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t i e 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盘蚤 日 导师签名 期:兰! 竺:墨:奎 日期: 论梢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 e 处遇 中文摘舞 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 中文摘要 关于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以及精神障碍者被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后该如何对其处遇都是目前困扰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难题。本 文结合中外刑法理论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及其本质,以及刑事责任能力 的地位等基础理论问题做一梳理,论述了我国刑法规定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 判断标准、刑事责任能力的等级划分以及对我国刑法规定的强制医疗存在的问题做了 比较分析,将我国刑法1 8 条的四款规定贯穿其中。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刑事责任能 力是犯罪能力和责任承担能力的统一,既是犯罪主体要素又是刑事责任承担条件;建 议将我国刑法第1 8 条规定的“精神病人 这一称谓修改为“精神障碍者”;我国刑法 第1 8 条第2 款关于间歇性精神病人的规定没有必要,宜予以删除;我国刑法中规定 的强制医疗应当予以完善,健全强制医疗制度。 关键词: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处遇;强制医疗 作者:张青 指导教师:李晓明 教授 o nt h em e n t a ld i s o r d e r s c r i m i n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t r e a t m e n t a bs t r a c t h o wt od e a lw i t hm e n t a ld i s o r d e r sw h ow e r ej u d g e dt ob en o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 rl i m i t e d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i sat r o u b l ef o rt h e o r i s t sa n d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 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c r i m i n a ll a wt h e o r y ,t h ep a p e rd i s c o u r s e s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o ft h e m e n t a ld i s o r d e r s 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c o n c l u d i n gc o n c e p t ,n a t u r ea n dp o s i t i o n t h e nt h e p a p e ra l s od i s c o u r s e s t h ej u d g m e n ts t a n d a r d a n d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m e n t a l d i s o r d e r s c r i m i n a l 此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nm a k i n g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nt h ep r o b l e mo f c o m p u l s o r ym e d i c a ls y s t e m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i st h eu n i t yo f c r i m i n a lc a p a c i t ya n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t ot h ea f f o r d a b i l i t y , t h eu n i t yo fe l e m e n to fc r i m i n a l s u b j e c ta n df a c t o ro f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p r o p o s i n gm o d i f y i n gt h et e r mo f 。m e n t a l p a t i e n t ”i n t o ”m e n t a ld i s o r d e r s t h e r ei sn on e e dt op r o v i d ei n t e r m i t t e n tm e n t a lp a t i e n ti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a g r a p ho fe i g h t e e n t ha r t i c l eo fc r i m i n a lc o d e t h ec o m p u l s o r ym e d i c a l s y s t e mo fc r i m i n a lc o d es h o u l d b ei m p r o v e d k e yw o r d s :m e n t a ld i s o r d e r s ;c r i m i n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c o m p u l s o r ym e d i c a ls y s t e m ;t r e a t m e n t w r i t t e n b y :z h a n gq i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l ix i a o m i n g 目录 弓l言1 l置1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2 ( 一)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及其本质2 l 、近现代西方学者的观点2 2 、我国学者的争论3 3 、本质双重性的论证5 ( 二) 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6 l 、国外责任前提说与责任要素说之争7 2 、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之争8 3 、双重定位的论证9 二、我国刑法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1 2 ( 一) 我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1 2 l 、以精神障碍为基础的生物学标准】2 2 、以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为基础的心理学标准:1 4 ( 二) 我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等级划分1 5 l 、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1 5 2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1 6 3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1 7 ( 三) 我国刑法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1 7 l 、刑法上“精神病人 的概念及范围1 7 2 、刑法第1 8 条第2 款的存废与否。2 l 3 、酣酒者的刑事责任能力2 2 三、精神障碍者实施危害行为的处遇2 6 ( 一) 国外精神障碍者处遇措施的借鉴2 7 l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之医疗性强制措施2 7 2 、德国刑法典之收容于精神病院2 8 ( 二) 我国强制医疗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 8 l 、强制医疗的性质不清2 9 2 、强制医疗的法定化不足一3 0 3 、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范围狭窄3 l 4 、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模糊不清3 2 5 、强制医疗决定机关规定不一3 3 6 、家属或监护人看管和医疗的现状蜞忧3 4 ( 三) 我国精神障碍者处遇措施的完善3 5 l 、适用条件的完善3 5 2 、适用对象的增加:3 6 3 、决定机关的明确。3 8 4 、期限的不定期性。3 8 结语4 0 主要参考文献4 l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 5 到c 谢一4 6 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j e 处遇 引育 引言 据2 0 1 0 年5 月的统计资料,我国的精神病患者已超l 亿,1 6 0 0 力重症患者监护 不力。其中,有暴力倾向的占1 至2 。据悉,我国每年由精神病人引发的刑事案 件,达万起以上。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精神病患发案率更是呈上升之势。有关法 律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的刑事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 1 ,平均每名被监管的 精神病患者杀1 8 5 人,最多的杀死7 人。o 随着关于精神障碍者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 报端,对于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问题的关注也持续升温,今年精神 卫生法( 草案) 的出台以及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章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 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作出规定,可见立法者对该问题的重视。 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关系着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刑事责任的承担。达到 一定年龄并且精神健全的人,由于其知识和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其刑事责 任能力就开始具备,并以达到成年年龄为其刑事责任能力完备的标志。但是,如果存 在精神障碍,就可能影响其刑事责任能力,而使刑事责任能力减弱甚至不具备,从而 使其因实施危害社会行为而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精神障碍者作为 刑法上规定的特殊犯罪主体,其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不仅仅是刑法学上的问题,还涉 及到司法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学科,所以问题尤显复杂。关于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 能力问题以及精神障碍者被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后该如何对 其处遇都是目前困扰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难题。 各国刑法一般都对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做出了特殊规定,我国刑法第 1 8 条分列四款规定了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 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后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 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必要的时候,由政府进行强制医疗;间 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j 下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 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 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文试图在对刑事责任能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梳理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法1 8 条的规定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问题进行探讨。 小陈洋伟l 研究姓示我国精神,i j ;忠当超l 亿霞症人数逾1 6 0 0 万 h t t p :w w w c h i n a n e w s c o m 2 0 1 0 年5 ,丁2 9 i i 访闯 曲李东红l 精神i j j 忠肯j 墨塍伤人如何盼管陷入两难困境 h t t p :n c w s s i n a c o m c n 2 0 1 0 年4 门2 3i i 访问 1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处遇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 一)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及其本质 刑事责任能力作为刑法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世界各国刑法典中都有所 体现,但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具体定义,各国刑法却没有进行正面而具体的规定,只 是从反面对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和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做出免除或减轻处罚的规定。因 而古今中外的学者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定义分歧很大。正确把握刑事责任能力的本 质,是j 下确地认识和表述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前提。因而本文在论述刑事责任能力 的概念之前,先对学界关于刑事责任能力本质的观点做一梳理。 1 、近现代西方学者的观点 近现代西方刑法学者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的论述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 1 ) 犯罪能力说。这是主张道义责任论的刑事古典学派所提倡的观点。刑事古 典学派主张意志自由论,认为,凡是人在达到一定年龄时除精神上有异状者( 疯癫、 白痴、喑哑者) 与精神未充分发达者外,任何人都有为善避恶的自由意思。行为人 出于自由意思而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就应当负道义上的责任,因此,责任能 力乃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即自由意思决定能力。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实施 犯罪,因此刑事责任能力可以称为构成犯罪的能力或犯罪能力。按照犯罪能力说,无 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构成刑法上的犯罪。 ( 2 ) 刑罚适应能力说。这种观点由倡导社会责任论的刑事社会学派所主张。刑 事社会学派主张意志必至论或决定论,其反对古典学派主张意志自由的观点,主张世 界上任何事物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犯罪现象也不例外,g 与犯罪人的自由意志没有 任何关系。因而主张犯罪人之所以要承担刑事责任,不是由于道义上对他应加以谴责, 而是为了防卫社会的需要。 从防卫社会的角度来说,是否区分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和 啦趑秉志主编:当代刑法学) 。中困政法人学:i 版 l :2 0 0 9 年版,第页 4 马克i i j 土编:近代删法学说史 中固人民公安人学j l ;版+ i :2 0 0 8 年版,第5 0 页 。韩忠漠苫:刑法燎理 北京人学j i :版钆2 0 0 9 年版,第1 7 3 负。 小马克只主编:近代删注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人学版i :2 0 0 8 年版第1 6 3 页 矗马克只土编:近代刑法学说史 。中陶人民公安人学j i :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6 4 页 2 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j e 处遇一、丰j i i 冲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刑法对不同的人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同,对于 有刑事责任能力者判处刑罚,而对于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科处保安处分,因此,责任能 力是指刑罚能力或刑罚适应能力,即被科处刑罚的一种资格。按照刑罚适应能力说的 观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是刑法上的犯罪,但由 于其没有刑罚适应能力,不能对其判处刑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应负责任,为了防卫 社会仍须对其科处保安处分,如对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障碍者进行强制医疗。 ( 3 ) 折中说。这种观点认为无论如何理解责任能力,责任能力的有无均应以行 为人是否具有通常的意思决定能力为标准。通常的意思决定,是通常人依据社会生活 的要求而行动的一般知能。具体的说,责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般人所 具有的认识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能力:二是基于这种认识而决定其意思的能力,此即所 谓社会行为能力或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具有刑罚适应能力。折中 说见解的落脚点在于调和犯罪能力说与刑罚适应能力说。 分析上述国外的三种学说,之所以会产生分歧主要是由于所依据的责任理论不 同。我国有学者指出,对于责任能力本质的理解,是以对于责任的本质的理解为前提 的。o 因而犯罪能力说和刑罚适应能力说分别站在道义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的立场上 来讨论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上三种学说的出发点也不同, 犯罪能力说是从行为人对刑法规范的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而刑罚适应能力 说是从刑罚目的的角度来分析,而犯罪能力与刑罚适应能力其实是相通的,犯罪能力 也只是指为了科处刑罚的前提能力,是与刑罚效果相关联的概念。因而,折中说是可 取的。西方学者的刑罚适应能力说与犯罪能力说只是在责任能力的体系地位或形式意 义上有所不同,二者在实际运用中并不会出现差异。 2 、我国学者的争论 我国学者对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及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三种观点,下面详述之。 ( 1 ) 行为能力说。即认为刑事责任能力就是一种行为能力,即行为人对自己行 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如陈兴良教授认为,责任能力就是行为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作 为一种犯罪能力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能力。固张智辉教授认为,承认刑事责任的主体只 小张i i j j 楷箐:外围刑法纲螫,清华人学i f l 版 i :2 0 0 7 年版,第2 0 1 虹 嚏陈兴良:刑事责任能力研究,载浙j t 社会科学1 9 9 9 年筇6 朋。 3 陈必良嚣当代中冈j u 法翱i 境域中困政法人学版礼2 0 0 2 年版,第3 7 0 贞 3 一、精神障碍肯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 能是人,那就意味着承认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能成为刑事责任的主体。而所谓具有 主体性的人,j 下是具有认识、选择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人,这种能力也就是刑事 责任能力。毋这种观点相当于古典学派赞同的犯罪能力说。 ( 2 ) 责任承担能力说。即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的能力以及理解和承受刑罚的能力。如有学者提出刑事责任能力只能是构成犯罪的人 理解和承受刑罚的能力。刑法上的行为能力实际上是行为人的犯罪能力,而责任能力 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后的问题,两者应该区别。刑事责任能力,实际上是指构成犯罪的 人承受和理解刑事处罚的能力,即刑罚适应能力。该观点与刑事社会学派主张的刑 罚适应能力说相似。 ( 3 ) 统一说。即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和责任承担能力的统一。如赵秉 志教授认为,我图刑法中的刑事责任能力,是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统一,是行为人 犯罪能力和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 也有学者指出,刑事责任能力中既然包括了 犯罪行为能力的内容,也就必然同时包含刑事责任承担能力的含义。统一说认为刑 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与责任承担能力的统一,与西方学者主张的折中说类似。 我国学者对于刑事责任能力本质的认识的分歧主要根源在于刑事责任能力概念 与我国刑法理论不相协调。我国学者对于刑事责任能力性质的认识虽然表面上与近现 代西方学者的观点相似,但从实质内容来看,二者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是刑事责 任能力在不同语境下适用所导致的结果。刑事责任能力这一来源于大陆法系刑法的概 念与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是相通的。大陆法系刑法奉行的是“无责任即无犯 罪,无犯罪即无刑罚”,即责任主义的应有之义。大陆法系刑法通说采用的是三阶层 犯罪论体系,犯罪成立要件包括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三部分。有责性即 刑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能力、故意、过失以及期待可能性。刑事责任即有责性本身 就是犯罪成立的要件,而刑事责任能力又是刑事责任的要素之一,因此,将行为人的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称为刑事责任能力是与大陆法系刑法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相符 合的。而我国刑法理论中通说采用的是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 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不同于大陆法系刑法中的有 ,张智辉善:刑事责任通论 警官敦育:i 版 l :1 9 9 5 年版,第2 7 7 页 t 供图厶、么惠衬:辨认拧制能力小等十刑事责任能力 。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 0 0 5 年第6 期 。赵秉占并:犯椎主体论,中国人民人学f i :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7 页 。张杰并:刑事归责论,中因人民公安人学:j :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2 3 页 4 论梢种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一、精神障碍肯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责性,它并不是犯罪成立的要件,而仅仅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我国刑法理论遵循的是 “无犯罪则无刑事责任,无刑事责任则无刑罚原则。根据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 刑事责任能力并不是刑事责任的要素,而是犯罪主体要件之一。刑事责任能力在我国 刑法理论中变成了与刑事责任毫不相干的概念,这就使得刑事责任的概念被架空。 3 、本质双重性的论证 通过对上述学说的分析,笔者比较赞同统一说的观点,认为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 具有两重性,即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与责任承担能力的统一。从犯罪论的角度来 考虑,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的构成要素,属于犯罪能力;从刑事责任论的角度来 考虑,刑事责任能力是刑事责任的归责要件,属于刑事责任承担能力。理由如下: 首先,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具有双重性符合我国刑法理论体系的实际情况。从笔 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我国刑法教科书一般在讨论构成要件时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 罪主体的要件,而在刑事责任专著中,刑事责任能力又成为刑事责任主体的要件。学 界在这两种场合都会提到刑事责任能力,但这两种刑事责任能力的内涵不同。作为犯 罪主体要件的刑事责任能力是一种犯罪能力,决定着犯罪的成立;而作为刑事责任主 体要件的刑事责任能力则是一种刑事责任承担能力,决定着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 虽说大陆法系学者的观点大都赞同犯罪能力说,但是在大陆法系刑法体系中只会在犯 罪论中提到刑事责任能力这一观念,而我国除了在犯罪论中提到,在刑事责任论中也 会提到,所以必须考虑我国刑法理论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界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 其次,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具有双重性符合我国刑法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 1 8 条第3 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 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前半段关于“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 能力 的规定的刑事责任能力是属于犯罪能力。后半段“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就是对于刑事责任承担能力的规定。因此,我国刑法典的规定也 是犯罪能力和刑事责任承担能力的统一。如有学者指出,对于自然人犯罪主体而言, 罪责能力除了有无问题外,还具有大小问题从而影响量刑的轻重。年龄与精神状态 除了决定罪责的有无之外,还影响着罪责的轻重;人的生理状况也影响罪责能力。刑 法第1 7 条、1 8 条、1 9 条规定了减低罪责能力的3 种情形:对于已满1 4 周岁不满1 8 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 5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 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 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 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而,刑事责任能力不仅影响着犯罪的成立与否, 还会影响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 最后,刑事责任能力之所以是犯罪能力与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是由于犯罪 和刑事责任紧密相连,犯罪构成以及刑事责任的承担都不能离开行为人基于其相对意 志自由选择行为的能力。将责任能力局限于犯罪能力或行为能力,便会使刑事责任成 为对犯罪行为的盲目打击报复,否定了刑事责任应有的矫正和预防的功能;而将刑事 责任能力局限于刑罚适应能力,这使责任能力脱离了客观上本来与之密切相关的犯 罪,否定了刑事责任能力对定罪的应有意义,否定了刑事责任对犯罪的依存关系,从 而也就使刑事责任失去了客观的合理基础,最终会导致刑事责任应有功能无法发挥作 用。国责任承担能力强调的是对自己危害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予以承担的能力,但行 为人之所以具备这种承担能力,是因为行为人在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时,具备辨 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即犯罪行为能力,换言之,责任承担能力是以犯罪行为能力为前 提和基础的,两者密不可分、形影相随,只有将责任承担能力与犯罪能力结合起来才 能真正理解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 所以,笔者赞f 可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与责任承担能力的统一。虽然刑事责任 能力的本质具有两重性,但刑事责任能力首先是一种犯罪能力,是犯罪主体成立不可 缺少的要素,其决定着犯罪的成立以及刑事责任的承担。责任承担能力并不影响犯罪 的成立,只是对刑事责任的承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否具备完备的刑事责任能力, 又直接影响犯罪主观恶性的大小,并进而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大小和行为人 刑事责任的大小,按照刑罚轻重以刑事责任大小为标准的原则,责任能力又通过刑事 责任大小的影响,对刑罚适用的轻重产生一定的意义。 ( 二) 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 研究刑事责任能力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主要是为了明确责任能力与其他要 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责任能力如何在犯罪论评价体系中发挥作用。在大陆法系刑 m 拿p 众善:兆椎f 戊讧理论研究:一个域外方向的尝试) 法律 i :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2 6 贞 3i - 娃嚣:刑事责任的一股理论武汉人学i i ;版祉1 9 9 8 年版第2 6 1 贝 6 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j e 处遇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法理论中,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即刑事责任能力是责任的要素还是责任的前提, 存在较大争议。 l 、国外责任前提说与责任要素说之争 责任前提说认为,所谓责任能力,是负责地实施行为的能力,也就是作为承担责 任谴责前提的人格能力。因为责任能力是作为责任前提的责任要件,所以,判定为没 有责任能力时,就不用进行违法性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的判断,而直接认定为没有 责任。m 根据责任前提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认为责任能力是离开各个行为独立的 行为人的一般的能力;关于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重视生物学的要素;部分责任能力 被否定;责任能力的判断,先行于故意、过失的判断。圆对于精神障碍者来说,责任 前提说重视行为人的“精神障碍”,即重视的是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先在性, 不与精神障碍者实施的具体犯罪行为相联系,若精神障碍者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就不 再进行故意、过失的判断,并否定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精神障碍者的存在。 责任要素说认为,责任能力虽是作为非难可能性前提的人格适格性,但责任能力 同时是能否辨认各个行为的是非善恶以及依据这种辨认实施行为的问题。所以,责任 能力并不只是非难的前提,而且是对行为的意思形成的非难性本身。根据责任要素 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认为责任能力在与各个行为的关系上是其责任要素:作为责 任能力判断的标准,重视心理学的要素;根据犯罪的种类,责任能力被相对化,作为 部分的责任能力被肯定: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在故意、过失的判断之后进行。 仍然 是拿精神障碍者来举例,对于精神障碍者,责任要素说重视的是精神障碍者辨认和控 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一心理学要素,对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要与其实施 的具体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只有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才能被 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者。而且对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要在故意和过失 之后进行判断,并承认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精神障碍者的存在。 上述两种观点对立十分明显,各自的叙述也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从责任要素说与 责任前提说的处理结果来看,两者都排除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刑事责任。但责任前提 说否定责任能力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并且因责任能力的程度差别所导致的责任承担的 大小在其理论中难以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不可取的。 i ii l a 铃g ;嚣:删法讲义总论黎宏译中周人民人学版 i :2 0 0 8 年版,第2 9 0 - 2 9 1 页 蕾马克r 播:比较7 川法j 扎哩:外冈刑法总论武汉人学版 r2 0 0 2 年版第4 4 8 贝 4 张j j 楷并:外因j h 法纲睽滴。卢入学版 i :2 0 0 7 年版第1 9 9 贞 。马兜i r j i 责任能力比较4 0 i d 载现代法学) 2 0 0 1 年第3 朋。 7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其处遇 2 、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之争 我国学者的相关著作或论文中虽然也会提到关于责任前提说与责任要素说之争, 但一般都是在介绍国外学说及进行比较研究时表明自己的立场,且大部分学者都赞同 责任要素说。在我国现有的刑法体系中讨论责任前提说与责任要素说并没有太大意 义,因为在我国刑法理论四要件中,犯罪故意、过失属于犯罪主观要件,刑事责任能 力属于犯罪主体要件,两个不属于同一要件的要素没有讨论谁先谁后的必要。但这并 不意味着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就没有争议。由于前述提及的刑事责 任能力观念与我国刑法理论相冲突,导致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存 在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的核心要素,这种观点当然也是我国刑 法理论界的通说,大多数教科书采用的是这种观点。但是如此定位刑事责任能力近些 年来也多为学界诟病,如有学者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刑法教科书在讲到犯罪主体这一 章时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称为刑事责任能力,但到刑事责任这一章时,又将 刑事责任称为是犯罪的一种法律后果。既然是犯罪以后才产生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 那么,刑事责任的能力问题当然也应当在犯罪之后才能论及,但我们的绝大多数刑法 教科书在讲犯罪主体的成立条件时,就讲起了刑事责任的能力问题,而且是把成立犯 罪主体的条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当成了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这显 然是混淆了行为能力( 犯罪能力) 与刑事责任能力的界限。还有学者指出将刑事责 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素将导致罪不当罚。圆该观点指出,在完全无刑事责任能 力者与完全有刑事责任者共同实施犯罪,而无刑事责任能力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该 如何做出合理而公j 下的解释? 例如,一个未满1 4 周岁的未成年人与一个成年人共同 实施了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而成年人只是起到望风等辅助作用。依照传统的 犯罪构成理论,未满1 4 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构成犯罪,因而成 年人与未成年人就不构成共同犯罪,绑架杀人的法律后果只能由起辅助次要作用的成 年人来独自承担,这确实会导致罪刑不相适应。 第二种观点认为刑事责任能力应排除在犯罪构成之外,作为犯罪构成的前置条 件。该学者认为,我们对犯罪的认定,是站在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上,以 。候固厶:当今犯罪构成理论的八人矛盾 ,载政法论坛 2 0 0 4 年第4 期 t 陈枘安、陈桕新:揭开刑事责任能力的面纱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椎主体构成要件中持除:f j 去,薮法治 研究2 0 0 8 年絷2 期。 8 论精神障碍肯的刑萼资任能力及j e 处遇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眈力概述 行为人具有罪过内容的行为事实为根据的。刑事责任能力不是行为事实的组成部分, 因而它必然不可能成为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国但这种观点必然导致我国犯罪的认定 标准出现两种,一种是刑事责任能力,一种是犯罪构成要件。这必然会与我国的刑法 规定相冲突。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构成才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任何行为,凡 是符合某种犯罪构成的,就成立犯罪,儿是不符合犯罪构成的,就不成立犯罪;就认 定犯罪的法律标准而言,除了犯罪构成之外没有别的标准,也不能在犯罪构成之外附 加其他任何条件,所以,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根据。o 也有学者指 出,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考察犯罪构成之前先予考虑的前置条件必然与我国刑法规定 的犯罪概念以及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犯罪特征相冲突。 第三种观点认为刑事责任能力应从犯罪构成理论中脱离出来纳入刑事责任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刑事责任能力不是犯罪构成主体要件,但是犯罪主体要件仍然是犯罪构 成要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同样构成犯罪,只是依法不 承担刑事责任。回 第四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具有两重性,即犯罪 主体要素与刑事责任条件的统一。固这也是本文赞同的观点,下文将进行详细论述。 3 、双重定位的论证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直接涉及到犯罪主体要件是否是犯罪构成要 件以及刑事责任能力是否属于犯罪主体要件涉及到不具有辨认或控制能力的人实旎 的有害行为在刑法中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如果认为刑事责任能力不是犯罪主体条件 或者认为犯罪主体条件不是犯罪构成要件,则精神障碍者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就构 成刑法上的犯罪,只是因为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才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认 为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的条件,而且是犯罪构成要件,则精神障碍者实施的危害 社会行为不构成犯罪,因而无须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刑事责任能力首先是犯罪 主体的要素,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才能成立犯罪,成立 犯罪必然意味着承担( 追究) 刑事责任,犯罪主体的条件自然也是刑事责任的承担主 锄杨兴j 疗并:j i 三椎构成i 泉论,中罔拎察版朴2 0 0 4 年版第1 4 8 页 4 张i i j j 楷善:j t _ i j i l 学第二三版) ,法律版+ i :2 0 0 7 年版,第1 0 2 畎 口陈必良:刑事责任能j 川f 究载浙江 i :会科学1 9 9 9 年第6 1 日。 1 l i 唬生:刑事责任能力作为兆椎j ! f 书塑件之质疑,戟灭津j i j - 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撤 2 0 0 4 年第2j l i oi k 霞饱酱:柏神障硐揣删事责任能j 的判定,中国人民公安人学版+ i :2 0 1 1 年版,第3 l 负 9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论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乓处遇 体的条件。刑事责任能力应当是是犯罪主体要素与刑事责任条件的统一。理由如下: 首先,如前所述,刑事责任能力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与刑事 责任能力的本质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决定着刑事责任能力的 地位。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和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这也就必然决定了刑事 责任能力的地位是犯罪主体要素和刑事责任条件的统一。 其次,将刑事责任能力定位为犯罪主体要素与刑事责任条件的统一能够解决我国 刑法理论上的争议。犯罪的构成不能离开行为人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离开辨 认控制能力而仅依据故意过失定罪是十分危险的。在刑事责任论中刑事责任能力仍然 必不可少,只谈犯罪能力而不谈刑事责任承担能力,将使得刑事责任应有的预防和矫 治功能难以实现。在犯罪论中讨论刑事责任能力之犯罪能力,在刑事责任论中讨论刑 事责任能力之刑事责任承担能力,有利于保持我国犯罪构成的稳定性,无须像有些学 者所说将已经在我国刑法学界深入人心的刑事责任能力这一称谓改为“辨认控制能 力”,更无须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构成或者犯罪主体中排除出去。通过两者的分离 可以解决在犯罪论与刑事责任论中同时讨论刑事责任能力所带来的重叠及理论上的 不能自洽。犯罪能力决定的是定罪以及刑事责任的有无问题,而刑事归责能力决定的 是刑事责任的程度。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及强制医疗都应该是由刑事责任承担能 力来决定。 最后,将刑事责任能力定位为双重性能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一点思路。有学者批 评统一说不能说明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立即丧失责任能力( 丧失刑罚 适应能力) 是否成立犯罪的问题。我认为这点也是可以解决的。在犯罪时有刑事责 任能力则该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后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仍然构成犯罪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精神正常但在庭审过程中或者刑罚执行过程 中突发精神病,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采取的是中止审理或者保外就医,并不会否 定其先前行为构成犯罪并须承担刑事责任。这主要是因为刑事责任能力与犯罪行为同 时存在,在确认犯罪和刑事责任时,所依据的只能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期间刑事责 任能力的实际状况。而且刑事责任能力与刑罚执行能力( 受刑能力) 不是一个概念, 虽然责任能力和刑罚执行能力具有同样的根据,即行为人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 能力。但是刑事责任能力和刑罚执行能力产生时间不同,责任能力存在于行为实施期 3 张i 蚰楷菁= :刑法学( 第三版) 法律;i :版礼2 0 0 7 年版,第2 5 2 页 1 0 论楷神障碍存的刑事责任能力及j 处遇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间,刑罚执行能力存在于刑罚执行之时。责任承担能力决定行为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 刑罚执行能力决定行为人能否承担刑事责任。对刑罚适应能力的理解仅限于对自己 的犯罪行为应当接受刑罚处罚有理解能力,不应包括实际上的服刑能力。 因而,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由于犯罪构成中存在犯罪主体的要件,因而责任能力 应成为犯罪构成的一个构成要素,在定罪阶段进行考察,在刑事责任论中,也可以谈 责任能力的问题,但与作为定罪构成要素的犯罪行为能力应当存在区别。犯罪能力决 定的是定罪以及刑事责任的有无问题,而责任承担能力决定的是刑事责任的具体程度。 i :展嚣:刑事责任一冉i 理论 武汉人学f i | 版 i :1 9 9 8 年版第1 l o 页 1 1 二、我国刑法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论精神障碍肯的刑事责任能力及) 处遇 二、我国刑法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笔者以我国刑法第1 8 条对于精 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为基础来探讨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具体问题, 主要包括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等级划分 以及对我国刑法规定存在的几个特殊问题进行分析。 ( 一) 我国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也即刑事法律对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 力的立法方式。世界各国刑法对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的立法方式 大致存在三种:生物学标准、心理学标准以及生物学与心理学统一标准。生物学标准 是指以患有刑法规定的精神障碍作为判断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唯一的标准。这种标 准没有规定生物学标准与精神障碍者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常被学者 批评为忽视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学概念本质,因此很少有国家采用这种立法方式。圆心 理学标准是指以行为人达到刑法规定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状态导致的结果作为认定精 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种标准认为只要行为人行为时辨认或控制能 力缺乏或减低,就认为其责任能力受影响,就可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而不 管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生物学与心理学统一标准是指行为人不仅患有刑法所规 定的精神障碍,而且其所忠的精神障碍引发了一定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果,同时具备 这两个条件,才可以被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这是目前大多数 国家刑法采用的立法方式。我国刑法采用的也是这种混合式的立法方式。下面将详细 介绍我国刑法规定的以精神障碍为基础的生物学标准与以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为基 础的心理学标准相统一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 l 、以精神障碍为基础的生物学标准 以精神障碍为基础的生物学标准是评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因为只 m 黄京| ,箐: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中网政法人学 :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7 页。 味黄丽勤著:精神障碍肯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人学j i :版社2 0 0 9 年版。第7 9 页 a 黄京、l ,并: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研究) ,中国政法人学j l j 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贞 1 2 论梢种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及j e 处遇二、我国刑法关于精神障碍肯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有行为人忠有精神障碍,才会涉及到鉴定其刑事责任能力的问题,只有诊断清楚精神 障碍的具体情况,才能进一步分析精神障碍对行为人的辨认与控制能力造成的影响。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判断以精神病为基础的生物学标准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行为人必须是精神障碍者。对于我国刑法1 8 条规定的“精神病 ,有学者 指出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加以j 下确理解:一方面,对精神病应作广义理解,即它包含多 种多样的慢性和急性的严重精神障碍,立法上认为不便于也无必要一一列明各种精神 病,而以精神病一词加以概括。另一方面,精神病又不同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只 有精神病人才有可能成为刑法第1 8 条规定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至于非精神病性精 神障碍人,则不属于刑法第1 8 条所称的“精神病人”,其中有些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人,另一些则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当然,关于我国刑法中精神人的概念在刑法 学界以及司法精神病学界都存在很大争议,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将我国刑法第1 8 条 规定的精神病人修改为精神障碍者,笔者将在下文对此问题进行详述。 其次,精神障碍者必须实施了刑法分则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如果是由精神健 全者实施这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会构成犯罪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再次,精神障碍者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必须是受精神障碍的影响。也就是 说精神障碍者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这意味着,行为人在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正处于发病期间,只有精神障碍者行为时处 于发病状态,才谈得上精神障碍者受精神障碍的影响而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 人必须是在实旌危害行为时存在精神障碍,亦即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必须是在精神病症 状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才能不负刑事责任。至于行为前后是否患有精神病,则在所 不问。因此,所谓精神障碍,并不意味着永久存续而绝无间断。如果行为时确实处于 精神障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