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论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pdf_第1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论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pdf_第2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论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pdf_第3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论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pdf_第4页
(国际法学专业论文)论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提要 母子公司集团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公司债权人的风险在有限责任原则的庇 护下母公司虽然控制和支配着子公司把子公司当作实现其集团战略和商业政 策的工具 却不用对因此造成的对子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给予任何补偿这对 公司债权人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如何界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 成为各国法律面对的一大问题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均以单一公司为调整对象 没有建立起母公司对子公司债务的责任承担机制在司法实践中对债权人因此 受到的损害因为没有法律依据而无力救济 本文主要通过对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 人的法律责任的研究探求适合我国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承担机制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各国让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模式主 要有两种 其一在审判实践中以传统的有限责任原则的某些例外为根据来揭开 公司面纱追究母公司的法律责任以英美为典型其二通过专门的立法对母 子公司企业集团的责任承担问题做出直接规定 以德国为典型本文主要通过分 析这两种模式来对母公司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 出了完善我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承担机制的立法建议 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 and subsidiary company groups has tremendously increased the risk faced by creditors of the company.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limited liability, parent companies control and dominate the business of the subsidiaries, and use them as tools to realize their own or the whole groups business strategy and policies, immune from liabilities for injuries caused to the subsidiaries. this has led to unjust and unfairness to creditors of the companies. to establish the legal liabilities of parent companies for the debts of their subsidiaries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faced by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a have till now failed to respond to this issue and chinese laws are cut out only for single company entity. the courts, with no laws to resort to, have been helpless in particular parent-subsidiary liability cases and failed to provide remedies to the creditors for the injuries suffered by them.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its main atten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legal liabilities of the parent companies to the creditors of the subsidiaries and tries to find ways to establish or improve the parent-subsidiary liability system suitable to chinese culture and reality. a study on the present practices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s shown that there are mainly two modes to impose legal liabilities on parent companies for the debts of the subsidiaries. first, to impose legal liability on parent companies by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by courts, which is comm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ish experience. second, to establish parent-subsidiary debt liability system through legislation, which is exemplary of german experience. through a detailed study on these two mode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or improve the parent-subsidiary debt liability system in china. 1 引言 所谓公司集团是通过股份相互持有融资关系交易关系以及董事兼任制 等形成的企业结合体 1美国的经济虽然在 1790 年到 1840 年迅速增长 但从事 经济活动的公司其规模和内容却没有什么变化交易的公司依然是传统的单一 单位公司 2然而 自从法人股东和公司转投资合法化之后公司的组织形式逐 渐突破了单一公司的形式出现了大量的企业集团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 始全球公司集团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公司拥有大量的子公 司和孙公司从而形成了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公司集团据统计1982 年美 国有 275 家制造业公司集团的资产总额超过 10 亿美元这 275 家公司集团经营 业务量占当时美国销售额的 66.4%制造业利润的 72.4%1000 家美国最大的工 业公司集团每家平均拥有 48 个子公司 其中 mobil 石油公司集团就控制着 62 个 国家中的 525 个子公司british 石油公司则控制着 1000 多家子公司 3这些大型 公司集团挟其富可敌国的财富在世界范围内攻城掠地不断扩张其经济版图 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国尽管市场经济发育的时间不长但由于母子公司结构拥有法律和经 济的独特优势 母子公司集团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存在着 母子公司关系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也无处不在 4随着母子公司集团的发 展 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借助有限责任 的保护母公司滥用其对子公司的控制地位为了母公司或公司集团的整体利益 操纵子公司的运作 对公司债权人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公 司债权人特别是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成为各国法律关注的问题 1 王键 日本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版第 36 页 2 美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第 13 页 3 philip i. blumberg, 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 procedural law, 26-28 页 转引自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 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第 238 页 4 朗朗 张春晖从年报看母子关系中国证券报1999 年 4 月 205 日第 10 版 2 一 母子公司的法律界定及其特征 一 母子公司的法律界定 1. 两大法系对母子公司的法律界定5 两大法系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母子公司进行了定义 但这些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母子公司的法律界定存在着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有 的注重从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控制方面进行描述 有的在母公司对子公司持股数 量上把握本文考察了两大法系对母子公司的不同的法律界定在英美法系中以 英国和美国为例在大陆法系中以德国日本欧盟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 (1) 英国 英国1948年公司法第 154 条对控股公司和附属公司或者是否为母子公司 规定了三种情况 1 乙公司是甲公司的股东成员且控制甲公司董事会的组成 2 乙公司拥有甲公司平均股份资本的一半以上3 甲公司并不直接受控于乙公司 而是属于乙公司的另一子公司的子公司即乙公司的孙公司6该法案经过多次 修改对母子公司的规定越来越详细至1989 年公司法对母子公司的规定 如下如果乙公司(a)控制着甲公司大多数的投票权或(b) 是甲公司的成员之一 并有权任命或罢免大多数的甲公司董事会董事或(c)通过甲公司的章程或签订 5 母子公司在公司法著作中是一个容易被混用的概念 与母子公司相关的概念有很多如企业集团公司 集团关联企业关系企业控股公司控制公司等等这些概念经常被学者混同使用企业集团公 司集团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等基本上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提法重点强调公司集团等的整体性而母子 公司控股公司和被控股公司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等概念强调重点在于公司集团中不同法律地位的差 异性本文笔者在表述上使用了母子公司概念本文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母子公司与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 等概念 6 张汉槎 香港公司法原理与实务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9 页 3 合同有权对甲公司实施实质性影响或(d)是甲公司的成员之一并根据与其 他股东或成员的协议独自控制着甲公司的大多数投票权或(e)享有甲公司的股 份参与利益并对其实施实质性的影响或进行联合管理 则乙公司是甲公司的母公 司而 1979 年以来随着破产法的调整这种过细的规定有所改观该法涉及 到子公司在母公司控制之下实施的欺诈或错误贸易活动 而母公司作为影子经理 应对此承担责任法院为此设立了两个标准(a)该母公司是带有所需目的和信 息而从事子公司营业的一方(b)该子公司的经理习惯于根据母公司的指令行事 (2) 美国 美国的 投资公司法 规定 一公司对他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 25%的股权者 推定为控制公司即为母公司他公司为子公司而在公共事业控股法中规 定 任何公司已发行的有表决权的股票中 如果有 10%或更多数量的股票为另一 公司所掌握时该公司即为另一公司的子公司另一公司则为该公司的母公司7 证券法证券交易法和信托契据法中也都有涉及母子公司的规定但 均未明确规定持股百分比 而以实质控制为判断标准 从美国各州的公司法来看 只是有些州对母公司大致加以界定 如新泽西州的公司法规定一公司对他公司所 掌握的股权足以操纵他公司董事选举者 宾西法尼亚州的公司法规定一公司实际 控制他公司的人事或经营者即为母公司在司法实践中美国法院一般将母公 司界定为对他公司持有过半数股权而实际控制他公司者此时被控制公司即 为子公司但这里的持有过半数股权并非是绝对条件法院在审查公司之间 是否为母子公司的关系时主要注重实质审查看是否有实质上的控制而对控 制又以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实际上行使支配影响力而言 (3) 德国 关联企业法律规范的法典化首见于德国 德国 1965 年股份公司法第三编 关 系企业专编中对关联企业进行了规定只要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为关 7 江平 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22 页 4 系企业(a)一个企业的多数权益为另一企业掌握法律上各自独立的企业在 相互关系上属于占有多数股份的企业和被占有多数股份的企业第 16 条(b) 处于支配企业支配性影响之下的从属企业以及可直接或间接对从属企业施 加决定性影响的企业第 17 条(c)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听命于同一管理机关 的若干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第 18 条(d)权益相互渗透的企业第 19 条(e) 相互订立企业契约的结合企业 第 291 292 条前三者是典型的母子公司形式 8 (4) 日本 日本商事公司编第 210 条规定持有相当于其他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总数 的一半以上的股份或相当于其他有限公司资本半数以上的出资的公司为母公司 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公司为子公司在实践中日本的母子公司或控制与被控 制公司的现象非常普遍 其绝大多数母公司持有子公司的股份的目的就是为了支 配子公司 而且控股数额并不一定要达到 50%以上就能达到控制的效果 日本理 论界将被持股比例低于一半的公司视为持股公司的关联公司或关系公司 母公司 将根据持股比例来控制子公司关联公司或关系公司 9 (5) 欧盟 欧共体在 1983 年为进一步规范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公布了 第七号指令在该指令中欧共体从规定公司应否制作合并财务报表和合并年度 报告的角度对母子公司做了相应限定 根据第七号指令如果一公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母公司对应的公司为 子公司(a)拥有另一公司多数表决权的股份(b)有权指派或聘任另一公司之管 理经营及董事成员且同时为该公司股东(c)虽不为另一公司之股东但可对 其具有实际上的重大影响力(d)为另一公司股东且因母公司投票权的形式而 8 杜景林 卢堪译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9 奥村宏 法人资本主义的命运张承耀译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1 页 5 掌握该公司的管理经营与监督部门的多数成员或根据与该公司其他股东的协 议而控制该公司股东大部分投票权此外如果母公司在子公司有参与利益 对子公司行使主导性的影响力或与子公司于同一基础上管理的也应提供合并 财务报表 10 (6)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地区使用关系企业一词作为母子公司关系参股关系之企业联 合的统称11台湾公司法规定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为是有控制 关系的公司(a) 持有他公司有表决权之股份或出资额超过他公司已发行有表 决权之股份总数或资本额半数者(b)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他公司之人事财务 或业务经营者(c)公司与他公司之执行业务股东或董事有半数以上相同者或 公司与他公司之已发行有表决权之股份总数或资本总额有半数以上为相同之股 东持有或出资者 12 上述各国立法都是对构成母子公司的情况作出列举性规定尽管各国规定的 内容用语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子公司独立的法人意志受到他公司 的影响和支配法人意志具有不完整性当然这种列举性的规定不可能穷尽母 子公司的多种形式因此在实践中各国又不拘泥于上述规定而是运用实质 判断标准 审查子公司是否在实质上受到他公司的支配和控制以此确定是否存 在母子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责任 2 . 我国对母子公司的认定 我国公司法第 13 条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 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上的上述规定为我国公司结构中存在 母公司与子公司两种特殊形态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公司法仅表述了母公司与 10 刘俊海译 欧共体第七号公司指令 11 赖英照 公司法论文集台湾证券市场发展基金会 1988 年版第 110 页 12 洪贵参 关系企业法理论与实务元照出版公司1999 年版第 198-211 页 6 子公司互为独立的表面特征与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 施细则第 52 条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 36 条有关联企业的规定 所谓关联企业是指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拥有或控制 关系其他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按企业集团 登记管理暂行规定第 4 条对母子公司所下定义母公司应当是依法登记注册 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控制企业子公司应当是母公司对其拥有全部股权或者控 制权的企业法人由此可以看出该规定认为母公司和子公司分别为独立的法 人相应的通常以自己所有的财产为限母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母公司是子 公司的控制股东根据股东会多数表决原则实际控制子公司公司法颁布 后1994 年 3 月 30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法复19944 号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 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该批复 所称的企业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应当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在内 可见我国现有的法律均以单一公司为调整对象对于母子公司这一普遍存 在的经济现实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破产法税法等尚未做出明 确具体的法律界定 二 母子公司的特征 1 . 母子公司各为法律上独立的法人实体 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应该说是母子公司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但 从法律的角度看母子公司仍属于彼此独立的法人实体子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 通常表现在它拥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公司章程拥有健全的股东会董事会 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拥有独立的财产并进行独立核算它可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开 展业务活动 起诉或应诉 并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其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后果 公司大多愿意采用子公司的方式进行投资 因为它可使母公司的责任仅限定在出 资额以内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2. 控股与契约是连接母子公司的基本方式 7 母子公司虽各为独立实体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这种联 系才使得母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支配子公司控股是形成母子公司关 系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因控股而形成的母子公司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 按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拥有的股权比例大小不同可分为全资子公司和混 合子公司全资子公司实际上就是一种股东是一个公司法人的一人公司全资子 公司有利于母公司实施控制实现公司集团整体的发展战略混合子公司则是指 除母公司外还有其他股东存在的子公司一般情况下母公司应持有 50%以上 的股份才能控股但若是上市公司股份高度分散母公司无须持有 50%以上的 股份就能获得控股 (2) 按持股方向的不同 可分为单向持股的母子公司和相互持股的母子公司 前者是指母公司通过设立或收购单方面持有子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的场合 相互持股的母子公司则是指不仅母公司持有子公司的多数股份子公司也持有 母公司的股份 只是在数量上母公司持有子公司股份的比重超过子公司持有母公 司股份的比重在日本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十分严重形成了一种牢固的 公司集团关系对母子公司之间的相互持股各国一般都限制较严 母子公司之间的另一种法律联系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通常由于商业活动 中的紧密依赖关系 而使一公司自愿置于另一公司的控制之下但这种控制必须 以签有企业合同为前提德国股份公司法对企业合同的定义为一股份公 司或股份两合公司将公司的领导权置于另一企业之下支配合同或负有将其全 部盈利支付给另一企业的义务的合同盈利支付合同股份公司或股份两合公 司承诺为另一企业的利益而经营本企业的合同 也视为是全部盈利支付合同 13 3. 母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 如前所述母公司可依据在子公司中拥有的控股权或与子公司的支配合同 对子公司实施程度不同的控制 母子公司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多表现在是否 存在统一管理的事实上所谓统一管理意指数企业在控制企业母公司指挥 13 卞耀武主编 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4 页 8 支配下为追求共同目标在经营管理上步调一致协调合作形成一紧密企业 结合体统一管理的标志是(1)母公司控制了子公司的意思机关即股东会和 董事会(2)母公司控制了子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通常表现为母公司能对子公 司的重要经营决策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 以使子公司在其重大经营决策和日常业 务活动中全面贯彻母公司的战略意图(3)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是有计划的 且连续的而不是一时的或偶然的实践中因为母公司设立子公司通常都是 从公司集团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考虑是否有必要 因而对子公司的控制是母子 公司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 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异化 母子公司集团的发展对传统的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这两大公司法 的基石提出了挑战 14根据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这两大传统公司法律原 则公司人格与组成公司的成员人格相互独立并且公司财产与出资人的其他财 产相分离由公司独立支配公司法人以公司的财产对其债务独立承担责任而 出资人则仅承担有限责任 即不对公司债权人直接负责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 司负责 15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适应了 19 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并极 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两个传统法律原则和母子公司法律关系之 间存在着固有矛盾这种矛盾随着母子公司集团的发展而不断凸显 母子公司集团的发展使公司债权人特别是子公司债权人面临前所未有的 危机严格贯彻有限责任原则将使子公司外部债权人利益受损因为公司集团 可以利用其内部资本市场在其成员公司之间进行财产资本的再分配这必 然会破坏最初设定的法人自治的前提公司独立的财产权 而这恰恰是债权人 利益得以保障的物质基础在公司集团的子公司经营不善时经营风险都通过有 限责任机制外部化于子公司的信用市场上并且未给与任何补偿使子公司外部 债权人利益受到难以回复的损害因为母公司可以享受有限责任的保护使得母 公司通过创设表面合法的子公司组织形式的方式树立一道防御实体责任的屏障 14 施天涛 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57 页 15 王保树 崔勤之中国公司法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5185 页 9 母子公司集团的发展使得原有的有限责任原则的局限性不断凸现其症结所 在是 控制与责任的分离 母公司股东的双层保护 子公司独立人格的不完整性 ( 1 ) 控制与责任的分离 按照传统的公司法理论公司是独立于股东之外的法人实体股东有限责任 原则的初衷是给予众多的社会个人股东一种保护措施隔离终极投资者个人 与企业的责任联系 避免他们因一次不慎的投资行为而使自己的全部财产化为乌 有 从而鼓励他们将分散的闲散资金用于投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量资金的 需要随着公司法人持股的现象的大量产生法人股东越来越普遍而有限责任 原则却不加修改地被移转过来并通用于法人股东的场合有限责任一个原本 用来区分投资者和企业的法律责任制度被延伸到为关联企业中的高级分子的母 公司提供庇护的法律制度 从而使其免于承担关联企业中低级成员的债务尽管 二者都在从事同一商业活动并应同时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不再限于不经营业务的 终极投资者 它现在同样用来保护实际上参加企业经营管理的关联企业中的成员 分子 16正如 philip i blumberg 所说 保护最终投资者避免其对该企业债务负 责的原则被不假思索和自动地运用于保护法人股东 这是法律的戏剧性扩 张 17 ( 2 ) 母公司股东的双层保护 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股东享受有限责任原则实则为双层豁免或双重保 护即当子公司法人格被否认时母公司仅以母公司拥有之全部财产对子公司 债务负责 而母公司的股东仍受母公司的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的保护此种 双重保护不仅与有限责任原则的初衷是为保护个人股东免受无限责任之累相冲 突也容易产生公司滥用转投资之权利的弊端若母公司设立若干子公司或其 子公司再设孙公司对母公司的股东而言就受到了多重保护 16 施天涛 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1 页 17 philip i. blumberg, 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 iii, p658-686. 10 ( 3 ) 子公司独立人格的不完整性 在母子公司或者公司集团的情况下子公司的独立实体地位会发生变异在 母子公司集团中 大量的公司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公司那样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 地位和经济利益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造成子公司法 律上的独立性与经济上的非独立性的矛盾 虽然母公司利用其控制权实施对子公 司不利的行为减损子公司的资产损害子公司的利益但一旦子公司发生支付 不能而破产时 子公司也只能以其不充足的财产对外承担独立责任从而使子公 司的债权人不得不承担与子公司进行交易的风险其利益无法获得充分保护 鉴于上述问题在母子公司的情况下再继续恪守传统的法律原则必然对公 司的债权人造成极大的不公 必须要对传统的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原则进行 调整 建立公正和行之有效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法律机制以保 护公司债权人的正当权益 二 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 一 概说 在传统的有限责任原则的框架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法律责任与他们之间的 经济联系是分离的 母公司虽然控制和支配着子公司把子公司当作实现其集团 战略和商业政策的工具但却有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庇护不必对由此造成的子 公司的债权人利益的损害给予任何补偿无疑这将有损于法律公平正义的精 神因而如何界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成为各国公司法面临的 共同课题是现代公司法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18对于该问题基于不同 的法律传统和文化有三种不同的理论 18 蒋大兴 公司集团内部责任构造之折中模型研究载于梁慧星民商法论丛2001 年第一号第 95 页 10 ( 3 ) 子公司独立人格的不完整性 在母子公司或者公司集团的情况下子公司的独立实体地位会发生变异在 母子公司集团中 大量的公司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公司那样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 地位和经济利益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造成子公司法 律上的独立性与经济上的非独立性的矛盾 虽然母公司利用其控制权实施对子公 司不利的行为减损子公司的资产损害子公司的利益但一旦子公司发生支付 不能而破产时 子公司也只能以其不充足的财产对外承担独立责任从而使子公 司的债权人不得不承担与子公司进行交易的风险其利益无法获得充分保护 鉴于上述问题在母子公司的情况下再继续恪守传统的法律原则必然对公 司的债权人造成极大的不公 必须要对传统的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原则进行 调整 建立公正和行之有效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法律机制以保 护公司债权人的正当权益 二 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 一 概说 在传统的有限责任原则的框架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法律责任与他们之间的 经济联系是分离的 母公司虽然控制和支配着子公司把子公司当作实现其集团 战略和商业政策的工具但却有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庇护不必对由此造成的子 公司的债权人利益的损害给予任何补偿无疑这将有损于法律公平正义的精 神因而如何界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责任成为各国公司法面临的 共同课题是现代公司法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18对于该问题基于不同 的法律传统和文化有三种不同的理论 18 蒋大兴 公司集团内部责任构造之折中模型研究载于梁慧星民商法论丛2001 年第一号第 95 页 11 ( 1 ) 有限责任论 有限责任论仍然是从母子公司各为独立法人实体的前提出发坚持传统公司 法人格理论强调母公司对子公司只承担出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该理论认为 虽然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特殊于一般的公司与股东的关系 但有限责任原则作为 公司法人格制度的核心内容即使在母子公司的场合中一般也应予以坚持否则 将会动摇公司法人格制度的根基而且从实际出发以母子公司为基本模式的跨 国公司或公司集团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经济组织这些以母公司 为核心的跨国公司或公司集团之所以大量设立子公司 即在于股东有限责任原则 的优惠的吸引若禁止母公司享有有限责任必定影响跨国公司或公司集团的发 展进而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 英国在司法判例中是较为坚守有限责任原则的如在多国天然气和石化公 司诉多国天然气和石化有限服务公司 一案中多国天然气和石化公司是一家由 美法日的三家大石油公司共同举办的合资企业在 1973-1975 年期间该公 司董事在母公司的命令下做了许多错误的决定导致该公司不得不歇业而母 公司又没有提出清偿给公司债权人带来很大损失在诉讼中当该公司的清算 人提出应由母公司及董事负责清偿的请求时英国法院从独立实体论的观点出 发认为多国天然气和石化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母公司对其不负有诚信 义务因而对公司债权人不承担直接责任 19 在母子公司的场合下坚持严格的有限责任原则有时就产生母公司对子公司 的责任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紧密的经济联系严重分离的现象 在很多情况下会侵 害子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导致不公平发生如在 1984 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 中美国法院支持了印度子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张没 有让美国母公司对毒气泄漏的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造成了严重的不公正故而 在坚持有限责任为一般原则的前提下 不应当排除在母公司滥用子公司人格时对 其有限责任实行剥夺 ( 2 ) 整体责任论 19 姚梅镇 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9 页 12 整体责任论是从母子公司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母公司将 子公司作为母公司全局利益一盘棋中的棋子 通过母公司的中央管理而调配子公 司于全局利益的棋盘上换言之是把子公司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那么母公 司应对子公司的全部债务负责 整体责任论实质上就是无限责任论它重视母公 司实际控制支配子公司的事实特别在全资子公司的场合下无视子公司具有 的独立法人格而将其视为母公司之一部分对母公司课以重责整体责任论虽 然被有些学者所倡导但也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就经济层面而言整体责任论 不利于鼓励跨国公司或公司集团的生存和发展 有悖于经济效率的一般准则所 以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很少采用这种观点 整体责任论的最早渊源可追溯至美国学者 adolph berle 创立的企业主体 论该理论主张在法律上相互独立的公司只要其在经济意义上有足够密切 的联系 就可将其视为一个企业整体来处理相关责任问题但由于美国法院担心 这一偏激理论对企业界影响过大而未敢急于采用直到二十世纪 70 年代该理 论终于体现在欧盟有关欧洲级公司的成文法 公司集团的第九号指令草案和有关 欧洲经济利益集团的条例当中 ( 3 ) 直接责任论 直接责任论是以股东有限责任为一般原则的前提下考虑到整体责任论对母 公司责任过重而易产生的弊端 仅强调特殊情况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直接负 责直接责任论注重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程度控制手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因 此 有些学者认为直接责任论最能反映责任与行为或责任与权力之间的对应关 系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各国采用直接责任论来划分母子公司法律责任的方式主 要有两种 其一在审判实践中以传统的有限责任原则的某些例外为根据来揭开 公司面纱追究母公司的法律责任以英美为典型其二通过专门的立法对母 子公司企业集团的责任承担问题做出直接规定以德国为典型 在英美法判例中多以揭开公司面纱的方式追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揭开 13 公司面纱的理论现在已经逐渐扩张到法国意大利日本乃至德国等大陆法系国 家除了揭开公司面纱实质合并和衡平居次理论在破产和公司领域也占有一席 之地成为对债权人利益的有效的救济方式 很多大陆法国家通过立法对公司集团的法律责任作出直接规定这方面以德 国 1965 年股份公司法为典范该法的第三编对中对契约集团事实集团中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的责任作出了专门规定这在下文中将有详细的阐述我 国的台湾地区在公司法立法中借鉴了德国的模式另外法国的破产法瑞士的 公司法以及欧洲共同体第九号指令草案采取了事实上的董事的概念让母 公司对子公司承担董事的诚信义务 如果违反该诚信义务要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 直接责任 下面将从英美和德国的具体的司法和立法实践去探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责 任问题 二 英美模式 在普通法系国家并无母子公司债务处理的专门的成文立法但在司法实务 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处理这类债务的案例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是揭穿公司面 纱原则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20除了 揭开公司面纱还存在其他对子 公司债权人的救济方式如代理原则(agency principles)欺诈性交易(fraudulent trading)过错交易(wrongful trading)董事的诚信义务(directors fiduciary duty) 以及英国成文法中的低价交易(transactions at an undervalue)偏颇 (preferences)美国成文法中的欺诈性转移(fraudulent transfers)可撤销的 偏颇 (voidable preferences)和破产法中的 实质合并 (substantive consolidation) 衡平居次(equitable subordination) 21在美国 揭开公司面纱以及实质合并 和衡平居次原则极为有效地应对了母子公司情况下产生的对控制权的滥用和对 债权人不公平的问题 22下文将主要从揭开公司面纱原则 实质合并原则和衡平 20 刘连煜 公司法理论与判决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 页 21 andrew muscat, the liability of the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insolvent subsidiaries,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201-219. 22 andrew muscat, the liability of the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insolvent subsidiaries, dartmouth 14 居次原则这三种对债权人的救济方式去研究英美法中母公司对子公司债权人的 法律责任 1 .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 (1) 揭开公司面纱概述 揭开公司面纱理论是在 1905 年美国诉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案(u.s. v. 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portation co.)真正创立起来的在该案判决中法官 桑波恩(sanborn)对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作了经典的表述就一般规则而言公司 应该被看作法人而具有独立人格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的理由出现然而公司的法 人特性如被作为损害公共利益使非法行为合法化保护欺诈或为犯罪抗辩的工 具那么法律上则应将公司视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 揭开公司面纱是普通法系国家在处理母子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应负责 任时运用的重要方法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与 社会公共利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股东各自独立 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 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负责 以实现公平 正义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23该理论的核心是否定公司人格(disregard of the corporate entity) 即母公司对子 公司承担合同或侵权责任的理论依据是否定两公司各为独立法律主体 它是对 传统法人制度所要求的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的一种矫正 是作为股东有限责任的 一种例外和补充而存在的 (2) 揭开公司面纱的理论依据 法院在运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时必须要寻找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判决 的基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学说具有典型代表性即代理说工具说和企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256. 23 朱慈蕴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5 页 15 业主体说 24 i 代理学说(agency theory) 代理学说主要是运用普通法上的代理理论来解决母子公司中的债务承担问 题依据该种学说当子公司的设立存续和经营完全依从母公司的指示而成为 母公司的代理人时 则说明子公司已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而成为母公司的 伪装 工具或 化身此时运用代理原则要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 务承担责任 对于确认代理关系的存在主要有两种标准其一是看母子公司之间有无明 示授权关系 其二是看母子公司之间有无事实上的控制关系即母子公司之间虽 无明示授权关系但只要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已达相当程度以致使子公司的 经营纯粹是为母公司的经营服务则推定有事实上的代理关系存在在关联企业 中占支配地位的股东是另一公司而不是个人的情形下法院更倾向于将其确定 为事实上的代理法院认为这样的子公司不仅是一种外壳公司而且是一种 外壳游戏而母公司则是一种未披露身份的本人(an undisclosed principal) 25 ii 工具学说(instrumentality theory) 工具学说是因为美国法院一开始就对揭开公司面纱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态度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工具学说最早出现在 1909 年 in re watertown paper co.26 案的判决理由中在该判决理由中法院认为公司的独立人格可以在当一公司 的组织和控制 其业务的开展使其仅仅成为另一公司的工具或附庸时被否认 该规则在接下去的 chicago, milwaukee (iii) 母公司对子公司给予财务支持;(iv) 子公司的资本系母公司全部认股而设立;(v) 子公司资本 显著不足;(vi) 子公司的职员薪资及其费用由母公司支付;(vii) 子公司的业务均与母公司有关而无独立 的业务或子公司除自母公司转移的资产外别无自行购置的资产;(viii) 母公司的有关文件中子公司 常被称为母公司的一部分;(ix) 母公司将子公司财产当作自己的财产使用;(x) 子公司的董事或经理完全 受命于母公司而未为子公司的本身利益单独从事各种业务;(xi) 子公司缺乏作为独立主体所应具备的法 定形式要件其中子公司的董事或经理完全受命于母公司而未为子公司的本身利益单独从事各种业 务这一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引自 andrew muscat, the liability of the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insolvent subsidiaries,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260. 17 行事在确定过度控制时有决定意义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即使母子公司没有连 锁董事即使子公司设立时资本充足即使子公司是和第三方交易的即使子公 司具备法律形式要件 也可以判定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工具而如果不存在这种情 况即使 powell 的提出的大部分其他因素都存在子公司也不构成母公司的工 具 33 就不正当使用而言是指母公司为了不正当的目的而使用其对子公司的控 制 不正当使用使得公司的独立人格不能被轻易否认从而维护了有限责任这一 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对于何种情况下存在不正当使用很难确定对此powell 给出了一些例子 如事实上的欺诈 违反成文法 剥夺子公司的财产 不实陈述 自食其言侵权以及其他错误或不公正的情况法院在对待不正当使用这一要 素的时候有两种态度 有些法院要求提供证明存在不正当使用的具体证据如在 pauley petroleum, inc. v. continental oil co.34案中法院尽管发现母公司完全控制 和操纵子公司但是因为没有发现存在不正当适用的情况而拒绝揭开公司面纱 而有些法院非常宽泛地定义不正当使用只要发现存在过度控制就能自动发 现存在不正当使用 如在 consolidated sun ray, inc. v. oppenstein35 案中 法院根 据存在子公司出资不足和从子公司转移财产的行为而认定存在不正当使用 鉴于 在母子公司中普遍存在母公司利用控制地位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的现象 这种开 明的态度是非常可取的可以保护债权人防止不公平的情况发生 powell 的工具学说的第三个要素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过度控制须对原告造 成损害 和不正当使用一样该要素背后的法理是限制揭开公司面纱的情况以维 护有限责任原则 在 schlecht v. equitable builders, inc.36案中 法院发现存在为了 母公司的利益而不正当地使用子公司的财产的情况 但是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母公 司过度控制或子公司的不当行为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法院拒绝揭开公司面纱 33 andrew muscat, the liability of the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insolvent subsidiaries,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260-261. 34 239 a.2d 629,632-633(del.1969) 转引自 andrew muscat, the liability of the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insolvent subsidiaries,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262. 35 355 f.2d 801 (8th cir.1964), 转引自 andrew muscat, the liability of the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insolvent subsidiaries,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262. 36 535 p.2d 86 (or. 1975).转引自 andrew muscat, the liability of the holding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insolvent subsidiaries,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263. 18 在子公司资不抵债或破产的情况下 这种控制的不当使用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很难证明 因此有些法院认为资不抵债本身就是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的例子但 是鉴于大多数案件都存在资不抵债或破产 法院的这种态度实际上取消了这一要 素的意义 37 工具学说被美国法院广泛采用也从而招致很多批评 有的评论指责工具 只是法院根据事实达成判决所使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