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论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燕 山 大 学 2012年6月 本科毕业论文 论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学院(系): 文法学院 专 业: 2008级法学 学生 姓名: 张莹 学 号: 080109010005 指导 教师: 秦玉红 答辩 日期: 2012年6月24日 燕山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院:文法学院 系级教学单位: 法学系 学号080109010005学生姓名张莹专 业班 级法学08级题目题目名称论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题目性质2.文管类( )题目类型2.论文( )题目来源自选题目( )主要内容一、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二、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三、恢复性司法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域外考察四、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完善基本要求1、主动积极的与指导教师沟通,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2、全面梳理既有研究成果,掌握学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3、论文结构合理形式完整,文字表达规范,法言法语运用得当;4、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论证说理要理论联系实践。参考资料1 陈晓明刑事和解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 王一俊刑事和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4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5)5 杨正英国刑诉中被害人的权利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 (11)6 董士昙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法学论坛,2005,(2)周 次14周58周912周1316周1718周应完成的内容题目拟定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准备开题论文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撰写中期考核论文查重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2月28日系级教学单位审批: 2012年2月28日摘要摘要刑事和解思想自古就有,在经历了从有到无的阶段后,又再次出现在刑事司法体系内。而对于被害人来说,经历了有地位到漠视的发展,再次得到刑事司法的关注与重视,是因为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沟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此平台上,被害人有充分发挥自己地位作用的能力,可以享有并实际行使自己的权利。因此可以说,被害人的权利在刑事和解中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本文通过对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国内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刑事和解方式单一、不能有效保证被害人同意刑事和解的自愿性等,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了完善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路径,如加强刑事和解正当性的法理基础研究、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等,希望可以有利于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关键词刑事和解;被害人;权利保护AbstractCriminal reconciliation thought,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from there to the stage again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For victims, the experiences of standing to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nce again, the concern and attention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because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ystem.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provides a broad platform for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victims communication. On this platform, the victim has the abilit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tatus and role, to be able to enjoy the actual exercise of their rights. Therefore we can say, can be adequately protected the rights of victims in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the victims in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t home, found the problems of our country during the practice, such as the single way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can not effectively ensure that the voluntary consent of the victim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cause analysis. And then,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the victims in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of the path, such as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legitimacy of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ictim compensation system, can be beneficial to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ystem for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victims.KeywordsCriminal reconciliation;Victims;Right protection III目 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3(一)刑事和解必须争得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3(二)刑事和解注重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5(三)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轻罪和过失犯罪案件6(四)本章小结7二、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8(一)刑事和解方式单一8(二)赔礼道歉的和解方式过于形式化9(三)不能保证刑事和解过程中被害人的真实自愿性10(四)少数刑事和解过度提高被害人的地位11(五)本章小结12三、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13(一)我国的刑事和解立法尚不完善13(二)刑事和解的法理研究有待深入14(三)被害人的国家或社会救济保障制度不完善15(四)本章小结16四、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完善17(一)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意义171.有利于避免消极私力救济172.有利于人权的保障183.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18(二)完善路径191.加强刑事和解正当性的法理基础研究192.进一步细化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193.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214.完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235.多种刑事和解方式并举23(三)本章小结26结论28参考文献29致谢31附录一32附录二37附录三41附录四47绪论绪论刑事和解,作为与传统的国家强制性对抗刑事诉讼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的犯罪纠纷解决机制及犯罪处置机制,它是指在犯罪发生以后,犯罪人以积极认罪并实施相应的弥补行为为条件,双方通过沟通、协商,达成互利性合意,并依该合意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产生一定影响并解决犯罪纠纷的机制。1刑事和解最早起源于人类社会对犯罪的私力处置中与复仇相对应的一定范围内的当事人和解,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而演变成了简单的以惩罚性财产损害赔偿为主要内容的和解。在近代刑事法制发展进程中,各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受到质疑并边缘化,此时的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成为一种手段,不再是刑事司法制度的合理目的。现代刑事和解制度于20世纪中期才重新发展,开启了一种新的犯罪处置模式与司法制度模式,即恢复性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是在早期刑事和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扩展,运用和平处理犯罪的因素而形成的真正的刑事和解制度,不再是简单的赔偿和解,其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进行了扩充。在国外,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有较完善的制度构建和理论研究,并且在实践中获得大量成功经验。有关被害人的保护不仅法律规定的非常具体,保护措施也考虑的非常细致,例如在美国,刑事和解不仅适用于轻罪案件,重罪案件也同样适用,而且刑事和解的理念正在逐步补充和修正美国传统的辩诉交易制度,更为关注被害人的意愿和当事人双方的谅解。国外的学者对刑事和解制度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研究都普遍将其融合在对恢复性司法的研究里。由于它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因此研究也多是采取实证的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丹尼拉塞拉德著的恢复性司法及其实证研究、加拿大的寄特罗奇著的加拿大恢复性司法的制度化等。从国外的现有成果来看,刑事和解的理论研究较成熟,许多国家还对其在立法上做了明确的规定,实际推行也较成功。在国内,随着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全世界迅速地升温,研究刑事和解也成为一种潮流。那么有关刑事和解制度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研究,则是适应国际刑事和解潮流的需要,是法律公平正义内涵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法律、法规规范中有关刑事和解的规定大多数是原则性的规定,所以,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实际阻碍不少,刑事和解的实践操作性弱,因而使得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实施。而在理论上的研究如葛琳著的刑事和解研究、武晓凤的冲突与对接刑事和解刑法制度研究、李建玲著的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等,大多数是以刑事和解制度为基础,论述刑事和解的价值,提出刑事和解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给出构建模式的建议;或者是单纯的研究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分析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冲突,探讨冲突的调和问题。但是,从我国现有的刑事司法观念以及被害人保护的状况可以看出,我国法律、法规规范中缺少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有力措施,而且我国对被害人所受侵害的损害赔偿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落实。我国刑事和解中有关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理论与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刑事和解方式单一;2、赔礼道歉的和解方式过于形式化;3、不能有效保证被害人同意刑事和解的真实自愿性;4、少数刑事和解过度提高被害人的地位等。而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1、我国的刑事和解立法尚不完善;2、刑事和解的法理研究有待深入;3、被害人的国家或社会救济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刑事和解制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关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那么对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如何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不仅具有效率价值和安全价值,而且还能够让被害人获得应有的物质和精神赔偿。刑事和解有利于提升被害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地位,有利于修复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受损的合法利益,有利于被害人受伤心理康复进程,有利于防止被害人遭受二次伤害。因此,本文对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2、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3、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4、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完善。1一、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一、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刑事和解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为一项比较成熟稳定的纠纷解决机制,但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随着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引进,刑事和解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迅速发展。在我国,刑事和解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所以学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探索依旧在进行中。从我国现今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状况可以发现,在各地推行刑事和解的方式与程序存在不同,实施方式也大不相同,但是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在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上仍存在以下相同之处。(一)刑事和解必须争得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刑事和解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权利、犯罪人回归社会以及破裂的社会关系的修复,所以在实践中,为了刑事和解的实施和目的的实现,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成为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在传统刑事实践中,被害人处于弱势地位,发挥不了当事人地位所应有的作用。在法院审判过程中,被害人常常受到法官的诸多限制,其意愿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而刑事和解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助力,使被害人的当事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即被害方的自愿是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和程序启动的必要条件,若没有被害方的同意,刑事和解就无法进行。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公权力机关给予了被害人充分行使权利的机会,保证和解协议的达成是在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同意的基础上,而不是凭借权力影响被害人的意愿,也不是不顾被害人的意愿而作出司法裁决。目前,浙江、江苏、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省级政法部门相继颁布了一些规范性文件,是有关适用刑事和解程序的,而且其他一些的市、县级政法部门也出台了相似的地方性规范文件。在这些规范性文件中,都强调了刑事和解必须争得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例如,在上海市,杨浦区司法局与区检察院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办理轻微刑事案件中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规定(试行),在此地方性法规中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案件,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由检察机关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检察机关可以作不起诉处理。”又如,在安徽省,公安厅会同省高级法院、省检察院共同出台的办理故意伤害案(轻伤)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故意伤害案(轻伤)在侦查、审查起诉过程中,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检察机关可以将案卷退回公安机关处理或作出不起诉决定:案件系因民间纠纷直接引起的;当事人双方和解,自愿就民事赔偿形成书面协议并已执行,被害人书面要求或者同意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确有悔罪表现,社会危险性已经消除的。”在江苏省,南京雨花台区检察院积极探索轻微刑事案件非刑罚处罚方法,并正式会签了雨花台区轻微刑事案件联合调解会议纪要。该纪要要求:“检察院刑检部门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批捕和自身审查起诉的轻微刑事案件,在嫌疑人能彻底认罪真诚悔过、被害人能完全谅解消除仇恨的基础上,对双方当事人有意向和解的,由检察院牵头联系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双方进行调解。对于调解达成一致的,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文书,检察院在依据调解文书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捕、不诉、建议侦查机关撤案的决定。”2今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刑事和解在公诉案件中的程序。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从新刑诉法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人刑事和解的条件之一就是被害人自愿和解,也就是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同意刑事和解,而且此条件是刑事和解能否达成的前提条件。所以,可以说刑事和解必须争得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二)刑事和解注重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争得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是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那么对被害人的损害赔偿则成为刑事和解的关键。在我国的刑事和解的实践中,犯罪人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是损害赔偿的重中之重。在传统的刑事制度中,主要强调的国家刑罚权,忽略了对被害人的损害赔偿。如果被害人想要获得损害赔偿,则需提供相应的证据,用以证明其损害赔偿符合赔偿的法定事由,同时,被害人还要承担不能得到损害赔偿的风险。被害人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犯罪人对其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而不是犯罪人的刑罚问题。在刑事和解制度中,被害人的权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被害人的赔偿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不强调犯罪人的刑罚、刑事责任等的问题,而是在被害人同意的前提下,犯罪人积极悔过,双方当事人就损害赔偿等问题进行和解,达成协议,公权力机关对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将此作为犯罪人减轻或免除刑罚的考量。所以刑事和解的关键就在于损害赔偿问题,尤其是经济赔偿,这关系着犯罪人是否得到被害人的谅解,从而达成和解协议。在刑事和解中,被害人的损害赔偿能得到应有的赔偿,主要是因为:赔偿的数额、期限等是双方当事人和解时达成的一致意见,这种赔偿不仅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被害人无须再承担较多的证明责任,同时,这样的赔偿更能及时解决被害人的经济压力。虽说犯罪带给被害人的不仅有 经济压力,还有心理压力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影响更深、表现更为明显的是经济压力。对于一般被害人而言,受到犯罪侵害,损失了钱财,打官司花费钱财,这样的双重“消费”是不堪重负的。所以,刑事和解为被害人得到应有的赔偿提供了有利的平台。犯罪人对被害人的侵害主要分为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但是在实践中,被害人更关注的是对物质损害的赔偿,也就是经济赔偿。犯罪人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害主要体现在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害上,而物质损害则表现为直接的物质损失与间接的物质损失。直接的人身伤害赔偿主要是医疗费、误工费等,间接的人身伤害赔偿则是对被害人劳动能力丧失或者减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赔偿等。直接的财产损害赔偿体现在对丢失、损坏财产的赔偿、还原等,间接的赔偿主要是针对工作受到消极影响而耽误经济收入等的赔偿。3被害人所要求的经济赔偿是犯罪行为对其产生了实质性、直接性的消极影响,对被害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严重,而对精神损害的赔偿大多是修复了受伤心理,对经济压力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同时存在的情形下,被害人显而更想得到的是经济赔偿,所以在对被害人权利保护更为关注的刑事和解制度中,经济赔偿更为让人重视,更能够及时减轻被害人的经济压力。(三)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轻罪和过失犯罪案件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有关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即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主要是轻罪与过失犯罪案件。适用于这两类案件主要是因为:在这些案件中,犯罪人系过失或者并无明显的犯罪故意;案件的发生原因大都是由民间纠纷所引起的;犯罪人多是未成年人、成年人的初犯、偶犯;同时,判处犯罪人的刑罚是法定最高刑在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我国的地方性法律规范、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大都是轻罪和过失犯罪案件。例如,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制定的轻伤害案件处理程序实施规则,规定了刑事和解适用于轻伤害案件的处理程序及条件。又如,2004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当前办理轻伤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符合刑事诉讼法的前提下,可对轻伤犯罪案件适用法律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此类案件可以不再追究刑事责任。”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公检法院共同研究出台的关于办理故意伤害(轻伤)案件的会议纪要(试行),对不同情况、不同情节的轻伤害案件都作了规定:“犯罪人危险性不大,被害人表示宽恕的,并且同意提出不追究侵害人刑事责任申请的,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可以作不起诉处理。”4而在新刑诉法中,第二百七十七条中明确确定了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即“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产罪的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除渎职犯罪外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而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刑事和解程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轻罪、过失犯罪的刑事案件存在较多,但是在侦查、审判、执行阶段的难度并不因案件的性质而降低,反而会耗费公权力机关的部分的人力、财力、物力,影响了我国刑法的惩罚功能的实现。若是把轻罪、过失犯罪案件归入刑事和解制度中,则可以使案件得到合法、及时地解决,提高了刑事诉讼效率,减少了诉讼成本、资源的耗费;5 同时,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修复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破裂的社会关系,安慰被害人受伤心理,让被害人及时得到应得的赔偿,也可以帮助犯罪人积极认罪、真诚悔过,减小其社会危险性。所以,理论界和司法界都比较认同轻罪和过失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四)本章小结从多年来的运作实践来看,各地司法机关对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新刑诉法对刑事和解的正名表明刑事和解理念在我国已逐渐接受与认可。在我国刑事和解的实践中,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是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注重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的经济赔偿,,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大都是轻罪案件和过失犯罪案件。59二、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二、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20世纪以后,人权问题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刑事司法体系中,被告人的诉讼地位与权利都得到了重视与保护,并呈现出愈加重视的局面。但是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却一直处于国家公权力的笼罩之下,不但没有较大的提升和实际地保护,而且经常性地被忽视。(一)刑事和解方式单一犯罪人对被害人的侵害所造成的影响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和解实践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刑事和解一般是通过经济赔偿这一单一方式实现的。经济赔偿这种方式可以及时的解决被害人的经济困难,弥补犯罪人带来的物质损失,同时,也带有精神安慰的作用,有利修复破裂的社会关系。从目前的实践看来,经济赔偿更能适宜刑事和解,以经济赔偿为条件更能达成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可以帮助公权力机关在短时间内结束案件的司法过程,节约了一定的司法资源。但是,经济赔偿仍不能满足刑事和解,只用这一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刑事和解的实质不平等。适用刑事和解时,相同或相似案件的犯罪人可能会因为经济能力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裁决。虽说公权力机关会对刑事和解协议等进行审查,然后再决定对犯罪人是否符合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形。但是在实践中,犯罪人对被害人赔偿的多少会影响到被害人、公权力机关对其悔过、认罪态度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犯罪人的刑罚。对于有经济能力的犯罪人,会满足被害人的经济赔偿要求或者主动拿钱赔偿,以加大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可能性,这样,很可能会给人们“花钱买刑”的感觉,产生刑事和解不正当的观念,认为刑事和解是一种钱权交易。对于没有赔偿能力的犯罪人而言,无法满足被害人的赔偿要求,被害人就会认为其不真诚悔过,不同意刑事和解,那么犯罪人就可能不会有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况,很大的可能性是依据法律规定判刑。另外,经济赔偿不利于犯罪人积极认罪悔过,会让犯罪人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只要给被害人足够的金钱,我就能减刑或者免刑。这样就不利于刑罚的惩罚性功能和预防性功能,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性,不利于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实践。6对于被害人所受的物质损害可以用经济赔偿来弥补,对于精神损害而言,经济赔偿不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经济赔偿只能提供金钱弥补,而受伤的心理则不是金钱可以修复,所以,我国当前刑事和解的单一的经济赔偿方式是不利于刑事和解的发展的,不利于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二)赔礼道歉的和解方式过于形式化赔礼道歉作为刑事和解的方式之一,主要是犯罪人向被害人认真悔过,表示歉意以及改过自新的意思,争取被害人原谅、同意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刑事和解实践中,经济赔偿是刑事和解的主要方式,而不在意赔礼道歉等情感上的和解交流,所以,在大多数刑事和解的案件中,犯罪人只做到了经济赔偿,缓和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尖锐的矛盾。赔礼道歉带给被害人的是心理疗伤的“良药”,它可以修复被害人的受伤的心理,让被害人不再沉浸在恐惧、害怕等消极情绪中,有利于被害人恢复积极健康的心理。同时,赔礼道歉带给犯罪人的也不是其认知中的一句话,而是自身对犯罪行为的深刻认识,了解到犯罪带来的恶劣影响,减小自身的社会危险性。所以,赔礼道歉不是经济赔偿所能代替的,是精神层面的刑事和解。在目前的刑事和解实践中,虽说是以经济赔偿为主,也会有少部分犯罪人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但大部分犯罪人还是会赔礼道歉的。赔礼道歉不仅仅指的是一句话,更重要的是代表了犯罪人对被害人的歉意。有些犯罪人没有说“对不起”等等的话语,但是在其言语表达中就能够让被害人感受到他的歉意,那么被害人也就不会在意犯罪人是否说了那么一句形式上的话。7而在另一些犯罪人看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赔礼道歉所带给被害人的心理安慰,这是经济赔偿所不能带来的,所以,他们会认为,既然给了钱,那么道歉什么的也就无须再说了,就是一句话而已。因此,在刑事和解实践中,犯罪人为了被害人能够同意刑事和解,也就是为了自己获得较大的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可能,而对被害人进行赔礼道歉,但也就仅此而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没有深层次的歉意蕴含在话语中,这也就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赔礼道歉这种刑事和解方式仅仅是形式化的方式,并不能达到其所包括的精神层面的功能,不能实现被害人负面心理的修复,不能减小犯罪人的社会危险性,不利于破裂社会关系的恢复。(三)不能保证刑事和解过程中被害人的真实自愿性在刑事和解制度中,为表现充分尊重了被害人的权利,理论上被害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受的伤害提出赔偿。由于犯罪人的经济能力对双方当事人和解的是否达成会产生重要性的影响,所以,被害人对于保障自身参与刑事和解的真实自愿性存在质疑,而且,在我国刑事和解实践中,确实不能保证被害人的真实自愿参与刑事和解。在传统的司法实践中,案件的处理过程是由公权力机关启动的,并不考虑被害人的意愿,最后的裁决也不考虑被害人的需求。例如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院按照规定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标准进行审判,并不参考被害人的意愿,有的审判过程是只允许被害人作为证人出庭,有的只允许被害人坐在旁听席旁听,此外,被害人没有上诉权。在传统的刑事诉讼中,不能保证被害人的当事人的地位以及诉讼权利。刑事和解制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供被害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充分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刑事和解虽为被害人提供了真实自愿参与司法过程的可能,但是在实践中,被害人的真实自愿性是不能得到保证的。首先,社会舆论会对被害人的真实自愿性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一些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符合刑事和解的案件,社会舆论会偏向于被害人,期望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对犯罪人进行审判,甚至于会希望加重犯罪人的刑罚。基于这样的情形,被害人可能会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选择不同意刑事和解,这就不能解决自身的经济压力,同时,本来就受伤的心理可能会在压力下变的更为严重,不利于激烈社会关系的缓和。若被害人同意刑事和解,则会面对社会舆论的“询问”,被害人刚从犯罪伤害阴影中出来就进入到舆论压力中。8社会舆论的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被害人是否同意刑事和解。其次,公权力机关会对被害人的真实自愿性产生消极影响。在传统的刑事诉讼中,公权力机关本身就负有权力,被害人处于弱势地位。虽说刑事和解为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地位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公权力机关原本的观念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刑事和解为解决案件提供了便利,节约了诉讼成本,节省了诉讼资源,方便公权力机关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未解决的刑事案件中。基于刑事和解种种的便利,公权力机关会劝说被害人同意刑事和解,向被害人传输一些观念:继续诉讼程序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钱财,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赔偿,最后的判决不一定能达到被害人所期望的结果。公权力机关会利用其权力影响被害人对是否同意刑事和解的判断。最后,犯罪人对被害人的真实自愿性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情形大部分是针对具有经济能力的犯罪人。具有经济能力的犯罪人会认为给被害人一定的金钱就能够减轻或者免除刑罚,所以,犯罪人会用其所拥有的合法的金钱、权势去劝服被害人同意刑事和解。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拥有一定数额的金钱是必要的。因为被害人受到的犯罪侵害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更主要的是物质方面的,所以,被害人面对的经济压力是较大的,因此,在犯罪人许诺一定数额的金钱后,被害人就会同意刑事和解。具有经济能力的犯罪人会利用金钱迫使被害人同意刑事和解。9(四)少数刑事和解过度提高被害人的地位刑事和解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害人的权利、犯罪人回归社会以及破裂的社会关系的修复,所以,在实践中,会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地位的提升更为关注,由此会引起被害人地位的过度提高。少数刑事和解会过度提高被害人的地位主要表现在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的任意扩大化。如果犯罪人侵害的仅仅是被害人个人的法益,那么该案件就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然而在当前的刑事和解实践中,只要被害人同意案件适用刑事和解,那么该案件就可以适用刑事和解。若是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本身针对的是不特定人群的法益,但实际上只是造成了被害人的损害的这样的案件呢?实践中是同样适用刑事和解,这在无形中提高了被害人的地位,让被害人可以在许多本不该由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为此类案件所侵害的不是被害人的法益,而是不特定人群的法益、甚至是国家的法益。被害人的法益不能代表不特定人群、国家的法益,但是不特定人群、国家的法益却能包含个人法益,所以此类案件应以多数不特定人的法益为优先。但在刑事和解实践中,此类案件多是以被害人同意为要件而适用刑事和解的,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被害人的地位等同于不特定多数人的地位,乃至国家的地位,过度提高了被害人的地位,不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不利于对犯罪人的惩罚。10另外,我国的刑事和解适用的前提条件是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同意,刑事和解的方式以经济赔偿为主,所以,犯罪人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可能性与被害人紧密相连。那么,被害人就会以此为条件,要求犯罪人进行较大数额的赔偿,若是犯罪人不能满足被害人的赔偿要求,被害人就不会同意刑事和解。这样,被害人的地位就会无限度的提高,影响了正常的诉讼程序,对犯罪人的裁决不公平。同时,这样的观念会影响被害人对刑事和解的认识,会对以后的刑事和解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给后来的被害人带来不正确的观念:既然受到伤害,犯罪人都是要赔偿,那么就多要求一些,不给就不同意刑事和解。这样,就会过度提高被害人的地位。(五)本章小结综上所述,从我国现有的刑事司法观念以及被害人保护的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刑事和解中有关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理论与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刑事和解方式单一;2、赔礼道歉的和解方式过于形式化;3、不能有效保证被害人同意刑事和解的真实自愿性;4、少数刑事和解过度提高被害人的地位等。三、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三、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我国的刑事和解立法尚不完善当前,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例如刑法第37 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又如,最高法院在2000年颁行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4条规定:“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而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2条规定:“对于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可以依法不予逮捕或者不起诉。确需提起公诉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的意见。”该司法解释比较明确地规定刑事和解适用。11但是因为该司法解释颁布时间晚,而且法律位阶较低,适用于检察系统内部,所以,其在实践操作中具有局限性,不适宜全国范围内适用刑事和解。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刑事和解在公诉案件中的程序,规定了适用刑事和解的条件和案件范围。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尽管有如此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方面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例如没有规定如何保证刑事和解过程中被害人的公平自愿性、刑事和解可以采用的方式、刑事和解的履行等问题。(二)刑事和解的法理研究有待深入在国内,随着恢复性司法理念在全世界迅速地升温,研究刑事和解也成为一种潮流。那么有关刑事和解制度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研究,则是适应国际刑事和解潮流的需要,是法律公平正义内涵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于刑事和解的法理研究的著作主要有葛琳著的刑事和解研究、武晓凤的冲突与对接刑事和解刑法制度研究、李建玲著的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等,这些著作大多数是以刑事和解制度为基础,论述刑事和解的价值,阐述刑事和解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提出构建模式的建议等;或者是单纯的研究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分析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冲突的调和问题等。但是在理论界的研究中,并没有一个统一性的学说是关于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对于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研究大都是刑事和解研究或者被害人权利保护研究的一个分支,没有统一、细致的研究。在刑事和解中对被害人权利的研究大多是依附于其他关系的研究,是有关其与犯罪人回归社会和修复破裂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均衡问题、利益兼得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和谐社会问题的研究,或者是如何让被害人得到经济赔偿的研究,单纯的研究被害人权利保护却是不深入的。同时,对刑事和解中被害人如何自愿刑事和解、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如何恢复和赔偿等问题是没有详细研究的。所以,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刑事和解在实践中保护被害人权利不具有指导性,而且会加重刑事和解的负担。因此,刑事和解的法理研究有待深入。(三)被害人的国家或社会救济保障制度不完善被害人的国家或社会救济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控制犯罪,减少消极救济的发生,对刑罚的预防性、惩罚性功能的有效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被害人的国家或社会救济保障制度中,显得尤为重要的是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一定范围内因受犯罪侵害而遭受损害的且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损害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 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弥补的方式。12对于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可以依据我国已制定的国家赔偿法,但是对于国家补偿而言,并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司法实践没有指导意义,故在实践中,国家补偿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差,漏洞较多。近年来,因为面对被害人的频繁上访及缠讼不息的压力,所以,一些地方以当地的社会稳定的政治需求为出发点,对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但是这些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有些地方对被害人的进行国家补偿主要是为了使被害人能够停息缠讼,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是一种安抚性或收买性的补偿,不符合国家补偿制度的初衷。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法律依据上。首先,我国宪法中仅规定国家赔偿,没有规定国家补偿制度,使得国家补偿制度在实践中缺少宪法依据,没有统领性的法律规范。有关国家补偿制度的规范性规定大都是分散地规定在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中,法律位阶低,没有统一的国家补偿法。依据现有的法律规范,国家补偿制度在实践中是相同案件的结果大不相同。其次,对于国家补偿制度,没有程序性规定,使得补偿制度的实践漏洞偏多,容易成为部分人群的不当交易的筹码。再次,有关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对实践的指导性不足,有待深入研究。最后,对于国家补偿的条件、对象、标准和数额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都是各地自行规定的。一般认为只有具备了合法行为导致的损失、用于公共的目的、所遭受的损失是特别的这几个条件才能进行国家补偿,但这只是理论界的结论,实践中并不是完全依据按照此条件进行的。并不是所有的被害人都可以适用国家补偿的,因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实践时都是依据各地的情况而定,差异较大。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各有不同,实行国家补偿制度差别较大,对于相同案件的补偿数额会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被害人的直接损害是可以国家补偿的,但是对于其间接损害是否可以国家补偿,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来说,间接损害是不可以补偿的。13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利于国家补偿制度的实施,不利于节约国家财产,不利于保障被害人的权益。(四)本章小结刑事和解在我国法律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1、我国的刑事和解立法尚不完善;2、刑事和解的法理研究有待深入;3、被害人的国家或社会救济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四、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完善四、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完善我国实行刑事和解不仅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与国际潮流。但是刑事和解的推行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多的建设性努力。解决当前刑事和解中有关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降低保护被害人权利所承受的压力,为在刑事和解制度中被害人权利能够合法自由地享有、行使创造条件,提供有利于保护被害人权利的平台。(一)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意义随着被害人刑事地位的提升,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研究也逐步提上研究日程。由于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刑事和解制度中研究如何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如何完善保护机制,具有其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避免消极私力救济在传统的刑事诉讼实践中,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没有得到重视、关注。在传统司法模式中,对于案件的审判主要是对犯罪人的判决,而无关被害人的利益。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一直处于最下方。在司法过程中,被害人的利益被国家和社会利益所取代,不能真正行使其诉讼权利,案件的侦查、起诉、审理都由国家的意志来决定。所以在面对司法机关的时候,被害人成为辅助角色,成为国家惩罚犯罪的“证人”,被害人本身的法益被忽略。然而,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基于人的本能,他们会产生仇视心理。在被害人眼中,赔偿与否、赔偿的数额以及何时能拿到赔偿金才是他们的关注点。在传统的司法过程中,被害人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其仇视心理得不到释放,所以,一些被害人产生消极私力救济的观念:既然通过法律不能达到自己的诉讼请求,犯罪人又不是公正的审判,那么我也就不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法益,而是私下解决自己与犯罪人之间的矛盾。刑事和解制度为被害人与犯罪人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使被害人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物质、精神损害赔偿得到应有的份额,让被害人了解到是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权利的,从而,降低被害人采取消极私力救济的可能性。所以说,对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完善有利于避免被害人的私力救济。2.有利于人权的保障在近年来司法实践的改革浪潮中,被告人的地位与权利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与提升。但是在保障人权方面,不仅仅是要保障被告人的人权,也需要保护被害人的人权。被害人在司法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有许多,也都是有法律规定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些权利大部分变成了纸上的权利,并没有实际行使的权利。例如,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可以出席、也可以不出席。又如,在法院审判阶段,被害人就相当于证人,仅仅是用来证明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而判决结果也就是向被害人说明:你的作用结束了。对于判决结果,被害人只能接受。14刑事和解的过程为被害人提供了合法自由行使权利的广阔平台,保障了被害人的地位,充分体现了被害人自己的意愿,实现了被害人人权的保障。因此,可以说完善刑事和解中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是对人权的保障。3.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活动,尤其是刑事司法活动,最主要的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利益。基于这样一种前提,在司法活动中,司法机关的目的性就较为强烈,为了国家的利益,就会较大范围的运用权力,就有可能在规定之外对被害人、犯罪人施加压力,就是为了解决案件,维护国家法益。然而由于人的自私性,司法活动本身的不完善以及监督的不全面,都发生权力滥用的现象,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此外,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载体,他们是犯罪发生的第一发现人,是对案件发生较为清楚的当事人,通过被害人的叙述,有助于案件的破解,但是因为上述原因导致被害人对司法产生不公正的质疑,那么将会导致司法活动恶性循环。刑事和解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司法公正。刑事和解所提供的平台,对于双方当事人,尤其是被害人而言,是一个透明、公平自由、平等自愿的平台。在此平台上,被害人对于案件的司法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清晰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日培训总结课件
- 有关购房合同汇编5篇
- 货运轮船买卖合同3篇
- 瑞士瑞妍细胞美疗课件
- 2025年日照市中考英语试题(附答案)
- 东莞乐园泳池工程方案(3篇)
- 农业生态保护与现代种业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 玻璃厂工伤预防知识培训课件
- 猫课件教学课件
- 猫咪聚会课件
- GB/T 25088-2010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 V 7芯辅助型(24S)
- 24h药房温湿度记录表
- 中小学教育管理试题和答案
- X射线衍射课件(XRD)
- 一标三实单位调查表
- 收款账户确认书
- 室内电梯安装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 小儿支气管肺炎课件
- DB32-T 3751-2020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高清现行)
- 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
- 原创领袖的风采-易发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