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千百年来,无数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民间艺人在造物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宝贵的 创作经验,以谚语、顺口溜、歌谣等民间文学形式,在不同行业艺人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技艺经验,形象概括地总结了民间艺术的技艺特征,成 为民间艺术创作的朴素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依据。传统民间技艺口诀作为民间独特的 技艺理论和技艺传承的载体,深刻体现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质,以及民间艺术 创造活动中丰富的造物思想和民众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传承观念等。民间技艺 口诀与民间造物艺术活动相适应,体现了民间文化观念对民间艺术创作的规约以及 民众自由创造的生命力。民间艺人长期的工艺实践、民间艺术和其他阶层艺术的交 流互渗,是民间技艺口诀产生的基础。依据艺术特征和工艺特征的不同,传统民间 技艺口诀主要是对艺术形式和工艺技巧两个方面的总结,具有综合性、概括性和程 式化的特征。民间技艺口诀深刻体现了民间艺术重实用、强调技术理性和人文情感 统一的特征,以及和谐的自然观念、造物思想的整体意识,同时也反映了民间艺术 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的造物哲理。此外,民间技艺口诀还 体现了在民间文化传统及审美观念影响下,民众在造物艺术活动中,对生活美、形 式美、意匠美的追求和表达。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技艺传承方式,民间技艺口诀 还具有自身的传承特点,有利于传统民间文化的文脉延续和稳定。传统民间技艺口 诀作为民间艺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和独特的技艺理论,不仅在民间艺术创造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而且它包含的许多富有理论性的创作思想以及人文情感的内容,也可以 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民间艺术;技艺口诀;造物思想;审美观念:技艺传承 a b s l r a c t i a b s t r a c t 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al a r g en u m b e ro ff o l ka r t i s t sf u l lo fw i s d o ma n dc r e a t i v i t y , h a v es u m m a r i z e dl o t so fv a l u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o fc r a f tc r e a t o n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d e s i g n , w h i c hi sp a s s e dd o w ni nt h ef o r mo fp r o v e r b ,d o g g e r e l ,c h a n ta n do t h e rf o r mo ff o l k 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f o l ka r t i s t sc a l l e di t p i t h yf o r m u l a ”o r ”s e c r e t f o r m u l a ”v i v i d l y a l t h o u g ht h o s ef o r m u l a sa l ec o n c i s ea n du n d e r s t o o de a s i l y , t h e yh a v e m a d eag e n e r a ls u m m a r yo ft h ee s s e n c eo ff o l kc r a f t ;n eu n i q u eh a n d i c r a f tt h e o r yp a s s e d d o w nb ya p i t h yf o r m u l aa m o n g t h ec i v i lh a sb e c o m e st h eb a s i so ft h et h e o r ya n d p r a c t i c e i nt h ea r tc r e a t i o n a sau n i q u eh a n d i c r a f tt h e o r ya n dav e c t o ro ft e c h n i q u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 , t h ef o r m u l ae m b o d i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r i c h i d e o l o g yi na r tc r e a t i o np r o f o u n d l y b e s i d e s ,i tr e f l e c t sk i n d so fp e o p l e sc o n c e p ts u c ha s a e s t h e t i c s ,v a l u e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s oo n y e t , h o wt h ep i t h yf o r m u l ap r o d u c e d ? t h e r ea l e t h r e ef a c t o r s :a r t i s t s a c c u m u l a t e de x p e r i e n c e sd u r i n gt h e i rl o n g t e r mp r a c t i c e ,e x c h a n g e s b e t w e e nf o l ka r ta n do t h e ra r to fd i v e r s ec l a s s e sa sw e l la st h e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i i n t h el i g h to ft h ed i s p a r i t yo fa r t i s t r ya n ds k i l l f u l n e s s ,t h ep i t h yf o r m u l a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 f o r m a l - c r i t e r i o n p i t h yf o r m u l a , t e c t m o l o g i c - c r i t e r i o np i t h y f o r m u l aa n da e s t h e t i c o r i e n t a t i o np i t h yf o r m u l a t h e ya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t a n d a r d 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l 【c r a f t p i t h yf o r m u l a , 谢t 1 1e m p h a s i so np r a c t i c a l i t ya n dt e c h n i c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o fc r a f tc r e a t i o n , e m b o d i e st h eu n i t ) ,o fh u m a ne m o t i o n , t h en a t u r a lc o n c e p ta n dao v e r a l ls e n s e i na d d i t i o n , u n d e r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l 【c u l t u r e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 t h ep i t h yf o r m u l ar e f l e c t s p e o p l e sp u r s u i tf o ra e s t h e t i c s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e x p r e s s i o n , w h i c hi sc o n s i s to fl i f e ,f o r m a n dc r a f t a sat r a n s m i s s i o nv e c t o ro ff o l ka r t ,f o r m u l ah a si t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v a l u eo fh e r i t a g e 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l 【c r o f tp i t h yf o r m u l ai sa i li m p o r t a n t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rf o l k a r ts t u d y a sa l lu n i q u et h e o r y , i tp l a y sas i g n i f i c a n tp a r ti nf o l k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o t h e r w i s e , i tc o n t a i n sal o to f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i n k i n ga l o n g 、航t l ls o m ec u l t u r a la n de m o t i o n a lc o n t e n t , w h i c hc a np r o v i d es o m ei m p o r t a n ti n s p i r a t i o nt om o d e md e s i g n k e yw o r di d e o l o g y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d e s i g n ;c r a f tp i t h yf o r m u l a ;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 ; t e c h n i q u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 i i i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错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一:蕴名期:趔 第l 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民 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及研究工作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正在消失的民间 技艺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正在成为各地旅游开发、农村文化产业进程中重要的 关注点。同时,民间技艺作为民间文化和艺术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内容和组成部分, 在众多前辈学者、专家的辛勤努力下,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的研究,正是在 前人已取得的理论成果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我们在探讨民间技艺口诀的 产生、分类和特征以及体现的造物思想、审美观念和技艺传承时,民间艺术的基本 原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照。另一方面,民间技艺口诀作为民间艺术创 造的经验总结,可以充实民间艺术基础理论的内容。 传统民间技艺口诀在特定的工艺环境中,曾起到“教科书 的作用。随着时间 的流逝或技艺的失传,有些口诀已消失,但至今仍有部分以谚语、歌谣等形式流传 于民间,对它们进行收集、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更 是民间艺术研究的组成部分。传统民间技艺口诀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对民间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目前对它的研究并不多见,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n 1 一些典籍文献、 民艺相关著作或论文,以及民间工艺调查报告中,虽然有一些相关内容的记录,但 从整体情况来看,对民间技艺口诀全面系统的挖掘与整理、理论的分析与探讨还远 远不够,我们必须在大量口诀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理论性地 探讨,才能形成较深入的认识。 1 2 研究对象 长期的民间艺术创造过程中,艺人们总结了不少本行业的工艺创作经验,用谚 语、顺口溜、歌谣等民间文学形式总结出来,并以不同的形式在民间代代相传,成 为民间艺术创作实践中独具特色的技艺理论。 山东大学硕i :辱:1 芷论文 民间技艺口诀是民间艺术工艺实践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形成并流传于特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和工艺条件下,并以民间文体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有文字记载 的,也有口头传播的,具有独特的形态和鲜明的特征。我们要把握它的存在形态及 特征,认识其规律性。民间技艺口诀是民间造物艺术创作的理论和操作的依据,蕴 含了丰富的民间造物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体现了民众对造物过程中各方面因素 的认识和对美的理解。此外,技艺口诀是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和载体,有力的促进 了民间造物艺术的稳定和延续,显示了它传承的特殊性。民间技艺口诀的产生、形 态特征及其蕴藏的造物思想和体现的审美观念,都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1 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本文将民间技艺口诀的产生、特征、内涵及技艺传承落脚于民间文化的整体背 景下,通过查阅资料和田野考察,尽可能广泛地搜集技艺口诀资料。本文的写作需 要占有大量传统民间技艺1 :3 诀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没有足够口诀资料的梳理和分 析,就不能够进行深入地理论研究。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田野调研、比较研究、个 案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艺术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相关理论,对民间技艺口诀进 行分析,总结其规律和特征。传统民间技艺口诀缘自民间艺人工艺实践经验的总结, 其中又不免受到其他阶层艺术的影响;民间技艺口诀的类别不外乎对传统手工技艺 形式、审美和工艺技巧等方面的总结,其简练、程式化的概括和归纳表现出以一当 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民间技艺口诀整体性的分析和探讨,挖掘民间技艺口诀所蕴 含的传统造物思想和审美观念,无疑利于我们从外在形式到观念内涵形成对民间技 艺口诀较为系统的认识。 传统民间技艺口诀经过创作者斟酌、提炼,思考和审美心理的过滤,并在长期 的实践检验和印证中不断积淀,其中蕴含的诸如重实用、对自然的合理认识等造物 思想,虽然缘自特定历史条件下造物的朴素经验,现在看来却依然闪现着理性的光 芒和人文情感的光辉,对现代设计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传统民间技艺口诀中的 许多技艺总结与许多工艺文献如考工记、天工开物、髹饰录、农书、 :齐 民要术等的记载异曲同工,它们可以互相印证,为传统工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路 径。此外,民间技艺口诀还直接、鲜明地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追求、审美价值和审美 2 第1 审绪论 理想,许多造型、设色、纹饰乃至技艺、材质规范的口诀,都体现了民众对工艺美 的理解和艺术美的特质。民间技艺口诀对艺术形式规范所体现的造型观念、色彩观 念,以及材质、技艺等对民间艺术审美观念的传承和延续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 们研究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大学硕i j 学位论文 注释 e l i 王树村先生的 中国民间画诀是一部收集、整理并注释、分析民间画诀的专著。 中国民 间画诀较全面地收集了流传于民间画店作坊所谓“秘不外传”的画诀,而且分门别类地整理、 注释。全书分绘事总决、画人物诀、画界画诀、鸟兽山水诀,其中各类又包含更细的分类及内容; 此外,还有创作方法和色彩笔法的口诀。中国民间画诀资料性、研究性并重,可以为研究民 间技艺口诀提供借鉴和帮助。此外,潘鲁生先生的 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民艺学论纲,唐 家路先生的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民艺学概论等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民间技艺口诀的论 述,这些论述突破了画诀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了民间艺术不同品类的技艺口诀,而且从艺诀的特 征、规范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4 第2 市民问技艺门诀及j t 特征 第2 章民间技艺口诀及其特征 2 1 民间技艺口诀的源流 民间技艺口诀伴随着民间工艺实践和艺术创作活动而产生,这种技艺理论在中 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中记载:“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 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n3 这是刻画人物肖像的口诀式的 总结,还有关于“狗马难,鬼神易;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乜1 的造型认 识。被后世历代画工奉为“祖师 的唐代画家吴道子,在壁画创作中就总结了技艺 口诀流传后世。吴道子作画,“弯弧挺刃,植柱勾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 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 d 3 这反映了作画口诀在唐代 已流传。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道轻技思想以及民间工匠社会地位低下等原 因,民间技艺口诀常被视为工匠末技或俗作之法,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间 技艺口诀仅仅局限于极小的行业空间范围内流传。从民间技艺口诀的内容出发,联 系民间艺术造物活动的目的、形态及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民间技艺口诀的产生和 形成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艺人出于提高造物的效率和质量以及方便传承 的目的,对工艺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是民间艺术与其他阶层艺术的交流,包括贵族、 文人阶层的造物思想和艺术取向对民间工艺的渗透,以及民间艺人对上层艺术形态、 技巧的借鉴。其中文人艺术家参与总结民间艺人的工艺经验,并采用文学形式表述 并记录,也是民间技艺口诀形成和流传的内容。 2 1 1 艺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民间艺术造物活动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用鲁迅的话说,它是“生 产者的艺术 。在长期的工艺创作实践过程中,艺人们注意到一些关键性步骤或技术, 如选材、配料、工具使用、布局、尺寸、造型、设色等方面的要领。熟练掌握和反 复使用这些要领,不仅能减少心力和物力的损耗,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发 挥造物的功能。如山东惠民的造车工匠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简明的顺口溜,如“槐 木四道箍,气煞了家榆木 ,h 7 意思是说槐木易裂不适合做车轮,而应选用榆木,总 5 山东人学硕 :学位论文 结不同材质的用途:车辐用槐木不易变形弯曲,车轴用檀木、枣木、梨木等硬木耐 磨,车轮用榆木不劈不裂。同时他们还掌握了车各部分构件的最佳尺寸比例,按照 这个尺寸比例造出的车,行驶又快又轻便。“拥三垂二五,走起路来如铜鼓是指做 车轴时上坡和装货下压的尺寸不同,马车行驶过程中车轮有铜鼓一般的响声,说明 马车走得轻快。“二五三寸,二八三三 是指车毂j , b d , 里大,尺寸坚固,易于车行。 在造车行当中,艺人运用这些口诀,就有了明确的实践依据,不但能提高造车的效 率,而且能保证车的优良性能。同样,玩具艺人总结的塑造口诀“从下而上,由里 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上色口诀“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 子最后”、“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川5 3 等,都带有很强的 操作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完善了玩具的艺术品质。艺人重视技术要领,正是 民间艺术技艺性特征的体现。实现民间艺术造物目的,较大程度上依靠艺人的手艺, 其中技术熟练性相当重要。艺人掌握操作技术的要领才能使技术熟练,手艺更精湛, 才能提高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除技术口诀,还有总结艺术形式的口诀出自民间艺人之口。在民间传统文化和 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民间审美意识有自己的特殊性,创作形式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特殊性和规律性一直贯穿于艺人制作过程中,艺人总结技术要领的同时,也注 意对造物形式规范的总结。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是,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 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 嘲;施彩讲究“红要红的鲜, 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口1 。这些民间i :3 头传授经验的i z l 诀,并非简单的顺1 :3 溜, 而是艺人技术经验、审美经验的高度概括。传统文化背景下,民间艺人的创作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和程式化,这种规范使艺人的作品能长期保持统一的风格和稳定的艺 术气质,从而使作品的整体涵义具有广泛的可解读性,而艺术形式的符号性特征具 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审美感染力,更能为大众认同和接受。 民间艺人把创作经验总结成凝练的口诀,还有传承技艺的目的。直指操作要领 的技艺总结,不论对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提供了清晰、鲜明的典范,能使技艺得到 最大程度上的传播。如根雕口诀“深挖坑、广开槽、多留根 ,一句话把根雕技艺 的本质要领概括出来。这种经验性的、直观明了的口诀,没有附加成分,没有所谓 的含蓄因素,它将复杂的事物单纯化,单纯的事物规律化,表现出以一当十的特征, 便于接受者直观地认识事物并进行再创造。技艺口诀为民间艺人所流传和应用,是 6 第2 审民间技艺门诀及其特征 因为民艺绝大部分的技术性手艺,都是依靠这种类似的技术语言传播并得以发展的。 它之所以是经验总结和交流,就在于传播者的技术语言和接受传播的技术语言能发 生共鸣。 2 - 1 2 与上层艺术的交流互渗 民间造物艺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并不是决然对立的,他们之间 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这种艺术的交流是民间技艺口诀形成的重要因 素。 最明显的事实是,贵族、文人阶层支配和影响民间艺人,借民间艺人的手,以 自己的审美标准支配艺人的创造。贵族和文人艺术形式自然也通过艺人之手流传到 民间,影响了民间技艺的艺术形式。民间一些玉雕、家具制作、画作口诀的产生, 明显受上层艺术的影响。如家具制作口诀雕花要气韵,层次要鲜明,棱角要清楚, 疏密要相称 、。方直圆润,平整相称,简繁透气,内外一体 、“方中见圆,圆中见 棱,能伸能缩,能大能小一;家具选材口诀“楠配紫( 紫檀) ,铁配黄( 黄花梨) ,乌 木配黄杨;高丽镶楸木,川柏配花樟( 樟木瘿子) ;苏作红木楠木瘿,广作红木石芯 膛,榉木桌子杉木底,榆木柜子杨木帮。 陋1 家具制作在艺术形式上讲究气韵、追求 层次、推崇传神、重视贵重材料,这些艺术特征与民间造物艺术是迥异的,显然是 受到了文人艺术审美趣味的影响。民间艺人在加工制作中,接受着审美形式的熏陶 和技能的锻炼,总结了相关经验,在以后的创作中,都会留下这些经验的影子。 众多民间画诀理论是借鉴传统文人画论的基础上或相互借鉴中形成的。中国古 代文人画论著作,不少冠之以“诀 者。如唐代王维的 山水诀、五代萧绎的 山 水松石格、佚名的 山水诀、元代王绎的 写像秘诀、黄子久的画诀、清代 蒋骥的传神秘要、丁皋的写真秘诀等都是画诀形式的论著,对民间画诀的形 成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和较深的影响。如王维的:山水诀中对画山水技法总结“凡 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 如眉;远水无波,高于天齐。一3 民间亦有画山水歌“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人无 目,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山无皴,远阁无基,远船无帆桅。 n 叼二者在形式规范 和文字表述上有较大的相似性。王树村先生在 中国民间画诀中提到这一民间画 山水诀时,解释为“此说见于符喜雁评画,又与荆浩山水赋略同 n ,可见 7 山东人学硕l j 学位论文 文人画论的传承及对民间画诀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元代王绎在写像秘诀 中有;“写真之法,先观八格,次看三庭,眼横五配,口约三匀,明其大局,好定分 寸。 1 幻八格即流传至今的八种脸相文字概括:田、由、国、用、目、甲、风、申八 字。文中“三庭即清代丁皋l :写真秘诀中所指的“三停 。这种高度概括的肖像 画法,与民间画诀中“五部三停看头型 、“面分三停五眼 ,显然存在传承关系。 大多民间技艺口诀都是出自艺人之口,但民间技艺口诀的形成和流传又脱离不 了文人艺术家参与的因素。除却语言的归纳提炼,也有不少文献资料记载的文人总 结的艺诀。历史上,民间艺人多数没受过识字的教育,他们虽有积累的技艺经验, 却不善于文字记述,故采用直白、浅显、口语化的顺口溜、谚语、歌谣形式的艺诀 来记述和传承技艺经验。都是类似“瓜子脸,鼻如胆,樱桃小嘴蚂蚱眼 、“小白脸, 拧嘴巴,一个人物拧两下,多拧两下就花花”n 3 3 这种形象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其他一些讲究韵律,颇有文采的技艺口诀,应有文人艺术家总结民间技艺经验的结 果。如关于云锦图案的口诀“量题定格,依材取势;行枝趋叶,生动得体;宾主呼 应,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n 钔、雕漆口诀“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 阴阳 n 明,诸如此类的口诀应并非出自普通民间工匠之口,多半经过了文人艺术家 之手。雕漆口诀“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 称为“三法 ,此外还有“二戒 、 “四失 、“三病 ,都出自明代漆工黄成的漆艺理论著作髹饰录,黄成定是一位 精通漆艺之理、熟练漆艺工艺、善文辞的文人艺术家。 文人艺术家参与总结技艺理论不仅能够使技艺口诀更为规范、概括并加以升 华,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总结、归纳变为成文的记载,能够使口诀得以广泛长久 的流传。如战国韩非子中的“刻削之道 、唐代杨惠之的塑诀以及历代文 人画家参与总结民间画论等。曹雪芹不但是著名的小说家,他还著有一部工艺著作 废艺斋集稿,其中详细记述了金石、编织、风筝、印染等八项工艺。其中南 鸢北鹞考工志专写风筝,总结了许多风筝的绘制口诀,如雏燕画诀“雏燕如何来 画? 拟人是胖娃娃。肢短头宽且大,尾小羽稀有差。双瞳澄似秋水,两颊艳若荷花。 眉开眼里含笑,黄口呢喃学话。 n 叼肥扎燕画诀“大地回春景色妍,燕子报喜到人 间。画拟人态形神备,笔法意匠体势全。 【i 刀这些口诀对技艺的规范明确、精炼,对 风筝制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故能被民间艺人接受并流传。 8 第2 章民间技艺口诀及其特征 量曼曼皇曼曼| 1i i ! 曼! 皇詈皇曼! 曼! ! ! ! 曼曼! 曼曼! ! ! ! ! 曼鼍! ! ! ! ! 詈詈! ! ! ! ! ! 曼! 曼! ! ! 曼! ! 曼! 皇曼曼詈! ! ! ! ! ! ! 1 2 2 民间技艺口诀的类别及特征 2 2 - 1 民间技艺口诀的类别 众多民间艺术造物品类,如年画花纸、剪纸皮影、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结 扎制、陶瓷器皿、舟船车行等制作工艺中都有技艺口诀流传。我们一般习惯于按照 技艺口诀所属的造物品类和行业进行分类,如民间木版年画或其他绘画形式中流传 的口诀,称为画诀;石雕、木雕、砖雕和泥塑、面塑等技艺的口诀,称为雕塑诀; 剪纸和度影艺术中流传的技艺口诀,称为剪刻诀;民间刺绣中的技艺口诀,称为绣 诀等等,也习惯于把流传于木工、铁匠、造纸、印染、民居建房等各行各业中的技 艺口诀,直接分为木工口诀、铁匠口诀、造纸口诀、印染口诀、民居建房口诀等等。 仔细观察流传于民间艺术造物活动中的这些技艺口诀,不外乎形态造型、设色、纹 饰等艺术形态和选材、工具、工序、技术等工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为研究的 方便,把存在于不同造物品类中的技艺口诀从技和艺的角度,按照艺术特征和工艺 特征的不同分为形式和工艺两大类。 民间艺术的形式规范主要是指造物过程中对视觉呈现要素的要求,包括对作品 的形象、造型、色彩、纹饰、结构的规范,以及采用的材质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限 定和要求。民间艺术创作深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审美观 念发展的特殊性。民间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约束下,民间造物的形式具有审美性 与功利性统一、表现和再现相融合等鲜明特征,存在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具有审美 取向的趋同性和集体性倾向。民间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形式要求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并总结了许多口诀,这些民间艺术形式规范的口诀,一方面规约着创作者的形式表 现,另一方面又为接受者提供了衡量的依据。这些形式的总结促进了民间艺术风格 的稳定和延续,有利于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性和持久性。 民间技艺口诀对形式的总结包括形象造型、色彩、纹饰、结构等方面,其中最 为普遍的是造型艺诀和设色艺诀。形式口诀主要流传于审美意义较为突出的造物艺 术品类中,如木版年画、剪纸、皮影、雕刻、彩塑、刺绣等等。千百年来,富有创 造性的艺人们,把造物艺术的形式要求概括成提纲挈领的艺诀,作为最简练、概括 的归纳,成为艺人的“一定之规”。如民间木版年画有关形象的艺诀,既有人物,也 9 山东人学硕 :学位论文 有祥禽瑞兽,概括有简有繁,既便于传承又便于复制操作。有关人物形象的归纳, 有“文胸武肚、“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州,还有“娃娃样 、“贵妇样 、“丫环 样、“贵人样”、“富人样”、“寒士样 、“卑者样 、“魔鬼样 等;有关画兽的有“十 鹿九回首 、“抬头羊,低头猪,怯人鼠,威风虎”等。设色的归纳有“软靠硬,色 不楞,黑靠紫,臭狗屎 、“红配绿,一块玉;红配紫,一块死 n 町等。这些艺诀从 关键处着眼,为艺人们提供了整体规范的参照。口诀的形式规范在为艺人提供整体 限制框架的同时,也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也符合技艺传承的一般规律,对创作 者和接受者都有既制约又开放的特征。 相对于形式因素,工艺主要是指民间艺术中造物的物质、技术手段及其操作过 程,主要包括选材、备料、加工工序及其工具和技能因素。工艺是民间艺术一个特 别重要的方面,民间造物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工艺作为造物目的实现的物质技术手 段,具有突出意义。中国传统工艺原则和美学思想“材美工巧 就是对工艺要 素的重视和强调,这种造物思想对民间造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工 艺实践活动中,艺人都特别重视工艺经验的总结,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技艺 的传承靠的就是经验理性。艺人总结工艺经验,便于在造物活动中,抓住技艺要领 并克服工艺难点,避免失败,提高成功的机率,更好地达到造物的目的。此外,掌 握要领还可以提高所造物品的质量,使其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更加适用、耐用。 艺人把工艺经验总结为简练的技艺口诀,对工艺的传承也具有突出的意义。长期以 来,民间工匠一直以流传于各自行业的技艺口诀为“教科书”,为技艺传播和创作实 践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对工艺总结的口诀在民间技艺口诀中占较大内容,主要包含选材、加工、工序、 技术等。“一半选材,一半制作 ,正是强调了选材在造物活动中的重要性。民间有 不少关于选材的口诀,建房选用桁条椽子有“头不顶楝,脚不踏桑 、造船选料有 “头不项桑,脚不踏槐 、造车子选材有“红车子,柿木耳,家榆头,柏木轮 等。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艺人对材料性能的认知以及对材质美的追求,充满了民间艺人 对材料进行选择的科学理性和人文观念。 民间石雕口诀“质、纹、形、刀 ,说的是石雕的工艺制作过程识质、辨 纹、研型、着刀,艺人用四个字就把石雕艺术工序步骤和工艺的重点完整概括出来, 表现了民间技艺口诀切中要害的简练概括。民间蓝印花布制靛过程强调“赶在霜前 1 0 第2 帮民问技艺l 1 诀及其特征 打 、“不在太阳下打 ,下靛有口诀:“碱是骨头,靛是肉,石灰是脑子,离了三样 不能活 。今天,我们能从科学角度解释这些口诀的合理性,但艺人却无法在所 处的时代中领会,只能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出经验,这些经验包含对自然的认识和人 文情感的附会。总之,总结材料加工、工序和技术等工艺规范的口诀,都是艺人在 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其中隐含了重视实用功能以及对自然的 认识等发人深思的造物思想。 口诀除了对形式和工艺的规范,还有一些口诀超出了形式和工艺技巧的范畴, 对审美取向做出整体的要求和规范。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口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 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心意;人品要俊秀,才能得欢喜。川2 1 1 这句口诀中只有“人 品要俊秀 一句是形式方面的要求,即具有较高的绘画技巧,画得美才受人欢迎。 前两句口诀超出了形式和技巧,是艺诀的前提,包含了民间艺术创作中独特的审美 关注和取向。“画中要有戏 具有审美的普遍意义,民间艺术创造中,每一个题材都 是一出“戏 ,甚至一个典型纹样就能引出一段故事。画中要有戏是为了能在对历史 掌故、先民智慧的反复体验中体会“百看才不腻”的审美要求。“出口要吉利”体现 了民间艺术审美存在独特的母题形式,即题材中的审美关注中心。对吉祥、喜庆的 关注体现了审美的功利性,渗透着强烈的民间审美观念,体现了民间造物艺术审美 创造的鲜明特征。这种主观、合目的的功利性与整个民间文化观念长期重叠,使民 间审美观念与民间文化背景下的功利意识浑然统一。在这种关系中,民间审美意识 必然要为民间价值观念的取向所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特殊性。 2 2 2 民间技艺口诀的特征 通过对民间技艺口诀的分析,我们认为民间技艺口诀综合性、概括性和程式化 的特征是比较突出的。综合性是指民间技艺口诀包含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概括 性是民间技艺口诀对民间技艺经验简练总结、善于抓要领的特征。程式化是指民间 技艺口诀所做出的规范,体现了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特征。 综合就是全面、整体,综合性也就是全面性或多样性。民间技艺口诀的综合性 特征体现在,它涉及民间艺术品类的丰富性、包含民间艺术造物组成要素的多样性, 以及体现工艺思想和艺术观念的丰富性。 m $ 碗十位* z 民间技艺口诀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民间艺术造物品类中,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 衣、食、住、行、用并方面相关的各个行当中,都有技艺口诀流传。这是由民间艺 术的技艺性特征决定的。民础技艺口诀涉及民间艺术造物的各方面因素,包含造物 的目的、形式、工艺各方面的内容,如造型、没色、纹饰、选材、加工、技术等。 而且整合了民众生产生活、信仰、民俗、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内容,体 现了民间遗物艺术的工艺思想和艺术观念,具有较强的综台性。另外,民间技艺口 诀中也不乏施艺过程中多种因素综 合考虑的例证。如年面口诀“世上有, 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o “”这句 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艺术起源于生 活。年画所要表现的就是人世间的生 活百态,它的题材和内容表现具有很 二不要断头,三不要像鱼刺”、“去中心, 化边d ,以一当十留弯头川”指的是创 作农纹要领,不要压到肉里,要表现来 龙去脉,衣纹处理讲究条理性。无锡泥 塑彩绘要领概括为“清、新、齐、爆” 四字。清就是清爽干净,将复杂的对比 色彩进行秩序的协调:新,就是色彩要 鲜明醒目,追求色彩的对比协调;齐, 图2 - 2 江苏无锡惠山泥娃娃 就是笔法整齐,繁而不乱,强调线条之间有一定的疏密关系;爆,就是给人视觉上 强烈的色彩感,民间技艺口诀对工艺技术关键要领的概括,使掌握口诀的艺人能很 快领会技艺的要领,解决创作实践中技术上的问题。 民间技艺口诀往往概括、规范了工艺技术的要领和关键,体现在艺术的形式方 面,使民间造物艺术具有模式化、程式化的形式特征。形式规范的艺诀体现着对民 间艺术相对稳定常用的题材、形式、色彩、造型规约,体现了民间艺术形式的稳定 性、程式化、规范化的特征,反映了民间造物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 审美形式具有的特殊性。如“眉眼清楚,头脸俊俏。身架四称,颜色花哨。不要一 个眼,七分八分才凑巧。”说明民间艺术的造型十分讲究完整与完美;“红红绿绿, 图个吉利”说明了民间艺术设色追求红火热闹和吉祥喜庆的特点。此外,许多形式 规范的艺诀,如人物形象描绘的口诀“娃娃样,要肥胖;短胳膊短腿大脑壳,小鼻 子大眼睛投有脖”;“青年壮年,蚂蚱眼。儿童娃娃,沓核眼。姑娘媳妇,眼含情。 老人要画丹风眼邮1 等都具有规范程式化的特征。民间技艺口诀规范的程式化特征, 使民间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模式化,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自由。然而这种规定性,使民间艺术作品的整体涵义具有广泛的可解读性,有助于 增强民间艺术形象的审美感染力,增强民自j 艺术活动的普及性和长久性。另一方面, 程式化在提供整体性创作模式的同时也留育自由发挥的余地,现实情境下每一创作 个体的个性、意愿、审美感受、审美情趣,都不同程度地在艺术创造中得到体现, 使民间艺术形式别具新意。 山东大学硕f :学化论文 2 3 本章小结 口诀形式的技艺理论流传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特定社会环境和传 统工艺条件下的民间造物活动,深受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和艺术创作形式的影响,与 民间艺术的特质和艺人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民间技艺口诀的产生因素主要有两点: 一是民间艺人长期的工艺实践,二是民间艺术和其他阶层艺术的交流。民间技艺口 诀的形成离不开艺人对工艺经验的总结和艺术形式的归纳,同样也离不开民间艺术 和其他阶层艺术的交流。尽管民间技艺口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不外乎对艺术 形式、工艺技巧的总结两大类。通过对大民间艺诀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民间技艺口 诀具有综合性、概括性和程式化的主要特征。 1 4 第2 帚民间技艺口诀及其特征 注释 1 战国 韩非韩非子 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3 ,1 9 5 2 同 1 3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4 ,1 7 6 4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6 ,1 7 0 5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 9 9 8 ,3 2 7 6 同 5 7 j 同 5 8 高星中国乡土手工艺 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2 1 2 9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4 ,8 0 1 0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3 ,8 9 1 1 同 1 0 1 2 潘运告元代书画论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2 ,3 3 6 1 3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3 ,8 9 1 4 张道一典丽云锦 c 见道一论艺:艺术与艺术学文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0 8 ,3 1 6 1 5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9 8 ,6 7 1 6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曹雪芹风筝艺术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4 ,1 8 1 7 同 1 6 1 8 范茂震皮影艺术造型规律初探 j j 中国民间工艺1 9 8 7 第3 期,6 0 1 9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3 ,9 5 2 0 徐思民,周晓光,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 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5 ,1 9 0 2 1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3 ,9 5 2 2 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 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5 2 3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3 ,1 2 2 4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 9 9 8 ,3 2 7 2 5 王树村中国民间画诀 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 0 0 3 ,2 4 1 5 茎:薹蒌耋圣圣:茎呈茎丝量堡 , 第3 章民间技艺口诀的造物思想 民间技艺口诀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思想,其中首先是对物的利用和关注,即造物 的目的实用功能,然后是人和造物的关系的处理,体现为技术理性和人文情感 的统一。人与造物的关系,必然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 物的和谐统一,最后归结到民间造物艺术的整体意识。通过对民间造物的形制、工 艺、材料使用等方面技艺1 3 诀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蕴含其中的物以致用的实用造 物思想、技术理性和人文观念的统一、自然观念、整体意识等思想。这些工艺思想 千百年来对民间艺人的造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民间造物艺术的特征和 造物风格。 3 1 物以致用的实用造物观念 3 1 1t 视实用的价值取向 民间造物艺术是一种较为基础的、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关系更为直接的艺术创造 具有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原 r 性。这种性质决定了民间造物突出 的生活实用功能。民问造物艺术的 实用生活形态和实用功能目的,决 定了民间造物思想必然的为实现功 能和目的而努力,即造物观念体现 了物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都是基于 需要进行的,首先要满足的是人类 晟基本的需要,即生存生活的物质 ;妊_ 脑 图3 _ 1 1 卜、 方面的需要,获得衣食住行用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满足。进而才能获得更高层次 的需求。从众多的民艺品类来看,各种服饰穿戴、饮食器具、农事器用等,无不是 直接满足于民众的实用需要。在这些造物活动中,实用生活功能是最基本和最直接 的目的,实用功能相对于其他功能也是最基础的功能。物以致用的实用造物观念在 蘩,触 骷 一 髓 。乒一一 山采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间技艺口诀中,也得到充分地体现。 木匠制耙时的一句口诀,“墨前墨后,墨左墨右。”道出了耙齿齿孔的设置要领。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耙的所有耙齿都不是垂直钉入耙体的,都稍作倾斜。梯形耙 的耙齿向后倾斜,燕齿耙的耙齿向前向外倾斜,这是为了减少运动阻力,使用时不 粘土。“墨前墨后,墨左墨有”( 见图31 ) 这句口诀解决得就是这一问题。墨,指的 是墨线,我国木匠取直线的传统手法是用墨斗的墨线来弹绷。设置燕齿耙的耙孔时, 因耙齿都是沿两翅的中线斜向排列,所咀首先要用墨线划定两翅的中线,翅的上下 两面都需要划定。翅上面的齿孔设在中线的里面,翅下面与之相对的齿孔就设定在 中线的外面,由后向下分别向中f b j 开凿,将齿孔打通。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齿孔都 以锥尖朝向翅的前方,这样有利于减少运动阻力。这样的齿孔钉入耙齿后必然倾斜, 这就足“墨左墨右”。所谓的“l 孔在里,下孔在外”,就是一翅向左斜,一翅向右 斜。同样的,燕齿耙横撑和梯形耙的齿孔就是按照“墨前墨后”的原则来处理了。 这些耍诀都是艺人为更好地发挥耙的实用功能而进行的钻研,遵从要诀的规范做出 的农具,在使用时非常顺手,并且省时省力,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重实际、求 实用的造物思想和民间造物与生产、生括紧密相连的本性是一致的。 再如民间加工石磨工艺, 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加工里轴 和外轴( 见图3 2 ) 。所谓里轴、 外轴是指共同组成石墨下料洞 的不规则的外圈,靠近磨芯为 里轴。靠近磨齿的则为外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酿酒技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 薄膜材料与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辅警政治培训课件
- 邮储银行2025邢台市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昌吉回族自治州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张家界市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临夏回族自治州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工商银行2025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河南地区
- 建设银行2025盐城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股权互换战略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7篇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1
- 启东事业单位考试真题2022
- 导尿术导尿术课件
- 燃气轮机控制系统
- 规划用地性质调整论证报告
- 法考客观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二(第3套)
- YS/T 261-2011锂辉石精矿
- 公路水运项目危大工程专项方案技术培训课件
- 五大连池市财政资金支出审批管理办法
-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课件
- 《资本论》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