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专业论文)基于sd对壳模型理论的原子核相变研究.pdf_第1页
(理论物理专业论文)基于sd对壳模型理论的原子核相变研究.pdf_第2页
(理论物理专业论文)基于sd对壳模型理论的原子核相变研究.pdf_第3页
(理论物理专业论文)基于sd对壳模型理论的原子核相变研究.pdf_第4页
(理论物理专业论文)基于sd对壳模型理论的原子核相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基于s d 对壳模型理论,对比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在区分质子和中子,以及不区分质子和中子的两种情况下,利用计算机程 序挑选哈密顿量的参数:对力强度g 和四极一四极相互作用强度,c ,来寻 找u ( 5 ) 、s u ( 3 ) 和0 ( 6 ) 极限。 在不区分质子和中子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当g = 0 1 m e v 、,c = o m e v r 4 时,产生u ( 5 ) 极限;当g = o m e v 、k = o 0 0 4 m e v r 4 时,产 生s u ( 3 ) 极限;当g = 0 1 l m e v 、k = 0 0 0 1 1 m e v r 4 时,产生0 ( 6 ) 极限。 在区分质子和中子的情况下,对于u ( 5 ) hs u ( 3 ) 相变,当g ¥= g 了= 2 4 m e v 、= o 0 5 6 m e v r 4 时,产生u ( 5 ) 极限:当g 喜= g 善= o m e v 、= o 0 1 m e v r 4 时,产生s u ( 3 ) 极限。而对于u ( 5 ) ho ( 6 ) 相 变,当g ? = g 了= o 5 m e y 、t c u = 一o 0 6 m e v r 4 时,产生u ( 5 ) 极限; 当c o = c o = 0 8 m e v 、= 一o 0 1 6 m e v r 4 时,产生0 ( 6 ) 极限。 我们在s d 尸s m 理论的基础上找到的各个极限,能够很好地符合相互作用 玻色子模型中各个极限的特征,可以说用s d p s m 理论非常好地再现了两种情 况下的u ( 5 ) 、s u ( 3 ) 和0 ( 6 ) 极限。 当确定各个极限后,令h = ( 1 一q ) 玩- i - q 飓,其中玩表示u ( 5 ) 极限的哈 密顿量,凰表示s u ( 3 ) 极限或0 ( 6 ) 极限的哈密顿量,q 为控制参数,取值范 围为0 q 1 ,而日则表示按比例混合而成的哈密顿量。我们将a 从0 到1 进 行连续变化,通过对在混合哈密顿量日下所产生的各个能级e 和b ( e 2 ) 跃 迁的分析及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区分质子和中子,还是不区分质子和中 子,s d 对壳模型均能很好的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v ( s ) s u ( 3 ) 相变 以及u ( 5 ) h0 ( 6 ) 相变。这一结果说明了s d 对近似的合理性,同时也证明了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具有很好的壳模型基础。 关键词: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s d 对壳模型,控制参数o l , 能级图、b ( e 2 ) 跃迁图,矿( 5 ) 、s u ( 3 ) 、0 ( 6 ) 极限, u ( 5 ) hs u ( 3 ) 、u ( 5 ) h0 ( 6 ) 相变 英文摘要 t h er e s e a r c ho fn u c l e a r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 si nt h e s d - - p a i rs h e l lm o d e lt h e o r y l i nl i u ( t h e o r yp h y s i c s ) d i r e c t e db yp r o f e s s o ry a n - a nl u o t h i sp a p e rb a s e so nt h es d p a i rs h e l lm o d e lt h e o r y , i m i t a t et h e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 m o d e l ,i nt h es i t u a t i o n sd i s t i n g u i s ht h ep r o t o na n dn e u t r o no rn o t ,w eu t i l i z et h ec o r n - p u t e rp r o g r a m t os e l e c tt h eh a m i l t o n i a n sp a r a m e t e r s :t h ep a i r i n gf o r c es t r e n g t hga n d t h eq u a d r u p o l e q u a d r u p o l ei n t e r a c t i n gs t r e n g t hf o rf i n d i n gt h eu ( 5 ) ,s u ( 3 ) a n d0 ( 6 ) h i i l i t s i nt h es i t u a t i o nt h a td o e sn o td i s t i n g u i s ht h ep r o t o na n dn e u t r o n ,w ef i n dt h a t w h e ng = o 1 m e v ,k = o m e v r 4 ,v ( 5 ) l i m i ta p p e a r s ;w h e ng = o m e v , 仡= o 0 0 4 m e v r 4 ,s u ( 3 ) l i m i ta p p e a r s ;w h e ng = 0 1 1 m e v ,仡= o 0 0 1 1 m e v r 4 , 0 ( 6 ) l i m i ta p p e a r s i nt h es i t u a t i o nt h a t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t h ep r o t o na n dn e u t r o n ,f o ru ( 5 ) hs u ( 3 ) p h a s e t r a n s i t i o n ,w h e ng 箬= g 箩= 2 4 m e v ,= o 0 5 6 m e v r 4 ,u ( 5 ) l i m i ta p p e a r s ; w h e ng 鼻= g 爹= o m e v ,k s = o 0 1 m e w r 4 ,s u ( 3 ) l i m i ta p p e a r s a n df o ru ( 5 ) h 0 ( 6 ) 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 ,w h e ng 箬= g 了= o 5 m e v ,仡u = - 0 0 6 m e v 7 4 ,u ( 5 ) l i m i t a p p e a r s ;w h e ng ? = g 9 = o 8 m e v ,k o = 一o 0 1 6 m e v r 4 ,0 ( 6 ) l i m i ta p p e a r s t h el i m i t sw ef i n db a s eo nt h es d p s mf i t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 m o d e lv e r yw e l l ,i na no t h e rw o r d ,t h es d p s m t h e o r yr e p r o d u c et h eu ( 5 ) ,s u ( 3 ) a n d0 ( 6 ) l i m i t sp e r f e c t l yi nt h et w os i t u a t i o n s a f t e rf i x i n gt h el i m i t s ,l e th = ( 1 一q ) 皿+ c d - 2 ,i nw h i c h ,t h e 1m e a n st h e h a m i l t o n i a no ft h eu ( 5 ) l i m i t ,a n dt h e - 2m e a n st h eh a m i l t o n i a no ft h es u ( 3 ) o r0 ( 6 ) l i m i t o ! i st h ec o n t r o lp a r a m e t e r , w h o s ev a l u er a n g ef r o m0t o1 a n dt h ehm e a n s t h em i x e dh a m i l t o n i a nb yap r o p o r t i o n w ed r i v et h eav a r i e df r o m0t o1c o n t i n u o u s l y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e n e r g yl e v e l se a n db ( e 2 ) t r a n s i t i o n sp r o d u c eb yt h em i x e dh a m i l t o n i a nh ,w ef i n dt h a te i t h e rt h es i t u a t i o nd o e s n o td i s t i n g u i s ht h ep r o t o na n dn e u t r o no rt h es i t u a t i o n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t h ep r o t o na n d n e u t r o n ,s d - p a i rs h e l lm o d e lr e p r o d u c et h eu ( 5 ) hs u ( 3 ) 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a n dt h e u ( 5 ) h0 ( 6 ) 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o ft h e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m o d e lv e r yw e l l s o ,t h i sr e s u i ts e e m sc o n f i r mt h a tt h et r u n c a t i o nt ot h es d p a i rs u b s p a c ei sr e a s o n a b l ea n dt h e 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m o d e lh a sa s o u n ds h e l lm o d e lf o u n d a t i o n 一i l 英文摘要 k e yw o r d s :t h e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m o d e l ,s d p a i rs h e l lm o d e l , c o n t r o lp a r a m e t e r ,e n e r g yf i g u r e ,b ( e 2 ) t r a n s i t i o n f i g u r e ,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 ,s u ( 3 ) 、u ( 5 ) 、0 ( 6 ) l i m i t s , v ( 5 ) hs v ( a ) 、v ( 5 ) h0 ( 6 ) p h a s et r a n s i t o n s i i i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翻霖 沙9 年g - 月嘭e t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听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 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 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 匣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翻霖 枷1 i l 年f 月髟日 第一章引言 1 1 壳模型理论介绍 第一章引言 对于低能核系统,若其能量e 箜1 0 一i o o m e v ,我们可以把该系统看作是 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由于对核多体力现在仍然了解得较少,所以说在研究核多 体系统时都是从两核子系统出发。由两核子得到的两体力在用于研究其他的多 核子系统时,一般说来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违背基本假设,而且由于能量低,相 对论效应也不显著。因此,我们在研究低能核结构时,我们可以做如下的一些 基本假设: 原子核是由点状的中子和质子构成的。 他们满足非相对论的薛定谔方程。 核子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二体势。 根据这样的物理图象,a 个核子体系的非相对论薛定谔方程【1 】如下所示: 日= 屯+ 吉y , j ( 1 1 ) i = 1 一i j = l 其中t l 是第i 个核子的动能,k f 是第i 个与第j 个核子之间的势能。对于 少体系统( a ( 圳删) d 慨莩c 叫岷水三;沁b ) d 偿6 a , ( axb ) c ,c 二= 士( 一1 ) d _ e 叶 g ,( a b ) 8 二 = u ( 。6 d c ;e ,) ( a ( 秀,d ) ,) d 士( 一1 ) 如一c 莩嘶,( ( 叫邶) d ( 2 6 b ) 一8 一 第二章s d 对壳模型 其中 ) 与u ( ) 均为幺正r a c a h 系数,也称为6 j 符号。 2 2 多对基和s 对、d 对的确定 定义对核子的非正交归一态为: 7 - ,j n m n = i r l r 2 r n ; 以如 = 。a 蛳j n t ( n ,j , ) l o ( 2 7 a ) r 兰( r l r n ;以厶) r l = j x ,r i = 0 ,2 ( 2 7 b ) ( 2 7 c ) 用a 勰( n ,五) 代表一个n 对态,其中r l ,五以及j n 分别代表第i 对角动 量,前i 对耦合后的角动量以及对基的总角动量,具体可以表示为: 4 蛳j n t ( r l ,五) = a 掰 = ( ( ( a r l t a r 2 ) 如a r 3 ) 如a r n t ) 一s n , ( 2 8 )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个完整的非正交归一多对基。根 据( 2 8 ) 式可以构造对核子的波函数。如果我们只考虑角动量耦合,对于同一 个山但中间角动量不同,可以得到许多态。 对于多对态i r l 您r n ; 也山 ,选择惯例记法r l r 2 r 。给 定的角动量山,对中间角动量五有许多可能值,现在对每个五值选择其最大 值,使其产生线性独立态。对于对核子的各种态的确定与i b m 的s u ( 5 ) 极 限选择方法一样,即用参数n ,n d ,7 - ,q ,l ,下面我们给出具体计算过程: 7 = n d ,n d 一2 ,n d 一4 ,1 ( 0 ) ( 2 9 a ) n b = ( t s d 一7 ) 2 ( 2 9 b ) 一9 一 第二章s d 对壳模型 入= n d 一2 n 口一3 n a l = 2 a ,2 a 一2 ,入+ 1 ,入 ( 2 9 c ) ( 2 9 d ) 其中珊是两个d 对,佗是三个d 对。例如对三个d 对,有三个线性相 关态,j = 2 ,l ( d ) 3 ,2 0 2 ,i ( ) 3 ,2 2 2 ,i ( ) 3 ,2 4 2 ,但只有一个是线性无关 的,选择为i ( d ) 3 ,2 4 2 。 对多d 对态可能的角动量j 值为: ( d t ) 1 ,j = 2 ( d t ) 2 ,j = 0 ,2 ,4 ( d t ) 3 ,j = 0 ,2 ,3 ,4 ,6 ( d t ) 4 ,j = 0 ,2 2 ,4 2 ,5 ,6 ,8 ( d t ) 5 ,j = 0 ,2 2 ,3 ,4 2 , 4 ,6 2 ,7 ,8 ,i 0 ( 2 1 0 ) 如果我们考虑s 对时,基于( 2 8 ) 式和前面的规定,对5 个d 对的非正交归 一基为: ( s t ) , = 0 ( d t ) ( s t ) 一1 , = 2 ( d t ) 2 ( 妒) 一2 ,山如= 2 0 ,2 2 ,2 4 ( d ) 3 ( ) 一3 , 如以= 2 2 0 ,2 4 2 ,2 4 3 ,2 4 4 ,2 4 6 ( d t ) 4 ( ) 一4 , 以以五= 2 4 2 0 ,2 4 3 2 ,2 4 4 2 ,2 4 4 4 ,2 4 6 4 ,2 4 6 5 ,2 4 6 6 ,2 4 6 8 ( d t ) 5 ( s + ) _ 5 , 也以五以= 2 4 4 2 0 ,2 4 4 4 2 ,2 4 6 4 2 ,2 4 6 5 3 ,2 4 6 5 4 ,2 4 6 4 , 2 4 6 6 5 ,2 4 6 6 6 ,2 4 6 8 6 ,2 4 6 8 7 ,2 4 6 8 8 ,2 4 6 8 1 0( 2 11 ) 构造n p s m 模型空间的是真实的集体对4 ( 角动量r = 0 ,2 ,投影为p ) , 一1 0 一 第二章s d 对壳模型 这个集体对是由单粒子能级为n 和b 的非集体对( 晓四) 二组成: y ( a b r ) = - o ( a b r ) y ( b a r ) o ( a b r ) = ( 一) 计扣+ r ( 2 1 2 a ) ( 2 1 2 b ) ( 2 1 2 c ) 其中y ( a b r ) 是配分系数。怎样选择真实的s d 对是个关键的问题,s 对 和d 对的选取取决于哈密顿量的具体形式,不同的s d 对代表不同的壳空间截 断,于给定的参数跏和9 霄,我们使用b c s 理论: h = 1 t o + 鳙s + ( 7 r ) s ( 丌) + 够s ( ) s ( ) ( 2 1 3 ) 来计算轨道a 的空穴振幅和占据振幅。注意s 是单极对力。集体s 对 选择: 伊= y ( a a o ) ( 晓晓) o ( 2 1 4 a ) 秒( 。o ) = a 毫( 2 1 4 b ) 而d 对是利用如下对易关系来确定的: 北互1 q 2 ,】2 莓咖6 2 ) ( 砚四) 2 ( 2 1 5 a ) ( a b 2 ) = - _ 口1 2 ) 掣+ 华】( 2 1 5 b ) 2 3 两个多对基之间的标积及矩阵元的解析表达式 在本模型理论当中,由于所有的一体、两体算符的矩阵元均可以表示为两 个n 对基的标积,所以如何计算两个多对基之间的标积是本模型理论的关键。 第二章s d 对壳模型 利用方程2 6 b 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 o i a 勰( s t ,。t t t ,、。a 蛳j z 。( 亿,五) l o ) :j i v ( 0 1 ( i j - a j - * ) 0 1 0 ) = 矗( 0 1 ( i j 知- 1 ( 五a 山) 轧) 。l o ) 一1 ,_r , = 山1 ( o i a 砧,【a ,a x , , t 】枯,i o ) ( o i a m ( s i z ) a 缘( n j t ) il o ) 三( 8 1 8 2 s n ;z 矗一1 山t i t 2 r n ;以j m 一1 厶) 1 = 靠1 j - i ( 一1 ) 如+ 矗n 蛉一-h n ( s ) 矾+ t ( s ) k = nl k 一1 l n 一1 p 七以r 。屯。一。以一,( 8 1 8 2 8 n _ l ;j i 靠一1 l r l 一1 ,仇+ 1 r ; 以j k 一1 l k l n 一1 ) 1 + ( 2 1 6 ) 8 1 8 2 s “名矗一1 h r k “r n ; i = k 一1r :工t l k 一2 五一t 厶“一,) ( 2 1 7 ) 其中j = 而,风( 8 ) 是r a c a h 系数,仇是x f f a t m t 与对小湮灭产生 的常数,而一代表新的集体对b r 钆该集体对的产生分两步完成:首先对a 8 将对a r k t 变为粒子空穴对p 。,然后将对a r i t 变成新的对b r :t = a t , t ,p p 。 有了多对基之间的标积的解析表达式,则所有的一体、两体矩阵元都可以 求得。作为例子,我们给出两个多对基之间的对力的解析表达式,即: ( o i a a m a 8 t a 8 a m j tl o ) 1 2 第二章s d 对壳模型 = 富莩u c s s j j ;o l ) o 7 之后,b ( e 2 ;4 1 _ 2 1 ) 几乎 与b ( e 2 ;6 1 4 1 ) 和b ( e 2 ;2 1 _ 0 1 ) 保持平行。 而下降的曲线则包括:b ( e 2 ;0 2 _ 2 1 ) 和b ( e 2 ;2 3 _ 2 1 ) ,和上一组曲线 相同的地方是,都是在q 0 6 之后曲线接近水平状。但q 0 6 之前两者有些 一2 7 第四章质子中子耦合系统的s d 对壳模型理论相变 区别,b ( e 2 ;0 2 2 1 ) 在q 0 1 时,微微向上扬起,在q 0 1 达到最高点, 之后,飞速下降;而b ( e 2 ;2 3 2 1 ) 则是一直下降,直到在口0 6 之后变为 水平。 从这些b ( e 2 ) 跃迁图也可以看出,各b ( e 2 ) 曲线均在q 0 6 处发生明显 的变化,所以可以认为,口0 6 即为相变点,在此处发生了u ( 5 ) hs u ( 3 ) 相 变。 4 2 质子中子耦合系统的u ( 5 ) h0 ( 6 ) 相变 类似u ( 5 ) hs u ( 3 ) 相变,对于u ( 5 ) h0 ( 6 ) 的相变,选用5 0 一8 2 壳,单 粒子轨道为8 1 2 、d z 2 、d 5 2 、9 7 2 、h l l 2 ,所研究的系统为n = 3 ( = = 3 ) 。 对于这个相变我们选用如下的哈密顿量: h = o e h u ( 5 ) - t - ( 1 一a ) h o ( 6 ) ( 4 2 a ) h u ( 5 ) = 一g 箬磷晶一g 箩观母一a u q ( 2 ) q 孑 ( 4 2 b ) 而h o ( m 的表达式与h u ( s ) 的相同,只是两者所取的参数不同,如下: 月d ( 6 ) = 一g 。o u 丌t 晶g 7 观咒一仡o q 窘) q 孑 ( 4 2 c ) 为了得到u ( 5 ) 极限结果,选用的参数为g ¥= g 了= o 5 m e y ,t c u = 一o 0 6 m e v r 4 。而对于0 ( 6 ) 极限,选用的参数则为c o = g o = 0 8 m e y ,k d = 一o 0 1 6 m e v 7 4 。 利用这两组参数可以很好的再现质子中子耦合系统中u ( 5 ) 和0 ( 6 ) 极限, 计算结果见表4 2 。从图中可知局,和鼠,对于易,的比值为2 0 0 和2 9 9 , 非常符合u ( 5 ) 极限能级等间隔分布的特点;而0 ( 6 ) 极限中局,易,= 2 5 2 ,0 ( 6 ) 极限的特征正是日,易,= 2 5 ,均能很好的符合i b m 特征, 可以说用s d p s m 理论非常好地再现了u ( 5 ) 和0 ( 6 ) 极限。 接下来,分析各个能级图,原子核的激发谱随着q 的变化的计算结果如 图4 4 所示。 一2 8 第四章质子中子耦合系统的s d 对壳模型理论相变 表4 2 质子中子耦合系统u ( 5 ) 与o ( 6 ) 极限 e h ? e 2 1e 队 e 2 l a = 0 2 o o2 9 9 u ( 5 ) ( i b m ) 2 o o3 o o o ! = 12 5 24 4 7 o ( 6 ) ( i b m ) 2 54 5 图4 4质子中子耦合系统u ( 5 ) h0 ( 6 ) 相变岛。、历。、易:、易。能级图 一2 9 第四章质子中子耦合系统的s d 对壳模型理论相变 对于岛,从图中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相变的发生,最低点在q 0 3 5 处,两边能级相差不多,如果把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和曲线最低点的连 线称为l 己线的话,可以发现,从u ( 5 ) 极限到最低点,曲线是在工l 线之上, 而从最低点到0 ( 6 ) 极限的曲线则是在l l 之下,但都非常贴近l l 线,曲线上 扬的很陡峭。 而局。和e o 。则很不一样,因为它是不存在最低点的,而是在q 0 1 5 处 达到最高点。在u ( 5 ) 极限处一开始的能级就很高,但还是先上升了- - d , 会, 到达最高点后,因为局。在o r ( 5 ) 极限端能级值和0 ( 6 ) 极限端的能级值相差较 多,所以开始急剧下降。在q 0 1 5 处可以看到相变的发生。 和毋。一样,岛。同样是先小幅上升至q 0 1 5 处达到最高点,之后急剧下 降。只是,易。位于1 0 1 5 m e v 之间,而日。则要高得多,是2 3 2 7 m e v 之 间,这说明在不同的能级区间都会发生相变a 对于易,很明显地在q 0 2 5 处达到最低点,在u ( 5 ) 极限处的能 级比在0 ( 6 ) 极限处的能级低很多,而这点和其它三个能级有很大的不 同,目。和易:都是在u ( 5 ) 极限处的能级比在o ( 6 ) 极限处的能级高很多, 而岛,则是两边的能级相差不大。所以就会有先下降再急剧上升的曲线出现。 可以说,在q 0 2 5 处存在相变。 相对u ( 5 ) hs u ( 3 ) 相变,u ( 5 ) h0 ( 6 ) 相变的曲线变化更为多样, 而u ( 5 ) hs u ( 3 ) 相变中的所有曲线均存在一个明显的相变点,而且均是两边 高中间低的形状,u ( 5 ) h0 ( 6 ) 相变的曲线包括了2 种形状:两边高中间低、两 边低中间高,但无论哪种形状,都很好的反映出确实存在着相变点,可以证明 基于s d p s m 理论,可以很好的实现质子中子耦合系统的u ( 5 ) h0 ( 6 ) 相变。 接下来研究下u ( 5 ) h0 ( 6 ) 相变的b ( e 2 ) 的情况。图4 5 包括b ( e 2 ;0 3 _ 2 1 ) 、b ( e 2 ;0 2 _ 2 1 ) 、b ( e 2 ;0 3 _ 2 2 ) 和b ( e 2 ;0 2 2 2 ) ,这4 条曲线有一个共 同点,就是在q 0 3 5 时,全都出现了一个阶跃,几乎垂直的上升或下降。 以b ( e 2 ;0 2 _ 2 2 ) 为例,其曲线在u ( 5 ) 端和在o ( 6 ) 端的交点几乎持平,如果 没有相变产生的话,很自然的从u ( 5 ) 端平滑下降到o ( 6 ) 端即可,但却出现猛 烈下降一阶跃再下降的现象,确切无疑的证明了在q 0 3 5 这个地方存在一个 强烈的相变现象,这才导致了阶跃的产生。 然后看一下另一张b ( e 2 ) 跃迁图4 6 。b ( e 2 ;2 3 _ 2 1 ) 和b ( e 2 ;2 2 _ 2 1 ) 相 交于q 0 1 处,但两者直到在q 0 4 时其斜率才发生明显变化,由急促向 一3 0 一 第四章质子中子耦合系统的s d 对壳模型理论相变 图4 5 质子中子耦合系统u ( 5 ) h0 ( 6 ) 相变b ( e 2 ;0 z 一2 1 ) 、b ( e 2 ;0 2 _ 2 a ) 、b ( e 2 ;0 3 _ 2 2 ) 、b ( e 2 ;0 2 _ 2 2 ) 跃迁图 下或上升都变为了平缓,渐渐接近水平,所以在q 0 4 的地方存在相变。 而b ( e 2 ;4 1 _ 2 1 ) 和b ( e 2 ;2 1 _ 0 1 ) 则近似于平行状态,没有大的波动,这也 说明b ( e 2 ;4 1 2 1 ) 和b ( e 2 ;2 1 一0 1 ) 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变现象,即是说, 相变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每个能级都可以观察到清晰的相变现象。 一3 1 第四章质子中子耦合系统的s d 对壳模型理论相变 图4 6 质子中子耦合系统u ( 5 ) h0 ( 6 ) 相变b ( e 2 2 3 _ 2 1 ) 、b ( e 2 ;2 2 _ 2 1 ) 、b ( e 2 ;4 1 2 1 ) 、b ( e 2 ;2 1 _ 0 1 ) 跃迁图 一3 2 第五章总结 第五章总结 本文先对壳模型理论做了下简单的介绍,然后从i b m 理论中 的s u ( 3 ) 、u ( 5 ) 、0 ( 6 ) 这三个极限出发,介绍了c a s t e n 三角形以及各个极 限间的存在相变现象,由于s j d 对壳模型也是建立在s d 对的基础之上,既 然i b m 可以很好地描述原子核的相变情况,我们也希望在s d 对壳模型的理 论框架下讨论原子核的相变。 对应于,b m 理论,我们利用计算机程序找到了基于s d 对壳模型理 论下的u ( 5 ) 、s u ( 3 ) 以及0 ( 6 ) 极限,并证明了无论是单一核子系统,还 是质子中子耦合系统,s d 对壳模型都可以完全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的u ( 5 ) 、s u ( 3 ) 以及0 ( 6 ) 极限。 在不区分质子和中子时,通过改变控制参数,研究了原子核u ( 5 1h s u ( 3 ) 相变以及u ( 5 ) h0 ( 6 ) 相变,通过计算结果表明s d 对壳模型可以实现 上述两个相变,与i b m l 的结果基本一致。 在考虑了真实的体系后,我们在区分质子和中子时同样分析了原子核 的u ( 5 ) hs u ( 3 ) 相变以及u ( 5 ) h0 ( 6 ) 相变,计算结果表明s d 对壳模型可 以很好地再现上述的两个相变,与i b m 一2 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总之,通过s d p s m 理论,无论是单一核子系统,还是质子中子耦合 系统,s d 对壳模型均可以完全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u ( 5 ) 、s u ( 3 ) 以 及0 ( 6 ) 极限。并且通过调节控制参数口,混合u ( 5 ) 、s u ( 3 ) 或u ( 5 ) 、0 ( 6 ) 极限的哈密顿量,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将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成能级图 和b ( e 2 ) 跃迁图,由此可以直观地观察到u ( 5 ) hs u ( 3 ) 相变和u ( 5 ) h 0 ( 6 1 相变。由于s d 对壳模型理论是将全部壳模型空间截断为s d 对子空间, 该结果的合理性说明选取这种组态空间截断是正确的。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是基于玻色子的模型,而真实的原子核是由费米子 组成的。所以相对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这篇文章所采用的基于费米子 的s d 对壳模型,更加地接近真实世界,也更具有说服力和理论上的优越性。 一3 3 参考文献 【1 】曾谨言,孙洪洲原子核结i i l 劬里论1 9 8 7 1 2 2 1m i c h a e lb e n d e r a n dp u a l h e n r ih e e n e n s e l f - c o n s i s t e n tm e a n - f i l e dm o d e l sf b rm l c l e a rs 臼u c t u r e r e v i e w so f m o d e r np h y s i c s ,7 5 :1 2 1 1 8 0 ,2 0 0 3 【3 】宁平治,李磊,闵德芬原子核物理基础:核子与核2 0 0 3 7 【4 】p j b r u s s a a r da n dew m g l a u d e m a n s s h e l l - m o d e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i nn u c l e a rs p e c t r o s c o p y 5 】杨福家,王炎森,陆福全原子核物理1 9 9 3 1 2 【6 】x - wp a n ,j l p i n g ,d h f e n g , j q c h e n ,c l w u ,a n dm g u i d r y f e r m i o nd y n a m i c a l s y m m e t r ym o d e lf o rt h ee v e n - e v e na n de v e n - o d dn u c l e ii nt h ex e b ar e g i o n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 c 5 3 :7 1 5 ,1 9 9 6 【7 】j i n q u a nc h e na n dy a n _ a nl u o n u c l e o n - p a i rs h e l lm o d e l :t h ee f f e c t so f t h es dp a i rs t r u c t u r e o nc o l l e c t i v i t yo f l o w l y i n gs t a t e s n u c l e a rp h y s i c sa ,6 3 9 :6 1 5 - 6 3 4 ,1 9 9 8 【8 】ei a c h e l l oa n da a r i m a t h e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m o d e l 1 9 8 7 【9 】北京大学物理系编量子统计物理学1 9 8 7 1 0 ld ah s u a nf e n g ,r o b e r tg i l m o r e ,a n ds r d e a n s 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 sa n dt h eg e o m e t r i c p r o p 。 e r t i e so ft h e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m o d e l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c 2 3 :1 2 5 8 ,19 81 1llp a v e lc e j n a ra n dj a nj o l i e q u a n t u m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 ss t u d i e dw i t h i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 m o d e l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e61 :6 2 3 7 - 6 2 4 7 。2 0 0 0 【l2 】r ec a s t e na n de d i t e db yi a c h e l l o 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e f e r m is y s t e m 19 81 13 1n vz a m f i r , m a c a p r i o ,r fc a s t e n ,c j b a r t o n 。c w b e a u s a n g ,z b e r a n t 。d s b r e n n e r ,w t c h o u ,j r c o o p e r , a a h e c h t ,r k r u c k e n ,h n e w m a n ,j r n o v a k n p i e t r a l l a ,a w o l f , a n dk e z y r o m s k i 1 0 2 p a :a ne ( 5 ) n u c l e u s p h y s i c a lr e r i e w 6 5 :0 4 4 3 2 5 ,2 0 0 2 4 f14 】r ec a s t e na n dn vz a m f i ne v i d e n c ef o rap o s s i b l ee ( 5 ) s y m m e t r yi n1 3 4 b p 枷f 阳f r e v i e we8 5 :3 5 8 4 ,2 0 0 0 【l5 】j i n g y ez h a n g ,n vz a m f i r , r ec a s t e n ,a n dm a c a p r i o r a n d o mi n t e r a c t i o n si nt h e g e o m e t r i cc o l l e c t i v em o d e la n dt h ee ( 5 ) p o t e n t i a l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c 6 4 :0 17 3 0 2 ,2 0 0 1 16 1r b i j k e r , r ec a s t e n ,n vz a m f i r , a n de a m c c u t c h a n t e s to f x ( 5 ) f o rt h e ,yd e g r e eo f f r e e d o m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gp h y s r e v c :0 6 4 3 0 4 ,2 0 0 3 3 4 参考文献 【17 】e a m c c u t c h a n ,n vz a m f i r , a n dr ec a s t e n b r i d g i n gt h eg a pb e t w e e nx ( 5 ) a n dt h e i n t e r a c t i n gb o s o nm o d e l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c 71 :0 3 4 3 0 9 ,2 0 0 5 【18 】j j o l i ea n da l i n n e m a n n p r o l a t e - o b l a t e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i nt h eh f - h gm a s sr e g i o n p h y s c i c a l r e v i e wc6 8 :0 3 1 3 0 1 ,2 0 0 3 【1 9 】d a v i dw a r n e r n u c l e a rp h y s i c s :at r i p l ep o i n ti nn u c l e i n a t u r e ,4 2 0 :6 1 4 - - 6 1 5 ,2 0 0 2 1 2 【2 0 j j o l i e ,py o nb r e n t a n or ec a s t e n ,a n dvw e r n e r q u a n t u mp h a s et r a n s i t i o nf o r y s o f t n u c l e i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l e t t e r s ,8 7 :1 6 2 5 0 1 ,2 0 0 1 1 0 【21 】y a na l ll u o ,f e n gp a n ,t a ow a n g ,p i n gz h in i n g ,a n dj :pd r a a y e r v i b r a t i o n - r o t a t i o nt r a n s i t i o n a lp a t t e r n si nt h es d - p a i rs h e l lm o d e l p h y s i c a lr e v i e wc 7 3 :0 4 4 3 2 3 ,2 0 0 6 【2 2 】l u oy a n - a na n dj i n q u a nc h e n s h e l lm o d e lc a l c u l a t i o ni nt h e8 一ds u b s p a c e p h y s i c a l r e v i e wc 5 8 9 5 9 2 ,19 9 8 7 【2 3 】j i n q u a nc h e n ,b i n g - q i n gc h e n ,a n da b r a h a mk l e i n f a c t o r i z a t i o no fc o m m u t a t o r s :t h e w i c kt h e o r e mf o rc o u p l e do p e r a t o r s n u c l e a rp h y s i c s a ,5 5 4 :6 1 - 7 6 ,1 9 9 3 【2 4 】j i n q u a nc h e n t h ew i c kt h e o r e mf o rc o u p l e df e r m i o nc l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