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古书目四种是清末著名法学家、文献学家沈家本先生( 1 8 4 卜1 9 1 3 ) 古 文献学的主要著作。古书目四种包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世说注所引 书目、续汉书志注所引书目、文选李善注所引书目,共四编十四卷。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凡二卷,为沈家本古书目四种第一编,是裴松之 l :三国志注引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三国志注所引书目自刊刻以来,一直 无人进行专门研究和系统整理。研究和整理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便是本 文的任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裴松之l :三国志注研究概况,简单 介绍裴松之三国志注及其引书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为沈家本l :三国志注所 引书目概论,对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的若干问题诸如成书与版本、内 容与体例、成就与不足等进行初步探讨。第三部分为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 校补,包括标点全文,核对出处,校勘文字正误异同等内容。通过对沈家本 三 国志注所引书目的初步研究和整理,希望引起学术界对沈家本先生的文献学成 就的重视和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的新的文本,以便利用。 关键词: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 a b s t r a c t ”f o u rk i n d so fa n c i e n tb o o k l i s t ”i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yo fm r s h e nj i a b e n ( 18 4 19 13 ) ,w h ow a sar e n o w n e dj u r i s t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e ri nq i n gd y n a s t y a sap a r to fm r s h e n s ”f o u rk i n d so fa n c i e n t b o o k l i s t i th a db e e nw i l d l yi d e n t i f i e da n dq u o t e dc o n t i n u o u s l ys i n c ep u b l i s h e d s h e nj i a b e nm a d et h eq u o t a t i o nb o o k l i s ts y s t e m a t i ca n ds p e c i a l i z e d ,a n dt h es t y l e w a sa l s om o r ep e r f e c t e a c hk i n do fb o o kh a db e e nn o t e dt h en u m b e ro fc h a p t e r sa t f i r s t ,w h i c hh a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i n d e x ,i sa ni m p o r t a n tr e f e r e n c eb o o kt of i n do u tt h e s o u r c ea n ds p r e a do f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p r e - t a n g t l l i sa r t i c l ef i r s ti n p u tt h eo r i g i n a l b o o ko f ”s a ng u oz h id i r e c t sb o o k l i s t ”e l e c t r o n i c a l l y , a d d e dp u n c t u a t i o n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d i ds o m ec o l l a t i o n ,c o m p l e m e n ta n da m e n d m e n tb a s e do nt h e o r i g i n a lb o o k a st h eo r i g i n a lb o o kw a sp u b l i s h e dl o n gt i m ea g o ,a n dr e s t r i c t e db y s o m eo b j e c t i v ec o n d i t i o n sa tt h a tt i m e ,m a n yp r o b l e m sw i t hw r i t i n g ,e n g r a v i n ga n d p r i n t i n gw e r ef o u n dd u r i n gc o m p o s i n gt h et h e s i s i no r d e rt om a k ei tm o r eu s e f u li n t h es t u d y ”s a ng u oz l l id i r e c t sb o o k l i s t ”a n dm a k em r s h e nj i a b e nw o r k sb e t t e r u s e df o rm o d e ms c h o l a r s ,t h ea u t h o rd i dm a s s i v ew o r ka b o u tc o l l a t i o n ,c o m p l e m e n t a n da m e n d m e n t t h r o u 曲t h eo b j e c t i v ed a t ac o m p i l a t i o n , a u t h o rh o p e st h i sa r t i c l e w o u l dm a k et h er e s e a r c ho f 计s a ng u oz h id i r e c t sb o o k l i s t ”m o r ec o n v e n i e n t a n d p l a yt h er o l eo f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a sa p p l i e ds c i e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s h e n j i a b e n ”s a ng u oz h id i r e c tb o o k l i s t ”w h i c h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 s a ng u oz h i d i r e c tb o o k l i s t 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m r s h e nj i a b e n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s t u d yo f s h e nj i a b e n ”t h es a ng u o2 知n o t ed i r e c t sb o o k l i s t ”w h i c hd i s c u s s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t h ev a l u ee t c o ft h eb o o k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c o i l a t i o na n d c o m p l e m e n tf o rs h e nj i a b e n ”t h es a ng u oz h in o t ed i r e c t sb o o k l i s t ”w h i c hm a k e s u p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d i r e c tb o o k t h el a s tp a r ti sa b o u tt h es t u d yh i s t o r ya n d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 ”s a ng u oz h id i r e c t sb o o k l i s t ” k e yw o r d s :s h e nj i a b e n ;s a ng u o z h id i r e c t sb o o l d i s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二面雌日期:丛乙j 逋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至冱垒瑙 日 期:a 翼:s :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耋】盎塞 日期:垒翌= 王! 扩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中国古籍固然丰富,然所亡佚亦不知凡几。言其亡佚,也并非全部不可踪迹。 查考古人著录,可得线索;翻检古代类书、古注,其所征引让我们得见断简残篇, 吉光片羽。于是,引用书目应运而生。 引用书目至迟在宋代就出现了。最初的引用书目非常简单,但列书名而已。 常常冠于一书的卷首,或附于卷末,或收载在他书中。后来发展为解题书目,则 往往自成一书。清代以来,考据之学大兴,辑佚学也得到长足发展。古类书、古 注等成为学者们搜辑散佚文献的宝库,他们学者们从中辑佚出诸多已经失传的古 文献。为了便于辑佚和校勘,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引用书目的编辑,著名 学者朱彝尊、汪师韩、赵翼、叶德辉、金武祥等,都重视或编辑过引用书目。清 术法学家沈家本的古书目四种则是代表作,也反映了引用书目的最高水平。 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刘昭续汉书志注、李善文 选注号称中国古代四大古注,征引古文献非常丰富,且颇多失传者。沈家本取 四大古注编辑引用书目,可谓有识。i :占书目四种共四编,第一编 三国志注 书目二卷,凡著录第二编世说注书目三卷,第三编 续汉书志注书目三 卷,第四编文选李善注所引二捂目六卷。四编共著录唐前古文献2 7 1 6 目,每 一种注明第一出处,然后进行解题,根据以往著录,考辨源流,正误,存侠。 裴松之三国志注征引广博,向为学者所推重。沈家本 三国志注所引书 目序指出:“古书目之可考者,此为最古矣。”所以,沈家本以 三国志注书目 二卷为 古书目四种第一编。共著录引书2 1 0 家,较清人赵翼所列五十余家多 出四分之三,可谓详备。 l :三国志注书目作为 古书目四种之首被编入 沈寄移先生遗书乙编, 刊行于民国问。刊行以来,尚无人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本论文即在老师指导下, 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整理,以期与其他三编成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个新的文 本。当然,由于学术水平的限制,整理工作还很不到位,存在很多错误和遗漏, 有待于将来继续努力。 一、三国志注引书研究概况 陈寿三国志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十卷。是了解和研究魏、蜀、吴三国历史的最基本资料。与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合称“四史。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 今四川南充) 人。生于蜀后主建兴十一年( 2 3 3 ) , 卒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年( 2 9 7 ) 。陈寿在生前完成了三国志的写作。陈寿卒后 一百三十余年,裴松之奉诏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 3 7 2 - - 4 5 1 ) 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 今山西闻喜) 人。其为三 国志作注,开注史之先河。裴注完成于宋文帝元嘉六年( 公元4 2 9 ) ,不仅对 三国志流传有功,其以征引文献为主进行古籍注释的方法,也具开创之功, 对保存古文献阙功甚伟,为后世所效法。在裴注三国志之先,注书大都注重 名物训诂,裴注则广征博引,补充史料,以文注史,以史注史。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云:裴松之注三国志“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然网罗繁富,凡六 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匿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 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 陈寿本书焉。 裴注 :三国志为三国志的权威注本,三国志的功臣, 而与陈寿三国志并传。后世对裴注的研究也已成为l :三国志研究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裴注引书的研究,成为裴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致力于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研究的学者如清人如赵翼,林国赞,沈家本 等,近现代学者有陈垣、王钟翰、王树民、陈智超、高敏、吴金华、逯耀东、周 国林、伍野春、苏杰等。 由于裴注引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因此对裴注引书数量的考证成了裴注研 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 古代及现代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数量的统计很不一致。清人钱大 昕在廿二史考异中统计裴注引书1 4 4 种,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统计裴注 引书1 5 1 种,钱大昭在他的三国志辨疑中统计裴注引书1 6 0 余种,赵绍祖统 计裴注引书1 8 0 余种。王钟翰统计二百四五十种,王祖彝统计1 5 6 种,马念祖统 计裴注引书2 0 3 种( 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中华书局,1 9 5 9 年) , 高秀英,杨济安统计裴注引书2 0 3 种( 三国志人名索引裴注引书索引,中华 书局,1 9 8 0 年) ,高振铎统计引书2 3 6 种,张子侠统计裴氏引书2 2 7 种,虞万犟 统计裴注引书2 3 5 种( ( 三国志) 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 9 9 4 年第4 期) ,伍野春统计裴注引书凡2 2 9 种( 裴松之评传) ,杨翼骧统计有2 1 0 多种( 裴 松之与( 三国志注) ,历史教学1 9 6 3 年第2 期) ,周国林统计裴注引用书目 为2 2 4 种( 裴松之( 三国志注) 引书考,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 一) ,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 ,陈垣统计在2 3 0 种以上( 三国志注引书目,载中 国古代史论丛第七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l o 月) ,高敏统计引书达2 4 5 d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 9 6 5 年,卷四十五,第4 0 3 页。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种( :( 三国志) 说略,载经史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2 年) 。 沈家本三国志注引书目是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也是更深层次的工作,沈家本先生经过对裴注的仔细爬梳,共著录裴注引书2 1 0 家。依隋书经籍志体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计经部2 2 家,史部1 4 2 家, 子部2 3 家,集部2 3 家,较清人赵翼所列增加四分之三。而且,各注所出,一一 为之解题,考证源流,辨证得失,明其存佚,用资校勘和辑佚。所以,沈家本先 生的统计是最可信的。 二、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概论 ( 一) 沈家本及其文献学成就 沈家本( 1 8 4 0 - - 1 9 1 3 ) ,清末法学家。字子悖,号雪堂。吴兴( 今属浙江) 人。同治举人,光绪九年( 1 8 8 3 ) 进士,任天津府知府、刑部右侍郎、大理院 正卿等职。长期充任清朝修订法律大臣,曾收集我国历代法律资料,作系统整理 和考订,又参考西方各国刑法,制定 大清新刑律。沈家本精研中国古代法律 史,著述宏富,有 、读史琐言、古书目四种、三国志校勘 记、天一阁书目跋、i :天一阁见存书目跋、天禄琳琅书目跋、 书四库全书 提要政书类后等。沈家本著述等身,后人汇为沈寄移先生遗书刊行,分甲 乙两编凡3 8 种1 9 0 卷,还有很多未刊遗稿,近年陆续出版了沈家本未刻书集 纂、沈家本未刻书集纂补编、i :沈家本未刊稿七种等,沈家本研究方兴未艾, 沈家本文献学研究也应引起重视。 古书目四种是沈家本文献学研究的代表作,在引用书目编纂史上有着划 时代的意义。 沈家本把引用书目专门化,系统化,体例也更加完善,值得后人效法和研究, 编制出更好的引用书目来。 ( 二)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的成书与版本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为古书目四种第一编,有沈家本自序,然未署年 月。其发创和编辑以及成书的具体时间很难考察。沈家本熟读经史,从其现存的 著述来看,他一生有相当多的精力用于读史,治史,古书目四种当为其治史 和法律史的副产品,也是他治史的工具。当为沈家本考中进士以前数年中所撰, 约与诸史琐言同时成书。诸史琐言包括史记琐言三卷、汉书琐言 五卷、后汉书琐言三卷、续汉书志琐言一卷、三国志琐言四卷,亦 五序跋文字,所以具体时间待考。沈家本考中进士以后,乃致力于法律史研究和 制订清朝法律,其史学和文献学著述遂被法学所掩,直到沈家本身后才有后入搜 集刊刻,然终属未定之稿,诸史琐言刻本亦尚多墨钉,且不是刊刻的问题, 足征其为待整理之遗稿。沈寄移先生遗书刊刻于沈家本身后,中国丛书综 录著录,但云民国刊本,也无具体刊刻年月。沈寄移先生遗书刊成后未毁, 1 9 6 3 年中华书局据原版刷印,古书目三种又曾单行,凡二册。关于古书目 四种各自的成书年代和沈寄移先生遗书的刊刻年代,如果仔细查阅有关资 料,相信能够找到线索,毕竟沈家本的时代去今谓远,因为时间的关系和所占有 的资料有限,只能留待他日完成之。 ( 三)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的内容和体例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为沈家本古书目四种第一编,著录裴松之三国 志注所引书二百一十种。计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 部廿三家。沈家本在自序中说:“其书稽诸隋唐志,著录者多而亡佚者少,可见 南北分争之际,书籍之毁失犹未大甚。 然今多已亡佚。沈家本自序云:“今重加 编辑,依隋书经籍志之例分为四部 ,则其分类依隋书经籍志也。三 国志注所引书目为古书目四种之一,体例与其他三编相同。首列书名,次 为首见三国志注某篇,然后参考十三经、四史及汉书艺文志、隋 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进行解题,著 录并考订作者、篇卷分合、源流与流传、存佚等,对前人著录颇多订正。 ( 四)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的成就与不足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不但在引用书目编纂史上异军突起,在整个目录学史 上也应有一席之地。 如前所述,古书目四种是沈家本文献学研究的代表作,在引用书目编纂 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沈家本把引用书目专门化,系统化,体例也更加完善。 而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为古书目四种第一编,具有典范意义。但是由于沈 家本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限制,个人收减和所见的版本不多,所用的的底本和校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未都是善本,又是未定稿,刊刻时据沈氏旧稿付梓,未加校订,所以,也存在 许多不足,如书名和篇名不分,有些条目只列书名和出处,未详内容,引文有 时凭记忆书之,不够完整和准确,甚至存在讹夺脱衍现象,等待我们对它进行补 正。 三、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校补 ( 一)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校补凡例 1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以l :沈寄移先生遗书古书目三种本三国志注所引 书目为底本。 2 、参校本正史及其经籍、艺文志依据中华书局校点本,所标页码均为中华书局 校点本页码。 旧唐书经籍志省称旧志,新唐书艺文志省称新志。 3 、校补内容包括书名、卷数、正文的“脱一、“衍 、“异文”、“讹误等。 ( 二)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校补正文 l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序 裴松之l :三国志注,纂于宋元嘉中,古书目之可考者,此为最古矣。张氏 1 :书目答问吉其目载在赵翼l :廿二史札记中,乃检札记所列,仅五十余 种,遗漏实多,而舛错亦不少。如所列有孙思光献帝春秋,考l :吴志陆瑁 传有广陵袁迪,裴注云:“迪孙晔,字思光,作 献帝春秋一。裴氏他卷又称 “袁障芹,无所谓孙思光者。此必因为迪之孙而字思光,以致舛错。且 札记 已列袁嗥献帝春秋,其意殆分为二书,然孙思光则无是人也。又列夏侯湛魏 书,遍检裴注,无此书名。考晋书陈寿传云:“撰魏、蜀、吴三国志,夏 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是湛书实未成,赵氏何以虚张此 目也。一又列顾礼通语,考l :吴志顾邵传,有“云阳殷札,官零陵太守。一 裴注:“礼子基,作通语,所引通语,即纪其父礼之事。一 。“也”作“试”,有异。 案i :汉志: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欧阳 章句三十一卷。大、小 夏侯章句各二十九篇。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 篇。其序论云:“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 以敦齐鲁之问。迄孝宣世,有 欧阳、l :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 古文尚书 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未,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 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恭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锺磬 之音,於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 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今案:自古文尚书出,遂目 伏生所诵,为今文,於是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学。左思 魏都赋:“优贤著 於扬历。张载注尚书盘庚曰:“优贤扬历。历,试也”。段玉裁古文尚书 撰异云:“左时未经永嘉之乱,夏侯、欧阳等书无恙也。汉魏人於夏侯、 欧阳日:尚书於孔壁则分别之。云:古文尚书,范氏 :后汉书体例,尚如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裴氏正兴,相反盖古文尚书盛行,遂易其称为尔。但言 今文尚书而 不言何篇,略之也。裴氏时,欧阳、夏侯书已亡。度裴所引即魏都赋注, 故兼引赋语以足之。今案裴氏引尚书,但称盘庚、鸿范、君爽、文 侯之命,而不冠以尚书之名,省文耳。其称今文尚书者,必当时有此 标目,故裴得引之。其时今文是否已亡,无可考见。 段氏谓裴氏 今文 已亡者,特以永嘉之乱为书之一劫,故推测言之。 【校补】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汉志1 7 0 5 页。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二十九篇”作“二十九卷”, 有异。 3 、马融注尚书吴主传 案隋书经籍志:尚书十一卷,马融注。释文同l :唐书艺文志书类 马融传十卷。 旧唐书志作一卷者,误也。 宋史艺文志不录,盖已亡。 近人孙星衍有马郑尚书注辑本十卷。 4 、尚书郑玄注武纪 案隋志:郑玄注古文尚书九卷。 释文及新旧唐志并同。宋志 不录,盖已亡。近人辑本有焦循禹贡郑注释二卷。孙星衍辑本见上。裴氏所 引盘庚、:鸿范、君爽、文侯之命皆不标 尚书之名,省文也。 5 、诗郑玄注武纪 案 隋志:l :毛诗二十卷,汉河问太守毛茛传,郑氏笺。二 唐志郑玄笺, 毛诗训诂二十卷。释文毛诗故训传二十卷,郑氏笺。宋志同隋志。 毛诗二十卷,毛茛传,郑氏笺。二 唐志有 毛茛传十卷,是唐诗毛传 有单行者。至郑氏发明毛羲,自命日笺孔疏引郑氏六艺论云:“注诗 宗毛为主,毛羲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已意,使可识别。”然则郑笺 特因毛诗而表识其旁,如今人之签记,故谓之笺。( 此说本 卷三。艺文占第一0 艺文忐 。j 葺诗”作“唐右”,有异 6 、周礼魏文纪 案l :汉志:周官经六篇。隋志郑玄注。 周官十二卷,郑玄注。二唐 志并作十三卷。释文作十二卷。 宋志、崇文目、 晁志并作十二卷。 唐石经钱孙保所藏,宋本、明嘉靖本并作十二卷。 唐志作十三卷,未详 其故。 7 、礼记郑玄注魏文纪 案汉志:礼家记一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隋志:大戴礼 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礼记二十卷,汉九江太守戴圣撰,郑玄 注。其序录云:“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 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三篇、王氏史记二十一篇、乐记二 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繁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 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 戴之学。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 四库全书总目云:“今考后汉书桥玄传云,七世祖仁,著礼记章句 四十九篇,号日桥君学。仁即班固所谓小戴授梁人桥季卿者,成帝时当官 大鸿胪,其时已称四十九篇,无四十六篇之说。又孔疏称别录、礼记 四十九篇,乐记第十九。四十九篇之首,疏皆引郑目录。郑目录 之末必云此于刘向别录属某门。月令目录云:“此于别录属明堂阴 阳记。 明堂位目录云:“此于别录属明堂阴阳记。 乐记目录云: “此于别录属乐记。一该十一篇今为一篇,则三篇皆刘向别录所有, 安得以为马融所增。疏又引玄六艺论日:“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 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玄为马融弟子,使 三篇果融所增,玄不容不知,壹有以四十九篇属于戴圣之理? 况融所传者乃周 礼,若小戴之学,一授桥仁,一授杨荣。后传其学者有刘祜、高诱、郑玄、卢 植。融绝不预其授受,又何从而增三篇乎? 知今四十九篇实戴圣之原书,隋志 误也。又案曹褒传:又传礼记四十九篇,褒本世传庆氏礼,故日又传。 则所谓四十九篇者,当即小戴书。褒当东汉之初已称四十九篇,则非东汉末 马融之所增甚明,此亦一证也。释文云:“刘向别录有四十九篇,其篇次 与礼同名,为他家拾撰所取,不可谓之小戴礼。陆氏虽谓别录之书 非小戴,而四十九篇之篇次相同,是西汉自有。此四十九篇之书,不关马融, 此又一证也。”陆又引晋陈邵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 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又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此又一 证也。 陆又云:“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 行于世,即今之 一篇、乐记 一篇,合四十九篇。第0 0 9 2 5 页隋书卷三二 志第二七“足”作“定”,有异 8 、孔子三朝记蜀秦宓传。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事盖有不可嘿嘿 也。注刘向七略日:“孔子三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今在大戴礼。 臣松之案: 中经部有孔子三朝八卷,一卷目录。余者所谓七卷。 案汉志论语类:( - l 子三朝七篇。颜注“今大戴礼有其一,盖孔子对 哀公语也。三朝见公,故日三朝。七篇者,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 小辩、用兵、少闲,并在大戴礼。史记、汉书、文选所引, 谓之 蜀书 卷三八蜀书第八余肯所 谓。七卷”作。七篇”,有异 师古臼:“今大葳礼 有其一篇,盖礼子对鲁哀公语也三朝见公,故口三朝”第0 1 7 1 7 页汉 书 卷三。艺文志第一o 艺文志) 。脱。鲁”字 9 、禁邕明堂论高贵乡公传 案l :隋、唐志不著录。刘向别录:、礼记篇目有明堂阴阳记。汉志 礼家有: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补注。王应麟日:。隋牛弘日 案刘向别录及马宫、蔡邕等所见,当时有 古文明常礼、王居明掌礼、 i :明堂图、明堂大图、l :明堂阴阳、 位于别录,属l :明掌阴阳,而 大戴记之 、i :古明掌 遗事,此三篇其仅存者。一今案蔡邕此论亦说明堂事,其书久佚。 1 0 、礼论吴孙奋传 案隋志:礼论三百卷,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撰。二唐志三百七卷,裴于 传相。谢慈注云:慈字孝宗,彭城人,见礼论,撰丧服图及变除行 于世。释文、礼记序录作:“射慈,吴中书侍郎。 齐王传礼记序一卷, “射臣口“谢”也。 1 1 、左传服虔注武纪 案隋志: 春秋左传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二唐志、 释文 并作三十卷。宋志不录,盖已亡。后汉儒林传:服虔字子慎,作 春秋左 氏传解,又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六十条。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 隋志 所录解诂之外有:春秋左氏膏盲释疴十卷, 春秋成长说九卷, 春秋塞 难三卷。梁有服虔、杜预音三卷。春秋汉议驳二卷,服虔撰,亡。二 唐 志:释疴、成长说、 塞难三书卷同,而别有l :音隐一卷,驳何氏春 秋议驳十一卷( 旧书此书作何氏春秋汉记殆误) 。则隋志以为亡,而后出 者。然释文录服虔 :音一卷,不知隋志何以云亡也。隋志云:晋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左氏服虔、杜预,俱立国学,而唯传服羲。至隋杜氏盛行,服羲浸征, 今殆无师说。是唐初服氏不行,侵寻到宋,其书遂亡。近人有马宗楗、李贻德左 传贾服注辑本,韩暨传注。引春秋传日:“命我先人典司宗柘。 注日: “宗庙所以藏主石室者,乃壮十四年。左传文杜预注:“宗柘宗庙中藏主石 室与所引注文,所异者仅一二字。 裴氏不标何传,亦不言何人之注,皆省文。 前卷引服虔注,则此注当亦服注,杜说亦本于服也。 【校补】: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第0 0 9 2 8 页隋书卷三二志第二七。春 秋左传解谊作春秋左氏传解谊,有异。 又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第0 2 5 8 3 页 卷五七志第四七。新书) 亦叫此书名 1 2 、公羊传何休注魏武纪 汉志春秋家:公羊传十一卷,原注。公羊子,齐人。师古日:名,高。 :公羊传何休序:“传春秋者非一疏,孔子至圣,邰观无穷,知秦无道,将 必焚书,故春秋之说口授子夏。度秦至汉,乃著竹帛。故说题辞云:“传我书者, 公羊高也”。戴弘序云:“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 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 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是也。又隐二年,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者何? 无闻焉 尔。 何休注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 将焚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 故有所失也。 四库总目据此二说并称。观传中有“子沈子日”、“子司马子日 、 “子女子日 、“子北宫子日,又有“高子日、“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 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 称公羊。是并其不著姓氏者,亦不尽出于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日,尤不出于 高之明证,知传确为寿撰,而胡毋子都助成之。旧本首署高名,盖未审也。案: 此说似是而实非。戴序上文言:“春秋之说,孔子口授子夏。一下文云:“著予 竹帛。”何注上文云:“其说口授相传。”下文:“始记于竹帛。一皆无公羊寿作传。 云:之文是其为实有,已成之传,世相口授。汉志:以为隐其书而不宣,所以 免时难也。直至汉代景帝之时,始登竹帛,传之于世。则寿与予都之力,正如论 语为孔子之言,孟子为孟子之言,而实则门第子记之,遂得,谓非孔孟之 言邪。春秋说题辞云:“传我书者公羊高。释文引桓谭新论亦云:“齐 人公羊高,缘经文作传,此汉人皆以为公羊高。 魏晋以后,亦毫无异说,至子 沈子日等云云。子非传之正文,故特标名,以别之。即子公羊子日亦必非i f 传所 有,故亦标子公羊子,以别之。又如谷梁引沈子自述:公羊之语,传之者 遽以属之沈子,亦此时有之事,皆不足疑也。隋志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汉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谏议大夫何休注。二唐志作十三卷。释文作十二卷。:宋志、读书志、 通考同释文、崇文目作二十二卷。今本与徐彦疏合为二十八卷。 近有汪喜刻影宋单注本,公羊传十一卷。何注无疏,武昌书局亦刻单注大字本。 1 3 、论语蜀秦宓传 案汉志: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有两 、知道 二篇,从鲁论 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 当世重之第0 0 9 3 9 页隋书 卷三二岳第_ 二七脱。除”、。当世熏之“五字。 1 4 、孟子魏崔林传 案 汉志:l :孟子十一篇。在儒家裴氏注中称孟子之名,尔时固不为孟子讳也。 史记列传:与万章之徒。序l :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七篇。玉海谓 汉志十一篇,四篇 外书也。赵岐 孟子题辞著书七篇,又有 外书 四篇。玉海之说本此。隋、 唐志、l :宋志、 崇文目、 晁志并列儒家。 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始与 论语同入经部。 【校补】:孟t - ) 十一篇第0 1 7 2 5 页;汉书卷三o ,艺文忐第一o 孟子一篇。第0 1 7 6 0 页;汉书卷三o ,艺文忠第一o 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予 七篇。第0 2 3 4 3 页史记) 卷七l q 孟子f i j 卿列传第一 四衍。0 万帝之徒”五字,脱。孟子 ”二字 1 5 、河图括地象蜀秦宓传 案l :隋志谶纬类:河图二十卷,无篇目。l :唐志不录。隋志云:汉有 :河图九篇, 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 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云宋大明中,始禁图谶。及高祖 受禅,禁之跄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 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此 唐志之所以无此 书也。今好古之士转相搜讨,有辑本河图,篇目之可考者,括地象、帝 览嬉、帝通纪、著命、 :闽苞受、 会符、玉版、考钧,凡八。又有 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第0 0 9 4 1 页,脱 。其书出于前”五字。隋书卷三二志第二七 至宋人咧中。始禁圈谶,梁天监已后,又重j e 制第0 0 9 4 1 页;隋书卷三二志第二七。脱“命” 字 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第0 0 9 4 1 页。 隋书 卷三二志第二七。“逾”作蹄”,有异。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图龙文一卷第0 0 9 4 0 页。隋书卷三二志第二七。隋书: 有“一卷”字样 1 6 、国语韦昭注魏武纪 案汉志春秋家: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补注王应麟日:“司马 迁传赞左丘明为传,又纂异同,为国语。史通云:左丘明既为春秋内 传,又稽逸文纂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周穆公,终鲁悼公,为 外传国语。隋志:春秋外传国语凡五家。一:二十卷,贾逵注。一:二 十一卷,虞翻注。一:二十二卷,韦昭注。一:二十卷,晋五经博士孔晁注。一: 二十一卷,唐固注。又有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梁二十一卷。旧唐 志凡六家。一:左丘明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新志同此,似是无注之 本。一:王肃章句二十二卷,新志同。一:虞翻注。一:唐固注,卷并 与隋志同,新志亦同。一:韦昭注,二十一卷,新志同。一:二十一 卷,不著撰人。新志有孔黾解二十一卷,殆旧志缺孔最之名也。今诸家之注, 惟韦注尚存,为二十一卷。四库总目云:隋志作二十二卷,而此书首尾完 具,实二十一卷,诸家所传南、北宋板无不相同,知隋志误。案此书 :汉律 历志亦称春秋外传,隋唐亦称春秋外传国语,故列于春秋之后。后 来省“春秋外传四字而但称国语,自宋庠补音已然。四库总目列入杂史。 今仍隋、唐二志之例,仍附于春秋之后。 【校补】:新志无千肃 章句 二十二卷。新志无 韦昭注) 。新志脱“新志有孔龟解二十一 卷,殆旧志缺孔冠之名也。”十九字。 1 7 、战国策魏刘虞传 案汉志春秋家: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补注。王应麟日:“刘向校 书录序云中书本号,或日国策,或日国事,或曰短长,或日事 语,或日长书,或日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笑谋, 宜为战国策。又日姚氏校总目四百八十余条,太史公所采九十余条, 其事异者止五六条。朱一新日今高诱、姚宏注本难分三十三卷,实已缺一篇, 该后人分析以求合三十三篇之数也。 隋志:杂史类l :战国策三十二卷,刘 向录。二唐志同。王应麟 艺文志考云:隋志三十四卷,:唐志缺 两卷,然则今 :隋志误电。 :史通亦云三十二卷。宋志、 三十二卷第0 0 9 5 9 页,隋书: 卷三三,志第二八,脱“隋志) 三十四卷”五字 1 8 、三苍魏武纪 + 案汉志: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商 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汉兴,闾晕书师合l :苍颉、爱 历、博学三篇,断为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隋志: 三苍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贾鲂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滂喜篇,故日三苍。 :玉海( 四十四) 引元魏江氏日:“李斯破大 篆为小篆,造苍颉九章;赵高造爰历六章;胡母敬造博学七章,后 人分五十五章为三卷。上卷至哀帝元寿中;扬子云作训纂为中卷;和帝永元中贾 叔郎接记滂喜为下卷,故称 三苍。其说与隋志同。说文系传以:苍 颉、爰历、博学为三苍,盖本l :汉志为说。阎百诗日:“l :三苍之 名,以隋志为定,盖爰历、博学并于苍颉已久,而不复可别识矣。新唐志 李斯等l :三苍三卷,郭璞解。旧志斯作轨者,传写误也。 【校补】: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日三苍。第0 0 9 4 2 页,隋书) 卷= - - ,志第二七,脱“郎中”二字 1 9 、扬雄方言郭璞注蜀彭蓑传 案隋志:方言十三卷,汉扬雄撰,郭璞注,附论语类。唐志:扬雄别 国方言十三卷,在小学类,旧志同。考汉书雄传: 云:其意欲求成名于 后世,以为经莫大于 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篱莫善于苍颉,作:训纂:箴莫善于l :虞箴,作 州箴;赋莫深于离 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常璩华阳国志无辞,莫丽于二句 而日典,莫正于 尔雅作 脱。皆蝌酌其奉相j j 放依嘶驰骋公。”i 三字 法苦 日嘲【肯,童了雕虫篆刻,牡失不为”也第0 1 7 8 0 贝后汉书) 卷五_ f 列,。赋者”作 。赋乃竹 有异 2 0 、字林蜀张裔传 案 隋志:字林七卷,晋弦令吕忱撰。 而案偶章句。隐 别古箱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第0 1 9 6 3 页魏书 卷九一列传第七九,。附话”作“附托” 有异。 2 1 、顾恺之启蒙注魏明纪 案隋志小学类: 启蒙记三卷,晋散骑常侍顾恺之撰。又有启疑记三 卷,顾恺之撰。唐志无“启蒙”而有“启疑”。晋书本传:字长康。义熙初, 为散骑常侍。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予世。喙蒙通,不言著启疑,似启 1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蒙、启疑为一书而二名,故唐志但录其一。隋志复见也。裴氏记作 注,或是传写之讹。 【校补】:唐志无。启蒙”,也无“启疑” 2 2 、卫恒四体书势武纪 案隋志:四体书势一卷,晋长水校尉卫恒撰,二唐志同。晋书本传: 牛巨山为四体书势,传全载其序,裴注所引亦序文也。 以上经部廿二部。 史部 2 3 、史记魏王浚等传评 案汉志春秋家:太史公百三十篇。隋志: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 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唐志同。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