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中国地理教学文史知识的运用_第1页
[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中国地理教学文史知识的运用_第2页
[职称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中国地理教学文史知识的运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教学文史知识的运用 在现行的 教育 体制下,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地理科暂时不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学生对地理科的 学习 普遍不重视。为此,怎样提高课堂 45 分钟的效率,激发学生 学习 兴趣,使学生在课内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消化,成为 地理教学 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怎样激发学生 学习 地理的兴趣? 一、巧用语文 地理 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不少有关 地理 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因为学校的规模较小,师资的配备不齐,一位教师同时担任两个学科的任务那是司空见惯的 事情,目前我所在的学校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一直缺少语文教师,因此,本人作为专业的地理教师,还长期兼任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多年兼任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语文 地理 知识在 地理教学 中,对激发学生 学习 地理 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 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 “死海 ”得名的原因,死海 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 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 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但当我们讲到 世界地理 的 “西亚 ”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 学习 地理的兴趣。至于死 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大部分 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这样把 地理教学 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收到相得 益彰的效果。 二,运用古代诗歌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 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获益非浅,对教师则事半功倍。 且看北朝民歌敕勒川对内蒙古 草原自然风光的描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现牛羊。 ”诗歌的大意是:一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阴山的脚下。四垂的天象个蒙古包,笼罩着坦荡的原野。天是那么深邃蔚蓝,地是那么广阔无边。丰茂的牧草被风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的牛羊现在眼前。 “诗歌中描绘了北方草原的优美风光,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景象,俨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风俗画,而且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辽阔),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温带草原)和主要从事的职业(畜牧业)等。当然,解放后,党领导当地 人民兴修和扩大水利工程,使河套平原变成北国江南一事,还可以和这首诗对照,使学生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 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芳菲, 百花),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指庐山大林寺,庐山海拔 1474 米)。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把平原(人间)与山顶(大林寺)的气候(主要指气温)作了形象对比。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0.6 ,若平原(海拔为 50 米)上为 10 ,此时为春天的最低气温,那么山顶仅 1 多,两者竟相差 8 ,难怪在 “人间 ”百花凋谢,绿叶满枝后, “山寺 ”桃花 才盛开。借助于本诗学生可以极生动形象的理解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识,又欣赏了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真可 谓一箭双雕。 三、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 在地理课中,适当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可以使课讲得更生动、形象。如讲述 “中国的商业 ”一节时,课文是这样 阐述的:什么是商业呢?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是活动,就是商业,有时俗称 “做生意 ”或是 “做买卖 ”。为什么说 “做生意 ”或是 “做买卖 ”就 叫做商业? “商 ”原来它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有关,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文 王灭商朝以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史称西周,周文王把原来的商朝的臣民当成是二等 “公民 ”,叫他们曰: “商人 ”,不分给他们土地等其它的生产资料,这在当时简直置他们于死地,俗话说得好 “天无绝人之路 ”,大活人那会有被活活饿死的道理,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作 “商人 ”的人们,奋起抗争,另辟蹊径,流落民间,从事买卖活动来谋生,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从事买卖的群体越来越大,就把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叫做商业,这 方面从业人员就叫商人。如今民间还有轻视 “商人 ”的意识,认为 “商人 ”抛头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曾经在课堂上提问过平时没 有做过生意的学生,敢不敢到大街上卖东西,齐声回答: “不敢 ”,也许这就是这个的遗风吧。学生听了兴味盎然。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 地理 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 学习 兴趣的好帮手请看 “耕南山,住北屋。 ”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 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 更好,因此 “住北屋 ”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 “风水 ”好,其实这是 地理 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同样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轰隆西虹雨。 ”“日晕三 更鱼,月晕午时风。 ”“日出东方红,无雨便是风。 ”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 生活的过程中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 四、 地理教学 应与乡土人文知识有机联系。 我所处的学校位于二省三县(广东、福建、平和、大埔、永定)交界的边境上,这里自古以来都是边远闭塞的地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之所以被称为 “客 ”也许是比闽南人和潮汕人从北方南迁时,较后到达这一带繁衍生息的缘故。 据了解,宋元时期,客家人南迁时以宁化石壁村为中转站,而后沿汀江流域分布,到达广东的三河坝,因三河坝以下是潮汕平原,潮汕人已先期到达那 里生活,客家人已无法进入,只得从三河坝开始,沿梅江而上向山区挺进。因此,现今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山区。由于这一带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 教育 后代普遍留有这样的古训 “卖屎缸地也要供孩子读书。 ”(意思是生活再艰苦也要让孩子上学)通过读书这一途径,进入政府机关、到外地去谋生。另外,是男孩子,若不读书从小就要从师学艺,为长大后出门打工打好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旧社会去东南亚谋生的华侨也特别多,因客家人自古以来出门的人多,在我的家乡又留下一个风俗,全国大部分地方是清明去扫墓,而我们这却不然 ,是 正月元宵节,由于出门的人大多从年头离家要到年末才能回来,中途无法返乡扫墓祭祖,为了表达对祖宗的崇敬又迫于生活 的无奈,干脆把祭祖的这一事宜从清明提前到元宵节,办完可安心出门,我想这一风俗也就源于此吧。人们常说: “甜不过家乡水,美不过家乡的山,亲不过家乡的人。 ”在讲述乡土地理时,我时时的插入这些内容,大大激发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