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禹一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禹一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禹一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禹一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平禹一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一般部分: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 矿区概述 .1 1.1.1 交通位置 .1 1.1.2 地形 .1 1.1.3 河流水系 .1 1.1.4 气象及地震情况 .1 1.1.5 电源和水源 .2 1.1.6 其他情况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3 1.2.1 含煤地层及地质构造 .3 1.2.2 水文地质条件 .3 1.3 煤层特征 .4 1.3.1 煤层特征 .4 1.3.2 可采煤层 .4 1.3.3 煤质 .4 1.3.4 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用地温 .5 2 井田境界和储量井田境界和储量 .8 2.1 井田境界 .8 2.2 矿井工业储量 .8 2.2.1 储量计算基础 .8 2.2.2 井田勘探情况 .9 2.2.3 矿井地质储量 .9 2.2.4 矿井工业储量 .10 2.3 矿井可采储量 .10 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10 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11 2.3.3 矿井可采储量.12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3.1 矿井工作制度 .14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4 3.2.1 确定依据 .14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4 3.2.3 矿井服务年限 .14 3.2.4 井型校核 .15 4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16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6 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6 4.1.2 工业场地的位置 .17 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盘区划分 .17 4.1.4 运输大巷的布置 .18 4.1.5 井底车场的布置 .18 4.1.6 方案比较 .18 4.2 矿井基本巷道 .25 4.2.1 井筒 .25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28 4.2.3 主要开拓巷道 .30 5 准备方式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巷道布置 .32 5.1 煤层地质特征 .32 5.1.1 采区位置 .32 5.1.2 采区煤层特征 .32 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2 5.1.4 水文地质 .32 5.1.5 地质构造 .32 5.1.6 地表情况 .32 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2 5.2.1 采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2 5.2.2 采区巷道布置 .33 5.2.3 采区生产系统 .34 5.2.4 采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35 5.2.5 采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6 5.3 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37 6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 .39 6.1 采煤工艺方式 .39 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39 6.1.2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39 6.1.3 回采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39 6.1.4 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和推进度 .39 6.1.5 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及配套 .39 6.1.6 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40 6.1.7 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 .43 6.1.8 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46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6.1.9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47 6.1.10 综合机械化采煤过程中应注意事项.48 6.1.11 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48 6.2 回采巷道布置 .52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2 6.2.2 回采巷道参数 .52 7 井下运输井下运输 .54 7.1 概述 .54 7.1.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54 7.1.2 煤层及煤质 .54 7.1.3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54 7.1.4 矿井运输系统 .54 7.2 采区运输设备选择 .55 7.2.1 设备选型原则 .55 7.2.2 采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55 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56 7.3.1 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56 7.3.2 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56 7.3.3 运输设备能力验算 .56 8 矿井提升矿井提升 .59 8.1 矿井提升概述 .59 8.2 主副井提升 .59 8.2.1 主井提升 .59 8.2.2 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63 9 矿井通风及安全矿井通风及安全 .69 9.1 矿井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 .69 9.1.1 矿井地质概况 .69 9.1.2 开拓方式 .69 9.1.3 开采方法 .69 9.1.4 变电所、加油硐室、火药库 .69 9.1.5 工作制、人数 .69 9.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0 9.2.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70 9.2.2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70 9.2.3 矿井通风方法的选择 .71 9.2.4 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72 9.2.5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72 9.3 矿井风量计算 .74 9.3.1 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74 9.3.2 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 .75 9.3.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76 9.3.4 硐室需风量 .77 9.3.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77 9.3.6 矿井总风量 .77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9.3.7 风量分配 .78 9.4 矿井阻力计算 .78 9.4.1 计算原则 .78 9.4.2 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 .78 9.4.3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79 9.4.4 计算矿井摩擦阻力和总阻力 .79 9.4.5 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80 9.5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88 9.5.1 选择主要通风机 .88 9.5.2 电动机选型 .92 9.5.3 对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92 9.6 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93 9.6.1 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93 9.6.2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93 9.6.3 防水措施 .93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经济指标济指标 .9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97 专题部分:专题部分: 平禹一矿瓦斯防治技术平禹一矿瓦斯防治技术 .98 引言引言 .98 1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及瓦斯治理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及瓦斯治理 .98 1.1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和适用条件 .98 1.2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的基本类型 .99 1.3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主要参数及工艺 .99 1.4 综放面瓦斯的涌现规律 .101 1.5 综放开采瓦斯涌出特点 .101 1.6 引起瓦斯爆炸的客观条件 .104 1.7 综放开采的瓦斯防治 .105 2 平禹一矿综采放顶煤瓦斯治理平禹一矿综采放顶煤瓦斯治理 .106 2.1 一矿矿区防治瓦斯涌出有措施 .106 2.2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瓦斯防治 .106 2.3 高产高效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 .106 3 平禹一矿瓦斯治理新技术及应用平禹一矿瓦斯治理新技术及应用 .107 3.1 煤矿沿空掘巷瓦斯涌出防治技术 .107 3.2 “大通防”体系见成效.108 3.3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长距离通风稀释瓦斯 .108 4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难题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难题-回风隅角的瓦斯治理回风隅角的瓦斯治理.109 4.1 风压调节在沿空综放面回风隅角瓦斯管理中应用 .109 4.2 煤矿独头巷道瓦斯排放 .109 4.3 易自燃煤层采煤面进风隅角瓦斯超限治理 .110 4.4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治理 .110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4.5 低瓦斯矿井综放面回风隅角瓦斯治理 .111 4.6“孤岛”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作面瓦斯防治 .111 5 全国瓦斯管理新技术全国瓦斯管理新技术 .112 5.1 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 .112 5.2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112 5.3 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技术 .113 5.4 高产高效矿井瓦斯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114 5.5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与决策技术 .115 6 瓦斯综合治理存在问题及急需开展的研究瓦斯综合治理存在问题及急需开展的研究 .115 翻译部分: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 .118 中文译文 .125 致致 谢谢 .131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1 页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 交通位置交通位置 平禹一矿距禹州市区 9km,距平顶山 72km;东至许昌 47km;北距郑州 70km;西经 登封至洛阳 160km;井田位于禹州市境内,隶属朱阁、古城两乡。地理座标:东径 113 2907-1133404,北纬 341133-341322。禹州东南距许昌市约 37km,南距平顶山市 60km,北东经矿区至郑州市 80km,北西经登封市至洛阳市 160km;新郑禹州市的公路从矿区内通过,许昌登封市的公路从矿区西南约 12km 处 经过,矿区公路与其相通。地方铁路专线有禹州市神后镇至许昌铁路、平顶山至禹州市 铁路,本区交通便利。 矿井交通位置如图 1.1 所示。 1.1.2 地形地形 井田西依丘陵,东临平原,地势大体水平,地面高程 80.50m-117.70m。西端为北西 至南东走向的断续鬃岗式堆积和剥蚀残丘,于平禹一矿广场附近逐渐消失。冲沟呈“U” 字形,切割深度 5-15m,其余皆为平坦的耕地。 1.1.3 河流水系河流水系 井田范围内无河流,冲沟是区内排泄地表水的主要途径,仅丰水期形成地表迳流, 在井田以南 7km 处有一颖河为常年性河流。但自上游的白沙镇和禹州市北关筑坝蓄水以 来,下游几乎断流。 1.1.4 气象及地震情况气象及地震情况 1)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秋季雨量集中,四 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据河南省气象局近四十年资料统计: (1)气温:年均 14.4,最低气温在 1 月份,平均 1.0,极端最低气温-13.9;最高 气温在 7 月份,平均 27.7,极端最高气温 42.9。 (2)降水量:年降水量平均 719mm,年降水量最大 1076mm,年降水量最小 439mm, 日降水量最大 283.5mm。降水多集中在在一年的 69 三个月,占全年的 70%。 (3)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 1880.4mm,年最高蒸发量 1527.9mm,年低蒸发量 1227.5mm。 (4)风力与风速:年平均风速 2.5m/s,多西北风,极端最大风速 24m/s。最大 4 月份, 平均风速 3.3m/s,7、8、9 月份最小平均风速 1.82m/s。 (5)结冰和解冻:降雪时间一般在 11 月至次年 3 月,最大冻土深度为 180mm,最大积 雪厚度为 0.38m,土壤冻结期限自 11 月至次年的 3 月初。 2)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井田地震动峰加速度为 0.05g,地震基本烈度 为 6 度。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2 页 图图 1.1 交通位置图交通位置图 1.1.5 电源和水源电源和水源 1)供电电源 矿井设有地面 35kV 变电站一座,装有 6300kVA 主变两台,型号为 S9- 6300kVA/35kV,电源采用双回路架空线路引自禹州十里铺 110KV 变电站及平禹煤电公司 电厂,井下供电经地面 35kV 变电站降压后,现有三趟 6kV 电缆线路向井下中央变电所供 电,其中 1线路为排水专用,3为井下生产专用,2作为井下排水及井下生产备用。 再由井下中央变电所呈放射状 6kV 高压供电给大泵及东、西两翼双回路 6kV 电缆线路供 至采区变电所。由采区变电所变配电为 660V 低压向其他生产用电地点输送。 2)供水水源 本区浅层水和地表水无利用价值,矿井供水水源取自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奥灰水, 利用神井泵抽至地面。另外,矿井涌水排至地面经处理达到复用标准后也可用于矿井生 产。两部分水可满足井下生产要求。 1.1.6 其他情况其他情况 禹州市为一重工业城市,在矿区附近有热电厂、纺织厂、砖瓦厂等工厂,市区附近 部有禹州钢铁厂。矿区内除煤矿外,还有石膏厂、水泥厂、石渣厂、石灰厂、硫磺厂等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3 页 工厂。沿山边一带开采石灰岩,黄铁矿,石膏矿等矿。矿区内居民绝大多数为煤矿工人, 食品及劳动力均需外地供应。建筑木材及坑木较为缺乏,必须外地支援。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含煤地层及地质构造含煤地层及地质构造 1)含煤地层 平禹一矿二 1 煤组位于二迭统下山西组地层中,上界止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上部灰 岩段底面,下界起于标 3 顶界面。主要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二 1 煤层顶板为泥岩,底板为粉砂岩。煤层厚 1.0612.55m,平均 6.91m,一般 68m,倾角平均为 25 度,煤层内无夹矸,结构简单,该煤层虽全区可采,但属不稳定 煤层。 2)地质构造 平禹一矿位于荟萃山凤后岭背斜西南翼的中段,本井田为白沙向斜东北翼的扒村 矿区的延续部分,构造形态为单斜,煤层浅部-125m,深部-900m 左右,西南部局部大于- 975m,沿走向有小的缓波状起伏,发育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层。根据物探报告,在西 南标高在-550m-750m 处存在一条落差为 08m 的断层。 1.2.2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地面无大的河流流过,地表水对该采区构不成威胁,但在 2005 年 10 月 19 号突 水后,采区上部采空区积存在有大量老空水会影响安全生产。根据平禹一矿井下各阶段 巷道布置和开采情况,在掘进过程中有突水危险,施工下山巷道时,必须坚持“先探后 掘”的探放水原则,回采工作面必须进行底板注浆加固。 1)主要含水层 井田范围内主要含水层有六层,分别为:1、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含水层;2、太原组 石灰岩含水层(组) ;3、二 1 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4、三 14 层顶板砂岩含水层;5、六 4 层顶板砂岩含水层;6、第四系含水层。矿区内 4、5、6 含水层(组)距离开采煤层较 远,且富水性弱,对开采影响不大。二 1 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其裂隙不甚发育,属富 水性弱的裂隙含水层,对开采略有影响;太原组上段石灰岩含水层段上距二 1 煤层底板 1216m,该含水层段属富水性弱的裂隙-岩溶承压水,是二 1 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其- 200m 以上已基本被疏干);太原组下段石灰岩含水层段上距二 1 煤层 42m,该含水层段虽 富水性较弱,但其连通性较好,补给也相对较丰富,是二 1 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也是二 1 煤层开采的主要水患;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含水层上距二 1 煤层 78m,该含水层 属富水性较弱的裂隙-岩溶承压水,其富水性虽较弱但其一旦受到构造破坏,使岩溶、裂 隙沟通,其将成为矿井灾难性水患。 2)煤层充水因素 (1)地表水:平禹一矿井田范围内,垂向上第四系隔水层较厚,对地表水、大气降水有 较强的隔阻作用,使得对煤系地层及寒武系的各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因而对矿井充水不 产生显著影响。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上覆含水层水的渗漏补给,表现为 补给量不足的、大气成因的特点。横向上主要通过矿区西北部灰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 或地表水的补给,具有近源补给特点,补给量不甚稳定、不甚充足。开采二 1 煤层的主 要充水因素是太原组石灰岩富水性弱的裂隙岩溶承压水,决定矿井突水危险的是寒武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4 页 系灰岩富水性弱强的岩溶裂隙承压水,其中张夏组和崮山组的富水性最强,当寒武 系灰岩水和太原组下段灰岩水联合为害时威胁最大。老空区水在局部也是主要矿井充水 因素。 (2)断层的富水性受上、下盘岩性和低序次断裂的控制。区内的断层破碎带,在原始 平衡破坏之前,通常是不含水的,甚至起隔水作用。但是,因为断层具有张性特征,所 以沿断层两侧往往形成富水带,尤其是断层尖灭部位,岩溶、裂隙比较发育,富水性较 强。原始平衡破坏之后断层带、裂隙是地下水的通道,而原始平衡破坏的初始动力则是 采矿活动引起的。因此,导致矿井突水的主要途径是断层、裂隙。 3)正常涌水量 平禹一矿原属禹州市新峰矿务局新峰一矿,原煤设计年产量 30 万吨,93 年投产后矿 井正常涌水量均小于 10m3/h。04 年以后加入平煤集团,平煤对原矿井进行了全面技术改 造。随着开拓掘进工作面的延伸以及开采深度的增大,矿井涌水量逐年增大。矿井正常 涌水量分别为:15m3/h、25m3/h、30m3/h、40.3m3/h、48.0m3/h。其中 2003 年枯水期、丰 水期、平水期的矿井正常涌水量分别为 47.9m3/h、47.7m3/h、48.45m3/h。可以看出,矿井 涌水量与地表水量的变化似无必然的联系。 矿井涌水量为 50m3/h 左右。 1.3 煤层特征 1.3.1 煤层特征煤层特征 平禹一矿二 1 煤组位于二迭统下山西组地层中,上界止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上部灰 岩段底面,下界起于标 3 顶界面。主要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二 1 煤层顶板为泥岩,底板为粉砂岩。煤层厚 1.0612.55m,平均 6.91m,一般 68m,倾角 平均为 25 度,该煤层虽全区可采,但属不稳定煤层。 1.3.2 可采煤层可采煤层 二 1 煤层 赋存于山西组中部,该煤层虽全区可采,但属不稳定煤层,各钻孔见煤点厚度 1.0612.55m,平均 6.91m。煤层厚度变化规律为以 4 号钻孔为最厚向四周逐渐变薄,厚 度变化较大。煤层中一般不含夹矸,结构简单。顶板岩性多为泥岩,个别为沙质泥岩。 底板岩性多为泥岩及粉砂岩。 本层为全井田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1.3.3 煤质煤质 二 1 煤:颜色为黑色,强玻璃光泽,由于后期构造改造,原生结构受到破坏,呈粉 状、鳞片状,手捻即成粉末,构造镜面发育,镜下可见碎斑结构,碎裂结构及微褶曲, 形成碎裂-碎粒煤。二 1 煤层主要煤质特征见表 1.1。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5 页 表表 1.1 二二 1 煤层主要煤质特征表煤层主要煤质特征表 原 煤精 煤指标 煤层 Mad (%) Ad (%) St。d (%) Qgrvd (%) Ad (%) Vdaf (%) Y mm GRI 视密度 (t/m3) 煤类 二 10.7512.810.4130.615.9415.811.9191.34贫煤 1.3.4 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用地温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用地温 1)瓦斯 平禹一矿二 1 煤层瓦斯含量较低,可燃质瓦斯最大含量分别为 7.884 和 7.591m3/t.燃, 其中,井田东部、西部及中部300m 水平以上小于 5 m3/t.燃,属低等瓦斯含量地段;中 部-300-900m 瓦斯含量介于 510 m3/t.燃,属中等瓦斯含量地段。中等瓦斯含量地段, 因生产中诸多地质因素的影响,加之瓦斯赋存极不均衡的特征,有可能导致矿井为高瓦 斯等级,因此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区内瓦斯有增大的趋势。 2)煤尘和煤的自燃 对二 1 煤层均做了煤尘爆炸试验,表明二 1 煤煤尘有爆炸危险性,其爆炸指数为 21.13。 根据同一煤样的还原样与氧化样着火点之差对煤层易燃程度进行判断,二 1 煤层属 不易自燃煤层。 3)煤层顶、底板 二 1 煤层顶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松软易碎,抗压强度低,受压易变形,不利于 井巷工程维护及矿井通风。 水文地质: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煤层顶底板岩层均有含水层存在,尤其是 底板赋水性更强。1985 年 7 月、2001 年 10 月、2005 年 10 月先后发生突水事故,造成采 区或矿井被淹;矿井生产过程中顶板含水层水直接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历史上采面曾多 次被迫改造或停产。 4.地温 矿井无地热灾害影响,为正常温区。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6 页 八1 八2 八3 八4 八5 八6 九1 九2 九3 九4 九5 九6 2 组 煤 盒 八 105 120 93 石 系 煤 上 九 Psh 上 二 迭 系 80.00 段 岩 砂 63.30 段 岩 泥 质 砂 组 峰 千 石 161.00 141.00 131.00 115.00 105.00 100.00 12.00 18.50 34.00 52.00 82.00 505.006.0028 499.0016.0029 20.0059 10.0060 6116.00 10.0062 5.0063 6418.00 30.0065 18.0066 6715.50 686.50 6912.00 80.0070 21.5071 7211.00 30.8073 34.2774 55.0075 系界 四 、生 三 具交错层理,层面含炭质,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厚0-13.24米,一般5-8米。 中粒砂岩:灰色,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岩屑和菱铁质颗粒,次圆状,分选中等,硅、泥质胶结,偶见泥质 包体 绿灰色细-中粒砂岩,泥质胶结,层位不稳定。 砂质泥岩:上部灰色,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和根部化石,下部绿灰色,含少量紫斑、暗斑及菱铁质鲕粒,中部 常发育一层 白云母。含八1(0-0.42米)八2煤(常为炭质泥岩)。 砂质泥岩:灰-深灰色,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局部含硅质,上部夹细,中粒砂岩,成份 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岩屑和 19米,层位较稳定,为主要标志层之一,其上含八4煤(0-0.47米),其下含八3煤 0-0.35米。二者多为炭质泥岩。 泥岩:深灰色,夹砂质泥岩,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中部常含一层硅质海绵岩, 富含海绵骨针化石,厚0-308米,平均 发育一层灰色细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泥、硅质胶结。偶见两层炭质泥岩。 (八5八6) 泥岩、砂质泥岩:灰-深灰色,中上部夹薄层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磁片及舌形贝化石, 下部夹薄层硅质泥岩,底部常 层理。 砂质泥岩、粉砂岩:绿灰色,含大量紫斑、暗斑,底部常见一层灰色细粒砂岩,成份以 石英为主,泥硅质胶结,具波状 局部相变为细粒砂岩或粉砂岩。(大风口砂岩) 中粒砂岩:绿灰-浅灰色,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和岩屑,次菱角状,分选差,钙、 泥质胶结,底部粗粒,含砾, 胶结,上部偶见一层炭质泥岩(九1)。 砂质泥岩、泥岩:灰-绿灰色,含大量紫斑、暗斑和鲕粒。夹1-3层细粒砂岩,成分主要 为石英、长石和岩屑,铁泥质 泥岩中偶见炭质泥岩一层(九2)。 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灰-绿灰色,泥岩含鲕粒,紫斑和暗斑,砂岩成份以石英为 主,泥硅质胶结,顶部深灰色, 暗斑,底部为绿灰色细-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和岩屑,硅泥质胶结, 具缓波状层理。 泥岩、砂质泥岩:上部灰-深灰色泥岩,含较多植物化石和九3煤(多为炭质泥岩) 中下部多为砂质泥岩,含较多紫斑及 浅灰色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和岩屑,次圆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 泥岩、砂质泥岩:灰-深灰色,含少量紫斑,菱铁质鲕粒和植物化石碎片,局部含九4、 九5煤(多为炭质泥岩)底部为 具交错层理。 中粒砂岩:浅灰-灰白色,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岩屑和暗色矿物,次圆状,分选 差,硅质胶结,局部含砾, 砂质泥岩、泥岩:绿灰色,顶部含少量紫斑、暗斑和鲕粒,下部含铝土质,局部深灰色, 偶见炭质泥岩一层。(九6) 上部常夹砂质泥岩,底部常含砾,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区内钻孔穿见最大厚度73.37米) (平顶山砂岩) 粗粒砂岩:灰白色,厚-巨厚层状,中粗粒,成份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及岩屑,次园状, 分选中等,硅质胶结。 泥岩、砂质泥岩:暗紫红色,夹绿灰色粉砂岩,具绿斑(据梁北一号井田资料)。 俗称假平顶山砂岩(据梁北一号井田资料)。 中粒砂岩: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岩屑和少量云母,泥硅 质胶结,具波状及交错层理。 泥岩、砂质泥岩:紫红色,绿灰色,夹绿色粉砂岩。(据梁北一号井田资料) 砂质粘土:灰褐-棕红色,含钙质结核,多呈弱或半固结状。夹3-5层薄层细砂或砂砾, 单层厚度2-8米。 砂质粘土:棕褐色,夹粘土,粘土层较疏松,余则呈半固结或固结状,夹3-5层薄层细砂 或砂砾,单层厚2-3米。 50.0076 层。砂砾单层厚度2-5米,35米以浅松散,以深则呈半固结或固结状。 砂质粘土:棕黄色,灰褐色,具棕红色和灰色斑块,含钙质、铁锰质结核,夹质地细腻的粘土2-3层和细中砂与砂砾2-4 表土:裼黄色,比较疏松,含少量粉细砂。 10.0077 第新 理 层 岩性描述 1:500 1:500 煤层标志层编号 柱状 岩性 厚 累 系 煤 厚 层 号 序 层 (段) 组 煤 组统系界 地 层 系 统 综合柱状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