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520441+韦素娟+说六堡,话栽培_第1页
311520441+韦素娟+说六堡,话栽培_第2页
311520441+韦素娟+说六堡,话栽培_第3页
311520441+韦素娟+说六堡,话栽培_第4页
311520441+韦素娟+说六堡,话栽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树栽培学课程论文2013 2014 学年 第 一 学期论文题目: 说六堡,话栽培 学 院: 园艺 专业年级: 茶学2011 学 号: 3115204041 姓名: 韦素娟 任课教师、职称: 叶乃兴 教授 2013年 11 月 说六堡,话栽培韦素娟(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专业2011级 3115204041)摘要:本文主要写六堡茶产业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让六堡茶的文化底蕴展现于大家的视野;陈述六堡茶的品质特称,介绍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并与其制作原料茶树的种植以及茶园建设相联系,做出相应的分析。解答茶树栽培和茶叶(六堡茶)品质的相关性。同时提出几种有利于茶叶品质特称的有效地茶园管理及采摘方法等。关键词:六堡茶;广西梧州;制作;栽培;茶园1 六堡茶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品质特征六堡茶,原产地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它的名字也是因为这个产地而取的。六堡茶历史悠久,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1】,六堡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而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茶树,也就是说六堡茶在茶产业建立过半后开始被发现。经过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和文化积淀后,演化成今天富盛名气的六堡茶。六堡茶,属于六大茶类中的黑茶,是后发酵茶。六堡茶在清朝康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闻名,在当时被誉为24个国家的名茶之一【2】。传统的六堡茶是箩筐装的紧压茶,而品质最好的茶(六堡茶)是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3】。当时候交通并不是很发达,因此六堡茶只能走水路运往别的地方。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六堡茶都是以批量向外出口。也是依靠梧州这个商业口岸,六堡茶销向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盛年的时候出口量达1500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六堡茶发展历程很曲折,经历低谷,然后恢复。六堡茶品质优质,风味独特。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黑褐油润;内质香气陈纯,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干爽,有槟榔香味【4】。叶底是红褐色,有“红、浓、陈、醇”四绝因此名声远扬。六堡茶耐冲泡,冲泡十次以上茶味不减,同时它也耐久藏,而且越陈越好。六堡茶以广西境内特定区域的优质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六堡茶制作方法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初制有鲜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干燥等工序;精制有毛茶筛分,拼堆,初蒸,渥堆,复蒸,压箩,陈华等工序。而渥堆和陈华是六堡茶形成特有“红、浓、陈、醇”品质风格的重要工序【5】。随着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也增长相当快,交通运输也很快。茶文化无可厚非是我们最具发语权,而技术,我们还是相当落后的。我国的六堡茶主要是以原料出口,没有特定或者很出名的品牌。因此六堡茶出口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少的【6】。自1953年,梧州茶厂建立起来以后,六堡茶生产由纯手工逐渐转化为工业化。同时政府也给以相应的扶持和强调,希望六堡茶产业能够兴盛繁荣。近年来,人们对茶的认知增大,茶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因此茶叶销售市场在茶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洱茶、六堡茶的销量以及价格成倍增长。这使得梧州市委、市政府对六堡茶产业发展更加重视,从2004年起,就开始采取种苗、资金扶持以及优惠政策等措施,着力推进六堡茶专业村、专业镇的建设;同时在2006年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保护【7】;次年年初把六堡茶列为梧州十大农业优势产业之一,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制度,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快速发展。2 六堡茶制作材料的选择知茶的人都知道,要做出好的茶,那必须有最好的初原料(茶青)以及纯熟的加工技术。六堡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香气醇陈,叶底铜褐色,传统的上等六堡茶具有槟榔香味且以“红浓陈醇”著称【8】。根据六堡茶“红浓的”品质的要求,原料品种中的茶多酚是起关键作用的【8】。茶多酚在加工过程中先被氧化成茶黄素,茶黄素再氧化成茶红素。而茶红素是形成六堡茶“红浓”品质特点的重要物质,因此用鲜叶含茶多酚高的品种作原料,加工的六堡茶容易获得“红浓”的品质,而且滋味醇厚。如果用鲜叶茶多酚含量少的品种作原料,加工出来的六堡茶比较难获得茶汤的“红浓”品质要求,并且滋味淡薄。因此要加工出高品质的六堡茶必须选用含茶多酚高的原料品种【9】。资料也显示适制六堡茶的茶树品种要求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较高,叶片厚度及海绵组织厚度较大,因此一般以小乔木型大叶种比较好的。制作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是新稍生长到一芽四、五叶的时候,按标准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采回的鲜叶要保持新鲜,并且要在当天加工完毕。传统的六堡茶,生产原料主要以广西地方品种为主,比如六堡种、龙脊种、六洞种、桂青种、糯湴种、宛田种为主。之后利用云南大叶种、凌云白毛茶种以及广西桂林茶科所新选育成功的桂绿一号等品种来作六堡茶的加工原料【10】,得到的茶叶品质也很好。比如2008年桂林茶叶研究所利用凌云白毛茶原料做成的六堡茶获得了首届六堡茶节斗茶比赛的一等奖。3六堡茶茶园建设传统六堡茶的原料品种茶园,都是有性品种,性状比较混杂,而且产量很低。这些传统六堡茶原料品种萌芽期和开采期比较晚,是属于中、晚芽品种【11】。以经济角度来看,这不利于广西发展早春茶优势。而为了发挥传统的六堡茶原料品种的优势【12】,克服不足,可以对传统六堡茶原料品种进行系统选育、提纯复壮,选育出一批发芽早【13】,茶多酚及水浸出物含量高且是高产量的无性系品种,这样更有利于六堡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比较复杂【14】。广西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形状况来看,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气候一般特征,“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小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而桂南又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色。雨、热资源丰富,且两热同季。广西常因季风进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两寒”(倒春寒和寒露风)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大。桂西地区多春旱,桂东地区多秋旱。而春、秋雨季内受北方校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几乎每年春季出现倒春寒和秋季出现寒露风天气,危害农业生产。每年4月至7月间,出现大风天气,且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大。此外,桂西地区年年降雹,不利于冬季农作物和果木生产。而六堡茶树喜湿暧、湿润和酸性土壤自然环境【15】。且梧州六堡茶原料种植区域属亚热季风气候,有较明显干季雨季,种植地自然地理环境内诸山起伏绵延,空气相对湿度大,正是这种自然条件环境下形成六堡茶特有的原料种植品质【16】。苍梧县六堡镇六堡地貌呈现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南部多丘陵。整个地势由南北山地向中间丘陵和寻江谷地倾斜,发育为多种地貌类型。山地、台地、平地、水面等象鱼鳞状分布,土壤多为微酸性,土质疏松,土质良好,腐植质和各种营养丰富,并具有一定肥力的粘壤或砂壤土。山脉分布在西北、北、南三面。西北部为大瑶山余脉,其贺州与苍梧交界的亚燕顶,海拔1046米;北部大桂山系伸到沙头镇,较高的山峰为大木山,海拔840.9米。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太阳辐射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要扩大六堡茶原料种植区,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六堡茶树适合的生活的条件【17】。建立起新型的生态茶园。采用经济型模式(间作经济作物或油料作物)建立生态茶园。在茶树进行采摘的前一段时期可进行适度的遮光,改善茶树的新陈代谢,改变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使之成为六堡茶的最好原料。同时可以以打造品牌为最终目标建立相关生态茶园,形成特色生态品牌六堡茶。也可以开展六堡茶茶园观赏等【18】。建立生态茶园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六堡茶的档次,晋升为绿色环保产品。这样也更有利于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将六堡茶的文化的传承和提升。参考文献1何志强.六堡茶从历史走来J.茶世界,2008,07:51-52.2孙状云.美人迟暮之六堡茶J.茶博览,2012,11:54-57.3徐玉莲.暗香绵绵六堡茶J.茶.健康天地,2011,04:18.4梁月荣,李娜娜.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最新进展J.茶叶,2011,04:207-212.5龙志荣,邱卫华,邱瑞瑾.古韵六堡茶适逢产业春天J.广东茶业,2012,03:11-13.6龙志荣,马士成,梅宇,等.20 13年全国六堡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J.茶世界,2013,07:16-22.7苏悦娟,孔祥军.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388-21390.8刘小玲,李颖,姜元欣,庾翔.广西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46-50.9唐海芹,甘春萍,王磊,等.桂绿1号等茶树新品种开发六堡茶主要生化成分及茶色素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1,24:71-73.10廖庆梅.谈谈六堡茶的加工技术及工艺J.茶业通报,2000,03:30-32.11林国轩,刘玉芳,兰燕,等.适制六堡茶品种的选择、苗木繁育及原料茶基地建设J.大众科技,2012,05:140-142.12唐海芹,王磊,甘春萍,等.桂红4号等无性系茶树品种开发六堡茶工艺J.广东农业科学,2012,12:101-103.13李伟民,邱卫华,陈佳,等.六堡茶原生种选育研究试验报告J.大众科技,2011,08:164-165+171.14孟魁.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94-95.15覃秀菊,邱勇娟,罗晓梅,等.广西优质茶树新品种桂绿1号的主要特点J.农业科技通讯,2009,05:152-154.16何英姿,吴菁箐,吴艳,等.六堡茶快速陈化新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106-5107.17叶靖平,贺汤强,姜明国.凌云白毫茶树品种为原料制作六堡茶(黑茶)工艺J.中国茶叶,2010,08:22-23.18苏悦娟.加快广西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桂海论丛,2013,03:124-128.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课程论文评阅表 2013 2014 学年第 一 学期 茶树栽培学 课程论文专业年级 茶学2011级 学号 3115204041姓名 韦素娟 成绩 课程论文参考评分依据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权值评分文献资料收集能独立查阅文献和掌握完成课程论文的基本方法; 20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