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pdf_第1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pdf_第2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pdf_第3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pdf_第4页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论文)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区中注聚区窜聚规律及防窜工艺研究 马风山(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指导教师:姚军( 教授) 摘要 为了提高采收率,孤东油田于1 9 9 4 年1 2 月开始在些区块上进 行注聚合物采油,并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在注聚驱开发过程中, 随着聚合物注入量的增加,由于油层发育的不均质性、存在高渗透带、 大孔道等原因,造成聚合物很快到达产出井,产生窜聚问题。多年来, 尽管采取了多种治理手段,但开发效果依然很差,而且随着注聚开发 的不断进行,窜聚问题越来越突出,见聚浓度不断上升。因此,必须 研究防窜封窜聚合物新技术对其进行治理,以提高注聚驱油效果。 根据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资料分析了特高含水井窜聚特征及封窜效 果筹的原因,用灰色关联理论和油藏工程方法确定窜流方向与孔道参 数,研究了三元复合驱聚合物窜流机理,设计了适合于地层条件的防 窜剂类型和堵剂用量,并根据窜聚特征,实施了分类治理措施,对注 入井在注聚前期及注聚后分别进行了防窜工艺措旌,注聚前实施封窜 2 l 口,注聚后实施封窜3 7 口,其中包括注聚前期封窜失效的2 口井: 同时对高见聚油井采取了千灰阻聚措施;通过对注聚井的防窜及油井 阻聚,现场应用效果明显,为同类油藏的防窜开发提供了参考模式。 关键词:孤东油| _ r i ,聚合物窜流,防窜剂 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r o s s f l o wr e g u l a r i t ya n dp r e v e n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i nt h ep o l y m e rf l o o d i n go f s e v e nb l o c k m a f e n g s h a n ( o i la n dg a se n g i n e e r i n g ) d i r e c t e db y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y a oj u n a b s t r a c t t h eg u d o n go i lf i e l dt o o kt h ew a yo fp o l y m e rw a t e r - f l o o d i n gi n s o m eb l o c k sf o re n h a n c i n go i lr e c o v e r ys i n c et h ed e c e m b e ri n19 9 4 ,a n d g o tt h eb e t t e rr e s u l to f o i ld i s p l a c e m e n t t h ep o l y m e r i cc o m p o u n dg o tt o t h ep r o d u c tw e l ls o o nd u r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o fp o l y m e r w a t e r - f l o o d i n g t h ep r o b l e mi s n ts o l v e dn t h o u g ht o o km a n ym e a s u r e s f o rm a n yy e a r s s ot h en e w t e c h n o l o g yo fp o l y m e rs h u to f fi ss t u d i e dt o a d v a n c et h eo i l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e f f e c to fp o l y m e rw a t e r - f l o o d i n g t h e e l e m e n to fb a de f f e c ta n dt h ef e a t u r eo fh i 曲w a t e rc u ta r ea n m y z e d a c c o r d i n gt h ef i e l dt e s t o fp o l y m e rw a t e r - f l o o d i n g w ec o n f i r m e dt h e o r i e n t a t i o no fc r o s sf l o wa n dt h ep o r ep a t hp a r a m e t e rw i 吐1g r a yc o r r e l a t i v e t h e o r ya n dp e t r o l e u mr e s e r v o i re n g i n e e r i n gw a yt ot h es i t u a t i o n ,s t u d i e d t h e p o l y m e rc r o s sf l o wm e c h a n i s mo ft e r n a r yc o m b i n a t i o nd r i v e ,a n d d e s i g n e dt h et y p ea n dv o l u m eo fb l o c k i n gc h e m i c a l t o o kt h em e a s u r eo f h a r n e s sa sd i f f e r e n tt y p ea c c o r d i n gt h ef e a t u r eo fc r o s sf l o w w et o o k t e c h n o l o g i cm e a s u r e st ot h ei n j e c t i o nw e l l sd u r i n ge a r l yt e r ma n da f t e r p o l y m e rw a t e r f l o o d i n g ,i m p l e m e n t e d 21w e l l sb e f o r e p o l y m e r w a t e r - f l o o d i n ga n d3 7w e l l sa f t e rp o l y m e rw a t e r - f l o o d i n g ,c o n t a i n i n g2 f a i l u r ew e l l sd u r i n ge a r l yt e r mo fp o l y m e rw a t e r f l o o d i n g ;a tt h es a m e t i m ew et o o kt h em e a s u r eo fb l o c k i n gp o l y m e rw i t hd r ya s h ;t h ef i e l d e f f e c ti sv e r ym a r k e dt h r o u g hb l o c k i n gp o l y m e rt ot h eo i lw e l l a tl a s t ,w e e v a l u a t e dt h ew h o l ee f f e c t ,a n dp r o v i d e dr e f e r r e dm o d e l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l h o m o g e n e o u sr e s e r v o i r k e yw o r d s :( u d o n go i lf i e l d p o l y m e rc r o s sf l o w , b l o c k i n gc h e m i c a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中国石油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年 6 只遗e l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石油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及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生签名: 导师签名: 5 日) 甚e t g - 月2 秽日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前言 第1 章前言 孤东油田属疏松砂岩油藏,具有油层高孔高渗、常规稠油、强非 均质、河流相沉积、埋藏深度浅、储层疏松、易出砂等特点。经过近 2 0 年的高速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其综合含水已经达 到9 4 以上。为了提高采收率,孤东油田于1 9 9 4 年1 2 月开始在一些 区块上进行注聚合物采油,并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截至到2 0 0 6 年9 月,聚合物驱单元6 个,已投入注聚储量5 7 0 8 1 0 4 t ,占孤东油 田储量的2 2 6 ,基本覆盖了孤东油田主力开发区块。但是,在注聚 驱开发过程中,随着聚合物注入量的增加,由于油层发育的不均质性、 存在高渗透带、大孔道等等原因,造成聚合物很快到达产出井,产生 窜聚问题【卜5 1 。多年来,尽管采取了多种治理手段,但开发效果依然很 差,而且随着注聚开发的不断进行,窜聚问题越来越突出,见聚浓度 不断上升。因此,必须研究防窜封窜聚合物新技术对其进行治理,以 提高注聚驱油效果。七区中注聚区位于孤东构造的东翼,含油面积 4 9 5 k m 2 ,平均有效厚度1 6 5 m ,地质储量1 7 4 2 1 0 4 t ,单元平均孔隙 度3 3 5 ,孔隙体积3 1 5 4 x1 0 4 k i n 3 ,空气渗透率7 2 8 。2 9 3 1 x 1 0 。啪2 , 渗透率变异系数o 6 o 8 ,原始地层温度6 8 ,平均地下原油粘度为 6 6 6 m p a s ,原始含油饱和度6 6 7 0 ,水型以n a h c 0 3 为主,产出水 总矿化度为2 0 0 0 7 0 0 0 m g l ,c a 2 + 与m 9 2 + 含量为1 9 0 m g l 。 该区自2 0 0 1 年6 月注聚以来,随着注聚见效井的增加见聚浓度逐 步上升。到2 0 0 5 年9 月见聚浓度已连续7 个月超过3 0 0 m g l ,最为突 出的是单元北部5 2 + 3 层主河道位置,部分井见聚浓度已经超过 8 0 0 m g l 。见聚浓度大于8 0 0 m g l 有1 9 口井,大于5 0 0 m g l 小与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前言 8 0 0 m g l 有1 7 口井,其中北部高见聚浓度井2 l 口,每天产出干粉1 1 1 吨,合计3 6 口井每天产出干粉1 4 4 3 吨。窜聚井多,见聚浓度高,不 仅造成聚合物的无为流失,增加注聚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注聚效果。 1 1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注聚井8 9 口,矿场注聚总用量5 2 5 p v m g l ,污水配置 母液。污水稀释注入,注入速度o 1 2 p v a 。矿场采用三段塞注入方式: o 0 7 5 p v x 2 2 0 0 m g l + o 1 5 p v 1 8 0 0 m g l + 0 0 6 p v x1 5 0 0 m g l 1 2 现场实施情况 2 0 0 4 年1 月,开始实施了注聚前期调整。调整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分两步实施降水降压,二是实施先期调剖以预防窜聚,三是完善 局部注采并网,四是拔管柱后搞好平面、层间注采平衡。调整前后对 比,动态对应率由9 1 7 至9 4 r 2 ,提高2 5 ,增加水驱储量4 3 6 5 万吨,日注1 4 6 0 2 降为1 1 3 2 1 立方米,下降3 2 8 1 立方米,地层压降 o 0 2 m p a 下降到0 4 6 m p a ,降低o 4 4m p a ,注入压力11 2m p a 降为 1 0 2m p a ,下降1 0 m p a ,达到了降水降压、完善井网的目的。 2 0 0 4 年6 月5 “注聚站首先投入注聚,2 0 0 5 年7 月4 4 、6 4 注聚站也 分别投注聚。截止到2 0 0 5 年1 0 月,累计注入4 5 7 天,累注溶液 5 1 4 0 5 9 9 1 0 4 m 3 ,累注干粉1 0 0 7 4 9 3 9 5 吨,折算注入浓度2 0 4 7 m g l 。 注聚1 6 个月累计增油2 3 7 万吨,第一年基本接近了方案设计增油指 标( 3 1 万吨) ,第二年4 个月累计增油2 7 6 5 9 万吨。注聚区增油效果 如表1 - 1 所示。 停注后注聚区开井8 1 口,注入压力1 1 6 m p a ,日注水平9 1 9 1 m 3 , 注入体积倍数o 2 0 4 p v ,注入浓度1 7 1 7 m g l ,注入粘度2 4m p a s ,油 2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_ f = 学位论文第1 章前言 井1 4 6 口,开1 3 9 口,日液7 8 9 2 5 吨,日油9 8 6 吨,含水8 7 5 ,采 出程度2 6 3 4 ,月注采比1 0 ,注聚见效井7 9 口,见效率5 9 9 ,累 增油1 4 万吨,提高采收率0 7 5 。注聚区见聚浓度分类统计如表卜2 所示。 表卜1 注聚区增油效果对比表 分类项目 1 2 3 45678 年增油 ,1 0 4 t 3 12 2 93 93 1 81 0 78 04 22 2 累增油 预测3 1 2 6 0 6 5 o 9 6 8 1 0 7 5 1 1 5 51 1 9 71 2 1 9 1 0 4 t 提高采 o 1 81 4 93 7 35 5 66 1 76 6 36 8 71 7 o 收率 增油 实际 2 5 6 5 6 7 6 6 4 5 3 2 4 1 2 6 l o t 表卜2 注聚区见聚浓度分类统计表 2 0 0 4 92 0 0 5 ,1 2 浓度分级m g l 井数口 平均浓度m g l 井数口 平均浓度m l 2 06 2 1 1 5 51 3 2 0 5 01 93 02 63 4 5 0 1 0 01 2 6 51 67 5 1 0 0 - 5 0 062 1 582 0 5 5 0 043 7 2 77 1 7 1 3 合计1 0 31 7 7l l l1 3 7 3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第2 章注聚区特征分析 2 1 开发形势分析 根据注聚动态特征可以将注聚以来的开发形势分为三个阶段,即 前期调整阶段、正常注入阶段和见效阶段: 前期调整阶段( 2 0 0 4 1 2 0 0 4 ,6 ) ;主要实施了分阶段降水降压和完 善注采井网的调整,调整前后对比:动态对应率由9 1 7 至9 4 2 , 提高2 5 :地层压降0 0 2 m p a 下降到0 4 6 m p a ,降低0 4 4 m p a ;注入 压力1 1 2 m p a 降为1 0 2 m p a ,下降1 0 m p a :达到了降水降压、完善井 网的目的。也为注聚中保持良好的注入能力奠定了基础。 正常注入阶段( 2 0 0 4 6 - 2 0 0 5 ,2 ) ;该阶段主要是保证注入质量,维 持平稳注入,开发形势表现为“四稳两升”,即日液水平、综合含水、 日注水平、动液面稳定,日油水平、注入压力上升,具体为日液水平 由1 0 2 9 5 吨至1 0 6 2 8 吨,综合含水由9 5 至9 4 ,4 ,日注水平由1 0 6 5 6 立方米至1 0 6 8 5 立方米,动液面由2 5 3 米至2 5 0 米保持稳定,日油水 平由5 1 2 吨至5 9 5 吨上升8 3 吨,注入压力由1 0 2 m p a 至1 1 6 m p a 上 升1 4 m p a 。见效阶段( 2 0 0 5 2 - 2 0 0 5 1 0 ) :该阶段含水下降、日油上 升,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开发形式表现为“四降两升”,即日液水平、 综合含水、日注水平、动液面下降,日油水平、注入压力上升,具体 为日液水平由1 0 6 2 8 吨至8 5 3 9 吨下降2 0 8 9 吨,综合含水由9 4 4 至 9 1 4 下降3 o ,日注水平由1 0 6 8 5 立方米至9 3 8 0 立方米下降1 3 0 5 立方米,动液面由2 5 0 米至3 5 3 米下降1 0 3 米,日油水平由5 9 7 吨至 7 3 6 吨上升1 3 9 吨,注入压力由1 1 6 m p a 至1 2 2 m p a 上升0 ,6 m p a 。分 阶段主要开采特征如表2 - 1 所示。 4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稃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表2 一1分阶段主要开采特征对比表 油井d日液日油综合含 采油速水井d日注水耗水 阶段时间 总井开井水平t水平t水 度, 总井开井 _ 亚t比 水驱阶段0 4 41 4 31 3 01 1 7 1 35 2 7 89 5 5 1 1 1 8 07 81 2 3 8 52 3 5 投注阶段0 4 61 4 41 3 01 0 2 9 55 1 1 69 5 1 0 7 8 07 91 0 6 5 62 0 8 正常注入0 4 1 l 1 4 41 3 09 8 7 15 5 3 99 4 41 1 68 78 6 1 0 6 7 01 9 3 见效阶段0 5 1 01 4 01 2 78 5 3 9 7 3 69 1 41 5 49 08 29 3 8 01 3 4 由分阶段主要开采特征对比表可以看出,注聚以来含水下降、1 3 油上升、耗水比下降,单元已步入良性开发态势,注聚见效特征明显。 2 2 开采现状 截止2 0 0 6 年1 0 月注聚区油井1 4 1 口,日液水平9 6 7 3 0 吨,日油 水平5 7 9 2 吨,综合含水9 4 0 。动液面3 5 3 米,采出程度2 5 3 5 , 水井开井8 41 2 1 ,月注采比1 0 8 。平均产出液浓度1 0 6 m g l 。 2 3 注聚区的地质特征分析 ( 1 ) 储层物性变化大 孤东油田七区中注聚区泥质胶结疏松砂岩油藏,长期的注入水冲 刷,造成大量出砂及颗粒运移,使储层空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发 生显著变化,导致大空道或高渗透率的形成,这是聚合物窜聚的主要 原因。孤东油田七区中注聚区n 9 5 储层物性变化情况如表2 - 2 所示。 表2 - 2 孤东油田七区中注聚区n 9 5 储层物性变化情况表 平均渗透率平均孔平均泥万吨油出出砂粒度 对比阶段 1 0 3 u m 2 隙度质含量砂量m 3中值m 低含水期1 6 4 03 0 61 8 ,52 00 1 1 6 高含水期 1 6 0 7 83 1 5 6 74 40 1 5 0 5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地质非均质严重 东油田为正韵律沉积,非均质严重,这加剧了聚合物的窜出。 4 2 2 7 5 并5 4 层组合颡8 井成果( 如表2 3 所示) 也表明油层渗透率是该区 块开发初期( 平均值2 3 1 1 1 0 3 “m 2 ) 的4 倍以上,层内非均质加剧, 使高渗透率逐渐形成大孔道。 表2 - 34 2 2 7 5 井5 4 层组合j j ! l | 井表 层位井深m渗透率1 0 3i lm 2孔隙度泥质含量水淹水洗程度 1 2 7 5 65 9 52 8 4 72 7 8 6 弱水淹 1 2 7 6 63 6 5 62 9 1 72 3 2 4 强水淹 1 2 7 7 67 2 6 93 1 31 6 2特强水淹 5 4 1 2 7 8 68 1 5 43 1 91 5 5 特强水淹 1 2 7 9 63 7 4 83 0 11 8 5 弱水淹 1 2 8 1 04 5 62 7 42 9 5 6 弱水淹 平面非均质性 沿河道主流线上,砂体厚度大,孔渗性好;而垂直河道方向砂体厚 度、孔隙度、渗透率从河道中心向两侧迅速降低,非均质程度增加;河 道沙坝微相,砂体单层厚度一般大于6 m ,平均渗透率2 3i lx1 0 dl lm 2 , 平均孔隙度3 1 3 ;而河间滩地微相,砂体厚度小于2 m ,平均渗透率 2 7 8 1 0 3l am s ,平均孔隙度2 7 0 5 。 层间非均质性 七区中应用套井网开发,纵向上开采井段长,层数多,且层间 非均质性强( 如表2 4 所示) 。 6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表2 4 n g 砂层组各小层原始储层参数平均值表 参数,j 、层 5 5 2 5 35 45 5 储层厚度m 2 1 l2 5 47 5 06 3 55 7 0 泥质含量 2 7 8 6 2 3 2 41 6 2 1 5 51 8 5 粒度中值m m 0 0 8 3o 1 1 60 1 1 9o 1 1 8o 1 0 7 孔隙度2 8 4 72 9 1 7 3 1 33 1 9 3 0 1 渗透率1 0 4 p m 2 9 6 8 81 7 1 6 92 1 9 2 62 0 4 8 21 6 8 4 9 有效厚度m 1 1 2 l ,5 7 4 1 74 0 93 0 含油饱和度 5 3 8 76 0 5 46 8 36 8 56 0 6 渗透率变异系数 0 6 50 7 31 0 21 oo 9 6 渗透率突进系数 2 2 32 6 23 8 53 7 33 ,4 2 渗透率级差 1 0 4 1 4 4 6 71 0 8 5 8 7 3 3 88 1 7 4 夹层厚度,m 0 9 8 0 9 73 - 3 3 2 2 6 2 7 由于层间的非均质性,主力层之间吸水差异较大,导致高渗层水 淹严重,窜流现象明显。据吸水剖面分析,2 0 0 4 年6 月6 1 个小层资 料统计,主力层5 2 + 3 ,5 4 ,5 5 吸水好和较好的厚度分别占4 9 6 , 4 2 5 ,4 5 ,7 ,三个层之间互相于扰,储量动用不均,采出程度分别 为2 8 1 ,2 0 8 ,2 1 4 ;含水分别为9 5 8 ,9 4 5 ,9 5 1 。 ( 2 ) 油水粘度比高,强注强采严重 流体粘度大 流体粘度越大,出砂量越多,该单元平均原油粘度为1 5 0 0 m p a s , 粘度在2 0 0 0 m p a s 以上有3 0 口,原油粘度较大,出砂量多,促使了大 孔道的发育。流体粘度对大孔道的影响如图2 - 1 所示。 7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1 4 出1 2 砂1 0 三s 6 2 图2 - 1流体粘度对大孔道的影响 胶结程度弱 七区中平均泥质含量1 1 4 8 ,胶结强度弱,出砂量多,易形成大 孔道。不同胶结程度油层出砂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 2 所示。 7 毵 l 图2 - 2 不同胶结程度油层出砂与时间的关系 2 4 注聚区的动态特征分析 ( 1 ) 含水下降,日油上升 注聚区注入总量达到o 0 8 8 p v 时,单元含水下降,日油上升,初 步见到注聚效果。到2 0 0 6 年1 0 月已进入全面见效的前期,注聚前后 对比,含水下降3 6 ,日油增加2 2 4 吨。 ( 2 ) 注入压力上升,视吸水指数下降,启动压力上升,阻力系数增 加 窖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注聚区自2 0 0 4 年6 月投注聚合物以来,注入井油压稳步上升,由 注聚前的1 0 2 m p a 上升到2 0 0 6 年的1 2 o m p a ,上升1 8 m p a 。注聚区 水井注入压力变化情况如表2 5 所示。 表2 - 5 注聚区水井注入压力变化情况 注聚前( 2 0 0 4 6 月)注聚初期( 2 0 0 4 1 0 月) 2 0 0 6 ,6 月 平均油压舳a平均日注柑平均油压,m p a平均日耐平均油压n ) a平均日注甜 9 81 3 71 n 81 3 01 2 01 2 0 注聚前后同井对比,油压上升井6 3 口,占开井数的7 3 3 ,其中 上升o - 1 m p a 的注入井1 1 口,注聚前平均油压1 1 3 m p a ,截止2 0 0 6 年6 月平均油压1 1 6 m p a ,上升0 3 m p a ;上升1 2 m p a 的注入井2 0 口,注聚前平均油压9 7 m p a ,注聚后平均油压1 1 4 m p a ,上升1 7 m p a ; 上升2 m p a 的注入井3 2 口,注聚前平均油压8 4 m p a ,注聚后平均 油压“8 m p a ,上升3 4 m p a 。注入压力上升情况如表2 - 6 所示。 表2 - 6 注入压力上升分级表 油压e 升井数 注聚前( 2 0 0 4 6 月)注聚, l j j j o ( 2 0 0 41 0 月) 2 0 0 6 6 月 分级c l油匝m 俩日渤 油乐a m p a日渤 油压n “p a日渤 11 1i 31 3 71 1 11 3 21 1 61 2 2 l _ 22 09 71 3 5l n 21 3 3 1 1 4 1 2 0 23 28 41 5 4 1 0 51 3 01 1 81 3 7 根据注聚前后注入井油压变化情况看,原来的低压注入井压力上 升幅度大,说明聚合物溶液改善了地下流度比,驱替相阻力增加较为 明显。 平均视吸水指数由1 2 5 m p a d m 3 降到1 1 , 2 m p a d m 3 ,下降 1 3 m p a d m 3 ,启动压力由8 4 m p a 到9 6 m p a ,上升1 2 m p a ,阻力系 数由注聚前的1 1 6 上升为2 4 4 上升1 2 8 ,由视吸水指数、启动压力和 9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阻力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聚合物溶液有效地改善了地下驱替状况, 起到了增加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 ( 3 ) 层间吸水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从注聚前后主力层吸水状况看,注聚前层问吸水强度明显不均 衡,层间矛盾突出,注聚以后,各层注入强度趋于均衡,层间矛盾有 所缓和。注聚前后吸水剖面如表2 7 所示。 表2 - 7 注聚前后吸水剐面变化统计表 注聚前注聚后 层号 e b t 艄n平均每米吸水最,m l l t i 统计井拗口平均每米吸水量怖 5 2 + 32 71 2 o2 17 t o 5 4 1 l垒21 9 9 9 妒41 6 06z 2 2 5 注聚区见效影响因素分析 由含水与采出程度曲线( 如图2 3 所示) 可以看出,进入2 0 0 5 年1 月份以后,单元综合含水下降明显,已经初步见到注聚效果。 图2 - 3 注聚区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1 0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 1 ) 按见聚与见效关系分类 6 - 1 0 】 从见效并原因分类看,其中窜聚井治理措施引效1 3 口,日增油 6 2 7 吨,含水下降9 8 ;先见聚后见效3 0 口,日增油1 0 2 3 吨,含 水下降5 5 :未见聚已见效4 4 口,日增油1 3 2 5 吨,含水下降3 5 。 措旌引效单井增油幅度及含水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先见聚后见效类。 注聚区见效情况如表2 - 8 所示。 表2 - 8 注聚区见效情况分类表 井数2 0 0 4 6 月生产情况2 0 0 4 ,1 1 月生产情况对比 分类 d 日液m 日油t含水麒日液,m日油t含水日液m日油1含水膈 窜聚井治理 1 31 8 8 6 43 09 8 4s 1 5 29 2 78 8 6】0 7 1 26 2 79 8 先见聚后见效 3 02 5 7 1 51 2 5 19 5 12 1 8 9 72 2 7 48 9 63 8 1 81 0 2 35 5 未见聚已见效 4 42 8 4 61 8 99 3 33 1 6 33 2 28 9 83 1 71 3 2 53 5 小计 8 77 3 0 33 4 49 5 36 1 6 76 4 28 9 61 1 3 62 9 7 55 7 见聚不见效 2 01 5 5 6 59 6 29 3 ,81 0 8 7 45 7 89 4 74 6 9 1- 3 8 4o 9 不见聚不见效 2 31 7 2 s1 l o 89 3 6 1 4 8 55 7 3 9 6 12 4 3 5 3 52 6 小计 4 33 2 8 4 52 0 79 3 72 5 7 2 41 1 5 。l9 5 57 1 2 1- 9 1 91 8 合计 1 3 01 0 5 8 7 95 5 1 49 4 88 7 3 9 87 5 79 1 3一1 8 4 8 ,l2 0 5 6- 3 5 ( 2 ) 按沉积韵律分类 i h 5 】 注聚区按韵律分类情况如表2 9 所示。从表中统计数据看,复合 韵律、正韵律沉积井见效比例大,单井增油较高。 ( 3 ) 按沉积相分类【1 6 - 2 2 注聚区按沉积相分类情况如表2 1 0 所示。三管并联室内模型实验 结果如图2 4 所示。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表2 - 9 注聚区按韵律分类汇总表 井数 百分 2 0 0 4 6 月生产情况2 0 0 5 1 2 生产情况对比单井 分类 日液日油含水日液日油含水浓度日液日油 含水 增油 e l 比朋 m 3 t m 3,t m g :l ,m 3t ,t 正 见效3 57 7 83 1 6 1 2】5 5 79 5 12 3 1 3 82 3 3 48 9 98 88 4 7 47 7 75 21 0 6 c 韵不见效 l o 2 2 26 1 8 44 9 29 2 o1 5 3 02 1 18 6 23 6- 4 6 5 4- 2 8 15 83 0 律 小计 4 53 7 7 9 62 0 4 99 4 62 4 6 6 82 5 4 58 9 77 61 3 1 2 ,84 9 64 98 3 l 反 见效 1 1 6 4 79 6 1 94 2 49 5 ,68 5 1 91 1 8 98 6 01 7 31 1 07 6 59 59 9 0 韵不见效63 5 3 6 1 4 1 2 8 59 5 46 9 21 4 69 7 ,91 4 57 7 9 - 1 3 92 59 9 律 小计 1 71 5 7 67 0 ,9 9 5 51 5 4 - 3 ,91 3 3 59 1 41 6 3- 3 2 1 6 2 64 。l1 3 2 3 复 见效 3 36 2 32 3 1 3 41 0 1 89 5 62 5 7 0 42 4 1 19 0 66 52 5 71 3 9 35 01 1 3 7 口 不见效 2 03 7 71 3 5 3 41 0 4 99 2 21 1 2 9 36 3 4 9 4 45 3- 2 2 4 14 1 52 17 6 韵 律 小计 5 33 6 6 6 82 0 6 79 4 43 6 9 9 73 0 4 59 1 86 03 2 99 7 82 67 3 6 合计1 1 59 0 2 2 44 8 2 ,5 9 4 77 7 1 0 46 9 2 59 l ,08 21 3 1 22 l o一3 68 6 0 注力。驱注聚驱凝腚驱 靠渗象收率 ,”1 ,一 一j 一甲零采l l 殳举 1 。一 一一。 :琶采懈j ,力 一妒 户_ 一 :翻匪歪 r o ,一 注入嫩积 图2 - 4 三管并联室内模型实验结果图 1 2 采收率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表2 - 1 0 按沉积相分类汇总表 2 0 0 46 1 6 3 0 2 0 0 5 1 2 生产情况对比单井井 百分生产情况 增油分类 数 比 日液日油含水 日液 日油含水浓度日液 日油含水 v i ,t m 3tm 3t m l ,m 3 t 见效 44 4 45 9 8 02 8 1 9 5 32 4 0 ,92 2 49 0 ,73 93 5 7 15 74 64 5 0 河道 不见效55 5 63 4 7 93 7 48 9 21 8 0 6 1 7 49 0 4 2 5 1 6 7 | 32 0 o1 1 0 砂蜘j 小计99 4 5 96 5 5 9 3 1 4 2 1 5 3 9 89 0 6 3 25 2 4 4- 2 5 72 52 0 0 见效 1 96 1 31 4 6 6 45 3 ,7 9 6 31 5 9 7 91 3 5 1 9 1 51 1 01 3 1 5 8 1 ,44 81 3 2 l 河道 亚相 不见效1 23 8 71 2 2 1 55 2 29 5 77 3 1 12 8 39 6 12 3 84 9 0 42 3 90 41 4 i 小计 3 12 6 8 7 91 0 5 99 6 1 2 3 2 91 6 3 49 3 ,o1 6 03 5 895 7 53 18 6 4 河漕 见效5 07 2 54 2 7 6 ol s 4 ,89 5 73 4 2 9 23 6 0 38 9 57 98 4 6 81 7 5 ,56 。2】1 4 4 t 充填不见效1 92 7 51 4 8 2 58 9 39 4 01 4 8 5 ,55 3 79 6 43 53 o3 5 62 45 2 微相 小计 6 95 7 5 8 52 7 4 19 5 24 9 1 4 74 1 49 1 ,66 78 4 3 81 3 9 93 78 4 3 废弃 见效l3 3 39 0 79 28 9 98 4 61 28 5 82 5 46 12 84 o1 2 6 8 河道不见效26 6 7 5 8 2 1 2 7 7 8 2 8 2 2 6 3 9 2 31 6 12 4 o6 41 4 20 亚相 小计31 4 8 92 1 98 5 31 6 6 81 8 38 9 ,01 9 21 7 93 63 74 2 3 阿漫 见效 i i 6 8 87 5 0 84 6 99 3 86 8 7 27 5 5 8 9 01 1 56 3 62 8 64 71 0 4 i 洼地不见效53 1 31 1 7 81 4 68 7 69 39 48 9 992 4 85 22 30 微楣 小计 1 68 6 8 66 1 5 9 2 ,97 8 0 28 4 98 9 1 8 2 - 8 8 4 2 3 ,43 87 1 6 总计 1 2 80 4 0 9 85 2 89 9 4 98 6 1 2 27 2 0 49 i 69 21 7 9 7 61 9 i 5- 3 37 7 7 ( 4 ) 按采液强度分类【2 3 。3 0 l 采液强度如表2 1 1 所示。统计自然见效4 7 口井,其中采液强度 低于1 5 吨,天米的井3 3 口,平均单井增油1 0 3 3 吨,注聚前后对比, 1 3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日液减3 1 5 6 吨,日油增1 2 7 3 吨,含水下降6 6 ,平均采液强度7 2 吨天米;采液强度高于1 5 吨天米的井1 4 口,平均单井增油9 0 6 吨, 注聚前后对比,日液增3 4 5 2 吨,日油增5 3 7 吨,含水下降2 2 ,平 均采液强度7 2 吨天米。 表2 - i l 采液强度分类 单井增采液强度井数 平均平均单井情况 采液强度 平均单注聚前后对比 效厚 日液 日油含水 浓度 m m d 井增油 日液日油含水 油分类 m 1 m d口 m m 3,t m g l t m 3t 低于1 51 69 78 1 48 88 9 16 28 41 7 3 53 9 8 39 7 3- 6 0 9 0 0 吨 高于1 5 53 59 3 91 0 38 9 o3 22 6 81 8 2 11 1 7 8 3 0 o4 9 低于1 5 1 7 8 75 1 26 28 8 o7 0 5 9 3 7 3- 7 1 3 93 0 o一7 | 3 9 0 0 吨 高于1 5 96 91 4 1 57 29 4 97 12 0 5 3 9 82 2 7 42 3 71 2 低于1 5 小计 3 39 26 5 87 58 8 76 6 7 2 1 0 3 3- 3 1 5 61 2 7 r 36 6 高于1 5 小计 1 45 71 2 4 58 39 3 35 72 1 99 0 63 4 5 25 3 7- 2 ,2 自然见效合计 4 78 18 3 37 79 0 76 3l o 29 9 52 9 61 引,05 2 从统计数据看,最佳采液强度与见效关系确定为:日液在5 0 9 0 吨天间且采液强度低于1 5 吨天米注聚效果较明显。 ( 5 ) 油水井连通性条件影响【3 卜3 7 1 由见效井的平面分布来看,注聚区北部见效4 5 口井,南部见效 3 3 口井,南北部见效存在差异,且见效井基本位于中心部位,不见效 井多位于边角地带。 统计注聚区单采井油水井间河道砂对应连通状况可以明显看出, 单井累增油量随河道砂连通率增大而明显增多,连通率小于3 5 的2 3 口井,单井增油量仅5 8 6 吨;连通率大于6 0 的3 3 口井,单井增油 1 4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注聚区动态特征 量高达1 5 5 0 吨( 如表2 1 2 所示) 。 表2 1 2 油水井连通性条件影响表 河道砂坝井数河道连通含水下降 单井增 连通率口 砂岩m有效m 厚度m幅度 油量t ( 3 52 38 65 53 52 15 8 6 3 5 - 6 02 29 87 35 15 68 3 2 ) 6 03 31 3 51 0 68 61 0 31 5 6 0 油层连通性条件的影响,在其它开采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油层厚 度越大,水驱时油水密度差带来的重力分异作用矛盾越突出,水洗程 度也越低,剩余油也越多,因而在聚合物驱时,由于增加了注入液的 粘度,使油水流度比降低,增油效果明显。从七区中北部单井河道连 通厚度与增油量关系看出:随着河道砂体连通厚度的增加单井累计增 油量呈指数上升趋势( 如图2 5 所示) 。 图2 - 5 河道砂体连通厚度与增油量关系 1 5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2 章窜聚井表观特征 2 6 窜聚并的表观特征 ( 1 ) 窜聚早,比例高 2 0 0 1 年7 月投入注聚以来,至2 0 0 1 年9 月就有1 0 口井的采出液 浓度大于l o o m g , l ;其中大于5 0 0 m g l 井4 口,平均见聚浓度 3 3 2 7 m g l ,见聚速度快,见聚时间最短的只有2 8 天,说明在局部井 点存在明显的大孔道。 ( 2 ) 窜聚表现为突发性窜聚和缓慢型窜聚两类 突发性窜聚类型窜聚速度和窜聚强度明显很大,见聚浓度在l o 一 2 0 天内会出现异常高值。一般见聚浓度在1 5 0 0 m g l 以上,最高值达 4 0 0 0 m g l 以上,基本为未见效先窜聚。 缓慢性窜聚见聚浓度在很长一段时间( 1 2 0 1 8 0 天) 内稳定在 1 0 0 , - 一3 0 0 m g l 。一般见聚浓度在5 0 0 - - - 1 0 0 0 m g l 。基本属于先见效后窜 聚。 ( 3 ) 窜聚呈现区域性 北部注聚区油层厚度大,渗透性好,是窜聚多发区域。北部窜聚 并占注聚区窜聚井的8 2 6 。区域性窜聚又多分布在河道亚相。河道 主流线附近,剩余油相对富集。 ( 4 ) 部分井组窜聚呈现反复性 一是注聚前期封堵后窜聚。二是窜聚后封堵见效一段时间后又窜 聚。这类井8 口。在突发性窜聚类型中表现突出。 1 6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工挥硕士学位论文第3 章孔道的监测和描述技术 第3 章孔道的监测和描述技术 3 。1 示踪剂解释技术口”1 ( 1 ) 示踪剂在均质油藏中的流动 假设均质油藏,在一定的注采井网中( 如五点井网的四分之一) , 井网中原来充满了流体a ,示踪剂流体为b 。首先假设示踪剂流体b 以流量连续注入,当不考虑混合现象时,由于几何形状的影响,在生 产中产出的是流体a 和流体b 的混合物,流体b 在生产井中产出的 百分比关系及其对流动几何形态的影响如图3 1 所示。流体b 的产出 百分数,可通过在生产井中发生突破时流线的角度准确地表示出来。 图3 - 1 无混合作用的两种流体驱图3 - 2 流体b 的段塞前缘 替中前缘位置和突破曲线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