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 学年第 二 学期 六 年级 地理 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备注12.23-2.241.1 地球概述开学22.26-3.21.2 地球的自转33.5-3.61.3 地球的公转43.12-3.162.1 全球海陆分布53.19-3.232.2 世界的地形63.26-3.302.3 海陆的变迁74.2-4.62.4 河流和湖泊清明84.9-4.132.5 世界的海洋94.16-4.203.1 多变的天气104.23-4.273.2 多样的气候期中114.30-5.43.3 世界气候类型五一125.7-5.113.4 气候与人类活动135.14-5.184.1 世界的人口145.21-5.254.2 世界的人种、宗教和语言155.28-6.14.3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66.4-6.84.4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176.11-6.15复习迎考186.18-6.22期末考试期末1.1 地球概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在图上指出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根据赤道半径能计算出地球半径的长度;据图讲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2、方法与过程(1)运用地球仪、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课本插图,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以地球的外部圈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海南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海角天涯”,提问地球上真的存在海角天涯吗?(无)即然没有海角天涯,那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大致都会描述球体)【新课教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我们大家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硕大的圆球,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为了知道地球的形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另一说“盘古开天”。盘古又称盘古氏,传说生于天地混浊中,后来天地开辟,天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 经历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厚,他死后,他身体的各部分变为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 名。其实,在古代不仅中国人和印度人对地球的形状有各种传说和神话,古代西方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的观察现象,也曾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你知道的有哪些,或你知道哪些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过渡: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所进行的探索和发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呢?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问题:在海上远去的帆船为什么总是船身比船桅先消失?说明什么?器材:乒乓球、直尺、火柴杆。实验过程:根据已有知识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分组讨论、操作,选择一组演示、说明。小结:评价学生实验、并说明实验原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的有关测定已经非常准确,通过人造卫星可以得到地球的一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同学们可以对地球的形状客观的描述。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是。2、地球的大小我们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大家看课本第四页的图片,说出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是否等长?哪条长些?长多少?(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4千米。)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6.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1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4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过渡: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它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呢?(二)地球的圈层显示地球的内部圈层。人们通过间接的方法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实地球的内部构造,就像一个鸡蛋,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清,地核就好比蛋黄。地壳由各种坚硬的岩石组成,但是它们的厚度不同,陆地地壳的厚度较厚,海洋地壳的厚度较薄。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顶部有岩石组成,在地幔中还有一层软流层。地核位于地球的核心。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地球的外部圈层。【课堂总结】1.2地球自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根据方向能判断南北半球。能根据经度计算两地之间的时差。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区时”计算盘认知时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时区的学习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欧洲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冰川对欧洲地形地貌的影响。三、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出示外滩白天黑夜的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回答。通过讨论,形成一种问题的情境,顺利地导入下一层。概况介绍介绍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更替现象。看图,思考。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自转介绍出示南北半球图,请学生根据自转方向判断。(练习册P3一/1)看图,观察,思考,回答。南北半球的判断是基本的技能。内容过渡提问:冬奥会开幕是北京时间的凌晨,难道他们是半夜办的开幕式?思考,回答。通过事实引出时差的概念。讲解时差出示宾馆酒店常见的钟表,引出地球上各地之间的时差的概念。看图。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容易理解。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提出思考:同一条纬线或经线上的点之间有时差吗?(练习册P3一/2)思考,讨论,回答。用地球仪实物着重强调只有经度差异才会产生时差。计算请学生算出每相差一个经度所相差的时间。计算。通过计算用数字体会时差。内容过渡提问:那么每个点之间都有时间差异,到底怎么确定时间呢?思考,回答。引出时区的概念。教学流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时区介绍介绍时区的划分方法,具体度数,命名方法,起始位置,和实际情况。(练习册P3二)看图。详细讲述时区,使学生认知。小制作练习册P3“区时计算盘”的制作。动手制作。用小制作使学生对时区的划分有切身体会。作业布置练习册P31.3 地球的公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知道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规律;知道五带的名称、界线及特点。2、方法与过程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并根据生活观察和体验,初步理解太阳正午高度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懂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五带的范围和界线。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围绕地轴始终不停地在进行运动,那么,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呢?学生:公转运动。讲授新课:1、地球公转概述教师:地球的公转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浏览书本第10页第一段介绍,找出地球公转的概况,并完成下表:(课件显示表格)概念方向周期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学生:填表。教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教师:显示地球公转flash动画,请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评价同学的演示,指出其中的错误,并进行正确的演示。教师再次强调地球是斜着身子在转,并指导学生用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地球公转的两句话。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师:什么是直射光线?学生:光线与地面成90夹角。教师:板图。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动画,让学生观察后自己归纳出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北回归线和最南界线南回归线。强调纬度数和纬度的写法,并画简图。23.5N023.5S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教师: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而且在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致使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一年中的有规律移动。教师:书第10页“地球的公转示意图”,请指出图中四个位置太阳直射点分别在什么纬线上?纬度分别为多少?提问总结:太阳直射点总是在什么范围内往返移动?一年中,能获得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哪?一年中,只能出现一次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哪几条?上海有没有太阳直射机会?四季教师: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热量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那么,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我们可以看书本第11页的“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得出中午12点整时的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叫正午太阳高度。教师:上海有没有被太阳直射的机会?学生:没有。教师:为什么没有?跟什么原因有关?学生:跟纬度位置有关,上海在南北回归线的外面。教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下上海的纬度位置大约为多少?学生:30多一点。教师:这样讲对吗?学生:北纬31。教师:对了。上海没有太阳直射,那么每天中午太阳的位置应该是怎样的?从三幅图中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发的两个人一对开始讨论图中的内容。学生:图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一样,人影子的长短也不一样。太阳总是在人的南面,人的影子都是朝北的。教师:接下来我们用手电筒来做一个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照射面的大小、亮度是否有不同?学生:直射的时候,照亮的面积小,亮度强;斜射的时候,照亮的面积大,亮度弱。教师:太阳高度大的时候,照射的面积小,获得的热量多,留下的影子短;太阳高度小的时候,照射的面积大,获得的热量少,留下的影子长。以此,我们可以区分冬季和夏季。现在,大家把练习册翻到第5页第四大题,检验一下掌握的情况。教师:下面我们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一个汇总。太阳直射纬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热量情况季节北半球春分日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秋分日北半球冬至日五带显示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五带的名称?五带之间的分界线?五带的气候特点?什么是极昼极夜?播放极昼期间太阳运动轨迹的flash动画。2.1 全球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海陆比例并能从地图上判读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及洋、海、海峡等。知道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三、教学过程(一)世界的海陆分布(二)七大洲大洲就是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 概 念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上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指图讲解)下面大家根据图来看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三)四大洋1、四大洋的名称 2、四大洋的分布3、四大洋面积的大小那么什么叫做洋呢?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有水的地方都叫做海洋,那么洋就是海洋的中心部分,而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一般靠近大陆,南海,黄海,我们看挂图,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部分,是琼放海峡。从图上可以看出,海的面积比较小,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大致隔开,而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重要的海上通道。概念洋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下面请大家根据挂图上所示的亚、欧、非和大洋洲的轮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南、北、美洲的轮廓,完成图3.11的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并在图中注出大洲,大洋的名称(指导学生绘)2.2 世界的地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亚、欧两洲迥然不同的地形特征及其主要地形区名称;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上分析一个地区主要地形特征的方法;能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其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征。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逐步学会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归纳亚、欧两洲的地形特征;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方法讨论分析南、北美州的地形分布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世界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而感悟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学习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时引发读图用图的兴趣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对比北美洲和亚洲的地形异同点重点:认知世界地形的多样性三、教学过程(一)复习课前两分钟开始滚动播放配乐的地形景观图片。上课铃响后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是各种地形景观,这是峰峦起伏的山地,这是坦荡宽广的高原,这是地势低平的平原,这是有山地、高原环绕的盆地,这是起伏和缓的丘陵,现在我们一起到地形图上来复习一下这五种地形类型。屏幕已切换成世界地形图。教师指图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提问:这属于什么地形?是什么山脉呢?学生答问后教师接着指图上的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请学生说出山脉名称。教师引导:那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山脉在地形图上有些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在地形图上,颜色呈褐色或深褐色,且线状延伸的地形区就是山脉。对照高度表,就是一些海拔较高的线状延伸的地形区。教师:现在我再指一块地形区,请大家判断一下,它是属于哪种地形区?教师圈出图上青藏高原的范围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圈出图上巴西高原的范围请学生回答。教师:那么,高原地形区在地形图上有些什么特征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在地形图上,颜色为褐色或浅褐色,呈块状分布的地形区称为高原。教师指图中的亚马孙平原:那么颜色为绿色的是什么地形区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对照高度表,平原的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颜色以绿色为主。教师:我们已经复习了三种陆地地形类型:山脉、高原、平原,还有一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类型叫 ? 。盆地地形在地形图上应该有怎样的特征呢?哪位同学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将你找到的盆地指出来,并讲出你的判别理由。学生指图回答后教师归纳:盆地地形四周的颜色较深,中间的颜色较浅。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 盆地(教师指图中的刚果盆地)。教师:还有一种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大家应该是知道的丘陵。教师边说边指图:这些浅褐色散布的地形区就是丘陵。在比例尺很小的地形图上丘陵一般较难判读,其实,它在陆地上分布很广,并且大多分布于山地与平原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二)讲授新课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2页,读一下这节课的标题。屏幕切换成放大的艺术字迥然不同的亚、欧地形。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是迥然不同的亚、欧地形呢?倒底有什么不同?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亚洲的地形。屏幕再次切换成世界地形图。教师边说边圈出亚洲范围: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它是由亚欧大陆的东部,及其附近的一些岛屿组成的。屏幕切换成亚洲地形图。教师提问: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还是先从颜色着手。请大家看一下,在地形图上,亚洲的地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的?这些颜色所代表的主要是哪些地形区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和补充:很显然,亚洲的地形是以高原、山地为主的,高原、山地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4。(屏幕上出现“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的条目,半分钟后自动消失)。教师引导: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其中,哪条山脉的海拔最高?学生一一说出后教师补充:喜马拉雅山脉的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大多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其中它的最高峰,也叫主峰,大家知道是什么山峰吗?(珠穆朗玛峰) 屏幕切换成珠穆朗玛峰景观图。教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图上查一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学生查出后教师强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达到8848米,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它的山上终年是积雪的。教师继续引导:接下来,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亚洲有哪些主要的高原?其中,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哪个高原?学生一一说出后教师讲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在亚洲,还有一个很著名的高原,它就是帕米尔高原。(边指图边讲解)帕米尔高原位于亚洲中部,紧邻着青藏高原,其实,它是由亚洲几条高大的山脉汇集而成的巨大的山结。在你们的地形图上帕米尔的名称并没有标出,请大家对照老师所指的位置,在图中补上。关于帕米尔高原课本上有一段阅读材料,我们请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屏幕切换成帕米尔高原景观图片。学生读完后屏幕切换成亚洲地形图。教师边指图边过渡: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徳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高原、山脉,亚洲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大洲。其实,除了高原山地外,图中用绿色来表示的地形区平原面积也比较大。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亚洲主要的大平原,并观察一下平原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提示:是亚洲的中部呢?还是周边地区?)学生一一说出后教师总结并引入地势的概念:亚洲的中部主要是高原山地,周边主要是平原,这就是亚洲地形分布的特点。我们一般也根据地形高低起伏的趋势来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的。一个地区地形高低起伏的趋势我们通常称为地势(在黑板上写出“地势”两字)。根据亚洲地形分布特点,亚洲的地势特征显然是中部 ?,四周 ?。(屏幕上出现“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的条目,半分钟后自动消失)。教师进一步设问:这样的地势特征,会使亚洲大陆上的河流呈怎样的流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以实例说明:是的,亚洲的大河流从中间往四周,呈放射状分流。(边指图边说)例如,长江的流向是从亚洲的中部向东流的、黄河的流向是从亚洲的中部向东流的,鄂毕河的流向是从亚洲的中部向北流的,澜沧江的流向是从亚洲的中部向南流的,锡尔河的流向是从亚洲的中部向西流的。这些大河上下游流经地区的颜色从褐色到绿色变化很大,这也说明了亚洲地面起伏是很大的。(屏幕上出现“亚洲地面起伏大”的条目,半分钟后自动消失)。【评析】教师的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虽然亚洲河流的分布特征并不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它是在亚洲地形的影响下形成的,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亚洲的地势特征。从河流上下游流经地区地形图颜色的变化过渡到亚洲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地面起伏大,也是十分巧妙的。教师边指图边引导: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过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它叫?。另外,亚洲还有世界上陆地海拔最低的洼地死海。请同学们找到死海的位置并读出它的海拔。教师: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死海海拔-400米,请大家计算一下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讲解:亚洲陆地最高和最低之差达到9248米,这一高差几乎相当于二十个东方明珠的高度。亚洲是世界上海拔高低悬殊最大的一洲,如果我们把亚洲各地的海拔高度平均一下的话,亚洲的平均海拔高度达到了960米,近1000米(屏幕上出现“亚洲平均海拔960米”的条目,半分钟后自动消失)。我想大家在体育课上都跑过1000米,如果把1000米的跑道拉直,再把它竖起来的话,差不多就是亚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了。屏幕切换成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图。教师提问:这是“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图”,我们来看一下:亚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在世界各大洲中,排在第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南极大陆绝大部分被冰川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有1700米左右。如果我们不算冰层的话,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应该是亚洲,亚洲是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教师:我们再看看哪个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最低呢?(欧洲)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屏幕切换成亚洲地形特点留空表,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表中空格完成表格。亚洲地形的主要特点平均海拔960米(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分布特征中部主要是高原、山地,周边主要是平原(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状况大【评析】用表格的形式对亚洲的地形进行回顾和小结,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及时整理所学的知识,系统地了解亚洲的地形特征;另一方面也为欧洲地形的学习以及亚、欧地形的对比设计了框架。教师承转:我们已经学会了在地形图上分析亚洲地形特征的方法,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一起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形特征,这回可要以同学们为主了。屏幕切换成世界地形图。教师边说边圈出欧洲范围:欧洲是由亚欧大陆的西部,及其附近的一些岛屿组成的。屏幕切换成欧洲地形图和欧洲地形特点留空表。欧洲地形的主要特点平均海拔340米(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平原地形分布特征大多数地方是平原,山脉主要在北部和南部(地势低平)地面起伏状况小教师:其实,刚才我们在“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图”中已经提到了欧洲地形的一个特征,请大家回忆一下,是什么?(平均海拔最低)教师边讲解边点击表中第一行空格:是的,欧洲的平均海拔只有34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指图)从欧洲的地形类型看,欧洲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呢?(平原为主)教师点击表中第二行空格完成填空。教师:请同学们看图分析一下,以平原为主的欧洲,平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读图回答后教师指图讲解:欧洲的平原面积很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60%,向东延伸到乌拉尔山脉,向西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主要山脉只分布在北部和南部,从总体来看,地势是低平的(点击表中第三行空格完成填空)。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欧洲北部和南部的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教师:最后大家读图分析一下,欧洲的地面起伏状况相对来说应该是大还是小呢?(小)教师点击表中第四行空格完成填空。屏幕切换成亚欧地形比较表。比较项目亚洲欧洲平均海拔最高最低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高原、山地平原地势特征中高周低低平地面起伏状况大小地形分布主要特点北美洲南美洲小组交流和教师讲评。(三)小结和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下列作业:1.练习册第九页的第三、第四大题。2.从网上找一幅上海市的地形图,分析一下我们上海的地形特点。2.3 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大陆漂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漂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三、教学过程导入:预备知识化石,播放视频。一、沧海桑田科学考察:实例一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遗址。公元前2世纪,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湾修建了一座名叫塞拉比斯的古庙。现在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3根高达12米的大理石柱子,至今仍矗立在海滩之上。这3根柱子的上部和下部,表面都非常光滑洁净,惟有当中的一截,从高达3.6米向上到6.1米的地方,坑坑洼洼,布满了海生软体动物穿石蛤所穿凿的洞穴。(说明陆地的沉浮、海水的进退)科学考察:实例二5亿多年前,云南省玉溪地区澄江县帽天山曾经是一片浅海区域。正是在这座山上发现的大量古生物化石,给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带来了更多的惊奇和疑问。(说明由海可以变陆)科学考察:实例三1964年3月中旬,我国登山队第一次在西藏定日县苏热山海拔4300米的南坡上发现了海生生物鱼龙的化石。19661968年,我国又在聂拉木县土隆北部地区海拔4800米的山坡上发现更多的鱼龙化石,发现化石的地层形成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这是世界现知海拔最高的脊椎动物化石产地。(说明由海可以变陆)思考:以上三个科学考察实例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由于地壳的运动,使某些地区的陆地沉降或者抬升,引起周围海面的变化;由于地壳的运动,使某些地区的海面上升或者后退,引起陆地的沉浮。用一个成语“沧海桑田”来概括这种由海到陆或由陆到海的巨大变迁。拓展知识:神仙传麻姑中有关“沧海桑田”的记载。拓展学习: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学生把自己知道的例子交流。既然海陆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也会发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吗,也就是说我们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二、漂移不息的大陆介绍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思考: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得到的猜想是什么?展示“大西洋两岸各大陆的拼合图”,观察海陆轮廓,特别是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有什么特点?展示“不同地质时期,各个大陆的漂移位置”。2亿年前,陆地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海洋也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洋,即现在的太平洋。经过漫长的时期,北美洲和南美洲逐渐向西漂移,出现了大西洋的雏形,并不断扩大,太平洋逐渐缩小。思考:在2.25亿年前的联合古陆上分辨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位置。过渡:一大块大陆,是一个庞然大物,怎么就会漂移了呢,也就是说是什么力量推着它移动的。当时反对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魏格纳并没找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大陆漂移学说并没有使大多数人信服,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的探测、观测技术得以应用,人类可以深入海底,由此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才形成了板块理论。三、六大板块播放视频:主要内容为全球划分六大板块及板块运动与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关系。展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并且各大板块还处在不断运动中。思考:如果板块的运动是背向运动,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如果是相向运动,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请解释红海不断变大,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请解释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的形成。结论: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较不稳定,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图,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播放视频:喜马拉雅山鸟瞰图和埃塞俄比亚境内的东非大裂谷。课堂小结与练习结束语:地壳运动的规律非常复杂,我们的地球还有很多秘密没有揭晓,其中的奥妙等着你们去探索!2.4河流和湖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概念,并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内流河和外流河。在地图上能迅速找到主要河流。在地图上找寻五大湖、死海、咸海的地理位置并懂得湖泊的功能。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的作用。2.方法与过程:利用地理景观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本领,通过各河流的比较,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培养学生从身边的河流开始,保护身边的河流。二、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难点:河流的流向判断三、教学过程课前图片欣赏课堂导入阅读“小溪流的歌”河流的的概念河流的分类学生课题汇报1交流讨论学生课题汇报2交流讨论视频播放、世界水日多媒体报告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学校附近的河流河流基础知识河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对河流的影响身边的河流1、小溪在流入大海的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2、看板图回答河流的基本概念3、对比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类依据思考常年河与时令河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人工河与天然河又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4、对比比较尼罗河与黄河相同点与不同点?5、对比长江与黄浦江分析河流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6、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7、你知道这条河吗?它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它对周围的居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未来的命运会怎样?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后面相应部分练习。2.5世界的海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记住书本P:33“海底示意图”所示的主要海底地形;在地图册P:4-5中找出世界主要的海湾与海峡;从书本P:37“海洋的各种资源”图示中归纳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2.方法与过程尝试让学生归纳地理知识,培养他们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果,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海洋资源观,培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世界著名海域难点:各大海域沟通情况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繁衍于陆地,今天我们重返生命的摇篮,来学习占地球表面绝大部分的海洋。海底地形:首先我们要学习海底的主要地形,它象陆地上的地形一样是千姿百态的。(以flash展示海底地形、一一讲述,然后有个小练习可抽同学回答)。海湾和海峡:在海洋与大陆的交界处还有海湾与海峡,请将地图册翻到P:4-5找一下世界上主要的一些海湾与海峡;小结海湾与海峡的不同处。富饶的海洋:这部份是同学相互交流的内容,分组后由代表发言,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谈的:海洋生物资源(科学家们已考察到的海底的动物有18万种之上,植物有2万多种,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的话,90之上的动物蛋白都存在于海洋中,海洋每年理想的话,可以为从类提供12亿吨的鱼产品,但由于现在人类的捕获力有限,每年只能从海洋中捕获到6000万吨左右,然后让其它组的同学在书上找到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并向他们作简介。)海底矿产资源(从一幅幅的图片引入,主要介绍石油、天然气和锰结核等矿物。)海水化学资源(我们日常生活中,每道菜中多多少少都应加放的是盐,盐从什么地方来最多了?沿海地带还有很多的晒盐场。海洋中除了盐之外,还有铝,这个我们应不会陌生了,可口可乐的易拉罐就是用铝所做的,还有我们家庭装潢中的铝合金等;溴,如果我们的手不小心划破出血了,妈妈会给你擦上什么?是红药水,它的主要成份就是溴;碘,可以医用代替酒精,并且还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缺少后会得大脖子病;镁,它又轻又可耐高温,所以是理想的航天材料,最后放映人们从海洋中提取抗癌新药的片段。)海洋能量资源(简介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等,用这些能源发电,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不需燃料,不污染环境,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生存不受威胁。)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海洋空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海洋可利用空间的构成,然后分析了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最后说明海洋空间利用领域的拓展。)遗落的财富(一部份人去寻找它是为了金钱,但也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可以知道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保护海洋:海洋是如此富饶,它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矿物、水源、化工原料仍至于广阔的空间,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切严重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海洋中找到出路。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以图展示,同时以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的提词:“振兴海业、繁荣经济”来唤起学生的保护意识。3.1多变的天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含义。了解天气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能看、听懂天气预报,并尝试自己播报天气预报,能够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初步学会如何阅读气象卫星云图。了解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危害。2.方法与过程通过阅读、尝试、动手、创造的方法过程,体会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观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和云图,懂得书本中的知识和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凡事要提前准备,做好计划,防患于未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天气的概念,学会看天气预报和气象云图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气象云图的识别三、教学过程我们这学期语文课中刚学过好几首古诗,其中有一首春夜喜雨,写得特别好,请大家齐声的背诵。投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图片同学们,我们看到这么一副画联想到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场景呢?我们马上要学的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描写了这样的一场漂泊的大雪。我们来提前浅析一下这首诗。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诵版片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方才吟诵的诗词其实都在描写天气现象,天气是大家几乎每天都非常关心关注的。天气的变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天气变化到底会对我们平时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天气变化除了对我们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之外,对很多生产管理部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谁能给大家举例子呢?投放工业部门投影片说了这么多关于天气的事,那到底什么是天气,天气的定义是什么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呢?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着重讲述注意点现在可以请同学们稍微观察一下窗外,注意观察,请同学们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现在的风向和气温的呢?要准确的测量风向、风速和气温可以用风向标,风速杯和气温计来测量。可是,我们用这些仪器只能测量到当前的天气情况,我们怎么才能够知道明天的天气呢?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天气预报?投影文汇报刊头天气预报演示利用网络气象网站查阅天气预报演示利用气象软件查询天气预报演示利用电话拨打12121查询天气预报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片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越来越的方法和途径来获取天气预报了。可是,怎么来看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主要包括了哪些信息呢?刚才看到的电视台天气预报包涵了哪些信息呢?其中也有洗晒指数,感冒指数等最后一段是各大城市天气预报,在画面中有一个表示天气的天气符号。在电视报章的天气预报中,夜经常能看到一些表示各种天气的天气符号。投影天气符号的幻灯片天气符号是一种简明表示天气图标。请学生开火车说出各个天气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介绍各个气象符号,着重介绍风力符号,介绍风力等级的划分。让学生上台对天气和天气符号连线投影片投影一张中国各地用天气符号表示的地图,让学生们充当小小气象员。播报各大城市天气预报很好,看来大家都会看气象标志来判断天气情况了,都很像个气象员了。可是,气象站的气象员又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呀?他们怎么会知道明天后天的天气呢?对,气象局通过“高空的千里眼”气象卫星拍摄的一系列气象云图,来分析和判断当前的天气情况,并预测此后的天气变化情况。我们要会看气象云图,那我们就可以当个称职的小气象员了。出示一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近日的动态气象云图。将.tw网页打开,出现彩色动态云图。在彩色云图上,海洋一般用蓝色表示,陆地一般用绿色表示,当某地上空为云、雨覆盖,卫星云图上表示为白色或者灰色。白色越浓说明云层比较厚密。投影一张静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云图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上海这个时候应该是晴天还是雨天?同学们判断得很好!最近气温适宜,很适合出去游玩,同学们如果明天要出去旅游,那今天要做些什么准备呢?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要收看天气预报,那谁来说说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看来收看天气预报真得很重要,但是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大暴雨,风力8级以上,那我们还能出去旅游么?当天气能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的,就把这种天气称为灾害性天气。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多发的国家,你们知道一般有哪些灾害性天气么?这些天气分别会造成什么危害呢?投影电视台彩色气象警报气象台对于灾害性天气设立了彩色多极警报,去年夏天高温和台风时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投影“雷电来时怎么办?”的幻灯片,让讲述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做。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如何在灾害性天气中减少损失?我们该养成怎么样的习惯?总结课堂内容回家收看天气预报,将上海明日的天气用天气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完成练习册上第15页作业。四、教学说明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图使知识多元化,课堂的内容丰富,大量利用现代化的视频、音频、动画、网络,通信设备等,希望将一个现代的生活和教育教学联系起来,不至于知识和生活脱轨。注重贯彻二期课改的指导精神,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以学生的回答、练习、操作、观察等为主。并更正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想法,改以教授方法和让学生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此课中并不强调对天气定义的识记,而是强调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能够看懂天气预报,并且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将生活中的知识运用于课堂,将课堂中的知识实践于生活,这才是地理课堂的实际意义。3.2 多样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和气候的联系和区别。 了解气温和降水观测的基本常识。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绘图技能,提高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分析世界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图,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基本规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世界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养成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重点难点】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分析世界年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和降水量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课前演示:播放一组世界各地不同纬度的景观图片。过渡:学生说出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感受世界景观差异之大。教师指出这种差异与世界各地气候不同有密切关系,引出课题“多样的气候”。讲授新课:过渡:气候与我们前面学的天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练习:气候与天气的区别。连线、填表。过渡: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气候是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知道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就要从气候的最主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开始。首先,我们来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气温,简单说就是空气的温度,让我们看看它是怎样观测的。演示:配音图片气温的观测。讲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过渡:这些气温数据,以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某地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演示: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活动: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提供两组数据,一组北半球,一组南半球)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归纳:一般情况下,北半球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七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一月。南半球相反。练习:出示五个地点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与其词语描述连线,说出理由。归纳:月平均气温0以下,可以用“寒冷”表示;月平均气温20以上,可以用“炎热”、“高温”表示;月平均气温在020之间,在不同季节分别用“温暖”、“温和”、“凉爽”等词语表示。过渡:前面我们知道了某一地点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那么,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分布又有什么规律呢、演示:将气温数值相同的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这就是等温线。读图:出示世界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图,讨论以下问题:1、一月、七月世界各地气温从赤道向两极大致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2、一月北温带与南温带哪个气温高? 七月呢?3、一月、七月气温的极端最高和最低值各出现在哪个半球?归纳:(1)、无论一月、七月,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热带地区气温始终很高,寒带地区气温始终很低;(2)、北温带和南温带相比,七月份北温带气温高于南温带,一月份南温带气温高于北温带。小结:以填空的方式复习巩固(略)拓展:(学生发学习材料,课后选做)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全球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2、南半球等温线与北半球等温线相比,有什么不同?3、用彩笔描出北半球10C等温线,你有什么发现?4、用彩笔描出南半球20C,你有什么发现?5、世界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值和最低值各在哪里?(第二课时)气候的最主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我们来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让我们看看它是怎样观测的。阅读书本P52“降水量的测量”。过渡:这些气温数据,以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某地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演示:绘制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活动:学生绘制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书本P51练习。过渡:前面我们知道了某一地点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那么,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降水量分布又有什么规律呢、演示:将年降水量数值相同的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这就是年等降水量线。读图:出示世界年降水量图,讨论书本P53问题。并找出“雨极”和“旱极”。小结:以做练习复习巩固。3.3世界气候类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主要亚热带、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类型的名称。记住主要温带、寒带和高山高原气候气候类型的特点;在地图上说出以上各种温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2.过程与方法:会读温带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气温和降水折线图等图表资料,学会分析气候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各种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名称、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