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入户抢劫.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入户抢劫.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入户抢劫.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入户抢劫.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入户抢劫.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入户抢劫”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刑法之所以对“入户抢劫”配置了较重的法定刑,是因为: “入户抢劫”侵犯 了三重客体,危害性更大; “入户抢劫”体现了犯罪分子更大的主观恶性; “入户 抢劫” 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恐慌。 “户”的内涵应从“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隔离”两个本质特征去把 握,将其与“室”进行区分; “入户”的目的应具有非法性,但不限于“为实施抢 劫行为” ,只要具有犯罪的意图即可; “抢劫”中的暴力或者胁迫应当严格限制在 户内;抢劫行为的指向对象不限于户主,对户内的其他人实施抢劫实质上也侵犯 到公民的居住安全,也应当以“入户抢劫”论处。 对于转化型“入户抢劫”的认定,除了入户盗窃以外,入户抢夺、入户诈骗 等犯罪行为,只要符合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 以暴力相威胁的条件,都可以转化为“入户抢劫” 。 “入户抢劫”作为情节加重犯也存在未遂,应以是否取得财物作为“入户抢 劫”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 如果部分共犯具有中止犯罪的意图并有效地切断了自己的先前行为与共同犯 罪整体行为的有机联系,则成立犯罪中止,而其他未中止犯罪的共犯则可能出现 犯罪预备、既遂、未遂等不同犯罪形态。 关键词:立法意图;入户抢劫; “转化型抢劫” ii abstract the cognizance of “household robbery”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is essay tries to explor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judicial cognizance towards the “household robbery” with the help of judicial practice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criminal law makes heavy punishment for the “household robbery”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severe subjective evilness of the criminals, it infringes the tripartite objects with great harmful effects, and it causes more social panic. we should master the connotation of “household” from the two essential features, “a place for family living and separating from the outside”. the purposes for entering the house should be illegal and with criminal intents, no need to confine in the action of robbery. the violence and threat in the robbery should strictly be limited in the indoors. the objects in the robbery not only refer to the householder, but also the other people indoors. it threats citizens dwelling safety and should be punished as the “household robbery” all the actions of “household looting”, “household bilk”, etc. except the burglary, with the conditions of harboring booties, resisting arrest, and destroying evidence with extempore violence or violent threa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household robbery”. the criminals with aggravated circumstances also might not accomplish their crime. acquiring the booties or not should be the standard to divide the consummation of crime and attempted crime for the “household robbery”. if some criminals effectively cut the links between their previous actions with the whole cooperative committing crime with the intents of suspending the crime, which is the discontinuation of a crime. and other cooperative criminal without such intents may have different forms of committing a crime, such as, the preparation for committing crime, the consummation of crime and attempted crime. key words: the purpose for legislation; household robbery; “transformed type burglary”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刑法第 263 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明确将“入户抢劫”列为抢劫罪八种加重 处罚情形之首,突出了对公民在户权利的保护,加大了对此种特别严重的危害行 为的打击力度,有利于同此种犯罪行为作斗争。但是,该规定缺乏足够的明确性, 以致理论上和实践中围绕“入户抢劫”产生了不少认识分歧, “入户抢劫”的认定 也因此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点。为此,新刑法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为了纠 正各地法院在认定“入户抢劫”问题上出现的偏差,统一认识标准,于 2000 年 11 月颁发了 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 解释 )。 解释明确指出:“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入户抢劫 ,是指为 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 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 “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 入户抢劫” 。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入户抢劫”的理解仍然颇有争议,导致司法适 用也并不统一,影响了刑法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正常发挥。 近 10 年来, “入户抢劫”的问题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截止本文完成时,以 “入户抢劫”为篇名进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2007)所收录的相关 论文有 36 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7)所收录的学位论 文有两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7)里尚没有相关论文。 学界的既有成果对于司法实践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讨论不够 全面、深入等缺陷。正因为如此,笔者拟根据解释 ,结合司法实践中认定“入 户抢劫”存在的种种不足,就“入户抢劫”的理解及其具体司法认定进行进一步 探讨,以期裨益于司法实践。 2 第一章 “入户抢劫”的加重根据 理解“入户抢劫”,首先必须推知其立法意图,探求立法时所作价值判断及所 欲实现的目的,考察立法之所以将“入户抢劫”作为加重情节的理由。 刑法将“入户抢劫”确立为抢劫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有其特殊的立法背景和 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公民 私有财富逐渐积累,有些人的私有财产甚至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而且,大部分 公民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凭证都相对集中地放置在住宅内。由此,一些犯罪分子侵 犯财产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有选择的“入户抢劫”恶性案件 大幅上升。同时,犯罪分子在实施入户抢劫犯罪时,经常使用暴力,手段十分残 忍,甚至杀人灭口,使广大群众的安全感急剧下降。因而,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 立法严惩“入户抢劫”犯罪。所以,新刑法第 263 条第 1 项明确规定“入户抢劫” 的法定刑为“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如此高幅度的法定刑,笔者认为,立法者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1 “入户抢劫”侵犯了三重客体,危害性更大 “客体是指作为主体认识或实践对象的客观事物。 ” 而所谓的犯罪客体,是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 犯罪客体反映了犯罪行 为的社会危害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 “犯罪客体是决定犯罪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的首要条件” , 一般抢劫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即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对此, 当今学术界已不存在争议。但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入户抢劫所侵犯的客体除了财 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之外,还包括公民的住宅权。 “户”是关系到公民人身、财产安 全和生活安宁的主要场所,如果被随意非法入侵,不仅公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 利受到潜在的威胁,而且公民的住宅权遭到了直接的侵犯。现代世界各国都非常 重视公民住宅居住安全的保护,如意大利刑法第 614 条、日本刑法第 130 条都规 定了“侵犯居住罪” 。我国宪法第 39 条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 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 以此为根据, 我国刑法第 245 条专门规定了独立的“非法侵入住宅罪” 。 “入户抢劫”实质是非法侵入住宅罪与 一般抢劫罪的牵连犯罪。对于牵连犯罪,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应“择一重罪” 处罚,这也是刑法把“入户抢劫”规定为抢劫罪加重处罚的主要理由之一。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353. 陈忠林.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7;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1. 王作富.刑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40. 3 1.2 “入户抢劫”体现了犯罪分子更大的主观恶性 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反映出其对法益的态度,也反映出其非难可能性程度。 户是公民赖以保护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人身及财产权利的最重要场所,为了保护权 利不受侵犯、保障应有的安宁,公民对“户”往往会尽力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 措施。 “户”作为相对封闭的区域,公民享有使用、支配和自由进出的权利,未 经允许,他人不得随意进入。因此,行为人入户作案难度相对较大,但其决意选 择入户抢劫,凸显出其对结果较为执着的追求,说明其犯罪意志更为坚决。行为 人决意入户以暴力或者胁迫的手段非法取得他人财物,与同样是为了非法取得他 人财物的其他侵财犯罪相比,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愿望更为强烈,反映出行 为人更大的主观恶性。为了非法取得他人财物,行为人甚至不惜使用其能够使用 的极端方法,充分体现出其犯罪的意志力强于其他普通抢劫犯罪。因此,从立法 精神上说,将“入户抢劫”规定为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之一,旨在从严惩治那些胆大 妄为、有恃无恐,严重危及公民生活、工作安全的抢劫犯罪分子。 1.3 “入户抢劫” 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恐慌 犯罪对社会造成的恐慌,属于犯罪的“第二层次之恶” ,取决于第一层次之恶 的程度、犯罪目的、罪犯的性格、抑制类似犯罪的难易程度等。 刑法将“入户抢 劫”规定为抢劫罪的加重情节,配置了较一般抢劫更重的刑罚,其原因是“入户 抢劫”在劫取公民财产的同时,对公民人身安全所产生的实际危害和对社会所造成 的影响远比一般抢劫要大得多。因为私人住宅、家庭住所是每个公民赖以生存、 繁衍的栖息之地,是公民观念上最安全的栖身场所。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人 们心理上最安全、最自由的地方。人们在外提防着种种意外和不便,在家则可以 无拘无束,悠然自得,身心完全放松。人们在家中充分感受自由和安宁,没有任 何环境比关起门来的家更使人感到安全,人们在这个空间内没有任何自我防卫的 心理准备。正因为如此,家还是财产的安全存放场所。可以说,家是人们最基本、 最为依赖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庇护所,同时也是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最后屏障。 由于犯罪分子入户抢劫带有突发性、恐怖性的特征,使户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安全 感和可靠感。一般而言, “入户抢劫”发生时,双方力量对比较为悬殊,被害人往 往迫于犯罪分子的淫威难以有效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正因为如此, “入户抢劫”给被害人及公众带来了更大的恐慌。 “入户抢劫” 的危害辐射于公民生活的整个区域,户内所有在场人员及其财产均成了抢劫犯罪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2 英边沁著,李贵方译.立法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93. 4 的侵害对象,不可避免将受到犯罪的侵害或威胁。由于被侵害的公民身处相对封 闭的户内,当其突然遭受“入户抢劫”时,往往不易与外界取得联系,处于孤立 无援的境地,抗拒犯罪侵害的能力极其有限,被害人受到的威胁最大,内心的恐 惧感也最强烈。致使被害人一般都无可选择地作出了处分财物的行为。而且此种 情况下,被害人的人身遭受犯罪分子任意侵害的危险程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户外抢 劫。同时危害的波及面也更广,一户被抢,则四邻不安;一人被抢,则众人惶惶。 试想在自己家中人身权利和财产权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人们在家里都没有安 全感的话,整个社会还有何安全可言?人们一旦丧失最基本的安全感,将产生巨 大的心理恐慌,使人们对社会安定和生活秩序的信赖、对法律的信心丧失殆尽。 倘若公民普遍感到居不保身,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安全机制已破坏殆尽。 综上所述,刑法将“入户抢劫”规定为加重情节,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重 要体现。正如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所指出的, “犯罪对社会公共利 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 具体到侵财犯罪,其具体犯罪罪质的轻重主要是 通过其不同的犯罪手段来反映的。不同的犯罪手段说明侵犯犯罪客体的难易程度 不同,而犯罪越容易完成,阻止犯罪的刑罚就应该越重。同理,因入户抢劫相比于 一般抢劫及其他财产犯罪,犯罪人更容易实现其犯罪故意的内容。不论其客观行 为还是主观罪过,被害人都很难制止和防范,犯罪也最易于得逞,因此对其配置 的法定刑也就应该越高。 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65. 黄广进.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申 以持枪抢劫行为为视角j. 求索, 2005, (4): 53. 5 第二章 “入户抢劫”的界定 对“入户抢劫”的界定,应当在立法意图的指引下,分别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户”的含义、 “入户”的理解以及“抢劫”的阐释。下面,笔者分别述之。 2.1 “户”的含义 由于入户抢劫是抢劫罪加重处罚的法定情形之一,对“户”的含义理解不同 会导致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承担悬殊不同的刑事责任。因此,正确理解“户”的含 义,是准确认定“入户抢劫”的前提。 “户”的含义明确了,认定“入户抢劫”也 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入户抢劫”中“户”的理解,1997 年刑法修订后,理论研究人员纷纷发 表各自的见解,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四种:其一,户指公民私人住宅,不包括其 他场所 ;其二,户指固定住所,即以此为家的场所,如私宅和学生宿舍等,但不包 括宾馆房间、值班宿舍等临时居住场所 ;其三,户指人们长期或固定生活、起居、 栖息的场所,包括私人住宅及宾馆房间、固定值班人员的宿舍等场所 ;其四,户指 私人住宅及其它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建筑物,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的办公场所,供公众生产、生活的封闭性场所 。 由此可见,理论界对“入户抢劫”中“户”的理解分歧很大,从而导致司法 实践中对该问题的认定存在困难。 因此, 分析 “入户抢劫” , 首先必须明确界定 “户” 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对“入户抢劫”中“户”的理解,除考究其本身词义 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遵循立法意图,并推知其刑法上的特定含义。前面已经分析, 刑法之所以将“入户”作为加重情节,是因为“户”通常被视为公民最终并且往 往最为信赖的权利所存在的处所,在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保护中,具有重要意 义。所以,衡量某处所是否构成“户” ,关键是考察该处所是否足以提供权利保障 和秩序的安定感。从这一角度出发, “户”应当具备“供人们家庭生活”和“与外 界隔离”两方面的特征,即功能特征和场所特征。 2.1.1 功能特征 “户”的功能性特征是家居生活性。户的本意之一是指人家,也就是说,户 首先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和栖息的地方,家居生活是户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 而且,公民对户应有完全的占有、使用、支配和自由进出的权利。如果不具备家 周道鸾, 张军. 刑法罪名精释m .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8: 547. 熊洪文. 再谈对抢劫罪之加重情形的认定j. 人民检察, 1999, (7): 38. 周振想, 林维. 抢劫罪特别类型研究j. 人民检察, 1999, (1): 87. 肖中华. 试论抢劫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j. 法律科学, 1998 , (5): 22. 6 居生活性的功能特征,即使抢劫行为发生在一些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场所内,也不 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如陆剑钢等人抢劫案 :2001 年 12 月 31 日晚,汤某、苏某 等人在某市煤石公司宿舍褚某家中以“青儿”的形式赌博。陆剑钢等人得知这一 情况后,于当晚 9 时许结伙持刀至褚家,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劫得褚某、汤某、 苏某现金 1000 余元、手机 1 部(价值 425 元) 。本案中,陆剑钢等人在褚某家实 施抢劫时,虽系进入他人户内实施抢劫,具有“入户抢劫”的表面特征。但由于 此时褚某的住所已转化为聚众非法赌博的场所,已基本丧失家居生活的功能,本 质上不具备“户”的功能特征。因此陆剑钢等人的行为也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 而应按一般抢劫科以刑罚。 此外,笔者想强调的是,在考察户的功能特征时,应着眼于实质,而不拘泥于 形式。如黄新球等人抢劫案:2000 年 12 月,熊某某承包了湘潭市岳塘区芭塘 29 栋 42 号居室的装修工程。为方便工作,熊某某将所装修的房屋作为了自己的临时 住所,不仅自己吃住于此,还将妻子、孩子也带来居住。同年 12 月 8 日,黄新球 等人以承包纠纷为由,强行进入该装修房内,以暴力、威胁的方式,抢得熊某某 及其家人现金 800 余元。该案中,虽然熊某某对装修的房屋没有所有权,与户主 不存在家庭关系,但由于其承包该房屋的装修工程后,安装了门窗,与外界相对 隔离,且一家人均生活于此,该场所已具有家居生活性,应当认定为“户” 。因此, 黄新球等人进入该场所抢劫,应当以“入户抢劫”处罚。也就是说,不论居住者 对居住处有无所有权,即使是私人租借的房屋或者因工作临时搭建的、与外界隔 离的工棚,也不论居住者是一人还是多人,是否具有家庭关系,只要该处所确实 用于生活起居,即应视作“户” 。居住者人数的多少以及居住者之间有无家庭关系, 并不能否定该场所相对于外界而言所具有的家居性。 2.1.2 场所特征 “户”的场所特征是相对封闭性,表现在 “户”在安全防范上有一定的措施 和保障。在户的空间区域内,居住者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自由进出的权利, 非经其同意,他人不得随意出入;此外,居住者在此空间内还享有私生活的自由、 免受他人干扰和窥视的权利。而且上述权利与自由受法律的充分保护,从而使居 住者在户内对人身与财产有安全保障感。可见,是否具有相对封闭性是区分“户” 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如刘某等人抢劫案 :2000 年 10 月 23 日凌晨 1 时许,刘某等 人窜至某船厂后勤部服务区宿舍陈某、葛某夫妇的住处,以检查身份证为由,骗 取被害人打开房门后,蒙面持刀闯入室内,卡住葛某的颈部相威胁,索要财物, 后因被害人积极呼救未能得逞,刘某被闻讯赶来的工人当场抓获。本案中,刘某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 第二庭. 刑事审判参考c. 北京: 法律出版社出版, 2004, (2): 30-36. 项谷, 华肖, 张菁. 入户抢劫司法认定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 (2): 56. 7 的行为是否构成“入户抢劫”?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 不是入户抢劫,因为刘某等人实施抢劫的地方即被害人的住处系某船厂后勤部服 务区,四周都是工人宿舍,且该处并未与外界相对隔离,不能认定为“户” 。第二 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入户抢劫,理由是:被害人的住所是其在某市的生活 居住场所,且与外界相对隔离,除被害人夫妇外,其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因 此本案中被害人在某船厂的住所应认定为“户” 。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刘某等人 实施抢劫的地方是陈某夫妇为居家生活而向某船厂租用的宿舍,位于该厂后勤服 务区二楼宿舍,与厂区隔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且该二楼只有两间宿舍, 一间为女职工的宿舍,另一间则由陈某夫妇租住,每间宿舍均有铁门和房门二道屏 障,外人不能随意进入。可见该住处虽为“宿舍” ,但由被害人租住后,既具有家 居生活性,又与外界相对隔离,完全具备“户”的特征。因此,刘某的行为构成 “入户抢劫” 。 上文明确了“户”的特征,使我们在认定某一场所是否属于“户”时,有了 参考的标准。下面笔者结合“户”的特征,对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相关争议问题 进行分析: 1、 户与室的区别 “户”字本无“室”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户字有六种解释:一指门, 如门户;二指人家,如住户;三指户籍,如全村有好几百户;四指门第,如门当 户对;五指户头,如账户,开个户;六指姓。由此可见,户并不等同于室。但司 法实践中,常将“入户抢劫”误表述为“入室抢劫” 。实际上,1997 刑法修订时, 立法机关已将原来对入室的通称改为入户。刑法上“户”与“室”的外延上存在 十分显著的区别。一般而言,室可以理解为房屋等空间范围,既符合立法本意也 切合司法实践。而户与室相比,户的地理范围比室要大,独门独户的院落也是户。 但室的外延要大于户,其功能并不局限于居住,还可用于办公、经营,因此包括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等。 衡量某处所是“户”还是“室” ,关键是考察该处所是否具有家居生活性和相 对封闭性,并足以提供权利保障的安全感。 “户”是人们长期或固定生活、起居、 栖息的场所,私人住宅是“户”的典型。至于其它如以船为家的渔民用作捕鱼和 居住之用的船只、牧民居住的帐篷等,也应视作“户” 。但机关、宾馆、商店等各 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等场所,其实质属“室”的范畴。这些场所通常具有开放 性,与外界保有一定联系,往来人员较多且较为自由,防范设施更先进,防范措 施也较为得力(如安装有报警器,配备了保安人员等) 。从而对抢劫犯罪的实施具 有较大的抗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抢劫犯罪在上述场所发生的概率,不至 于对公民的基本安全感造成威胁。而且,由于这些地方不具有相对封闭性的场所 特征,公民在此遭遇抢劫,容易求助, 犯罪一般不易得手。同时,进入这样的场 8 所抢劫,不会危及到公民的住宅居住安全,不存在刑法中非法侵入住宅的问题。在 这些场所抢劫与在其他普通场所抢劫没有多大差别,因此刑法也就没有必要对发 生在这类场所的抢劫作特别规定。如杨廷祥等人抢劫案 :2002 年 10 月 28 日晚, 杨廷祥等三人窜至某市四方区顾某开办的“家和旅馆” (系家庭住所改造的家庭旅 馆) ,用“刘俊平”的假身份证登记住宿。次日凌晨 4 时许,杨廷祥等三人以退房 为名,骗开顾某兼作办公、值班之用的房间,将顾及其妻子、儿子捆绑起来,并 用胶带纸封住嘴巴,逼被害人喝下事先准备好的安眠药,随后劫走现金 200 余元、 西装、真皮大衣、照相机、手机等价值 6100 余元的物品。本案中,虽然“家和旅 馆”系个体家庭旅馆,部分承担着旅馆主人一家的生活起居功能。但该家庭住所 改造为家庭旅馆之后,便不再具有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场所特征。即便空间物理结 构与原来作为家庭住所时并无两样,但它作为顾某及其家人生活起居场所的同时, 还是顾某经营旅馆的办公场所。旅馆是 24 小时营业的,这就意味着,顾某的居住 场所具有开放性,客人随时可以到这里办理住宿登记等事务。另外,顾某的居住 场所不以家庭生活为限,该场所的功能是不固定的,可以随时变换,但这种功能 上又具有不确定性,不存在时间段的限制,因此无法明确区分该处所何时用于家 居生活,何时系营业场所。综上,本案中顾某的住宅不宜认定为“户” ,杨廷祥等 人只能按一般抢劫定罪量刑。 2、在“户”与生产、经营场所混合的情况下,对“户”的判断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户”与生产、经营场所混杂的情况,如有的公民在 其开办的食杂店、小卖部、修理店中起居生活,白天是经营场所,夜晚则成了住宿 休息的地方;有的前店是经营场所,后院为生活起居场所那这些场所是否构 成刑法意义上的“户”呢?有人认为,生产经营与生活居住合为一体的场所不能 认定为“户” 。但笔者认为,对此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以是否具有家的属性来具体 分析。如果是前店经营后院居住,生活和经营的区域相对分开,行为人侵入后院, 即侵入了被害人私人的生活空间,显然属于“入户抢劫” 。如果生产经营与生活居 住场所没有明显分开,则应根据经营时间来确定该场所是否系“户” 。若在经营期 内,该场所是对外开放的,公民也没有采取防范或者限制措施排斥他人进入,且 他人进入该场所不存在侵犯住宅安全的问题。进入该区域的对象不特定,可视为 公共场所;反之若系停止营业以后, 因上述场所的用途已从营业转化为公民住宿、 休息,不经允许,他人不能随便进入,从而具有了户的特性和功能,属于生活居 住用房,系私人生活空间,且与外界相对隔离,应当认定为“户” 。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 第二庭. 刑事审判参考c. 北京: 法律出版社出版, 2004, (4): 31-38. 9 3、集体宿舍、四合院落 、居民楼道等能否认定为户 集体宿舍一般情况下是用于休息和群体活动的场所,他人可以自由出入,居 住者不能把整个房间视为自己的排他场所,心理感觉与家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 且,集体宿舍不具备“户”的属性中供家庭生活、居住所用并与外界相对隔离的 特征,一般不宜以“户”对待。而四合院落虽然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安全防范上 也有一定的措施和保障。但由于四合院内各住户对该区域有共享的权利,该区域 又是群体活动及休闲的公共场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不是每户均拥有完整的 占有、使用、支配的权利,他人出入该场所的限制并不严格,人们在该区域内也 不享有私生活的完全自由。同时,行为人在该场所内实施抢劫,将面临四合院落 内各住户的集体反抗,被害人并非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抗拒犯罪侵害的能力也 会因可能获得支援而有所增强。因此,四合院落与“户”还是存在明显区别,其 本质特征类似于集体宿舍,也不宜认定为“户” 。同样道理,居民楼道因具有公用 性,虽有一定的日常生活性也不能看作是“户” 。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 些居民为加强防盗在楼道口设置了一道铁门,在这种封闭的楼道中如果发生抢劫, 该如何认定?司法实践中曾有过分歧意见。有人认为,居民对楼道采取了措施限 制他人任意进入,该楼道因具有相对封闭性而应视作“户”的一部分,在该楼道 内实施抢劫应认定为“入户抢劫” 。但笔者认为,该楼道虽然具有相对封闭性,表 面上符合“户”的场所特征,但该楼道毕竟不是用于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使用 该楼道的各住户均可自由出入。在该楼道内实施抢劫的危害性与危险性,和进入 集体宿舍抢劫类似。所以,这种封闭的居民住宅区楼道也不能认定为“户” 。 2.2 “入户”的理解 前文已经谈到,入户抢劫加重处罚的立法本意是因为进入公民家中实施抢劫 不仅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权、人身权,还严重地侵犯了宪法所保护的公民住宅居住 权,使公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威胁到了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刑法 规定了“入户抢劫” ,而非“在户抢劫” 。所以,有必要对“入户”进行分析,因 为“入户”的方式直接影响能否对行为人加重处罚。其实,从法律条文用词的斟 酌上,不难看出“入户”有特定的含义。而实践中则应更注意行为人的入户方式, 不能简单分析,认为只要进入户内实施抢劫就是“入户抢劫” 。如:甲、乙二人系 多年好友,某日甲应邀到乙家玩,乙拿出祖传的郑板桥画给甲欣赏,结果甲见财 临时起意,实施抢劫。本案中,虽然抢劫行为发生在居民家中,但由于甲进入乙 家,是应乙之邀请,并不是非法侵入乙的住宅,且未侵犯乙的住宅居住权,同时 甲在主观上也没有破坏他人“家的安全感”的故意。所以笔者认为,这类抢劫只 只讨论院落本身,不涉及院落中的户。 这里讨论的是公用楼道,对于进入独家楼房中楼道内抢劫的, 由于这类楼房归一家所有, 其楼道当然属于户的范畴。 10 有“入户抢劫”的形式特征,并不具有非法入户的实质内容。若认定为“入户抢 劫”加重处罚的话,明显牵强且罚不当罪。 可见, “入户抢劫”中“入户”应当具有非法性的特征,是一种未经居住者同 意而又没有法律根据进入他人住宅的行为。理由如下:第一,入户抢劫的“入” 应以非法的进入为限。如果“入”是合法的,则法律对“入”就不能有否定评价, 而只能对“抢劫”进行否定性评价,于是“入户抢劫”的非法性就只体现在“抢 劫”这一个行为上了, “入户抢劫”与“一般抢劫”也没什么分别了:第二,在学 理上, “入户”与“抢劫”构成牵连关系,说明“入户”已经触犯了一个罪名,那 么这个“入”当然是非法的,不可能是合法的;第三,刑法条文将入户抢劫区别 于其它一般抢劫,说明入户抢劫的主观恶性相对其它一般抢劫更为严重,重就重 在这种抢劫多了一个“入户”的行为,且这种入户具有非法性。综上,入户抢劫 必须是非法的进入,是“侵入户内抢劫”的缩写,任何合法的进入,都不能成立 “入户抢劫” 。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在具体界定“入户”行为的非法侵入性特征 时,用了“为实施抢劫行为”这一目的状语作限定。笔者认为,该限定明显过严。 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出于其他动机、目的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尔后实施抢劫 的并不罕见,像为报复泄愤毁坏他人财物,或者为进行流氓滋扰,闯入他人住宅 实施非法活动之中或之后又临时起意进行抢劫的情况。这样的行为人虽然事先没 有“为实施抢劫行为”而入户的故意,但其敢于闯入私宅为非作歹,后在私宅内 又实施了抢劫。考察其主、客观要件,整个过程对他人住宅、财产权利、人身权 利均构成了严重伤害,与先有抢劫故意而后入户抢劫没有很大区别。 所以,对于 那些为强奸、故意伤害等其他犯罪目的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后又劫财的行为来说, 其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一样能够成为加重处罚劫财之目的行为的正当事由。 因此,将两个密切关联的行为合并认定为入户抢劫,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均无不当 之处。也就是说,只要行为人入户前即具有犯罪的动机,而不论这种动机是否为 抢劫的故意,也不论其采取何种手段进入户内后实施抢劫,均应认定为“入户抢 劫” 。如邵某抢劫案:2003 年 1 月初某日晚 11 时许,邵某身着保安人员制服,佩 带警棍,骑自行车尾随被害人李某至其在某市的暂住处,假冒治安联防人员,以 查暂住证为名进入室内,采用语言威胁的方法胁迫被害人脱去衣、裤,欲对其实 施奸淫,后发现李某正值月经期,遂放弃强奸犯意而抢劫被害人现金、手机等物, 共计价值 2000 余元。此案中,邵某入户的最初目的虽然不是为了实施抢劫,但其 强奸的主观故意同样具有严重的违法性,而且也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如 果仅因其入户的目的不是“为了实施抢劫” ,而对其行为以一般抢劫罪论处,明显 王作富. 认定抢劫罪的若干问题a . 刑事司法指南c, 2000, (1): 33. 11 有轻纵犯罪之嫌。由此, “入户目的的非法性” 这一比较概括性的限定语在法学 界被随之提出。笔者认为,这一表述比解释的规定更为合理。 但如何理解“入户目的的非法性”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入户的非法性强调的是行为人主观心理的不法性 笔者认为,不管行为人入户的手段是否合法,只要入户时具有实施抢劫等犯 罪意图(诸如强奸、故意伤害、侮辱或者单纯的侵入他人住宅等) ,并在户内实施 了抢劫行为,均可认定为“入户抢劫” 。实践中这样的案件也不少,如:行为人为 了盗窃、诈骗、伤害、强奸等犯罪活动进入户内,入户后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虽 然行为人入户前没有抢劫的故意,但其动机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者进行其他犯 罪行为,一样具有危害性和可罚性,需要时还会不择手段,并在客观上侵犯了他人 的住宅权、财产权和人身权,主观恶性并不逊于典型的“入户抢劫”犯罪。因此, 有必要将此类行为纳入“入户抢劫”的范围,从重处罚。 有学者认为,从进行限制解释的技术层面分析,为了使一般危害程度的抢劫 行为获得加重处罚的充足理由,单从危害行为的主观目的上作考虑似乎显得缺少 力度,也不尽全面。因此这些学者主张,只要行为人在户内实施抢劫行为,不论 其有无抢劫等犯罪目的均构成入户抢劫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危害行为是 受非法意图支配的本质特征,背离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 行为的客观危害程度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的有机统一,将以非法意图入户并实 施抢劫的行为认定为“入户抢劫” ,既有主观基础又有客观基础,符合刑法主客观 相统一的原则。而脱离行为人的入户目的,只分析抢劫行为的表面特征,势必会 陷入“客观归罪”的泥潭。 具体到入户的方式,笔者认为,即使行为人以合法形式入户,但若入户时具 有非法意图,仍属“非法入户” ,只不过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行为。也就是说: 第一种情况,行为人先有抢劫意图,尔后入户实施抢劫,不论其进入户内是通过 合法还是非法的途径;第二种情况,行为人开始虽无抢劫意图,但有盗窃、敲诈、 伤害等其他非法意图,后又在户内直接实施暴力、胁迫劫取财物,也不论以合法 的形式抑或非法的形式入户;第三种情况,行为人开始并不具有抢劫等意图,但 以非法手段入户,即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故意,并在户内实施了抢劫。上述三 种情形均可成立“入户抢劫” 。如刘某抢劫案:2003 年 9 月 11 日凌晨,刘某通过 网上聊天认识了被害人狄某,后刘某以聊天为名,携带掺有麻醉剂的饮料至狄某 的住处,并伺机将麻醉饮料让狄某喝下。待狄某昏迷后,刘某当场劫得现金 100 元、索尼牌笔记本电脑 1 台(价值 12844 元) 、诺基亚牌 8250 型手机 1 部(价值 813 元) ,并逃离现场。此案中,虽然刘某是以合法方式进入狄某住所,但刘某入 夏强. 抢劫罪三题探微j. 当代法学, 2001, (4): 49. 12 户的目的不纯,是想麻倒狄某后劫取财物。其入户手段具有欺骗性,入户目的具 有非法性,其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 另外,笔者想强调的是,分析行为人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还应考虑行为人对 “户”的认识意识。换句话讲,即使行为人入户主观上是为了实施抢劫等犯罪, 但认定“非法入户”还应以行为人明知进入的场所系“户”为前提,即行为人对 “户”必须具有故意概念上的“明知” 。如果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选择 某个场所入内实施抢劫,其主观上并未意识到该场所系“户” ,而确信此处不是 “户” ,对此应否以入户抢劫论呢?笔者认为,若以“入户抢劫”处罚,明显违背 了刑法主客观一致的原则,也失去了刑法将“入户抢劫”列为加重情节的刑罚意 义。例如,甲、乙两人均为中学生,因经济窘迫预谋实施抢劫,但为了得手容易, 甲、乙商议“不能抢劫居民楼” ,只能抢劫学生宿舍。某日晚,两人携带匕首、绳 子、手电筒等作案工具窜至某中学 1 号学生宿舍二楼,连续对 201、202 和 203 房 以暴力、胁迫的方法实施抢劫,共劫得现金 180 元、旅游鞋 1 双。下楼欲逃离现 场时,甲发现一楼的 103 室阳台上晾的衣服质量较好,便对乙说: “这个寝室的学 生蛮有钱的,我们干脆进去一趟! ”于是两人闯入 103 室,发现该室系一对新婚青 年教师的宿舍,赶忙退出逃跑。该案中,甲、乙两人闯入青年教师居家生活的宿 舍是否成立“入户抢劫”?审理中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两行为人主观上是 为实施抢劫,客观上进入了“户” ,无疑属于“入户抢劫” ;另一种意见认为,甲、 乙两人的行为不能评价为“入户抢劫” ,因为其主观上存在选择非“户”实施抢劫 的特定意图,即行为人主观上虽有抢劫的故意,但没有“入户”抢劫的故意。行 为人虽以抢劫的目的进入了“户” ,但根据案件各种主、客观因素反映,行为人主 观上是排斥抢劫“户”的。且行为人发现该场所是“户”时,自动退出放弃了抢 劫的行为。由此可见,行为人没有抢劫“户”的心态。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根 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在认定“入户抢劫”时,除了要求有入户抢劫的犯罪行 为以外,还应当要求行为人有“入户抢劫”的故意。而“入户抢劫”的故意包含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因素,即行为主观上应当明知自己是进入“户”内实施 抢劫;二是意志因素,即行为对入户抢劫持追求或者放任的心态。二者共同构成 了“入户抢劫”故意内容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 因此,行为人如果在实施抢劫行为时,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进入“户”内抢劫, 或者对进入“户”内抢劫主观上持排斥心态,则因行为人主观上缺乏“入户抢劫” 的认识因素或意志因素,其抢劫行为不能成立“入户抢劫” 。 2、行为人的抢劫等犯意应形成于入户之前或入户之时 也就是说,抢劫行为发生在户内,并不一定就是“入户抢劫” 。 “入户抢劫” 肖中华.“”入户抢劫 主观评价的内容eb/ o l. 刑事审判网, ht t p: / / w w w . goj udge. net / a rt i cl e/ show a rt i l cl e. asp?articleid=1441 13 不等于“在户内抢劫” 。 “入户抢劫”强调行为人萌生抢劫他人财物等犯罪故意在 先,继而为使犯罪目的得逞而闯入他人家中实施抢劫。只有这样,才符合犯罪主 观与客观要件相统一的原则。如果行为人基于某种合法、正当的理由进入他人住 所,临时起意实施抢劫,则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只能以一般抢劫定罪量刑。 入户前无非法目的,入户后才形成或者产生抢劫犯意的,其实质是“在户抢劫” , 它与“入户抢劫”有着明显区别。但也有观点认为,入户后临时起意进行抢劫的, 同样严重破坏了被害人对家的安全感,其社会危害性不比“为抢劫而入户”的小, 因此要对“入户”作广义理解,将“在户抢劫”涵扩在内。 这种观点听起来好似 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它明显将刑法上的“入户抢劫”作了“在户抢劫” 的扩大解释,违反了刑法限制解释的原则。而且, “在户抢劫”与“入户抢劫”的 社会危害性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第一, “入户抢劫”侵犯了公民的住宅安全, 但 “在户抢劫” 没有此重危害性。 “在户抢劫” 的情形中, 行为人进入被害人的 “户” 是经过被害人同意的,行为人完全认识到自己进入他人住宅是不违背被害人意愿 的,在主观上也没有侵犯被害人住宅权的故意。即“在户抢劫”缺乏“入户抢劫” 三重客体中“侵犯住宅权”这一客体,所以在量刑时不应加重刑罚。第二, “临时 起意”犯罪的主观恶意、社会危害性较“有预谋”的犯罪要轻,处罚亦应相对从 轻、减轻,这在刑法理论界和实践中已达成共识。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笔者拟 援引“临时起意”犯罪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激情杀人”加以分析。所谓激情杀 人,是指杀人者出于一时愤怒或情绪失控,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非法剥夺他人生 命权的犯罪行为。正由于激情杀人系临时起意,并非事先筹划和周密考虑的谋杀, 所以美国多数州的刑事判定法中将此类杀人罪划归为二级谋杀罪,对其最重的刑 罚是终身监禁而不能适用死刑。这是外国法在刑事立法技术上的细致,使得区分 “预谋”犯罪与“临时起意”犯罪成为可能,并在实践中显示出该刑法理论极大 的社会价值,其积极的意义已经为我国刑事立法所借鉴。 因此,将合法入户后临 时起意进行的抢劫行为排除在“入户抢劫”之外,符合我国刑法的立法意图与罪 责刑相适应原则。 对此,我们不妨举例说明:甲至朋友乙家中,向乙借款未果,心生恶念,乘 乙不备之机,抓住乙将其头部撞击地面,致乙晕倒(但未致乙轻微伤以上伤情) , 后在室内劫得现金数千元及手机等物。本案中,甲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