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文百八课研究 摘 要 国文百八课 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杰作 其编排体系 课文选取 教学指导等方面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它的编写背景包括编者的 语文教育思想教材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当时课程标准的影响与制约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国文百八课的编辑思想基本内容和体系特征这 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全面展示国文百八课内容与体系特点第三部 分主要是对国文百八课的基本评价,侧重谈它对语文教学教材科学 化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建构教材体系方面的可贵探索第四部分是讲当代 语文教材对国文百八课的借鉴,论述在当代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所作 的有关反思 关键词国文百八课 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 3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chinese textbooks are changing gradually from one guiding principle one type of textbooks reform becomes prosperous than ever before , and is still going on .in order to make chinese textbooks development more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its necessary to review those famous chinese textbooks in chinese textbooks development history. chinese hundred eight units textbook is prominent. it is almost perfect in textbook development system, chosen of texts, teaching instruction etc. the thesis has four part , in its first part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d the textbooks education ideology, beginning from the theory base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hat tim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and system feature. and this part is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descriping all around the textbook outline.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mainly evaluated the textbook,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lesson teaching, textbook scientfication, and the textbook system and content wenhua.in the fourth part, the author writes the reference taking of modern chinese textbooks from chinese hundred eight units,and reflective thinking on it under modern 4 chinese academic background. key words: chinese hundred eight units chinese textbook chinese teaching 5 第一章 国文百八课的编写背景 国文百八课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志公曾回忆说五十 年代末我们曾经对十九世纪末叶以下四十年间若干种国文教科书进行了一 次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当时发现在多种教科书之中有几种是有显著的特色 比较突出的一种是国文百八课 1 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 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 2 追求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是国文百八课的突出 价值所在它选材面广照顾到各种文体尤其是应用文打破了历来课本选文 各不相关毫无系统可循的传统编辑模式创制了一种尽可能体现语文教学科学 程序的编辑体例 从语文教材编写史的角度看国文百八课可说是现代语文教材的范本为 我国现代的语文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套教材的编辑思想和编排方法至 今仍可以借鉴 一编写者的语文教育观 五四运动前出现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争叶圣陶根据语文教学和编写教 材的实践经验提出革新语文教育和改革教材的主张他提出语文教材编写的宗 旨是顺自然之趋势而适应学生之地位他大力提倡白话文主张小学国文 教材宜纯用语体教材或由搜集或由创作力避艰古而近口说3 另外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文科参用新文学作品或译品侧重人生问 题或社会问题的讨论而忽略文字或技巧方面的研究4语文教学专门注重各种 问题的讨论必然忽略形式上的训练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 工具这当然不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对此叶圣陶认为专重精神 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 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5 基于此叶圣陶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中谈到要侧重于文章形式 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 所以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就提出了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设想并在国文百 八课中进行了革新的尝试当时尝试的重点是在阅读与写作如在阅读训练方 面重视吟诵重视参读相关的文章重视温旧习故重视比较归纳揣摩 体会这些都是综合训练再如作文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命题养成 学生根据需要根据一定的目的和特定的对象来决定内容和写法的习惯决不是 6 为练习而练习为作文而作文要让作文训练尽可能与生活实际靠拢叶圣陶 夏丏尊认为要担负起语文学科的职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建立坚实 的语文学科体系并用语文教科书来体现 二教材体系的思想渊源 1922 年前后梁启超主张文章一组一组的讲即采用分组比较法他认为 讲文太花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厌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在讲堂之外预备 文章不能篇篇讲须一组一组的讲拿一组 10 篇作比较 注意逐字逐句之 了解要懂得它的组织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一组 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 6 梁启超提出的以组为单位接近于单元教 学因为一组课文既可指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几篇课文也可指题材相同的一组 课文从选文的内容扩展到了选文的形式梁启超的教学主张被视为我国单元教 学的发轫最早为中国的语文教材及教学规划了单元的格局课本以实用 养成作文能力为目标以两类文体交叉循环逐步加深为序列以成组的课 文为教学单位教学每学期之初教师先集中讲授文章作法的原则每组课文先 由学生自学比较掌握要点再用另一半时间组识课内讨论教师总结 梁启超这个构想可以看作是现代文读写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当时它 有相当的先进性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在其后的大半个世纪中它的思想精髓一 直浸润着语文教学的观点和实践 30 年代人们广泛进行了以单元组合方法编选文章的探索并且出版了大 批教材开创了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编撰史上的辉煌时期以往教材分类编排 仅仅是把选文或按体制或按题材或按时代或按作家集中编组而已从 30 年代开始则把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读写方法知识系统地编进一般文选 型教科书使之形成一个或整或散的语文知识系统单元组合方法愈加复杂日 趋完善叶圣陶夏丏尊继续提倡并实践单元教学国文百八课体现了梁启 超的语文单元教学思想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云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 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 章理法为题材 按程度配置 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 列文法或修辞 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文选对于 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 每一单元都是一个复合体 主要包括文章作法的常识知识点课文和练习诸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7 构成整部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当读写训练的基础编者认为只有采取这种办法 国文教学才会科学化只有国文教学科学化之后学生才会迅速地进步 三 程标准的制约因素 1923 年到 1928 年之间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修制语文分支课程累计 40 余 种从 1929 年开始改为单一的普通科制中学国文科只设精读文略读文 文法修辞作文这 4 种课程进入 30 年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精读选文 中各文体的课文比例这在客观上为建立单元教学的格局创设了条件 1929 年 8 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的暂行标准这是以政 府教育部名义颁行的具有教育法规性质的第一套课程标准实际试行长达 8 年在 1932 年重行审核1936 年因时局变化又加以核定后颁行当时中小学学 制各为六年小学语文课叫国语中学语文课叫国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初中阶段白话文和文言文掺合着选材确定语体文为教材和写作的文 体是从这里开始规定的这是五四运动的巨大影响的产物是白话文运动 的一大成果教材编排上初中低年级白话文多文言文少高年级文言文多 白话文少白话文和文言文掺合着编入教材由此开始并沿至今日1929 年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行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制度方面继续 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定制和审定制并存的双重制度既出版它自身编 纂的国定本又出版经它批准的民间的审定本这时期编制的中学语文教 科书基本上是把文言文和语体文混编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编排大多附有作者介 绍题解注释和少量习题逐渐形成现代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传统这一时期编 制的类似教科书甚多难以尽列其中较为通行的有傅东华编复兴初高中教科 书国文各六册商务印书馆 1933 年-1934 年版宋文翰等编新编初高中国文 各六册中华书局 1935 年-1936 年; 夏丏尊叶圣陶当时署名是叶绍均合 编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是当时语文教材中最突出的代表 1935 年 6 月开始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原计划编成六本供初中三个学年使用 每册 18 课六册共 108 课所以全书就称为国文百八课出到第 4 册由于 战争时期的种种困难后两册没能完成出版 8 第二章 国文百八课的思路与体系 一编辑思想 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 编辑大意中7 提出了很多新思想他第一 次明确提出国文科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它当科学对待他说在学校教 育上国文科一向和其他科学对列不被认为一种科学因此国文科至今还 缺乏客观具体的科学性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与国文科以科 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这些话切中以往语文科教学的要害为 语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是编辑国文百八课的指导思想确立明 确的教学目标则是这一思想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 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 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8 语文教学的无目标归根到底 是由于语文教材的无目标国文百八课其编辑指导思想就在于定目标 按目标选文按目标编文国文百八课以单元化的方式实践了这一 思想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 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9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发展学习者的读写能力为标准依我 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 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凡是在白纸上写着黑字的东西当作文章来阅读 来玩索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工作否则不是不论国文英文 凡是学习语言文字是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 多而收获少10因此本书是侧重文章形式的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 成文章也许可将内容不适合的毛病减却许多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 以内容分类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 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11他在教材的文话一里明确讲到语 文科教学的目的中学语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 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 式的探索着手把关不可12这套教材每课即是一个单元包含文话文选 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后来实际出版了四册均是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 的文话为中心编组单元单元之间前后关联左右照应从它的编辑思想 9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语文体系这里的语文偏向于 语言文字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读写方法知识系统地编进一般文选 教材的作法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一可取思路总之追求语文教学 科学化是其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 二教材内容 一文 话 文话是国文百八课编排的纲领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文话即文章作 法的常识在已经出版的四册里有文话七十二篇有系统又不拘泥于形式的整 齐文话既是教师用以教学的教材也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学材 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系统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大致采取这样的思路 第一册从文章面面观开始让学生先树立起文章的观念文章是记载世间 事物事理抒述作者的意思情感的东西接着讲文言体和语体以及文章的 分类起总领的作用接下去用不多几篇讲最常用的应用文书信书信讲后就 是本册书的文话重点部分用九课的篇幅讲记述和叙述题材顺序倒错快 慢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第二册仍然接着讲记叙文 上来先讲三种记叙文的体式 日记游记 随笔 然后讲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讲立足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接下去 讲记叙文中的情感抒发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第三册开始讲小说小说是记叙文中的一个特种形式略讲韵文和散文的区 别以及诗的本质然后转入本册书的重点部分说明文讲单纯的说明文以及说明 和记述叙述议论的并同分合讲说明文的对象即事物的各个方面其异同关 系过程以及抽象的事理说明文的讲解在本册的十八篇文话中占十三篇 第四册重点是议论文 对议论文的说明 包括推理方式 只用了最后的六课 再此之前讲了学术文仪式文宣言对话戏剧抒情诗叙事诗这些好 象不能简单地归入记叙文说明议论之类的文章 第五六册因为没有编出来文话也就从无从谈起 考察前四册的文话其实也能代表它的训练序列其主线很鲜明单就前四 册来看大纲目仍然是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讲解可是在这三部分 之内和之外都是提出若干小题目一次讲一个题目既有联系又不呆板很少 出现一二三或甲乙丙给读者的整个印象是生动活泼的文话 10 本身就可以作为文章来学习 编者对文艺理论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古今论文之作关于文艺上主义派 别的论著一向占国文教材的一部分本书虽也采取纯文艺作品但论文之作及文 艺理论概不收录不收录的原因是编者从经验上深信片段式的论文之作及文 艺理论对初中程度的青年并非必要 二文 选 编者在国文百八课 编辑大意中说本书选文力求各体匀称不偏于某 一种类某一作家内容方面亦务取旨趣纯正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的唯运用上 注重于形式 对于文章体制 文句格式 写作技术 鉴赏方法等 讨究不厌详细 就文选选文的体裁种类齐全而丰富注意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的 技能 国文百八课每个小单元以一篇文话为先导继以两篇符合文话所讲 的有关道理的选文即文选部分国文百八课里的文选有两大特色一是语 体文与文言文混编大致是 3 : 2语体文比文言文多二是应用文和说明文比 较多四册七十二课有选文 1 4 4 篇其中语体文 8 6 篇文言 5 8 篇以现在观 点看理所当然但在当时是很突出的当时流行的几种初中国文课本都是文言 文比语体文多 由于编者对应用文的重视出于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需要应用文的篇 数之多方面之广也胜过同时的别种课本应用文为中学国文教学上的一个 重要纲目坊间现行国文课本大都不曾列入本书从第一册起即分别编入此项材 料和普通文同样处置国文百八课 编辑大意里的应用文有十多篇其 中有书信有调查报告有宣言有仪式上的演说词有出版物前面的凡例有 公文标点与款式说明文有二十多篇如梅螳螂动物的运动霜之 成因二十三年夏季长江下游干旱之原因细菌和血清苏打水导气 管的制法机器人图画雕刻农民的衣食住科学名词跟科学观 念说合理的意思何谓自由美与同情论语解题等从现在 的眼光看仍然颇有新意 语体文中记叙文居多且多数是后世传诵的名篇包括有抒情或议论的成分 在内的如鲁迅的孔乙己鸭的喜剧秋夜风筝朱自清的背影 荷塘月色冰心的寄小读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徐志摩我 11 所知道的康桥外国的作品有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项链等但也不 常见过的例如朱自清的卢参叶圣陶的几种赠品丰子恺的养蚕 郑振铎的海燕徐蔚南的初夏的家庭爱罗先珂的春天与其力量等 文言小说选文的方面有避熟就生的倾向例如三国演义不选草船借 箭而选孙策太史慈神亭之战和杨修之死红楼梦不选刘姥姥初进 大观园而选林黛玉之死 文言文选文中也有名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方苞的左 忠毅公逸事魏学洢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的卖柑者言战国策的冯瑗史记的西门豹等等另一方 面也有面目较生的篇目如李渔的梧桐元好问的张萱四景宫女画记沈 复的闲情记趣龚自珍的书叶机等等 因为每课都有明确的目的依据目的写一段文话文选即两篇例文是印 证文话的本书每课所列文选以文话为中心并不一定取同类的文章使活 用的范围更广( 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 文选中选文没有注释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说本书所收选文都是极 常见的传诵之作不附注释教学时当也不致有何困难又说关于难字典 故人地名有现成的辞书可以利用这可以说是国文百八课的缺憾之处 没有考虑到有些学校的图书设备不齐全有些语文教师的素养不够再有有些 东西辞书也查不出来 三文法修辞及习问 1 文法修辞 文法和修辞是文选之后的部分这一部分尽量从选文中取例讲解的深浅详 略也都合适 以选文中的词句为例的一篇文法或修辞知识最后是根据选文复习 巩固文话文法修辞所介绍的知识的习问每册的文话成系 统文法修辞也成系统这两个系统使全册教学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顺 序每一课有一个知识点即一个训练点国文百八课组成语文基础知识序 列和语文能力训练序列 2练 习 三四十年代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语文是训练的功课而 12 不是灌输知识的功课换言之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由此语文教材比较重视 训练体系 因而在文选后附有思考与练习之类国文百八课这样安排练习毕竟是一 种尝试 叶老在国文百八课 编辑大意说练习题要就本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扶 其至关重要的基本点俾学生思考之辨朽之熟谙之练习之宜通一册之 诸课而为安排宜通六册之诸册而为安排始可面面俱到无遗无漏吾人尚少 措意今后所宜致力也从引录文字可以看出叶老对于注解练习的见解有三 要点一是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为师生着想二是要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辨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三是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 叶圣陶多次强调光就教材的选文来讨论教材恐怕没什么道道咱们 一向在选编选文的方面讨论的多在训练的项目和步聚方面研究的少这种 情况需要改变叶先生还指出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弟 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 国文百八课 编辑大意可见国文百 八课比较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 三体系特征 国文百八课 编辑大意说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 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 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 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 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编者依据往日教学的经验和个人的信 念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使这套课本独具特色 今天看来国文百八课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以文章学的理论统摄全书以 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的文话为中心编组单元单元之间前后关联左右照应使 全书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科学的文章体系可以说这是文章学理论全面系 统的贯彻运用于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实践的重要而成功的尝试 已经印行的四册课本的文话标题表列如下 13 文话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一 文章面面观 日记 记叙文与小说 知的文和情的文 二 文言体和语体 一 游记 小说的真实性 学术文 三 文言体和语体 二 随笔 韵文和散文 对话 四 作者意见的有无 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 诗的本质 戏剧 五 文章的分类 间接经验的证明 暗示 文章中的会话 六 应用文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 报告书 抒情诗 七 书信的体式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说明书 叙事诗 八 书信和礼仪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说明和记述 律诗 九 书信和诸文体 叙述的场面 说明和叙述 仪式文一 十 记述和叙述 事物与心情 说明与议论 仪式文二 十一 记述的顺序 情感的流露 说明的方法 宣言 十二 叙述的顺序 抒情的方式 类型的事物 意的文 十三 记叙的题材 情绪与情操 抽象的事理 议论文的主旨 十四 材料的判别和取 舍 记叙与描写 事物的异同 立论和驳论 十五 叙述的快慢 印象 事物间的关系 议论文的变装 十六 叙述的倒错 景物描写 事物的处理法 推理方式一 演绎 十七 过去的现在化 人物描写 语义的诠释 推理方式二 归纳 十八 观点的一致与移 动 背景 独语式和问答式 推理方式三 辩证 纵览上表本书的文章体系也就显豁在目正如叶圣陶所说本书是彻头 彻尾采取文章学的系统的不愿为了变化兴味自乱其步骤先从整体建构 来看横向而言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内容包括题旨题材 事物事理情感形式则包括种类体式表达方式写作技法人物语言 14 等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 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 纵向而言采用演绎的写法先整体后局 部先宏观后微观先概括后具体先总说后分述比如先从文章面面观 的大处谈起再谈语言形式文言体和语体再谈文章的分类然后逐一解 说各类文章 在各类文章里 又逐一介绍本类文章的各个要素 比如叙述的顺序 题材快慢倒错观点经验人称场面以及与抒情描写等的关系等本 书就是这样纵横交织构建了自己新颖别致的文章体系 本书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文章学的观点范畴概念和定名比如关于文章 的分类既可分为记叙文和论说文两种或细分为记述文叙述文说明文和议 论文四种又可以分为普通文和应用文两种而应用文中的书信与记述文叙 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类文章又是交叉的又如作者自己不说话的文章 叫做记叙文作者自己说话的文章叫做论说文再如记述是从事物的光景 着眼是空间的静的记述文是寻常的照片是止水叙述是从事物的变 化着眼是时间的动的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是流水此外叙述有快 慢即略写与详写,有倒错(即追叙与分写)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本书文章体系的 独创之处 再从具体编排来看本书文章体系似有五个以上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以说是绪论即文章面面观阐述什么是文章和怎样 学文章指出中学国文科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 习 第二个层次文章的语体即文言体和语体从语言形式的角度从总 体上把文章分为文言文和语体文两大类 第三个层次根据作者意见的有无进行文章的分类文章大分为普 通文和应用文 第四个层次普通文中分记叙文和论说文两类或记叙文叙述文说明文 和议论文四类应用文则包括书信报告书说明书仪式文宣言等 第五个层次在各类文章之外又有三种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内涵一是 本类文章下的小类比如记述文下的日记叙述文下的游记二是本类文章的要 素比如记述的方法顺序题材观点经验人称等三是与外部因素的关 系比如记述与抒情描写记叙文与小说等当然以下还可以再分比如描写 15 以下可分印象背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以下又分外面描写与内面 描写心理描写外面描写还可分为状貌服装表情动作言语行为 事业等等描写 这样国文百八课也就在文章学理论统摄下构建起自己由总而分多 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相对完整的文章体系来 16 第三章 对国文百八课的评价 一追求教材和教学的科学化 国文百八课作为一部想给国文科以科学性的教材是要放到当时的 语境中去看待的30 年代以前的语文教材以文选为主,辅以圈点评注这种圈点 评注,虽然注意突出了教材特点,增强了读写训练要求,但是这种圈点评注,往往只 停留在就文章讲作法,所提供的知识也比较零碎,尚不能形成系统 在学校教育 上国文科向来和其它学科对列不认为一种科学因此国文科至今还缺乏具体的 科学性本书编辑的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国文科以科学化一扫从来玄妙 笼统的观念国文百八课 编辑大意这是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自觉 地追求学建设的科学性5 0年前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就提出语文教学科学 化这个概念了这在我国是很先进的了 国文百八课从科学化出发采取一些新的作法它所谓一课不是只有 一篇选文而是一个有明确教学目的的小单元每个小单元以一篇文话为先 导继以两篇符合文话所讲的有关文章知识的选文然后是以选文中的词句为例 的一篇文法或修辞知识最后是根据选文复习巩固的文话文法 修辞所介绍的习问每册 1 8课的文话成系统文法修辞成系 统这两个系统使全册教学有了一个比较教学的顺序习问把知识和选文进 一步结合起来把知识系统和教学目的进一步明确起来巩固下来 知识是两个系统交织起来的 一个是整体的 文 的系统 一个是局部的 文 法修辞的系统这样似乎比只以文的理法为系统或者只以文法 修辞为系统好一些更切合实际需要 全书以知识系统为骨架使教学有条理有步骤每个单元以知识为先导 又以知识属其后符合已经有了丰富语言实践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国文百 八课 是一套初中教材, 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体和表达方式, 并能熟 练的运用到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 因此, 初中语文教材应提供大量的常用文体和 基本表达方式的训练材料, 并把它作为实现一般目标的凭借 这样的教学步骤是 合乎需要的 国文百八课已不是文选本身的逻辑而是重视读写的规律与只是选文 章讲文章背文章完全不凭借系统知识的作法相比显然是前进了一步而 且不违背多读多鉴赏多体味的传统经验 17 我们不能论断国文百八课作法已经很科学了然而我们可以说确实向科 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今天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科学进展有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 言学 应用语言学 有新的语文教学论 追求语文教育高效率科学化同时 把 国 文百八课的尝试放到当时的年代去看仍是令人肃然起敬当年这种新思路 的实施只限于初中阶段而且教材并未能全部完成令人遗憾不过毕竟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选文与单元建构 1课文文质兼美 具有典范性 课文是阅读的范例,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语文设科初期,课文都是历 代名家名篇或名篇节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接受名家名 篇的思想熏陶,模仿名家名篇的写作方式1904 年出版的中学文萃,1907 出版 的中学国文读本等都是这种情况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进入中学语文教材, 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到了 1935 年, 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出版, 中学语文教材出现新面目他们编这套教材时, 就立志使语文教学科学化, 因此, 在这套教材里, 阅读教材的内容不再只是历代名家名篇, 还包括各种日常使用的 应用文和实用文体, 还有编者撰写的别开生面的文话 ( 即语文知识短文) , 从 而使课文内容来了一个彻底改观 叶圣陶提出过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他在谈语文教材一文中说语 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的同类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 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的不至于摸不 着头脑13 就是说选入教材中的文章必须是样品范例以供学生据以反三 同时也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均佳并适合教学的文章很多不可能全部选进教 材 那么入选的当然只是例子 我们可以认为叶老的话强调了语文教材的典范性 例证性 国文百八课在选文方面选材范围尽量放宽照顾到各种文体特别提出 应用文应入选他说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 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14应用文在教材里和其他 文章同样处理从第一册起就编入认为它是中学国文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纲目 这一作法在当时的教材编写中是很有意义的 18 2科学组元 突出目标性 单元编排形成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一课就是一个单元有一定目标包 括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是每课中心讲文 章知识百八课有百八个项目代表文章知识一百零八个方面文选列古今两篇 文章范例文法或修辞从文选中取例并保持自己系统习问是对前三项的复 习巩固从纵的方面看四项都有一定的系统构成全书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 单元编排形式从开明国语课本提出并实行后到这套教材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这种形式也成为以后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能够促进语文教材向既是教材又 是学材的方向发展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国文百八课也考虑到教学单元与单元教学的问题教学单元是从教材的 编排角度说的单元教学是从教学实施的角度说的国文百八课是按单元编 排的教材人们根据读与写的密切结合读为写服务的思路逐步走向了单元教 学的轨道指导思想追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试图用语文知识主要是写作知 识作为先导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训练能力同时确定读与写的文体序列 铺设纵向的知识线索也是国文百八课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文百八课所体现的单元教材编写理论有以下特点1继承了读写结 合的优秀传统2易于听说读写并重3能够作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训练提高学习效率(4)单元轮番学习,符合语文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螺旋式 上升 另外,它所体现的单元教学的基本经验是按照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结合的 序列组织单元,使各个单元之间有内在联系,为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和教 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单元内部的知识组织形式,为实现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训 练读写结合听说并重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提供了条件,易于发挥整体效应 单元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既能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积极性 比较注意单元检测,步步把关,层层落实,通过反馈矫正改善学生的学习, 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就文体出现的顺序,早年梁启超主张记述文与论辩文交错循环进行叶老 认为叙述与议论是不能平行的 它俩的地位不一样 即所谓 叙述是议论的基本 议论是从叙述进一步的工夫因此在国文百八课中实践了双体循环改作 三体递进即由记叙经过说明迈入议论建构了记叙文说明文 19 议论文的三种文体依次递进的读写序列写是目标读为写服务因而依照 写的序列安排读的序列使读与写在同一批文章作法知识的指引下携手前行这 些都在 80 年代的统编教材里得到落实其中高中乃是实用文体的再度循环 三文话系统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预选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 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关于国文百八课每一单元以文话统领文选文法 修辞以及习问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以便学生掌握一项文章知识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归纳出不同的文章知识并 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系统的内容选择和编排 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作文与学作人相统一的观念主导下编辑者是站在交际 主体的角度从提高学生言语能力出发看待作文教学因而在指导教学实践的过 程中突出了这样一个原则只有以主体表情达意为旨归而求得的方法才会成 为滋养学生心田的甘霖因此作文的指导应该与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学习者表达 思想感情的需要紧密结合 具体来说文话系统在指导学生写作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建立科学的文章观念 就文话的结构来说编者先用前五篇概括介绍了文章的基本常识接着 再讲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穿插讲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 校式就具体内容而言教材的第一篇文章面面观先告诉学生文章是记 载世间事物事理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 由此可见编辑者首先要学生头脑中确立科学的文章观念而所谓科学的文 章观念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言为心声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作者 思想认识和情绪感受的外化这对于纠正教学中出现的脱离主体和具体语境片 面孤立地讲方法的错误倾向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编写者平易的叙述也使学生 减轻了写文章的思想负担增加了作文的信心 文话选择应用文作为学生首先学习的文体接着讲记叙文说明文议 论文在其间穿插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体现出编辑者力求适应 学生交际需要不断发展的要求的倾向文话不仅形式平易活泼而且内容深入具 体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思考磨砺自己的语言 文话之所以颇有特色是因为两位编者都当过多年教师又有丰富的写作经 20 验文话语言风格平易使人读了没有说教的感觉而仿佛在与作者谈天所谈 的内容又极富于启发性引人思索回味甚至让读者在有所悟之余想赶快去修改 自己的文章 比如在讲说明文部分文话不是简单地讲些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 方法说明的语言特点而是通过比较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的区别先让学 生弄清什么是说明文然后告诉学生写说明文一般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事物所 属的种类和所含的种类事物的特征和典型的实例事物间的比较以及语义的限 定在此基础上又从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两个角度教学生说明的方法最后特 别指出说明文要注意语义的诠释 并介绍了两种主要的写作形式独语式和问 答式从中我们今天教师可以借鉴到要从发展主体认识入手来指导说明文的写 作而不能形式化地对文章进行肢解套用 第二传授具体的写作方法 具体来说国文百八课的方法论是立足于借鉴而谋求创新 首先叶圣陶从借鉴立场出发继承并发展了以读促写这一传统语文教育的 重要经验以读促写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大量的 经典性文章达到体悟和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学习者写作水平的提高但它也存 在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效率模仿多创新少等问题叶圣陶首先继承了这一 传统经验明确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阅读 对于写作的作用不在于模仿 而在于 借鉴人家写文章表达人家的思想感情 咱们写文章表达咱们的思想感情彼此的思想感情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彼此的表 达方式就是写作技巧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死死咬定一切要以人家的表达 方未能为榜样或是范例很可能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结果人家的表达方法是学 了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人家的表达方法为借鉴不然借鉴 就是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活用人家的方法而不为人家的方法所拘为了恰当地表 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利用人家的方法不妨斟酌损益取长补短还可以创立自己 的方法16通过阅读总结和体会文章的知识和作文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 实际进行迁移和内化就既解决了创新的问题也不用像传统作法那样地去皓 首穷经 在这样的方法论指导下方法的传授作为由借鉴到创新的津梁而成为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国文百八课也正是在教学生方法上有独到之处 21 总之国文百八课编辑要旨是给语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之 观念结构形式是以文选为主有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和练习设计按知识和能 力点分为 108 个单元每个单元中将语文知识范文和练习结合起来进行读写训 练以学习范文为主以提高读写能力为目的知识服务于范文和练习其理论 可概括为知识服务能力论促进了语文教材和科学系统化发展的过程 22 第四章 对国文百八课的借鉴与反思 一从国文百八课到单元型统编教材 180 年代末期单元型教材对国文百八课的继承 尽管从 1935 年出版的国文百八课已经开始采用单元编排方法但真正 以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并作为教学组织结构形式始于 80 年代到了 1988 年秋1989 年春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统编本进行全面修订初步构建起 单元训练体系从分析 80 年代末期单元型语文教材一些特点可以看出对国 文百八课的承传 第一教学要求比较明确具体当时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 各年级教学要求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等四个方面分 别列出提示了能力训练和知识教学的要点这套课本就把大纲规定的这些要点 进一步具体化落实到每册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中去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又落 实到课文的学习重点中去课文的学习重点又落实到课文后的练习中去人们对 过去语文课本的意见之一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克服这 个缺点这套课本作了颇有成效的努力 第二以能力训练为序编排形成较为严整的体系从纵向说初中课本有 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和基础知识四条线索贯串六册书从横向说每 个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层次 三个年 级就是三层次这横向层次与纵向线索相交叉就构成一个结构网络这交 叉点就是单元初中课本有 48 个单元就是 48 个交叉点每个交叉点都是 读写听说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的小综合体以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 元安排了五篇记叙文和一篇知识短文记叙的要素单元教学要求主要是掌握 记叙的要素和理清文章的结构 单元的阅读训练是运用记叙的要素的知识阅读五 篇记叙文作文训练是运用记叙的要素的知识并借鉴五篇记叙文来写一篇记叙 文 这五篇记叙文又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材料 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例子 应该说 全套中学语文课本的网络式的能力训练体系是比较严整的 第三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量增多质提高课文如 果仅限于讲读课本的内容量就有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自读 费课时不多又能使学生多读尤其是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去学习自读课文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23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套课本不仅是教师用的教材而且学 生用的学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作文训练 听说练习和一些课文后的练习都有提示示例就是为便于学生自学 80 年末期单元教材特点1阅读写作语文知识三结合2主要按 文体组织单元3语文知识穿插分布4每册中的文言文集中编排5理 论基础是知识的直线和能力的螺旋形相交叉 教学单元是语文教材结构的基本单 位是课本结构网络中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横向层次与语文知识点和 训练点序列的纵向直线纵横交叉的结合点80 年代末期单元型教材继承叶圣 陶夏丐尊的国文百八课编辑思路选文定目标来读横向层次与纵向 线索相交叉单元即是交叉点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学几乎就是国 文百八课的翻版 80 年末期单元教材主要优点是易于实现语文知识和读写训练的相互配合 读写结合是优秀传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训练是发展方向主要缺点是作文 的系统性不明显穿插分布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难以保持其系统性阅读作文 和语文知识在反复交叉的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或遗漏这些缺点正是新课 程改革背景下新教材研制所要避免和解决的问题 2 国文百八课所隐藏的危机 我们重新审视国文百八课发现它也潜伏着某些危机这些危机从 90 年代初单元教学没落显现出来80 年代未 90 年代初是单元型教材发展成熟期 但单元教学却出现日趋明显的危机 原因是单元型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严重的课 程教材的学科本位倾向它试图以系统化逻辑化的方式进行分解组织教材和 教学这不仅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性质不相适宜而且也不符合目前课程纲要提出 的淡化知识和学科本位强调态度学习课程的兴趣对课程价值的理解等的 要求单元教学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难点,成为阻碍单元教学的瓶颈 首先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迁移为语文能力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发展主 要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即在对一篇篇课文品味理解的 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来逐步提高而且语文能力的培养 是属于渐进型的 这是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地发展和提高的 因此不能一蹴而就的语文能力也就不能仅靠语文知识来直接迁移转化 其次讲读课文无法举一反三地带动自读课文学习迁移的理论告诉我们 24 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是迁移不可缺少的因素 学习迁移的范围与效果的大小取决 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而在语文单元教学中同一单元的课文并不具备同 一性和相似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知识结构文化和生活内 涵正所谓百文有百法即使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也会因作家而异而展现不 同的知识和写作特色所以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之间并不能像数理化的例题与 习题之间可以把思路方法拿来模仿迁移立竿见影地起到触类旁通举一 反三的带动作用 第三纵横捭阖求同比异的单元讲解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 验整体性比较性无疑是语文单元教学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但是按照这 样的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时就容易因过于强调整体性的纵横捭阖反而架空 了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环节把握 教师们不是引导学生从每篇课文的具体语境材 料出发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形式而是只在学生粗知课文概貌的情况下 止于对单元轮廓作大致的勾勒止于对单元教学要求学习重点作写意式的图 解和说明或者在此基础上再作些天马行空式的前后串讲15结果学生在学 过一个单元之后脑子里除了剩下对几篇文章枯燥抽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比 较之外对每篇课文的理解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寥寥无几而且有时甚至连 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很好地掌握 第四只见单元不见单篇导致只抓了皮毛而忽略了实质在进 行单元教学时主观上想突出整体强调综合可在实践中常常只注意了共性 而忽视了个性尤其是求同比较法在单元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更易导致忽视个性 的弊端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共性需要明确个性更应得到张扬相对于具有共 同本质的单元共性单篇的个性要更丰富得多 由此我们反观叶圣陶与夏丐尊在国文百八课中说五四以来国文 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视了技术训练我们根 据实际情形立论偏重技术也是自然而然国文百八课显然把语文教学的目 的主要定位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落实上,教学指导思想是研究语言规律而不是学 习语言本身, 尤其是国文百八课忽视了知识的价值将它看成训练学生养成 某种能力的手段矫枉不能过正如此特从技术着眼当然其显示与众不 同的效果是达到了而其消极的后果在今天看来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过分地强 调技术割裂语文中的原生形态使语文在条块分割下变成一个个所谓的知识 25 点并最终在后来的标准化机械运作中僵死了语文甚至成了数学的复制 品也搞题海大战进行大量的题型训练不读书不作文尽做题 国文百八课从成人适应社会的需要的角度出发忽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 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一切都由课程设计者决定忽视青少年 兴趣生长发展的规律忽略了语文对人的形成价值单纯的语文训练教学 造成了的另一后果是学生的语文修养实际水平低下语文教材应该充分尊重学 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除了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以外他们的的 兴趣爱好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任何种类教材的编制都必须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 点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完全脱节那教学效果也是可想 而知的 尽管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但它在语言教育上所做的种种探索,毕竟为独立的, 国文百八课以语言教育为平台,一方面在传统读写训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谋求听说读写言语技能训练体系的系统与完整 完整的课程体系建构迈出了必要 的一步,当前,以语用学为中心的现代语言学正悄然挺进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二对国文百八课的再审视 1从教材选文角度对国文百八课重新思考 夏丏尊提出现代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理性的方法针对传统语文课程主要 体现在语文教材以综合地领会诗文为主的课程内容他还提出语文课程的内 容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形式而且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 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 文则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例子16 叶圣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体育题库及答案
- 肿瘤放疗客观题库及答案
- 标本采集与运送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电、气焊工安全教育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焊工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版权转让合同协议
- 电工考试题卡图片及答案
- 《电梯结构与原理》期末考试卷2
- 西方诗歌的题库及答案
- 生态讲座题目及答案
- 2025届湖南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 并购绩效论文
- 2025年湖北省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智能炒菜机(炒菜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湛源道脉老师讲授之入门基础
- 2023年国际禁毒日-禁毒宣传普及禁毒知识提高禁毒意识
- 给校长的一封信600字(9篇)
- 南京大学介绍课件
- 产品贴牌管理制度
- 公司技术成果归属协议书
- 公司利益分成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