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建构性意义.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建构性意义.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建构性意义.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建构性意义.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建构性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产 生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溯源,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延伸的三种“间性”的分析,探 讨其对当代诗学的影响和启示。就交往行为理论本身而言,无论是从国外学者的专 著中,还是从国内学者的研究论述中,不难发现他们多是从哲学、社会学意义上考 察哈氏理论,而从思想史、文化哲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限的。这恰恰是 本文要具体展开的理论空间。应该说,哈氏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解答2 0 世纪的文 化危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2 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文化危机恰好是个体性的困境( 异 化) 和理性化( 公共性) 的危机。哈氏的交往行为理论通过交往的合理化,重建以 主体性和理性化为核心的现代性,对抗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消解,在现代文化批 判理论中独树一帜。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厘清哈氏交往行为理论的几个核心理 论命题,即梳理并阐述哈氏对主体间性、互文性、文化间性等几个诗学核心范畴所 作的独到的理论建构,从而凸现出哈氏理论在诗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本篇论文共分六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引言:简单介绍哈贝马斯的生平、学术经历和思想发展阶段。 第一章: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本章认为哈氏交往行为理 论的产生起源于晚期资本主义时期,起源于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而导致哈氏提出 交往行为理论的文化语境有三:一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陷入危机;二是对 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哈氏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计划;三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哈氏早期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建构交往行为 理论的铺路石。 第二章:主体问性与交往行为理论。本章主要梳理何谓主体间性? 主体问性理 论的发展历史;哈贝马斯对主体间性的主要观点以及主体间性理论在诗学中的涵义 及本质的规定性。 第三章:互文性与交往行为理论。本章主要梳理何谓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的发 展历史;哈贝马斯理解的互文性以及互文性理论在诗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文化间性与交往行为理论。本章主要梳理何谓文化间性? 文化间性理 论的发展历史;哈贝马斯与文化间性问题:文化间性理论在是诗学中地位和作用。 结语: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建构的总体性评价。本文结论认为要想深入研究诗 学,就必须进行和坚持交往意义上的主体间性、互文性和文化间性等综合研究,冲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决一切人为的,曾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界限,在各种边缘的重叠交合之中,在不同 文化的人们的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未来。总的来说,哈贝 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运用到诗学上来,旨在建立起一种对话性的诗学概念。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 、把哈氏的交往行为理论放在2 0 世纪最后2 0 年后现代的思想进程中,研究哈氏交往行为理论不能离开2 0 世纪思想史的宏大视 野。2 、国内外的同类研究多是从哲学、社会学意义上考察哈氏理论,而从思想史、 文化哲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本文拟从文化哲学角度入手探讨哈氏的交 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建构性意义。3 、通过对诗学几个核心概念、核心理论的比较 和分析研究,确立哈氏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主体间性;互文性:文化间性;诗学;解 构;重建 i i v i e 、v p o i n t so n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a 1 1 di t ss t a t u sa 1 1 dr o l ei np o e t i c s c h a p t e rf o u rd i s c u s s e sw h a t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i t yi s ,i t sd e 、,e l o p i n gh i s t o 吼h a b e 衄a s s v i e 、) v p o i n t so n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i t ya n di t ss t a t u sa 1 1 dr o l ei np o e t i c s 。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h o l d st h a t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t u d y s h o u l db em a d eo n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i n t e n e x t u a l i t y a n d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i t yi nt 1 1 ec o m m u i l i c a t i v es e n s ei no r d e r t h a tw ec a i lma :k ead e e p e rs t u d yo np o e t i c s w es h o u l db r e 出t h r o u 曲e v e r ) 幔i n g a n i f i c i a la j l do n c es a c r e da n dl o o kf o ran e ws t a na u l dc r e a t ean e w 觚u r ei nt h eo v e r l a p o fa l lm a r g i n sa i l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so fp e o p l e sp e r s p e c t i v e si n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e s t os 啪u p ,h a b e 衄a s st h e o r y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a c t i o ni sa p p h e dt op o e t i c s i no r d e rt oc r e a t ead i a l o g u ep o e t i c s t 1 1 ef o l l o 埘n gs t u d y 印p r o a c h e sa r et ob ee m p l o y e db y 伽sp a p e r :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i e s , c o m p a r a t i v e 咖d i e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 印p r o a c h t 1 1 eo r i g i n a l i t yo ft h i sp a p e rl i e si n : 1 1 tp u t sh a b e 玎n a s st h e o 碍o fc o m m 蚰i c “v ea c t i o n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吐i el a s t “d e c a d e so ft h e2 0 mc e n m r y f o rt h es t u d y i n go f t h et l l e o f yc a nn o tb es 印a r a t e d 矗o mt h eb r o a d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也e2 0 t hc e n t l 皿yi d e o l o 舀c a l h i s t o 巧; 2 i ti n t e n d st od i s c u s st e n t a t i v e l y 龇c o n s t r u c t i v ev a l u e so fh a b e 衄a s sn l e o 巧o f c o m m u l l i c a t i v ea c t i o nu p o np o e t i c s ,b e c a u s e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s i m i l a rs t u d i e si s s u e d d o m e s t i c a l l y 锄d 如r o a da r em o s t l yc o n c e m e da b o u t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i l ds o c i a lv a l u e s o ft l l em e o 吼w l l i l et l l o s e ,h oh a v et o u c h e dt l l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融s i g n i 丘c a i l c eo fi t a f e f e w : 3 i te s t a b l i s h e sh a b e 珊舔so g i n a l 毋i nc o m p 撕s o nw 油o m e r 1 e o r i s t sb y c o m p a r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s o m ec e 船破c o n c e p t sa i l d 也e o r i e si np o e t i c s k e yw o r d s :j u e r g e nh a b e 肌舔;r h e o 巧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a c t i o n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锣; i n t e r t e x 删i t )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i t y ;p o e t i c s ;d e c o n s m 】c t i o n ;r e c o n s t n l c t i o n i v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 作者签名:吴岂沪日期:2 啭年争月,2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吴鬯小 日期:z 舶毽年¥月f 2 目 名:8 、卜。之 日期:击a 口富牟斗月f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阕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屋童迨塞握銮压澄厦! 旦圭生;旦= 生;旦三生筮查! 储签名:毒电永 日期:五蕊年年月p 日 导师弛多、。乞 日期:凸椰年牛月7z 日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4 、反思期( 1 9 9 0 2 0 0 0 )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把 交往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 义政治要领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 主制度。 从2 0 纪8 0 年代初期开始,哈贝马斯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我国学术界 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学说意义重大。 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尝试,特别是他把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实践结合起来的尝试,值得我们予以认真关注。本文拟通过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 论及其延伸的三种“间性 的分析,探讨其对当代诗学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2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第一章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 一、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历史语境 如果我们把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产生放在一个宽 广的社会思潮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不难看出,交往行为理论起源于晚期资本主义 时期。 1 、晚期资本主义时期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以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原子能科学、宇航科 学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战后西 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被称为“晚期资本 主义”。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辩证开拓。第一阶段是市场资本主义,第二阶段是帝国 主义下的垄断式资本主义,第三阶段是后工业阶段、跨国资本主义阶段,也称晚期 资本主义。哈贝马斯把迄今的社会结构分为原始社会、传统社会、自由资本主义社 会和晚期资本主义四大类。可以看出,“晚期资本主义 这一概念,正是一些西方 学者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概括。 那么,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有些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 几个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有: ( 1 ) 经济发展的垄断程度迅速提高,出现了从私人垄断、行业垄断逐渐走向国家 垄断,并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 球经济组织影响日益增大,而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 主导地位。它们事实上控制着这些组织,并通过控制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来控制全球 经济。 ( 2 ) 经济增长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从重视实物资本的发展,逐渐转向重视虚拟资 本的发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经济发展重心从 重视实物资本转向虚拟资本方面,并且这二者的脱节日益明显。特别是七十年代初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金融业和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造成金融、股市、汇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斯在合法化危机、交往行为理论等著作中充分阐释了自己对晚期资本主义危 机的见解。 哈贝马斯通过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阐述,来揭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根源。他 认为,现代文明危机,关键并不在于现代化或合理化本身,而是在于现代化的破碎 化、合理性的片面化。即系统与生活世界脱节造成的生活世界殖民化,才是晚期资 本主义文明危机的真正原因。 在哈贝马斯那里,系统合理化以生活世界合理化为基础。所谓系统合理化,就 是系统分化过程或技术化过程,也就是系统复杂性增长过程。而生活世界包括文化、 社会、个性三种结构要素,它既代表一种人们共同接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又 体现着个人社会化取向;它是主体进行交往行为的背景预设,是交往行为主体相互 理解的信息储存库;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社会世界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他强 调生活世界是通过话语相互理解的主体间性共同建构的世界。因此,生活世界合理 化是指文化、社会和个性这三种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界限变得越来越清 晰,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生活世界结构要素的区分;二是指生活世界在 形式和内容上的分离;三是指生活世界在符号意义层面上再生产过程反思性增强。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中,由于系统合理化的增长,系统侵蚀并控制 了生活世界,出现了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脱节,导致了生活世界殖民化。而所谓生活 世界殖民化,就是指作为现代文明系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官僚政治体制,借助于金 钱和权力这两个媒介侵蚀原本属于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而 用金钱和权力控制了生活世界,导致生活世界意义和价值的丧失;同时,现代文明 放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公正这些理想,使文化世界变得荒芜,最终导 致了文明危机。既然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危机根源在于生活世界殖民化,那么摆脱文 明危机、拯救现代文明的途径,也就在于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 3 、如何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 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工具理性膨胀到了它的巅峰,它忘了它的目标和使命, 忘了它的最初意图而独自横行于世,它享有它作为方法论的特权,最终作为方法的 工具理性主宰着一切,它形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科层制,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法律, 政治秩序,冷漠的制度,对公共生活和公共领域无限地渗透,对生活世界进行殖民 化。 从文化学的背景看,整个西方文化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这 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理性与上帝构成西方人的两种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 6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化的象征。这其中,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尤为重要,它不但哺育了灿烂的古典文明, 也支撑着整个现代工业文明。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工具理性主 义,直接导源于古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兴的人本精神及 其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构成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们 提供了古典理性主义的最基本精神,即实在( 自然、宇宙、世界) 是依据理性或逻 各斯而运行的合理的存在结构,人是理性的存在,因而人可以通过理性把握人同事 物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从而控制自然和操纵自然。在中世纪解体后,又通过 与自然科学联盟,转换为支撑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所谓工具理性主义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 新的理性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坚信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和无限解决问题的能 力,坚信科学技术万能。如果我们抛开工具理性主义和古典理性主义的时代差异, 就会发现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即不仅相信理性万能,理性至上; 而且还持一种乐观的人本主义态度或历史主义信念,相信人性永远进步,历史永远 向上。现存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历史进程中的暂时现象,随着理性和技术的进步, 人类终究可以进入一种完满的境地。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之 上的工具理性主义文化信念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 重要作用。然而以功利目的和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工具理性或技术工具在一路高歌猛 进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着深刻的危机。这一现象早在1 9 世纪后期已被西方一些 有头脑的人文知识分子所关注。这股批判思潮从德国的酒神哲学家尼采开始,中经 狄尔泰、席美尔的生命哲学;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马克斯舍勒的价值现象学;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的存在主义;伽达默尔的哲 学阐释学直到法兰克福学派;再从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化历史哲学直至利奥塔、 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几乎从未间断过。 以工具理性为视角对资本主义和西方社会进行激烈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这 一理论路径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过程。 早在2 0 世纪2 0 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首开从人本主义对工具 理性进行异化批判的理论先河。他认为理性化进程已经进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活 动、政治管理以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社会进入到了被工具理性严格统治和 支配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本性遭到了全面的扼杀和毁灭。在经济 活动中,人被严重地片面化和原子化。合理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和严格的劳动分工,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严重的主体间疏离。他曾调侃官 僚政治机构下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非常类似于“机器的操作”,致使人的主观世界完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全为物化意识所支配。这种物化意识表现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停留于局部,失 去了对整体的联系的把握,丧失了革命的主体性和反抗精神。卢卡奇的上述观点深 深地启迪了他的后人。 1 9 4 7 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发表的启蒙辩证法,是工具理性批判的经典表 述。“启蒙辩证法就是要揭示以理性和技术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对自然的统治 权为宗旨的启蒙最终走向了反面,走向了理性的启蒙的自我毁灭和理性对人的统治 的悲剧。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的悲剧性的辩证法就在于,它所设想的人 对自然的无限的统治权和人的普遍的自由等目标非但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而且 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毁灭。在理性普遍统治的世界中,“人类不 是进入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 在他们看来,2 0 世纪人类历史的状况表明,启蒙的世界不是一个人性全面发展的世界,而是一个普 遍异化的世界。 1 9 6 4 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这是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理论中 另一个重要的表述形态。该书的基本思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经消 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 向度的人 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马尔库塞用“单向度”( o n e d i m e n s i o n ) 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 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 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而现代文明,在科 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等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 去的“第二度”是什么呢? 就是否定性和批判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 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 受等等的真实性质。马尔库塞指出,“在一个压制性总体的统治下,自由可以成为 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个人可以进行选择的范围,不是决定人类自由的程度,而 是决定个人选择什么和实际上选择什么的根本因素。” 马尔库塞指出,通过工具理 性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新社会是一个消除了工人的反抗性的一体化的社会。正是在 这种背景下,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劳动者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维度,即否定 和批判的维度,其后果是使社会失去了自我超越的内在驱动力。马尔库塞工具理性 的批判的论述是建立在当代文化批判思潮发展的前沿的,同韦伯、席美尔、卢卡奇 等思想家关于理性的分析批判有着共同的基础,同时与2 0 世纪生态文化的兴起也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0 年版,导言第l 页 。【德】马尔库塞: 中析取或 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 或意义) 与其它文本( 或意义) 的联系。互文性 是广泛存在的。兼综诸说的教材或旁征博引的史书固然颇富互文性,即使是号称 “独创”的文学作品,同样依靠互文性来建构与展示自己的内涵,用典就是诉诸互 文性的常见手法之一。当然,互文性并非单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的、社会 的条件同样是改变与影响文学实践的重要因素,读者先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和 在文化环境所处的地位也形成至关紧要的互文性。互文性虽然广泛存在,但学术界 公认它作为一种文本理论术语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 蒂娃在1 9 6 9 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 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 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 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之后,许多理论家都提出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 概而言之,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 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二是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 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 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回“互文性 概念强调的是把写作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中予 以关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文本 的系统中确定其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学和 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应当说,用“互文性 来描述文本间性的问题,不仅显示出 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写作的深广 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 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互文性与前者一样,也是种价值自由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 】。外国文学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 。【法】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川,上海文论,1 9 8 7 年,第5 期 3 4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e s i s 的批评实践。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与2 0 世纪欧洲好 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 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围绕它的阐释与讨论意见,大多出自法国思想家,主要有罗 兰巴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雅各德里达、杰拉尔德热奈特、迈克尔瑞 法特尔。 二、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史 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首先回顾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的文学批评时说,当时 法国文学批评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尤其是巴赫金的对话概念与狂欢理论。令她 最感兴趣的,则是巴赫金针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我们知道,巴赫金 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他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 透与对话的结果。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在 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指出,独白式历史主义批评和文体 学研究,仅仅把小说看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或小说对于现实的同质性再 现。这种独自批评因而无法解释人物语言的异质性与多样性。它不能说明小说中各 种外文学文本( e x t r a l i t e r a r y t e x t s ) 的存在,也不能充分展现小说语言的审美功 能,即同一部小说中不同语言方式的共存交互作用,以及使用这种多元语言评价现 实的不同方法的共存互动。巴赫金把这两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 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 狂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式。它原指那种包括了庆典、仪式和游艺的民间狂欢 节。欧洲中世纪的狂欢节,既是民众对人生的诙谐体验,对世界的嘻笑理解,也生 动表现出百姓对于宗教黑暗统治的嘲讽态度。在此背景下,文学狂欢化专指那种产 生于文化危机时期的复调作品或多声部小说,巴赫金认定其主要手法是戏仿 ( p a r o d y ) 。 这类小说实乃一种互文体。它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 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中。此外,它还习惯用喧闹的方言俗语,进行各种 形式的插科打诨,以便表现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差异,由此造就一个拥挤杂乱的互 话语( i n t e r d i s c u r s i v i t y ) 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 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一种不确定性。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论时,并未预见到文学符号 学的发展趋势。可他的狂欢化概念至少暗示了在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理论的可能性。 从批评理论的角度看,对于文学文本的互动理解,其实在英瞳鹱硭墓量茎蒿烈。 毛埘疆豫;到剽耋誉j 霉么羹驺舔吕磊矍塞羹舅荟薹却靶。配垦酣髓;鐾蠢羹蓁喾 号拿冬望县咎蚕i 基嚣翁鋈计攀全雾嘈i 分樊蓁搿硝;j l f 羽崧强囊蓁荔丽霸 薹釜葛;斡挞骈篓蓁签唧复;签念拉尔德熟奈特瀑警导i 谢主强烈反悖与戏仿特性看,它无疑能与后现代文本策略划等号。正因 如此,人们往往会把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混为一谈。由此可见互文性对于理解后现 代文学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理解的互文性 巴赫金曾明白地指出:所谓互文性就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就是 交际中所有话语的语义关系,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所要强调的也是对话,尽 管这两者所讨论问题的论域不同,出发点不同,但视角与问题的归宿确是一致的。 哈贝马斯学说的特点,一是它的系统性,在西方社会理论界,在帕森斯以后, 他可能是唯一致力于宏大理论构造的人;二是它的“对话性 ,哈贝马斯的所有作 品都是在与近代和当代著名学者的对话中展开的。他的最主要的“对话 伙伴除了 韦伯与马克思外,还有德国的伽达默尔,法国的列维一施特劳斯和德里达,美国的 整个社会学派和当代实用主义哲学( 分析哲学) 学派。两卷本的交往行为理论 是哈贝马斯思想的最系统的表达,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内在思想逻辑的框架。在本书 中,哈贝马斯以理论建设与对经典思想家的思想进行历史重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自 己的思想。这本书对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米德、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尔 诺和帕森斯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实现他自己思想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在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中,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为与合理性概念进 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为 与合理性的思想。他区分出四种行为类型。四种行为侧重于世界的不同方面。目的 ( 策略) 行为主要考虑客观的或外在的世界;规范行为对应于社会世界。这个世界 从本体论上说虽由行为者个人组成但规范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戏剧行为与主观及外 部世界相适应;在交往行为模式中,行为者“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 “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 因此,交往行为比其它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了所有这三个世界。 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也是由日常语言支撑的世界。这个世界哈贝马斯有一个专门的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l 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3 5 页 4 1 x 个主体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他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词源学意义上的个人。克里 斯蒂娃在形式层面上发现互文性,这是一个心理或精神分析学发现,它关系到“创 造者”的地位问题。这个创造者通过不同层面上多元文本的交叉,才生产出新的文 本。这一创造性主体,就是巴赫金所说的“多声部”。克里斯蒂娃称之为“过程中 的主体”:即在意指过程中,一个作者要接受对峙、分层、被简化为零的挑战,然 后他被重新赋予一个新的多元身份。 一个创造性主体的分解,一个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 性动力学。它不仅适于互文性作者,也适于互文性读者。依据这一理论,读者阅读 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与特定文本中的不同互文本 相认同,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机时刻。这是审美快感 到来之前的准备阶段。然后,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 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总之,这也是诗歌文本的再仓i j 造过程。 对克里斯蒂娃来说,文本是一种行为,是批评和元语言行为。在这过程中,主 体审查前文本和现在的文本,肯定一些文本并否定另一些文本。这就是主体所具有 的解构所有话语的互文性功能。如此看来,互文性本是一个复杂的否定过程:它繁 殖语言和主体位置,为创造新文本而破坏旧文本,并使意义在文本与文本无休止的 交流中变得不确定。这个过程无疑是在酝酿一场互文性革命。在诗歌语言的革命 中,克里斯蒂娃强调:这场互文性革命发生于9 6 n o t e x t e 与p h 6 n o t e x t e 之间的“零 时刻”。此时,主体的无意识冲动爆发成语言,企图打破他人、尤其是父亲的互文 本话语,从而把言语从这种压抑性话语中解放出来。 所谓p h 6 n o t e x t e 是在具体陈述的结构中自行呈现的言语现象。按照巴特的解 释,无限的意义都是通过一种偶然性发生的,p h 6 n o t e x t e 就是与这种偶然性相对应 的一个层面。它是陈述( s t a t e m e n t ) 而非表述( e n u n c i a t i o n ) 的层面,是适于语音、 语义、句法等结构分析的层面,因此属于符号和交流理论的范畴。而9 6 n o t e x t e 则 是构成表述主体的逻辑运作的基础,是构成p h 6 n o t e x t e 的场所,是意义发生的场 所,因此是一个异质性领域。总而言之,p h 6 n o t e x t e 是语法和语义的表层结构,而 9 6 n o t e x t e 是能指和言说主体的深层范式。意指过程包含着这两种文本,二者缺一 不可,但每一种意指实践又不可能包含这个过程的全部,因为每一种意指实践都不 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制约,遭到这些制约的踪迹的涂抹,p h 6 n o t e x t e 就是这些 涂抹的载体。克里斯蒂娃旨在说明,互文引语从来不是纯洁的、清白的、直接的, 它总是被改变的、被曲解的、被位移的、被凝缩的,总是为了适应言说主体的价值 体系而经过编辑的。也可以说,互文引语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 | | 巍| | 薹鍪趸薹 委耋j | | | | | | 。| | j 霪萎豸i 茎 霎一霪娅而酲譬枷舀爵黟蜘列薹= 霸萋赢訾茹当蓁菊譬囊藿萎萋冲禹j 西霎军= 治薹基甬逼瞒巍笥一萌并一薪生羹渤探i 谚i 隗毳羹i 阵薹揭咩戈哺榭蔼蝤壅复嵛 鬈。菥囊也1 攀薹嶝建爰醛霸需鬣倦靖餐兽型霞艇墨黉悖曩蓠型i 阳争;托雨;谬侧 目【j j i 酒;基| | 萋霎屡啤公;捌带萝蠹戮骂魑霎辱便舅蘸娶网冀薹躺商彰芽扔烈蟊薹罄 瞄;掣零i 。 构起一个多元的互文本、互文 化空间,其中囊括了视觉、语言、运动、听觉等异质符号材料,并使它们在几个不 同层面上相互关联,决定相互的意义。在此含义上,列氏本人就是一个卓越的修补 匠。 然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互文本建构还是有懈可击的。德里达以其敏锐的解构 眼光看出:列氏的互文化建构暗藏了一个矛盾。在生食与熟食中,列氏认为土 著神话是在一系列变化组合的压力下,像“星云”一样从中央扩散开来,构成一个 多维集体。另一方面,神话系统又仿佛一个晶化过程,它构成一个稳定严密的结构。 前者是开放多元的符号系统,后者则是一个复杂的静止系统。二者间的矛盾必然破 解互文系统中心,从而使土著神话和神话学的意义变得不确定。德里达还看到: 在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悖论中,关于再现、语言和现实的理论,总是通过提出矛盾前 提来解构自身。列氏在对神话进行跨文化的共时比较时,曾断言神话是一个结构, 一个互文空间,其中没有个体创造者,没有开头和结尾,只有无限分化的主题。这 显然是一种互文的自由嬉戏。但列氏偏偏设置了一个封闭价值系统,设置了自然与 文化、生食与熟食之间的对抗,进而在能指与所指、语言与真理之间,设置了一道 不可逾越的鸿沟,最终消解了那种互文的自由嬉戏。 德里达对于互文性理论的贡献,并不在于他对歹i j 氏的批判,而在于他提出的“延 异 说。延异乃是差异和延宕的综合,是一种针对逻各斯中心的取代。按照这一说 法,意义永远屈从于差异,永远被符号本身的差异所推延。所以,能指和所指决不 可能同时发生。意义永远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它也不是一种自我构成。它永远处 于纷纭关系中。每一个文本,每一个句子或段落,都是众多能指的交织,并且由许 许多多其它的话语所决定。因此,一切话语必然都具有互文性。此外,人们对于文 本的所有批评、欣赏与阐释,都不过是对于前文本的尝试性增补。每一次增补,又 必然受到前文本和其他相关文本的污染,必然携带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踪迹。因此, 对于单个文本的形式分析,永远不足以描写文本的实际意指过程。用德里达的话说, 每一特定语境的突破,都以绝对不可限制的方式,繁衍出无数新的语境。 结构与解构主义所展示的互文性双向作用,生动表明互文性对于一切话语与思 维的重要性。它的广泛文化含义 x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e r st h e s l s 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个性成长的需要。哈贝马斯认为,人们为了达到对其环境 的理解,交往行动参与者往往置身于一种他们既运用又更新的文化传统之中;在通 过对有效断言的主观认识来协调其行动,他们依赖于自己在群体中的成员资格并加 强他们之间的合作;通过与能力者的互动,他们发展了童年所内化的价值取向并获 得一般化的行动能力。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世界与系统过程是相互联系的。经济、 政治、家庭及其他制度联系中的活动依赖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文化、社会与个 性,不过进化的趋势是,生活世界分化为各自分离的文化,社会与个性的知识库, 而系统分离为彼此区别的制度群,如经济、国家与法律,这种分化产生了将系统与 生活世界再平衡再整合问题,正是在这些问题中,存在着现代社会的危机。 四、互文性理论在诗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 文性理论打破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解构。虽然不少观 点偏颇甚至错误,但其理论上的某些创见,却大大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范围和文学写 作的视野。 。 法国理论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 9 6 9 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 出了“互文性 这一理论术语。之后,许多文学理论家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探 讨和阐述。克里斯蒂娃主要受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而首仓i j “互文性”理论。巴赫 金把“互文性”概念文本文化关系引入了文学批评理论。他在陀思妥耶夫 斯基诗学诸问题中关于“文学的狂欢节 这一概念,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互文性观 念,揭示了在文学话语与非文学话语之间进行的系统性联系。另一位对互文性理论 做出贡献的先行者是t s 艾略特。他认为一位诗人的个性不在于他的创新,也不 在于他的模仿,而在于他把一切先前文学囊括在他的作品之中的能力,这样,过去 与现在的话语同时共存。 到2 0 世纪7 0 年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促使互文性理论迅速发展。一些后结 构主义理论家,通过互文性理论打开了本体论的领域,使人类的一切话语都联系起 来。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把文本界定为“跨学科的”与“多主体的 ,而把文本 分为“可读的 和“可写的”。前者是可以进行有限的多种解释的文本,是按照明 确的规则和模式进行阅读的,半封闭性的;后者则不能按照明确的规则和模式来阅 读,它是以无限多的方式进行表意的文本,是开放性的文本。巴特还认为,任何一 个文本都是一个互文本,其它文本程度不同的以多少可以辨认的形式先前的环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绕( 文本) 的文化的文本形式存在于这一文本之中。德理达则认为,每一个文本, 每一种话语,都是能指的“交织物 或“纺织品”,这些能指的所指是由其它话语 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确定的。对于克里斯蒂娃来说,互文性是大大增强语言和主体地 位的一个扬弃的复杂过程,一个为了创造新文本而摧毁旧文本的“否定的”过程。 她在诗歌语言的革命中指出,无论一个文本的语义内容是什么,它作为表意实 践的条件就是以其它话语的存在为前提。就是说,每一个文本从一开始就处于其它 话语的管辖之下,那些话语把一个宇宙加在了这个文本之上。法国批评家里法泰尔 在一些观点上虽与克里斯蒂娃和巴尔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一致认为话语的宇宙在 本质上是“互文性的。另一位法国批评家热奈特将“互文性”表述为“跨文本性。 他认为从根本上讲,文字是“跨文本的 ,或者说是一种产生于其它文本片断的“二 度”结构,并提出了跨文本性的五个主要类型:准文本、互文性、元文本性、超文 本性和原文本。尽管上述法国理论家对互文性的界定和阐述不尽一致,但他们都十 分重视并肯定了文本的“互文性”,把互文性关系的研究看作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十分注意读者批评家的阅读活动和文本意义生产活动中的作用。 综合理论家的代表性观点,互文性的界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以热奈为代 表,认为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广 义以巴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 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 的网络。著名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在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简 明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 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关于互文性的涵 义,克里斯蒂娃说:“每一个文本把它自己建构为一种引用语的马赛克;每一个文 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造。 她对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互文性 的引文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或直接的,而总是按某种方式加以改造,扭曲、错位、浓 缩或编辑,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系统。 美国学者在实践和理论上,对互文性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乔纳森卡勒对此 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在符号的追寻中论述了“互文性 的双重焦点,认为 它唤起我们注意先前文本的重要性,导致我们把先前的文本考虑为对一种代码的贡 献,这种代码使意指作用有各种不同的效果。这种互文性与其说是指一部作品与特 定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 。j u l i ak r i s t e v a ,d e s i r ei nl a n g u a g e :as e m i o t i ca p p r o a c ht o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 n e y o r k :c o l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0 ,p 6 6 。 4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e s i s 间的关系,以及这个文本与为它表达出那种文化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间的关 系。 因此,互文性对于文学的表意功能是一个核心问题。根据互文性理论和文学作 品的实际情况,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引用语。即直接引用前文本; 2 、典故和原型。在文本中出自圣经、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宗 教故事以及经典作品之中的典故和原型; 3 、拼贴。即把前文本加以改造、扭曲、拼合融入新的文本之中; 4 、嘲讽的模仿。这在当代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得到广泛 运用。加拿大学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