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书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除了来自中国 哲学和美学精神的孕育,它使用的媒材也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笔、墨、 纸、砚这些物质材料的基本特性着手,沿着这些基本材料的历史发展,试 图找出它们对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及美学特征的影响。其中,毛笔笔锋尖细、 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这使得中国书画更易成为一种自由表达的线的艺 术;松墨和油墨易于稀释和调和,而且不粘、不涩、不滞,可以保持运笔 的灵活,并通过墨汁的浓淡变化实现写意的目的;中国书画的用纸( 特别 是宣纸) 具有吸附软笔水墨的特性,不仅适宜于毛笔的书写,也有利于发 挥墨的特性。特别是生宣和熟宣使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和工笔画富有神气; 砚作为中国特有的书画用具,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墨的质量,因此也就 直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质量。本文认为,笔、墨、纸、砚的组合,构成了 中国书画艺术完备的材料体系,这些材料不仅使中国书画艺术具有了坚固 的物性根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艺术的精神特质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质料书画美学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a r to f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 p a i n t i n g h a si t so w np e c u l i a re t h i c a i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i t ss t y l ei si n n u e n c e db y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b e s i d e s , t h em a t e r i a l st h a ti t a d o p t s a l s oe x e r ti m p o r t a n t i n f l u e n c e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a t e r i a l ss u c ha sb m s h p e n , c h i n e s ei n k ,p a p e ra n di n ks t o n e t r a c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f n e n to f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 , t h e t h e s i sa i m st of i n dt h ei n n u e n c eo f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o nt h e s t y l ea n d a e s i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i n e s ec a l i i g r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 t h eb r u s hp e ni s s h a r p ,s o f ta n de l a s t i cs ot h a tc h i n e s ec a n i g r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i sl i k e l yt o b e c o m ea na r to fl i n e c h i n e s ei n kc a nb ed i l u t e da n da t t e m p e r e d m o f e o v e r ,i t i sn e i t h e rs t i c k y ;n o fa s t r i n g e n tn o rs t a g n a n t t h e s ep r o p e r t i e sm a k ep e o p l e a b l et ow r i t eo rp a i n tf r e e l y :t h ep a p e rf o r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 , e s p e c i a u yr i c ep a p e r ,c a na b s o r bc h i n e s ei n ko fv a r i o u sk i n d s i ti ss u i t a b l ef b r c a l l i g f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u s i n gb m s hp e n i ti sa l s oc a nd i s p l a yt h ea d v a n t a g e o fc h i n e s ei n k a so n eo fu n i q u ei n s t m m e n t sf o r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 p a i n c i n g ,i n ks t o n ed e c i d e st h ee x q u i s i t e n e s so fc h i n e s ei n kt os o m ee x t e n ta n d t h e r e f o r e d i r e c t l yi n n u e n c e s t h e q u a l i t yo fa r tw o r k s t h ep r c s e n tp a p e r b e l i e v e st h a tb m s hp e n ,c h i n e s ei n k ,p a p e ra n di n ks t o n ea l t o g e t h e rc o n s t i t u t e t h ec o m p l e t es y s c e mo fm a t e r i a l sf o r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 t h e s e m a i e r i a l s1 a y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a ts u b s t a n t i a l l e v e lf o rc h i n e s ea r ta n dd e t e r m i n e i t ss p i r i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o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k e yw o r d s :m a t e r i a l s ;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a n dp a i n t i n g ;a e s t h e t i c s i l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搜论文没有剿窃、抄 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a 至至 编年主 月曰 引言 在美学史上,人们一般习惯于通过文本分析把握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并对其蕴 藏的艺术精神做出合乎规律的阐明,而很少从媒介材料与艺术关系的角度寻找和探讨 艺术品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意蕴。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在 人类艺术史上,我们发现艺术从观念到形式的演进,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都 与媒介材料的变革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它所依托的 材料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剖析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这两种最具有 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应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思想旅程。 中国书画艺术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是笔墨纸砚,这些材料直接影响着书画艺术的形 式构成以及艺术趣味的表达。比如,毛笔笔锋尖细、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这使得中 国书画更易成为一种自由表达的线的艺术;松墨和油墨易于稀释和调和,而且不粘、 不涩、不滞,可以保持运笔的灵活,并通过墨汁的浓淡变化实现写意的目的;中国书 画的用纸( 特别是宣纸) 具有吸附变化多端的软笔水墨的特性,不仅适宜于毛笔的书 写绘画,也有利于发挥墨的特性。特别是生宣和熟宣使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和工笔画富 有神气:砚作为中国特有的书画用具,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墨的质量,因此也就直 接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质量。任何艺术创造都不能离开媒介质料的支持,不同的材质赋 予作品不同的审美特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书画所使用的笔墨纸砚等质料所 造成的美感是其他任何画种都无法达到的。同时,作为传递艺术内涵的媒介手段,它 们本身具有文化符号性和一定的精神意义作为特殊的传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它们 凝聚着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和性格。 本论文从笔墨纸砚这些媒介材料的变革与发展着手,探求影响中国书画艺术物质 层面的因素。这种研究,摆脱了一味从书画艺术本身寻找其发展变化缘由的窠臼,为 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之所以有别于西方,具有迷人的东 方神韵,与笔墨纸砚这些独特的媒材密切相关;或者说,也只有在中国传统哲学背景 中被选择的这些物质材料,才决定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审美特性。基于这种观点,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材料,即笔墨纸砚的发展与变革:第二章 阐述笔墨纸砚的审美特性及其艺术表达功能的变化与发展;第三章探寻中国书画材料 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关系,以及这种媒材对中国书画艺术精神的影响;最后余论部 分,是对中西书画艺术媒材的比较。 第一章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材料 中国古人从事书法、绘画创作,有一套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 基于这些工具在艺术创造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与文人活动的密切关联,人们一般将它 们称为“文房四宝”。就四种媒材的关系而论,毛笔是艺术家传情达意、使艺术构思获 得物化形式的重要媒介;墨根据需要加水研磨、调和后方能使用,然后依靠毛笔的传 达,在纸、绢上实现固态化;与此紧密相关的纸绢,则是毛笔和水墨获得对象寄托的 工具,是艺术家创作时的对话者和合作者,纸、绢若不能提供很好的条件,就会直接 影响笔、墨的艺术表现。砚是墨生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文房”中的重要装饰品。在 笔、墨、纸、砚之间,笔只有依靠墨的滋润才能发挥它作为书写工具的功能,墨只有 被砚盛载才能以墨的形式存在。同时,笔只有最终落实到纸、绢上才能生成物态化的 艺术作品。由此看,笔、墨、纸、砚的关系是“相依为命”的关系。这里的“相依” 是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缺一不可的材料系统;这里的“为命”,是说它们共同保 证了艺术作品的对象生成。 第一节笔 毛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和文明符号,要全面具体地分析中国书法绘画 艺术,就要从毛笔谈起。毛笔历史久远,从考古发现看,它应产生于新石器晚期。在 距今四至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许多彩绘陶器出土。这些陶器上所绘的图案, 有的像树枝脉纹一样细腻,有的像水波涟漪一样流畅,笔触流利清晰,挥洒婉转自如, 粗细轻重得体,色彩和水份饱和。从这种特点看,这些图案不可能是用竹木削成的硬 2 笔完成,而必须用蓄水多,柔软而有弹性的裹束起来的毛才能做到。这应该是毛笔最 早的雏形。到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已经逐渐代替刻刀,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这从出 士的战国时期的简牍可以看到。但是,这种书写工具在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名称。比如, 秦国称“笔”,燕国称“弗”,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笔” 才作为一个称谓被固定下来。 毛笔形制的确立,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笔头与笔杆的联结 方式上。战国以前,毛笔笔头的做法是将毛束在笔杆外围,用丝线捆扎,涂漆加固。 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笔头中空,使用时容易发叉。秦朝以后,改变了这种方式。一 般认为,是秦国的蒙恬对毛笔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他将笔杆一端掏空,将笔头纳 入此空腔中。这种新的工艺虽然并没有改变毛笔的基本样式,但就书写的便捷性和适 用度而言,却为后世毛笔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性质和规范。 秦汉时期,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已大量使用,对毛笔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 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实物来看,当时制作毛笔选毛已经十分精致。笔头材料不仅使用至 今仍广泛流行的兔毛,而且使用了鹿毛、狼毛、虎毛、雉毛等。由于汉字形体和笔画 的演进,书写时要求毛笔笔头既劲健、富于弹性,又要蓄水量大。同时,壁画这种艺 术形式出现,对毛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披柱法的产生,正是应此要求而出现的。所 谓披柱法,就是选用比较坚硬的毛作为中心,然后在笔柱外围覆以比较软的披毛。这 样制成的毛笔笔头既劲健,蓄水量又大,适合快速、大量书写,并适于绘制大幅壁画 和勾画较长线条,于是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成为此后我国毛笔制作的基本工艺。从 史籍看,这种披柱法的造笔工艺也应起自蒙恬,如宋马镐中华古今注云:“世称蒙 恬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所为苍毫,非为兔毫竹管笔也。” 这里所谓的“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披”,讲的就是披柱法的问题。 秦汉时期的毛笔除了笔头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外,也十分重视笔的装饰,这意味 着那一时期人们已开始注意书写工具自身的审美品质。毛笔一般皆配以笔套、笔匣。 其中,笔套多竹制,笔匣多以漆彩绘,美观大方。当时还流行“簪笔”的风尚,即将 毛笔插于发中,这是当时的一种礼仪装饰。中华古今注云:“簪日笔。”从这种以笔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2 5 页。 3 作簪的功能看,当时的毛笔笔杆一般端部较细,与后世的形制仍稍有不同。 自秦汉时期毛笔形制确立并得到发展以后,三国时期韦诞又将制笔工艺向前推进了 一步。韦诞,字中将,三国魏人,善书。他对笔、墨、纸等书写工具均极为讲究,并 且擅长自制笔墨。他所制作的毛笔被称之为“韦诞笔”。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他的齐 民要术里对韦中将的制笔方法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其大意为。韦诞制笔以兔毫和 青羊毛为主,兼而用之,并以兔毫或者青羊毛为柱,可以说是早期的兼毫笔。其制作 过程从选毛、拍毛、整齐、卷裹,到分层匀扎,装套等,反映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制笔 工艺流程。两晋时期,制笔工艺在毫毛选采、配伍及技术上又有提高和改进,出现了 鼠须笔,它主要是由狸毛、鼠须制成,这类毫毛比兔毫要刚劲许多。但是王羲之在笔 经中说“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锋芒,余未之信也,鼠须用未必能 佳,甚难得人须作笔甚佳。”。从王羲之的这段话看,他对鼠须笔的优点看得不重, 而且他把毛笔毫毛的选取范围扩大到了人自身。由此看来,有人说王羲之只有借助于 鼠须笔,才能作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来:这种说法是颇有疑问的。但后 人却把“鼠须”视为笔毫中的极品,如宗黄庭坚谢送宣城笔诗云:“宣城变样蹲鸡 凝,诸葛名家择鼠须。”认为鼠须是“宣笔”名家诸葛氏的首选极品。胡天游无笔叹 诗中也说:“宣城鼠须不可索”。说明它是极为难得的昂贵之物。鼠须笔虽好,但太难 求了,后人所制的“鼠须笔”纯毫的已很少,往往是兔毫笔,只是加进了几根鼠须。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也熟知制笔之法,他在笔经中说道:“凡作笔须 用秋兔。秋兔者,中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冬去秋近, 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 是以兔肥,肥则毫长而锐,此则良笔也。”盘从中可以看出他选材的讲究。笔经又日: “时人咸言兔毫无优劣,管手有巧拙。” 他认为笔管轻便则有利于书写,重了就不太 好。这些都说明了王羲之对制笔工艺的高度重视。这种精工制作的毛笔,既是当时汉 字笔画变形以及绘画技法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反过来对书画技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2 5 页。 咻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2 4 页。 o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2 4 页。 4 隋唐时期,制笔工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有新的改进,并因科举取士需要 大量的文策书写而臻于兴盛。唐代毛笔的形状多是粗杆、短锋,笔头原料以兔毫为主, 另有少量鼠须、羊毫等。由这种笔杆粗壮的形制,可以看出以毛笔当作发簪的习惯已 经消失,只是为了适应书画的要求而制作。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风行天下的 宣州笔。宣州笔起于何时,史书记载未详。一般认为与蒙恬有关。蒙恬用中山兔毫制 作的毛笔,可以说就是宣笔的始祖。自从秦时用兔毫制笔之后,两汉魏晋皆崇尚兔毫 笔。特别是到了唐代,用宣州兔毫制作的紫毫笔,精致绝伦,名噪一时。唐代大诗人 自居易,为了表达他对宣州紫毫笔的喜爱,曾经写了一首紫毫笔,兹录如下:“紫 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 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如何, 愿赐东西府御史,愿赐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阕,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 衙奏,君有动言童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 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从诗人这首百余字的诗文可以看出:唐代的宣笔,以兔毫为主,选料精审,质量 高超。它也就必然受到宫廷宫府的重视,并且成为向皇上进贡的贡品。同时这也说明 宣州紫毫笔,在当时价如金贵,颇不易得,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除了白居易以外, 还有不少诗人包括韩愈、薛涛等人都曾对宣笔大加赞颂。唐代文人雅士对宣笔如此推 崇,根本的原因就是宣笔在选材和制作上,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唐笔用料,虽崇 尚兔毫,取其劲挺,但是上好的鹿毫、羊毫,也是配合使用的。当时最为流行的是锋 短形如鸡距的“鸡距笔”,它也是宣笔的一种,毫芒犀利劲健,如剑如戟,使书写者的 笔力得以施展。自居易还曾为鸡距笔作赋一首鸡距笔赋,并且强调“以中山兔毫作 之尤妙为韵”,他夸赞说“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由兔毛”。因此,无论是紫毫笔 还是鸡距笔,毫毛的采选都是至关重要的。明屠隆考盘余事云:“笔之所贵者,在 毫”,它同时还记载了古人对兔毫的赞许以及毫毛地采取的一些具体原则。古人认为鸡 鸭之毛只是五色可观,狐毛、虎毛、羊毛、鹿毛、羊须、胎发、狸毛等都比不上兔毫, 而且又以“祟山绝壑中者兔肥毫长而锐”;同时还有“秋毫取健,冬毫取坚,春夏之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2 9 贞。 毫则不堪矣”的说法,甚至说“中秋无月则兔不孕,毫少而贵。”由此可见,古人对毫 毛地采取是极为谨慎和严格的。唐代毛笔丰富多彩,工料精致,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 珍品。无怪乎上至帝王大臣,下至诗人文士,眷爱如此之深。 到了宋代,宣州制笔名工辈出,制笔技术不断提高,能够继承和发扬唐代宣笔优 良传统的,有宣城的诸葛氏。宣城诸葛氏之笔,以兔毫为主,紫毫是兔毫中之上乘者, 弹性极佳,故能挥洒自如,世人珍之。同时,宋代宣笔中还出现了一种新式毛笔,即 “散卓笔”,这种笔逐渐趋向软熟、散毫、虚锋,改变了晋代以来的旧制。散卓笔“无 心”,显然不是兼毫,可能是单用羊毫制成的较软的长锋笔。过去的笔则用较硬的笔毫, 仅以羊毛作副。由于兔毫偏硬,在书写楷书、行书时还可以,但作草书时就不适应了。 在这方面无心散卓笔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散卓笔在宋代颇为流行,笔工诸葛高善 之。如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讲:“又有一种不用心者,谓之散卓笔,唯诸葛高能之。 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 到了元代,以山免和山羊毫为主的“湖笔”基本取代了以免毫为主料的“宣笔”。 “湖笔”渐渐成为文房四宝中“笔”的专称。羊毫笔以青羊毫为上品,原来只是偶尔 采用或作为辅助性的毫料,后来制笔家们发现羊毫有兔毫不可比的优点,比如,它虽 比兔毫为软,但写字却格外圆润饱满;由于羊毛较长,可以用来制较大的笔:羊毫在 经久耐用方面也超过兔毛。湖笔向来以选料精细纯净,工艺精美考究,笔性刚柔相济, 挥洒舒敛著称,它选用的山羊毛具有毛细、锋嫩、色白、质净的特点。按毫料,湖笔 可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兼毫四类;每一类因毫料搭配不同,又可细分。湖笔传统 的名品有“岳笋”、“玉兰芯”、“兰亭散卓”、“铁画银钩”、“纯紫毫”、“宜书宜画”等。 一般锋尖如锥状,毫锋齐如刀切,无杂毛参差:笔尖图浑,书写富有弹性,落墨苍劲 有力,收笔毫锋挺立。从材质上,可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兼毫、鸡毫、出马六大 类;从不同书体的书写功能上,可分为“兰竹”、“白云”、“写意”、“山水”、“无工辫 品”、“右军书塔”、“白鹤展翼”等。湖笔的管材用青竹、白竹、湘妃竹、凤眼竹以及 牛角、红木、象牙等制成。配上挂头,古朴雅致,和谐美观,兼有使用和欣赏价值。 包装装潢则典雅别致,古色古香。湖笔从选料到制笔,要经过近百道工序,制成的笔 。穆孝天,李明回:中国安徽文房四宝,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2 l 页。 具有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的特点,即所谓“四德”,被誉为“毛 颖之技甲天下”。 明清时期,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 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笔头的选毫极精,多捆扎出竹笋 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狼毫、貂毫、猪 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兼毫制笔多被采用,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刚柔适中,经 久耐用。根据书法、绘画的要求,还新创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 型笔,而且在笔管的制作形式上也创制了许多精巧的工艺,有金管、银管、瓷管、斑 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琉璃管、绿沉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珐琅管等等, 还加上雕刻、镶嵌,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形成了一种特制的工艺品。现今各博物馆 所陈列的那些富丽堂皇的笔,多为明清遗物。 第二节墨 关于墨,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墨也,谓平滑如砥石也。”。东汉许 慎在说文解字中也称:“墨,书黑也,从土从黑。”又说:“墨者,黑也;松烟所成 也。”从这种解释看,墨大致就是用油烟、松烟灰等制成的一种黑色颜料。 中国墨产于何时,没有精确记载。但墨的雏型则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用于烧制彩 陶的颜料。但是,现今出土的彩陶上的黑色纹图,是经过几百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 未必是后世所讲的墨留下的印迹。如元朝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讲:一上古无墨,竹 挺点漆而书;中古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 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按照陶宗仪的看法,虽然上吉所用的漆是黑色的, 但它仍不是后世作为书写工具的墨。另据明朝朱棠涝述古书法纂讲:“( 西周) 邢 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从现代出土的先秦墨书竹简看,战国 时期制墨工艺已经产生。现在发现的烟墨实物,是在湖北云梦地区战国至秦代问的墓 葬中出土的。当时的墨块极小,呈圆柱形,直径只有二公分左右,色泽纯黑。这种石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3 9 页。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4 3 页。 。穆孝天,李叫同:中国安徽文房四宝,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4 8 页。 7 墨,形状多不规则,有的表面甚至有手指捏痕,可见是经由人工制造。综合以上观点 及考古发现,可以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造墨最晚也产生于战国时期,但于考古发现 与历史的真实状况相比,总是滞后的,所以,中国人制墨的历史上推到西周时期也不 能被视为妄断。 人造墨的出现,标志着墨与其他彩色颜料的分离。因为在上古时期,颜料多是来 源于植物或矿物质原料。自从西周邢夷开始制墨后,人造墨也就不断发展,并在秦汉 时期形成一定规模,这从隶书一般书于帛绢可得到印证。当时的墨是所谓的松烟墨, 就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松枝生成的烟末作为原料加漆制成的墨块。早期的墨块由人手抟 成,形状不够规则,多类似于圆球或圆柱状,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墨丸”。这样的墨 块既可以磨粉后调水,也可以直接蘸水压成墨汁,与后来的用墨块直接在砚面研磨的 情况不同。两汉时期出现了墨模,它的问世,使墨的形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不规 则到规则。同时也就存在了大批量生产的可能,因此它又是制墨业形成规模的标志。 同时,这种墨模压铸法也导致了石砚的出现,因为使用墨模压铸会造成墨的密度和硬 度增加,需要蘸水研磨,而研磨则必然需要具有更高硬度的砚。 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产生了新的制墨方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合 墨法中对制墨法有详细的描述,涉及到具体原料的精细搭配。如书中说:“好醇烟捣 讫,以细绢筛于缸内。筛去革莽,若细沙尘埃。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 慎。墨麴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木岑皮汁中。木岑,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入水绿色,解胶, 又益墨色。可下鸡子自,去黄,五颗。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 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 潼溶,见风自解碎。重不得三二两。墨之大诀如此。宁小不大。”。此时,伴随着制墨工 艺的提高,新的墨种也不断出现。出现了用漆烟松煤混合制成的墨丸,这时的墨多为 螺形、饼形。只是具有实用价值,并不追求外形的美观。这一时期制墨的主要原料还 是松烟,曹植有诗句云“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干”。人们在制墨时又加入胶,因此又 提高了墨的质量。 隋唐时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制墨工艺有新的提高,而且规模扩大, o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3 9 页。 8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制墨名家。比较有名的制墨中心是滁州和易州。唐代诗人李峤曾有 五律诗墨云:“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绕画蝇初落,含滋绶更深。悲丝光易染, 迭素彩还沉;别有张芝字,书池幸见临。”诗人李白对友人赠予的滁州墨,曾赋墨诗: “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廉凝珍墨,精光乃堪掇。”。李白虽然不是制墨者,但 从他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滁州之墨是由上等松烟烧制而成,并加入了兰草麝香等 药物。这种墨质地精光、黝黑,非常适合书法和绘画使用。 隋唐时期,墨工提高墨的质量,主要通过精细选料、提高制墨工艺以及改善原料 成分搭配等方法。同时,墨工业开始对墨的外形进行装饰,使其美观大方。他们除了 将墨模制作得更加精细,还在墨上印字、绘图。五代末年,南唐李超父子是制墨高手, 他们突破了松烟制墨的传统,以桐油烟制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墨质,为制墨业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开创了以油为原料制墨的先河,而且开始注意墨质与外形美观的 结合。这种创制,为宋代及以后用各种动植物油制墨开辟了路径。 到了宋代,徽墨迅速崛起,制墨名家辈出,使墨的制作达到完美的程度。如名家 张遇,用油烟加上麝香、金箔制墨。这种墨馨香扑鼻,号称“龙香剂”。宋代的墨工, 见于著录的不下数十人,赏墨和品茶一样,成为文人雅士的嗜好清玩,由此促成了品 墨、鉴墨以及藏墨风气的形成,使墨自身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得到凸显。同时墨工与文 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如当时的墨工潘谷便常与苏东坡、黄山谷、秦观等人往 来,诗文唱和。宋墨在原料配制、艺术加工、种类品质上均较前有大的提高和拓展。 当时墨分两派,一是多加龙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潘谷、张遇属香墨派,王迪 属油墨派。王迪主张不加香料,因为不加香料,“真松煤远烟,自有龙麝气。” 明代制墨工艺有新的发展,墨品更为坚细,锋可裁纸,油烟墨成为主流。在原料 上更是花样翻新,松烟、兰烟、桶烟等墨各显姿态,争奇斗妍。这时已有一些鉴赏墨的 标准,如墨形好、质坚、胶好、香味佳、色泽黑亮,便是上等好墨。明朝中后期至清 代前期,墨作为欣赏对象的风气更为浓烈,当时墨模图案的绘制和漆匣的装潢制作, 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当时的墨模一般多采用坚细空心的石楠木,间有用棠梨树 和杞树。它们多由专家操刀雕刻,运用线刻、浮雕及圆雕等多种技法,着力表现各种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2 首诗均在第6 5 2 页。 图案文字。至此,墨除了工具价值,审美价值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第三节纸 中国书画用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纸,还包括帛、绢。宣纸作为 纸中之王,它以质地柔韧、细腻平整和色泽持久享有盛名。因此本小节主要论述作为 画材的纸。 上古时期,中国人多用龟甲、兽骨以及青铜和玉石作为记录文字 刻纹饰的工具,兼以建筑的墙体、陶器、竹简以及丝织品( 如帛绢) 。 是非常笨重,就是价格昂贵。纸的发明,不仅使书写变得极为方便, 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描书绘画、雕 但这些材料,不 而且为中国书画 人们通常认为,我国的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据事物原始:“蔡伦传古人 多编竹简或用缣帛,但缣嫌贵竹嫌重,皆不便于人。蔡伦字敬仲,为上方令,用楮树 皮及麻头、鱼网、故帛以为纸。元兴元年献于和帝,帝善之,令天下皆造用,咸称为 蔡伦纸。”。但在考古发掘中,今人已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古纸,比如甘肃出土的金 关纸,陕西扶风出土的中颜纸等等。这表明,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纸的雏形已经 出现。所谓的蔡伦造纸,可能是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经验,使造纸工艺规范化。但在 这一时期,由于所造纸质粗糙而且缺乏经久耐用的特性,它并没有被用作书法、绘画 的材料。直至魏晋时期,书材和画材仍然主要是帛绢。 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已有了较大发展。与东汉相比,这时的纸色泽洁白, 质地细密,纸面平滑,强度和柔韧性增加,吸墨性也更加良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纸 面涂布技术,造出的纸更为优良,这种技术后世沿用,它所加工制造的纸统称为“粉 笺”。由于“粉笺”价格比绢低廉,而且质地改善,人们开始将纸纳入书画所用。此时 比较有名的纸有:蜜香纸、剡藤纸、凝光纸等。 隋唐时期,伴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纸的应用得到了普及。造纸原 料除用破布外,开始直接采用生麻纤维,同时开创了以竹制纸的新工艺。该时期比较 有名的是楮皮纸,因其色泽洁白光亮,质地绵软细腻受到了书画艺术家的青睐,又被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6 7 页。 1 0 称为“蚕茧纸”。唐代文学家韩愈在毛颖传中,幽默地称这种纸为“会稽楮先生”。 中唐以后,出现了经过专门加工处理过的“彩笺纸”,特别著名的是产于浣花溪畔的“薛 涛笺”,系因女诗人薛涛创制而得名。这种纸因加入木芙蓉花末汁而使纸呈粉红色,主 要用于写诗填词,是纸中的上品。同时,唐代纸已经开始有了生熟之分。生纸是指制 成后未经其他加工的纸,没有被正式作为画材使用:熟纸是指在制作过程中或者在制 成以后又经过其他工艺处理,具有更高质量或效果的纸。上面所说的“薛涛笺”便是 熟纸。当时,安徽宣州由于盛产楮树,所以该地的楮皮纸有很高声誉,它已经满足了 摹写绘画的要求。 到了宋代,皮纸开始广泛地用于书画。楮类、桑类等各类皮纸制造更加精细,原 料也有创新,如将槟榔皮入纸等。因为皮纸具有明显的优点,质地更为洁白、细腻、 平滑、柔韧性强,几乎适于任何用途,所以它逐渐取代了西汉以来的麻纸。当时,比 较有代表性的皮纸是“澄心堂”纸,这种纸细薄光润、洁白如玉,在历史上颇有盛名。在 两宋时期,安徽徽州、池州、宣州之地的造纸业渐渐转移集中到了泾县,现在通常所 说的“宣纸”,就是源于泾县生产的纸。附近的宣城、宁国、太平、旌德等地也产这类 纸张,这些地方都属于宣州府管辖,这种纸又在宣城集散,故称宣纸。宣纸的特点是 纤维组织紧密,质地绵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墨韵层次清晰,经久不坏,善于表 现墨色彩料的浓淡深浅和润湿特点,历代都有新品种出现。其中,经过加工的熟宣, 有“槟榔”、“珊瑚”、“蝉羽”、“云母笺”、“蝉衣”、“冷金”、“洒金”、“片金”、“泥金”、 “蜡笺”、“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翠绿虎皮”等各种花色纸;生宣纸则有“净皮”、 “夹贡”、“玉版”、单宣”、“棉连”等品种: 元、明、清以来,造纸的原料更多,花色品种更多,上等的纸趋向于艺术加工, 成为可供人观赏珍藏的艺术品。而且纸的产地遍布各地,往往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如陕西凤翔生产的“凤翔白麻一纸”,高丽( 朝鲜) 产的的“高丽苓缉”、福建的“毛 边纸”等等。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作为中国书材和画材的纸的出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正 是在这一过程中书画艺术逐步找到了借以表现的质料,获得了稳定而简易的形式。其 中,早期的龟甲、青铜、竹简,虽然具有耐久性,但镌刻、铸造、书写的烦难是显而 易见的:后来的帛绢使书写变的简易,但价格昂贵,不易普及。从这种情况看,纸, 尤其是宣纸的出现,不但使中国艺术找到了它最适宜表现其精神的载体,而且使艺术 创造活动不再被极少数上层贵族垄断,为艺术逐步走入一般文人的生活提供了条件。 第四节砚 砚是中国书画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媒材。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者,研 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所以古书中常用“研”字表示“砚”。许慎说文解字云: “石滑为之砚,砚字从石见”;两人对砚的解释,都说明砚是一种研磨工具,它使墨块 或墨丸成为墨汁,从而使艺术创造成为可能。 砚的起源,于史无载。但由于砚的用途是磨墨,所以可以推测砚和墨是同时产生 的。中国早期的砚出现于战国时期,该阶段的砚只重视其实用功能,因此外观原始简 朴,多为粗糙的圆形石盘。两汉是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制砚用料范围扩大,从而导致了砚的品种增多,如玉砚、石砚、铁砚、陶砚、漆砚等; 二是砚的外形由单一到多样,由粗陋古朴到精致美观,人们开始在砚的外部雕刻纹饰。 特别是伴随着纸的问世和制墨工艺的改进,就更加促进了砚的生产与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砚的形体和种类都有了大的发展。在造型花纹上出现了凹心砚、 凤凰池等,在原料上出现了铜质和瓷质的砚。瓷砚在南北朝较为流行,种类和花色也 丰富多样,这种砚的砚面不施釉,便于发墨,材质实际上是介于陶和瓷之间。 唐以前还没有发现适宜制砚的优质石料,所以多用普通的鹅卵石打磨制成,未能 推而广之。从汉到唐,主要使用的是陶砚,这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制作也比较精细, 质地坚硬而且发墨性能极佳,用物轻叩,声音清纯,没有砂眼石粒杂入。隋唐时期的 砚形以箕形为主,或称“风”字形砚。箕形砚便于聚墨,有较强的实用性。除了特制的 陶瓦砚外,当时人们还时兴用秦汉旧砖瓦制砚。这种秦汉砖瓦多是宫殿毁坏后的遗留 物,选取的土质极为细腻,而且烧制的水平也极高,不易碎裂。 在唐宋时期,各地相继发现了适合制作砚台的优质石料,特别是端州( 今广东肇 庆市) 东南端溪一带斧柯山的石料,以及歙州( 今安徽歙县) 所辖龙尾山一带的石料, o 陈梦龙编: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第6 5 册,巴蜀书社1 9 8 5 年版,第6 7 9 页。 1 2 更是制砚的上品。这些石料细润光洁,易于发墨,而且还有美丽的图纹,所以,石砚 的制作和使用日渐增多,终于成为砚台中的主要品类。到宋代,石砚得到普遍运用; 同时端砚、歙砚、洮河砚和红丝砚这“四大名砚”更是闻名于世。 明代在砚史发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选取原料和制作工艺上吸收前代精华, 种类更加多样化,造型也更多姿多彩。由此开始人们不仅注重砚的使用价值,而且更 加重视它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文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品:这也是明代砚最鲜明 的特点。到了清代,中国制砚业进一步发展。除历代已经采用的砚材以外,还开拓了 不少新品,不仅有铁砚、铜砚、瓷砚、陶砚,还有象牙料器等各种材料。清代乾隆年 间的砚台,是最为精良的,花纹质地都为上乘,代表了明清时期的最高水平。 第二章中国书画材料的审英特性与艺术表达功能 第一节中国书画材料的审美特性 笔墨纸砚作为文房四宝,具有双重审美特性,它们不仅是书写用具,而且还是融 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也即它们不仅生成美,而且自身也 具有美的价值,文房四宝雅致的外观,增添了书房的浓厚的艺术氛围,为艺术创造提 供了一个充满情调和雅致的背景。因此,文房四宝的功能效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 的两个方面:笔墨纸砚作为功能用品,是为满足人们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良好的 书画功能是构成这些材料形式完美的因素之一,但是并不是功能合理的媒材就能成为 艺术品,例如早期的笔墨纸砚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但是完 美的造型必须具有良好的功能。精神功能是指笔墨纸砚不仅在使用时能看到并接触, 不用时还作为艺术陈设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笔墨纸砚还伴随着书画作品保留 着永恒的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首先谈笔墨纸砚生成美的属性。毛笔,由上文论述我们知道它是由兽毫由根至尖 扎紧成锥状,笔锋尖细,柔软而富有弹性,根据作者用力的不同,所以在书画创作时 可以产生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等效果,能够描绘出粗细、浓淡、虚 实、方圆、厚薄、刚柔等各种线条,表现力极为丰富:因此毛笔能够组成无穷奇妙的 形态,具有成就外观多变、内涵丰富的线条的特性。古人所谓“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因此毛笔这个工具虽然简单, 但运用起来却复杂多变,它使书写者在使用时的节奏快慢、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 浓淡干枯等诸多方面沟具有了极大的自由度和表现力,所以才有了蚕头燕尾、恢宏阳 刚的隶书,求规隆法、形体方正的楷书,清新流畅、神韵十足的行书,笔随意走、纵 横驰骋的行书简言之,毛笔最主要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够伴随使用者的执笔方式、 用力程度、运笔速度以及蘸墨浓度产生变化,从而使产生的线条具有了丰富多变性, 从而使艺术创作的美感得以产生。也就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毛笔成为书法艺术多 样性发展的外在推力,惊醒了人们对汉字线条强弱、粗细、刚柔、疾涩等方面的美学 思考,促进了书法的艺术化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法能够成为为线条艺 术,以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独特的审美风貌, 除了汉字的象形性,毛笔这种工具的物质决定性是不能忽略的。 同时所谓书画同源,毛笔在绘画领域的使用,也是使得写意画产生的一个重要物 质前提。墨的运用使得中国的水墨画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它的特点是运用水墨的浅 深浓淡来表达各种事物所具有的颜色。”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墨分五色”,就是指中 国墨的可调和性,加水稀释后从而形成墨浓淡表现万千之色。因此墨的运用不但跟颜 色有同样的功用,还有其它颜色所不具有的优势,因为它更能传达物象世界的精神本 质。正因为中国墨具有易于稀释,而且不粘、不涩、不滞的特性,所以可以保证毛笔 的灵活运用。同时,用较多量的不匀的墨水随笔泼于宣纸之上,形成浓中有淡,淡中 有浓,水墨淋漓变化自然,别有天趣;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泼墨法。而破墨法则是运用 了墨色融合、层次丰富的特点。中国墨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能够很好地表现质感,“无论 是苍老的树皮枝干,还是轻柔的花瓣、柔软的毛皮,通过不同的墨色及用笔的方法均 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墨的运用,使得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得以很大提高。 o 于非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朝花美术出舨社1 9 5 6 年版,第2 7 页。 o 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中国纺织出版社1 9 9 8 年舨,第1 0 5 页。 o 谢稚柳:水墨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6 页。 笔墨的运用,使得中国绘画不仅能够描绘有形之物,更能描绘虽无常形但有常理的事 物,历代画家对墨色渐变之中的微妙韵味发挥到了极致。纸绢技术的逐步提高,使得 水墨的浓淡变化得以表现,特别是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渗化性,它能够创造出晕 染的趣味和墨色的美感,从而使中国书画艺术的美无以复加。因此纸绢也是水墨画产 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因素之一。例如熟绢和熟纸及熟宣纸就具有不使水墨向深处穿透, 也不向四周扩散的特点,从而使泼墨、破墨等画法具有了新的艺术韵昧:但是生宣却 正好与此相反,它不仅使水墨浸透纸背,而且四周扩散,从而使得画家有了更为丰富 的发展空帕】。正是纸绢的运用使得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和工笔画富有生气和韵味。鉴于 中国墨的特殊性,研磨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砚台作为中国所独有的书画用具,它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墨的质量,所以也就对艺术作品情趣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 其次来谈笔墨纸砚自身的美学特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通劳动已经 十分讲究工具的外观,而书画创作这种精神艺术活动,笔墨纸砚的讲究就在所难免。 中国书画用具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巧的过程,从中国书画艺 术使用材料的历史看,材料的发展史即是其逐渐雅化的历史。它的可用性总是与可观 赏性同步增长,直至达到实用与审美交融互渗、不可分割的佳境。如毛笔的兰花式笔 毫。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之感,赏心悦目。再 如毛笔的笔管,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古代工匠在周不盈寸的毛笔管上,巧 妙的描绘,镌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表现了独特的艺术趣味。墨作为文人书案上的 陈设与欣赏品,不但要求质地精良,微散墨香,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就促使 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墨按用途划分可分为实用墨和 观赏墨。实用墨注重实用性,观赏墨则注重形状,其造型精巧别致,具有很高的欣赏 价值。中国书画用纸还包含了高档艺术加工纸。这些纸张原料讲究,制作工艺精良, 花色品种繁多,这些纸张形式与装饰都很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砚台由最初的研磨 器具最后也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艺术珍品,现在有人把它划入玉器和玉石的范畴。 从历史看,笔墨纸砚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实用价值,在唐宋以后形 成了自己的欣赏价值;这是作为中国书画用具最为独特的地方。作为文房四宝的使用 者一中国文人与画家,他们可以说是与这些使用工具的审美化紧密相关的,文房四宝 之名的由来,本身就是文房用具的文人化、审美化和珍玩化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文化, 肯定人追求现世生活的享受,并从中品尝生活的乐趣。孔子就曾经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的话。魏晋,伴随吟诗谈玄、隐居出世、寄情山水风尚的形成,艺术成为文 人士大夫寄寓襟怀才情和人格修养的重要载体。中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出现 和禅宗的兴起,使隋唐文人更加注重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开始自觉地并且 也更执著地追求与讲究世俗之趣和生活的艺术。同时大部分文人学士虽然天赋过人, 卓有才华,但是主要体现在艺术审美活动之中。他们在艺术创作时不忘表达自己的远 离世俗、渴望超脱的志趣;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把享受生活的乐趣与自己的清雅 志向相结合。因此他们就非常注意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他们从事的各种艺术审美活动, 更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章节测评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历年招教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口腔技能考试真题及答案
- 有机化学实验考试操作题及答案
- 2025江苏省安全a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项测评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5护士n3考试真题及答案
- 南靖期中考试卷子及答案
- 语文七月份考试题及答案
- 凤台一中奥赛班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中粮集团社会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海南自贸港考试题及答案
- 交换机教学课件
- 卫生厅课题申报书范文
- 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广东云浮市检察机关招聘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17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工装夹具设计培训课件
-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件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五幼儿园教育集团保健医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4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