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舍勒伦理思想浅析.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舍勒伦理思想浅析.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舍勒伦理思想浅析.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舍勒伦理思想浅析.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舍勒伦理思想浅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舍勒伦理思想深邃 这不仅因为他的哲学天分 也源于对这一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 在他的伦理思想中有对质料伦理框架的建构有先验价值秩序的设定也有对象与善 业的关系的分析从情感领域中拒斥认识的优先性到对生命与精神特殊的理解再到 对基督教爱的宣扬和人格自律的确立这一切都统一于他对于人在宇宙中地位这一主题 思考笔者把握这一脉络分章探析了舍勒的伦理思想 第一章笔者阐述了舍勒的哲学世界观以及与其导师狄尔泰胡塞尔在精神理念 和现象学方法上的异同从整体上把握舍勒的哲学从而加深对其伦理思想哲学背景的 理解 第二章笔者系统地概述了舍勒对康德形式伦理学的批驳和对善业目的成效 等伦理因素的分析从而突出了他独具特色的质料伦理学 第三章从价值层面来分析舍勒的先验价值思想在他看来价值有着先验的秩序 及影响价值秩序的元素 第四章浅析舍勒情感伦理思想中对同情基督教和爱的理解以及爱的失序与怨 恨的关系 第五章人格这一舍勒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笔者分析了它与理性的关系自 我实现及集体人格 通过以上五章分析 我们可以厘清舍勒博杂精深的伦理思想 从整体上把握其框架 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起点 关键词质料 价值 爱 怨恨 人格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 b s t r a c t schelersethical thinking is profound,not only because he has outstanding philosophical talent ,but also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is area for the whole lifein his ethical systerm, he try to construct an ethical framework of the materials, set a priori of the value,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s and the goodsfrom the rejection of the knowledge priority in emotion to the special understandings of life and spirit,to promotion of christian lo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discipline of the personality, all of which origin from the theme what poision human is in the universe.according to this context, author analyses the ethical thoughts of max scheler by several chapters chapter, the author introductions the world outl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max scheler,and we fi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irit from dilthey,and in phenomen ological methods from husserlst h u s , we can grasp the overall philosophy of max scheler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his ethical ideological backgrounds chapter,the author summaris many refutes to kants ethics,and analyses goods,purp- oses,piration,and highlights max schelers unique material ethics chapter iii,scheler thinks that there is a priori value and many elements which will imp- act the order of the value in relative dimension chapter iv,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sympathy and the understandings of the christian lov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ove and the love disorder chapter v, personalityas a core concept of scheelers ethics, the author analyz- 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reason ,and the nature of moral personality through the above chapters 5, we can clarify the confused schelers ethical thinking, grasp the overall framework,which is our starting point for our further researches. keywords: material value love hate pers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导 言 马克斯. 舍勒m a x s c h e l e r 1 8 7 4 1 9 2 8是本世纪初一位哲学界的天才当时 其声誉可以与胡塞尔相媲美这不仅因为他涉及众多领域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 政治学神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而且他思维敏锐洞察力深邃被海 德格尔伽达默尔蒂利希等人推崇备至海德格尔说过由于舍勒的不幸早逝一条 富有生命力的哲学之路就此中断了 1 但就是这样一位有名望的哲学家 却在二战后沉寂 了许久这不仅因为他是犹太人在纳粹时期其著作被列为禁书另一方面由于战后 其它领域的哲学异军突起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目光并未给予舍勒足够的重视 2 回顾舍勒的整个一生 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 都有重要的人物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 1 8 7 4 年 舍勒出生在慕尼黑的一个犹太教家庭 在母亲影响下 舍勒深受犹太教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并未持续很久有着自己思想的舍勒在中学期间就改性天主教并成为了一 个正式的天主教徒后来他来到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学习过哲学和社会学一年 后舍勒又来到耶拿大学师从奥伊肯学习精神生命哲学可以说在思想形成方面 狄尔泰康德尼采从各个方面都对舍勒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直到 1 9 0 1年与胡塞尔相 识他的思想才有根本性转向正是依据现象学的还原论舍勒在众多领域有了开拓性 的成果但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1 9 2 8 年因心脏病突然发作而离世年仅 5 4 岁 笔者之所以选择舍勒的伦理思想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其中故然有对舍勒本人的喜 爱但更多是出自对现实意义的考量首先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学主导的时代在这 个时代中我们唯科学独尊但是科学的昌明似乎使我们失去了对价值思考的兴趣 我们高举着科学万能的旗帜 高呼着唯有科学能够改变现实的口号 但是 我们却发现 有更多的人开始迷失了自我忧郁孤独和自闭无时无刻不纠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 价值观开始慢慢丧失对前途不再充满希望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世界不再具 有距离可以使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去旅行但是我们发现它却无法给我们的心灵 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科学以异化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基本的生活因此对人人的价值 1 弗林斯著舍勒思想评述 m 王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3 第 1 页 2 参见江日新著马克斯. 谢勒 m 台北东大出版社 1 9 9 0 第 1 - 2 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和人生意义的回答就以一种危机感的形式向我们诉求任何具有哲学使命感的人在面 对这一危机时都会把目光投向人的关注 因而 我选择哲学人类学的舍勒作为研究对象 就是笔者对这一哲学使命感的认同和态度的表达其次在有关舍勒的相关研究中我 们比较注重他价值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这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我希望这篇介 绍舍勒整体伦理思想的文章能够为舍勒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回望舍勒的学术历程他在生前先后发表了 1 m a n s p l a c e i n n a t u r e . t r . h a n s m e y e r h o f f , n y n o o n d a y , 1 9 6 1 2 f o r m a l i s m i n e t h i c s a n d n o n - f o r m a l e t h i c s o f v a l u e . t r . m a n f r e d s . f r i n g s a n d l . f u n k . e v a n s t o n , i l n o r t h w e s t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 9 7 3 . 3p e r s o n a n d s e l f - v a l u e . t h r e e e s s a y s . e d . i n t o , p a r t i a l l y t r a n s l a t e d m a n f r e d s . f r i n g . d o r d r e c h t , n e t h e r l a n d : m a r t i n u s n i j h o f f , 1 9 8 7 . 等许多著作但是没有来 得急发表的更多加之因战后出版资金的短缺未及时付印所以未产生巨大的轰动舍 勒死后由其遗孀玛丽亚开始编辑整理遗稿出版舍勒全集的前五卷1 9 6 9 年玛丽亚去世后舍勒全集的编撰工作由弗林斯m a n f r e d s . f r i n g s 接手 至 1 9 9 7年舍勒全集全部出齐 国内对舍勒的研究开始较晚直到 1 9 8 9年李伯杰先生译出舍勒人在宇宙中的 地位并以单行本出版才算有了第一本中文版的舍勒著作9 0年代末在刘小枫先 生主持下国内学者开始编译舍勒选集这本书选取了舍勒的代表作向我们系统 地介绍了舍勒的思想 是一本研究舍勒的必读书籍 除此之外 倪梁康先生也翻译了 伦 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价值伦理学一书这本著作严谨而准确学术价值极高受 到了国内学者的好评2 0 0 3 年m r . f r i n g s 的舍勒思想评述被翻译为中文后国内 对舍勒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不少的中青年学者积极地投身到这一领域 在研究领域涌现了不少像倪梁康余潇风张任之张志平等有名的学者他们 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舍勒的研究比如倪梁康先生比较关注舍勒的现象学他在自 识与反思中就舍勒的现象学方法及其现象学的应用作了系统地描述这为想要了解 舍勒的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余潇风先生的人格价值的担负者一文 全面地介绍了舍勒人格的性质特征意义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他为我们揭示了人格作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为舍勒的哲学基石及其在他整个哲学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张任之先生则从意向性感受入 手将舍勒的价值感受作为其伦理学的基础加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有张志平 先生的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一书在全面介绍了舍勒的同 时着重研究了舍勒的情感伦理其创新性值得肯定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本人在吸取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打破原有的将位格 爱价值人与上帝等分章研究的模式以伦理思想这一主干为统摄在舍勒博杂的理 论的中摘取具有价值伦常的成分并系统地将其组织在一起汇章成篇但限于篇幅 笔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对舍勒的伦理思想的来龙去脉的加以浅析从舍勒世界观和 现象学方法起始 到他的质料价值伦理思想 情感伦理思想 最后统一于人格伦理思想 在这条思想发展的明线中笔者关涉到了对舍勒思想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这样以 来可以更好地了解舍勒思想的形成如果其他著作可以称得上是舍勒思想的纪传史 那么这篇文章就是舍勒思想的断代史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 精神理念世界观与还原论 要想理解舍勒的伦理思想就必须先要了解他的哲学世界观舍勒一直在追求哲学的 自明性 3 他认为我们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往往暗含着前提性预设比如人是有理性的 我们因具有相同的善良意志而互相关爱等但这些前提条件并不具有不证自明性 因此寻求整个哲学乃至伦理学的自明性就成为了舍勒哲学的基础沿着这条道路他 的哲学思想开始趋向成熟并在新现象方法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伦理思想 1.1 舍勒的世界观 在舍勒思想形成过程中狄尔泰无疑是对舍勒有过深刻影响的一个人物他的精 神科学对舍勒的世界观形成以及哲学探索方向产生了根本性的撼动狄尔泰所说的 精神科学 在德文中是 g e i s t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的含义 比英文的 s c i e n c e 科学要广泛它既有现代科学的意思也有知识和认识的意义我们既可以把物理 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称为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也同样可以把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称 作 w i s s e n s c h a f t 所以w i s s e n s c h a f t 是包括一切形式的学问 4 舍勒在继承精神 5 理念同时又拓展了它的维度除了观念思维外还包含意志与情感行为因此当舍勒 的哲学使命与自己的精神理念相遇时不可避免地促使他从对启蒙运动以来的认识论 的过分关注中抽逃出来转向一种新的哲学立场 1.1.1 哲学的本质 哲学是什么是任何一个企图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都无法绕过的问题因为 一切物质精神生命等概念都必须深入到哲学之中才能阐释真正的涵义各 3 对任何哲学原理 哲学命题的判断都必须追朔其哲学意义上的内涵而前提又必须判定什么是哲学和哲学对象因 此任何哲学体系都离不开对哲学本质的追求在舍勒看来无论形而上学主义科学主义信仰主义都以设定一 定知识为真作为其理论的充分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否为真值得怀疑因而他提出哲学应当尽一切实际可能提供不 受任何前提约束的认识即哲学的自律 4 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 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 5 页 5 德语( geist) 既暗含包理智直观联想回忆等认识活动舍勒将其扩展为包括欲望快乐爱恶敬 畏期望等意念和情续活动精神的本质在于它具有物化能力以及相对于外在自然的独立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种哲学都有着各自的体系结构因而对哲学本质的考察就要分析其具体特殊的形态及 其样式而困难在于对后者的分析又是依赖于对哲学本质的回答来作为引导于是就 形成了一个互为条件的逻辑圆圈 狄尔泰认为无论前人是将哲学界定为科学的基础或是纯粹的经验或是唯生命 意志的行为甚或是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具有历史相对性而联系这些理论的唯 一桥梁就是哲学的本质是什么狄尔泰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试图通过历史哲学来 考察哲学是什么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失败在他试图从精神科学的各种形式中提取 出所含有的哲学普遍性因为从哲学与各种社会科学的相互比较中获取哲学基本形态 的努力势必会使历史的相对性取消哲学普遍意义的存在性 难道哲学真的无法摆脱自我构成的宿命那些各种形态的哲学是否只有在获得的 自我认识的启悟下才能具有统一的意义和富有意义的客观和历史的展示语境 6 舍勒从狄尔泰的失败中 看到哲学并不像看待其它科学那样 通过外在来认识自身 其特殊性在于应该没有任何前提性的预设哲学的认知并不同于经验归纳式的科学 认识哲学面对的是一个被遮蔽的世界它不需要对具体某一事物领域的认识而是需要 使事物以本真的样式呈现给我们因此哲学的困境在于获得某种能够不依赖于其它具体 科学而独立存在的关于哲学的本性概念 舍勒将没有任何前提假设的哲学称之为自律的哲学自律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 是 道德领域的专有术语 指不须用外在规则和规范加以约束 内心就自发行事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当我们说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善时已经有某种观念在引 领着我们 这种看待对象的基本立场已隐藏于我们思维方式之下 并通过位格 p e r s o n 7 形式先行地给予我们一种学科使命的指向这种精神的发现需要的不仅仅是认知能力 更需要的是整个生命的冲动用以消弭因精神的束缚而导致的纯思维认识的弊端舍勒 从自然生命和纯粹精神二元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人的问题把人看成是有生命和精神所构 成的统一体将生命作为在思想不断演化过程中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即生 6 舍勒著哲学与世界观 m 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版第 2 页 7 这个词指全部人的行为如爱记忆思考意愿认识判断感受等统一体区别于自我和个体在第五章 会作比较详细的说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命的精神化 8 1.1.2 新世界观的预设 自笛卡尔以降哲学开始从旧有的形而上学中探索第一推动并以此作为自然科学 的基础斯宾若沙莱布尼茨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们 9 也积极投身到这一工作之中然而 任何这种不证自明的命题都只不过是一堆站不住脚的设想取代了另一堆毫无根据的假 设而已狄尔泰认为这种寻求确定不移哲学出发点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因为离开了 人的意识所有的物质实体都无法认识形而上学使我们意识到事实的真实性和有效 性之间并不存在着的必然联系从是的事实领域是无法推导出应当的价值领域 他认为我们应该从认识论转向对价值论的关注这样一来以往的关于知识的逻辑认 识过程就转换为了在认识到基础上对各种事物价值的确定过程与其相同舍勒也认 为 哲学不纯粹是对知识何以可能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对事物本质性理解 在舍勒看来 爱比认知更先行一步价值判断优于认识判断正像一个儿童爱吃糖是因为糖很甜尽 管他不知道糖为什么这么甜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对它的爱完全是一种情感本能正 如舍勒所说在情感行为的范围内爱和恨是最初的行为方式它们奠基于其他一切 行为活动中如旨趣感知偏爱等所以它们构成了我们的实践和理性所共有的 根源也是唯一能使我们的理论生活与实践生活最终统一起来并永保统一的两种基本 行为 1 0 1.1.3 精神方式的认识 在狄尔泰看来以一种词源学方法才能在历史的追溯中把握哲学的真质他认为 在古希腊p h i l o s o p h o y并不代表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爱和渴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 神态度柏拉图则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思想家他把我们周围的世界都看作殊相 是理念的摹本而真正的世界是共相的理念世界所有高贵的生活都是有更高级的灵 魂所产生出来的这种更高级本性的本身则是通过某种强烈的渴望表现出来哲学的 8 参见杨威陈红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及其当代启示 j 学术交流2 0 0 4 1 2 9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就自然科学何以可能问题作出了回答他认为人的理智中存在着先天认知形式这样 可以把外在感觉与内在范畴融合在一起费希特提出了自我由自我来产生非我谢林黑格尔则将各 种外在世界和现象的进行抽象从而达到客观现象与主观精神相统一 1 0 舍勒著哲学与世界观 m 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版第 3 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e r o s 爱欲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它极度强烈以致于比任何认知手段更能达到对 真质哲学是对知识最严格意义上的追求普遍有效性是哲学的品格所在舍勒也很赞 赏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是自我灵魂运动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过程 则是整个位格趋向本质的行为他把爱欲的能量引述为位格的原动力是体现终极 存在的姿态同时他意识到自柏拉图以降许多哲学家更多地是从范畴领域对事物本 质加以认识而给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什么是自由等事物以确定的含义成为了哲 学的首要任务正如狄尔泰所说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哲学家研究领域就哲学而言 某种发挥统一作用的力量就是通过哲学那种追求普遍性追求普遍有效性的倾向表现 出来的 1 1 在舍勒看来当我们运思时整个人的精神都处于一种绵延状态中通过直观思维 和情感形式的统一从而使精神本能以直观方式介于本质即哲学家存在与本质直接地 合二为一这也是哲学的本质要求当我们对其进行认识时整个人必须以本质时刻相 关联的姿态纳入到了本质之中这同时也意味着行为主体因为与本质相融合的行为从而 得以本质化中心化 舍勒认为在精神与存在之间通过整个位格的某种具体行为能够发生接触而这种 行为是坚持自然世界观立场的人所没有的后者的特征在于把周围一切可能的存在都当 作世界的当下存在忽略了主体人在世界中位置而舍勒主张的自然界存在应该是统摄 了人的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存在他认为先哲们并非以确证终极本体或理性的认识 本质为终极使命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原存于宇宙中的精神形式正如舍勒所说全部 哲学活动基础的精神立场之本质应该定义为人的有限位格核心介入到一切可能存在之 事物的本质中去爱的行为 1 2 纵观上述正是舍勒确立了精神理念才会促使他重新审视哲学的本质而对归纳 式的认知手段的抛弃确立了他爱的先行也为他的情感思想找到了精神主旨而精神 位格式的道德涌动又为他的人格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奠基因此我们只有对他哲学本 体论和世界观加深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伦理思想 1 1 狄尔泰著历史中的意义 m 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版第 1 7 2 页 1 2 舍勒哲学与世界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版第 1 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1.2 舍勒的现象学还原论 舍勒从胡塞尔那里继承了现象学的方法但他并没有沿着胡塞尔的道路走下去胡 塞尔是位典型的学究式学者希望在逻辑的基础上使哲学奠基于数学形式的确定性之 中他一生的哲学努力就是要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崇高的哲学使命使他追求一种 绝对准确的理性生活但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并没有给予我们一种理论前提的明晰性 胡塞尔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试图通过面向事实本身来客服我们所面临的困难 与胡塞尔不同舍勒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哲学家他时刻关注现实生活的本身同时 又以独具的眼光和明锐的觉察力 感觉到我们的世界所面临的危机 在他的一生中人 的问题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人与世界的关系更是摆在首要位置在他眼里世界应 该是和谐的而这种和谐就是通过人与世界最相恰的态度和最切合的生存方式表现出 来 所以 两者兴趣的差异促使舍勒并没有紧随胡塞尔去探究各种直观自明性的纯理论 而是将活生生的生命现象作为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 无论胡塞尔还是舍勒他们的现象学都是以意向性 1 3 为基础的意向性这个词 最先由布伦塔诺提出他认为意向性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性当我们说意识时总是在 说意识什么因而都具有对象的指向性胡塞尔发挥了这一理念他认为布伦塔诺的 意向性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从宽泛意义上说意向性还具有构成性在客体化行为起着 重要作用 1 4 在进一步研究之后胡塞尔对布伦塔诺的内感知 1 5 和外感知的划分并不满意他认 为这一内一外的感知只是对意向的模糊性作出了心理与感官层面的区分但没有与反思 性的自我相关联其实质仍是将意向性囿于认识论范畴 1 6 舍勒既同意胡塞尔的观点但 1 3 意向性是指心的状态和语言状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即这些状态具有一个对象或内容并因此而是关于某个东西的 布伦塔诺用它来指意识指向对象并涉及一个内容胡塞尔将意向性变为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对于他来说心的 行为的意向性并不一定必须有对象 1 4 倪梁康著 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的 逻辑研究 的理解与思考 m 广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4 转引自张任之 现 象学伦理学的基础意向性感受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7 第 6 期 1 5 布伦塔诺的内感知是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行为它只负责对意识的感知而外感知则组要是指感官对外在现象产 生的表象 1 6 胡塞尔不满意布伦塔诺的对内感知的规定认为它只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心里现象并不具有对内在自我意识的反 思因而缺乏现象学直观的主体条件因为在胡塞尔那里直观总是我的直观所以他提出了内在感知 ( immanent) 和超越感知( transzendent) 的概念前者在现象学意义上与反思同义后者则是指向外的是对外在事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比他走得更远他认为内感知不仅仅是对内心活动的感受还应该包含对自我意识的 两个方面的关注一是自我意识的本身活动二是正在进行的意识自身还不曾发觉的内 容即以关于内容为对象例如当我在数书本时一本两本三本 此时我并未意识到我在数书本这种状态是以自我意识的内容为主但当我发觉我 在数书时此时主体从自我转向了反思的自我此时意识主体将关于内 容和进行着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形成反思因此从一种广义上讲意向性不仅具有 指向性而且具有将对象客体化能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舍勒将现象学运用到伦理学 之上将整体感受进行了内容活动的二分即无活动因素的纯感受状态和承载 着众多感性感受 1 7 的感觉活动例如当我面对一件精致的手工艺作品时我会产生一 种很美的总体性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艺品的任何外观质地都是我们所感受 内容它伴随着如观看着抚摸着审视着等各种感受活动而对这些感受活 动的感觉就会产生像光色柔和的质地坚硬的等等一系列感性感受而正是由这 些感受才组合我们对物品的总体感受它很美除此我们还会夹杂着快乐或愉悦的 情感正像倪梁康先生所说舍勒的伦理学就是一种价值感受的现象学 1 8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概括一下舍勒与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异同虽然他们都 反对布伦塔诺关于内感知概念的划分但是两者对待现象学的具体原则上还是有稍微 的差别在舍勒看来为了实现现象学的还原只把自然世界的不确定性任意性放到 括号里暂而不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胡塞尔的还原方法应用于伦理学中扩展到感 受领域回归至人格的精神世界以情感现象的还原剔除掉人格精神中妨碍直观的东 西 这样才能以一种纯精神的方式还原世界 舍勒正是拥有这样一种现象学伦理学观点 才把我们从价值的迷雾中拯救出来让我们认识到价值本质与价值载体的区别也正是 拥有了这种观点才有了感性感受是快乐的根源的立论这些我们将在未来的几章作详 细的介绍在此笔者只想表明舍勒的现象学方法论是他的价值思想情感思想的基 础而只有对舍勒的方法论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伦理思想 的感知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 m 商务印书馆2 0 0 2 版第 5 2 3 页 1 7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有非意向感受nicht intentionale gefhle和意向感受intennonal gefhle的区别前者可 以叫做感性感受是主体接受的一种纯粹无杂的直接性感受如瞬间的疼痛麻木 1 8 倪梁康著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的理解与思考 m . 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0 版第 1 4 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 质料伦理思想 马克斯. 舍勒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的开场白中就直言 不讳地说他要在还原论方法之最广泛基础上建立质料价值伦理学不难看出他自己 的伦理体系就是运用现象学方法 突出质料的伦理性质 来表达具体的价值特性 因此 他整个庞大的伦理学体系也是根据以上三点来组织阐发的 舍勒的理论逻辑起点是从批判康德的形式理论开始的当然康德的道义论作为最 具影响力的伦理理论有着自己一套完整严谨的论证体系另一方面它还积极张扬人 类的实践理性其中自由意志和绝对律令更是作为了自我立法的充分依据舍 勒认为康德所提出的理论有可取的一面但对前提的证明是不周密的自己的任务就 是指出他论据的错误性当然这不是说康德在对待质料时的态度都是错误的而问题 恰恰在于康德把先天的与形式的等同起来未免显得过于武断并未在深层次 上对两者进行区别 康德认为价值因质料的不确定性而不具有恒常性只有将伦理学规定在形式范畴 内才能撇开质料的任意性从而确定真正的普遍价值对于这一论断舍勒持有相反的 观点他认为一种真正的伦理学应该是一门关于伦常价值的学说在舍勒看来虽然我 们不能使道德行为者在每次行为之前的道德意识中和行为之后的判断中都能体验到价 值的存在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到伦常世界自身所具有的规定性 在下面的第一节中我们将介绍质料和善业伦理学的关系以及善善业的区别 在第二节目的伦理学中 我们将介绍舍勒对追求和价值之间关系的看法 在最后一节中 则注重关注成效伦理学中伦常载体与志向的联系并继而指出善的载体不在志向之中 而在善业之中 2.1 质料与善业伦理学 康德对善业伦理学的批驳是基于他对善业的理解那么我们就必须明白他所说的善 业是什么只有通过对善业的定义才能有力地评判康德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2.1.1 善业伦理学的特征 所谓的善业( g o o d s ) , 是诸善的统称它代表一切能够产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行动和 对象康德说只要我们使一个人格一个意愿行为一个行动等等的好或伦常的坏 依赖于他们与一个被设定为现实的现存善业或弊端世界的关系那么我们也就使意 愿的好和坏一并依赖于这个善业世界的特殊而偶然的此在同时也就依赖于它的经验认 识 1 9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些善业伦理学者将善恶定义为行动意愿与善业世 界的关系按照他们的说法所谓的善就是行动意愿能够加速善业世界的发展反之 所谓的恶就是行动意愿妨碍世界的进步然而善业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改 变因此善恶也会不断改变从而具有了偶然的此在性加之人的欲望和行动都不断 地渗透于价值判断之中故而一切通过采取经验归纳的方式建立的伦理学势必因具 有时代的相对性进而取消了伦常价值的恒常性舍勒认为他们对世界或人类的伦常 意义上的评估通常都采取了这样一种模式首先确定一个文化发展的大体方向再在这 个整体方向的基础上比较个体伦常行为的与整体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从而确定伦常载 体的善恶价值 笔者赞同舍勒的观点这些伦理学看似非常有理实而存在着极大的弊病因为将 行为进行一种单纯方向性的比较时必然会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前提条件以什么作为衡 量整体发展方向的标准最为合适是否我们真的能够确定一个所谓的发展方向哪些 价值必然是积极的而哪些价值又必然是消极的呢我们发现即使给我们的社会确定这 样一个粗略的发展方向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且行为者的行为常常暗含了很多动机和 目的往往不是能够显而易见的在不了解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时探求一个意愿目的一 部分是好的或坏的也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好的行为会带有恶的 动机而坏的行为也可能出于好的目的因而这些将善业与价值等同的做法在康德的先 天伦理攻击下都显得不堪一击他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将善与恶试图回归为一个正 当一个应然的正当即善恶必须符合正当法则违反正当法则价值则回归为 偏好活动与法则的一致性相违性 2 0 虽然康德有力地批驳了那些所谓的善业伦理学 1 9 舍勒著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版第 8 页 2 0 同上第 2 6 页并参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0 版第 3 1 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但是他对善业价值的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2.1.2 善业善及价值 在现实事物中我们常以名称来指称事物的质性 这同样适用于价值领域 舍勒认为 价值是以独立于外物的方式被给予我们的 可以举了一个简单的比附 一片绿色的树叶 此片树叶的性质绿是作为现象呈献给我们的此时我们并不一定非要把这种表象 理解为树叶所呈现的外层而仅仅看作具有独立结构的微粒聚合体呈现的形式同样 对像怡人的和蔼的健康的等这样一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价值也不必非要将它们视 为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感性感受我们以往价值观的错误就 在于混淆了性质与事物载体的关系而感性感受才是产生价值本身的真正质性的原 因我们之所以能够感知到这种价值仅仅是通过事物载体中连续变化的感性感受但 因过程的短促和不易察觉而无法用语词加以表达 同样在伦理学领域中我们所使用的善的恶的高尚的低贱的这样 的语词也并不是作为事物载体上的固定标记而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感性感受表达但是 它们也可以作为某种善业质性的表达因此舍勒认为康德同其他人一样混淆了善 与 善业 的区别 善业作为具有价值质料的指称具有实质性内容 通常我们可以用 舒 适的温和的高贵的等词组来形容它的性质也正是因此它时常被误作为了 价值的质性但是善业不是价值而是伦常价值的载体而善作为价值只是伦常价值中一 种特殊表现形式更不能作为价值载体它与其他价值一样都奠基于善业之上 2.1.3 对舍勒的质疑 舍勒的观点有其独特之处认为价值不是事物的性质但这是否一定能推导出价值 质性是完全独立于载体而存在呢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将价值质性看作动 力它们只是在感受或欲求着的主体中引发某种东西而动力作为价值质性的自 在之物并不一定是物质化的自然力或者作这样一种预设认为价值恰恰是欲求和感 受本身在场的自为之物呢这样不再将价值等同于价值载体而是一种因欲求和感受本 身而显现在场的特殊形式 如果依照舍勒的观点价值质性独立存在的那么价值质性与善业的关系如何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认为 就最简单的价值来说 价值质性不是在我们面对它时才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自身 相反只有在善业中它才被给予我们因此善业和与价值质性的关系就像事物与其质性 的关系一样 2 1 问题恰恰在于价值质性真的不能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给我们吗当一个 口渴或饥饿难忍的人面对食物或饮水时发出我渴了我饿了那么这种类型是否 是以一种最纯粹的自身体验方式来呈现对象最简单的价值质性呢如果有这样的价值 质性的话那么由情感体验方式产生的质性是否会获得所有人的共锲感舍勒对这些并 没有讲得太明白 笔者个人认为善业世界即便如舍勒所说的那样是由独立的价值以秩序的方式构 成但这不能说明主体在体验最纯粹的价值质性时也无丝毫差别因为个别质性的差异 并不一定影响整体价值秩序的排列再者如果按照舍勒的想法善业并不随着实在的 事物消失而消失在善业中价值是客观排序的每一个新善业世界的形成现实世界的 价值特征也会固定地发生变化这样以来就排除了作为个人主观意识的价值因其多样 性对世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同时阻止了个体意识与价值因互相影响而给世界带来的 新活力因而舍勒的价值秩序世界也许会是一个死寂而无生机的世界 2.2 质料与目的伦理学 所谓目的伦理学是指将事物的价值与某些目的规定相关联即行为欲望或动机 通过与终极目的的一致性作比较而成为判断价值的前提条件 2 2 康德同样拒斥这种 伦理学因为这样以来价值的规定性完全取决于行动与目的之间的对比性而目的则 成为了判断价值的手段这是康德所不能接受的 2.2.1 目的本质与价值 舍勒认为追求与目的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从目的本质来看目的与目标是不同 2 1 仍然先回到第四章第 1 节快乐产生的根源中从中明白快乐的产生的过程以及善业价值情绪和事物在 这个过程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然后再理解这句话例如当我们将追求健康作为一种有待实现的善业时我们一般 会用像幸福的快乐的无价的等来形容这种善业健康是幸福的同时在这种善业中给予我们的价值 可能是快乐的无价的等等而这些同时又是善业质性 2 2 参见舍勒著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版第 3 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的 2 3 目的只不过是某种被行为者意识的东西它的内容是在我们追求中呈现的且 是作为有可能实现的而被给予并且它不一定指向将来也可以指向当下因此 我们追求的内容则可以脱离时间的现在将来维度而限定在可能实现的应然的 界域内 舍勒认为不含有内容的追求是存在的像亢奋时我们产生的冲动都谈不上是严格 意义上的目的即有追求本身的运动同时却没有指向另一方面追求可以不以自身 为出发点又回归到自身如把我冻坏了把我累坏了等从语法学角度来看这 种无人称指代方式的追求就是指向自身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追求这种形式的追求 不再通过事先的动机来设定目标而是整个追求过程的本身就是目标的实质即整个追 求过程就是目标 同时舍勒认为价值是在追求中呈现的但这不意味着追求是价值的必然基础可 以这么说追求是价值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同样任何将价值的性质等同于是否被追 求的做法也是荒谬的这势必会将价值作为独立于追求的存在当然舍勒认为之所 以我们会在两个相对价值中更倾向于某一价值有时仅仅因为个人的喜恶感觉并不一 定代表在两者中作出了质性的评判人们经常忽视这一点由此而导致了价值欺盲 ( w e r t t a u s c h u n g )即因为某物是在一个追求中被给予的就将某物看作是有肯定价 值的并且因为某物是在一个抵御追求中被给予的就将某物看作是有否定价值的 2 4 2.2.2 追求目标和意愿目的 价值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到追求之中的呢舍勒认为既非通过感性想象或思维的 方式被摄取也非它自觉地进入追求中因为目标原初只是在追求中设定方向因而追 求内容也并非在追求之前就已经形成而是根据价值质料的具体感受从一个在关 于感受的可能中选取出来 以此作为价值质料载体的内容进入到目标之中 当然 人在行动之前总会有一个意愿目的总是希望通过某种行动达到某种结果这样作为表 象的意愿目的就是通过主体的追求来实现的而追求又包含了质料内容和价值因素两部 2 3 目的与目标是不相同的目标不是表象而是追求所预设的方向以目标内容的显现为前提就构成了目的这一表 象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目标内容可以在特殊的行为中被给予或在追求的过程中被把握而只有在对目标的内容 这一表象把握中目的才得以构成自身 2 4 舍勒著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版第 4 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分由于价值并不依赖于目标而只有质料构成了追求目标内容的基础同时目标的内 容又是意愿目的的基础也就构成了目的之基础因而作为另一因素的价值是不完全取 决于意愿目的的用舍勒的话说意愿目的是从一个选择行为中产生出来的整个选 择行为是依据现有追求的价值目标进行的并且通过一个在这些质料之间的偏好行为而 被奠基 2 5 笔者认为舍勒的理论有其合理的地方他从目的本质入手将目的定义在最形式 的意义上区分了目的与目标的差异从而认识到了在追求的整个过程中价值的产生 与目的并无关联因为前者依赖于追求过程中形成质料的内容而非目的本身这也很 好地批驳了康德因价值使目的成为手段而拒斥目的伦理学的初衷同时舍勒还提出 两种新的追求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是无意识性的追求都是以情性为基本的立足 点来发起的像口渴坏了这种类型是一种内在的冲动而追求本身即目的的形 式则是一种纯粹精神层面的体验但是两者在舍勒那里处于同一现象位置这种精神情 感都是意向性的是冲动性的内在自我表达而舍勒与康德的本质区别在于不能因此 把情性视为非理性的撇开不管最重要的是寻求情性的内在秩序因而康德将所 有的目的伦理学一概视为与意欲相关联的存在而加以拒绝忽视了目的伦理学中的合理 成分没有看到追求形式的内在结构与价值的关系 2.3 质料与成效伦理学 所谓成效伦理学就是以伦理行为的结果和效用来评价质料价值的高低康德对由 感受而来的质料是存有异议的因而他认为成效的伦理学像善业伦理学和目的伦理学 一样是不能给出明确的善恶价值而且我们的意图也不能作为价值的载体所以他 主张只有在以志向为主体的形式伦理学中才能标化出善恶在康德看来质料是对感受 物的表象内容因此自身的经验往往会决定着我们对某种质料的评判而意图又常常 依赖于个体生活的质料所以与志向相比它不具有一种纯粹的禀性无法担当起 伦常价值载体的重任因而个体的意图只有在志向的规定和引领下才能趋向于至善 2 5 舍勒著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版第 4 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问题恰恰在于因意图具有质料性就得出善恶的载体是志向而非意图是否显得过 于草率呢在康德看来行动之前的意图已经受到了我们所在环境的价值标准影响它 们往往以道德习俗政府命令或国家权威的方式左右我们着应当做什么或者怎么样做才 是应当的这无疑暗含了道德价值的标向并通过对其行为一致性的比较从而确定我 们行为的正当与否这样以来意图就纳入到了志向的统摄之下并在志向的影响中做出 自身的调整 但舍勒认为 志向不仅仅是一种内在心理的倾向性 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