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治理制度,在改善财务信息质量、保护 投资者利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鉴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固有特征及其在西方发达 资本市场上表现出的效率, 我国于 2002 年开始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 以促进上市 公司治理改革。随着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它的运作和有效性问 题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通过对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 建立和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 基础上,首先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其有效性进行了一般理论分析,并着重分析了 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构成及特征对其运行效果的影响,理论分析指出,审计委员会 制度的有效性就在于通过履行监督、控制、沟通和报告职能来规范各方行为,完 善公司治理,进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需要具备显著的 独立性、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科学合理的工作章程,并且勤勉尽职、规模适宜。 然后以上市公司有关数据作为原始资料对我国审计委员会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实证 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和规模特征对财务信 息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即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确实如监管层 所期望的在公司治理中履行了一定的监督、控制和沟通职能,但是其积极的功能 尚未完全发挥。 最后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以提高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 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职能;特征;财务信息质量 ii abstract as a significant system to perfect the structure of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audit committe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inance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ng the investors benefit. according to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fficiency being on developed capital market in the west, chinese government began to introduce audit committee system since 2002,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 of chinese listed corporation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udit committee system in our country, its ope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have drew attention extensively. by study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udit committee system thoroughly, this paper intends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audit committee system of our listed corporations. based on a review of studies around the world, firstly,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ses audit committee system and its effectiveness, it also emphatically studies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udit committee,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this theoretical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audit committee system lies in perfect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by taking its responsibilities which are supervising, controlling, communicating and reporting. a effective audit committee requires notable independence, professional competent abilities, rational working rules, sedulity and appropriate size. secondl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audit committee system,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from chinese listed corpor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dependence, professional ability, authority and size,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t means that audit committee system in china has indeed taken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as it is expect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its active function is not yet brought into play completely.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audit committee system, and perfec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our listed corporations. key words: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responsibility; characteristic; qua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附表索引 表 2.1 博弈双方支付表达式11 表 4.1 审计委员会特征及控制变量描述统计26 表 4.2 盈余管理程度分行业统计27 表 4.3 模型 4.1 变量 pearson 相关系数28 表 4.4 模型 4.1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30 表 4.5 单变量分析结果32 表 4.6 模型 4.2logistic 多元回归结果33 湖 南 大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财务信息的可信性,特别是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关 注,驱动了审计委员会的产生和发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审计委员会制度已成 为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这种治理制度正日益彰显出积 极的作用。特别是 2002 年 7 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通过对审 计委员会的重新定义,对其职能的重新阐述,进一步加强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 理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有:由于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加上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缺位,使得管理层等 内部人实际控制着公司。 “内部人”控制使董事会的控制权被削弱,致使财务报告 舞弊事件频频发生,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害。如何完善上市公 司治理结构,改进现行的监督机制,从而改善财务信息质量、重树投资者信心, 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固有特征及其 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效率,我国开始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以促进 上市公司治理改革,解决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2002 年年初,中国证监 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 该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上 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 核等专门委员会。 ” 这意味着官方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组建审计委员会的要求。 2004 年 8 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 法 ,其中规定“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 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 时至今日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已有五年的时间。虽然目前审计委员会 的设立仍采取自愿的方式,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据 统计,截至 2004 年年底,沪深两市中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已过半数。随着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它的运作和有效性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重 视。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应具备的特征是什么?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已设立 的审计委员会是否能够有效地履行相关职责,并实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 高财务信息质量的目的呢?这需要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委员会 制度及其有效性问题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我的导师主持的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0372040) 中国独立审计管制及改进研究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期望通过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其有效性的系 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丰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更重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 2 要的在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进而为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成果 审计委员会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 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外部审计提供支持, 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它作为一项公司治理制度已存在六十余年,国外大量的学 者对这一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有的研究文献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研究将审计委员会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否能够发挥 积极作用。如 defond 和 jiam balvo(1991)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成立能降低 公司高估盈余的可能性1。collier 等(1996)认为审计委员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 阻止通过妥协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费用,审计委员会在监管外部审计和保证审计 范围的适当性方面是有效的2。dechow 等(1996)以行业和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 量,经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中多数是内部董事的公司及没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 可能财务造假3。mcmullen(1996)的研究发现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很少设置审 计委员会,据此他们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提高了财务报告和披露的质量4。 wild(1996)的研究发现建立审计委员会后公司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明显增大5。 hai yap teoh 和 chui choo lim(1996)通过随机挑选 100 名马拉西亚会计师事务 所的会计师和 100 名马来西亚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师参与其设计的思想实验,发现 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6。simon(2001)研究表明审 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范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7。gibbin (2001)通过调查加拿大的审计合伙人后发现审计委员会是协商处理问题的最佳 场所,尤其在处理会计审计方面的问题时是非常有效的8。 上述学者的研究基本肯定了审计委员会在提高财务报告和披露质量、维护审 计师独立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少数文献表露了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怀 疑。 birkett (1986) 认为尽管设立审计委员会得到了 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 nyse(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 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的明显鼓 励,但是由于缺乏明晰的、一致的审计委员会的操作指南,这些机构支持成立审 计委员会的目标难以达到9。linsell(1992)认为似乎日益增加的审计委员会的 影响程度还没有给公司责任观带来重大改善,也没有恢复公众对财务报告的信心 (杨忠莲,2003)10。menon 和 williams(1994)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出现只 是为了提升公司形象而非真正依赖他们11,lennox(2002)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david,2003) 12。beasley(1996)使用 19801991 年间 75 家因为违反 1934 年证券法规则而被 sec 处罚的公司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出现并 硕士学位论文 3 未显著减少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13。 另一类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则着眼于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构成,通过实证 分析方法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委员会业绩之间的关系,以探求有效的 审计委员会应具备的重要特征。 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外学者通常以外部董事在审计委员 会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替代变量,考察审计委员会在提高 财务信息质量方面的有效性。wright(199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的 比例对财务报告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并且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比例与 sec 财务 造假处罚公告概率成负相关关系14。lee 等(2004)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特 征与公司继任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呈现正相关,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在发生审计师变 更时可以提高公司审计质量,减低审计师变更的负面影响15。raghunandan 等 (2001)的研究发现,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公司其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构 成的可能性较正常公司的要小,拥有注册会计师的概率也较低16。beasley 等 (2001) 发现存在财务欺诈的公司其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较低17。 carcello 和 neal (2000)也发现,当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很低时,审计师很少给财务上陷入困境的 客户出具非持续经营报告18。april klein(2002)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上 市公司的非正常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尤其是在审计委员会主要由外部 独立董事构成的时候,上述结论中的负相关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19。bradbury (2004)在研究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和非正常应计表示的会计政策的关 系时发现,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高质量的会计政策相关20。 chtourou 等 (2004) 研究发现公司调增会计盈余的行为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呈显著的负相关21。 也有一些学者着重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背景入手对专业性特征进行了探讨。 kalbers 和 fogarty(1993)在研究审计委员会成员与总经理的关系时,将行业知 识与权力平衡联系起来, 认为这样的知识有利于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22。 dezoort 和 salterio(2001)发现审计委员会对公司治理和财务审计知识的缺乏会影响他们 对会计处理是非的判断23。felo 等(2003)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财务专家 的比例与财务报告的质量显著正相关24。carcello 和 neal(2003)研究发现,具 备较高独立性、较好的公司治理专业人士和更低的持股比例成员的审计委员会, 更不可能因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而更换审计师25。biao xie 等(2003)研究也发 现具有公司或者财务背景成员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抑制盈余管理26。bedard 等 (2004)通过对比高、低非正常应计收益两组公司得出结论:独立的、至少配备 一个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更不可能进行激进的盈余管理手段27。bryan 等 (2004)和 anderson 等(2004)的研究结论也支持配备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 能够提高收益质量28,29。defond 等(2005)的研究发现在审计委员会配备财务会 计专业人员的公司,其 3 天内的 cars(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s)有显著的正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 4 相关30。carol liu(2004)研究发现,由独立的和具有财务背景的董事组成的审 计委员会能够减少分析师预测的离差和修正的挥发性,还能够减少分析师对以前 的盈余信息的过度或者不足反应, 即提高了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31。 joon s. yang 和 jagan krishnan(2005)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行业经验越多该 公司的季度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32。krishnan(2005)研究表明独立的和拥有财 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和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生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3。 另外也有少数学者在考察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特征的同时,还考察了 活跃性特征。如 dezoort 等(2003)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活跃性与公 司盈余的信息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4。biao xie 等(2003)则发现审计委员会 的会议频率、外部董事所占比例以及具有专业背景的成员所占比例与可操纵性应 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6。anderson 等(2004)通过研究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 结构与盈余的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拥有更加独立和活跃的审计委员会的公 司的盈余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29。abbot(2004)研究发现,至少包含一名财务 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和财务报表重述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活跃性同样与 财务报表重述负相关35。 从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本身的有效性问题,已 有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审计委员会设立本身并不 能为其发挥有用功效提供充分的证据。进一步地,通过对审计委员会内部构成的 深入考察,大量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审计委员会 的内部构成,包括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等方面的特征,而且已有的研究结论 也基本一致,即独立性、专业性以及活跃性特征是审计委员会的有效保障,在提 高财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2.2 国内研究成果 从 1999 年开始, 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 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介绍和对我国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思考, 研究方法也多是采用规范性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正式实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也开始转向审计委员 会的建立情况及其运行的有效性,部分上市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审计委 员会具体信息为学术界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 陈汉文、夏文贤和陈秋金(2004)的研究指出审计委员会增强了信息在公司 内部的传递和透明,但对公众获得充分的信息助益似乎不大36。杨忠莲和殷姿 (2006)研究表明舞弊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比非舞弊公司成立审计委员 会的可能性要小,说明我国公司审计委员会在监管财务报告方面已初见成效,即 审计委员会有减少财务舞弊的可能性37。夏文贤和陈汉文(2006)研究发现公司 硕士学位论文 5 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师变更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外部审计师变 更时审计收费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8。王跃堂和涂建明(2006)以 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为反应变量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 果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39。杨忠莲和杨振慧 (2006)通过对沪深 20022004 年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后, 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财务报表重述显著相关40。谢永珍(2006)研究发现: 设置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违规现象发生率显著地低于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 司,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维护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 时也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没有从根本上起到维护关联交易规范性的作用,审 计委员会的设置及其运作对上市公司稳定的财务状况的形成也不具有显著作用 41。殷枫(2006)的研究发现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 息方面没有发挥积极效应42。 上述文献表明, 国内学术界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有效性问题也存在着争议。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上述研究仅停留在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运行情况及有 效性进行的初步评价。近年来,有少数学者开始着眼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审 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王颖、王平心和吴清华(2006)从盈余管理的视角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独立 性和专业性特征的影响,以验证现阶段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实施效果。通过对 2002 2004 年详细披露审计委员会具体组成的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审计 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审计委员会 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43。 翟华云(2006)通过对深、沪两市20022004年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审计委 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 量,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但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及 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这说明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 是有效的,但还要进行完善44。 王雄元和管考磊 (2006) 以 20022005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能 够公开搜集到审计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非金融公司为样本, 对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专业性、活跃性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 研究。研究结论证实了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而 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及频繁的开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45。 李斌和陈凌云(2006)以上市公司是否发布年报补丁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 理变量,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等方面的特征对我国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 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比较低,与此同时,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权威性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 6 的提高、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这些研 究结果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已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地发挥提高财务报告 质量的作用46。 总体来看,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从审计委员会特征视角探讨审计委员会制 度有效性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具体来看,上述文献中涉及到的审计委 员会特征包括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活跃性和规模等方面,所采用的表征审 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反应变量也不相同,实证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尚不能为我 国全面评价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提供充分的经验证据。因此,以我国上市公 司审计委员会的相关信息为基础,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实证研究十分必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其 有效性进行了一般理论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构成及特征对其运 行效果的影响,然后以上市公司有关数据作为原始资料对我国审计委员会运行的 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依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 合的方法。规范分析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有助于诠释问题的本质。但是规范分 析带有主观价值判断,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会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差异,而实证分析 的数据源于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其结果则反映经济生活的现实,故结合使用两种 分析方法,能使本文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对审计委员会的 职能进行分析,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界定,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审计委 员会有效性的特征因素,对研究问题“应该怎样”做出了回答;在规范分析的基 础上, 运用相关数据对审计委员会特征之于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 以评价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这是对研究问题“是怎样”和“为什么是 这样”做出的回答。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统计描述、皮尔逊相关系数 分析、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本文包括绪论在内共分为 5 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 1 章绪论。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及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 2 章是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其有效性的一般理论分析。首先介绍了审计委 员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然后通过构建博弈模型阐释了审计委员会制度在防止审 计合谋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对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还 硕士学位论文 7 对审计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的设置模式进行了描述;最后对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 性进行了理论界定。 第 3 章立足于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构成及特征,着重对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专业性、权威性和活跃性、规模等特征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第 4 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的实证考察。本章采用实证 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两个角度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独立 性、专业性、权威性和规模特征之于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性,以评价我国上市公 司审计委员会是否有效地履行了监督、控制和沟通职能。 第 5 章是提高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的政策建议。本章根据前文理论分 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以推动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 8 第 2 章 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其有效性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1.1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起源 一般认为,审计委员会制度源于震惊审计界的美国 mckesson & robbins(迈 克森罗宾逊) 药材公司倒闭案。 作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和注册登记的公司, 该公司及其相关公司的十余年的财务报表一直是由当时享有较高声誉的会计师事 务所(普莱斯华特豪斯公司)进行审计的,并且一直发表了正确适当的意见,实 际上 1937 年度的财务报表中含有巨额虚列的资产和销售收入。审计师在审查时, 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询证,也没有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而是听信了管理人员的 陈述,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47。这一案件充分暴露了审计质量问题,引起社会 公众对于审计师未能尽查核之专业注意、查核程序不足而未能发现该项舞弊,以 及审计师的超然独立性及专业能力产生质疑。针对此案,美国证券交易理事会 (stock exchange council,sec 前身)在其发布的会计系列文告第 19 号 (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 no.19)中首次建议由董事会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代 表股东负责选任外部注册会计师,该文告同时建议由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应由 非执行董事组成,除负责选择注册会计师外,还负责参与洽谈审计范围与合约, 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防止同类事件的发生。同年,纽约股票交易所也发 表类似建议:由董事会组成非公司管理董事参与的特别委员会负责选任注册会计 师是有必要的。这个特殊的委员会便是后来的审计委员会。 2.1.2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诞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发展较为缓慢。即使 在 1967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建议所有的股份公司必须设立由非执 行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也只有通用电气等极少数公司建立了审计委员会。直 到 1968 年,纽约州审理 scott & barchris 建筑公司案件,提出董事会应对错误和不 真实的财务信息负责,并处罚了 4 个非执行董事,人们才进一步意识到建立审计 委员会制度,对财务报告进行监督的必要性。1970 年美国“水门事件”暴露出上 市公司从事非法政治捐献和海外贿赂等不法行为,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审计委员会 角色与责任的广泛讨论。sec 分别在 1972 年和 1974 年发布第 123 号、165 号会计 系列公告(asr)中,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这一要求在 1978 年的 sec 公告中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从此,审计委员会制度开始在美国资本市场普及 并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运作指南和职责说明,审计委员会制度仍处于 探索阶段。直到 1987 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即瑞德威委员会, 硕士学位论文 9 treadway commission) 就审计委员会问题发表了一份公开报告,提出了具体的操 作指南。其中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应,所揭示的 良好实务指引也成为评估审计委员会绩效的重要标准。从此之后审计委员会制度 在美国走上了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道路。 20 世纪 90 年代后,许多机构和组织开始关注审计委员会问题,他们的报告 或建议推动了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和完善。1991 年,美国会计总署(gao)发表了 一份题为“审计委员会:为强化银行监督要求立法”的报告,试图寻求以更严谨 的立法影响审计委员会制度。1991 年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改善法(fdicia)中 强调了 gao 的观点,要求总资产在 5 亿美元以上的银行,设立由外部董事组成 的审计委员会。1992 年 3 月,美国法律协会(ali)发布了一份名为“公司治理 的原则分析与建议” 的 “最后提案” , 其中对审计委员会职责进行了论述。 1992 年,赞助组织委员会(coso)的瑞德威委员会(treadway commission)发表了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其中重申了审计委员会在监督内部控制过程 中的关键地位和积极功能。1993 年 sec 下属的公众监督委员会(pob)对审计 委员会的职责作了进一步的规范,1995 年 pob 又发表了第二份有关审计委员会 的报告“董事、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保护股东利益的联盟” ,报告中再次强 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关键角色。1999 年 2 月,在 sec 全力支持 下成立的蓝带委员会(brc)发布了对改进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报告与建 议 , 旨在使审计委员会成为投资者利益和公司诚信的最后监督者, 并要求上市公 司将其以正式的形式写入公司章程中。该报告提出的十项建议被 sec 完全采纳, 它确立了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基本规范,成为美国审计委员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里 程碑式的报告。 最近促进审计委员会制度变革的当数 2002 年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2001 年底世界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及随后世 通、默克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曝光,引发了人们对审计委员会及公司治理结构 的普遍质疑。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会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试图从 根本上解决制度性的漏洞。该法案扩大了审计委员会的会计监管权,强化了审计 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职能。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美国 的做法,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审计委员会制度变革的热潮。 审计委员会制度起源并完善于美国。从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审计委 员会制度因财务报告舞弊案件而发生,其历次重大变革也无不与公司治理危机和 财务舞弊案件直接相关。在相关职业组织和立法机构的推动下,审计委员会制度 treadway commission 是由几个职业组织构成的,包括:美国会计学会(aaa)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财务执行官协会(fei) 、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以前的国家会计师学会 naa)和国际内部审计 师协会(iia) 。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 10 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2.2 审计委员会制度与防止审计合谋:一种博弈分析 由于现代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日益分散,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与专业化程度的不 断提高,公司的股东们通常不再直接作为公司的经营者,而是作为委托人,将公 司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作为代理人接受股东的委托,代 理他们经营企业,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 出现使得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成为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定期编制和报送 财务会计报告是解决或缓解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 财务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经理人作为信息优势方,有着一定的机会主义行为倾 向,很容易转化为在信息提供方面损害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行动,即提供低质量 甚至虚假的财务报告,为此需要外部注册会计师来监督财务报告的质量48。注册 会计师审计质量本身又来于其能否独立、客观和公正地行使监督权。而在股东的 过度分散的情形下,经理人拥有公司的实质控制权,股东作为审计业务的委托人 被边缘化,经理人成为了审计业务的实际委托人,即由经理人聘请注册会计师对 其自己提供的财务报告质量进行鉴证,并决定审计报酬。这样的制度安排更容易 引起经理人在财务报告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不利于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 性和保障财务信息质量。为此,需要通过成立一个独立于经理人并且具有相关专 业知识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来代表股东负责管理企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 以阻断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不良影响,这就是审计委员会。 为了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有更直观地认识,本文通过构造一个经理人与 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完美信息博弈模型来解析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机理。我们假设经 理人与注册会计师都是理性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风险中立。经理人的会计 行为在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在后,他们相互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经理人 有两种行为选择,即“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与“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 ,注册会 计师在收到经理人的行动信号以后也有两种行为选择,即“保持独立性”与“丧 失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选择行动后博弈结束。 我们定义,在经理人选择“提供真实财务报告”行动时,经理人的效用是 u,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选择“保持独立性”行动,注册会计师的效用是 r;而如果注册会计师选择“丧失独立性”行动,则可能会产生一个声誉损失 p, 此时注册会计师的效用是(r-p) 。在经理人选择“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行动时, 注册会计师若选择“保持独立性” ,必然会受到来自经理人的压力,面临更换注册 会计师的威胁,这会给注册会计师带来 ra的“准租金”损失,同时,由于经理人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须承担一定的额外成本 pm, 这时的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的支付 函数为(u-pm,r-ra) ;注册会计师若选择“丧失独立性” ,即与经理人合谋,这 硕士学位论文 11 时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可以分别获得 u和 r的额外收益,但是由于存在监管部 门对审计质量的事后监督,双方的合谋也有可能会受到查处,假定合谋行为受到 查处的概率为 b,被查处时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的损失分别为 fm和 fa,此时双方 的支付函数是(u+u-bfm,r+r-bfa) 。 表 2.1 博弈双方支付表达式 经理人 注册会计师 提供真实财务报告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保持独立性 (u,r) (u-pm,r-ra) 丧失独立性 (u,r-p) (u+u-bfm,r+r-bfa) 下面使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上述博弈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首先考虑在经 理人选择“提供真实财务报告”行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选择“保持独立性” 的效用 r 显然要比选择“丧失独立性”的效用(r-p)要大,所以注册会计师会 选择“保持独立性” 。然后考察经理人选择“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行动的情况,注 册会计师选择“保持独立性”的效用是(r-ra) ,选择“丧失独立性”的效用是 (r+r-bfa) ,分以下两种情况: (1)当 r-ra r+r-bfa,即 r+rau-pm,则经理人选择“提供真实财务报告”的期望 效用较高,此时该博弈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为(提供真实财务报告,保持独立 性) 。 当式 2.2 成立时,要分两种情况: (1)若 uu+u-bfm,即 u bfa(式 2.2)和 u bfm(式 2.4)同时成立时, 该博弈出现唯一的一个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丧失独立性) , 即双方合谋。 在公司治理中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由于审计委员会拥有对公司财务报告生 产过程与体系的监督权,经理人的舞弊能力将受到限制,也就是说经理人与注册 会计师合谋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成本,相应地双方获得的合谋收益将会减少, 表现为 u和 r减小;而且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报酬和监 督的制度安排,阻断了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在经济利益方面的直接联系,可以减 少经理人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负面影响,表现为 ra的减小。在外部监管力度不变 的情况下,即 bfa和 bfm保持不变,随着 u、r和 ra的减小,式 2.2 和式 2.4 将 难以成立,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的博弈均衡点就会离开“合谋”点,从而使注册 会计师保持其独立性。这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建立能够改善博弈结果,有助于提高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3 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能 建立审计委员会的初衷是为了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公司财务 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审计委员会实务的发展,审计委 员会的职责从仅仅关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拓展到对公司整体财务呈报体系的 全面治理,并涉及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当局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道德问题、 利益冲突问题及对违法舞弊行为的调查等多个方面。美国的瑞德威委员会、公众 监督委员会、蓝带委员会的报告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协会的 macdonald report、证券管理部门(csa)发布的公告,以及英国审计实 务委员会的 ccab 公报和 cadbury report 等均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有过定义和描 述。综合上述报告,我们总结出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责包括如下方面: (1)对公 司财务报告体系及财务报告质量进行监督; (2)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稽核 部门及工作予以监督和评价; (3)对公司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合约、审计计划与 过程及审计建议书和非审计服务进行复核与评估; (4)负责对公司管理当局涉及 财务会计报告的重大判断、估计、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以及会计原则、会计政策的 复核、评估; (6)负责管理当局、内部稽核部门与外部注册会计师之间相关事务 的沟通与协调; (7)向董事会与股东会就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绩效进行报告; (8) 负责其它规划控制(如对管理当局营运计划的复核)及特别调查(如利益冲突和 不法行为等) 。 据此我们将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归纳为监督、 控制、 沟通和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 5 个 硕士学位论文 13 方面,其中“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和“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 实施” 属于监督职能; “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和 “审核公司的内部控制” 属于财务信息质量控制职能; “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 则属于沟通 职能。 2.4 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模式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同特征,导致各国上市公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