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本文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内墓直太堂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二b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鎏窒! 圭 日 期:垫:墨:6 :i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内蒙古大学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构、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为保护学院和导师的知识产权,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内蒙古大学。作者今后 使用涉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成果,须征得内蒙古大学就读期间导师的同意;若用 于发表论文,版权单位必须署名为内蒙古大学方可投稿或公开发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酶 日期:丝! 星! 笸:2 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研究 摘要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由判例学说发展而来的一项民法理论,主要功能在于衡 平债权人与债务人及各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公平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加强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研究,有助于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大量出现 的债务纠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基本问 题。包括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定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和不真正连带债务制 度的价值。通过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 同的发生原因,对同一债权人负担相同内容的给付,各债务人各自负担履行全 部债务之义务,且因一债务人的履行,债权人的相应债务因目的实现而消灭的 债务。 第二部分探讨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类型。文章分别从债务发生原因、联结 点及有无终局责任人两个方面,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类型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 分析。 第三部分为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律效果。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律效果表现 在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文章认为,外部效力产生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权 人可以向债务人中的一人、数人或全体请求履行,也可以向一个或数个债务人 请求履行部分或全部债务。内部效力产生于债务人之间,表现为追偿权产生依 据及取得方式。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立法宜采赔偿代位制度。 第四部分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立法构建。文章对我国不真正连带债务 制度的现状、司法适用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民法典应规定此项制度,并提出 了具体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债务,类型,效力,立法构建 g e s a m t s c h u l dc a s et h e o r y a b s t r u c t g e s a m t s c h u l dc a s et h e o r yi sd e v e l o p e df r o ma c i v i l t h e o r y , t h em a i nf u n c t i o ni s b a l a n c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c r e d i t o r sa n de q u i t yb e t w e e nt h ed e b t o ra n dt h e d e b t o r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i g h t sa n do b l i g a t i o n s w es h o u l db ef a i rt o p r o t e c tt h el e g i t i m a t er i g h t sa n d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p a r t i e s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g e s a m t s c h u l d s t u d yh e l p st oc o r r e c t l yh a n d l eal a r g en u m b e ro fd i s p u t e sr e a l l i f e ,w h i c hi sv e r y 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o fg e s a m t s c h u l ds y s t e m sf u n d a m e n t a lp r o b l e m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t h e c o n c e p to f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g e s a m t s c h u l ds y s t e mv a l u e t h r o u g h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 t h ea r t i c l es a y s ,g e s a m t s c h u l di n d e xi sb a s e do na d e b t o ro fd i f f e r e n tr e a s o n s ,t h es a m eb u r d e no ft h es a m ec o n t e n tc r e d i t o rp a y m e n t s t h ed e b t o rm u s tf u l f i l lt h e i rb u r d e no fd e b to b l i g a t i o n s ,a n df o rt h ef u l f i l l m e n to fa d e b t o r , 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d e b ta n df o ra c h i e v i n gt h eo b je c t i v e so ft h ee r a d i c a t i o no f d e b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g e s a m t s c h u l dt y p e d e a l sw i t ht h ec a u s eo fd e b t ,t h e f i n a lc o n n e c t i o np o i n t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a n dw h e t h e ro rn o tt w op e o p l e ,g e s a m t s c h u l d t h et y p eo f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m m a r ya n da n a l y s i s p a r ti i ii sa b o u tt h el e g a le f f e c to fg e s a m t s c h u l d g e s a m t s c h u l dp e r f o r m a n c ei s i i i 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l e g a le f f e c to f b o t h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 t h ea r t i c l em a i n t a i n e dt h a t 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e 赋e m a lc r e d i t o r sa n dt h ed e b t o r , c r e d i t o r s ,t h ed e b t o rc a nb ei n o n e ,s e v e r a lo ra l lr e q u e s t sf u l f i l l e d ,c a na l s ob ean u m b e ro ft h ed e b t o ro rt or e q u e s t s o m eo ra l lo ft h ed e b t i n t e m a l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t h ed e b t o rb e t w e e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i sb a s e do nt h ef i g h tt or e c o v e rf o ra n dh o wt og e ti t t h r o u g ha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o ft h ev i e wt h a tc h i n a sm i n i n gl e g i s l a t i o ns h o u l da d o p ts u b r o g a t i o nc o m p e n s a t i o n s y s t e m p a r ti vi so ng e s a m t s c h u l ds y s t e mo ft h el e g i s l a t i v ec o u n c i lc o n s t r u c t u r e t h e 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c h m a sg e s a m t s c h u l ds y s t e mo ft h es t a t u sq u o ,a p p l i e st ot h ej u d i c i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a tc h i n a sc i v i lc o d es h o u l dp r o v i d et h es y s t e m ,a n dp u t f o r w a r ds p e c i f i cl e g i s l a t i v ep r o p o s a l s k e yw o r d s :g e s a m t s c h u l d ,t y p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t h el e g i s l a t i v ec o n s t r u c t u r e i v 目录 引言一1 第一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基本问题2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定义一2 ( 一)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界定2 ( 二) 从债务角度界定2 ( 三) 从债的特征角度界定2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一4 ( 一) 与连带债务的比较分析4 ( 二) 与共同过失侵权的比较分析1 0 ( 三) 与共同危险行为的比较分析1 0 ( 四) 与请求权竞合的比较分析1 1 ( 五) 与补充债务的比较分析1 2 ( 六) 与按份债务的比较分析13 ( 七) 与请求权聚合的比较分析1 3 三、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价值1 4 第二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类型1 6 一、基于债务发生原因及其联结点所作的分类1 6 ( 一) 因当事人意思产生的不真正连带债务1 7 ( 二) 基于合同的不真正连带债务1 7 ( 三) 数个独立的侵权行为竞合产生不真正连带债务l8 ( 四) 基于合同与侵权竞合产生的不真正连带债务18 ( 五) 法律规定的其它债务之间相互竞合或与合同或侵权之债竞合而产生的不真正连 带债务2 0 二、基于终局责任所作的分类2 0 ( 一) 不存在终局责任人的不真正连带债务2 1 ( 二) 存在终局责任人的不真正连带债务2 1 第三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律效果2 3 v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外部效力2 3 ( 一) 债权人的请求权行使2 3 ( 二) 债务人的诉讼地位2 4 ( 三) 绝对效力事项与相对效力事项2 5 ( 四) 确定判决的效力2 6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部效力2 7 ( 一) 追偿权产生的依据2 7 ( - - ) 追偿权行使方式。2 8 第四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立法构建3l 一、我国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现状31 ( 一) 立法现状及不足3l ( 二) 实务现状及不足3l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司法适用3 2 ( 一) 债权人请求权的行使问题3 2 ( 二) 诉的选择与合并问题3 3 ( 三) 案由的确定问题3 6 ( 四) 法院能否以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裁判案件的问题3 6 ( 五) 判决主文的表述问题3 7 ( 六) 判决的执行问题3 8 ( 七) 非终局债务入的求偿问题3 9 三、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立法建议4 0 ( 一) 法律特征方面4 0 ( 二) 类型方面4 0 ( 三) 外部效力方面4 0 ( 四) 内部效力方面4 l 结语4 2 注释4 3 参考文献4 6 致谢4 8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4 9 v i 引言 纷繁复杂的民商事活动中会经常产生各种形式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同的发生原因可以产 生不同种类的债务,不真正连带债务便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是德国概念法学抽象化、 体系化法律思维方式的产物,意在把握法律规范间的关联、避免个案公正与法秩序整体价值 的矛盾。不真正连带债务是一个抽象程度较高的编纂概念,将处理不真正连带债务纠纷的具 体的、零散的法律规定整合成了抽象化的一般性法律规范。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概念首先由德国学者阿铱舍雷提出,随后在大陆法系国家不断得到深 入研究。不真正连带债务作为一种民法理论和实务上的重要制度,得到了大陆法系多数国家 和地区的承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法律价值和规范作用,日 趋成为民商事审判实务中处理多因一果民事赔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我国也广泛存在着涉及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实际问题,但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产生了学界系统探究不够、立法上成文规章零散、司法实务中无所适从以及司法判决 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法律适用的统一和司法的权威。基于此,为了适应司法实 践成果规范化的需要,实现相同事物相同处理、不同的事物区别处理的基本法律精神,本文 拟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供商榷。 第一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基本问题 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历经发展,理论日益丰富,司法实务不断涉及,其存在的价值也逐 渐为人们所认识。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定义 由于不真正连带债务仅是在各国学说及判例中予以认可,立法尚无明文规定,因此关于 不真正连带债务概念的研讨仅在学理意义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 一)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界定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史尚宽先生主张:“不真正连带债务谓数债务人基于不同之发生原因, 对于债务人负以同一给付为标的之数个债务,依一债务人之完全履行,他债务因目的之达到 而消灭之法律关系”。我国大陆学者张广兴先生亦持此说,他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就是指: “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对于债权人负以同一给付为标的数个债务,其中一个债 务人完全履行时,其他债务即因债权人的目的达到而消灭的债的关系”。 该种定义的特点是 将不真正连带债务定位于“法律关系”或“债的关系”。 ( 二) 从债务角度界定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郑玉波先生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为多数人就同一内容给付,各负全 部履行之义务,而同一债务人之履行,则全体债务消灭之债务也”。 刘春堂先生亦认为不真 正连带债务就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同一内容之给付,本于各别之发生原因,对于债权人各负 全部履行之义务,因一债务人之履行,则全体债务人即免其责任之债务也 。我国大陆学者 孔祥俊先生则强调多数债务人负同一内容给付的偶然性。他将不真正连带债务定义为:“不真 正连带债务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自承担全 部履行的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均归消灭的债务。” 上述定义的特点在 于,学者们将不真正连带债务界定为“债务”而非“法律关系”或者“债的关系”。 ( 三) 从债的特征角度界定 这种定义仅概括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特征,而不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性质、范围进行定位, 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温汉科先生主张:“不真正连带债务,通常系数人自各自立场负填补同一 损害之义务时发生之”。 我国大陆学者王利明先生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数个债务人基 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对于债权人负有以同一给付为标的数个债务,因同一债务人的履行而使 全体债务均归消灭”。 从以上定义可看出各家对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定义无大差别,但有一些细微不同。首先, 关于各债务人所负的同一债务是否为“偶然产生”。以孔祥俊先生为代表,认为偶然因素在不 真正连带债务中占有独特地位,故此在定义中将“偶然产生的同一给付 作为一个特征明确 出来。“不真正连带债务缺乏共同的目的,各债务人只有各自的单一目的,更没有主观上的相 互联系,也就是说,各个债务人之间主观上并无联络,也未共同实施某种行为,或做出某种 约定,数个债务发生密切联系,给付内容的同一,纯属相关的法律关系偶然的发生巧合。” 偶 然性是否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主要特征,以至于在其定义中出现? 这是值得商榷的。某些情况 下,债务的发生并不以债务人主观上的意思表示为要件。负同一债务的债务人之间没有进行 主观上的意思表示沟通,并不是产生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前提,也不能以此区别于其他法律关 系,比如共同侵权、共同危险等均有无意思联络的情况。另外,不真正连带债务各债务都以 满足债权人的同一债权为目的,也不能说各债务之间完全没有共同目的。所以,无意思联络 不是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特征,即偶然性不应作为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特征写进其定义里。 其次,关于“目的”。以史尚宽先生的理论为代表,在定义中有“其他债务因债权人的目 的达到而消灭”一句。突出了“目的达到”,是否有必要? 答案应是肯定的,因为不真正连带 债务制度的特色即在于,一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得债权人的债权目的得以实现,不再需要他人 的履行,否则可能出现不当得利的情况。有学者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各个债务仅有单独 的目的,而缺乏共同目的。但是其忽略了一点,不真正连带债务关系中各债务人固然是基于 不同的法律关系而对债权人负有债务,各有其单独的目的,同时各债务人也有共同的目的, 即满足债权人的债权,只不过此种共同目的的强度不及连带债务而已。故此,定义中以表明 债务因债权人目的达到而消灭为必要。 再次,关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属性。纵观以上各家定义,可以发现有认为不真正连带债 务是民事法律关系者:有认为是债者;有认为是债务者;也有未定其属性者。不真正连带债 务究其本质,就是债务的竞合。其性质认定为一种债务,似乎更为准确。“民事法律关系,是 由民法所确认、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它是民法规范所调整的财产关系 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如所有权关系、合同关系、著作权关系、继承关系等” 。“债 为特定当事人之间的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可见债本身就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认 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本没有错。但是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涵仅有债的因素, 只是讨论债务形态、债权形式等问题,其为债之一种亦无问题。民事法律关系是属概念,债 是种概念。作为定义的归类应当是紧依被定义项的上位概念。所以,在定义中应当认为不真 正连带债务是一种债。又因其债务人必为两人以上,故应为多数人之债。既为多数人之债, 似乎应称其为不真正连带之债,但纵观各家论著,均称为不真正连带债务。究其原因,盖因 该债的主体必为债务不真正连带,而债权不可能发生不真正连带。此与按份之债可能发生按 份债权,连带之债可能发生连带债权不同。故此,不真正连带债务诚如其名,实为一种债务。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笔者对不真正连带债务作如下定义: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数个债务人 基于不同发生原因,对同一债权人负担相同内容的给付,各债务人各自负担履行全部债务之 义务,且因一债务人的履行,债权人的相应债务因目的实现而消灭的债务。例如,甲行政机 关雇用乙汽车公司将本单位干部职工拉出去旅游,不料与丙公司汽车相撞而发生特大交通事 故,造成数人死伤,受害人可以基于与甲机关的客运合同关系诉甲,基于侵权关系诉乙、丙, 甲、乙、丙所承担的即是不真正连带债务。 二、不真正连带债务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一) 与连带债务的比较分析 由于不真正连带债务从单纯连带债务引申、演化而来的,其称谓上就注定了和连带债务 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渊源,因此它的性质可以从与连带债务比较的角度来界定。 l 、比较分析的理论 ( 1 ) 对“法律上的关联性”的理解。学说界在针对连带债务及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相关问 题分析时,往往透过“法律上的关联性 加以梳理。与“法律上的关联性”相对应的是“债 的相对性”,某债权债务关系若无法律上的关联性就将其放入“债的相对性”理论中加以规范。 法律上的关联性可以分为较强的法律上关联性和较弱的法律上关联性,学理上分别称为“相 互的法律上关联性”和“单面的法律上关联性”,而这两种强弱不同的法律关联性正是区别连 带债务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重要类型特征。 “法律上的关联性”( 一般泛称“牵连关系”) ,是指某一债权的效力影响可能及于其他 债权。也就是说,多数债务人中,债权人仅可受领一次给付且该给付为同一给付时,则每一 债务人所生效力及于其他债权。法律上的关联性因其强弱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程 度较强的“相互的法律关联性”,即所谓的“连带性”,指的是多数债务人中任一债务人所生 的绝对效力事项,对于其他债务人均生效力,即多数人之债彼此间具有相互影响性。也就是 说,多数债务人彼此间所负担的复数债务,是同一债务,又可以称为连带债务。所以连带债 务中,数人负同一债务,对债权人各负全部给付之责任,而债权人得对于债务人中之一人或 4 数人或全体,同时或先后请求全部或一部之给付n 。另外一种就是程度较弱的单面的法律关 联性 ,即所谓的“从属性”,是指多数债务彼此之间具有主从权利关系,从权利受制于主权 利,而主权利不受从权利影响,所以就多数人之债彼此间的影响而言,是单面性的,保证契 约是其典型形式。 有学者认为法律上的关联性是债的相对性的例外,必须在法律明文规定时才可适用,否 则,仍应适用债的相对性理论。1 2 而所谓“债的相对性 ,通常是指“债的主体的相对性,s , 即特定债权人得向特定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法律关系6 。债的相对性属于对人的关系,在对象上 具有局限性。因此,按照债的相对性理论,在多数债务人关系中,债权人对其中任何一个债 务人行使权利,并不影响其对于其他债务人的债权。也就是说,该债权人的请求,是针对特 定债务人而为,其他债务人并不因此为给付,对于该受请求的债务人而言,其对债权人的清 偿仅对该债权人发生效力,不对其他债务人生效。 其实,从上述学说理论的归纳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连带之债与不真正连带之债都具有 法律上的关联性,唯有不同的是,二者的关联性的强弱不同,较强的法律关联性即连带性和 较弱的法律关联性即从属性是区别多数债务人关系下的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关键特 征。 ( 2 ) 对“连带债务的同一性 的理解。正是由于连带债务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律关联 性的强弱不同,因而导致了二者概念特征的不同。对“连带债务的同一性”理解,是不真正 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概念实质特征的关键。对此德国法学界存有不同的学说,以下简单加以 说明。 “同一法律上原因说”认为,在界定连带债务内涵时,应以多数债务人彼此间所负的给 付义务是否基于同一法律上的原因为判断标准。如果该多数债务彼此之间具有同一性,就不 能适用可分债务的各自分担原则,而应适用连带债务的规定。也就是说,所谓的同一性指的 是各自债务发生的事实或法律上的原因同一。这一见解,在德国法的发展中,早已遭到扬弃。 比如在共同保证的情形中,数人先后为同一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即便各保证人之间并不知晓 其他保证人的存在,依据德国民法( 第7 6 9 条) 仍成立连带债务7 。可见,连带债务的存在并不 要求各保证人基于同一法律上的原因而成立,各个保证人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原因而为债务人 承担保证责任。同样在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中也存在可以说明“同一法律原因说”不可采取的 例子,如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 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此处 雇主和雇员对于连带赔偿的债务责任明显不是出于同一法律原因,而是基于不同的法律原因 而承担连带债务的。由此可见,法律上的同一原因说”并不能区分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 务。 共同目的说 认为,应以多数债务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的给付目的为判断标准,如 果具有共同的给付目的,那么各债务之间就存在内在关联性,因而成立连带债务:如果不具有 共同的给付目的,那么各债务之间就是因为偶然的竞合而产生关联,则成立不真正连带债务。 但这一学说并未明确共同目的的性质,如果该共同目的界定为各债务人用以满足债权人的履 行利益,那么就有将连带债务的范围扩大的趋势。如租赁房屋被烧毁的案例中,甲将其所有 的房屋一套租与外来务工者乙,后乙的工友丙前来探望乙时不慎引起火灾将甲的房屋烧毁。 本案中,乙丙二人都侵犯了甲的权利,前者基于合同的不履行侵犯了甲的债权,后者基于法 定的义务侵犯了甲的财产所有权,二者都负有向甲负损害赔偿义务,以实现遭受侵害的甲的 财产权利回归未侵害之前的圆满状态的目的,虽然乙丙二人彼此间的履行利益并无不同,但 一般并不认为二人成立连带债务,乙向甲为给付后,可以基于请求权的让与而向丙进行追偿。 由此可见,“共同目的说”也无法解释连带债务同一给付的内涵,反而会将连带债务的范围不 适当的扩大。所以,以是否具有共同的目的为判断标准也不能够将连带债务同与之相类似的 不真正连带债务区分开来。 “履行共同说”认为,债务人中任何一人向债权人为给付,使得其他债务人的债务归于 消灭,则多数债务人彼此间成立一个履行共同体。也就是说,连带债务的同一给付或同一债 务体现为多数债务人相互之间的共同履行上。这在德国法和台湾地区法律中都有规定,即连 带债务人中一人向债权人清偿后,其他债务人同免责任。笔者赞同此说,其较为全面地界定 了连带债务的实质含义,能够使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相区别。同时,该说与相关立法 的规定也相一致( 德国民法典第4 2 2 条) 。 “同一阶层说 认为应以多数债务彼此间是否处于同一阶层为判断标准,区分连带债务 与其他多数债务人关系形态。这一学说是目前德国通说,是建立在对民法典第4 2 1 条8 和第 4 2 2 条第( 1 ) 项的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对于连带债务完整的特征描述,依据这一特征可 以较明确地将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及其他多数债务人关系相区别。“同一阶层说”考察 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因其阶层是否同一而有所差异。根据该学说,多 数债务若属于同一阶层,则多数债务人彼此之间对于同一债权人的债务,就不存在终局、次 要的层级。反之,不同阶层的债务,必定有终局负责的债务人,而终局责任人的给付将使其 他次要债务人的给付义务归于消灭,但次要责任人的给付并不能够免除终局责任人的义务。 这是因为立法者基于公平的考量,为了减小债权实现的风险而允许次债务人偿付债务,同时 6 禁止债权人双重获利而规定由次债务人取得债权人对于终局责任人的债权,也就是说,在不 同阶层的多数债务入关系下,债务将由终局责任人最终承担。而在连带债务人中是不存在这 种终局责任人的,因此同一阶层理论指出了不真正连带债务区别于连带债务的重要特征。 基于以上对于各种学说的理解和思考,笔者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区别于连带债务的实质 内涵应该在两个方面的关系中进行共同的把握:一方面,是债权人与各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各 债务人对债权人构成一个履行共同体,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中的部分或全部同时或先后请求 满足其债权,而任何一个债务人都有向债权人偿还全部债务的义务各债务入共同担负起 对于债权人的义务,当债务得以清偿时,全体债务人在清偿的限度内得以免责。而不真正连 带债务中,各债务人并不是共同向债权人承担债务,而是基于各自的原因向债权人履行债务, 一债务人的债务履行并不具有涉他性。另一方面,是各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当部分或全体债 务人经债权人请求而履行了全部债务后,各债务人之间应按照约定或法定的份额各自承担相 应的义务,也就是连带债务人之间内部求偿权的实现。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并不存在内部债 务的分担。 2 、二者的相似与区别 从概念表述上看,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有如下几点相似之处:其一,债务人均为多 数:其二,给付内容同一;其三,各债务人各自都负有全部履行债务的义务;其四,因债务 人之一的全部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以上几点足以证明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之 间存在的联系,以不真正连带债务来命名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将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 债务完全割裂开来,忽视二者联系的做法并不正确。当然,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的区 别更是准确认识二者的关键。对于这二者的区别,学者们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 温汉科先生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与普通连带债务不同之主要点有二0 其一,就债务人之 一人所生之事由不影响其他债务人。其二,在债务人之内部关系,不生求偿关系。9 史尚宽先生认为,二者区别主要有三:其一,不真正连带债务之各债务,必异其发生原因: 而在连带债务,虽以同其发生原因为常,例如共同契约、共同侵权行为,然亦有异其发生原 因者,例如第三人加入既存之连带债务。其二,在连带债务,有目的之共同:而不真正连带债 务有偶然标的之同一。故前者依一债务人之完全履行而受清偿,他债务因而消灭:后者因一债 务人之完全履行而达其目的,他债务因而消灭。其三,连带债务各债务人间必有负担部分: 而在不真正连带债务,原则上各债务人间无负担部分,惟例外的债务人一人有全部之负担部 分,然亦不妨债务人间为负担部分之特约,此时如未得债权人之同意,其特约效力,不及于 外部关系。m 7 郑玉波先生认为,二者有下列不同:其一,连带债务因有共同目的,而债务人间发生主观 的关联:不真正连带债务则只有单一之目的。其二,连带债务就债务人一人所生事项其效力及 于他债务人者甚多:而不真正连带债务,此种事项可谓绝无而仅有。其三,连带债务债务人间 当然有分担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人间无分担部分,亦无求偿关系。1 1 孔祥俊先生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一,产生原因不同。连带债务通常具有共同的产生 原因,如基于合同约定或共同侵权行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必须具有不同的发生原因,即各个债 务必须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产生,即使基于同类事实( 如都基于违反债务) ,也不能是同一 事实。其二,目的不同。连带债务具有共同目的,各债务人在主观上相互联系:不真正连带债 务没有共同目的,只有各自的单一目的,各债务人对债务的发生也无主观联系。其三,法律 要求不同。连带债务实行法定主义,即为限制连带债务的滥用,各国均规定本法有明文或当 事人有明确约定时才产生连带债务,否则不得擅自运用连带债务:不真正连带债务中的各债务 均系偶然巧合而产生,是否构成由法院根据不同法律关系的情况酌定,毋庸法律明文规定, 更不存在当事人的约定。其四,连带债务人之间有当然的内部分担关系,据此关系存在内部 求偿权:不真正连带债务没有内部分担关系,即使发生互相求偿也非基于分担关系,而是由于 终局责任的承担。1 2 刘春堂先生认为,两者有下列不同:其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系基于不同之发生原因,其成 立原因必须各别:连带债务则或基于同一发生原因,或基于各别之发生原因,其成立系依债务 人明示之意思表示或法律之规定。其二,不真正连带债务之各债务只具有客观单一目的,各 债务人相互间并无主观之关联:连带债务之各债务则具有主观的共同目的,各债务人相互间发 生主观之关联。其三,就不真正连带债务之债务人一人所生事项,除使债权人之债权满足之 事由外,原则上只发生相对效力:而连带债务之债务人一人所生事项,其效力及于其他债务人 者甚多。其四,不真正连带债务之各债务人相互间无求偿关系,即使有之亦与连带债务之求 偿关系性质不同。其五,不真正连带债务之消灭系基于目的达到之法理,连带债务之消灭则 系基于清偿之法理。1 3 以上为各民法学者的见解,对于不真正连带债务与连带债务区别的具体表现归纳大致相 同,包括债务发生的原因、各债务的目的、就一债务人所生事项的效力以及债务人内部分担 关系。笔者结合上述二者区分的相关理论试提出以下三点区别: 第一,各个债务产生的原因不同。连带债务中,各个债务的发生原因,在共同侵权场合 下绝大多数都是同一的,数个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原因相同。例如,甲、乙二人对丙共同 实施了加害行为或者共同危险行为,则甲、乙二人与丙之间即产生了连带债务,而且其中各 8 个债的发生原因是同一的。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产生必须具有损害后果的不同发生原因,即 数个行为人与受害人造成损害的原因是不同的法律事实,并不是一个行为,而是几个行为, 各债务人对债权人所负的责任关系必须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产生。 第二,债务人的主观状态不同。连带债务中的债务人必须具有共同过错,各行为人在主 观上互相关联,或者有共同故意,或者有共同过失,共同过错将行为连结在一起,成为了一 个行为,即具有共同的目的,各个债务人依其意思或者法律的规定,为确保债权人债权之实 现的互相结合,其中各个债务均是达此共同目的的手段。正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史尚宽先生 所言:“盖连带债务虽有数个之债务,乃为确保债权人之权利及使其易于行使而存在,各债务 惟有一个之共同目的,一债务之履行虽不得同时为他债务之履行,然因一债务人之履行而达 其目的时,他债务不过为达此共同目的之手段。因一债务人之履行而达其目的时,其他债务 人之债务因反射作用而消灭。1 3 因此,连带债务中的各个债务人具有主观上的关联。面不真 正连带债务中的债务人则没有共同的过错,债务人各自具有单一的主观状态,没有主观上的 关联,纯属于相关的法律关系偶然地发生巧合,使责任竞合在一起,各债务人的责任产生相 互之间并无关联,产生后尽管一人的履行可使全体责任消灭,但这只不过是为维护公平及不 使债权人因其他人承担责任而额外获益才作出这样的规定,并非不同的行为人之间具有实质 上的联系。 第三,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连带债务中的各债务人对外对债权人承担的虽是连带责 任,但债务人之间有当然的潜在的内部责任分担关系,依据该分担关系,债务人之间产生内 部追偿权。在一个或者数个共同加害人承担了全部责任之后,对其他没有承担责任的共同债 务人有权请求其赔偿为承担全部责任而损失的不属于自己份额的损失。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 债务人之间不存在内部分担关系,作为偶然的关联在形成不真正连带债务关系之前并没有也 不可能以共同的约定作为分担债务的依据,无内部追偿关系。即使存在也是基于存在终局责 任人情形,并有法律规定情况,而非基于分担关系。例如,甲至乙桑拿浴洗浴,期间甲按照 乙桑拿浴的服务生指引将衣服置于指定衣柜中,上衣口袋中装有2 0 0 0 元现金。甲闯服务生是 否安全,服务生称负责看管,尽管放心洗浴,甲遂去洗浴。待甲洗浴完毕,至衣柜取衣服时, 发现2 0 0 0 元现金被偷,即找服务生,服务生称工作忙未看到有人偷钱,双方争论不休。甲拨 打1 1 0 求助,警察赶到调查未果,经调解,甲、乙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甲遂向法院起诉。 本案中,乙桑拿浴与偷钱之第三人既无法定原因也无约定原因,仅因偶然原因对甲承担不真 正连带债务,且乙享有对偷钱第三人的追偿权。 9 ( 二) 与共同过失侵权的比较分析 共同过失是指“共同的疏忽或共同的懈怠的消极的共同意志状态,产生出不作为或错误 作为的共同行为状态”。共同过失侵权行为导致连带债务的产生,其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区 别除具有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区别外,还具有如下区别: 1 、发生原因上的差异。不真正连带债务基于各自不同的发生原因;共同过失侵权之债则 基于共同的过失。 2 、责任的分担不同。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各债务人之间不存在债务分担问题,一债务人承 担债务为已足,不发生求偿权;在共同过失导致的侵权债务情形下,行为人应当承担真正的 连带责任,但在其内部可按过错大小确定责任范围。 ( - - ) 与共同危险行为的比较分析 共同危险行为又称为准共同侵权行为,是共同过错的另一种形式,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 共同实施有侵害他人权利危险的行为,并且已造成损害结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谁是加害人。 其侵权人所承担的也为连带责任,这种对比同样适用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区别,也 具特有的区别。 1 、在共同危险行为中,共同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均具有共同的危险性质,共同危险行为在 客观上都有危及他人财产和人身的现实可能,损害后果是由共同危险行为引起的。所谓共同 危险性,是指数人的行为都在客观上危及他人财产或侵害他人人身,而且正是共同危险行为 发生直接引起侵害之后果。这种危险性必须是现实存在的,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或或然性, 而且,行为的危险性是致人损坏的原因。而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多个侵权人分别独立实施 了侵权行为,其行为本身并不具有共同的危险性,而是分别独立行为的偶然结合。例如,甲 盗走乙的耕牛,在赶牛回家的路上,丙驾车轧死了耕牛。本案中,甲、丙的行为分别是两个 独立的侵权行为,他们的行为并不具有共同的危险性,所以他们应负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赔偿 责任,而不是连带责任。 2 、在共同危险行为中,加害人具有不确定性,即共同危险行为实质上只是行为人中的一 个或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加害人,而不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对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换言之,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真正的加害人。例如,在广泛引述的法国法院的打猎案中,数个狩猎人同 时向一个方向开枪,结果原告被其中一颗子弹命中,但无法确立是由谁命中的。在本案中, 究竟是谁开枪命中原告无法确定,无法判断其中谁为加害人,而将各个行为人的行为视为一 个整体,不要求受害人证明是何人实际造成了损害,法院也不确认谁是确切加害人而判决所 有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这实质上是法律上的一种推定。而在数个侵权行为产生的 1 0 不真正连带债务中,侵权人是确定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在共同危 险行为中,由于加害人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如果加害人中有入能举证证明自己没有实施加害 行为,他将被免除责任。而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每个人都实施了独立的侵权行为,不存在 免责问题。 3 、整个共同危险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关联性,具有危险性的共同行为是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域、对同一对象实施的,它与损害事实之间有着某种可能的因果关系,缺乏这种可能 性的联系,就构不成共同危险行为。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各债务人的行为并不要求同一时 间发生,也不要求发生客观可能性的联系,仅为偶然因素结合而产生不真正连带债务。共同 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于法律于“无辜的受害人 与“无辜的被告人 利益的取舍中选 择了保护前者而舍弃后者,并且危险行为之间具有客观关联性,每个危险行为人的行为无法 单独认定是否成立侵权责任。而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各债务人的行为能够独立成立侵权责 任,在有终局责任人情形下还可以追偿。因此,共同危险行为与不真正连带债务产生的是两 种不同的民事责任,应予区分适用。 ( 四) 与请求权竞合的比较分析 民法上的竟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两种以上的权利产生,并使这些权 利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请求权竟合,从债务人产生责任角度而言又称责任竞合:从权利人( 受 害人) 的角度来看,因不法行为人行为的多重性,使其具有因多种性质的违法行为而产生的多 重请求权,此种现象称为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