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力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本文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内蒙古大学及其 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弛 指导教师签名: 磁亟丝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生錾燃 指导教师签名: 匦亟丛空 日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飙兰f _ | 佘毯。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 问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 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 垂盆童鱼皇藉导教师签名:毖亟塑 日 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研究 摘要 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之一就是合法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近年来在我国,抢 夺犯罪案件大量增加,使这一基本原则面临巨大威胁。现实中的案件是千姿百 态且犯罪行为表现日益复杂,而法律规则却是抽象、滞后的,当出现一些争议 较大的问题时,对如何适用法律就变得十分棘手,就目前而言,我国刑法关于 抢夺罪的规定还不能完全解决司法实践中抢夺案件的争议问题。因此,本文立 足于刑法理论、刑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抢夺罪的 历史沿革入手,对抢夺罪的基本特征、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论 述,对近年来多发的“飞车抢夺 、“携带凶器抢夺”等争议问题进行分析,并 且对抢夺罪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通过 对抢夺罪的相关问题的探讨,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效果,以期对抢夺犯罪的立 法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抢夺罪;飞车抢夺;携带凶器抢夺;争议问题 g r a b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i o u si s s u e so fc r i m e a b s t r a c t o n eo fa b s t r a c tm o d e ms o c i e t y s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i st h el e g a l e n t i t ys a c r e d i n v i o l a b l e i nr e c e n ty e a r si nc h i n a ,g r a b b i n ga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c r e a s ei nc r i m e ,s ot h a t i sf a c i n gag r e a tt h r e a tt ot h i sf u n d a m e n t a lp r i n c i p l e r e a l i t yi sam i xo fc a s e sa n d t h ei n c r e a s i n gc o m p l e x i t yo fc r i m i n a lb e h a v i o r , a n dt h er u l eo fl a wi sa b s t r a c t , b a c k w a r d ,w h e nt h el a r g e ri s s u eo fs o m ec o n t r o v e r s yo nh o wt oa p p l yt h el a wt o b e c o m ev e r yd i f f i c u l t ,f o rn o w , t h ec r i m eo fc r i m i n a ll a wp r o v i s i o n so nt h es n a t c h c a nn o tc o m p l e t e l ys o l v et h ec a s ei nj u d i c i a lp r a c t i c es n a t c h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i s s u e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p a p e r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c r i m i n a ll a w , c r i m i n a ll a wa n dj u d i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d r a w i n go nt h eb a s i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eh i s t o r yo fe v o l u t i o nf r o mt h e g r a bs t a r to f f e n s e ,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c r i m eo fs n a t c h ,i ne s s e n c e ,t h e b a s i ct h e o r yo faf u l lr a n g eo fi s s u e sd i s c u s s e d ,m u l t i p l er e c e n ty e a r st h e r o b b e r y ”, l e t h a lw e a p o n s ”a n do t h e r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i s s u e sa n a l y s i s ,a n dc r i m ei nt h ej u d i c i a l p r a c t i c eo nt h es n a t c hi nt h ev a r i o u sp r o b l e m st h a tm a ya r i s ef o ra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h o p et h a tb e t t e ri d e a so fg r a b b i n gi s s u e so fc r i m ew i l lp l a yal i t t l ee f f e c tt o 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o nt h ef u r t h e ri m p r o v e m e n tf o rr o b b e r yb e n e f i t k e y w o r d s :s n a t c hc r i m e ,t h es p e e d i n gc a rr o b s ,c a r r i e st h ew e a p o nf o r s n a t c hc r i m e ,d i s p u t e n 目录 引言1 一、抢夺罪概述。2 ( 一) 抢夺罪的立法概况2 1 国外刑法2 2 我国刑法3 ( 二) 抢夺罪的犯罪构成特征一4 1 犯罪客体4 2 犯罪客观方面5 3 犯罪主体7 4 犯罪主观方面7 ( 三) 抢夺罪的本质及立法意义一7 1 抢夺罪的本质7 2 抢夺罪的立法意义7 二、抢夺罪争议实案概览9 ( 一) 实案情况9 1 案例一9 2 案例二:9 3 案例三9 4 案例四1 0 5 案例五1o ( 二) 实案争议1 0 三、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1 4 ( 一) 有关“携带凶器抢夺”的争议1 4 1 对“凶器”的争议1 4 2 关于“携带”的争议l5 ( 二) 有关“飞车抢夺”的争议1 7 1 “飞车抢夺”内涵的争议1 7 2 “飞车抢夺”定性的争议18 u i ( 三) 有关“数额较大”的规定影响抢夺罪与非罪的争议1 8 ( 四) 关于抢夺罪与相近犯罪界限的争议1 9 1 与盗窃罪1 9 2 与抢劫罪2 0 四、抢夺罪主要争议理性分析2 1 ( 一) 关于“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2 l ( 二) 关于“飞车抢夺”的认定2 2 ( 三) 抢夺罪与非罪的认定2 3 ( 四) 抢夺罪与相近犯罪界限的认定2 5 1 抢夺罪与盗窃罪的界限2 5 2 抢夺罪与抢劫罪的界限一2 6 结语2 8 参考文献2 9 致谢31 己i 言 j - 口 近年来,抢夺犯罪案件大量增加,犯罪行为表现亦日益复杂,产生了很多理论和司法 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抢夺罪罪状的描述过于笼统,属于对犯罪构成特 征未做具体说明的简单罪状,无法全面概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型多样的抢夺行为, 没能凸显抢夺罪作为一个独立罪名的特色,反而使得抢夺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等相关犯罪 的客观行为方面存在界限模糊的情况,致使司法实践中在对一些案件应如何定性的问题上 产生了较大争议,也造成了司法审判标准混乱、对类似的案件各地法院定罪量刑之结果大 相径庭的局面。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就在于把罪刑法定原则为理论先行,刑法对抢夺 罪的客观行为要件表述不够详尽、不够科学让人无所适从。除此之外,国外立法能给我国 提供的完善抢夺罪之参照模本十分稀少,加之我国的刑法理论界对抢劫罪和盗窃罪研究甚 多,而专文全面阐述抢夺罪的理论文章较少,使得抢夺罪所涉及的客观行为特征、司法实 践认定等方面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决和无法定论的问题,以致关于抢夺罪的理论研究 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新兴抢夺行为。因此,对司法实践中抢夺罪 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以非传统犯罪手 段或犯罪方式所进行的抢夺行为进行研析,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无疑有较大的理 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 ( 一) 抢夺罪的立法概况 一、抢夺罪概述 1 国外刑法 ( 1 ) 英美法系刑法中抢夺行为的定性 在英美刑法中抢夺行为一般被定性为偷盗罪,没有将抢夺财物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 罪。在美国刑法中,被告人乘人不备,突然抢夺他人手中的提包,由于动作敏捷迅速,以 致被害人都没有来得及反抗,财物就被夺走。多数判例和司法实践认为这是偷盗罪,少数 判例认为是抢劫罪,而且个别司法区法律上明文规定:突然夺取是抢劫的一种形式,如哥 伦比亚特区和佐治亚州的刑法典就是如此。1 1 9 6 8 年英国的盗窃法规定,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地挪占属于另一个人的财产,并且意图 永久地剥夺该财产,即属盗窃罪,并且“窃贼”和偷窃也应据此规定来解释。2 该法同时规 定,个人如果盗取了他人财产,并在盗取即将开始之前或在实施窃取的当时,为达到盗 窃的目的而对任何其他人使用了暴力,使他人处于或试图处于对此种暴力的恐惧中,那么 这个人就犯了抢劫罪。 从英美法系的两个代表国家的规定来看,英美刑法中没有将抢夺财物的行为规定为独 立的犯罪,抢夺行为一般被定性为偷盗罪,少数被定性为抢劫罪。在英美法系国家,司法 实践中如何将抢夺行为划归偷盗罪或抢劫罪,也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应当区别抢夺行为的 不同情况而予以分别处理,如抢夺行为作用的对象及抢夺的力度,即当行为人从被害人手 中突然夺走财物以致被害人来不及反抗,这种力尚不足以达到抢劫罪的暴力程度,只能构 成偷盗罪。但是,如果被害人意识到侵害人的夺取动作而予以反抗,或者行为人在夺取时 与被害人发生相持的,这种力即使很小也构成了抢劫罪中的暴力;或者虽无挣扎,但最终 导致被害人人身伤害的,也是抢劫,如行为人在拉被害人胳膊上的包时,过失致被害人死 亡也应认定为抢劫罪。 ( 2 ) 大陆法系刑法中抢夺行为的定性 在大多数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中也没有将抢夺行为独立成罪。 大陆法系典型代表德国和日本在分则中均没有抢夺罪的规定。在大陆法系国家,盗窃 1 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版,第1 8 7 页。 2 董玉庭:盗窃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l o 页。 2 罪,也称窃盗罪,是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根据1 9 9 8 年1 1 月1 8 日最新颁布的德国刑法典 第2 4 2 条规定:行为人以使自己或者第三者违法地占有的意图而拿走他人可移动的物品的, 处5 年以下自由刑或金钱刑。大陆法系国家盗窃罪中“窃取 是其核心要素,“窃取 是指 违反占有人的意思,排除他人对财物的占有,将目的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 传统观点认为,窃取意味着秘密取走财物,但现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窃取并不 一定要求秘密取走,只要行为人没有使用暴力、胁迫手段取走财物,就可以认为是窃取。 而大陆法系中的抢劫罪有所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大多认为抢劫罪是一种独立的犯罪,而不 像英美刑法中的抢劫罪那样依赖盗窃罪的存在而存在。抢劫罪的暴力只要求行使有形力, 而不要求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从而压制被害人的意志与行动自由,达到了压制被 害人反抗的程度时,就属于抢劫罪的暴力。德国、日本、瑞士等大陆法系国家刑法都没有 规定抢夺罪。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刑法会容忍、放纵抢夺行为,抢夺行为在大陆法系国家 还是受到刑法的责难。一般说来,如果行为人只是单纯乘人不备而夺走他人财物,就定性 为盗窃罪;如果行为人利用工具和乘人不备夺走财物,比如骑摩托车夺走行人的财物,则 认为使用了暴力,就应当定性为抢劫罪。3 2 我国刑法 在我国抢夺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早在明律、清律的封建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白 。 昼抢夺 。4 大明律与大清律例在刑律的“白昼抢夺”条中规定:凡“白昼抢夺人财物者, 杖一百,徒三年。计赃重者,加窃盗罪二等。伤人者,斩。为从各减一等,并于右小臂膊 上刺抢夺二字。”5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诸多原因,大陆一直到1 9 7 9 年才制定刑法典,在此 之前,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主要依据是党的政策和司法机关内部的政策性文件。6 1 9 7 9 年,大陆第一部刑法典颁布。该法典中抢夺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一起规定在第1 5 1 、 1 5 2 条中。其中第1 5 1 条规定:“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5 年以下有期 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1 5 2 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处5 年以上1 0 年以下 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 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上述规定在立法时,考虑到抢夺与盗窃、诈骗的社会危害性大体相同,法定刑也基本相似, 并且犯罪分子经常兼犯其中两罪以上,基于刑法简约的考虑,把这三种罪规定在一个法条 中7 。应当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抢夺罪的规定较好地贯彻了罪刑均衡的要求,但由 3 刘树德:抢夺罪案解,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7 5 页。 羊侃、吕丽:明清例辨析,载法学研究1 9 9 8 年第2 期。 5 张晋藩:中国刑法史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5 页。 6 周密著:中国刑法史纲,北京大学 l ;版社1 9 9 8 年版,第8 4 8 5 页。 7 高铭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与诞生,法律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0 7 2 0 9 页。 3 于将盗窃罪和诈骗罪一并规定在第1 5 1 、1 5 2 条中,因而有违刑事立法一条一罪的技术要求。 此外,上述规定还忽略了财产刑在惩治和遏制抢夺这种侵犯财产性犯罪中的作用,对财产 刑的适用明显不足。8 1 9 9 7 年修改刑法时,立法机关注意了上述抢夺罪在原立法中的不足,二者相比,有以 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1 9 9 7 年刑法中将抢夺罪单列为一个条文;第二、法定量刑幅度更 加合理;第三、增加了罚金刑的适用。此外,现行刑法第2 6 7 条第2 款还明确规定:“携带 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 6 3 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 0 0 2 年7 月1 5 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法释( 2 0 0 2 ) 1 8 号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 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抢夺罪的法律适用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细化规定。具体 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规定了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 、“数额特别巨 大”的标准。第二、明确了抢夺罪的情节。一是明确了四项从重处罚的情节;二是四项虽 然达到数额较大,但可视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 ,免予刑事处罚的情节;三是 规定了“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明确了抢夺公私财物未经行政处 罚处理,依法应当追诉的,抢夺数额累计计算。第四、规定了实施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 同时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等后果的处罚原则。 2 0 0 5 年7 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 的意见,该意见对长期在理论与实践中争论较大的利用机动车或以明显造成他人伤害的手 段进行抢夺如何处理作出了规定。该意见第十一条规定具有“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 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乘机夺取财物的;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 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 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以抢劫罪论处。 ( 二) 抢夺罪的犯罪构成特征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 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1 犯罪客体 抢夺罪的犯罪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物权的一种,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通则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 处分的权利。所有权是一种支配权,其内容表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物并排除他 。高铭喧、赵秉志: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1 1 页。 4 人不法干涉的权利,这四项权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四项权能之和构成财产所有权的 全部内容。9 侵犯财产罪多数情况下是对财产所有权全部权能的侵犯,即由于犯罪人的犯罪 行为使财物所有人在事实上永久地、完全地丧失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所有权各权能与所有权整体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即使是对所有权 任一权能的侵犯同样也是对所有权整体的侵犯。m 我国通说认为所谓犯罪客体是刑法所规定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权益。犯罪客体 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侵犯并且已被侵犯的合法权益。一个犯罪行为, 从结局上、事实上看可能侵犯了许多不同的合法权益,这些被侵犯的合法权益,都可以认 为是犯罪客体;但是,刑法不一定要求该犯罪行为侵犯许多不同的合法权益,可能只要求 该行为侵犯其中一种或两种合法权益。因此,人身权利不是该犯罪的客体要件,但人身权 利虽不影响行为的定性却对量刑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犯罪客观方面 ( 1 ) 犯罪对象 侵犯财产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的物质表现,即公私财物。在财产犯罪中, 以财物作为侵害对象的是财物罪;以财物以外的财产性利益作为对象的是利益罪。抢夺罪 侵犯的对象,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为“公私财物 。就侵犯财产罪而言,财物的含义中有以下 问题值得探讨:是否仅限于动产;是否属于有体物;是否包括赃物等。抢夺罪犯罪对象是 公私财物,而且是便于携带的公私财物。1 2 我国刑法规定抢夺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没有明 确区分动产或不动产,但是,从抢夺夺取财物的当场性来看,应当是仅限于动产。财物的 范围是否仅限于有体物,在刑法理论中早就有争议。但我国大陆学者大多认为刑法上的财 物应包括有体物与无体物。从抢夺罪的特点来看,抢夺要求到得财物具有当场性,且行为 人能取得和控制,无体物显然不可能符合此情况。因此,抢夺的犯罪对象只能是有体物。 抢夺罪与盗窃罪的对象有相同的共性,赃物也应成为抢夺罪的对象,但限于可以便于携带 或操纵转移的赃物。 ( 2 ) 手段表现 我国刑法界对“抢夺 行为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抢夺 是否必须是“公然 夺取 ,在这一点上是持肯定意见的。一般将“公然 理解为,一是在公共场所当着财产所 9 张明楷:刑法学( 下) ,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7 4 5 页。 ”赵秉志、吴振兴: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8 3 9 1 页。 1 1 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8 6 页。 ”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2 4 页。 5 有人或者保管人的面和众人的面进行,除行为人和被害人知晓外,还有第三人知悉;二是 在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在场的情况下,当着财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的面进行,此种情 况对于第三人而言可能是“秘密状态”,但是对被害人而言则也是“公然”的。对于“公然 的理解,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通说认为“公然夺取”是指在财物的所有者或者保管者在 场的情况下,当面夺取他人财物。墙 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抢夺罪应具备乘人不备要件,我们不应人为的添加这一要件。当 前,抢夺罪不以乘人不备为要件已成为大部分学者所持的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所 有的抢夺行为。综上,即使在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觉察、有防备,但行为人利用了当时的 客观条件( 如在偏僻无人的地方,在治安秩序不好,无人敢出面干涉的具体情况下,在财 产所有人或保管人因患病、轻中度醉酒等原因而丧失或基本丧失防护财物能力但神智清醒 的情况下等) ,还是公然用强力夺走或者拿走了被害人的财物,但并未对被害人的人身使用 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对这种情形,仍应以抢夺罪论处。 ( 3 ) 数额要求 刑法第2 6 7 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也即 抢夺数额较大的才构成本罪,但是在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上如何理解“数额较大 与犯罪 构成之间的关系却存在各种争论。笔者认为,正确理解抢夺罪数额与犯罪构成之间的关系, 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正确理解“数额 的内涵与外延;二是必须严格坚守罪刑法定 原则;三是必须结合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这里的“数额 指的是 抢夺行为直接针对的公私财产利益。即不能把这里的“数额较大 理解为是被害人实际失 去控制的财产数额,也不能理解为是行为人实际获得的财产利益达到数额较大,只能认为 是抢夺行为所直接针对的财产利益的价值,至于受害人是否实际失去这么大价值的财产或 行为人是否实际将这些价值较大的财产通过抢夺占为已有则在所不问。其次,只有达到“数 额较大才构成抢夺罪,如果没有达到“数额较大”无论如何也不构成抢夺罪。虽然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 条第l 款将未达到而只 是接近数额较大但是有特定情节的情形作为犯罪处罚,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仍值得商榷, 有司法权侵害立法权之嫌。对此,抢夺罪不能照搬盗窃罪的这种司法解释规定,同时2 0 0 2 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没有规定类似前 述盗窃罪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其肯定了只有“数额较大”才可能构成犯罪,没有达到数额 ”高铭暄:中国刑法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5 1 0 页。 “赵秉志:抢夺罪若干问题新论,载中南政法学保险学报,1 9 8 7 年第2 期。 6 较大,则无论如何也不构成抢夺罪。但是同时还需要结合总则的规定,即使“数额较大”, 但是如果具有但书规定的情节轻微的情形,则不应当认定为犯罪,即“数额较大”是构成 抢夺罪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 犯罪主体 抢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已满1 6 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成为 本罪的主体。我国刑法第1 7 条第2 款规定,已满1 4 周岁不满1 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害物质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抢夺罪不属于该款所列举的犯罪,所以抢夺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同其他一 般犯罪一样,都是1 6 周岁。即抢夺罪对主体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参与犯罪活动且符 合犯罪主体一般要件的人都可以成为抢夺罪的主体。 4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这两种故意的区别不在于其中的认识因素,而在 于意志因素。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从认识因素来说,两者是一致的,即都是明知自己的 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意志因素却有区别,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这种危 害社会的结果发生,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公然夺取这一 抢夺行为特征而言,行为人主观上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意志上不存在放任。因此, 抢夺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而不存在间接故意。 ( 三) 抢夺罪的本质及立法意义 1 抢夺罪的本质 “公然 是各种抢夺行为发生的必备特征,正是因为抢夺行为具有公然性,抢夺罪才 得以在形形色色的侵犯财产罪中“脱颖而出 ,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罪名。我国台湾刑法学 者林山田先生对抢夺罪的客观要件进行了这样的阐释:“系指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突然以 不法腕力,使之不及抗拒,而强加抢夺 ,1 5 我国的张明楷教授也主张以对物暴力的方式强 夺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具有致人伤亡可能性的行为,才构成抢夺罪。1 6 抢夺罪是一种非暴 力的公然取财的犯罪行为,这应当是作为侵财犯罪类型的抢夺罪的本质。 2 抢夺罪的立法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之后,私人财产能否得到有效和充分地保护,对经 ”林山田: 刑法特论,台湾三民书局1 9 7 8 年版,第2 4 9 2 5 0 页。 ”张明楷:盗窃与抢夺的界限,法学家2 0 0 6 年第2 期,第1 1 9 页。 7 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抢夺罪在我国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漫 长的过程,在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抢夺罪的存在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积极价值, 抢夺行为原本就是从盗窃和抢劫行为中分解出来的,这从哲学层面上来讲,是随着人类认 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则是刑事立法逐渐细化的结果。 抢夺罪的确立对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起到了不可置疑的作用。它消除了人们的种 种疑虑,增强公民个人财产的安全感,建立了私人对财富追求的持久的激励机制。在刑事 立法中,对于抢夺罪客观行为特征应当如何界定的问题,也许人们会永远探讨下去。笔者 坚信,随着刑法理论体系的不断健全、立法技术的日趋成熟,抢夺罪的立法与司法解释必 定也会随之逐步完善,并更好的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引,从而维护社会治安、安定民 止p 。 8 ( 一) 实案情况 抢夺罪争议实案概览 1 案例一 被告人何某因无经济来源,遂决定实施犯罪。2 0 0 8 年7 月8 日2 l 时许,何某携带一 把长柄水果刀到某市地税局与新城河之间的小路上寻找目标伺机作案。2 2 时许,被害人汤 某骑一辆电动车从此经过,被告人左手持刀、右手抢走被害人拎包1 只,包内有c e c t 牌直 板手机一部、s d 卡1 张、读卡器1 只、人民币4 5 元,合计价值人民币3 0 8 元,被害人汤 某被抢包时未发现被告人何某持刀。” 2 案例二 2 0 0 8 年6 月1 7 日下午6 时许,江西省某县职工黄女士骑电动自行车下班回家。当她 行至工业园区人比较少的路段时,突然两男青年王某、刘某骑着一辆摩托车疾驶而至。黄 女士还没来得及反应,坐在后座的刘某迅速伸过手来,用力拉住了黄女士的挎包。黄女士 虽然被吓呆,但仍紧紧地拉住手提包的带子。这时摩托车加大油门往前冲去,黄女士整个 人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拖出去,黄女士头部撞在水泥路面上,致黄女士受伤。墟 3 案例三 刚满1 7 周岁的李某,初中文化程度,家居农村。2 0 0 9 年1 2 月2 2 日许,李某在山东 省泰安市的人行道上,夺走一行人的手包,包内有人民币1 0 0 元,价值人民币1 1 9 0 元的手 机一部,数额共计1 2 9 0 元。李某携赃逃离途中被公安人员人赃俱获,所抢夺的财物如数收 缴,发还物主。李某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表示认罪。当日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抢夺罪 予以刑事拘留,同年1 2 月3 1 日逮捕。经侦查终结,李某过去没有违法犯罪行为。2 0 1 0 年 3 月2 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趁人不备,公然抢夺他人财 物价值人民币1 2 9 0 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 第一款,应当以抢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李某犯罪时未满1 8 周岁,依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 9 ”浅谈携带凶器抢夺,h t t p :v n v w c h i n a c o u r t o r g h t m l a r t i c l e 2 0 0 3 0 2 2 8 3 9 9 5 0 s h t m l ( 访问时间:2 0 1 1 年5 月) 。 ”飞车抢夺案件基本绝迹,h t t p :n e w s s i n a c o m c n o 2 0 0 6 0 5 - 0 9 1 0 5 6 8 8 7 6 4 5 8 s s h t m l ( 访问时间:2 0 1 1 年5 月) 。 ”( 1 7 岁少年抢夺1 2 9 0 元人赃俱获可否免刑,h t t p :w n v d y g b j y g o v c n x n c f z z x d x a l 2 0 1 0 0 6 t 2 0 1 0 0 6 1 0 _ 6 4 2 3 3 h t m ( 访问时间:2 0 1 1 年5 月) 。 9 4 案例四 2 0 0 4 年3 月1 9 日晚9 时许,犯罪嫌疑人吕某伙同他人来到厦门市中山路肯德基餐厅 内。其同伙从背后拍拍正在用餐的被害人钟某的肩膀,让她看一则广告。吕某乘钟某扭头 看广告之际,乘机拿走钟某放于餐桌上的一部“三星”n e c n 8 型手机一部( 经估价,价值 人民币2 4 7 1 元) 。犯罪嫌疑人吕某逃至门口时,被害人钟某即发现追赶。在逃跑途中,吕 某被群众抓获。舶 5 案例五 被告人张某与人赌博,输去自己的一块手表,当晚约1 2 时,张某去某县医院住院部找 与其谈过恋爱的夏某,企图要点钱,夏不在。随后,张某产生抢夺他人财物之意。当女护 士冯某打着手电筒预备去厕所时,张即迅速隐藏在厕所四周,等冯某进去后正在解手时, 张闯进厕所,因怕冯某认出自己,便用一只手将蹲着的冯某眼睛蒙住,另一只手扯断冯某 的表带,抢得某名牌手表一只逃走,该表价值1 2 0 0 元,冯某起身追赶,未追上。2 1 ( 二) 实案争议 案例一的争议焦点在于,对“凶器”如何理解;对“携带凶器抢夺 中的“携带 如 何认定以及对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在本案中因被害人被抢时没有看见被告人携带凶器, 因此对被告人如何定罪,存有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何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携带足以致人受伤、死亡后果的刀具寻找目标伺机作案。当其发现被害人汤某时,左手持 刀,右手抢走被害人拎包及包内物品,其行为符合抢劫罪的主客观要件,因此应直接适用 刑法第2 6 3 条追究被告人何某的刑事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何某虽然持水果 刀抢得被害人的财物,但因抢包行为是在瞬间完成,被害人未能感知刀具的存在,被告人 所持刀具对于实施抢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此案应适用刑法第2 6 7 条第2 款以 被告人携带凶器进行抢夺,以抢劫罪论处。第三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所持水果刀不是凶器。 凶器是指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具,被告人何某携带的水果刀, 并不在此范围内,且被告人亦未使用任何威胁性的语言,故该案应以抢夺罪定罪量刑。 案例二争议的焦点在于对本案的定性上,其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 此案为典型的“飞车抢夺 ,主张以抢夺罪定罪处罚。其理由是:行为人的作案方式,是 趁被害人不备,突然夺取其财物,犯罪对象是被害人控制的财物而不是被害人的人身,即 ”抢夺罪与盗窃罪界限,h t t p :w w w t i a n y a c n p u b l i c f o r u m c o n t e n t l a w 1 2 9 1 6 1 s h t m l ( 访问日期:2 0 1 1 年5 月) 。 2 1 关于抢夺罪和抢劫罪区分,h t t p :1 w c h i n a - b c o m f x z x 2 0 0 9 0 2 2 3 3 0 1 7 2 9 _ 1 h t m l ( 访问u 期:2 0 1 1 年5 月) 。 l o 便是利用行驶的机动车辆抢夺这一危险的作案方法,有时在结果上会造成被害人的人身伤 害,但也不是行为人的主观直接故意,目的是为了作案后快速逃跑。本案中,王某、刘某 二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趁黄某不备,突然夺取黄某财物,完全符合构成抢夺罪的构成要 件。虽然,王某、刘某的飞车抢包行为还造成黄某受伤,但应认定为飞车抢夺从重处罚情 节。故本案应以抢夺罪从重处罚。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刘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主张 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其理由是:抢劫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被害人当场使用暴力、 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或将财物抢走的行为。实施抢劫的暴力、胁迫或其 他方法的目的是使被害人不敢反抗、不能反抗或不知反抗。“飞车抢夺”行为采用正在行 驶的机动车辆抢夺,这是危险的作案方法,不但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安全,而且在抢夺时 被害人基本上无法或不知反抗和自卫,符合抢劫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从本案来看,王某、 刘某在“飞车抢夺 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被害人黄某已经意识到被抢而保护财物,王某、 刘某为取得财物而强行想甩开被害人黄某,在这种情况下,王某、刘某的行为方式和对象 都发生了转化,其行为已经不具有突然性,并不是趁被害人黄某不备,公然夺取,而是采 取暴力行为,且行为不仅侵犯了被害人的财物,而且被害人的人身,行为的性质就随之发 生转化,抢夺行为转化为抢劫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故应以抢劫罪定罪量刑。 。 甚,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刑法第2 6 9 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 。 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 定罪处罚。”这一规定的不同理解,因而产生了定性上的分歧。 在案例三中,对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抢夺罪没有异议。但是否予以判处刑罚,则 有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同意指控,但应该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种意见认为,李 某抢夺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应依照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一款中的“抢夺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的规定处罚。鉴 于其犯罪时已满1 7 周岁不满1 8 周岁,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关于“已满1 4 周岁不 满1 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予以从轻处罚,即在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幅度内处以较轻的刑罚;第三种意见认为,对被 告人李某的行为可以视为我国刑法第三十七条中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 免予刑事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三条规定为:抢夺公私财物虽然达到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 刑罚的,免予刑事处罚。本案被告人李某抢夺公民财物价值人民币1 2 9 0 元,属于达到最高 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的抢夺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 0 0 元至2 0 0 0 元以上的,为“数额较 大”的范畴。其作案时,已满1 7 周岁不满1 8 周岁,具有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在此前,没有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视为刑法等三十七条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 刑罚”,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 对于案例四中吕某行为如何定性,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吕某的行为应 定抢夺罪。理由在于:抢夺罪要求行为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这里的“公然夺取 应理 解为当着公私财物所有人、管理人的面,乘其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 使他人来不及抗拒,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但抢夺罪的公然夺取没有暴力或暴力 威胁作后盾,否则将构成抢劫罪。公然抢夺行为,具体表现为可以从财物的所有者、管理 者的手中或身上抢走,也可以趁财物所有者不备,抢走放在被害人身旁,由被害人控制的 财物。但无论那种情况,被害人遭到侵害时,会立即意识到财物的损失。本案中,吕某作 案时所处的场所是餐厅,为公共场所,其当时是由同伙故意制造事端引开被害人钟某的注 意力,然后趁钟某扭头没注意餐桌上手机之际,将被害人有效控制内的财物抢走,且当吕 某及同伙逃至门口时,被害人立即发现财物被盗并追赶出来。因此,吕某的行为符合“趁 人不备,公然夺取 的抢夺罪特征。第二种意见认为,吕某的行为应定盗窃罪。原因在于: ( 1 ) 吕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秘密窃取 的特征。准确理解“秘密窃取”的内涵,是正 确区分盗窃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类犯罪的主要标志。虽然盗窃罪与抢夺罪在犯罪构成的主观 方面是相同的,但盗窃罪的“秘密窃取 与抢夺罪的“公然夺取”有本质的区别。所谓“秘 密窃取 ,是指行为人采用乘财物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不能察觉的方法暗中取走财物。 也就是说,只要行为人主观上白认为在行为的过程中不会被财物所有人发觉即成立。司法 实践中,秘密窃取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乘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经手人不在场窃取; 二是在公共场所乘财物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不备而窃取。抢夺罪的“公然夺取 要求 行为人当着财物持有人的面,乘其不备,抢走财物持有人有效控制的财物,在行为人抢夺过 程中,立即被被害人发现,“乘人不备 的隐蔽性是暂时的,并不要求贯穿于取得财物的全 过程。联系本案,吕某行为的秘密性贯穿于取得手机的整个过程中,当时他已经看到被害 人钟某的注意力已被身后吕某的同伙吸引,不可能看到就餐餐桌上发生的事情,所以他才 用自以为不会被钟某发现的手段将手机盗走。在这个过程中,被害人钟某确实没有感知, 当她发现财物不见时,吕某已逃至餐厅门口。( 2 ) 吕某是在已实施完盗窃行为后才被发现 的。认为吕某构成抢夺罪的理由之一是认为吕某趁人不备从餐桌上将财物取走,并被立即 发现,采用的是使被害人立即发现的方式,对此说法不予苟同。抢夺罪所要求的“立即发 现被侵害 应理解为发现遭受侵害与遭受侵害几乎同时。而盗窃罪( 既遂) 的被害人一般 1 2 都是侵害行为发生之后才发现财物被盗的。本案中,虽然被害人钟某在财物被窃后立即发 现,但此时吕某已逃至门口,等到钟某开始追赶时,吕某已逃离餐厅。也就是说,钟某发 现自己财产权利被侵害时,吕某的侵害行为已经结束,侵害行为并非“同时 被发现。( 3 ) 本案中,吕某盗走的手机经估价,价值人民币2 4 7 1 元,已达到构成盗窃罪的起刑点。综上 所述,犯罪嫌疑人吕某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采取秘密的手段将公私财物占为 己有,数额较大,已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案例五中就被告人张某的定性存在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张某用手蒙住被 害人眼睛,劫走手表的行为,不但有暴力程度,而且给被害人带来精神惧怕,应构成抢劫 罪;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中,被告人张某蒙住被害人眼睛的行为不算是暴力行为,仅仅 是怕被害人认出自己,并不是要阻止被害人的反抗,而且蒙眼睛的行为并不会给被害人带 来任何身体上的伤害,从社会观念上说很难评价为抢劫的暴力。因此,对张某以抢夺罪定 罪是适当的,应定抢夺罪。在我国,尽管有个别学者认为,恐吓或胁迫,其能否成为抢劫 罪中的胁迫,并不在于内容如何,而在于能否造成使他人明显难以抗拒这一结果,任何形 式的恐吓或逼迫,不管其内容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只要能够令人明显难以抗拒,就 足以成立抢劫罪中的胁迫,但是,法学界的通说一般认为抢劫罪的胁迫仅限于以当场使用, 暴力相威胁。所以此处应为抢夺罪。 一 ” 1 3 抢夺罪主要争议问题 相关抢夺罪的实案争议反映出抢夺罪在我国刑法理论定性上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