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y8 6 3 9 7 6本文在综合分析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清人笔记、传教士书简、清画史、画论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机构”和“画家”两个层面,探讨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建伟4 和管理。“机构”层面,分三个阶段论证了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从画作、画院处到如意馆的变迁,同时对前人在这一领域未涉及及有纰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澄清;“画家”这一层面主要是从清前期宫廷画家的纳选、待遇、赏罚、职能、培养、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当时宫廷绘画机构的管理和运作。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本文得出结论: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康、雍时期,由画作统管整个宫廷的绘画创作:乾隆元年至二十年,画作的职权范围不断缩小,画院处成为此时期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众绘画处的运作;乾隆二十年以后,绝大多数优秀的宫廷画家和主要的宫廷绘哂活动都逐渐集中于如意馆,由它在事实上担负起管理宫廷绘画事务的职能。此时期的宫廷画家虽然摆不脱御用的工作性质,却拥有较活跃的工作氛围;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从衣、食、住、行诸方面来看,却享有较丰厚的物质待遇;他们的工作环境虽然不尽人意,但其工作本身却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关心;对学生的培养虽然都是从内府包衣中选拔,但画家内部的学习和教育并不受出身的限制;虽然汉族画家与旗人画家的地位有别,但他们之间的竞争基本上是公平的。归纳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对中原汉文化的吸收,对前朝诸制度的继承以及对大批优秀汉族画家的引用;二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机构内注重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培养旗人画家;三是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引进和对优秀传教士画家的重视。总之,清初的政治、文化,对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和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关键词画作,画院处,如意馆,宫廷画家a b s t r a c tb a s e do nt h eh j s t o c a ld a 切a n df o 胁e rs t u d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p 印e rs t u d i e st h eo 娼a n i z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t h ec o u r tp a i n t i n gm s t i t u t i o ni nt h ee 砌yd a y so fq i n gd y 玎a s 够抒o mt w oa s p e c t sf i r s t ,t h ep 印e rc l a r i f i e st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p r o c e s so ft h ec o u r tp a i n t i n gi n s t i t u t i o nd u r i l l gt l l ee a r l yq i n g i te x p e r i e n c e d 粥es t a g e s ,i n c l u d i n gh u az u o ,h u a y u a l lc h u a n dr u y ig u a l l s e c o n d ,m ep a p e rg o e s 血n h e rt oe x p l o r et 1 1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明dr u 芏1 f l i n go f c o u r p a i m i n gi n s t i t u t i 彻a tm a tt i m eb ys t u d y i n gm ev a r i o u sc o n d i t i o n so f c o u r tp a i n t e r s b ys t u d y i n g 位c o u np a i n t i n gi n s t i t l l t i o na n dc o u np a i m e r si nm ee a r l yq i n gp 耐o d ,w eg e tm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8 i o n s :t h ec r tp a 协t i n gi n s t i t u t i o nh a db e e nc h a n g i n ga l lt h et i m e i te v o l u t e d 丹o mh u az u o ,h u a y u 锄c h ut 0r u y ig u a l l a t 出o u 曲c o 毗p a i n t e r s s o c i a lc l a s s e sw e r en o tv e 哕w e l l ,t h e y9 0 ts u p p o f t 舶mg o v 咖o r s g o v e m o r sp a i da t t e m i o nt o 吐l e i rl i v i n ga i l dw o r k i n g t h e yn o t 蚰l yh a d 抒e ea t m o s p h e r et oc r e a t e ,b u ta l s oh a df a i rc o m p e t i t i v es u f r o u n d i l 培i nt h ee a r l yd a y so fq i n gd y n a s t ) p o l i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eh a dap r o f o u n di n 日u e n c eo nt h ec o u r tp a i n t i n gi n s t i t u t i o na i l dc o u r tp a i n t e r s t h e yf o 衄e dd i 8 t i n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s k e yw o r d sh u az u o ,h u a y u a | 1c h u ,r u y ig u a n ,c o u 印a i l l t e r s绪论一、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机构之沿革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机构的沿革最早可追溯至两汉时期。汉代“少府”中既有专门的画工部门,设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东汉时期,宫廷画家分工日益细密国,但由于战乱的影响,宫廷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了重创。至隋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宫廷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水平。统治者倡导艺术,扶持艺术创作,蓄养艺术人才,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部门分类。大部分宫廷画家被集中安置在翰林院中,另外在宫中的文学三馆( 即弘文馆、史馆、集贤院) 也有不少画家。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在宫廷绘画的发展史上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尤其是西蜀翰林图画院的创建,为宋朝宫廷绘画走向鼎盛奠定了基础。宋统治者在西蜀、南唐画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翰林图画院的建制,宋徽宗赵佶又创“画学”,引入科举式的考试制度对绘画人才进行选拔和培养,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机构走向了制度化的发展道路。辽金至元,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机构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元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此一时影响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五代以来形成的翰林图画院的建制遭到废除。专职画家主要供职于秘书监、梵像提举司、将作院下的画局与御衣局、大都留守司下豹画局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明朝建立之后,虽然重设画院,但其建制远不及宋朝正规和完善。画家往往被分配到不同的殿,轮番而不固定,如文华殿、武英殿、仁智殿,由司礼监和御用监两个机构负责管理。由于朱元璋出身的局限性,也未能推动正式画院的发展。元明至清,延续了漫长的四个世纪,中国吉代宫廷绘画机构在建制上的一些变化已经逐渐演化成历史的遗存。清初建制略仿明制而有损益,鉴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清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不可能直接遥仿宋朝而奔元明时期的历史于不顾。再加上满族文化的影响,清宫廷绘画机构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宫廷画家曾先后供职于内府机构下的画作、画院处及如意馆,被分为一、二、三等画画人及不入等画画人或画匠,按级取俸。随着清王朝的覆亡,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史亦告。和熹邓皇后本纪记,“画工三十九种”。见后汉书和熹邓皇后本纪。具体论述参见杨伯达:清代画院观,故宫博物院院刊1 9 8 5 年第3 期,第5 4 6 8 页。结束。二、相关研究动态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早期美术史学家就对宫廷绘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介绍。随着新史学的提倡、考古学等学科的相互影响以及新方法的引进,学界对美术史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而对宫廷绘画的研究和讨论也随之具体化。不仅有关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概论,还有各朝宫廷绘画的专门论述,尤其是宋朝。宋朝画院、宋宫廷绘画的风格和特点、黄门花鸟、宋徽宗的艺术成就、宋朝画学等方面均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主题。伴随着故宫博物院对清朝文物一系列整理工作的结束,故宫博物院成为了研究清朝宫廷绘画的中心,杨伯达、聂崇正、单国强等先生均是其中骨干。另外,还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徐邦达、薛永年、余业辉等老、中青专家学者,他们关于清朝宫廷绘画的思想论述、言谈评论,也是此方面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理论构成。关于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的研究成果有:( 一) 通史和断代史的编修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碗通史有:滕固先生的中国美术小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7 3 年版) 、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绘画通史(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 、李福顺先生的中国美术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陈师曾先生的中国绘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郑昶先生的中国美术史( 北京团结出版社2 0 0 5 年版) 、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绘画史( 北京团结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梳理了中国从古到今的绘画历史。比如,郑昶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图文并茂,内含雕塑、建筑、绘画、书法、陶瓷等六章内容,按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近代的美术史。李福顺先生的中国美术史是从文化史的角度介绍美术史,把美术放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流变,美术现象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发展过程等。与本文相关的断代史方厮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王朝闻先生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清代卷( 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按早、中、晚三个时期,围绕清代美术区别于前朝的四大特征:总结性、潜变性、跨越性和渗透性,全面阐述了清代卷轴画、书法和篆刻的发展演变及其风格流派。薛永年、杜娟先生的清代绘画史(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分别论述了“清代初期的绘丽”、“清代中后期的绘画”、“清代晚期的绘画”、“清代的壁画、版【面、年画与石印画报”等。( 二) 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研究中,杨伯达、聂崇正等老一辈研究者在挖掘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基础上,对乾隆朝画院进行深入研究,如聂崇正先生所撰清代宫廷绘画机构、制度及画家、清代宫廷绘画制度探微等专论:杨伯达先生所撰清代画院与院画、清代画院观、清乾隆朝画院沿革等专论。另外,朱家滔先生还著有清代院画漫谈,向达先生著有清初画院与西洋画,许峻先生著有乾隆宫廷画院及绘画艺术等专论。关于乾隆朝以前的清宫廷绘画机构,朱家滔先生辑有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雍正朝) 一书,大大方便了学者对史料的掌握和对雍正朝宫廷绘画机构的了解。郭福祥先生的康熙时期的养心殿一文,详细介绍了康熙朝养心殿的构造和功能,加深了学者对养心殿造办处绘画活动的认识。( 三) 清前期宫廷画家方瑶的研究成果在此领域研究中,学者偏重于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进行个案研究,包括画家的生平、作品、画技、画风、流派、地位及影响等。如聂崇正先生撰有郎世宁和他的历史画、油画作品、清代宫廷画家唐岱和张雨森、蒙古族肖像画家莽鹄立及其作品、清顺治朝宫廷画家黄应谌;单国强先生撰有王鉴应属“虞山派”:王洪源先生撰有满族宫廷画家唐岱;谭述乐先生撰有王翠艺术风格与真赝品质辨析等。以画家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主要有:【法】伯德莱先生所著清宫洋画家;聂崇正先生的清代宫廷画家杂谈、清代宫廷画家续谈、清宫外国画家谈;杨余辉先生的十八世纪服务于京城王府宦邸的人物画家等。他们突出的是某一画家群体的特点和影响,以及不同画家群体之间的关系,如洋画家与中国画家间的关系等。( 四) 关于清前期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对中西先迸的科技文化采取了一种较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中西艺术文化的交流,成为当时显著的时代特色。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商勇先生撰传教士绘画与民间趣味;沈定平先生撰传教士马国贤在清宫廷的绘画活动及其与康熙皇帝关系论述;胡光华先生撰传教士与明清中西绘画的接触与传通;叶农先生撰明清之际西画东来与传教士;杨伯达先生撰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莫小也先生撰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及其专著十七十八世纪传教二卜与两画东渐等。( 五) 清前期宫廷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目前还没有较多的直接研究成果,但是李永长、郑勤砚先生撰有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美术教育模式初探;李永林先生撰有文人习画本无师中国古代文人画教育思想;姜霞先生撰有中国传统美术递承方式之我见析“师徒相承”与“父予相传”的教育模式;李永林先生著有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等,形成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研究框架。另外,王世襄先生撰有彩毫尺素写飞奴记清宫鸽谱四种;李浞先生撰有艺术的科学,科学的艺术清代宫廷画谱等,均为清前期宫廷美术教育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素材。除以上五个方面,学者还对清前期的宫廷绘画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聂崇正先生撰清代历史画巨作 、中西合璧的新画风;杨伯达先生撰清乾隆朝塞北题材院画初探;单国强先生撰明清宫廷肖像画;江滢河先生撰乾隆御制诗中的西画观等,涉及作品的风格、种类、题材、价值及真伪鉴定,由于本文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清前期的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美术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就不再一一列举。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美术观察、新美术、紫禁城等是该领域学术交流的主要期刊。同时,相关单位和组织还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讲座及展览,为清代宫廷绘画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总的来说,学界对清前期宫廷绘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以下五个特点:1 档案的利用和挖掘,以杨伯达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对清档绘画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2 突破了宫廷画院建制这一单一的研究课题,发掘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从宫外历史反射宫内情况,宫廷画师的业余生活,宫扇制作等。3 研究更加具体、深入,如 作者新考、冷枚及其 等对画家、作品进行了个案研究。4 对作品的鉴定,为研究奠定了基础。5 引起了国际美术史学界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中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使研究方法不断改进,研究课题推陈出新,研究领域更加广浮。三、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 理清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发展脉络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知,清宫廷绘画机构在乾隆朝已成规模,以杨伯达、聂崇正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对此时期的宫廷绘画机构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但是,对乾隆朝以前的清宫廷绘画机构的情况,大家知之甚少。原因有两点:首先,前人对之前的宫廷绘画机构的重视度不够。其次,相关史料不仅少,而且很零散,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该问题研究的不足。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清前期的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从画作、画院处到如意馆的演变过程,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对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沿革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弄清画作、画院处、如意馆在当时的运作情况,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清前期绘画机构发展的整个脉络,也有利于我们澄清前人关于绘画处、画院处、如意馆、珐琅处不正确的观点。( 二) 重新界定“清宫廷画院”的定义杨伯达先生指出,清宫廷画院建立在如意馆与画院处的基础之上,实行双轨制。其中的“清宫廷画院”即本文所论述的“清宫廷绘画机构”。“清宫廷画院”的定义需重新界定的原因有:首先,判断一个机构是否为绘画机构的标准是其工作职能。从这一标准出发,笔者发现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康、雍时期为画作,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至乾隆二十年( 1 7 5 5 年)为画院处,乾隆二十年以后为如意馆,所以不能笼统地得出“清宫廷画院建立在如意馆与画院处的基础之上,实行双轨制”的结论。其次,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如意馆在创建之初只是一个综合作坊,虽然参与绘画活动,但只能算是作画的地点。乾隆二十年以后,随着宫廷画家日渐集中于如意馆,事实上它才承担起宫廷绘画机构的职能。因此,如意馆作为宫廷绘画机构必须有一个时间前提,画院处亦然。清前期,确实存在如意馆与画院处相互合作的现象,但“清宫廷画院”的本质还有待进一步地考证。( 三) 对清前期宫廷画家的深入研究虽然前人已经解决了清前期宫廷画家的选拔、录用、待遇、等级、奖罚以及中西画家间的关系等问题,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这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有:1 清前期宫廷画家的衣食住行情况,包括他们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饮食情况、服制情况;2 清前期宫廷画家的培养和宫廷美术教育的情况,包括当时宫廷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教育理念、途径、模式、特点;3 清前。凶为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中有画院处( 简称“画院”) 这一机构,为了防止概念混淆,所以本文用“清宫廷绘画机构”代替“清宫廷画院”。5期宫廷【毋j 家问的关系,主要是汉族画家与旗人i 向家的关系、传教士画家内部的关系以及宫廷画家与民间画家制的关系。清前期宫廷画家出身备异,有的是由官员荐举而被宫廷采用的民间画家,有的是靠荫佑关系进入宫廷绘画机构的名家之后,还有服务于清宫廷的传教士画家。不同的画家群体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相互影响,其思想、技艺得到交流,并通过作品反映出来,如焦秉贞、陈枚、罗福蚊等人就掌握了海西法“的绘画技巧。( 四r 分析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与当时政治、文化的关系与以往各朝相比,清前期的宫廷绘画机构和画家具有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对中原汉文化的吸收,对前朝诸制度的继承以及对大批优秀汉族画家的引用:二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机构上结合本民族特点的创新和对旗人画家的培养;三是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引进和对优秀传教士画家的重视。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清初的政治、文化政策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分析靖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与当时政治、文化的关系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的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清初政治、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海西法顾名思义,是指源自西方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它通过线条来勾勒形象用明暗来塑请人物并在绘画中运用焦点透视的原理,因此,较中国绘画能传选出“种更为真实的效果。t 国朝院画泉畦,“海西法- 善于绘影,剖析分寸,以量度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黟之所著而设色,分浓渍明暗焉。故远视则人畜、花木、屋字皆擅立而形咧,以至照有天光,蒸为云气,穷深极远均粲布于寸缣尺楮之中。”引自( 滴)胡敬:国朝院画录卷上“焦秉贞”条,见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6 3 年版,铅印本。第一章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机构自西汉伊始,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于宋朝走向了制度化的发展道路。随后,虽然一些外在因素影响了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机构自身的发展进程,但宫廷绘画在政教、赏玩、收藏上的三大功用无一例外地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重视。随着内务府和养心殿造办处的设置,清初统治者创建了清宫廷绘画机构,专办宫廷各项绘画活计,内务府对其进行了有效地管理。一、清初之内务府第一节清初内务府与宫廷绘画机构1 6 3 6 年,满族统治者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标志着清朝封建君主制的正式确立。在此前后圆,皇太极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本着“参汉酌金”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统治机构,包括六部、内三院、都察院、理藩院等。同时在内廷也建立了后富制度以及服务皇室的机构内务府9 。“自古宫禁、服御、饮食、燕好必须有专司之者”固,内务府就是清朝管理皇家事务的专门机构,其职能是为封建帝王服务,是封建专制皇权的附属机构。凡宫内之典礼、仓储、财物、工程、畜牧、警卫、刑狱各事,皆归内务府负责,不与外廷行政系统相混。其长官称内务府总管大臣( 满语称之为“包衣按班”b o o i锄b a n 或“包衣达”b o o id a ) ,成员主要是皇帝家奴( 家奴即满语的“包衣”o 相关论述详见本文“绪论”之“中国古代宫廷绘画机构沿革”。o 关于内务府设立的时间,祁美琴先生曾有专门的论述。“内务府出现的年代应该与满族社会封建国家政权的初步建立是分不开的即所谓的国初的国应该指犬清国。在皇太极建立一整套雏形的封建禹家机构的时儆,内务府作为封建皇权的产物也必然随之出现,所以内务府设立的时间应该最晚至崇德元年。”具体参见祁美琴: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 清史研究1 9 9 7 年第1 期,第3 0 页。o 大清会典记“国初设内务府。顺泊十一年,改设十三衙门,日司札监、尚方监、尚衣监、司设监、尚宝监、御用监、御马髓、内官监、尚膳监、惜薪司、钟鼓司、兵仗局、织染同。十八年,裁卜三衙门,仍设内务府,以总管大臣管理诺务。”“内务府所属有:广储司、会计司、掌投司、都虞司、慎刑司、营造司、织染局、又置武备院、上驷院。康熙二十三年,增设奉宸院、庆丰司。”见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一四九,( 台北) 文海出版社1 9 9 3 年版,影印本。o ( 清) 昭桩: 啸亭杂录卷八“内务府定制”条,中华书局1 9 8 0 年舨。o 钦定夫清会典事例记,“雍正元年奏准,内务府系三品衙门。雍正14 三奏准,总管内务府大臣兼辖内三院,品级系照侍自# 改为从二品。今侍郎既改为正二品,则总管内务府大臣,亦臆一律改正,以昭画一。乾隆二年奏准,内务府印信,交与该部照例铸给二品印信。”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七o ,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影印本。7b o o i ,是“包衣人b o o in i y a l m a 、b o o ia h a 的简称) ,还包括少数太豁。清代内务府根源于入关前的包衣组织。八旗制度产,! 三时,包衣作为八旗成员的一部分而被编入包衣牛录。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和大清封建君主制的确立,皇属包衣牛录的职责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向具有宫廷服务性质的机构转化。成为内务府的雏形。清入关后,由于清宫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历代封建王朝宦官制度的影响,内务府一度被宦官机构十三衙门取代。但是十三衙门这一机构不能适应满族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巩固,十三衙门也就必然重新被内务府取代。顺治十八年( 1 6 6 1 年) 正月,蹶治帝崩,康熙帝继位。同年二月,康熙帝便裁撤十三衙门,以满族原有的包衣制度,参用中原历朝的宦官衙门建制,复设内务府,使它真正地稳步发展起来。此时的内务府不仅在机构规模上非昔日内务府可比,而且在职能上也不是原有内务府职能的简单恢复,它最终形成了以七司三院为主干,管辖其他四十余衙门的庞大的宫廷服务机构,成为清代国家机构中职官人数最多、机构组织最为庞杂的衙门。内务府下各部门之具体职掌。为:广储司,掌内府库藏出纳;庆丰司,掌牛马群牧、嘉荐牺牲及口外牧场;掌仪司,掌内府祭祀、礼仪,兼稽太监品级、果园赋税;慎刑司,掌内府刑罚,重谳移三法司;会计司,掌内府帑项;都虞司,掌府属武职升补,内府护军及供应畋渔;营造司,掌理造作,兼司薪炭。上驷院,掌群牧之政及内厩御马;武备院,掌供御用武备、制造兵仗;奉宸院,掌园亭河道,南苑、西山稻田诸事。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其他部门的职掌在此不赘述。各大小机关由内务府堂总管。内务府本府及所属各司处所有官吏,除匠役、军丁、太监之外,共三千多人,大多任用满员。二、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乾隆时期,皇帝家奴包括内务府三旗( 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的卜五个包衣佐领、十八个旗鼓佐领、二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三十个内管领的包衣人。“隧着皇帝成为全国之主,原本由服务于旗主的包衣组织转换而来的内务府,也就不能完成入关后庞大的宫廷服务内容,这是清初十三衙门出现的根本原因。”见祁美琴:清代内务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9 页。“导致十三衙门在顺治十八年即顺治刚死就遭裁罢的直接原因,是以鳌拜为首的满族守旧贵族势力为挽回昔日的特权地位及其在朝廷中的权威作用而采取的一次行动。因为,他们一方面感到满族固有的皇权与贵族之间密切的近似平衡的关系,由于中原式的封建统治而失衡:另一方面也是宦官权势的扩大引起了满洲j 日臣的不安和不满。十三衙门无疑是强化皇权、削弱或隔离贵族们与大清皇帝之间旧有关系的部门。”见祁美琴:清初内务府及其与十三衙门的关系,清史研究1 9 9 7 年第1 期,第3 4 页。”具体参见光绪朝钦定人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七0 趸卷一一七一。康熙年间,清朝统治逐步稳定。随着争权的加强和宫廷服务的需要,内务府的组织和职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其庞大的系统下,由养心殿造办处掌理御制器物的制造、修理和收贮。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铸炉处、如意馆、玻璃厂、做钟处、珐琅作等作坊。,分管专项活计,其中的画作、画院处、如意馆专门负责绘画活计,是清前期宫廷内主要的绘画机构。清宫廷绘蜮机构得以创建,是因为当时有了相对成熟的社会条件。首先,政局逐步稳定。康熙帝通过一系列军事手段及政治调整,有效地排除了干扰政治的因素,如铲除鳌拜,加强皇权,扭转了鳌拜辅政时期恢复满洲旧制度、旧传统的倒退趋势;平定三藩,征战边疆,推行灵活的民族政策,解除了干扰政局稳定的武力因素:恢复科举,吸纳汉官,调整推行满习的强制性政策,缓和了当时尖锐的满汉民族矛盾。康熙后期,社会安定,四方宁谧,“定省之余无他事”。政治的稳定使统治者有了时阃和精力投身于封建社会的文化事业。其次,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发展。康熙帝针对长期社会动荡造成的土地荒芜、国瘠民疲、经济混乱局面,实施振兴农业之政策,把调整经济关系和恢复农业生产作为稳定统治的主要手段,奖励垦荒、蠲免钱粮、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清前期一度遭破坏而凋敝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康熙后期,已出现了“海宇生平、国用充足”。的兴盛气象。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再次,文化开始兴盛。清政权建立之后,面对自身相对落后的民族传统与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的矛盾,统治者最终选择了正统儒学,制定了“崇儒重道”的基本文化国策,这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为了实现思想的高度统一,清初统治者又实行了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通过文字狱、查毁禁书等,对不利于清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初制,养心殿设造办处,其管理大臣无定额,设监造| ! ! 1 人,笔帖式一人。康熙二十九年增设笔帖式一人。兰十年奉旨东暖阁裱作移在南裱房,满州弓箭匠亦留在内,其余别项匠作俱移出,在慈宁宫茶饭房做造办处。三十二年,造办处设立作房。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隶于养心殷造办处,设兼管司员一人。三十六年增设监逢二人。四十二年增设笔帖式一人。四十四年奏准武英殿造办处砚作改归养心殿,增设脏造二人。四十七年奉旨养心殿匠役人等俱移于造办处。四t 八年奉旨,裁监造二人。叫卜九年,设玻璃厂监造二人。又奉旨增设笔帖式一人。五十六年,增设监造二人。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伽卷一一七三。钦定大靖会典事例记,养心殿造办处包括“铸炉处、如意馆、玻璃厂、做钟处、典图房、珐琅作、盔头作及金玉作所属之景丝作、镀金作、錾花作、砚作、镶嵌作、摆锡作、牙作,油木作所属之雕作、漆作、刻字作、罐作,恧裱作所属之画作、裱作、厘佧、广末作,灯裁作所属之绣作、绦儿作、花作、皮作、穿殊作,铜辩所属之凿活作、刀儿作、风枪作、眼镜作,炮枪作所属之弓作。”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二一四。雍邸诗集序记,“朕生当国家鼎盛之时,三逆荡平,四方宁谧。仰蒙皇考钟爱承欢膝下位列亲藩寝门。定省之余无他事,境之所处闻矣。”引自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六之雍邸诗集序,见凹库全书( ! ;1 3 0 0 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影印本。清吊租实录卷二u q 两,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冬十月j 兑子条+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影日j 本。q政局稳定的言行、思想进行钳制。也正是在这种文化高压的气候下,汉族知识分子被迫将兴趣倾注于对经史的考据,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推动了古书画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中西先进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清初内务府设立之后,为满足皇家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广建作坊,延揽天下名工。虽然内廷作坊在生产规模和产量上无法与民间作坊相比,但其工艺水平却远远高于民间。制作经验和人才上的积累为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再加上内务府对一些工艺的控制和垄断。,使内廷作坊的设置成为必要。除此之外,清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也是时代的需求。第一,创建宫廷绘画机构是政教的需要。清初执政者一方面通过高压的文化政策实现对思想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政教的手段为自己树碑立传。在绘画艺术上就体现为歌功颂德的纪实画和人物肖像画的大量绘制。对御用绘画的需求,客观地促成了宫廷绘画组织的产生。第二,清初几位皇帝,尤其是康熙帝,雅好丹青绘事,对其大力提倡,因此,宫廷绘画机构的建立也是其兴趣使然。八旗画录记,“自世祖以降,圣祖相承,成以万几余闲寄情绘事,是故人才蔚起,作者相望,称极盛焉”圆。又郎潜纪闻记,“圣祖天纵多能,艺事无一不学,亦无不精。几暇作画赐廷臣,今海内旧家,尚有宝守者”。于是,便有了养心殿造办处的创建,以它来制作宫廷各种绘画活计。第三,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也是宫殿装饰的客观需要。政局稳定之后,康熙帝开始兴土木、造百物,如康熙八年重建太和殿和乾清宫;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启祥宫、长春宫和咸福宫;康熙二十五年重建延禧宫、永和宫和景阳富;康熙三十四年再建太和殿;康熙三十六年建坤宁宫东暖殿和西暖殿。为绘制图样、装饰殿阁,内廷招徕天下名工巧匠,他们成为清宫廷内最早的一批职业画家。综上所述,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的创建不仅有了相对成熟的社会条件,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以军械的制造为例,对于制作重要军需用品必不可缺的鞍、谖、铜、箭等技工,完全归由内务府的武各院管辖。兵部、工部主要限于对军需手工业的行政管理一般只起到上下承宣中转的作用。具体参见韦庆远;清内务府御用手工业的多方面功能清史论集庆贺王锤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 0 0 3年版,第1 9 0 页。李放:八旗画录自叙,见杨寿橱:云在山房丛书,民国1 7 年( 1 9 2 8 年) ,铅印本。(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七“画状元”条,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清)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十一至卷十五“国朝宜室”条,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1 0第二节宫廷绘画机构的管理职能内务府对宫廷绘画机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宫廷画家国的管理、对绘画活计的管理两个方面,分为人事管理和事务管理。一、对宫廷画家的管理内务府在人事上的管理包括宫廷画家的选拔、任用、待遇、奖罚、培养等。从选拔这一环节来看,内务府对画家的采用通常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由三织造、粤海关监督或地方总督、内务府大臣审查、荐举 ,经皇帝批准后,由地方衙门送京,考核合格进入内廷。雍正元年怡亲王下令,“画鸟谱金尊年、王恒、于寿白三人着原养赡之织造宫送回本籍” ,从中可知,金尊年、王恒、于寿自三人是由某织造荐举、送京的。第二,宫廷画家之子侄或徒弟,经造办处总理事务大臣推荐,由皇帝恩准进入内廷。如“雍正五年三月初十日,画画柏唐阿王玢病故,今王蚧之子王幼学欲替伊父效力当差等因,郎中海望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将王玢差事并所住官房俱着伊子王幼学顶替。”。第三,内廷自行培养。雍正、乾隆时期,定期从内务府佐领、管领下人中选拔灵巧的少年童子入宫,充当学徒,学习绘画或从事加工、调制颜料。如“乾隆元年十二月初五日,骑都尉唐岱、西洋人郎世宁来说,太监毛团传旨,着挑小苏拉几名与唐岱、郎世宁学制颜料。” 这些内务府旗人子弟进入内廷之后,便得到“柏唐阿”( 即满语的“执事人”b a i t a n g g a ) 的待遇,学成之后可上升为“画画人”。第四,在绘画任务极重,富内绘画人员不能应付时,内务府会临时雇佣民间。本文的“宫廷厕家”指包括画画人、画画柏唐阿、画匠、画样人、学画柏唐阿等在内的所有专职绘画人员。在地方挑选丁匠事上,乾隆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谕:“造办处工匠,向令苏州织造及粤海关监督等挑选送京乃该1 二匠等往往到京未久,辄行赭词告假。造办处奏请行文本籍,令其查明后,再行给假,办理未尝不是。但该处行文往返未免迟缓,苏州、广东工匠甚多,此后撬选时,应择其手艺精工而无家累牵制者送京,亦可省将束告假纷纷t 稽查往返之烦。”见( 清) 庆桂等编国朝宫史续编卷一“训谕一高宗纯皇帝谕旨”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内务府再作成做活计清档( 以下简称清档) “记事录”雍正元年九月二十八f j 档,缩微胶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档“记事录”雍正五年三月初十日档。清档“记事录”乾隆元年f 。二月初五同档。苏拉,满语称为“闲散人”s u l a 。画家以应急需。若手艺出众,表现良好,被临时雇佣的民间画家就能留任内廷。如“外雇画画人卢鉴等二人,屡在本作帮画,其画法清秀,人亦老实,欲将此二名顶补乏缺当差。奉内大臣海望准卢鉴一人招募当差,照三等南匠例给食钱粮、衣服银两。”第五,民间画家自荐,受到皇帝欣赏而被采用。如“金廷标,字士揆,乌程人。工人物花卉。高庙南巡,恭进白描罗汉册,命入画院祗候。”“另有沈映辉、徐扬、张宗苍等人也是通过自荐成为宫廷画家的。通常,通过选拔的画家要留在内廷当差,还要经历一段试用期,清档记为“行走试看”。如“雍正四年七月初十日,六品官阿兰泰来说,怡亲王谕,慈宁宫新来画画人张霖、吴桂、吴械、陈敏、彭鹤、王均、叶履丰等七名着暂且行走试看,每人每月赏给饭食银三两。”。在此期间,表现好的就被正式任用,表现不好的则被遣送回籍。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宫廷画家会得到相应的奖赏,如银两、房子、假期、爵位等。如“乾隆元年正月初九日,内大臣海望奉旨,着赏画画入沈源官用缎二匹。”。“乾隆元年三月初三日,太监毛团传旨,着海望拟赏唐岱、郎世宁并郎世宁徒弟,钦此。于本日,内大臣海望谨缮写折片,拟得赏郎世宁、唐岱每人人参二斤,纱二匹,赏郎世宁徒弟每人官用缎二匹,司库刘山久持进交太监毛团转奏,奉旨准照所拟赏给。” 其中,画画人沈源、唐岱、郎世宁( g i u s e p p ec a s t i 9 1 i o n e )以及郎世宁的徒弟就分别得到了官用缎、人参、纱等赏赐。但凡表现不好的宫廷画家也会受到惩罚,饭食银被减少,或是直接被革退。如“雍正七年四月初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六品官阿兰泰持来汉字帖一张,内称怡亲王谕,养心殿造办处如今将慈宁宫画画人王均革退。” 乾隆八年正月十八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总管谢( 成) 传旨,余省、戴洪二人,着罚一个月钱粮。”。其中,王均就被革退,余省、戴洪被扣除了一个月的钱粮。当宫廷画家请假时,内廷会对此人进行较全面的考察,表现出色的画家不仅能得到假期,甚至还能得到赏银,如“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初四日,员外郎白世秀将画画人戴洪因病告假回籍缮折交太监胡世杰转奏,奉旨,准其回籍,着赏银十t 清档“记事录”乾隆二年闫九月十一日档。( 清) 胡敬:国朝院画录卷下“金廷标”条。清档“记事杂录”雍正四年七月初十日档。清档“记事录”乾隆元年正月初九日档。清档“记事录”乾隆元年三月初三日档。清档“记事录”雍正七年四月初三日档。清档“记事录”乾隆八年正月i + 八日档。两。”。如果此人手艺平常,则会被因势革退。当然,内务府对宫廷画家的管理远不止以上这些,宫廷画家的待遇、赏罚、培养详见本文第四章“清前期的宫廷画家”。二、对绘画活计的管理在事务管理方面,内务府不仅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管理体制,还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养心殿造办处下设有活计房国、查核房 、督催房 、汇总房 、钱粮库 、档房六个平行的管理机构,由各作、库具体承担活计的制造、修理和收贮。管理人员有管理大臣二人、总管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库掌十人、委署库掌十四人、笔帖式十五人,各作下又另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若干。他们专司内廷交发造办等事。,其在绘画事务上的职掌具体为 :管理大臣( 正二品) 是最高管理者,综览造办处事宜,直接服务于帝王,通常由亲王、郡王担任。据清档记载,担任总管大臣的曾有怡亲王、庄亲王、裕亲王、信郡王、果亲王等。其中,怡亲王最具有代表性,他做事严谨,管理严o 清档“记事录”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初四日档。“活计房的职掌是接办上传和各处来文制办活计。凡有变办活计。先由活计房登档立题,交各该作制办在活计房设立之初,除负责接办活计外还负责稽查活计后来,造办处又设立了督催房接管了活计房的稽查督催工作。”见吴兆清:清代适办处的机构和匠役,历史档案1 9 9 1 年第4 期,第8 0 页。o “查核房,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奏准设立。其职掌是勘估和核算活计尺寸做法、料工银钱。”引同上。o “督催房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与查核房同时设立。其职掌是按照括计大小精粗繁简,确定完工时间,并督催其按时完工。”引同上。o “汇总房,印汇稿处、汇总处,乾隆二十年四月,由造办处呈内务府奏准设立。其职掌是汇办各作实销正稿。”引同上,o “钱粮库。设于雍正元年。据光绪会典9 8 卷载:钱粮库存贮金银并各项材料同时,钱粮库还要按月发放活计用银,其中包括工匠工银、钱粮银,买办工料银等,并支放活计材料。”见吴兆滑: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历史档案1 9 9 1 年第4 期,第8 l 页。o “档房,是造办处的文书机构。其设立时阿无瞬确记载。其职掌是掌管造办处具奏事件并办理本处与内务府各机构、各部院衙门、各省、各海关、织造、监政的往来文移,登记并收贮档案。”见吴兆清:清代遣办处的机构和匠役,历史档案1 9 9 1 年第4 期,第8 卜8 2 页。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 以下简称内府则例) 记“( 造办处) 原设总管郎中二员、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主事一员、委署主事一员、六品库掌十员、笔帖式十五员、内掌稿笔帖式三员、八品催长十三员、库守八员、柏唐阿五十一名、油画柏唐阿十一名、领催二十名( 此柏唐阿、领催内有顶戴委署库掌十五名、委署催总十四名、委署司匠一名,此项顶戴缺出由柏唐阿、领催内挑补,所食钱粮仍在柏唐阿、领催额内) 、效力柏唐阿四十名、恩甲匠役四十二名、副领催二十名、各项匠役二百八十五名、端枪甲十名、写圈甲八名、写挡案甲二十二名、苏拉三十五名。道光十八年五月,奏准,本处原设公缺总管郎申二蛱、题缺郎中一缺,缘本处近年差务较少,将公缺郎中二缺内裁搬一缺其公缺郎中一缺、题缺郎中一缺,均作为总管郎中。二十六年二月,奏准,裁撤本处匠役五十二名。”引自内府则例“造办处”之。建置衙署额定员役”条,见清代各部院则例。( 香港) 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 0 0 4 年版。o 内府则例记,“造办处官员专司内廷交发造办等事”。见内府则例“堂:卷一”之“堂司三院职掌”条。o 由于档案和文献资料对养心殿造办处主事、委署主事、库掌、委署库掌的职掌没有详细记载,放奉文没有对他们的职掌进行论述。3格。雍正曾谕,“尔造办处先有怡亲王总理之时,凡事甚属严谨,办无擅自传做活计等事,而出入人等亦不致混杂。”。郎中( 正五品) 、员外郎( 从五品) 主要负责察看各作人员呈进的活计,“堪可呈进者始行呈进,如不堪呈进者,即着该作妥协收拾”。活计察看完之后,他 f j 要将可呈进活计的制作人登记档案,详细记注,以备考察。乾隆时期,郎中的职责更加明确,分为接办活计的郎中和管理库务的郎中。催总( 八品) 负责督察活计的制作进程。在换班之日,要开写单子与接班人知道。同时,要将所记活计题头并活计,著活计房人员等呈给总管大臣审看。如果有活计成造不精或是迟误限期,催总有权利责处当事人。“其催总换班之日,将查看活计做至何样,层次明白开写一单,启知交换班入知道,再将所记活计题头并活计,着活计房人员等呈我看过后,持与管理事务官,并接活计官员人等定限日期,着该作人员领去成造,仍不精细,迟误限期,着该班催总声明管理事务官严加重处。”。乾隆二十四年,催总的职权进一步细化,“改管辖匠役之催总为司匠,承催钱粮之催总为催长” ,以司匠、催长分别负责活计的督办和钱粮的承催,并使两者互相监督、稽查。除此之外,催总之下又指派柏唐阿、领催( 即满语的“拨什库”b o i )帮助管理活计。具体地说,柏唐阿主要负责稽查匠役,防止匠役闲散偷安、惮延日期,所做活计不能按期交付。拨什库,系匠役出身,在各作中担任匠役头目人的角色,他们除了成造活计外,还得与柏唐阿一起管理匠役。“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奉怡亲王谕,尔等总理造办钱粮事,各作有柏唐阿、拨什库等稽查匠役、督催活计等事。再拨什库亦系匠役出身,因手巧常命他们成造活计,嗣后尔等俱要各尽职分,不可疏忽。如匠人有迟来、早散、懒惰、肆行争斗、喧哗高声、不遵礼法应该重责者,令该人员告诉尔管理官,启我知道再行责处,不许该作柏唐阿等假借公务以忌私仇、擅自私责匠役。”。由此可知,柏唐阿、拨什库的职责仅是监查匠役,并不能直接惩处匠役。总的来说,总管大臣、郎中、员外郎等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遣办处事务,各作下的监造官员、柏唐阿、拨什库主要负责稽查匠役、督催活计等。管理人员o 清档“记事杂录”雍正十一年二月扔七日档。o 清档“记事录”乾隆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档。9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乾隆二十三年,鞋郎中二人管理造办事务,一人管理库务,一人接办承造差务。”见光绪朝铰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七三。清档* “记事录”乾隆六年哩月十二日档。o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七o 。o 清档“记事录”雍正元年正月四r 档。1 4在执事过程中,受到奖惩制度的约束。如“乾隆七年五月初九日,司库自世秀来说,太嗌高玉传旨,廉子样画错了,着交怡亲王将刘山久议处。钦此。于本| = _ |怡亲王随遵旨议得,蔗孑样画错了,实系司库刘山久漫不经心、疏忽所致,应将伊罚俸三个月,其罚俸银两不必咨部扣除,即令伊照数自行交纳造办处库贮,为此缮写奏折一件。于本月十二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持进交太监高玉等转奏闻。” 司库刘山久因工作疏忽造成廉子样画错,被扣除了三个月的俸禄。再如,“乾隆七年九月二十四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高玉传旨,郎正培、巴尔党管匠役懒散,以致活计迟误,着交怡亲王将郎正培重重议处,巴尔党分别议处。”。郎正培、巴尔党因管理不善导致活计迟误,也被议处。宫廷绘画活计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除了依靠严格、完备的管理机制外,还离不开管理者的艺术修养和管理能力。根据清档记载,笔者发现许多管理绘画事务的官员,都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或具有参与宫廷绘画活计的直接经验。如“雍正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画得万字房内通景画壁样一张呈览,奉旨照样准画。” 知郎中海望可亲自绘制通景画壁样。再如,“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七日,催总韩起龙画得陈设纸样一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毕节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6户子企业招聘25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矿山作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 绿地园林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措施
- 电商企业出纳岗位职责及账务职责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区珩耀实验幼儿园非在编教职工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程岗位和助理技师岗位招聘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渝北区政府专职消防员招录50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呼吸道危重病人急救操作技能考核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神经学基础知识综合测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眼科青光眼手术前眼压监测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政治论文2000字范文
- 一年级体育上册教案
- 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 JTS∕T 159-2021 水运工程模袋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 2024年(高级)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题库大全(含真题、典型题等)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征求意见稿)
- 历史有关的书籍
- 2024年度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课件
- 精度班组安全标准化汇报
- 2024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法学类题库附参考答案【精练】
- 2024上海市奉贤区第八批储备人才及定向选调生招募91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