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文南油田文33块沙二下油藏描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论文题目:文南油田文3 3 块沙二下油藏描述研究 专 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硕士生:薛朝晖( 签名) 碴i 81 墅 指导教师:高永利( 签名) 弋名毒= 挚4 一 、 一j 摘要 文3 3 断块沙二下油藏属典型的复杂断块油气藏,含油面积7 7 l 锄2 ,动用石油地质储 量1 2 5 2xl o t ,开发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下亚段,油层埋深2 5 2 0 3 1 5 8 m 。油藏 1 9 8 3 年4 月正式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综合含水达8 5 以上,油水关系复杂, 层间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零散。因此,进行深入的油藏描述研究,重新认识沉积微相及 其特征,准确建立储层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剩余油分布,挖掘剩余油潜力,从而最终提高油 藏原油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依靠成熟的现场实用方法和技术对该油藏进行了构造精细研究、储层重新划分 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砂体时空展布规律研究、储层综合评价及水淹规律等研究,通 过运用油藏工程的研究方法对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类型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油藏 的分类小层开采状况及剩余油潜力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价,并针对一、二、三类小层 提出了不同的挖潜思路和技术路线。 通过研究认为文3 3 沙二下油藏目前一类层水淹比较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二类 层,因此下一步油藏开发思路应调整为“充分利用老井,以挖潜二类层剩余油为核心” 一类层建议通过抽稀并同、提高注水波及体积、调驱、调剖等方式挖潜剩余油i 二、三 类层建议通过充分利用老井实施转注、分注、换向注水、封堵类水淹层、在局部剩余 油富集的井损区打更新井等手段完善井网,挖潜剩余油。 关键词:文南油田油藏描述沉积徽相油藏工程剩余油分布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英文摘要 s u b j e c t :s t u d yo nr e s e r v o i rd e s c r i p t i o ni nt h el o w e re s 2r e s e r v o i ro fw e n3 3 f 矗u i t - b i o c ki nw e n n 剐l lo i i 五e i d s p e c i a l i t y :t h ep e t r o l e u ma n dn a t u r a lg a s 明g i n e e 巾g n a 哪:x n ez h a o h u i 。 1 2 第三章油藏注水开发状况评价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蕾 u 上1 0 0 0 鲁 h 占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5 01 0 01 5 0 n p 2 0 02 5 03 0 0 3 5 0 圈3 - 1 文块s 2 下油藏水驱曲线 _ ,w 一一 7 一 ,厂一一一手戈一一7 j v v ,一 一 - 尹弋: 一甲型 一舀 一乙型 ,0 。,n d o1 02 03 04 05 06 07 08 0 圈3 - 2 文3 3 块s 2 t “油藏水驱曲线 加 1 0 占_1毒占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0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占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o o o 1 0 0 0 0 0 2 j o 0 0 0 i 1 0 0 0 o 1 0 0 _ 一” ,一z 一f 曼_ 一 ,一, 。 一 一一 ji 。| 1 j 一甲型 i 7 型 一 i : z u卯b o8 。l m jt 2 0怕:i ; 图3 - 3 文3 3 块s 2 t “油藏水驱曲线 ? ? ,尹。 , 夕 1- 一考一喜爹琏 卢一- 。 z7 7 一甲型 _ 一 一乙型 一 n p 02 04 06 0 8 01 0 01 2 0 图3 - 4 文3 3 块s z , f 1 - 3 油藏水驱曲线 3 2 2 注水利用率状况 油藏目前累计注采比是1 4 0 ,从累计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图3 5 ) 可以看 出油藏累计存水率一直保持在0 6 以上,高于注采比在1 - 4 的情况下的理论存水率。 1 4 第三章油藏注水开发状况评价 从阶段存水率曲线( 图3 - 6 ) 来看,2 0 0 5 年阶段存水率为0 4 6 8 4 ,年注采比为1 4 8 , 年存水率开始低于理论存水率,说明2 0 0 5 年注水利用状况趋差。 1 0 9 o 8 孳 嘶0 6 茬o s 0 4 0 3 0 2 1 0 9 o 8 0 7 槲o 6 妥0 ,5 件o 4 o ,3 o 2 o 1 0 心 弋 一累计 1 - m j 人目1 1 旺比承p l 心 、 采出程度,小数 ij 1 0 00 10 2 0 30 40 5 图3 _ 5 文3 3 s 2 下累计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 一 、 + 年存水率 ,a 仃 理论阶段知浍 含水 o2 04 0 6 08 01 0 0 围3 吨文3 3 s 2 下年存水率与含水关系曲线 3 3 能量保持及利用状况评价 文3 3 s 2 下原始地层压力3 2 8 m p a ,饱和压力2 3 6 7 m p a ,据r f t 测试结果计算,目前 地层压力2 9 0 3 m p a ,地层总压降3 7 7 m p a ,仍保持在饱和压力之上。 根据r f t 测试结果,注水开发区动用较好的层地层压力基本保持在静水柱附近,压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系数1 0 3 一1 1 之间。弹性开发区和少量一类层的压力系数较低,在0 5 7 - 0 8 7 之间。 纵向上一、二类层的压力系数保持较高,一类层的压力系数保持在1 0 4 一1 2 3 ,二 类层的压力系数保持在0 9 8 1 0 4 。三类层由于水驱动用程度低,压力系数在0 8 6 - 1 0 1 左右。在压力系数大于1 2 的8 7 点中有6 1 点是由于注水压力高造成的,其中一、二类层 分别为4 1 、2 0 点,属于原始状态的一、二、三类点数分别为1 0 、5 、1 1 点。 表3 3 文3 3 s 2 下r f i 溅试统计襄 井号s 2 下1 - 3s 2 :4 - 5s 2 下6 - 8合计 分类 合计合计合计合计 点数5 21 8 1 08 0 7 64 2 1 01 2 8 3 92 0 1 b 7 71 6 78 0 3 8 2 8 5 平均压 1 2 3o 9 80 踮1 1 31 0 61 0 40 9 61 0 41 0 40 9 81 们1 0 21 1 01 0 1o 9 6 1 0 6 力系数 平均地 3 2 8 22 5 9 12 2 6 72 9 9 92 8 9 02 8 2 52 6 4 22 8 5 02 9 4 22 8 1 22 8 7 82 8 9 33 0 2 42 7 6 92 6 5 52 9 0 3 层压力 表3 4 文3 3 s 2 下压力系数分级表 压力系数分级( 井数) 层系分类层 m 40 4 0 60 6 _ o 80 8 1 - o1 0 1 2 1 2 1 27 1 2 2 s 下1 - 3 23 5 2 l 3 1 3 合计241 31 87 3 12 0 2 s 2 下4 5 1411 36 111 1 2 1 合计 1 2 83 3 5 9 1251 0 4 1353 s 2 下6 8 2361 合计l1 78 2 18 271 34 28 1 1 942 31 1 合计 123795 合计251 92 47 42 4 1 6 第四章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1 油水井损坏严重,造成注采系统不完善 该油藏2 0 0 5 年1 2 月注采井网中有油水井1 4 9 口,并况有问题的井为5 8 口,占总 并数的3 9 ,其中油井3 3 口,占油井总数的3 6 7 ,水井2 5 口,占水井总数的4 2 4 因井况停产的有1 7 口,其中油井1 0 口,水井7 口。因油井井况恶化,减少控制储量 1 7 1 1 叭,减少动用储量1 0 3 x 1 t ,因水井井况恶化,损失水驱控制储量1 3 8 x l e t , 水驱动用储量9 0 xl o t ,减少可采储量4 5 6 x1 0 4 t ,减少油井受效方向3 6 个,严重肖弱 了稳产基础 表4 - i 文3 3 沙二下2 0 0 5 年井况统计裹 井况差井 总井合计 油井水井 好 层系 数 井 总数 落物 套损复杂总数落物套损复杂总数 落物 套损 复杂 s 2 下1 - 33 31 326564272232 0 s 2 下4 56 82 431 651 621 l381524 4 s 2 下6 - 84 82 151 06 1 1 33 51 0 2712 7 s 2 下1 4 95 81 03 21 63 351 81 02 551 469 1 袭4 - 2 文3 3 沙二下2 0 0 5 年井况影响受控情况表 分类合计油井 水井 受控井单向双向多向 原井网 1 4 9 9 05 9 8 2 2 54 5 1 2 现井网 1 2 9 8 54 46 52 03 78 差值 2 051 51 7584 表4 - 3 文3 3 沙二下2 0 0 5 年井况影响水驱控制动用情况裹 井损 油井水并 层系 停带病日减减少控制减少动用停 带病 日减减少水驱控减少水驱动 井数 声 生产油( o储量( 1 0 哪储量1 0 叼 声 生产水( m 3 )制储量1 0 岣 用储量( 1 0 4 1 ) s 2 下1 31 31543 21 93 4 2 5 04 63 0 s 2 下4 52 461 096 84 1352 8 65 33 4 s 2 下6 - 82 1381 0 7 2 4 3192 3 34 02 6 s 2 下5 81 0 2 32 4 1 7 1 1 0 371 87 7 0 1 3 89 0 5 8 口井况有闯题的井中能够带病生产的井4 l 口,停产的1 7 口井中因单井控制可采 储量低不需修复的井1 1 口,下步需要大修恢复的井6 口。 1 7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2 合采合注井多,层间物性差异大,储量动用不均衡 文3 3 沙二下油藏9 0 口油井中有6 5 口井合采,其中两套层系合采的有4 5 口井,三 套层系合采的有2 0 口井;5 9 口水井中有2 5 口井两套层系合注,有9 口井两套层系分注。 表4 - 4文3 3 s 2 下合采合注并数统计裹 油井合采水井 层系 1 套层2 套层3 套层 1 套层系2 套层系 小计小计 系系系 合注分注合注分注 s 2 下1 - 32 11 1641 26123 s 2 下销 4 0 1 0 2 5 52 8351 55 s 2 下6 8 2 941 4 1 11 93781 s 2 下9 02 54 52 0 5 91 21 32 59 襄4 - 5 文3 3 块沙二下各层系问物性参数统计裹 地质储量小层个平均单层渗透率( 1 0 - 3 p m 2 ) 突进 层系 级差 ( 1 0 4 0 数 储量( 1 0 4 1 ) 最大最小平均 系数 s 2 下1 - 34 5 91 53 0 62 4 7 14 71 6 2 35 2 61 5 s 2 下4 - 5 5 5 51 83 0 83 5 5 11 3 91 5 52 5 52 3 s 2 下6 - 8 2 3 8 2 3 1 0 31 2 4 81 0 56 3 41 1 92 0 合计 1 2 5 2 5 6 2 2 4 3 5 5 1 4 7 1 4 0 37 5 62 5 1 8 第四章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0 0 3 5 0 3 0 0 2 5 0 2 0 0 1 5 0 1 0 0 5 0 o 4 0 0 3 5 0 3 0 0 2 5 0 2 0 0 1 5 0 1 0 0 5 0 o 4 0 0 3 5 0 3 0 0 2 6 0 2 0 0 1 5 0 1 0 0 5 0 o 一 一 一 i i_- i - 一- i - i _ _ iiii _ i - 1 1 31 51 72 12 。4 z 72 92 1 12 1 33 1 3 73 ,93 1 1 53 圈4 - 2 鸵下1 - 3 小层渗透率柱状田 一一- 一 _ i _ _ii 一 - - _ - i _ 1 1 一j - 1- _ ,- i ,i ii - - ii - 4 14 34 5 -4 94 1 1 4 1 85 15 ,55 85 5 1 35 1 55 1 7 6 1 3 - 1 d 1 4 1 1 图4 - 3 龆下4 - 5 小层渗透翠柱状固 - i _ l 一_一 _ i - i _ _ _ _ - i _ i i _ i - - i _ _ i 1 ,一 6 18 5 -6 96 ”7 57 77 97 7 1 67 1 87 28 1 8 48 78 98 ”8 ,1 3 71 2 2 1 4 图4 - 4s 2 下6 - 8 小屡渗透率柱状图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从分层系各小层渗透率情况可以看出,各储层间物性差异大( 图4 2 到4 _ 4 ) 。 由于层间物性差异大,加之合采合注井多,导致储量动用不均衡,文3 3 块沙二下目 标区目前总的采出程度是2 9 6 7 ,水驱控制程度是7 5 9 2 9 6 ,水驱动用程度是5 5 6 2 9 6 。 其中一类层地质储量5 0 3 7 1 0 t ,目前水驱控制程度9 2 4 8 ,水驱动用程度7 3 3 跳, 采出程度3 6 4 9 ;二、三类层地质储量5 1 3 6 2 1 0 t ,水驱控制程度5 9 6 7 ,水驱动 用程度3 8 2 2 ,采出程度2 3 0 2 ( 见下表) 表4 - 6文3 3 沙二下分类储量动用状况表 小层 储量累产油 采出 水驱控制水驱动用 分类 程度储量 程度 储量程度 l o t1 0 4 t1 0 t1 0 t 一类 5 0 3 6 5 1 8 3 83 6 4 9 4 6 5 89 2 4 83 6 9 67 3 3 8 二类 4 5 3 9 5 1 1 4 4 42 5 2 1 2 9 5 6 1 6 5 1 21 8 9 6 64 1 7 8 三类5 9 6 7 3 7 96 3 5 1 0 8 61 8 26 6 41 1 1 3 小计 1 0 1 7 2 7 3 0 1 92 9 6 7 7 7 2 2 77 5 9 25 6 5 95 5 6 2 第五章油藏耩细描述 第五章油藏精细描述 5 1 构造精细研究 本次油藏研究充分利用新的三维地震资料、新钻井测井资料,在前人研究豹基础上, 重新进行了地层精细对比,通过油水井注采动态资料、r f i 资料,整理绘制手工过并剖 面图2 9 0 张,解释地震剖面6 0 张,萋点对构造相对简单的目标区文3 3 小块和文1 4 0 块 进行了重新研究,修改了该区s 2 下卜8 砂组顶构造平面圈。 通过研究认为文3 3 沙二下大的构造格局清楚,整体交化不大,仅在局部有新的认识; a 、原来认为文3 3 断层南端在文1 4 0 井附近交于文1 4 0 断层上,现根据文3 3 - 2 1 7 井钻遇情况( 图p 1 ) 及文3 3 - 1 4 6 并地层对比结果,认为文3 3 断层向西南方向延伸至 文3 3 6 1 井附近,文1 4 0 断层在文3 3 - 2 1 7 井处东移4 0 m ( 见图5 - 2 ) 。 2 0 0 0 2 5 0 0 3 0 0 0 , ,下 ”并过油藏剖面图 匿5 吨文3 3 彦i 屡南段新l b 认识对比圈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 、通过精细对比认为文3 3 - 1 5 井、文3 3 - 1 3 3 井、文3 3 - 2 5 井、文3 3 - 7 2 井、文3 3 1 7 3 井、新文3 3 - 2 5 井在沙二下5 钻遇5 - 1 0 m 小断点,组合为两条北西掉小断层( 见图5 3 ) , 使局部构造复杂化。 囝5 - 3 文3 3 - 1 5 井附近发育的羽状小断层 c 、通过分析r f t 资料,发现北部复杂带文3 3 - 1 8 井和文3 3 2 0 2 井区域内构造与r f t 结果矛盾( 文3 3 - 2 0 2 井5 号层解释压力系数只有o 2 7 ,而按当时构造,周围没有井能 将该层压力放掉) ,对该井区构造重新研究后认为文3 3 - 6 8 井与文3 3 2 0 2 井沙二下2 沙 组连通,文3 3 2 0 2 井5 号层的压力是文3 3 1 8 井放的( 如图5 4 ) 。文3 3 1 8 转注后文 3 3 - 2 0 2 井很快见效,证实了新认识的合理性。 图5 - 4 文3 3 - 1 8 井组附近构造新旧认识变化图 d 、2 0 0 5 年1 2 月份南部的文3 3 - 4 0 4 井完钻后,在沙二下钻遇三个断点,根据区域 断层发育规律组合为三条西掉的小断层,文3 3 - 5 8 、文3 3 - 8 3 和文3 3 9 8 在沙二下钻遇 的十几米断点组合为一条西掉断层,形成一系列羽状排列的断层( 图5 5 ) 。 第五章油藏精细描述 图5 - 5 文3 3 - 4 0 4 井组附近构造新旧认识变化图 e 、文3 3 块西南音5 和文1 3 3 块接合部构造复杂,结合三维地震资料研究认为文1 4 7 断层在文3 3 - 侧8 6 附近东移6 0 m ,向北仍交于文1 4 0 断层( 图5 6 ) 图蚋文1 4 7 断层新旧认识变化图 f 、通过分析r f t 资料,文侧3 3 - 2 9 6 井和文3 3 - 6 井区域沙二下4 顶构造与p f i 测试 结果矛盾。2 0 0 3 年6 月投产的文侧3 3 - 2 9 6 井沙二下4 的2 4 、2 7 号层解释压力系数分别 为1 3 9 和1 2 7 ,距该井仅有9 0 m 的文3 3 - 6 井已于1 9 8 7 年8 月射开该层,该层压力并 没有被文3 3 - 6 井卸掉,由此认为两井的沙二下4 层不相连,通过精细对比地层,发现文 侧3 3 2 9 6 井和文3 3 - 1 9 9 井分别在沙二下3 和沙二下5 钻遇8 m 的小断层,研究后组合为 一条n e 走向e s 倾的小断层( 图5 - 7 ) 。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圈5 - 7 文侧3 3 - 2 9 6 井附近小断层新旧认识变化圈 5 2 沉积微相研究 5 2 1 储层划分和对比 根据取心井岩性和电性特征,结合地震资料,在原来砂层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沉积 旋回( 韵律性及等时性) 确定时间单元,对于属同一时间单元的厚层不再进行批分。选 取全区地层全、砂层发育稳定的井作为对比标准井。建立对比骨架剖面,对骨架割面进 行小层对比闭合,再由骨架剖面外推,最后达到全区闭合。( 见图5 - 8 ) 。 文3 3 块沙二下划分为5 6 个小层( 见表5 - 1 ) 。根据开发需要把5 6 个小层划分为三类。 表5 - 1文3 3 沙二下小层划分表 层系砂组小层数层系砂组小层数 s 2 下13s 2 下4 - 5s 2 下58 s 2 下1 3s 2 下25s 2 下64 s 2 下36s 2 下6 8s 2 下71 1 s 2 下4 - 5s 2 下41 0s 2 下88 s 2 下1 - 8 合计 5 6 第五章油藏精细描述 田5 - 8 文3 3 小块s 2 下1 - 5 砂层对比图 田5 - 8 文1 4 0 块s 2 下1 - 5 砂层对比图 文 r o s -r屯 _ 斜i p 最k 毫k l 、, l 曩土瑟。 撬3 3 黄 e ,h j 一 _ h = 、| p fl 一、 汐飞 = 写$李1 t fpj 一 “荸 1 81 & 0 - 5 3 05 3 0 1 05 1 0 1 03 1 0 郁嵋06 0 育及连 油层钻遇率( ) 0 1 0 4 0 - 6 0 1 00 3 1 0 2 01 5 2 0 5 03 0 - 5 0 3 0 非均质 参数 变异系数 0 1 o 5 小层评价结果:一类小层9 个,二类小层2 6 个,三类小层2 1 个。其中一类小层主要分 布在s 2 下2 3 4 砂组。 表5 - 3文3 3 沙二下小层评价表 小层分类一类层二类层三类层 s 2 下1 1 、s 2 下1 3 、 s 2 下2 3 、s 2 下2 4 、s 2 下1 2 、s 2 下2 5 、 s 2 下3 3 、s 2 下4 1 、s 2 下2 6 、s 2 下3 1 、 s 2 下4 2 、s 2 下d 5 、s 2 下3 5 、s 2 下3 6 , s 2 下2 1 、s 2 下2 2 、s 2 下4 7 、s 2 下4 9 、s 2 下4 6 、s 2 下5 3 、 s 2 下3 1 、s 2 下3 2 、s 2 下4 1 0 、s 2 下5 4 、s 2 下5 。6 、s 2 下5 7 、 小层号s 2 下4 3 、s 2 下4 4 、s 2 下5 5 、s 2 下6 1 、s 2 下5 8 、s 2 下6 4 、 s 2 下4 8 、s 2 下5 1 、s 2 下6 2 、s 2 下6 3 、s 2 下7 7 、s 2 下7 9 、 s 2 下5 2 s 2 下7 1 、s 2 下7 2 、s 2 下7 1 0 、s 2 下7 1 1 、 s 2 下7 3 、s 2 下7 4 、s 2 下8 2 、s 2 下8 4 、 s 2 下7 5 、s 2 下7 6 、s 2 下8 6 、s 2 下8 7 、 s 2 下7 8 、s 2 下8 1 、 s 2 下8 8 s 2 下8 3 、s 2 下8 5 小计 92 62 1 各小层储量复算见下表: 第五章油藏精细描述 表5 - 4文3 3 沙二下分类小层储量明细表 小层分类层系小层号面积( k 一) 渗透率( 1 0 4 l o )总储量( 1 0 t ) s 2 下2 11 8 3 6 12 0 7 45 8 7 9 s 2 下2 22 3 6 4 12 4 7 16 1 9 s 2 下1 - 3 s 2 下3 13 1 0 2 51 1 1 5 8 4 6 9 s 2 下3 22 3 4 3 51 7 0 96 2 0 5 s 2 下4 ,2 2 4 0 81 0 4 6 4 1 4 1 类层 s 2 下4 1 9 8 0 81 1 5 94 0 1 8 s 2 下4 - 5s 2 下4 03 2 7 9 4 3 5 5 1 8 l _ 1 5 s 2 下5 12 5 2 7 46 0 74 2 9 5 s 2 下5 2 z 1 7 2 65 5 0 3 0 5 3 小计5 0 3 6 5 s 2 下l i1 0 3 1 94 0 11 4 3 4 s 2 下1 30 6 9 6 1 7 3 6 5 9 2 韶下1 - 3 s 2 下尹1 8 0 9 71 7 1 12 7 7 3 s 2 下2 0 5 0 8 44 9 25 3 9 s 2 下3 31 3 2 6 l 1 2 2 7 2 5 0 2 s 2 下4 1 1 1 4 | 54 9 | 41 3 3 6 s 2 下4 21 8 2 2 91 0 1 32 2 1 2 s 2 下4 50 7 2 1 4 1 5 9 4 8 s 2 下4 71 】2 0 7 8 7 ,91 4 5 4 s 2 下4 - 5 s 2 下4 91 6 0 2 53 3 91 6 ,7 6 s 2 下4 1 01 4 5 8 62 2 21 6 0 5 s 2 下5 4 2 4 4 2 6 4 3 5 ,5 2 s 2 下5 51 9 2 9 95 1 43 2 6 二类层 s 2 下6 11 1 2 21 1 0 92 2 2 7 8 s 2 下6 21 】6 8 4 2】2 4 81 6 5 3 s 2 下6 30 9 8 “82 7 81 38 7 s 2 下7 11 0 5 7 6 6 7 4 3 1 5 8 4 s 2 下7 21 8 印7 37 4 3 2 9 9 4 s 2 下7 ,1 1 5 7 1 74 4 51 2 4 5 s 2 下6 - 8s 2 下7 41 0 6 7 6 63 3 67 1 2 s 2 下尹1 5 0 2 9 44 7 6 2 1 1 l s 2 下_ 7 61 4 8 8 0 93 72 2 6 5 s 2 下7 b1 2 1 6 9 35 4 81 3 6 s 2 下8 10 5 7 4 82 3 67 4 8 s 2 下8 ,l m 8 2 3鼹f 71 3 8 9 s 2 下8 51 1 0 6 5 84 4 91 3 4 3 小计4 5 3 9 5 三类层s 2 下1 20 1 8 4 91 4 61 4 3 s 2 下矿0 3 8 8 46 2 43 0 6 s 2 下2 6o 3 3 9 95 4 83 7 7 s 2 下1 - 3 s 2 下3 40 1 0 1 85 1 70 9 3 s 2 下3 50 1 3 5 32 8 32 2 3 s 2 下3 60 0 0 2 52 2 10 0 3 s 2 下4 5s 2 下4 60 2 8 4 21 0 1 83 9 6 s 2 下扩n 4 1 2 11 3 93 3 6 s 2 下5 60 2 1 5 53 9 62 0 9 s 2 下5 70 3 6 0 87 8 53 4 4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层分类层系小层号面积( k m 2 )渗透宰( 1 0 4 2 )总储量( 1 0 t ) s 2 下5 80 0 6 9 52 4 6o 2 8 s 2 下6 40 0 6 9 0 81 1 10 3 5 s 2 下7 , 0 6 0 5 2 7 2 5 2 6 3 3 s 2 下7 90 8 7 锄2 7 - 58 4 8 s 2 下7 1 0o 0 5 4 6 91 8 j0 4 8 s 2 下7 ”0 0 1 7 9 81 0 50 0 4 s 2 下6 - 8s 2 下8 20 3 9 9 72 4 15 0 6 s 2 下8 40 7 1 4 1 :54 3 59 0 5 s 2 下8 6 0 1 7 9 8 41 9 9 1 3 9 s 2 下8 7o 3 0 4 7 41 11 8 9 s 2 下8 s o _ 3 1 0 3 41 1 2 2 0 2 小计5 9 6 7 合计( 文3 3 小块和文1 4 0 块小层储量) 1 0 1 7 3 2 5 2 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本次沉积微相研究参考了1 9 9 3 年同济大学与中原油田共同所做的文南油田文3 3 块沙二下亚段沉积微相与储层研究研究报告。当时文3 3 沙二下已完钻井1 8 3 口,本 次研究补充了1 9 9 2 年7 月以来的8 2 口新钻井资料,对沉积微相进行了重新划分与识别, 重新绘制了小层沉积微相图。 图5 - 9 文3 3 断块区三角洲发育立体模式图 研究认为文3 3 断块区沙二下亚段属间歇性涨缩湖盆相沉积,是一较浅断陷的湖盆, 其沉积体系主要是浅水三角洲、滨湖一一浅湖沉积体系( 图5 - 9 ) 。结合岩芯观察与室内 分析以及测井相特征( 图5 - 1 0 ) ,将文3 3 断块沙二下亚段微相类型划分如下( 表5 - 5 ) , 构成本区储层最主要的砂体沉积类型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其次为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 积和水下分流次河道沉积等。 第五章油藏精细描述 表5 5 文3 3 块沙二下亚段微相类型划分表 梗 亚楣微相备注 分流河道沉积 分流河道侧翼沉积 浅水三角洲平原 不发育 分流间湾沉积 天然堤一决口扇沉积 浅水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水下分流次河道沉积 本区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 河口坝、远砂坝沉积 水下天然堤一决口扇沉积 支流河湾沉积 浅水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泥沉积发育较少 洪泛湖 洪泛湖泥沉积发育较少 滨湖砂沉积 间歇性 滨湖发育较少 滨湖泥沉积 涨缩潮浅湖砂沉积 浅湖 浅湖砂泥混合沉积发育较少 浅湖泥沉积 湖泊风成相( 亚相) 风成沉积发育很少 ( 1 )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水下分流河道是浅水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向湖内的继续延伸。河流作用愈强,水 下河道愈长,呈条带状斜交岸线分布。它是浅水三角洲前缘贬相中最发育的骨架砂岩相, 主要由极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砂岩中碎屑成分约占9 0 9 6 ,碎屑质以石英为主,占6 5 一7 0 ,长石占有董2 0 ,岩屑1 0 一1 5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反映为两段式,且以跳跃 总体为主,悬浮总体小于5 ( 图5 - 1 1 ) 粒度参数统计表明,分选较好( f g = 1 卜1 5 ) , 属正偏态( s k = o 1 - 0 3 ) ,宽道较窄( k g :1 卜1 5 ) ,反映水动力条件较强( 表面光洁度 - 2 ) ;岩性剖面为多层正韵律砂层叠合砂岩,周围泥岩为暗紫、灰棕或浅灰色含湖相化石 的滨浅湖泥岩,不同于水上分流河道砂岩;砂岩的垂向构造序列,底部常见冲刷面,并 伴在泥砾层出现,向上逐渐过渡为厚层的“隐层理砂岩段”,主要为块状层理,并时见平 行层理、大型板一槽状交错层理及爬升层理等,反映沉积物过速沉积过程,项为厚度较 薄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段,主要为水平、水平波状层理,见生物扰动,潜穴构造 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在测井曲线上的特征也是明显的它在自然伽玛曲线表现为 强的负异常;井径缩径好;声波时差曲线多在上6 0 微秒米以上;微电极曲线反映泥质 夹层少,幅度适中。在测井相分析中,水下分流河道按不同沉积类型分别用字母h s h 、 t 表示( 图5 - 1 2 ) 根据沉积类型和成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又可分为三种垂向沉积序列类型: 加积型( 图5 - 1 2 - ) 代表沉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大致相等,反映沉积过 程中物源丰富和水动力条件稳定,砂体的主要部分粒度变化不大,近于均质体,但有时 也受砂体多次叠加,影响局部层的粒度变化;沉积构造表现以块状为主或宏观上呈“隐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层理砂岩”,但实际上仍有层理发育,代表着一个快速堆积过程,底为突变( 冲刷) 或迅 速渐变接触,顶部迅速变为细粒的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与天然堤一决口扇沉积其曲线特 征:自然电位显示对称箱形,幅度大,光滑;声波时差曲线反映均质;微电极曲线有较 大的离差值,显示有较好的渗透性。 退积型( 图5 - 1 2 - - 恁) ) 退积型亦称侧积型,代表沉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度之 比小于l ,反映沉积过程中物源碎屑物供应不足水流动能条件较弱形成的砂体在剖面 上表现出粒级逐渐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结构,但这种结构不一定都是单一的,常因砂体的 叠加而呈复式的正韵律结构;沉积构造,比加积型发育,底为冲刷面或下伏层呈迅速渐 变接触,向上主要为平行层理,大型板一槽状交错层理、逐渐变为小型的板一槽状交错 层理,顶部为小型沙波纹层理和水平层理,代表水动能逐渐减弱的过程:相序也比较连 续,常由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向上逐变为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或分流次河道) ,水下决口 扇和天然堤、末端砂坝或滨浅湖沉积,代表着浅水三角洲水进型序列。其曲线特征:自 然电位为底部突变的钟形曲线,自然伽玛显示底部突变上部渐变为钟形,同时又显示内 部的非均质性,由多期正韵律组成的侧积层序。 前积型( 图5 1 2 ) 代表沉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度之比大于1 ,反映沉积过 程中物源供应物质充分和水流动能逐渐增强。形成的砂体,在剖面上表现粒级向上逐渐 由细变粗的反韵律结构,它与由前积三角洲前缘砂体以河口坝为主组成的反韵律结构不 同,是由分流河道向前加积增强,或分流河道侧向迁移堆积而成。这类韵律结构在现代 类似环境中也时有发现,特别是在浅湖沉积的基底上由水下分流河道迁移至此更为常见。 它与河口坝为主组成的反韵律结构区别是,尽管随着能量增强,剖面上粒级向上变粗, 但各段落又由多个次级河道或侧翼沉积组成的,甚至还包括若干内部冲刷面存在,明显 代表着水下分流河道前积式横向迁移演变的结果。沉积构造,常见的类型组合:下部代 表静水或弱水动能条件形成的水平层理、沙波纹层理,但向上则由小型渐变为大型的板 一槽状交错层理;反映在相序上,下部弱能的支流间湾,水下天然堤一决口扇沉积,中 上部则逐渐过渡为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水下次河道) 至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常组成水退 型序列。其曲线特征:自然电位曲线显示为漏斗形曲线,内含若干夹层,底部渐变;自 然伽玛曲线也显示为漏斗形曲线,反映向上泥质成分较少。 ( 2 ) 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 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或前缘,代表次一级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 产物。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比:沉积物粒级相对变细,泥质成分增多,主要由粗一细 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粒级概率累积曲线,仍反映由跳跃和悬浮两段式组成,不过 悬浮总体的含量有所增加,常达1 0 左右( 图5 - 1 1 ) ,粒度参数表明,分选由较好变为中 等,代表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岩性正韵律剖面,厚度变薄,砂岩叠合现象减少,横向 稳定性变差;垂向沉积构造序列:底部冲刷接触面常被岩性明显接触代替,序列中层理 类型尽管没有多大变化,但代表水道高能带的层理发育规模,随着水流向侧翼转移,能 第五章油藏精细描述 量降低,层理也由大型逐渐变为中一小型。 在测井相分析中,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用字母q 表示。它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 为中低负异常;自然伽玛曲线显示泥质含量较高( 砂泥比值高达0 6 - - 0 8 ) ;声波时差 值在2 4 0 - 2 6 0 l is m 之间:微电极曲线表现多含泥质夹层。以上测井相的特点,可资以用 测井曲线对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进行辨别( 图5 - 1 0 ) 。 另外需提及的是,与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类似的沉积微相单元,还有水下分流次 级河道沉积,它们形成的水动能条件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砂体的共生与展布,水下 分流河道侧翼砂体是依附水下分流河道主砂体而存在,而水下分流次河道,可看作水下 分流河道的支流,形成的砂体可单独存在。鉴于它们形成的水动能相似,两者的沉积特 征相同,对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特征不再敷述,但它作为一个微相沉积单元有必要单 独划出,否则在沉积微相剖面上将它笼统归作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沉积又不完全符合实际。 ( 3 ) 滨湖砂沉积、远砂坝或前缘末端砂沉积 滨湖砂发育在枯水面附近的滨湖区,系河道带来的细粒沉积物经湖水波浪改造而成。 常以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组成的透镜体形式出现,厚度一般2 0 - - - 4 0 c m ,比较薄,颜色浅 棕、棕褐色,含植物碎片和螺类化石;粒级较细,平均粒径值( m z ) 4 旷- 4 8 左右,概 率累积曲线表现为跳跃与悬浮总体含量2 0 _ - 4 假,虽比天然堤决口扇含量低,但从湖相 成因砂岩讲仍比较高,反映受当时湖水波浪动能改造较弱,标准偏差( f g ) 0 3 _ o 5 5 , 反映分选较好;岩性剖面呈透镜状,浪成沙波纹层理,小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 层理发育,生物虫穴和扰动构造也常见。这种类型的砂体,常与三角洲远砂坝砂体或三 角洲前缘末端砂体不易区分,在研究中常根据颜色以及砂体的平面展布和垂向上的共生 序列加以确认。 滨湖砂沉积的曲线特征,与远砂坝或前缘末端砂曲线特征基本相同,即自然电位曲 线反映在泥岩基线段上呈现幅度不大的齿形曲线,电阻率曲线也相应在砂层部位出现齿 形特征。基于此,在测井相分析中,把上述类型的曲线统称y 型( 图5 - 1 0 ) 。 ( 4 ) 滨湖与浅湖泥沉积 滨湖地区,除近岸带形成较高能的滨湖砂外,当处于洪水期,随着湖盆的扩张,湖 水深度增加,若物源区供应的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悬浮物质外,则在滨湖地带形成滨湖泥 质沉积,其特征呈棕红和紫色、杂灰绿色,具断续的水平层理和块状构造;成分不纯, 局部含砂质透镜体。在较干燥气候下并见生石膏晶体;含植物碎片和丰富的化石,以及 腹足类碎片。沉积厚度一般为卜2 m ,最厚可达成4 _ 5 m 。滨湖泥岩又可分洪泛湖泥岩和收 缩期泥岩,它们的区别前者分布范围大,稳定性强,而后者则相对较差。它们常构成不 同级序的对比标志 浅湖泥岩形成于浪基面和枯水面之间的静水地带,主要由三角洲带来的悬浮物质两 成。在微相分析中,滨湖或浅湖泥岩的区分标志:一是浅湖泥岩,颜色较深,主要呈灰 一灰绿色,间夹紫红色;二是浅湖泥岩,具有较丰富的介形类、腹足类、藻类化石;三 3 1 要室互塑查堂堡主堂垡堡塞 是浅湖泥岩,水平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发育,含菱铁矿结核,很少见暴露标志;四是浅 湖泥岩,层位稳定,并主要分布在湖盆较深的八砂组中。浅湖泥与滨湖泥岩一起,是组 成时间单元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在测井相分析中,滨浅湖泥岩和前三角洲泥岩,可根据分布范围,共生组合关系, 予以区分。它们的曲线特征:自然电位曲线为平直段;自然伽玛曲线不见或少见极微弱 的含砂显示;井径扩径一般较严重;声波时差曲线受井径及泥浆影响较大,共值有较大 摆动。将这类曲线特征统称m 型( 图5 - 1 0 ) 。 - 1 0爆 o 舶0时檑 - 2卵- r v 力 i n o h r h o o 7 5 闻 培 6 ra p i 明 度 4 5 01 5 0 0m l c z 7 5 i 元型 c a l0 m m d rf 4 s hm i c i 广t 芗 2y 多矗j 刁日 、,育 3 t 芦 2 7 3 0 f “。& 一 瑚 、7 奄 7 s 乏毒 彻 多多; 8 o 乏 羽! lo f z 幽 飞水下分支 = = l 隶下分 l 9 了 甜 弋 水下分支 骆钾 l l 区分: p ( 一 l 柬下分j 7 2 1 似 图5 - 1 2 水下分流河道加积型沉积序列 型 f l 采下舟主再t 一青 05 ; 拳下身支再t 罩; 。c t u j 瓢l ! 蜀 ;l 木下身支月 f 椭如 1 l j = 7 l下4 古- c :主木下身支钶l l、 l 、 永下分支坷鼍冀篝 一 女下9 女河遣厂 泌 6 0 ) 。i i 类砂体为中水洗、弱水洗( 驱 油效率( 3 5 ) 或未水洗,水洗厚度亦趋近于l o 强。类砂体绝大多数为水洗。对于上述 资料,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a 、水洗强度取决于砂岩的渗透率值的大小,渗透率高者,水洗强度大,反之亦然。 b 、对于i 类砂体来讲,水洗强度与其砂体的自身韵律一致,也呈一不明显的正韵律。 c 、由于层薄,加之层内层理及不连续夹层等因素影响,有效地抑制了层内流体流动 和重力效应,在能够吸水的前提下,垂向波及系数趋近于1 。 以上三点认识与我们所分析的层内非均质性基本吻合,层内矛盾较小,有利于水对 油的活塞式平行推进。 2 、层问非均质性与层间水淹规律 砂岩储层层间非均质是指垂向上相邻单砂层之间岩性、岩相组成,结构、物性等方 面的差异,它取决于垂向上各种成因砂体的组合关系及其泥岩隔层的发育情况 a 、层间的非均质特征 文3 3 块沙二下亚段地层是一套三角洲前缘砂岩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水下分流河 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分流次河道、远砂坝和滨浅湖砂等类型的砂体,垂向上交 替出现的机会均等,形成较均匀的组合,因此单砂层问的渗透率差别较大。以沙二下”、 沙二下“、沙二下“三个单元进行非均质参数统计( 见表5 - 6 ) 。表明沙二下“层系层问 非均质性相对较弱。而沙二下“层系和沙二下“层问非均质性则比较强。 表5 - 6 文3 3 块沙:下分层渗透率统计( 据电测) 渗透率( 1 0 3 p m 2 ) 突进系数 层系级差 最大最小平均 s 2 下i - 32 4 7 14 71 6 2 35 2 61 5 s 2 下4 - 5 3 5 5 11 3 91 5 52 5 52 3 s 2 下6 - 81 2 4 81 0 56 3 41 1 92 0 s 2 下l 83 5 5 14 7 1 柏3 7 5 6 2 5 表5 7 文3 3 断块沙二下不同微相非均质参数统计表 磊;广巡竺 水下分支河水下分支河道远砂坝 非均质参数道侧缘、河口砂坝滨浅湖砂 平均值 8 7 ,7 64 5 9 42 2 9 _ 5 渗透率级差 5 07 53 3 31 0 渗透率变异平均值o 7 7o 9 20 7 9 系数 百分比( ) o 75 06 6 6 6 0 渗透率突进 平均值2 9 3 2 8 71 7 2 08 7 56 6 75 0 b 、层间水淹规律 关于层间水淹的情况,可以利用的资料有,查检井取芯,吸水剖面及室内驱替实验 资料。 据取芯井资料,i 类砂体的水洗强度一般为强水洗,即驱油效率可达到3 5 - 6 0 以 上;i i 类砂体为中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殖金融投资合作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家居场景识别与控制大模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保护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工具钳工(初中高级)证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物联网智能设备故障诊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脑硬件降噪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
- 2025年消费与零售行业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入侵检测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优化研究
- 2025年教育行业投资并购风险控制与整合策略报告001
- 2023年山西日报社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衔接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及其治疗
- PMC运作流程详解课件生产计划制定与物料控制方法培训
- 2022年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YY/T 0127.11-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盖髓试验
- GB/T 3836.3-2021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
- 制药工程导论课件
- T-CIATCM 002-2019 中医药信息数据元目录
- 班主任培训讲稿(共12张PPT)
- 推拿手法精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