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法律问题研究 摘摘 要要 通过对现有公司人格否认的若干理论和考量因素的考察,文章认为,公司人格否认法 理界限模糊、法官的主观意志强、缺乏细致的推理和统一的标准、最终的检验方法只能归 结为法理上的公平与正义。我国法学家对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认定并没有脱离美国的标 准,只是将该理论加以了体系化和逻辑化。在我国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必然要求现行的司法 制度进行较大改变。公司人格否认的非常态发生性和目标模糊性导致其不具有限制风险扩 大的功能。鉴于此,文章主张废除公司人格否认法理,建立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制度,坚 持新内涵下的有限责任,并将股东责任明确化。 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的发展证明了股东有限责任的出现和发展是经历过长期的历史考 验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近代公司的发展,有限责任也出现 了危机,法律上主张以限制手段加以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司人格否认法理。由于传统 的有限责任特权论的观点无法主张对其自身限制的解禁,文章提出了有限责任的新内涵理 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制度。首先,文章以效率判断来替代容易引起 价值混乱的有限责任的公平与正义,认为企业本质的契约理论将公司改造为契约的结合 体,突破了传统的代理理论和股东的单极化,股东只是作为公司利益体的一方,无须对公 司的全部责任负责。其次,文章通过对四种类型的公司形式的考察,认为有限责任并非是 股东的特权,而是公司运行中最具有效率的责任形式,对于参与各方均具有价值;同时, 公司的众多治理结构和社会责任的引入也代表了股东控制权的削弱。再次,文章尝试从自 愿债权人和非自愿债权人两个方面对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的自然人责任明确化,前者包括 合同前的误导和合同后的误导,后者包括对参与侵权事件的股东责任追究和相关辅助手段 的应用。文章建议对关系企业及企业责任特别加以规定,明确其责任承担。最后,文章就 我国集中型股权结构下的股东责任调整提出了一些建议,并通过对大陆与台湾在股东责任 立法上的考察,就公司法的修正与补充提出若干意见。 关键词:公司人格否认;关键词:公司人格否认; 有限责任;有限责任; 企业责任;企业责任; 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 -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egal study on abolishing veil piercing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some theories and the consideration factors of the existing veil piercing,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veil piercing theory is misty in boundary, the judges discretion is broad, and the delicate reasoning and unified standard is absent, thus the utmost examination method we can turn to is the value of equity and justice in jurisprudence. our academic theories do not evade from the stand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try to make the theory more systematic and more logic. we should change our justice system to apply this theory. due to veil piercing theorys abnormal occurrence and its target faintness, it hasnt the function of limiting the risk extension. the article claims to abandon the veil piercing theory, and establish abolishing veil piercing theory, persistent limited liability of new content, and clarify duties of the shareholder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e personality and limited liability has proved the shareholders limited liability experienced long-term test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ather long period of growth. b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ompany, the crisis also appears from limited liability, the law takes means to limit it, among them piercing veil theory is most important one. the traditional limited liability privilege theory cant lift the ban on itself,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new content theories of the limited liability. the article substitutes the efficiency standard for the equity and justice value which may bring confusion, argue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agency theories and change company a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ract from the hypostatic and contractual theories of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shareholder is just one side of the company interest body, need not to be responsible for companys liability.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four forms of companies, and concluded the limited liability is not the privilege of the shareholder, but the most efficient form of responsibility and all parties concerned will benefit from it. at the same time, several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lso represent the tendency of weakening shareholders control power. the article tried to make clear natural person shareholders liability in voluntarily creditor and involuntarily creditors. the former includes the misleading prior to and after the contract, and the latter includ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hareholder responsibility of participate the infringement affairs pursue and the related assistance mean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e connected enterprise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be specially provided.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hareholder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ype company structure, and makes a comparison of shareholders liability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o modify our corporate law. key words:veil piercing;limited liability;enterprise liability;abolishing veil piercing -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宁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签名:_ 日期:_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波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签名:_ 导师签名:_ 日期:_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引引 言言 公司人格否认法理或揭穿公司面纱原则,均是指公司因资产不足无法偿还债务时,公 司的债权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要求公司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理论。当公司人格否 认法理自 1994 年在我国大陆公司法理论中被完整提出到 1998 年前后被充分阐述,直到现 在成为公司法研究中的“老问题”的过程中,我国法学界绝大多数的观点是支持在我国实 施公司人格否认法理,给予法官在较大自由裁量权,依据法理直接要求股东承担责任。 1与 之相反,在台湾公司理论中,尽管公司人格否认理论早有涉及,但其公司法实践中长期以 来却仍坚守股东有限责任的绝对性,未曾尝试对该原则存在的合理性及正当的事由做一探 讨。 2到 1997 年,台湾公司法设立关系企业专章才使得传统的有限责任制度的坚冰开 始融化,但其立法中仍是明确控制企业或相互投资企业的责任,对于控制的因素亦有量化 的表述,避免给予法官自由裁量。 大陆和台湾的股权结构基本上相似,同样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解放后,大陆公司 企业经过了接收和国有化改造,国民经济中重要部门由国有股绝对控制。而改革开放以 后,私营企业出现及迅速发展,多数以家庭的方式组织生产。1993 年大陆公司法颁布 以后,私营企业以公司化的形式进行了股权改造,由家族控股的公司占了私营公司的多 数。而台湾的公司,亦是家族公司占有多数。此种股权结构并不能产生 berle 和 means 的 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由经理层对持股者的利益产生影响。相反,会滋生股东“道德危 险”(moral hazard factor),公司的大股东将投资风险与经营风险转移到公司的外 部。 3 在相似的股权结构和文化传统之下,大陆和台湾对公司人格否认法理的接受却有积极 和保守之分,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正确审视有限责任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对于解决 有限责任问题是否为一种理想的方法?这些值得我们注意。而正当公司人格否认逐步走向 我国的司法实践的时候,美国出现了对公司人格否认的再否认的理论,主张以明确化的责 任来代替法官“字眼游戏”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1。 1 国内较早阐述公司人格否认的是蔡立东(蔡立东:公司人格否认论,民商法论丛第 2 卷,法律出版社 1994 年 版),其后 1998 年有朱慈蕴的公司法人格否认的专著出版(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版)。各国法律并非完全排除法理的应用,如奥地利民法第 7 条,“无类推之法规时,应熟思慎虑,依自然法则判断 之”。但我国的立法并不将法理作为法律渊源,因此如果要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我国的司法制度将面临较大的改造。 2黄铭杰: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之反思公司法关系企业专章之启示与诠释,商事法暨财经法论文集王仁宏教授 六十岁生日祝寿文集,元照出版公司 1999 年版,第 305 页。赖英照教授于草拟受“经济部”委托关于关系企业法草案 时,在草案第 5 条到第 7 条设置保护从属公司股东及债权人的规定。其依据为美国法上的三大原则,即揭穿公司面纱原 则,深石原则及控制股东忠实义务原则,而“立法院”最后通过的条文中并没有揭穿公司面纱原则。 3berle 和 means 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其后成为众多公司法学者研 究公司结构的理论出发点。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理论是在坚持有限责任的基础上,将股东责任明确化的一种方 式。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坚持的有限责任的内涵不同于传统的股东特权论的有限责任,其 是从效率角度出发的制度设计,其以明确的责任替代模糊的公司人格否认理论,使得司法 的过程具有预测性,因而更加符合我国成文法的传统。责任的明确化是对已有的公司人格 否认理论的“扬弃”,因为多数股东责任是从公司人格否认的司法实践以及理论中确立的 责任总结而来。可以预见,随着公司法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过去靠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解 决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司法中,以便通过立法的方式更好地规范公司法人主体 2。文章将在评价现有公司人格否认法理的基础上,对有限责任制度新内涵作出阐述, 尝试构建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制度,并就司法实践中该制度的适用进行展望。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1 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的前提功能紊乱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1.1 现有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适用标准 公司人格否认是在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基础上就具体的事件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如 同在一面墙壁上凿开若干小洞,于一般之中存在例外。美国为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起源 地,无论是公司人格否认的概念的提出,还是公司人格否认的司法实践,均源于美国。 1因 此,讨论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如何进行公司人格否认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对此项制度的理 解。我们以美国公司人格否认的一个经典案例 walkovsky v. carlton 开始我们的论述。 2 原告 walkovsky 在马路上行走被 seon cab 公司的出租车所撞倒。seon 公司是 carlton 公司控制的 10 家出租车公司之一,每一家公司均维持了法定最低的保险金(10,000 美 元),每一家公司都拥有两辆破旧不堪出租车,由此很难满足原告提出的 500,000 美元 的赔偿额。10 家出租车公司的所有资产的总和甚至也可能无法满足 walkovsky 的赔偿额。 原告如果能让 carlton 公司来承担责任,则他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对 walkovsky 来 说不幸的是,seon 公司的独立人格意味着 carlton 对其代理人的侵权不承担责任。为了消 除这种障碍,原告 walklovsky 主张公司人格否认。 walklovsky 的最初的理由是 10 个公司均非独立的实体,它们都是整体地由 carlton 控制的企业的一部分,carlton 籍此方式实施对企业的经营。法院不支持这种理由。法院 认为,公司为大企业的一部分的单一事实不能导致公司人格否认;同样将公司分成若干的 分支机构也不能导致控股股东对其承担责任。 walkovsky 转换了他的理由,他认为 carlton 成立多家独立的公司,其目的是对公众 进行不法欺诈。法院同样也否决了他的理由。法院认为,欺诈能够构成公司人格否认的理 由,但是 carlton 并没有构成欺诈,成立分支机构本身没有原则性的欺诈,甚至成立的目 的可以是利用有限责任制度,这本身也是成文法赋予公司有限责任不可避免的结果。 虽然上诉法院确认了下级法院的对 walkovsky 的败诉判决,但上诉法院并没有剥夺原 告追究 carlton 个人责任的可能性。上诉法院将案件退回,使得 walkovsky 能够重新修正 他的请求,下级法院认为能够以“另一个自我”(the alter ego doctrine)原则认定公 司人格否认,最终双方就此案件达成和解。 被法院接受的观点来自于公司法上的代理理论。如果股东利用其在公司中的控制权, 为自身牟利胜于对公司利益的考虑,法院可以依照代理理论追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下的股 1美国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真正创立是在 1905 年美国诉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u.s. v. 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it co .,142 f,247 at 255 (c.c.wis.1905))一案中。揭穿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veil)一词最早为 wormser 教授所使用。maurice wormser ,piercing the veil of corporate entity,12colum.l.rev.496(1912) 转引自刘公 伟:揭穿公司面纱原则之经济分析,台大法学论丛第35 卷第5 期。 2 walkovsky v. carlton,223 n.e.2d 6 (n.y. 1966).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东责任。公司在法律上作为股东的代理人,由被代理人股东承担类似于雇主责任形式的责 任。walkovsky 修正的请求中认为 carlton 是依自身的意愿对 seon 进行商事运作,因此可 以将 seon 作为carlton 的代理人,从而实施公司人格否认原则。 walkovsky 的最初理由来自企业主体理论(enterprise entity theory),其理论由 berle 教授于 1947 年提出,认为法律应当依据经济上的事实(economic facts)来决定权 利义务关系。企业主体理论认为,虽然法律上存在许多实体,但是于经济上观点只有单一 的企业实体,对于之外关系上只有一个独立法人格3。根据法律事实以及经济事实之区 分,企业主体理论固然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法院在特定情形下适用公司人格否认法理,但企 业整体的标准不是很清楚,因此法院于实务上往往不引用此理论。而我们后文所述的企业 责任理论改造了 berle 教授的理论,借鉴了其对关系企业的整体化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明 确关系企业责任。 walkovsky 的次项理由来源于公司人格否认的工具理论(instrumentality theory), 工具理论为 powell 教授于 1931 年提出,股东对于公司的支配与控制程度必须使公司已丧 失其独立的一致,或是失去其独立的存在4。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第 2 个,即控 制股东必须实施了违法或不公平的行为。根据此理论,公司人格否认需要符合三项要素: 1. 过度之控制;2. 非法或不公平之行为;3. 与原告之损失有因果关系。 而案例中,被法院接受的理论是分身理论(alter ego theory)。其理论要件可以分为 两项:1. 必须股东对于公司的所有权以及其个人的利益发生合而为一的现象,且其程度 使得法律上独立的公司与个人的界线不存在;2. 如果将造成债权人损害的行为看作公司 单独所为,并仅要求公司负责,可能会造成不公平现象。 1 此三项理论的界限是模糊的,在适用上也无统一的标准。 2法院给出的形象语言,如甲 壳(shell)、傀儡(dummy)、纯粹的工具(mere instrumentality)等说法,仅仅表明 在这些场合下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而法官并不能从上述说法中获得具有指引性的操作方 法。正是因为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存在的模糊性,法院在适用该理论时,往往诉求于模糊的 字眼,而最终的检验方法归结为法理上的价值,如公正、正义等。早在 1926 年,cardozo 抱怨整个问题被包裹于隐喻的迷雾之中,正确的检验方式应是诚实和正义(berkey v third avenue r.co.1926)5。1995 年,bartle v. home owners cooperative 判决书 中认为,“法律允许商业公司逃避个人责任,一般而言刺破公司面纱法条的援用是为了避 1 automotriz del golfo de cal.s.a. v. resnick, 47 cal.2d 792,796,306 p.2di,3(1957)转引自转引自刘公伟:揭 穿公司面纱原则之经济分析,台大法学论丛第35 卷第5 期。 2朱慈蕴认为,另一个自我理论(分身理论)与工具理论并没有实质差别(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 版社1998 年版,第125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免欺诈和倡导公平”。 1 而法理上价值的模糊性导致了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先天不 足。 除理论上对公司人格否认进行总结以外,也有学者提出在审理个案时综合考量否认公 司人格的因素,若个案所符合的因素越多时,揭穿之可能性也就越大。powell 教授 1931 年曾提出认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债务责任的 11 项考察因素。1.母公司持有子公司全部或大 多数之股份;2.母公司与子公司拥有相同之董事或高级职员;3.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给予财 务上之支持;4.母公司认购子公司全部股份,或以其他方式成为子公司之设立人;5.子公 司严重资本不足;6.母公司支付子公司职员的薪资、花费、以及子公司之损失;7.子公司 除了与母公司之交易外,并无营业之事实,或除了母公司提供之资产外,并无其他资产; 8.于母公司之文件记录或其高级职员的陈述中,子公司不过为母公司的一个部门或一个单 位,或子公司之营业以及债务实际上是指母公司的营业与债务;9.母公司如同使用自己之 资产般地使用子公司之资产;10.子公司之董事或总经理并非为子公司之独立利益而从 事,而是服从于母公司之指示,追求母公司之利益;11.子公司未遵守法律上之形式要求 6。robert b. thompson 在分析美国法院判决的基础上,总结了 11 项否认公司法人格的 理由:1.资本不足;2.未能遵照法律有关公司会议、财务报表等形式规定;3.公司财务报 表、功能及人员交错重叠;4.对公司资产、财物等做出不实表示;5.股东实际支配公司; 6.公司与股东间财务混同或欠缺实质的分离;7.公司为股东的分身或道具;8.基于公平概 念的一般原则;9.负担公司资产无法偿付之风险;10.拒绝让公司否认其本身之法人格; 11.成文法上之政策事由7。而 bainbridge 教授甚至罗列出了 20 项因素8。这些因素 是法学家对法官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考察点的总结。显然,这些考察因素数量繁多,既无统 一的标准,又无规律规则可循。法官在案件的具体适用中,往往会以自己的意志对这些因 素加以取舍,案件的结果亦因各个法官对公司参与主体的利益衡量而不同。 1.2 我国法学家对公司人格否认适用标准的认定 我国的公司法学者虽然在公司人格否认的认定条件上理论有所不同,但总结起来基本 上可以将公司人格否认概括为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后果要件三个部分。 1主体要件。适用公司人格否认法理的主体要件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法人人格的滥 用者,二是因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受到损害,并有权提起适用公司人格否认之诉的当事 人。公司法人人格之滥用者应限定于在公司法律关系的特定主体之中,即必须是该公司之 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股东可以分为积极股东和消极股东。积极股东是指那些实际参 与公司经营管理,并能对公司的主要决策活动施加影响的股东,只有积极股东才能有滥用 公司法人人格的可能和机会,而消极股东则是指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利的,或有权参 1 bartle v. home owners cooperative.,309 ny 103.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与公司经营管理但不能或不愿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公司法人人格滥用与他们无关。 值得强调的是,利用公司法人人格为不法行为者不一定限于公司股东,公司的董事、经理 或其他高级职员都可能利用职务之便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以谋自己之私利。对于后者不能 适用人人格否认法理,而只能依有关公司法之规定适用董事、经理之责任9。法院发现 公司被其股东仅仅当作一种可以不断改变的“自我”而无视其独立性,则公司的法人人格 将被否认10。公司法人人格滥用的受害者通常是公司的自愿债权人,有时是代表国家利 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部门。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适用于股东出于维护自己利益而主张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公司 人格否认是对滥用法人人格行为的制裁和对受害人的救济。因此,只有受害人才有权诉请 司法机关对于特定法律关系中已丧失独立人格的法人人格予以否认。而公司股东作为出资 人,在实施滥用法人人格行为获得了法人人格确认所带来的利益或回避法人人格存续给自 己带来的不利又主张否认法人人格,这显然有失法人制度的公平、正义目的。为避免他方 先行违约给自己造成损失而规避合同义务的行为不适用法人人格的否认,利用法人人格规 避合同约定的义务本是滥用法人人格行为,但由于这种规避约定义务行为是合同守约方合 法的自我救济。因此,一般不能援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11。 2行为要件。滥用法人人格行为的内容是法人作为独立法律主体的人格特性丧失,而 否认法人人格则是对已无独立人格状态的法人的一种揭示和确认。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 的行为主要有两类:1.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契约义务和法律义务之行为,主要有:负有 契约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的当事人,为回避这一义务而设立新公司,或利用旧公司掩盖其 真实行为;负有交易上巨额债务的公司支配股东,往往通过抽逃资金或解散该公司或宣告 该公司破产,再以原有的营业场所、董事会、雇主、从业人员等设立另一公司,且经营目 的也完全相同,以达到逃脱原来公司巨额债务之不当目的;利用公司对债权人进行诈骗以 逃避合同义务12;利用公司法人人格回避法律义务的行为,通常是指受强制性法律规范 制约的特定主体,应承担作为或不作为义务,但其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人格, 人为地改变了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达到规避法律义务的真正目的,从而使法律规 范本来的目的落空; 2.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实质上是指公司与股 东完全混同,使公司成为股东的或另一公司的另一个自我,或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以 至于形成股东即公司、公司即股东的情况。公司与股东之间特别是公司集团内部各公司之 间业务混同也是公司形骸化的重要表征。 3后果要件。法人人格滥用违背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法律当 然不能承认这种滥用行为。如若公司股东的行为有悖于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 的宗旨,但没有造成任何第三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没有影响到平衡的利益体 系,则不能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之法理去矫正并未失衡的利益体系。法人人格滥用行为与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实际民事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存在是追究滥用法人人格行为法律责任的基 础,如果受害人不能证明滥用法人人格的不当行为与其损害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那么, 受害人也就不能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从我国学者总结的构成要件看,公司人格否认的主体限定于债权人与控制股东之间, 而行为要件与后果要件的认定基本上没有脱离美国公司法实践中的若干理论,只是将国外 理论加以体系化和逻辑化。但即使是最基本的控制股东的控制因素的认定也非常困难,前 述 powell 教授总结的 11 条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因素可以说明其复杂性。许多法官尝试进 一步将控制解释为不只是单纯之控制,其差别在于支配是必须使得公司失去自己的意志。 但这样的区分是愚蠢的,因为在这世界上,没有公司有所谓自己的意志,他们不过是虚构 的实体,毕竟是人控制了公司13。甚至有学者认为支配与控制因素似乎没有必要成为揭 穿与否的考量。因为传统的揭穿公司面纱案件的被告几乎都是公司的多数股东或单一股 东。我们很难想象这些股东对于公司不会有支配或控制的情况。如果单纯控制便足以成为 揭穿之理由,那么似乎是否定闭琐性公司中之股东责任14。因此,我国相关理论的总结 还缺乏可操作性。 事实上,公司人格否认基本上都是针对现实的案例提出的,很难有笼统的标准,因而 设定标准的做法往往是徒劳的。而且,我国的法律渊源并不承认法理和判例,公司人格否 认的法理如果要在我国直接适用,必须对我国的司法体制作重大变更,这势必影响其他领 域的法律。 1.3 公司人格否认的实践与批判 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在比较法上的发展并非一致,并非所有国家的公司法均有所谓揭穿 公司面纱原则之设计,即使同样采取公司面纱原则之国家,其认定标准也未必一致。例如 英国、德国、日本是采取严格之标准认定是否应揭穿公司面纱;美国则是采取相对较宽松 之标准。 在完善有限责任制度上,英国的特色是以成文法的方式作出规定,以免滥用司法审判 权。在 1998 年的一个案例中,英国法官怀疑,是否许多被视为 salmon 案例外之判例,均 可以如此有系统地被分类。法院认为,那些判决中所描述应揭穿公司面纱的情况均为既存 法律、契约或其他理论所允许,换句话说,几乎所有关系企业之特征均符合那些判决所描 述之特殊状况,因此会使得凡是成为关系企业者,有限责任均无法成立,那岂不是于关系 企业中毫无揭穿公司面纱之必要。 1 1 yuking line ltd. of korea v. rendsburg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liberia(no.2)(1998) 1w.l.r.294(eng.)转引 自刘公伟:揭穿公司面纱原则之经济分析,台大法学论丛第35 卷第5 期。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在德国,通常情况下,揭穿公司面纱仅发生于十分例外的案件,也就是当案件强烈地 要求公平与诚信时才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其原因在于德国法院对有限责任制度的坚守。德 国法院在适用直索责任时,对大量的法人滥用案件,采用替代方式。德国法院认识到:法 人分离原则在现行法上是固定法律技术,不宜随意突破,否则不仅有时会严重损害社员的 利益,更势必引起法律适用的破坏,伤害法律逻辑性15。在日本,昭和 25 年曾正式导 入此一理论,但是学界讨论尚不积极。其主要原因是:一、在实定法之体系中,欲将此学 说当作一种理论,很难寻找其根据所在;二、此理论之适用范围为何,很难找出其界线, 也就是缺乏客观之标准;三、在某些案例中,有时依契约之合理解释或就法规范之立法意 旨扩张解释即可解决纷争,而无庸适用揭穿公司面纱理论16。 在公司人格否认中,法官的自由意志强,对于案件的审理并没有进行细致的推理,总 是求助于模糊的字眼。我们说,公司法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明确的和具有可预见性的,然而 公司人格否认诉讼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不具有事先限制风险扩大的功能,从而导致公司 预防风险的成本增加。因此,有限责任是股东外化风险的手段,而公司人格否认却不具有 限制风险扩大的功能,不足以防止有限责任的滥用。 有限责任制度应当是不可动摇的。不可否认,少数的法学家确实质疑过有限责任的存 在价值,但有序的价值胜过无序。如果变革的前景并不是很明朗,明智的立法者会谨慎的 选择法律变革,因为改革失败所带来的病痛是很难医治的。另一方面,理性的思考对于社 会的进步是必需的。有限责任自罗马法开始就被逐步确立为公司的基本原则,显然经受过 时间的洗礼,而公司人格否认则没有经过类似的考验。我们应当理性的分析有限责任,坚 持新内涵的有限责任,主张对公司人格否认的再次否认。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2 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的理论基础以股东有限责任为轴心 2.1 公司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的演化 公司人格否认之否认并非是对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公司人格否认基 础上的“扬弃”。公司人格最初是从自然人人格中解放出来,其后成为了民事活动的另一 重要主体,股东有限责任也逐步确立。随着近代公司的发展,有限责任逐步显示出其不完 善的一面,公司法主张对有限责任加以限制,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要求股东直接承担责任。 而公司人格否认的模糊性导致现实司法运作效率的低下,甚至其只是起到一种“吓阻” (deterrence)的效果。 1因此,明确股东的责任,完善公司的人格立法,显得非常必要。公 司人格否认的存废,实际上确立公司独立人格下公司独立责任与股东责任的互生与制约关 系。 2.1.1 公司人格的独立化 法人的本质有二:一是它的团体性;二是它的独立人格性。法人的两个要素中,团体 要素是第二位的,而人格要素则是第一位的,是在团体演变而成为法人的漫长历史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法律因素17。法人人格从它的成员人格中脱离出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 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罗马法的萌芽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中世纪的发展时 期,第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成熟期。 法人的人格独立源自罗马法,罗马法尽管没有对法人概念的表述,但罗马法最早实现 了法人与自然人的分离。共和国末叶,法学进步,始承认国家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人 格,与其成员相分立,是为团体的起源18。罗马法中,公主体比较早就出现,而私主体 则是在借鉴公法主体人格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私法主体的法律人格是从帝国时代才 发展过来。 2罗马法最初关于私法人的创制,并非从限制其成员的责任出发,而是以适应当 时之需要为最大原因19。随着古罗马初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单独的自然人人格暴露其 立法上的不足。如二十人共有一物或拥有一债权时,取得及处分,都必须经过全体的同 意。对于要式买卖,更是要全体到场,只要有一人未同意,即可阻止其他多数人的行为。 显然在法律关系中,对于形式的追求阻止了商品的流通速度。此外,在诉讼中,共有人作 为被告必须全体出席,否则诉讼就不能进行。尽管从古罗马出现类似公司的团体直至中世 1 franklin a. gevurtz, piercing piercing: an attempt of lift the veil of confusion surrounding the doctrine of piercing the coporate veil,76 or.l.rev,878(1997).在股东进行自我交易的情形下,法律对自我交易的 情形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为何仍采用公司人格否认法理?作者认为,这是基于“吓阻”的效果,自我交易的效果只是将财 产归于公司则根本达不到吓阻的效果,采用揭穿公司面纱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吓阻自我交易。似乎让我们想起了成文法形成 以前的阶段。 2 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8 页。但公主体同样可以具有私法的独立人格。在罗马法 中,实施某种公务的国家机关团体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机构逐渐具有了独立的私法主体资格,它也可以为一种国家设立的 机构(江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版,第11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纪绵延千年以上,公司仍处于萌生状态。它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偶然出现的,并未成为 固定的、持久性的企业组织形式。 第二个阶段是中世纪的发展阶段。15 世纪末之后,远洋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组建一批 大型贸易公司,于是在西欧各国重商主义政府的支持下,一批特许贸易公司纷纷出现。由 于当时西欧各国政府不承认贸易自由,建立贸易公司必须取得皇家的特许,上述贸易公司 都是以承担某些义务换取皇家“特许状”才得以成立的。通过申请,这些公司从君王手中 得到了垄断特权。这些特许贸易公司在承担一定义务的同时,也就拥有了垄断性特权,或 者垄断经营某一行业或者垄断海外特定地区的殖民活动。柯克法官认为:法人与自然人的 区别在于,前者由国王创造,后者由上帝创制。这一论断显然是将法人看作特许状的产 物。 1法人虽经特许而成立,但当时法人理念之所以为社会或法律所接受,更主要在于以法 人名义拥有财产、为诉讼行为等。此时的法人并不具有独立之责任,当法人资不抵债时, 法人完全有权向其成员进行征税或费用之摊派。股份公司产生的初期,多数与公权力相融 合,一直到股份公司完成私立化后,它们才真正具备现代公司的形态。 第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时期的成熟阶段。公司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高级形态,其 得到广泛普及和流行是在机器工厂出现后才出现的。应该说随着商业团体的发展,从法律 上会抽象出一个类似于自然人的权利义务主体,但发展到近代民法以后,我们发现团体抽 象化的进程放慢了。17、18 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精神崛起,个人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社会 的基本思想。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立法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其受到了平等和人 权思想的影响,确定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主体制度,从而导致了对团体采用敌视的态度。认 为法人足以拘束个人之自由,有碍个人之尊严价值,是其并无法人之直接规定20。 公司人格的真正在立法上的确立一直要到 19 世纪以后。19 世纪,德国民法典的立法 者在相当的程度上接受了经济团体的思想,并给它们独立的法律地位,承认了法人制度。 德国民法典最早使用了“法人”(juristische person)概念。法人的身份来自立法 者的选择,体现了法律对于现有团体的有选择的承认,并给予独立的法律地位。因此,德 国民法的主体制度,从结构上采取了自然人和法人的二元结构,正式承认了法人的主体地 位。其后,法国民法典修正时吸收了德国的“法人”概念。法人概念从本质上和形式 上都得到了确立。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给法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 1922 年苏俄民法 典,其 13 条规定:“一切享有取得财产权利和能够承担义务,并且能够在法院起诉和 应诉的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都是法人21。” 同时代的英国,通过一系列的立 法活动建立了公司人格,主要有 1834 年的贸易公司法,1844 年的合股公司法, 1845 年公司条款统一条例,1855 年的有限责任法,尤其是 1862 年公司法将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公司法人人格自由取得,有限责任和合股原则三个现代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合为一体,标 志了现代公司制度的最终形成。而美国的公司法则是通过法官的主动性和判例的导向性结 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公司法律制度22。 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确立使得其能够以公司主体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独立承担法律 责任,切断了公司与股东直接的人身联系,也为明确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责任提供了前提条 件。 2.1.2 股东有限责任的出现及发展 我国公司法理论对于公司制度的考察常常建立在公司法人人格及独立责任的基础上, 凡公司皆有人格,而人格必然要求责任独立。但法人人格独立性并不必然意味着起责任的 独立性,以及随之产生的股东有限责任。philip i. blumberg 教授指出,有限责任并非法 人独立人格无法抗拒的产物,实际上它是法人人格理念发展相当长时期之后才形成的原 则,甚至在有限责任成为各国通例之时,美国若干州的股东无限责任、比例责任、双重和 三重责任一直保持着直到经济大危机之前 23。 我们可以看到,大陆法系各国公司法均将公司视为法人,不论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无 限责任公司24。对于法人成员对于法人责任的承担,各国规定不同。在德国民法上包含 了法人对其责任法律关系得独立承担的深度,即将其责任财产的独立贯彻到底,法人即使 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其清偿极限也只限于法人名下财产。但修正后的法国民法典 法人的范围包括具有形式权利能力的商事合伙,其清偿具有非彻底性。公司具有独立法人 人格的基本意义在于使公司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并与其成员的独立人格区别开来25。 公司的人格独立,在市民法调整的领域内,依自己负责原则,其逻辑延伸必然表现为有限 责任制度。股东有限责任的出现是公司财产权利调整过程的产物,公司财产归属性的加强 必然是成员个人财产归属性的减弱,只有在此消彼长的互动过程中,公司的财产才可能永 久地独立。对于这一过程,登姆塞茨关于公司权利结构的三次法律修正理论做了精辟的解 释:第一次修正是经营管理的集中化;第二次修正是赋予股东享受有限责任的特权;第三 次修正是股东无需征得其他股东或公司的同意自由转让出资,行使“用脚投票”的权利。 26。 股东有限责任是法人责任制度史上的高级形态,作为适合社会发展和法律进化的理性 设计,它大大促进了资本的形成的经济的发展,也充分维护了投资者的财产利益。在罗马 时代,法律明确认可了商业交易中的限制责任,其典型例证就是“特有产”制度,即家父 将一部分财产交家子、奴隶支配,后者以家父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债 1 tipling v. pexall,2 bulatr. 233(1613).转引自丁亮华:公司法律地位研究以人格与责任为核心的考察,载 于民商法论丛第29 卷,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6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务,只能由“特有产”来清偿。在“特有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二人合伙人合同协议书电子版
- 2025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果树病害致灾机理与防控团队公开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广西桂林市第十九中学招聘初中语文代课教师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江苏连云港恒驰实业有限公司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招聘3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东营市垦利区融媒体中心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湘潭市湘潭县云龙中学名优教师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新亭小学非在编教师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广西安全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药化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课件
- GB/T 2878.1-2025液压传动连接普通螺纹斜油口和螺柱端第1部分:斜油口
- 高一上学期《国庆假期安全教育+时间规划》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铁路货装值班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单招数学函数的性质专项复习试题和答案
- 星级酒店的各类客房类型介绍
- TAHEPI 0011-2025 建设项目野外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程
- 《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课件
-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唤醒内驱力-开启自主学习成长之旅》主题班会课件
- 养成良好习惯遇见更好自己-2025年春季学期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GB/T 45147-2024道路车辆总质量大于3.5 t的车辆气制动系统试验使用滚筒制动试验台获取和使用参考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