20 多个包子。而訾某则对整个制作过程进行了拍摄与“记录” 。 拍摄过程中,訾某还随机找来一名农民工,口传身教了有关“肉和纸的比例关 系”的谎言。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增加视听效果,訾某在后期制作中还运用了画面 剪辑、虚假配音等一系列处理手段,精心制作、编辑加工,最终使专题片纸做的 包子得以出炉,并于 7 月 8 日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中播出。从 此,该事件被迅速传播,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震动,群众反应十分强烈。几乎所 有的国内媒体包括报刊、电视台、网站等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转载与报道,来自美 国、日本等地的一些国外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真相曝光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经科病人的饮食护理
- 公司级安全教育培训心得课件
- 房地产年度汇报
- 《荷叶母亲》说课件课
- 鞋厂跟单工作总结
- 了不起的轮子课件
- 辅导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 乳酸酚棉蓝染色课件
- 《罗斯福集邮》课件
- 服装店设计汇报
- 2024年-2025年司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解析
- 2025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
- 催收话术培训
- 国开电大《组织行为学》形考任务1-4
- 施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 精细化工技术-大学专业介绍
- 期末检测试卷-2024-2025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餐饮财务问题的研究报告
- 品牌代工厂协议书范本
- GB/T 44815-2024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激光束偏振特性测量方法
- 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服务要求(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