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七上).doc_第1页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七上).doc_第2页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七上).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教材简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重要的生理作用之一,与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与以往教材所不同的是,北师大“新世纪”(版)教材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列在整个章节之前,通过海尔蒙特揭示的柳树生长实验,普里斯特利揭示的植物释放氧气实验,及英格豪斯、萨克斯、谢尼伯等人的实验,旨在向每位师生说明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探索者的辛勤劳动,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也为后面众多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感知基础。设计思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固然简单,但学生感兴趣吗?他们接受老师的用意吗?学生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为什么我不能从他们身上找找灵感呢?使学生从前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考后,我作出了一个决定:我的多媒体素材由学生来进行相关准备,让学生展示知识发生过程,最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学过程(上课,走进教室,我举起了两手中的一截甘蔗和一个香蕉)师:“同学们能说说我手中这两个物品的共同点吗?”(学生哄地笑了,七嘴八舌说开了,有说可以吃的,有说都是水果,有说都有营养。)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可谁知道甘蔗和香蕉的营养是怎么来的?”(教室沉默下来,有几位学生说到是植物制造的,也有几位学生说到了光合作用。)【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适当的问题串是必要的】师:“这几位同学提到了光合作用,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探索活动,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了解有关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故事。阅读过程中,将小组同学认为重要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同学们认真阅读,教师给每个小组同学发了一张白纸,阅读完后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投影仪上打出了几个小组的关键词,老师依次在同学们交上的讨论结果上画下相同的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光合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淀粉。【列关键词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阅读学习由无序到有序】师:“看来,我们同学对光合作用有了一些了解,那就让我们再重温一下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历程。”(屏幕投影出一段故事:在15世纪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耸立着一座巍峨雄壮的城堡。一天清晨,城堡里发出了一阵喧嚣吵闹,夹杂着仆人们的奔跑和叫喊:“老爷,不得了,少爷又纵火了”老爷愤怒地看着他的儿子:“这次,你又在烧什么?”“石头。”“为什么要烧石头?”“我想看它烧了之后有什么变化。”“你用什么东西烧的?”“所有的课本,还有我图书馆里的书”老爷捶胸顿足:“天哪,三百年来法兰德斯最尊贵的家族,怎么会生出这样一个孩子?”这个烧书的孩子,就是海尔蒙特(Jan Baptisia van Helmont),后来全世界的生物及化学课本,都提到他的名字,并尊称他为“生物化学之父”。 )【对于刚刚跨入七年级的孩子,感性知识还是不可或缺的,故事是为下一环节做适当铺垫。】师:“一个所谓调皮的孩子,正是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探究了柳树生长之迷,哪位同学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分析海尔蒙特的实验数据呢?大家考虑一下。”(有的学生画图,也有学生在列表,在老师的鼓励下,一男同学到实物投影展台上画下如下表格。)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好,数据的分析和表达有很多方式,包括列表格和坐标图。海尔蒙特历经五年得到这样的实验数据,据此结论: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你认为该结论完全正确吗?”(学生意见不一,有些认为也对,有些认为错误,有些则疑惑地看着老师。)【学生应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这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师:“我们可先留一留这个问题,一个实验的结论正确与否,是需要后人不断推敲和补充完善的。”屏幕投影出普里斯特利进行实验的图片。师:谁能说说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一个后排的女孩子举起了手,用自己的语言很认真地把课本上的有关普里斯特利进行实验的部分进行介绍。)师:“当人们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时,有时会成功,有时会失败,什么时候会成功,什么时候会失败呢?曾琦同学也模拟普里斯特利的方法做了一个试验,屏幕投影出曾琦同学实验的图片,请曾琦说说他的试验。”曾琦:第一幅照片是在密闭的玻璃缸里点了一支蜡烛,放入一只虫。过了两小时后,蜡烛灭了,虫也死了,所以我拍了第二幅照片。第三幅照片是后来我将一盆植物和小虫都放到密闭的玻璃缸里,结果植物和小虫都很正常地活着。第四幅照片是把蜡烛和植物放到密闭的玻璃缸里,蜡烛燃烧得很久。(数码照片取的角度不是太正,小虫显得不是很清晰,但下面的同学看得津津有味,听着曾琦的介绍,不时发出善意的笑声。)【学生的发现是绝好的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发现】师:哪位同学有问题要问吗?(有同学问:你的实验是在白天进行还是在夜晚进行,旁边有同学补充:应该问是在光下还是在黑暗处。)曾琦:在光下进行。(有同学问:你的实验得到什么结论?)曾琦:我认为,前面两幅照片说明小虫呼吸需要氧气,蜡烛燃烧消耗完了玻璃缸里的氧气,小虫就会死。氧气没有了,蜡烛也灭了。第三、第四幅照片得到的结论是植物能提供氧气。所以小虫能活,蜡烛燃烧得较久。【实验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自己通过发现而获取结论】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荷兰人英格豪斯也证明了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绿色植物不仅提供了氧气,还会制造什么呢?我们班上的一个小组,对此问题也做了自己的探讨,他们对绿色植物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屏幕投影:出现六个男孩子,由11班的秦倜华同学介绍。有该班的赵士超、蔡忻桥、黄商周等同学。镜头特写)秦倜华:我们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萨克斯的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们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进行探究,我们将天竺葵的叶片经过黑暗处理后,用锡箔纸在叶的正面和背面遮盖住叶片的一部分,放在光下三个小时(是三个小时吧,他不太肯定地问问同伴,同伴点点头,下面同学都乐了。)【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从前人设计的实验过程中“悟”出科学的研究方法。】秦倜华:“下面我们就继续进行实验。”(他一边解说,他旁边的几个同学开始动手,摘了一片遮光的叶片,除去锡箔纸,将叶放入盛好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水浴加热。过一会叶变白。秦倜华:“大家注意了,我们给这张变白的叶子滴上些碘液,它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镜头特写:碘液慢慢滴到叶片上过了一会,叶片的一部分明显由白变蓝,看到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孩子们是纯真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任何说教也无法获得的。】师:“我们的同学真不简单,也完成了萨克斯的实验,但老师也有个问题要问问你们小组同学:你们做完这个实验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推举了赵士超作代表回答。)赵士超:“由白变蓝说明叶片上有淀粉。但叶片只是见光的部分变蓝,说明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师:“说得很好,我们同学的实验说明了淀粉是绿色植物的产物,而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瑞士人谢尼伯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二氧化碳,索热尔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还需要氧气。这些发现都与光合作用有关。现在大家可以分析海尔蒙特的结论了吗?”(可以,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老师请一同学回答。)师:“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和成就总是令人兴奋,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里并没有收录有中国科学家的发现和成就,未来的希望在你们的身上!”(音乐声起,投影仪上出现几个艺术字:“昨日的普里斯特利、海尔蒙特今日的你明日的?”。整节课结束)【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最后的结束语对孩子们既是希望更是学习的动力。】教学反思下课了,我和几位上镜的“明星”被同学们团团围住,大家似乎有很多的问题:老师,什么时候我也可以上镜。老师,为什么只有碘液和淀粉才能反应?为什么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