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研究.pdf_第1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研究.pdf_第2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研究.pdf_第3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研究.pdf_第4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页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是1 0 g 以太网技术以及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 验室提出的下一代i n t e r a c t 体系结构“单物理层用户数据交换平台的体 系结构网络( s i n g l ep h y s i c a ll a y e ru s e r - d a t as w i t c h i n gp l a t f o r ma r c h i t e c t u r e n e t w o r k ,s u p a n e t ) ”。 为了充分利用骨干网带宽,人们目前采用了密集波分复用( d e n s e w a v e l e n g t h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 x i n g ,d w d m ) 技术,但接入网的低带宽连接使 得网络中的瓶颈问题逐渐突出。1 0 g 以太网可以满足新的容量需求,解决了 低带宽接入、高带宽传输的瓶颈问题,扩大了应用范围,并与以前的所有以 太网兼容。而s u p a n e t 的最大优点就是以带外信令的思想和面向以太网物 理帧时槽交换( e t h e r n e t o r i e n t e dp h y s i c a lf r a m et i m e s l o ts w i t c h i n g ,e p f t s ) , 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高性能的,且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服务。所以,实现 1 0 g 以太网和s u p a n e t 的融合能够使s u p a 的触角延伸到更远的地方,能 够将服务质量保证延伸到用户,真正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具有q o s 保证的 业务。 为实现l o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互联及互通,本文提出了 e p f o v e r - 1 0 g 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融合子层来实现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融合。依据以太网交换原理以及s u p a n e t 带外信令思想将融合方案定为 在用户平台上的融合子层来实现,并在信控平台内对建立删除连接的协议 进行改进。在建立虚连接的过程中,为了建立起虚线路标识与m a c 地址的 映射关系,引入了虚拟m a c 地址的概念,用虚拟m a c 地址来标识不同的 业务连接。虚连接建立后,e p f 帧在用户平台的融合子层首先被解封装成 m a c 帧并通过虚拟m a c 地址查表进行转发,到达目的端用户后,根据虚 拟m a c 地址所携带的信息,将其封装为e p f 帧。对于传统的以太网m a c 帧直接根据其目的m a c 地址进行转发,融合子层对其透传。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本文利用o p n e t 网络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融 合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建立的一个简化的网络拓扑模型,对融合方案 信控平台连接建立、资源预留、以及连接删除过程,用户平台数据的传输过 程以及p c s 子层所采用的6 4 b 6 6 b 编码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融合采用e p f o v e r - 1 0 g 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l 页 关键词:1 0 g 以太网;单物理层用户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结构网络;面向以 太网物理帧时槽交换;融合子层;虚拟m a c 地址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il 页 a b s t r a c t t h eg e n e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h et e c h n o l o g yo f10g i g a b i t e t h e r n e t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i n t e r a c t ( n g i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c a l l e ds i n g l ep h y s i c a ll a y e ru s e r - d a t as w i t c h i n gp l a t f o r ma r c h i t e c t u r en e t w o r k ( s u p a n e t ) a ts i c h u a nn e t w o r kc o m m n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k e y , l a b o r a t o r y ( s c n e t c o ml a b ) i no r d e rt om a k ef u l lu s eo ft h eb a n d w i d t ho ft h e :b a c k b o n en e t w o r k s , d w d m t e c h n o l o g yh a v eb e e nu s e da tp r e s e n t ,b u tt h el o w - b a n d w i d t ho fa c c e s s n e t w o r k sm a k et h eb o t t l e n e c kp r o b l e mp r o m i n e n tg r a d u a l l y t h eh i g h s p e e d 10 g i g a b i te t h e m e tc a nm e e tt h ed e m a n df o rn e wc a p a c i t yt or e s o l v et h e b o t t l e n e c k p r o b l e mb e t w e e n l o w - b a n d w i d t ha c c e s sa n dh i g h - b a n d w i d t h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s p a n n i n g aw i d e r a n g e 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w i t hb a c k w a r d s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t h em o s ta d v a n t a g eo fs u p a n e t i st h ec o n c e p to fo u t b a n d s i g n a l i n ga n dt h eh i g h - s p e e ds w i t c h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c a l l e de t h e m e t - o r i e n t e d p h y s i c a l f r a m et i m e s l o ts w i t c h i n g ( e p f t s ) s u p a n e tc a np r o v i d et h e c o n v e n i e n t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e r v i c e sw i t hq o sg u a r a n t e e s o ,1 0g i g a b i t e t h e r n e ti n t e g r a t i n gw i t hs u p a n e te x t e n d st h es c o p eo fs u p a n e ta n db r i n g s t h es e r v i c e sw i t he n d - t o e n dq o sg u a r a n t yt ou s e r s f o rt h e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a n di n t e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10 g i g a b i t e t h e r n e ta n ds u p a n e t , as o l u t i o nc a l l e de p f - o v e r - 10 gi sp r e s e n t e dt om a k e u s eo fi n t e g r a t i o ns u b l a y e rt oa c h i e v et h e10 - g i g a b i te t h e r n e ti n t e g r a t i n gw i t h s u p a n e t w i t h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e t h e m e ts w i t c h i n ga n dt h eo u t b a n ds i g n a l i n g c o n c e p to fs u p a n e t , t h es o l u t i o no fi n t e g r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i n c l u d e sa p p e n d i n g a n i n t e g r a t e ds u b l a y e ri nu p l a t f o r m a n di m p r o v i n gt h ee s t a b l i s h d e l e t e c o n n e c t i o n p r o t o c o l i n s i g n a l i n g c o n t r o l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p l a t f o r m ( s m p l a t f o r m ) an e wt e r m “v i r t u a lm a ca d d r e s s ”i sp r e s e n t e dt oi d e n t i f y d i f f e r e n ts e r v i c e sc o n n e c t i o nd u r i n gt h ep r o g r e s so ft h ev i r t u a l 。c o n n e c t i o n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i no r d e rt ob u i l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v i r t u a ll i n ki n d e n t i f i e r ( v l i ) a n d m a ca d d r e s s w h e nt h ev i r t u a lc o n n e c t i o ni sd o n e ,t h e e t h e m e t o r i e n t e dp h y s i c a lf r a m e ( e p f ) i sd e c a p s u l a t e dt oam a cf r a m e ,t h e n , i ti sf o r w a r d e db ys e a r c h i n gs w i t c ht a b l e t h r o u g h v i r t u a lm a ca d d r e s si n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v 页 i n g t e g r a t i o ns u b l y a e r w h e nt h i sf l a m ei sr e c e i v e di nd e s t i n a t i o n ,i tw i l lb e e n c a p s u l a t e dt oe p ff l a m ea g a i nt h r o u g h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c a r r i e db yv i r t u a l m a ca d d r e s s f o r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e r n e tm a cf l a m e i ti sf o r w a r d e db y d e s t i n a t i o nm a ca d d r e s sd i r e c t l ya s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s u b l a y e rb e i n ga b s e n t as i m p l i f i e dn e t w o r kt o p o l o g ys t r u t t u r e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w i t ho p n e tt o s i m u l a t et h ee p f o v e r - 10 gs o l u t i o n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f o c u s e so nt h ee p f e n c a p s u l a t i o n d e c a p s u l a t i o na n dt h e 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p r o c e s si nu p l a t f o r m , t h ep r o g r e s so fe s t a b l i s h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r e s e r v er e s o u r c ea n dr e l e a s e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i ns & m - p l a t f o r m ,a n dt h e6 4 b 6 6 bc o d i n gu s e db yp h y s i c a lc o d i n g s u b l a y e r ( p c s ) i np h y s i c a ll a y e ro f10g i g a b i te t h e r n e t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r e v e a lt h a tt h ee p f o v e r - 10 gs o l u t i o ni sc o r r e c ta n df e a s i b l e k e yw o rds :10g i g a b i te t h e r n e t ;s i n g l ep h y s i c a ll a y e ru s e r d a t as w i t c h i n g p l a t f o r ma r c h i t e c t u r en e t w o r k ( s u p a n e t ) ;e t h e r n e t o r i e n t e d p h y s i c a lf r a m et i m e s l o ts w i t c h i n g ( e p f t s ) ; i n t e g r a t e ds u b l a y e r ; v i r t u a lm a ca d d r e s s 西南交通大学四南爻遇大罕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d ,使用本授权书。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舅吖q 孑,_ 名1 签 一 币 膨 卜 老 : 导 期 乜日丁_ r 指 日 主事 ,德阳 名白 签,不厂舷殍 作 吣 姘扣 论 :位期 学 日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 ( 1 ) 根据1 0 g 以太网和s u p a n e t 特性,提出了1 0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融合的,一种新思想,并在用户数据平台创新性的引入了融合子层,通过融合 子层对s u p a 的用户平台的数据进行封装爿辑封装以及查表转发。 ( 2 ) 对虚拟m a c 地址进行了重新定义,通过将e p f 帧的超前交换字 段映射到m a c 地址相应字段的方式生成虚拟m a c 地址。使得m a c 地址具 有了标签的功能。 考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1 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i n t e m e t 的用户数据转发与传输采用三层路由机制,通信子网提供的服 务为无连接的i p 报文路由服务。而随着i n t e m e t 规模的膨胀,多媒体应用需 求的增加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质量保障、高速交换、移动性和安 全成为当今i n t e r n e t 面临的严峻挑战。针对i n t e m e t 面临的窘境,学界和工 业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在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制订了很多机制,包括资源 预留( r s v p ) 【、集成服务( i n t e g r a t e ds e r v i c e ) 【2 1 、区分服务(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 s e r v i c e ) 【3 】和多协议标签交换( m u l t i p r o t o c o ll a b e ls w i t c h i n g ,m p l s ) 【4 ,5 】 等技术。这些机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和在某些条件下对服务质量有所改善, 但是收效甚微,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资料表明1 6 7 墨】:i n t e m e t 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由于i n t e m e t 采用了复杂的三 层用户数据平台,只有通过对i n t e m e t 体系结构的简化和优化才可能迎接 i n t e m e t 所面临的挑战。因此研究下一代i n t e m e t 的体系结构,对实现以 i n t e m e t 为基础的包括音频视频数据在内的综合业务的高速交换与传输和服 务质量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即是下一代网络 ( i n t e r n e t ) 体系结构。 本论文研究的具体背景是1 0 g 以太网技术以及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 点实验室( s c n e t c o ml a b ) 关于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 n g i n e x t - g e n e r a t i o ni n t e m e t ) 9 ,1 0 1 1 l 单物理层用户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 s u p a s i n g l ep h y s i c a ll a y e ru s e r - d a t as w i t c h i n gp l a t f o r m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t 1 2 1 3 1 4 】以及“面 向以太网的物理帧时槽交换坩( e p f t s e t h e m e t o r i e n t e dp h y s i c a lf r a m e t i m e s l o ts w i t c h i n g ) 1 5 , 1 6 。 1 2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1 2 1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s u p a n e t 是对现有网络体系结构的重大改进,提供了更高的网络传输 能力、更好的服务质量保障,能够适应未来网络的各种需求,能为最终用户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提供优质的服务。s u p a 的应用模式主要是作为骨干传输网,与现有网络相 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传输服务。而1 0 g 以太网技术 1 7 , 1 8 1 9 】作为一种 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它的出现不但使局域网单条线路的吞吐率有了数量级的 提高,也使以太网技术从局域网进入了城域网和广域网的范畴。但1 0 g 以 太网仍存在缺乏带宽的细粒度复用机制和完善的q o s 保障机制。因此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融合,提供了一种s u p a 通过d w d m 的光纤传输的 过渡方案,同时1 0 g 的技术也为s u p a 通过d w d m 的光纤传输提供了设计 的参考依据,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1 0 g 以太网高速便捷的同时,也能够获 得到s u p a 带来的网络革命性体验。 以上所述正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融合。 1 2 2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主要特点 1 2 2 11 0 g 以太网的特点 自1 9 9 9 年以来,i e e e8 0 2 3h s s g ( h i g hs p e e ds t u d yg r o u p ) 小组专门 研究1 0 g 标准8 0 2 3 a e 。其目标【1 7 】是:完善8 0 2 3 协议,将以太网应用 扩展到广域网,提供更高带宽。兼容已有的8 0 2 3 接口,并与原有的网络操 作和网管原理保持一致。h s s g 小组的成立表明将会有许多设备支持1 0 g 以 太网应用,从而减少实施设备和接口费用,降低支撑费用和维修费用。与传 统以太网相比,1 0 g 以太网主要技术特点 2 0 , 2 1 】包括: 1 当1 0 g 以太网技术运用于局域网环境时,其帧结构与8 0 2 3 以太网 帧结构致,当1 0 g 以太网技术运用于广域网环境时,需要对8 0 2 3 以太网 帧结构进行改进,将原来以太网帧中的前导压缩为5 字节,并且增加了长度 域和帧头校验域。 2 保留了i e e e8 0 2 3 以太网的最大帧长和最小帧长。 3 只支持全双工工作方式。 4 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 5 提供了广域网物理层接口。 6 数据率非常高,不直接与端用户相连。 7 使用点对点的链路,并支持星型结构的局域网 虽然1 0 g 以太网具有上述优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q o s 保障机 制,但其仍存在不足:缺乏对以太网带宽的细粒度复用机制和完善的q o s 保障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1 2 2 2s u p a 的主要特点 s u p a n e t 的通信子网由两部分组成:以e p f t s 为基础集成帧、以物理 帧为基础的交换和对信道的复用( 线路或波长) 功能为一体的的单层“用户 数据交换平台”( u p l a t f o r m ) ,以及从现有i n t e m e t 多层平台为基础逐步过渡 的以e p f t s 为基础的、简化的“信控、管理平台 ( s & m p l a t f o r m ) 。u p l a t f o r m 在s u p a 域边界节点间为用户数据提供高速、高效、服务质量可保障和安全 的虚通道传输服务;s & m p l a t f o r m 为保障u p l a t f o r m 的数据传输服务提供 基于服务质量的连接建立协商与管理、各类信令控制( 基于服务质量的路径 选择、流量工程、拥塞控制、呼叫控制) 和网络运行、维护管理( o & m ) 。 s u p a 的主要特点 1 5 , t 6 】是:基于d w d m 2 2 , 2 3 的光纤传输;采用端到端 q o s 面向连接技术;采用基于定长帧的e p f t s 交换与复用技术:将信控平 台与用户数据平台分离。 1 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s u p a n e t 的用户数据平台由“面向以太网物理帧子层”( e p f s e p f s u b l a y e r ) 和d w d m 子层组成,到目前为止,s u p a n e t 的相关研究都集中 在e p f s 之上的部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e p f s 之下的部分,特别是e p f s 与d w d m 子层如何结合的问题。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一种s u p a n e t 与1 0 g 以太网融合的网络模型。在基本确立的s u p a n e t 框架下,设计出一 种可行的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融合的方案。 因为s u p a n e t 是面向连接并提供服务质量( q o s q u a l i t yo f s e r v i c e ) 2 4 2 5 ,2 6 】保障的,而1 0 g 以太网是无连接的,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服 务质量,但其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以及广泛使用性,因此将两网优势融合之后, 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快捷、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的网络应用环境。方案既 要保证s u p a n e t 的优越性,同时也要体现1 0 g 的灵活性以及实用性。当 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融合后,在不损失1 0 g 以太网固有优势的同时也要 保证s u a n p a n e t 和1 0 g 以太网融合后的系统的兼容性。 1 4 论文组织结构 本文主要对1 0 g 以太网和s u p a n e t 融合后的一种网络应用模式进行了 研究,并设计出一种1 0 g 以太网和s u p a n e t 融合的技术方案。基于1 0 g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以太网在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使得s u p a n e t 得以更广泛的应用和使之延 伸到更远的地方;同时,1 0 g 以太网依赖于s u p a n e t 的高速、高效、高服 务质量保证的优势,使得其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得到保证的服务。 全文共分为五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第l 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同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1 0 g 以 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描述,最后,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和融合的意义。 第2 章主要介绍了1 0 g 以太网物理层内部的协议层次结构,以及其 p c s 子层所采用的编码算法。同时对s u p a n e t 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 详细的描述。 第3 章对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了介绍, 并分析了二者融合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融合方案进行了探讨,确定了一种可行的融合方案。同时,引入了融合的关 键融合子层,并对融合子层的功能进行了介绍。最后,分析了融合方 案所存在的优点与缺点。 第4 章首先对融合方案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一虚拟m a c 地址技术进 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之上,对信控平台的信令协议结构、连接建立与 删除的过程以及信令消息的转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用户平台融合子层数 据传输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对整个融合方案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描 述。 第5 章通过o p n e t 网络仿真软件对设计的融合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 通过实验对融合过程的关键流程:信控平台连接建立、资源预留过程:用户 平台数据传输过程,e p f 帧的封装与解封装;p c s 子层6 4 b 6 6 b 编码进行了 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的融合是可行的。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第2 章1 0 g 以太网与s u p a n e t 概述 2 110 g 以太网技术 1 0 g 以太网技术的主要标准是。i e e e 8 0 2 3 a e1 0 g e ,对于这个标准的研 究始于1 9 9 9 年,经过3 年的努力,疆e e e 于2 0 0 2 年正式发布了1 0 g 以太网 的技术标准。i e e e 8 0 2 3 a e 所规定的1 0 g 以太网内部协议层次结构如图2 1 所示 2 7 , 2 8 , 2 9 】。 o s i 参考模 型层次结构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及以上的协议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m a c 控制子层( 可选的) m a c 访问控制子层 协调子层( r s ) x g m i i i lx g m i i 叫i x g m i i 噗t6 4 b 6 m 6 bp c s 。察摩 m d i = 物理介质相关接口 p c s = 物理编码子层 p h y = 物理层装置 p m a = 物理介质接入子层 m e d i u m m e d i u m ii 坚里! 旦坚l k ,- i 一一7k 、,- - 10 g b a s e w 10 g b a s e r1o g b a s e x p m d =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 w l s = 广域网接口子层 x g m i i = 1 0 g 的介质无关接口 p h y 图2 - 11 0 g 以太网的协议层次示意图 图2 1 中1 0 g 以太网内部协议层次结构包括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链路 层由链路控制子层、m a c 控制子层和m a c 访问控制子层构成,其中m a c 控制子层只工作于半双工模式,而1 0 g 以太网只支持全双工工作方式,所 以m a c 子层只完成双向的收发和m a c 帧的装拆。相对链路层而言,物理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 页 层的层次结构较复杂,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包括协调子层和x g m i i 延伸单元( x g m i ie x t e n d e r ) 。下部分包括物理编码子层( p c s ) 、物理介质 接入子层( p m a ) 和物理介质相关子层( p m d ) 。对于广域网,为了与s d h 适配,还需要广域网接口子层( w i s ) 。 物理层下半部分也称为“物理层装置( p h y s i c a ll a y e rd e v i c e ) ,简写 为p h y 。由于t 0 g 以太网既支持局域网,又支持广域网,所以8 0 2 3 a e 标准 定义了两种类型的p h y ,即局域网p h y ( 包括1 0 g b a s e r 和1 0 g b a s e x ) 和广域网p h y t 3 0 】( 1 0 g b a s e w ) 。图2 1 中的广域网接口子层( w i s ) f 3 j 1 只存在于j o g 广域网的物理层结构之中,位于p m a 和p c s 子层之间,用 于产生适配s o n e ts t s 1 9 2 c 传输格式或s d hv c 4 6 4 c 容器速率的以太网 数据流。 从图2 1 可以看出,1 0 g e 的物理层的结构复杂,接下来将对物理层技 术作详细的介绍。这里把物理层的上部称为物理层上部部件,下部称为物理 层下部部件。 2 1 11 0 g 以太网物理层的上部部件 2 1 1 1 协调子层( r e c o n c i l i a t i o ns u b l a y e r ) 如图2 1 所示,协调子层( r s ) 2 7 , 2 8 , 2 9 1 属于物理层的上部,r s 子层位于 m a c 子层与1 0 g 延伸子层x g x s 之间。r s 的作用是在m a c 子层与x g m i i 接口之间进行数据的串并转换。当r s 与m a c 子层之间进行通信时,数据 采用串行的方式传输;而r s 向下的数据收发为3 2 比特并行传输。 2 1 1 2 延伸单元、延伸子层和延伸接口 1 0 g 以太网上部除了协调子层之外,还包括了延伸单元,延伸单元由两 个1 0 g 介质无关子层( x g m i ie x t e n d e rs u b l a y e r ,即x g x s ) 1 2 7 , 2 8 , 2 9 经1 0 吉 比特延伸接口( x a u i ) 互联而成。延伸单元的作用在于延长x g m i i 接口信 号的传输驱动距离,通过延伸单元将r s 子层与物理编码子层间的信号最大 传输距离从7 e r a 延伸到6 4 c m 。 2 1 21 0 g 以太网物理层的下部部件 1 0 g 以太网的物理层的下部部件由物理编码子层p c s ,物理介质接入子 层p m a 和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 m d 组成。广域网接口子层w i s 是1 0 g 以太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页 网广域网特有的。 2 1 2 1 物理层编码子层( p c s ) p c s 是1 0 g 以太网物理层下部部件的第一层,p c s 子层用来对数据进 行编解码操作,当要发送数据时,进行编码操作,当接收到数据时,进行解 码操作。1 0 g 以太网的p c s 子层支持8 b 1 0 b 3 2 , 3 3 1 和6 4 b 6 6 b t 2 s , 2 9 1 两种编码方 式。在1 0 g b a s e x t 2 7 j ( 局域网) 采用8 b 1 0 b 编码,编码后传输的基础是 4 0 比特;1 0 g b a s e r t 2 7 】( 局域网) 和1 0 g b a s e w 【2 7 】( 广域网) 采用6 4 b 6 6 b 编码。1 0 g b a s e x ( 局域网) 通过宽带波分服用( w w d m ,即w i d e b a n d w a v e l e n g t h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 x i n g ) 技术,利用单根光纤中的4 波长进行传输, 1 0 g b a s e r ( 局域网) 和1 0 g b a s e w ( 广域网) 则利用单个波长的光波进 行传输。 2 1 2 2 物理接入子层( p m a ) p m a 子层 3 5 , 3 6 】位于p c s 子层和p m d 子层之间,提供了p c s 和p m d 之 间的串行化服务接口,其和p c s 子层的连接称为p m a 服务接口。 2 1 2 3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 p m d ) p m d 子层 3 5 , 3 6 】是p h y 的最低子层,其功能是处理与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相关的任务。p m d 子层将这些电信号转换成适合于在某种特定介质上传输 的形式。 2 1 31 0 g 以太网物理层编码算法介绍 由2 1 2 1 节所述,1 0 g 以太网的物理编码子层( p c s ) 同时支持8 b 1 0 b 和6 4 b 6 6 b 两种编码传输方式。 2 1 3 18 b 1 0 b 编码 8 b 1 0 b 编码是目前许多高速和串行总线采用的编码机制,具有下述优 占【3 2 ,3 3 】 j 、 1 在1 0 比特码中会产生3 至8 次“0 、“1 间的跳变。 2 直流平衡性比较好:连续出现“0 或“l ”不会超过5 比特,最大 r d s ( 游程数字和r u n n i n gd i g i t a ls u m ) 为2 。 3 数据编码与控制信令编码相分离,分别用d 和k 作为其码组表达式 的开头来表示数据和控制信令。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4 检错能力良好,非常适合与数据链路层经常使用的3 2 比特循环冗余 校验c r c 3 2 相配合使用。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构造8 b 1 0 b 编码:利用3 b 4 b 3 2 , 3 4 1 和5 b 6 b t 3 2 1 两种 编码合成以及直接构造。 2 1 3 26 4 b 6 6 b 编码 6 4 b 6 6 b 编码 2 8 , 2 9 】是一种新的编码技术,效率很高,且统计直流平衡性 好。编码时,将m a c 子层传来的6 4 比特数据,加上两个比特控制位,构 成6 6 比特的数据块,以6 6 比特数据块为基础进行传输。为了解决连续传输 相同的符号串引起的直流基准电平漂移( d cb a s e l i n ew a n d e r ) 问题,在1 0 g 以太网物理层的编码子层( p c s ) 中采用了混( 扰) 码技术。将6 4 比特数据块与 混码生成多项式进行带反馈的逻辑运算,该运算所生成的传输码具有较好的 直流累计平衡值,同时,也便于接收方从接收的数据流中恢复时钟。在m a c 帧的帧校验字段( f c s ) 采用循环冗余( c r c ) 校验方式,只要c r c 生成 多项式与杂混生成多项式间不存在共同的因式,那么c r c 的检错能力将保 持不变。由于6 4 b 6 6 b 编码具有均匀的4 比特汉明保护距离,所以其平均 分组出错率为2 0 2 。 l 。同步头 x g m i i 为3 2 比特并行接口,在每一时钟周期内,该接口上有两次发送 和接收的过程。即在每一时钟周期内r s 和p c s 子层之间交互的数据为6 4 比特。因此,在1 0 g b a s e w 和1 0 g b a s e r 标准中,将6 4 比特载荷作为 p c s 与其他相邻层间交换信息的基本单元【2 7 】。 在6 4 比特净荷区之前增加了两个比特的同步头( s y n ch e a d e r ) 。该同步 头用于在数据交换过程中对每个数据块进行定位和同步,同时也可以通过该 同步头区别净荷区内数据的性质。在同步头的两比特持续期间,存在一次电 平的跳变以便于检测:为“0 1 ”表示是数据块( d a t ab l o c k ) ,为“1 0 ”表示 控制数据块( c o n t r o lb l o c k ) 。以同步头“1 0 开始的6 6 比特块称为控制块, 用于全部存放控制字符串与数据字符相结合的内容或控制字符串。在发送 方,为了限制通信过程中出现连续传输相同符号的可能,除同步头外的6 4 比特净荷区需要经过混码运算,所以通过同步头所包含的传输特性,可以使 数据块同步。在接收方,可以不通过解混器直接获取同步头。 2 6 6 比特块 i e e e8 0 2 3 a e 定义了数据块和15 种控制块结构。数据块中包含了8 个数据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9 页 字符,每个字符为8 比特;控制块同步头之后的第1 个字节用于存放该控制块 的类型标识符,剩下的7 个字节用于存放控制代码。 6 6 比特块结构参见图2 2 1 2 8 , 2 9 ,从图2 2 中数据可知: ( 1 ) d o d 7 表示数据代码组。 ( 2 ) 除o ,i s 和t 外的控制字符标记为c o c 7 ,且长度均为7 比特。 ( 3 ) 标记为s o ,s 4 的数据帧开始控制字符和o o ,0 4 代码组序y l j ( o r d e r e d s e t ) 由于只在x g m i i 的l a n e 0 上有效,所以只可能出现在8 个控制字符中的第 零和第四的位置上,且o o 、0 4 均为4 比特。 ( 4 ) t o t 7 标记结束控制字符。 ( 5 ) t o t 7 、s o 、s 4 等标志着开始和结束的控制字符在6 6 比特的传输单 元中不会出现。 ( 6 ) 除同步位外,其它数据的最低位出现在左边,对应比特位为2 ,最 高位在右边,对应比特位为6 5 。 ( 7 ) 未使用的比特位保留。 i n p u td a t a s b l o c kp a y l o a d y n c 0l28 6 d达ckaf钟硼t、 d o d d 2 d 妒4 d 5 d e d 7 o d od d 2 d 3 d 4 d 5 d 6 d 了 b l o c kt y c o r d j t o lb l o c kf o n 咄: f i d d 岛c c 2 c 一瓯c 5 c s c z o 0 x l ec oqc 2c 3c 4c e c e 厶 e o 岛c 2 c y 0 4 0 5 0 8 d 7 o o x 2 d c o包龟c a0 4d ed e d 7 c o e c 2 c 3 $ 4 0 5 d e d r o 0 x 3 3 c o c 1饧c 3 0 5d 巷 厶 o o 协。2 d 3 $ 4 d s d e d r 1 00 x 6 6o t 0 2 d 3 d 5d 7 d d 2 0 3 ,o 年d 5 0 8d 7 1 0诹5 5 d t 0 2d 3o o 0 4砚 d e 现 s o d ld 2 0 3 d 50 6d 7 1 00 x 7 8 d td 2岛d 4d 5魄 o , o o d d 2 d c 4 c 5 c s c 7 o 0 x 4 b d id 2 d 3 c 4 c 5 c 6 c , t o c ,c 2c c 4c 5 c 晷e 71 0 0 x 8 7 c 乞c 3 c 5c ec 7 o ot c 2 c 3 ,c 4 c ec e c 71 0d o c 2c 3c lc 5 c e c v d 。d i 2 c 3 c 5c b c 7 00 x a a d od 1 f c 3c 4c 5c s c 7 d 0 0 1 0 2 t 3 ,c 4 q c e c 7 0 0 x m d od d r c 辱 c sc 6 c 7 o o o ,d 2 现,i _ 4 c 5c b c 7 o q x c c d o0 1d 2d 3c 5c g c 7 d d 2 0 y d 4 t 5 c 晷c 7 o 峨d od td 2d 3d 4c 6c r o o d d 2 0 3 f d 4 d 5 t 6 c r 0 ox创do o d 3o -d sc z d 口o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