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 教案示例六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 教案示例六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 教案示例六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 教案示例六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 教案示例六 苏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鼎湖山听泉 教案示例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课时安排3课时第 一 课 时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我们还领略过洞庭湖的波息波惊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拿起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师:知道鼎湖山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注: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读地时候突出重点,加强语感训练。)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师: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碰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我。(生自由读课文)三、选读文段,质疑解难1现在,我要请你起来说话了,在说话前,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读了以后,我不提问,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你不能说:中午请你到我们家吃饺子吧!而是要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心得,或有什么体会。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也可以站起来问。 你想不想站起来说得好?那就再读一遍课文。不过这次你可不要再从头到尾读了,刚才你已经读过一遍课文了,应该有个印象了,对哪一段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抓重点读,然后说说你的感觉。不过提问可以就全文提。(生读,师巡视。)2其实像这种读法,你应该拿一支笔,想说什么,作个标记,想问什么,作个标记,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你要觉得需要跟周围的同学商量商量,交流一下,也可以。3讨论交流:我了解一下情况。哪些同学觉得你有话说的,举手。说什么都行。(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理解给予适当的点评的引导。)四、作业:把课文下边注释中的词语抄写2遍。第 二 课 时一、听范读,通过想像感受课文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景色。二、诵读课文,掌握方法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结构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诵读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教师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 二、美读课文,点评欣赏【精彩片断】 【点评】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点出了山静泉响。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生动有趣。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山泉的喜爱之情的不间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听泉的过程过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心随泉而流,游遍鼎湖,泉水滤过心田,冲走污垢。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欣赏】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美妙在柔曼如提琴清脆如弹拨,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厚重如倍司轰响,雄浑如铜管齐鸣。课文通过这些打比方的句子,把泉声写得很具体,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绕过、拍打,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了人来写,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了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三、读了鼎湖山听泉一课,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你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明确】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明确】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四、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 ),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