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有关规定,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 中,部分共犯人在自动放弃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同时,还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 发生。有效性是认定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刚性标准。但在刑法学界,对于部分 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存在很多争议,这表明有效性作为刚性的认定标准是 有缺陷的。在共同犯罪中,有效性强调部分共犯人要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防止 犯罪结果发生,这不但忽视了部分共犯人脱离共犯关系的行为、做出真挚努力的 行为对犯罪中止的意义,也不利于我国刑法实现预防犯罪的根本目的。 认定标准的缺陷导致在责任追究上存在不足。认定标准以及责任追究的不科 学,主要是因为立法上对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这个问题规定不明确,没有对犯罪 中止的立法理由进行深入审视,致使现行的对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认定及其责 任追究与犯罪中止的立法精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应该在对脱离共犯关系理论进行正确理解 的基础上,在我国立法中体现其本质特征,以“脱离共犯关系”作为认定部分共 犯人犯罪中止的标准,将在共同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作 出了真挚努力去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却由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而没能成功的 部分共犯人认定为犯罪中止,并以中止犯的处罚原则来进行责任追究。 关键词: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 认定; 责任追究; 立法完善 ii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me related regulations in our present criminal law,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of partial accomplice mea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joint offense,the partial accomplice will voluntarily give up their criminal acts,and meanwhile,they will als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riminal results. the effectiveness is an rigidity standard of determining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of partial accomplice.but in the theory circles,there are still existing some disputes about the determining standard for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of partial accomplice, this indicates that such determining standard has some defects.in the process of joint offense,the effectiveness emphasizes that if the partial accomplice wants to hold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he must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riminal results,but such emphasis will ignore the behaviors of partial accomplice breaking away from the accomplice relationship,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aking sincere and diligent behaviors for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and is also adverse to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realising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in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the defects mentioned above can cause some insufficiency existing in the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the determining standard and the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are unscientific.it is mainly because in the legislation,the issue towards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of partial accomplice is not clear,and the survey about legislation reasons towrds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hasnt been carried out thoroughly and carefully,thus it causes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present determination for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of partial accomplice and the legislation spirits of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and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therefore,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breaking away from the accomplice relationship,taking“breaking way from the accomplice relationship”as the determining standard for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of partial accomplice,holding that if the criminal,who has taken the sincere and diligent behavior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riminal results but fail because some uncontrollable factors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joint offense,is determinned as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and the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punishment principles suited for the discontinued criminal. key words: the discontinuance of crime of partial accomplice; determine;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the perfection of legislatio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在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都是既古老又新鲜的论题。前者属于故 意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现行刑法中有 5 个条文(第 25 条第 29 条)对其进行 了界定,并且规定了共犯人的分类和各自的刑事责任;后者属于犯罪过程中的停 止形态,刑法第 24 条规定了犯罪中止的定义、成立条件以及处罚原则。由此可以 看出,我国现行刑法对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是有明确规定的。同时,我国刑法学 界对于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相关的著述。 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科学认识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颇有价值,但是他们对将两 者结合起来的部分共犯人 犯罪中止问题,研究得尚不够深入。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部分共犯人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时间性、自动性 和有效性这三个条件。一般情况下,用这三个标准来认定部分共犯人的中止是没 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共同犯罪中会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形,即部分共犯人在自动 放弃犯罪行为的同时,尽全力阻止其他共犯人继续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虽然通过了真挚努力,但却因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而失败。这种情况如果用以上 三个标准来进行认定的话,是不能够成立犯罪中止的,因为缺乏有效性这个刚性 标准。然而,从应然的角度来说,将这种情形排除出犯罪中止的范围之外显然与 立法上设立犯罪中止的目的不符。因此,有效性是否可以作为认定部分共犯人犯 罪中止的刚性标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这些刑法研习者的重视。 现行刑法给予部分共犯人的关注不够,致使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认定及其 责任追究与犯罪中止的立法目的之间出现偏差。鉴于以上情况的存在,本文立足 于现行刑法关于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的有关规定及理论,试从部分共犯人犯罪中 止的概念、认定及其责任追究、立法完善等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探讨,以期对我国 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孔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 因此,研究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问题,就不能不从界定共同犯罪与共同犯 罪人这两个概念开始,因为此二者是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及其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概念上来说,共同犯罪与 共同犯罪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换言之,这两个概念虽有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共同犯罪指的是一种犯罪 形态,而共同犯罪人则是构成这个犯罪形态的主体,并且,这个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同时,还有一个“共犯”的概念。日本刑法中通常将共同犯罪称为共犯,笔者认为 这种简称没有问题,但这种简化也应该只是针对共同犯罪而言,与共同犯罪人这个名称不能相互替代。可是 在某些理论研究或司法实践的场合,共犯有时是对共同犯罪的简称,有时是指全体参与犯罪的人,有时又是 指共同犯罪人中除了实行犯之外的帮助犯和教唆犯,概念十分混乱。因此,笔者认为,虽说共同犯罪与共犯 可以交换使用,但共同犯罪人与两者有明显区别,不能够混淆。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可以将共同犯罪人称为 “共犯人”或“共犯者” ,但却不能用“共犯”来代替。因此,在本文中,共同犯罪人皆用“共犯人”这个简 称来取代。 (引用的部分除外) 2 第一章 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概念 1.1 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定义 我国刑法第 25 条对于什么是共同犯罪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共同犯罪是指二 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首先,共同犯罪是共同故意犯罪, 而不包括国外刑法所规定的共同过失犯罪; 其次,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具有共 同性,犯罪人的增加使其理所当然比单独犯罪更为复杂。共同犯罪具有单独犯罪 所不具有的特点, “即可能存在着各个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分工和参与程 度的不同,从而使各自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各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同, 因而产生刑事责任分担的问题。 ” 这也就是说,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是有很大区 别的。诚然,在社会生活中,单个人实施故意犯罪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是,共同 犯罪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而且往往比单个人实施故意犯罪存在更多错综繁杂的问 题,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个以上的人,一个人不可能存在共犯问题,那么,就 有全体共犯人和部分共犯人之分。全体共犯人是指参与共同犯罪行为的全部的人, 部分共犯人则是指参与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人或一部分人。 而共犯人犯罪中止则相 应地可分为全体共犯人的中止和部分共犯人的中止。我国刑法第 24 条对犯罪中止 做出了以下规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 生的,是犯罪中止。 ”根据这一规定和我国刑法中关于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理论, 犯罪中止应该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其犯罪行为,或者自 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应当具备时间性、自动性 和有效性三个条件。时间性是指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从犯罪预备到犯罪结果发生 之前的整个过程中,也就是说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犯罪结果发生前这三个阶 段都有可能出现中止的情况;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在确信能够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 况下,基于本人的意志决定而停止犯罪行为,或者主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有 效性则是指犯罪人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 果的发生。 有学者提出彻底性在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这种类型中也应该是必 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以犯罪人之间心理联系的状态为基础 进行分类的话,可分为共同故意犯、共同过失犯、共同过失犯与故意过失混合共同犯。参见(童德华.规范刑 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77) 赵秉志.刑法新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37 这里所提到的共同犯罪行为, 采用(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 (上册)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32) 的认定, “是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并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活动整体。每 个行为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有机体的一部分。在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危害结果之 间具有因果关系。 ”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64474 3 须具备的特征, 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彻底性是一个相当难以把握的认定 条件,而且其也只是一个相对的量,因为彻底放弃犯罪只能是一个短暂的考察, 要求行为人在以后任何时候都放弃犯罪是不现实的,这种要求能否实现也无法得 知。所以从司法实务的角度来说,彻底性很难作为一个明确的认定犯罪中止的标 准。且彻底性其实也可反映在自动性中,因为自动性的认定其实就包括对犯罪动 机的考察,而对犯罪动机的考察则必定会涉及到彻底性。 根据现行的关于犯罪中止的立法,部分共犯人要成立犯罪中止,时间性、自 动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条件都是必须具备的。即在通常情形下,部分共犯人犯罪中 止首先必须是发生在共同犯罪发展的过程中,即要符合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 其次,部分共犯人的停止犯罪的行为必须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作出的,即要符合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最后,部分共犯人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即要符合犯 罪中止的有效性条件。 通常情形可能包括以下两种:第一,部分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自动放弃了自 己的犯罪行为,同时劝说其他共犯人也放弃犯罪,并且劝说成功,整个共同犯罪 行为没有继续下去,犯罪结果没有发生。那么,全体共犯人都是犯罪中止,这部 分劝说的共犯人自然也是犯罪中止;第二,自动放弃了自己犯罪行为的共犯人, 对其他共犯人的劝说无效,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被这部分共犯 人所放弃的犯罪行为是达到犯罪结果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结果 没有发生。那么,这部分共犯人是犯罪中止。有学者认为还存在第三种情形,即 “如果自动放弃犯罪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达到犯罪结果不可缺少的部分, 他在自动放弃犯罪的同时劝说其他共同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其他人虽然不同意, 但此时也已无法达到犯罪既遂的状态,则自动放弃犯罪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成立 犯罪中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则构成犯罪未遂。 ” 笔者认为,这种情形和第 二种情形在部分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将之进行区分似 乎意义不大。 立足于现有的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的定义,通过分析认定部分共犯人成立犯 罪中止的可能情形,可以得出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定义,就是指在共同犯罪过 程中,部分共犯人在自动放弃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同时,还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 的发生。 对于自动放弃自身犯罪行为的这部分共犯人来说,以上的可能情形是法定成 立犯罪中止的情形。然而,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形,依照我国的现行刑事立法,是 赵秉志.刑法新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32 很显然,考察犯罪人的动机时,就会考察犯罪人停止犯罪是否存在其他的意图,是否是为了以放弃犯罪来 达到其他犯罪或再次犯罪的目的。通过这种考察,实际就间接地表明犯罪人是否为彻底的放弃犯罪。 吴峻.犯罪中止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1997:108 区分的意义是针对那部分没有听从劝告的共犯人,因为在前一种情形下,这部分共犯人没有意识到犯罪结 果不会发生,因此继续进行犯罪;而另一种情形下,这部分共犯人已经意识到犯罪结果不会发生,属于无可 奈何得停止犯罪。两者相比较,在意识上有些许不同,但意志上并无区别。 4 不能够成立犯罪中止的。即一部分共犯人自动放弃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同时这部 分共犯人承担的犯罪行为不是犯罪结果发生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其他共犯人不 愿意放弃犯罪行为的情况下,这部分共犯人做出了真挚的努力,竭尽全力去防止 犯罪结果的发生,可是由于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犯罪结果最终还是发生了。虽 然时间性和自动性的条件都具备了,但由于缺乏有效性,因此这部分共犯人不是 犯罪中止。在笔者看来,对于共同犯罪这种复杂的犯罪形态,将有效性作为认定 部分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所必须具备的要件,是忽视了共同犯罪中不同共犯人相 对的独立性,对有不同地位和作用的共犯人提出了本质相同的期待,机械理解共 犯人之间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使部分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过于 严格,进一步导致鼓励中止、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与犯罪 中止的立法理由有所背离。因此,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固然是犯罪中止,但 是,对于共同犯罪中的类似于前面提到的那种特殊情形来说,将有效性作为一种 刚性的认定犯罪中止的标准,而将其排除在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范围之外有欠 妥当。 1.2 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分类 我国将共犯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以共 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分类标准,同时也照顾到共同犯罪人的分工 情况。特别是刑法条文另外划分出教唆犯这一类,有利于正确地定罪;而且该条 文明确规定,对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样就将教唆 犯这一分类,纳入了以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分类标准的分类体系中,从而 获得了分类的统一性。 ” 根据现行刑法对共犯人的分类和笔者对部分共犯人犯罪 中止做出的定义,可以分析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在每种类型中的具体成立条件。 1.2.1 主犯的犯罪中止 由于主犯有组织犯与主要实行犯之分,相应的,主犯的犯罪中止就包括组织 犯的犯罪中止和主要实行犯的犯罪中止。 组织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他们建立、领 导犯罪集团,策划发展集团成员,带头制定犯罪计划,组织实施犯罪活动。整个 犯罪行为就是围绕组织犯而展开的。因此,组织犯的犯罪中止,不仅仅是自己要 自动放弃组织、策划、指挥等犯罪行为,而且在其组织、策划、指挥行为与其他 共犯人的犯罪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的情况下,还要阻止其他共犯人的犯罪行为, 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具体而言,组织犯的犯罪中止,不仅包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39 由于时间性和自动性在每种类型中基本都是一致的含义,并没有多大的具体区别,主要是有效性的具体认 定。因此,此处的具体条件以有效性为主来进行分析。 5 括对自身犯罪行为的自动放弃,也包括使其他共犯人自动放弃犯罪行为。而如果 部分共犯人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其他的共犯人并没有放弃,那么,这部分共犯 人要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消除自己以前的组织、策划、指挥等行为的影响,同 时作出真挚努力,竭尽所能采取措施,阻止犯罪活动继续进行,防止犯罪结果的 发生。 主要实行犯是在共同犯罪中直接实施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其行为一旦 成功,就会形成犯罪结果发生的原因。而且其行为会给其他共犯人在心理上造成 一种类似于“榜样”的影响。主要实行犯的犯罪中止,是在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客观上造成犯罪结果不会发生的前提下,消除自己对其他共犯人在心理上的影响, 在主观上打消其他人的犯罪念头,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如果主要实行犯 在客观上消除了犯罪结果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观上消除了对其他共犯人的影响, 就应该认定为犯罪中止。由于主要实行犯的行为是形成犯罪结果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只要主要实行犯中止了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就不会发生。 1.2.2 从犯的犯罪中止 由于从犯有次要的实行犯与帮助犯之分,因此相应的,从犯的犯罪中止就包 括次要实行犯的犯罪中止和帮助犯的犯罪中止。 次要实行犯虽然直接实行共同犯罪的犯罪行为,但是在整个犯罪活动中所起 的作用比较小,犯罪情节也比较轻,因此对其成立中止的要求不能与主犯等同。 次要实行犯的犯罪中止,应该是在自动放弃自己所承担的那部分犯罪行为的前提 下,消除自己参与到共同犯罪的这个行为对其他共犯人的影响,不能仅仅只是悄 悄撤走,必须要有积极的行为来使犯罪结果不会发生。这里的消除影响可以是多 方面的,既可以是消除自己的行为给其他共犯人的心理造成鼓励犯罪、坚定犯罪 决心的影响,也可以是消除自己的行为使整个共同犯罪行为可以“更快更好”地 完成的影响。总之, “无论是哪种影响,只要其能够促成犯罪结果的发生就应该消 除” 。也就是说,对于次要实行犯,当他的行为对其他共犯人没有造成影响时, 那么只要他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就能够成立犯罪中止;当他的行为对其他共犯 人造成影响时,那么在自动放弃自身犯罪行为的同时,他还要尽最大努力去消除 这种影响,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帮助犯是针对实行犯而言的,其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活动,而是在犯罪过程 中做一些协助的工作,为犯罪行为提供方便、创造有利条件、排除障碍等等。比 如跟踪被害人来掌握行踪、提供犯罪地点和路线的资料、对犯罪时间和方法提出 建议、为其他共犯人准备犯罪工具等能够促成犯罪结果实现的行为。因为帮助的 行为有很多种,所以帮助犯要成立犯罪中止,就要根据不同的帮助行为来具体分 析。在帮助犯的帮助行为还没有被利用的时候,只要放弃了帮助意图,阻止帮助 吴峻.犯罪中止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1997:114 6 行为被利用就应该可以成立中止。比如掌握了行踪或作案的重要资料,但出于自 己的意愿谎称没有掌握或将资料毁掉,使其他共犯人不能利用自己的帮助行为, 这种情况成立中止。而在帮助行为已经被利用以后,则帮助犯要成立中止必须及 时有效地撤回其帮助。比如将准备的犯罪工具交给了其他共犯人,那么,帮助犯 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要拿回工具,而且在得知自己的工具不是其他共犯人所需 的唯一工具的场合,即意识到其他共犯人还有可能利用其他工具继续之前计划好 的犯罪行为时,帮助犯还要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才能够成立中止。而我国有的学者 认为只要阻止其他共犯人利用本人所创造的条件去实行犯罪就能够成立中止, 笔 者认为不妥。因为在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中,帮助犯应该已经知晓其他共犯人要 利用自己的帮助行为去进行怎样的犯罪活动,如果自己准备的工具是致使犯罪活 动能够成功的唯一工具,那么撤回工具的行为就会使犯罪结果不会发生,成立中 止并无问题。但如果不是唯一工具,还有其他工具可以利用,帮助犯在知道这种 情况后,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能力范围内,如果还仅仅只是阻止其他共犯人利用本 人所创造的条件去犯罪,而不再以其他可行的手段去阻止犯罪行为的进行或犯罪 结果的发生,则这种情况显然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1.2.3 胁从犯的犯罪中止 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虽然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主 观上是因为受他人胁迫而不得不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胁从犯是行为人由于各 种原因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强制而参与犯罪的,其身体没有受到完 全控制,行为人也没有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因此,胁从犯的犯罪中止,应该是当 被胁迫的人参与了犯罪,并在犯罪过程中实施了一定行为后,自动放弃了犯罪行 为。如果行为对促成犯罪结果的发生有影响,那么被胁迫的人就应该竭尽全力消 除这种影响,才能成立犯罪中止。如果被胁迫的人的行为对结果的发生没有产生 影响,那么只要其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就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1.2.4 教唆犯的犯罪中止 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即用劝说、授意、怂恿、利诱、收买、威胁 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无犯罪意图,或者虽有犯罪意图但不坚定的 人,使他接受自己的犯罪意图,坚定犯罪的决心,以达到犯罪目的的行为人。教 唆犯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唆使他人犯罪,而且唆使成功的话会有危害结果发生,并 且这种危害结果是此教唆犯本来就希望出现的。因此,教唆犯具备主观方面的教 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行为这两个特征。 教唆犯的 犯罪中止,就应该在这两个特征上都有所体现。即主观上自动放弃了自己的犯罪 陈兴良.共同犯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15 吴峻.犯罪中止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1997:118 7 意图,客观上防止由于自己的教唆行为导致的犯罪结果的发生。换而言之,如果 教唆人在教唆行为实施之前就放弃了犯罪意图,那么就等于没有实施教唆行为, 从而不存在犯罪,也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产生。如果教唆人已经实施了教唆行为, 使被教唆人产生了犯意,那么教唆犯要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打消被教唆人已经 产生的犯意。如果被教唆人已经基于产生的犯意着手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教 唆人就必须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犯罪中止。 以上对每种类型的部分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的具体条件的分析,完整地说明 了前文提出的关于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定义。其中,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成 立必须要具备有效性。但是相对于前面提到的那种特殊情形,即部分共犯人,在 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的同时,尽全力阻止其他共犯人继续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的 发生,虽然通过了真挚努力,但却因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无法控制的原因而失败。 这种情形,由于不具备有效性这个刚性的认定标准,因此无法认定为犯罪中止。 笔者认为,有效性这个认定标准作为刚性标准本身的不合理性,使这种情形被排 斥在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范围之外至少会出现以下两个缺陷:一是这种排斥的 做法不符合犯罪中止的立法目的;二是无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贯彻罪刑相适应 的原则。要解决这些缺陷就必须对立法进一步完善,从而在立法上将这种情形认 定为部分共犯人的犯罪中止。 8 第二章 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认定以及责任追究 2.1 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认定 2.1.1 认定标准争议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我国现行的共犯人犯罪中止的理论主要包括简单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和复杂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 “简单共同犯罪是指在各共 同犯罪人之间没有行为上的分工,即各共同犯罪人都共同直接地实行了某一具体 的犯罪构成的行为。 ” 也可称为共同实行犯,所有的共犯人都是实行犯。 “复杂的 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有不同的分工,处于不同的地位,存在 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等不同角色。 ” 有的学者则认为复杂共同犯罪 中存在着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的分工。 对于简单共同犯罪而言,犯罪中止只存在于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所有共犯人 一致放弃犯罪行为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第二种是部分共犯人自动放弃 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对这部分共犯人适用中止;第三 种是“在强奸罪、脱逃罪等行为犯中,各实行犯的犯罪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 共同犯罪人如果有中止犯罪的意图,只需要自动放弃本人的犯罪意志和犯罪行为 即可,不以制止其他共同实行犯的犯罪行为为必需条件。 ” 对于复杂共同犯罪而 言,由于存在共犯人不同的分工,不能像简单共同犯罪那样认定中止的情况,要 根据不同类型的共犯人的分工和具体行为来认定。 以上都属于一般情况下的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认定。但是,对于某些特殊情形, 即共同犯罪中有一部分人在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的同时,积极阻止其他人继续实施 犯罪,或者做出真挚努力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最终因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而 失败。对于这部分人能否认定为犯罪中止的问题,也就是有效性是否应该成为认 定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刚性标准,这在我国刑法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这 些观点可以归纳为“客观说” 、 “主观说”和“折衷说”三种。 “客观说” 。这种观点认为犯罪中止以彻底中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 发生为必要条件,犯罪结果之所以没有发生,必须是由于其中止行为所致。如果 犯罪结果未能被阻止,或者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致,自动中止犯 罪者就不能构成犯罪中止。 反映“客观说”的另一个相似观点是“防止结果说” 。 陈兴良.共同犯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47 陈兴良.共同犯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48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95 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37 吴峻.犯罪中止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1997:109 9 该观点认为,由于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整体性特征,因此,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 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最后达到完成状态来确定。个别共犯人意图中止犯罪, 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时,迫使其他共犯人停止实施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 犯罪结果发生。倘若没有产生这种效果,共同犯罪终已完成时,个别共犯人的犯 罪中止就不能成立。 “客观说”肯定了有效性是认定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刚性 标准。 “主观说” 。这种观点认为,刑法对犯罪中止规定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是因为 中止犯的主观危险已经减少,所以共犯人中一人或者一部分人自动放弃其犯罪行 为,即使未能防止结果发生,也应依犯罪中止处理。 反映此说的一个相似观点是 “停止行为说” 。该观点认为,共同犯罪行为虽然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实际上是由 每个共犯人的独立行为组合而成的。其中个别共犯人自动停止犯罪,就与共同犯 罪完全脱离了联系,之后与其他共犯人的行为就不再有任何的关联,因此,其自 动停止犯罪就应被视为犯罪中止。换言之,共犯人只要停止自己的行为即可成立 犯罪中止,而不论共同犯罪最后发展程度如何。 “主观说”否定了有效性是认定 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刚性标准。 “折衷说” 。这是多数学者采用的观点,即既不完全以结果的未发生来认定部 分共犯人的中止,也不完全以主观的自动放弃来认定部分共犯人的中止,而是将 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具体观点: (1) “主犯例外说” 。该观点认为,除主犯外,其他共犯人中止的有效性,应 以行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为限。如果努力阻止其他共犯人继续实行犯罪,但因能 力有限而阻止无效的,仍可成立犯罪中止。 (2) “切断因果关系说” 。该观点认为,共犯人中止的有效性,应以他是否有 效地切断自己以前的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如果个别共犯人以 自己消极或积极的行为确实已切断其以前的犯罪行为同以后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 果关系,即使共同犯罪的危害结果最后由其他共犯人促成发生,亦能成立犯罪中 止。 (3) “行为解体说” 。该观点认为,判断共犯人中止有效性的标准是中止者必 须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解体。即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人之间的 共同故意联系,客观上抵消自己先前行为对共同行为所起的合力作用,使之消除 对犯罪形成既遂的原因力。 (4) “先前行为说” 。该观点认为,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 陈兴良.共同犯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8 吴峻.犯罪中止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1997:109 陈兴良.刑法疑难案例评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48 陈兴良.刑法疑难案例评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48 黄海龙.试论共犯的犯罪中止j.法学评论,1987,(1):23 陈兴良.刑法疑难案例评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49 10 他共犯人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5) “原因力标准说” 。该观点认为,让每个共犯人对共同的犯罪结果承担刑 事责任的根据,就在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引起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力。这 种原因力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通过与其他共犯人行为的密切配合 而形成的引起危害结果产生的实在可能性;二是将各个共犯人行为联成一个有机 整体的共同犯罪意志对共同犯罪行为起支配作用。共犯人中止的成立,就只能以 其停止犯罪的行为能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危害行为已经对共同犯罪行为所形成的 这种“原因力”为标准。 (6) “准中止犯说” 。该观点认为,对于单独犯来说,准中止犯是指行为人自 动中止犯罪行为,并做出了足以防止犯罪达到既遂的真诚努力。但犯罪未能达到 既遂并非由于行为人的努力,或者行为人的行为从性质上根本不可能达到既遂。 但行为人并不知情,而做出了足以防止其主观认定的犯罪达到既遂的真诚努力时, 刑法对其予以与中止犯等同的评价。在共同犯罪中,准中止犯制度同样适用。例 如,在共同实行犯中,其中部分行为人放弃犯罪行为,并采取积极措施以防止犯 罪即遂的结果发生,但犯罪结果的未发生并非因其积极行为造成,而是因为被害 人或第三人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的共犯人应构成准中止犯,以 中止犯论处,而其他共犯人只能构成犯罪未遂。 (7) “脱离共犯关系说” 。该观点认为,传统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存在以下三个 问题:第一是过分强调共同犯罪的整体性。认为只要整个犯罪行为达到了既遂, 那么其中就不可能存在其他的犯罪停止形态。这样就突出了共同犯罪中“罪”的 形态一致性,却忽视了不同共犯人行为的多样性。第二是过分强调共犯人的从属 性。实行犯一旦既遂,那么从属的教唆犯或者从犯也就既遂了,这样会忽视不同 共犯人的独立性。第三是没有充分考虑教唆犯和从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他们成立中止的条件提出了超出他们能力的要求。即一律要求他们自动阻止 其他人继续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是不科学的。基于以上三点, 该说提出引入日本的脱离共犯关系理论。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立足于 因果关系论。认为共同犯罪是行为人共同对犯罪发生具有因果性的犯罪。尽管各 个共犯人对于犯罪的原因力各不相同,但是都对犯罪的发生具有物理的或者心理 的因果性。二是共犯关系的脱离,指的是行为人脱离了他原先与其他共犯人构建 的共同犯罪关系,断绝了与犯罪的物理的、心理的联系。如果行为人脱离了这种 共犯关系并且断绝了与犯罪的物理的、心理的联系,则行为人对于断绝之后的其 他犯罪行为就不应当承担责任。三是脱离共犯关系的情况下要成立犯罪中止,必 刘志伟.共同犯罪中止的有效性j.刑事法学,2000,(6):44 陈兴良.刑法疑难案例评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51 赵秉志.当代刑法理论探索(卷二) :犯罪总论问题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71483 11 须这种共犯关系的脱离是由行为人任意做出的,具有任意性。 “折衷说”的各种观点既没有将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作为认定部分共犯人 犯罪中止的必备标准,也没有完全无视有效性的存在,而是对怎样才是有效提出 了不同的看法。 2.1.2 认定标准评析 对于上述认定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各种观点,有学者立足于共犯脱离理论, 指出“客观说”在主张的共犯人犯罪中止中并没有包含共犯脱离的涵义,实际上 是否定了共犯关系脱离的成立。而“主观说” 、 “主犯例外说” 、 “切断因果关系说” 和“行为解体说”则并没有恪守理论上的一致性,把单独犯和共犯人的中止作了 不同的理解。名义上是维护了共犯人中止,实际上是否定了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这种不一致理解否定了在共犯人犯罪中止中容纳共犯脱离的内容。 然而,笔者认 为,这四种观点其实都带有脱离共犯关系的思想。 “主观说”偏向于心理上与共犯 关系的脱离; “主犯例外说”偏向于除主犯外的其他共犯人脱离共犯关系的行为; “切断因果关系说”和“行为解体说”其实都是立足于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之间 的因果关系来谈的,只是表达上的不同,而因果关系恰恰是共犯脱离成立的基点。 因此对于这些观点来说,其缺陷不在于“严重限制了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共犯关 系脱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损害了共犯脱离在我国刑法中的独立价值,同时也损 害了我国刑法中犯罪中止理论的统一性,破坏了我国刑法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 而是在于以下的具体原因。 “客观说”把认定中止的标准将共同犯罪和单独犯罪作了一致的解释。有学 者认为这是在犯罪论中坚持了犯罪中止标准的统一性,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笔 者认为,为了维护所谓的统一性而无视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别,将犯罪中止在两者 中明显不同的成立标准混为一谈,这是对有效性一种机械而绝对的理解,而这正 是此种观点不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理由就是:尽管共同犯罪行为是一个有机联 系的整体,但这种有机联系在共同犯罪内部则表现为各个共犯人行为的互相利用、 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某个共犯人出于中止的意图停止犯罪,并有效 地阻止了其他共犯人利用其之前的行为继续实施犯罪,则无疑使这种关系中断或 者消除,也就避免了该共犯人之前的行为继续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其停止犯 罪的行为应视为犯罪中止。并非共犯人要与单独犯一样,即行为一经形成,某个 共犯人要中止犯罪不仅一定要阻止住其他共犯人利用其之前的行为继续实施犯 罪,而且也一定要阻止住其他共犯人在没有利用其之前的行为却仍然继续实施犯 袁彬、冯景旭.论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其完善j.法律适用,2004,(3):49 张忠斌,赵慧.论共犯关系(c).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 8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6 张忠斌,赵慧.论共犯关系(c).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 8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7 张忠斌,赵慧.论共犯关系(c).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 8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7 12 罪时才成立犯罪中止。 “客观说”从客观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偏概全,仅仅只以犯 罪结果的未发生(有效性)来认定犯罪中止,这不恰当地缩小了共同犯罪中成立 犯罪中止条件的范围,极有可能背离设置犯罪中止的价值所在。 就“主观说”而言,该说从主观主义的角度出发,走到了与“客观说”完全 相反的另一面。认为共同犯罪是各个共犯人行为的简单相加,忽视了其中的有机 联系,无限放大了各个共犯人的独立性,因此不能认为其中某个共犯人只要消极 停止犯罪就可使自己脱离共同犯罪而成立犯罪中止。完全抛弃有效性这个认定标 准,这样会人为扩大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条件的范围。 “折衷说”看到了将客观和主观完全割裂开来进行认定的不科学状况。因此, 持“折衷说”观点的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对有效性的理解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中的某些具体观点却都或多或少有着缺陷。 “主犯例外说”认识到了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个共犯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其成立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条件也应有差异。但很明显,只提出非主犯成立中止的 有效性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主犯也存在很复杂的情况,把主犯一概排除出共 犯人中止的范围之外是不合适的,而且对于非主犯成立中止的认定标准,显然也 太过于笼统。 “切断因果关系说”和“行为解体说”很能够体现共犯脱离理论的内容,但 与这个系统理论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两者的立足点其实都是因果关系,但由于对 因果关系的不同理解而造成了表述上的不同。而且“行为解体说”虽然想到要综 合行为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情况,但就怎样将主观上的“切断”与客观上的“抵 消”相联系起来却没有详细阐述,这其实是模糊了此观点中“解体”这个最重要 的概念。而且,这两个观点都未能明确反映出中止者有效地防止危害结果发生而 成立犯罪中止的情况,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有效性是传统理论中成立犯罪中止的 重要条件之一,不能不把它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 “先前行为说”其实与单独犯成立犯罪中止的标准十分相似,都要求防止犯 罪结果的发生,是肯定有效性的存在的。并且加入了“先前行为”这样一个概念, 体现出了因果关系的理论。但是共同犯罪行为之中有着非常复杂的互相利用、互 相依赖的内在联系,那么“先前行为”应该怎样界定才算合适,是直接的前一个 行为,还是包括之前的所有行为。这个观点中的此概念不太清晰,忽视了共同犯 罪中每个共犯人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而且不同的共犯人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地 位,这也会使不同的共犯人对“先前行为”产生不同的理解。这种忽视造成了此 观点的不完整。 “原因力标准说”在结合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还给“原因力” 的界定提出了一个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