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1项目的基本情况41.1项目名称41.2项目定位41.3地理位置41.4项目开发商41.5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41.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2市场分析72.1数字识别技术市场分析72.2数字识别产业的现状112.3数字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133项目发展策略183.1项目发展策略183.2研发创新区183.3检测认证区193.4展贸商务区193.5生活194规划布局214.1项目定位214.2项目规划方案214.3建筑设计244.4结构设计244.5建筑设备配置255市政工程设施295.1道路交通设计295.2公共服务设施设计295.3绿化设计305.4给水排水设计315.5供电、通讯设计325.6供热、燃气设计326专篇设计336.1消防设计336.2环保设计356.3节能设计396.4防洪设计407项目组织与进度计划417.1项目组织机构417.2开发时序417.3项目建设进度计划428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38.1总投资估算438.2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459项目财务效益分析479.1项目收入分析479.2项目经营成本估算479.3项目财务效益分析4810风险分析4910.1盈亏平衡分析4910.2敏感性分析4911结论5011.1主要指标汇总5011.2结论50 图 录图 1条码扫描器和条码符号图8图 2RFID技术实现模式图9图 32003-2008年全球条码识别技术市场规模14图 4供应链管理在全球RFID市场中份额的变化14图 52002-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15图 6生物特征识别市场增长示意图16表 录表 1项目建设规模表5表 2高科技产业区用水量预测标准27表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dB)表38表 4公共厕所设置标准表39表 5公共厕所建筑面积千人指标表39表 6项目进度计划表43表 7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估算表45表 8项目土建建设总投资估算表45表 9类似项目设备投资估算表46表 10项目设备投资估算表46表 11资金筹措计划表47表 12还本付息表47表 13项目销售收入估算表48表 14全部投资敏感性分析表50表 15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表52表 1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54表 17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561 项目的基本情况1.1 项目名称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1.2 项目定位实现数字识别技术的研发创新功能,实现检测认证、展贸商务等相关服务功能。1.3 地理位置位于沈阳市东陵区东南方向,北临沈阳绕城高速公路,西南临机场高速公路,东临规划道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详见附图)1.4 项目开发商沈阳维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5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表 1 项目建设规模表地号净用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容积率地块用途建筑结构类型126972.43243000.90 研发 管理钢筋混凝土216562.37162000.98 管理钢筋混凝土324233.662664800.27 生产 市政设施钢筋混凝土468485.88648000.95 生产钢筋混凝土533910.6453601.34 生产钢筋混凝土610777.92121501.13 仓储钢筋混凝土777741.49972001.25 生产钢筋混凝土824554.61324001.32 生产钢筋混凝土910360.68162001.56 仓储钢筋混凝土道路54679.7574合计3482613150900.90 1.6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6.1 符合国家高科技产业政策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条码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曾被国家列入“十五”计划纲要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期,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质检总局领导曾多次对我国条码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数字识别技术要面向市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在国家“十一五”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又再次指出要大力推广数字识别技术的应用。因此,当前我们急需进一步开展自动识别技术开发及应用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大力培育发展数字识别技术装备产业,以满足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1.6.2 推动中国数字识别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沈阳作为全国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前沿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并拥有深厚的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发挥沈阳的区域经济、技术优势,组建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数字识别技术装备成套化,将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1.6.3 带动沈阳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通过沈阳组建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和东北的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吸引国内外数字设备制造厂商投资共建制造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使之成为北方地区乃至国内最重要的数字识别技术产业集群,不仅能够带动中国数字识别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加速沈阳的物流中心和信息产业中心的建设,提升沈阳制造业基地和东北地区技术创新中心的科技含量,促进沈阳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沈阳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沈阳成为创新型城市做出贡献。2 市场分析2.1 数字识别技术市场分析2.1.1 数字识别技术数字识别技术是将数据自动采集和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一门涵盖射频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条码识别、光学字符识别以及磁识别等技术的集计算机、光、计算、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高技术专业领域,其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之一,数字识别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已把射频识别技术列为国家战略高技术之一,并将大力发展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识别技术明确写入其中。这些充分表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数字识别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数字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等行业领域,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中,数字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技术。数字识别技术对于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放大国民经济增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识别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信息化中的应用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其它行业的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2.1.2 条码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是集光、机、电和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可靠性高;条码识别技术符号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实现了信息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传递,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条码技术的核心是条码符号,它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相应的数字字符组成,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图 2 条码扫描器和条码符号图在使用中,条码符号被一个红外线或可见光源所照射,深色的条吸收光,浅色的空则将光反射回扫描器。扫描器将光的反射信号转换成电子脉冲,它模拟出条码的条空格式。译码器使用数学算法将电子脉冲转换成一种二进制码,然后将译码后的信息传送给一部手持终端、个人电脑、控制器或计算机。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可以确保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条码识别技术又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不断深入和扩展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目前条码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业等方面,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方面,条码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1.3 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的非接触式数字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数字识别目标,并高效地获得目标信息数据,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它可以实现对标签信息的快速读取,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穿透性,可重复使用,记录数据的容量大等特点。最常见的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发射能量形成电磁场,射频标签经过这个区域时检测到读写器的信号后发送储存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射频标签发送的信号,解码并校验数据的准确性以达到识别目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RFID技术逐步用于身份识别、资产管理、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门禁管理、宠物管理等领域,以实现快速批量的识别和定位,并根据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管理;用于物流、制造与服务等行业,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并降低流通成本。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的广泛推进,RFID产品成本将迅速降低,其带动的产业链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建立在RFID技术上的支撑环境也将对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加强国防安全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图 3 RFID技术实现模式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在技术革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对单个产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EPC的概念应运而生。基于互联网和射频技术的EPC系统,即实物物联网(简称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迅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Internet of things”。它将成为继条码技术之后,再次变革商品零售结算、物流配送及产品跟踪管理模式等供应链诸环节一项富有变革性的技术。EPC是条码技术应用的延伸和拓展,EPC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高效集成和发展,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其发展必将会对整个数字识别产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1.4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 (Biometrics)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通常用来鉴定人的身份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掌纹、虹膜、脸像、声音、笔迹等。鉴别人的身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把这个问题转化为鉴别一些标识个人身份的事物,这包括两个方面:(1)身份标识物品,比如钥匙、证件、ATM卡等;(2)身份标识知识,比如用户名和密码。在一些安全性要求严格的系统中,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比如ATM机要求用户同时提供ATM卡和密码。这些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个人拥有的物品容易丢失或被伪造,个人的密码容易遗忘或记错。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系统无法区分真正的拥有者和取得身份标识物的冒充者,一旦他人获得了这些身份标识事物,就可以拥有相同的权力。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不易遗忘或丢失;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的优点。 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和身份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装备和应用系统不断完善,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技术正蓬勃发展起来,在我国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笔记识别、步态识别以及DNA识别等产品已开始在各领域中应用推广和逐步普及,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的政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维护经济秩序以及反恐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2.1.5 其它数字识别技术概述除以上数字识别技术之外,还有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光学字符(OCR)识别、磁识别等多种数字识别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人们对信息采集和识别的方式的需求也将更具有多样性和专业性,如语音识别技术在信息查询、身份识别有着较多的应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主要应用在文件和文字计算机录入领域,而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在遥感图像识别和处理、医疗图像处理、工业产品无损检测等领域内已有广泛的应用。总之,数字识别技术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改变着过去“高增长、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于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放大国民经济增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字识别产业自身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之一。 2.2 数字识别产业的现状2.2.1 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字识别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之一,数字识别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五”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条码和代码等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将把发展条码识别技术明确写入其中。这些充分表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数字识别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率迅速提高,但信息采集速度低、准确度差成为瓶颈问题。条码识别技术是集光、机、电和计算机等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可靠性高;条码识别技术符号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实现了信息快速、准确的获取与传递,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可以确保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条码识别技术又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不断深入和扩展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目前条码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等行业领域,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中,条码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的非接触式数字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数字识别目标,并高效地获得目标信息数据,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它可以实现对标签信息的快速读取,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穿透性,可重复使用,记录数据的容量大等特点。RFID技术用于身份识别、资产管理、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门禁管理、宠物管理等领域则可以实现快速批量的识别和定位,并根据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管理;用于物流、制造与服务等行业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并降低流通成本。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的广泛推进,RFID产品成本将迅速降低,其带动的产业链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建立在RFID技术上的支撑环境也将对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加强国防安全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和身份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装备和应用系统不断完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技术正蓬勃发展起来,在我国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技术等产品已开始在各领域中推广和普及,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的政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维护经济秩序以及反恐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2.2.2 数字识别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数字识别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等行业领域,还是在近年迅速崛起的物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交易中,数字识别技术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技术。数字识别技术对于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放大国民经济增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识别技术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信息化中的应用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其它行业的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2.2.3 数字识别技术可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从企业层面上来讲,数字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价值链的必要构成部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石。数字识别技术具有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促进了企业运作模式和流程的变革。自条码识别技术进入物流业和零售业之后,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被打破,具有先进管理模式的现代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如超级市场、大卖场等开始出现,企业可以及时获得商品信息,实现了商品管理的自动化和库存的精确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了库存成本和人力成本,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条码识别技术也为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撑。当今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跨越单一的企业层面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上下游伙伴之间的信息“无缝”连接,需要条码识别技术来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效率。近年来,EPC技术的提出为RFID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EPC代码作为产品信息沟通的纽带,通过识别承载EPC代码信息的电子标签,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中物品的数字识别与信息交换和共享,进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化管理,EPC是条码识别技术的拓展和延伸,EPC系统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对单一产品进行标识和跟踪。它将成为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其发展不仅会对整个数字识别产业带来变革,还将对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3 数字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2.3.1 条码和RFID技术的市场呈高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行业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以条码和RFID技术为主的数字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因其对信息的快捷处理和低廉成本,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数字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业、零售业、制造业、政府、医疗卫生、金融、国防、社会安全等领域,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广泛应用,数字识别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建立在数字识别技术基础上的移动增值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数字识别技术产品作为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美国VDC预计,到2008年全球条码技术装备的销量将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155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2%。作为条码技术的升级产品,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售额大幅度上升,1989年年销售额为0.81亿美元,2003年约为13亿美元,1989-2003年间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销售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美国VDC公司图 4 2003-2008年全球条码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图 5 供应链管理在全球RFID市场中份额的变化(数据来源: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图 6 2002-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数据来源: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数字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产品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2004年中国市场条码产业总量为26.49亿元人民币。其中,设备总销量为7.5亿元人民币,条码扫描器销量为3.2亿元人民币;数据采集终端销量为1.99亿元人民币;条码打印设备为2.28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中国条码技术产品市场规模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左右,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条码技术装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元人民币。随着RFID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预计到2008年中国射频标签的市场将达到数十亿个标签;读写设备与终端年需求量达到数千万台,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2.3.2 RFID的应用将推动射频标签封装市场的发展RFID系统是由信息载体(射频标签)、信息获取装置(射频读写器)及相关应用软件组成。2004年全球射频标签、RFID读写设备和集成应用系统的销量分别是6.83亿美元、6.91亿美元和3.61亿美元,到2008年这三个部分的销售额将分别增加到7.53亿美元、16.85亿美元和10.91亿美元。从销售量上看,射频标签将从2004年的4700万个增加到2008年的30亿个,增加64倍;RFID读写设备将从70万件增加到2008年的3900万件,增加56倍。而集成应用系统和咨询服务的增长将更快。RFID射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如此,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兴起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欧美发达国家RFID市场的迅速发展,展示了RFID市场的广阔前景,对中国RFID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示范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下,中国的产品为了进入国际流通市场,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在产品上使用RFID标签。例如,世界零售业第一巨头沃尔玛每年在中国的商品采购额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沃尔玛对供货商2006年之前全面应用RFID的强制性要求,将极大地推动RFID在中国的的应用,为此,我国制造业、零售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可以预见,中国RFID市场空间巨大,市场需求将出现快速成长。随着RFID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预计到2007年中国射频标签的市场将达到数十亿个标签。RFID标签产品需要经过芯片设计,模块封装,标签生产三个环节。其中,芯片设计生产在国内已经有2-3家企业处于研发阶段,预计到年底将推出中国产的RFID芯片。目前国内还没有RFID模块封装线,主要靠进口,然后在国内加工成标签。国内企业如果和国外相关企业合作参与标签封装,不仅技术上可行,利润空间也较大。2.3.3 生物特征识别市场迅猛增长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应用方案的不断成熟,以及大众对公共和社会安全、反欺诈、反恐怖逐渐重视和电子商务应用在全球范围的普及推广,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也呈现高速的增长态势。根据IBG预测,2003年全球生物识别行业年收入为7.19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全球生物识别行业年收入将达到46亿美元。图 7 生物特征识别市场增长示意图(资料来源:IBGInternational Biometric Group)中国生物识别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培育,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近年来,中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我国以指纹识别产品为代表的市场应用取得迅速增长,尤其是某些新兴细分市场,如指纹门锁、考试及驾驶培训、景点门票等,更出现明显增长。以指纹识别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品及方案从核心到外围部分,已经实现全面的国产化,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国内生物识别市场销售量为85000套左右,销售收入约为3.5亿元人民币。其中96.5%为指纹识别产品,指纹识别产品又以国产设备为主。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掌纹/掌形识别、面像识别、虹膜识别在中国市场上正处于推广初期,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但其增长速度惊人,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国内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人民币。综上所述,中国的数字识别技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条码识别产业已由最初的代理经销国外产品发展到了自行研制、开发、生产,并逐步向国产化迈进。射频识别技术正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推进。未来五年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将有井喷式的发展。悄然兴起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数字识别产业技术装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 项目发展策略3.1 项目发展策略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分为研发创新区、检测认证区、展贸商务区、生活四个部分。3.2 研发创新区生产基地将分为生产基地研发创新中心、物流信息化应用模型研发中心和孵化器三部分,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大力发展孵化企业和创新项目。研发创新平台将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研发方向,其研发主体将包括: 3.2.1 研发创新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将联合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密切跟踪自动识别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行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首先,以“国家863计划”射频识别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研发部门为主体,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组织相关承担863计划的研发单位,设立研发部门,负责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其次、鼓励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在生产基地内建立研发机构,其中北京华信恒远信息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AUTO-ID中国实验室已计划进入生产基地建立研发机构;第三、给予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内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入园,通过合资或建立独立的研发部门,目前美国SYMBOL公司、日本SATO公司等均对参与研发中心的组建表现出了很大兴趣。3.2.2 物流信息化应用模型研发中心 物流信息化应用模型研发中心将致力于条码识别与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业信息化应用和产品质量追踪中的应用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并搭建物流应用实验室,以此为应用的测试和研发平台,建立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中的典型环境,针对有关应用系统进行测试、模拟和演示工作。该平台将由中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牵头组织,广泛吸收其成员单位参与建立。3.2.3 孵化器 将联合政府有关部门、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机构,为入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搭建良好的企业孵化和项目孵化平台,并建立起完善的孵化体系和投融资环境,推动和引导我国自动识别产业的自主创新、创业和创意的发展。3.3 检测认证区产品检测认证中心旨在对国内外企业自动识别技术硬件和软件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为政府及行业用户提供自动识别产品的采购依据。产品检测认证中心将成为北方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的权威自动识别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该中心将由中国自动识别行业制造商协会出面负责建立和组织开展工作。3.4 展贸商务区本区设立产品展示演示中心、商务中心、会议中心和信息中心,成为生产基地企业产品展示演示、商务会谈的核心区域,并将联合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以及专业会展公司承办国内外大型的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展会、博览会、高峰论坛以及国内外交流等重大活动。3.5 生活 本区主要为入园各类生产经营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优质服务,该区包括生产基地管委会、人才中心、专家公寓及生产基地内的主要交通干道等配套设施。4 规划布局4.1 项目定位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为国内外数字识别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搭建集研发创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产品检测测试、国际交流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为一体的产品生产基地区。科技园主要分为研发创新区、检测认证区、展贸商务区、生活四个部分。生产基地依托沈阳本地区的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积聚科技创新资源,带动地方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以数字识别技术为特色的产品生产基地区。4.2 项目规划方案4.2.1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3号主席令公布,1990年4月1日起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9月3日建设部第14号令发布实施)(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发布执行。)(4).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5).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6-86)(6).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BJ67-89)(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2001版)(9).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1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1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1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14).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1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898)(17).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沈阳市人民政府,1996年)4.2.2 规划总则1、生产基地性质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为国内外数字识别技术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搭建集研发创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产品检测测试、国际交流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为一体的产品生产基地区。2、规划时限和分期生产基地拟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建设和运营由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参与。生产基地的建设将紧密结合“官、产、学、研、金”各方资源,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模式:第一阶段:前期准备(现在2007年初)完善土地开发手续;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工程建设(20072008年)投资兴建标准化工业厂房;完善和拆迁改造原有建筑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工业厂房;建成管理区、居住区、配套设施及公园绿地。第三阶段:试生产阶段(20092014年)按规划项目试生产。第四阶段:生产阶段(20152056年)正常生产。4.2.3 基础设施1给水根据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用水由城区自来水公司统一供给。采用常压供水方式,供水干管沿经济产业生产基地域范围内的主要道路铺设,全部连接成环。2排水采用雨、污水排水系统。3污水系统各地块的污水均先经过前期分散单独处理后,经排水管线汇集于城区污水处理系统,送往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工业厂区集中的地区采用中水回用系统,以减少污水排放量、节约用水。4雨水系统经雨水管道收集后,排放于浑河。5防洪工程本经济生产基地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对浑河的防洪要求外,做好防止洪水倒灌的工作。6供电电源接自沈阳市城市供电系统,以双回路地下10KV供电线路引入,采用环网结构开环运行。生产基地内10KV及以下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设置总控制室,根据用电负荷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的设置箱式变压器,再分配向各用电设施。生产基地内统一配置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照明设施。7通讯由沈阳市电信局敷设光缆解决通信问题,在大型公建区及厂房区分别设置用户交换机,办公区及居住区覆盖宽带网。8供热生产基地的供热由城市热网统一集中供热,各厂区不分设锅炉房。9燃气燃气供应近期设置液化气灌装站,远期采用液化石油气气化,管道输供给居民使用。4.3 建筑设计4.3.1 设计依据1一般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标准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城市道路、设施及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2单项建筑设计规定与技术标准如: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6-86);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BJ67-89)。3建筑安全规定与技术标准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1版)。4地方建设管理规定与规划设计要求如: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沈阳市人民政府,1996年)4.3.2 建筑装饰标准本项目内的建筑装饰装修标准分为简单、普通、中档、高档等四个等级,建筑风格应简洁明快,不宜过多设置装饰性构件,突出高技术、高效率、人性化的现代化职业氛围。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应注意建筑物的体块关系处理,宜采用新型建材、面材,突出建筑群体色彩与风格的整体性、连续性。居住建筑色彩宜淡雅,以桔黄、淡红或蓝白色为主。4.4 结构设计4.4.1 设计依据1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技术规定与设计规范2主要设计资料基本风压:W=0.45KN/基本雪压:S=0.40KN/抗震设防烈度:7度,有生命线要求的建筑按8度设防。楼面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取值4.4.2 结构体系本项目的结构工程体系因各建筑的使用要求与建筑标准不同而有所区别:1框架结构商务管理、教育展览、部分工业与研发写字楼、多层标准厂房的主体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单层厂房应为行架结构,屋、楼面均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预制板。2基础建设建议该地区的低层建筑物采用自然基础,多层建筑采用桩基础,高层建筑采用箱型基础。4.5 建筑设备配置4.5.1 给水排水设计1设计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1997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1997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2001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46200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及相关条件。2给水系统(1)、用水量区内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消防用水、市政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量等。其中,未预见水量按以上各项用水量之和(消防用水量除外)的20%计。(2)、给水系统形式本工程由市政给水管道直接供给。给水干管沿城市道路布置,形成环状给水系统,再接枝状支管向各地块内部供水。(3)、热水供应系统本项目的管理、服务等建筑的用水,应根据需要设置热水供应,供水温度为6065。热水在热交换站由热交换器间接加热制备,供水方式与生活给水系统形式相同,系统采用机械全循环。表 2 高科技产业区用水量预测标准序号用户用水标准备注1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8升/2职工淋浴用水量40升/人班3居住区生活用水量250升/人日4公共服务设施用水量公共食堂25升/人次办公楼25升/人班3中水系统中水水源为污水处理厂。中水处理工艺采用气调节池投药除磷、淹没式生物膜池进行二级处理。沉淀、生物活性碳过滤、消毒处理后,达到中水水质标准。中水主要用于洗车及浇洒绿化、道路、广场等。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排水采用雨、污分流体制,各成独立系统。4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生活污水中的洗涤废水与粪便污水分流排出,粪便污水经室外检查井进入化粪池初级处理,再排入污水管线,统一输送至处理厂处理后再利用。工业废水须初步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城市管网。污水管线沿各级道路布置,在埋深过大处应设置污水提升泵站。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中水回收后用于洗车及浇洒绿化、道路、广场等,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雨水排水系统本项目各建筑物的雨水排出系统一般应采用有组织排水;室外雨水以硬质铺地和道路边沟的雨水口收集,经雨水管就近排入浑河。5消防给水系统详见消防专篇消防给水部分。4.5.2 供热通风设计1. 设计依据根据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和规定,以及地方法规,进行供热通风设计。2. 能源供应生产基地内建筑物的冬季供热热源由城市供热系统接入。4.5.3 电气工程设计1. 设计依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99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011698版)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2. 供电电源本项目各类用地的电力负荷等级各不相同,其中供电电源引自市政高压配电线路,区内设置10KV箱式变压器,分别向各建筑物供电。3. 网络本项目中工业区管理中心的信息种类多、传输速率要求较高,其通信网络应包括电话网,数字宽带网及卫星通信系统等;视频传输除卫星电视接受系统外,还可以引入有线电视网信号;居住区可考虑引入数字宽带网。4. 电器系统设计规划区内各建筑物的电气工程的强电与弱电系统设置,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及水暖专业系统设置情况分别设置,总体上主要系统包括: KV供配电系统及自备电源系统;电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含CCTV、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卫星电视接收与有线电视系统;通信网络与综合机械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5 市政工程设施5.1 道路交通设计5.1.1 周边交通条件产业生产基地北临沈阳绕城高速公路,西南临机场高速公路,四周被绿化带环绕,道路平整,设施发达,生产和物流得到充分发挥。5.1.2 交通组织产业生产基地内部和外部利用发达便利的交通组织条件,以最优化的原则保证高效的生产。5.2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5.2.1 管理用房1. 布局集中布置在不受城市主干道穿越的完整地块内。形成办公建筑群,丰富城市景观。2. 种类与功能设有管理办公楼、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培训中心等,进行全面管理、综合协调区内事务。5.2.2 公共服务1. 布局布置在管理中心的周围,中心区其他有关设施,为本区内职工服务。2. 种类与功能本区内建设的配套公共与公用服务设施,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院、体育馆、饮食和方便商店等;公用设施包括:消防站、车库、环境卫生和绿化服务机构、变电站、供水设施、污水处理等。5.3 绿化设计5.3.1 绿化原则1. 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创造富有特色的绿色风貌和城市景观。2. 三个效益的统一突出绿化的生态作用,注意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既要满足公众的室外活动要求,更要通过绿地系统的综合布局,发挥卫生、防护和生态调节功能。3. 分类分级设置沈阳数字识别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的绿地结合用地性质划分,拟分为三大类,即: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公共绿地由工业区级公园街头绿地住区绿地等三级组成;防护绿地由工业绿化隔离带组成。应根据各类、各级绿地的不同作用与要求,结合地段的具体情况分别布置。4. 美化城市、展示风貌绿化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工业区绿地的规划布置必须配合城市设计的要求,充分发挥其造景、美化的功能。5. 全面系统布局工业区绿地布置应全面系统,点、线、面有机结合,主次分明、均衡分布,分工明确、互相补充。6. 为公厕、垃圾收集点及部分市政设施提供空间。 5.3.2 绿化系统依据上述原则,进行绿化的综合布局,绿地系统整体上可概括为“四园为主、三带两线、游园遍布”的规划结构。1. 四园这是工业区中最大的四片绿地,确定全区绿化的基调,应以大面积的绿化植被为主,安排好居民和职工的游园、休憩等活动。2. 三带即三条主要的防护绿地。3. 两线系两条路内重点绿化的街道,是本区的代表性街景,应精心组织。4. 游园指街头绿地和住区小绿地,为最接近居民和职工的日常休憩型绿地,应重点安排好室外活动设施和怡人景观。5.4 给水排水设计5.4.1 给水根据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用水由城区自来水公司统一供给。采用常压供水方式,供水干管沿生产基地内主要干道铺设,全部连接成环。5.4.2 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1. 污水系统为保证沈阳市高科技产业区生态环境,所有污水必须实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各区域的污水均先经过前期分散单独处理后,经排水管线汇集于城区污水处理系统,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中水回用。在大型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必须采用中水回用系统,以减少污水排放量,节约用水。2. 雨水系统经雨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放浑河。3. 防洪工程按沈阳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与径流截面要求设置防洪堤坝,并协调堤坝与滨水绿地及建筑物的竖向关系。5.5 供电、通讯设计5.5.1 供电电源采用城网10KV系统。采用环网结构开环运行。采用室内型变电所。10KV线路全部转入地下。5.5.2 通讯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电信用户网采用光纤接入方式建设。接入点设置原则上在公共设施建筑、综合商住楼和办公楼等以单元楼设置光纤接入配线室,在多层居住组团一般设于配套服务设施用房内。分线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