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80211bg协议的rf前端接收电路设计及部分电路实现.pdf_第1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80211bg协议的rf前端接收电路设计及部分电路实现.pdf_第2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80211bg协议的rf前端接收电路设计及部分电路实现.pdf_第3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80211bg协议的rf前端接收电路设计及部分电路实现.pdf_第4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论文)基于80211bg协议的rf前端接收电路设计及部分电路实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二战时,无线通信在军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后,它在民用领域也迅 速发展起来。近年来,i e e e 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标准协议,用来规范不同国 家或不同公司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其中就有著名的i e e e8 0 2 1 1b g 协 议。 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本课题的背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介绍了与射 频接收机相关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经常用来衡量系统性能的指标,同时,深入分析 了8 0 2 1 1b g 标准协议的物理层规范要求,设计了一个满足此标准规范要求的接收 机方案,其指标相对于标准要求有足够的设计裕量,同时对该方案的指标进行了 验证,以及a d s 仿真。 本文同时依据方案中的子模块要求,详细的介绍了方案中预选滤波器、低噪 声放大器、p l l 扫频信号源的设计,其中预选滤波器采用了发夹型微带线的结构, 低噪声放大器使用a t f 5 3 1 p 8 晶体管,并制做了a d sd e s i g n t e m p l a t e ,而p l l 采用 了a d f4 1 0 6 锁相环芯片,使用f 3 3 0 对芯片进行编程,最后,对实际模块进行了测 试,子模块的测试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指标要求,说明了方案的可行性。本文 中滤波器设计所使用的脚本程序以及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所使用的a d s 模版,均可 大大减少设计者重复设计的周期。 关键词:8 0 2 1 1b g 协议,射频前端,接收机,低噪放,锁相环 a b s t r a c t a bs t r a c t t h ew i r e l e s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h a dav e r yw i d e l yu s e da p p l i c a t i o nd u r i n gt h e w o r l d w a ri ii nt h em i l i t a r yf i e l d ,a n dt h e ni tr a p i d l yd e v e l o p e di nt h ec i v i l i a na r e a i n r e c e n ty e a r s ,i e e e ,w h i c hi sav e r yf a m o u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d e f i n e st h e r e l a t e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r o t o c o l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f a m o u si e e e8 0 2 11b gp r o t o c o l s ,t o r e g u l a t et h e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o ft h ep r o d u c t sp r o d u c e db y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o rc o m p a n i e s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p r e s e n t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i si s s u ea n dt h es t a t eo ft h ea r t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e c h n i q u ei nt h i sf i e l d ,a n dt h e nd i s c u s s e s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o f t h er f r e c e i v e ra n dc o m m o n l yu s e d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f o rp e r f o r m a n c ev e r i f i n g , m e a n w h i l e ,a f t e r d e e p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p h y s i c a ll a y e ro ft h e8 0 2 11b gp r o t o c o l ,t h e nd e s i g n sa nr f f r o n t - e n ds o l u t i o nb a s e do nt h e8 0 2 1 1b gp r o t o c o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h e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o f t h es o l u t i o nh a ss u f f i c i e n td e s i g nm a r g i n t h i sp a p e ra l s oe x a m i n e s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o ft h e s o l u t i o nb yc a l c u l a t i o na n da d ss i m u l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d e s i g n st h ef r e q u e n c ys e l e c t i o nb a n dp a s sf i l t e r ( b p f ) ,l o wn o i s e a m p l i f i e r ( l n a ) a n dp l ls w e e ps i g n a ls o u r c e , b a s e do n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 s o l u t i o n t h eb p fi sb a s e do nam i c r o s t r i ph a i r - p i nf i l t e rs t r u c t u r e ,t h el n au s e st h e a t f - 5 31 p 8p h e m tf e t , a n dd e s i g n sa na d st e m p l a t ef o rr e d e s i g nu s a g e ,a n dt h e a d f4 10 6p l l c h i pw a su s e df o rt h el od e s i g n ,a n dp r o g r a m m e db yf 3 3 0 a tl a s t ,t h e m o d u l e sw e r et e s t e d ,a n dt h et e s t i n gr e s u l t ss a t i s f yt h e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w h i c hp r o v e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o ft h es o l u t i o n t h es c r i p tu s e di nt h eb p fd e s i g na n dt h ed e s i g nt e m p l a t e u s e di nt h el n a d e s i g nc a nr e d u c et h ew o r k l o a do fs i m i l a rd e s i g n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k e y w o r d s :8 0 2 11b gp r o t o c o l ,r ff r o n t e n d ,r e c e i v e r , l o wn o i s ea m p l i f i e r , p l l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 受益埠一一日期:知年j 1 月“扫 论文使用授权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琢弘予 日期:0 o l o 年j 月挑日 第一章绪论 1 1 无线局域网协议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 无线通讯在二次大战中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此后,各国科学家开始将无线 通讯应用于民用领域。与此同时,各个国家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制定一些标准的 协议,这样不同国家所生产的通信设备才可以相互通信。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 会( m e e ) 作为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 专业技术组织之一,负责制定相应的通信协议,以此来规范通信技术的发展。 i s m 频段是工业、科学和医学用频段,一般各个国家都保留了一些无线频段, 用于工业以及科学研究和微波医疗方面的应用。应用这些频段是不需要许可证的, 只需要遵守一定的发射功率标准( 一般不高于1 w ) ,并且不要给其它的频段造成 干扰即可【1 1 。不同的国家,其使用的i s m 频段可能会有差别,比如美国使用的有 三个:9 0 2 - - , 9 2 8m a z 、2 4 0 0 2 4 3 8 5m n z 以及5 7 2 5 5 8 3 0m h z ,而在欧洲,9 0 0m h z 的频段有一部分则用于g s m 。不过,基本上2 4g h z 是各国通用的i s m 频段。所 以,诸如无线局域网,蓝牙,z i g b e e 等无线网络,都可以工作在2 4g h z 的频段 上。 由于无线网络相对于有线网络,在移动性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虽然在数 据传输的速率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依然有很多国家致力于无线局域网的 发展。1 9 9 7 年,i e e e 为无线局域网制定了第一个标准,即i e e e8 0 2 1 1 协议,此 协议中定义了媒体存取控制层( m a c 层) 和物理层,而其中的物理层就定义了工 作在2 4g h z 的i s m 频段上面的两种调制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的方式,其总数据 传输速率为2m b p s 。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设备到设备( a c th o e ) 的方式进 行,也可以在基站( b a s es t a t i o n ,b s ) 或者访问点( a c c e s sp o i n t ,a p ) 的协调下进 行。为了区分多站时共同发射信号,m a c 层采用了c s m a c a 的沟通方式。 由于8 0 2 1 1 协议的速率传输并不够快,所以在1 9 9 9 年的时候,i e e e 补充了 两个版本用来提高速率,即:定义在5g h zi s m 频段,数据传输率达到了5 4m b p s 的8 0 2 1 1a ,以及定义在2 4g h zi s m 频段,数据传输率达到1 1m b p s 的8 0 2 1 1b 协议。不过,由于2 4g h zi s m 频段为各国所通用,再加上之前的8 0 2 1 1 协议也 工作在2 4g h z ,所以,数据率高的8 0 2 1 1a 协议并未获得广泛的推广,反而是数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传输率低一些的8 0 2 1 1b 协议应用更多。不过,相对于有线网络日益发展的高 数据率传输,8 0 2 11b 协议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数据传输速率。2 0 0 3 年7 月份,i e e e 推出了8 0 2 1 lg 协议,其载波同样工作在2 4g h z ,但数据传输率提高至5 4m b p s ( 与8 0 2 1 1a 相同) ,净传输速率也达到了2 4 7m b p s 【2 1 。由于8 0 2 1 1g 协议向下兼 容8 0 2 1 1b 协议的设备,所以自推出后,支持它的设备也越来越多。由于8 0 2 1 1a 协议与它们的频率不同,所以并未出现太多同时支持这三个协议的设备,一是因 为商家节约成本,二是因为支持8 0 2 1 1b g 协议的设备已经几乎可以在任何开放 8 0 2 1 1 标准的国家使用。更快速的数据传输协议还有8 0 2 1 1n 协议,它于2 0 0 9 年 9 月获得正式批准,它的速度理论值为3 0 0m b p s ,增加了对m i m o 的标准支持, 使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率。不过由于m i m o 的技术还并 未十分成熟,所以支持该协议的设备仍然是少数,而大多数依然是支持8 0 2 1 1b g 两种协议,本论文所设计的射频前端电路即支持8 0 2 1 1b g 协议的规范标准。 1 2w i f i 与8 0 2 11 的区别 由于目前工作在2 4g h z 的设备很多,包括蓝牙、微波炉、无线局域网等,而 同时,w i f i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时尚名词,很多手机的一个额外功能就是w i - f i 的 支持,但是很多人并未理解w i f i 的真正含义,而将它与8 0 2 11 混为一谈,这其 实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w i f i 是一个由w i f i 联盟所持有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品牌,它是用 来标贴在经过组织验证后支持8 0 2 1 1 协议簇标准的设备上。其主要目的是用来改 善基于8 0 2 1 1 协议的无线网络产品之间的连通性。不同国家、不同厂家所生产出 来的通信产品,只要支持相同的8 0 2 1 1 协议簇标准,则这两个设备之间就可以相 互连通,进行数据共享与传输。 1 38 0 2 11b g 协议简介 初始的8 0 2 11 协议其数据传输率仅为2m b p s ,载波频率为2 4g h z ,其低速 率的调制方式有d b p s k 以及d q p s k 。其后补充的8 0 2 1 1b 协议,总的数据传输 率扩展到1 1m b p s ,载波频率不变,它使用的m a c 层协议为c s m a c a ,与8 0 2 1 1 相同,采用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d s s s ) ,使用的调制方式为补充编码键( c c k ) 。 由于工作在2 4g h z 的设备并不少,所以8 0 2 1 1b 有很多干扰源,比如:微波炉、 2 第一章绪论 蓝牙设备、婴儿看护仪、无绳电话等【3 】。 8 0 2 1 1b 协议是采用点对多点模式( p - m p ) ,一个接入点使用多向天线与其它 一个或者多个客户端通信,不过该点与其它点的通信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此协 议在室内的范围大约为3 0 米( 1 1m b p s ) ,9 0 米( 1m b p s ) ,而在室外的范围大约 为1 0 0 米,其整个带宽是动态可变的。如果外置一个高增益天线,也可以将此协 议配置成为点对点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增大通信距离,一般可以达到8 公里。另外,此协议的数据传输率是可调,最大时为1 1m b p s ,可以回退至5 5m l r p s 、 2m b p s 、lm b p s ,这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的质量( 比如信噪比) 来自适应处理与 发射端同步的。该协议在2 4g i - i z 有多个频道,而不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信道, 其具体的信道分布图如下图1 1 所示: 图1 - 18 0 2 1 ib g 信道图 从上图可看出在2 4g h z 左右的信道一共有1 4 个,8 0 2 1 1b 的带宽为2 2m h z , 而8 0 2 1 1g 的为2 0m h z 。其中的l 到1 3 信道是连续的,每两个信道之间相距5 1 v l n z ,而1 4 信道与它们是分开的,距1 3 信道1 2m i - i z 。另外,可以看到有几个信 道之间是相互没有任何干扰的,如1 、6 、1 1 这三个。并非每一个国家都支持所有 的1 4 个信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北美对于前面的1 1 个信道完全支持,美 国规定在低功率条件下也可使用1 2 、1 3 信道。一般为了避免潜在的干扰,1 2 、1 3 信道使用的并不多,而1 4 信道则不被支持。日本的8 0 2 1 1b 协议支持全部的1 4 个信道,而对于8 0 2 11g 协议,则不支持第1 4 信道。本论文将支持美国的标准, 即接收的频率范围在2 4g h z 到2 4 8 3 5g h z 之间,支持前面1 3 个信道,基本上这 样的设备可以在任何国家使用了。 8 0 2 1 1a 采用了o f d m 技术,但是工作在5g h z 频带,所以并未得到广泛应 用,后来制定的8 0 2 1 1g 协议仍然工作在2 4g h z 处,与8 0 2 1 1b 具有相同的信道 分配,而数据传输采用o f d m 技术,速率高达5 4m b p s 。8 0 2 1 1g 设备向下兼容 8 0 2 1 1b 设备,允许数据传输率下降至低速率。8 0 2 1 1g 的设备也具有可变的数据 传输率,数据在传输时,经过卷积编码、加入前导码、加入扰乱码等,然后依照 不同的数据传输率进行交叉存取以及调制。下表1 1 给出了8 0 2 1 1b g 协议所定义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传输标准。 表1 - 18 0 2 1 1b g 不同数据传输率的标准 1 4 7 2 字节传输时间数据速率 调制方式 编码率 n d p s ( m o p s )( u s ) 1 d b p s k + d s s s 2 d q p s k + d s s s 5 5c c k 6b p s k1 2 2 42 0 1 2 9 b p s k3 43 61 4 4 1 1c c k 1 2 q p s k 1 2 4 81 0 0 8 1 8 q p s k 3 47 26 7 2 2 4 1 6 - q a m 1 29 65 0 4 3 6 1 6 一q a m 3 41 4 43 3 6 4 8 6 4 - q a m 2 31 9 22 5 2 5 4 6 4 - q a m 3 42 1 62 2 4 原始的信息首先经编码,加上一些辅助信息( 如帧头信息) ,组成数据帧,然 后通过相应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这个过程都可在基带使用d s p 完成,调制后的 信号经由发射器将频率提升至2 4g h z ,选择不同的载频( 即信道) 调制后发射。 接收过程正好相反,首先将高频的信号下变频至基带,然后进行d s p 解调、解码, 还原为原始信息。为了控制误码率,i e e e 制定了一系列的信道编码方式,误差编 码以及数据帧格式等,用来提供数据更可靠的传输以及纠错,这里就不再陈述【5 】。 1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的w i f i 设备很普及,前端的射频电路前端大部分已经被集成到一块 c m o s 芯片上面,主要的生产厂商有a t h e r o s ,b r o a d c o m ,i n t d ,t i ,r e l t e k 等, 它们的产品有的已经将w i f i 功能集成到手机射频芯片上。而国内就应用型公司来 说,还是有很多公司生产w i f i 设备的,它们主要是采用国外的芯片来实现w i - f i 功能,如华为,t p l i l l k 等公司,它们所生产的无线路由器、无线交换机等产品, 4 第一章绪论 目前正在大量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国内在w i f i 或手机射频芯片这一 方面的发展还远远不够,距离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1 5 论文结构组织 本文一共分为六章,本章为第一章,主要简介了8 0 2 1 1 协议的发展历史,其 余五章的内容分别如下: 第二章介绍一些与接收机相关的指标,以及一些常用的接收机结构。 第三章基于8 0 2 1 1b g 协议,设计了一个射频前端接收电路,包含具体的指标 分析。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以及a d s 仿真,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章从微带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开始,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微带滤波器设计过 程,并结合本设计方案,设计了一个发夹型微带选频滤波器,最后经生产测试, 其指标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第五章详细介绍了射频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思路,包括从初始器件的选择等 等,到最终的成品设计,调试都有详细的论述,另外设计了a d s 模版,可以减化 l n a 的设计。 第六章给出了一个基于a d f4 1 0 6 的本振p l l 源设计,使用f 3 3 0 单片机对其 进行编程,程序采用c 语言编写,具有易移植性的特点。 5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传统的有线通信业务,如模拟电话等,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远程沟通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但由于其便携性能不好,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便之处。因此,无线通信业务的兴 起、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无线通信主要基于电磁波理论,这是1 8 6 4 年,由英国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推 出的一套电磁理论,自1 8 9 5 年意大利的马克尼实现了仅跨距数百米的无线通信, 到目前蓬勃发展的无线通信业务:个人移动电话、蓝牙、无线网接入等,它都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章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接收机结构以及常用指标,由于这 些内容基本在任何一本无线接收系统的书中均可以找到,所以本章并未做非常详 细的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参考文献1 中找到。 2 1 常见的接收机体系结构 1 超外差结构 此结构由阿姆斯特朗于1 9 1 8 年提出,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结构,下图2 1 是其基本的结构框图。 图2 - 1 超外差结构接收机 外差一词的含义即是存在混频:即两个信号相乘。在此处,即r f 射频输入信 号与本振l o 信号通过混频相乘,将携带的信息从高频载波上面转移的较低的中频 载频上。未采取此结构前,需直接对射频信号进行信道选择,此时的选频滤波器 需要很高的q 值,同时又要插入损耗特别小,否则会导致噪声系数高,这样的滤 波器实际上是很难设计的。而使用外差结构后,将有用信息从高频载波( 微波、 6 第二章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射频信号) 降至比较低的中频,再设计此时的信道选择滤波器,相对来说就简单 多了。若接收信号频率非常高,也可采取多次混频的形式,不过由此导致的结果 将是系统的复杂性随之增大,成本升高。 超外差结构的优点有点很多:如高灵敏度、可接受信号范围大、选频特性好、 容易调试其模块电路等,非常适用于接收弱信号。但同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由于混频器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会引入镜频,所以一般前级的滤波器同时需 要具有镜像频率抑制的功能;另外由于此结构电路复杂、需要的元器件多,这也 造成此种结构电路比较不容易被集成。 2 零中频结构 前面所述的超外差结构并不利于电路的集成,不过,当前半导体产业的迅猛 发展,已经可以在一块很小的c m o s 芯片上面,集成一个功能很强大的电路,而 超外差结构的弊端,阻碍着这种工艺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因此,出现了另外一 种接收结构:零中频结构。 图2 2 零中频结构接收机 图2 2 是零中频结构的基本原理图,它将信号直接由射频降至基带,分成两路 i 、q 信号,然后交由d s p 处理。由于r f 与l o 的频率相同,所以混频后的中频 为0h z ,由此得名。由于只有一次混频,因此结构简单,同时由于是零中频,所 以不存在无用的镜频干扰。不过,事实上现代通信中使用此种结构的应用并不多。 此结构的性能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本振的泄漏引起的。从下图中看到。 r ( f ) + 出“ 图2 3 零中频接收机中本振泄漏和辐射 7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先,由于r f 与l o 频率相同( 或者非常接近) ,所以当l o 信号泄漏至射频 端口后,就会进入混频器与它自身相混,产生出直流信号。此直流将直接影响到 系统的直流偏置,所以这种结构对系统的偏置电路要求很高。 其次,由于在低频端有l f 噪声,而这种低频的噪声虽然非常让人讨厌但是又 无有效的方法可以抑制它对系统性能的恶化,所以1 f 噪声在此结构中是一个需要 引起特别关注的一个噪声源。 第三,l o 信号可经由天线辐射出去,这会对邻近信道的信号接收造成严重影 响。另外,辐射出去的信号可能会再次进入接收机,从而恶化系统性能。 最后,此结构对基带的滤波器要求比较高,同时,对整个系统的增益动态范 围要求比较苛刻,而且所需的a d 转换器也要有更宽的动态范围。 3 低中频接收机结构 综合前面所述两种结构,有人提出了低中频结构的概念:将中频选择在一个 非常低的频率上,但又不是零频,这样可避免直流漂移、闪烁噪声等的影响,不 过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镜像频率的抑制难度。低中频接收机中普遍使用正 交镜频抑制混频器和多相滤波器来实现, 之后存在的相位不同来消除镜频干扰的。 它们均是利用信号和镜像干扰经过混频 图2 - 4 是低中频接收机的结构框图。 图2 4 低中频援收机结构 4 镜频抑制接收机结构 镜频干扰是超外差接收机中非常常见的严重问题,合理的选择中频和高性能 的预选滤波器对于滤除镜像频率是非常有效的,但在高频上实现高q 值的滤波器 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接收机可采用正交结构,原则上来说就可以解决此问题。目 前的正交结构主要有h a r t l c y 和w e a v e r 两种结构,其中h a r t l c y 结构如图2 5 所示。 第二章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图2 - 5h a r t l e y 结构 在h a r t l c y 结构中,输入信号经l n a 后分为上、下两路,进行正交混频。设 有用信号为kc o s c o s t ,其镜像信号为kc o s c o , t ,两者同时进入接收机,则有: k ( f ) = k c o s 国, t + g , c o s c o t t ( 2 1 ) 混频、滤波后有: 吃( f ) = 圪2 s i n o h e t - v t 2 s i n c o w t ( 2 - 2 ) : v b ( t ) = k 2 c o s c o w t + v t 2 c o s c o r o t ( 2 3 ) 上支路经相移后为: k ( f ) = 圪2 c o s c o w t - 2 c o s a b e t ( 2 4 ) 最后上下支路合成的中频输出为: v ,= 圪c o s o ) w t ( 2 5 ) 可以看到,输出中不再有镜频信号了,w e a v e r 与h a r t l e y 结构相似,两者在理 论上可以完全消除镜频的影响,但在实际中却显然不可能,因此定义镜像抑制比 ( i r r ) ,用来衡量系统对镜频信号的抑制能力。设系统功率增益的失配是鲋彳, 相位失配为9 ,则i r r 的定义为: 珊 ( 鲋彳) 2 + a 0 2 4 ( 2 - 6 ) 2 2 接收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接收机作为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有一些常用的指标可用来衡量 其性能,其中包括:灵敏度、噪声系数、线性度、动态范围、杂散等。这些指标 适用于多类通信系统,这里略微提几个,其余的指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参考文 献中找到它们的定义。 9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灵敏度 灵敏度是衡量接收机接收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与系统的一些特性有关,比如: 系统系统检波所需的最小信噪比,以及调制类型等。灵敏度的定义如下式2 7 : 只m 缸= 一1 7 4 锄+ 万+ 1 0l o g ( b ) + ,肼+ j 0 ( 2 - 7 ) 其中: e 曲:接收机的灵敏度,其单位为d b m n f :系统的噪声系数,其单位为d b b :接收机的中频带宽,其单位为h z k 。:系统检波时所需的信噪比,其单位为d b 疋:系统的调制特性函数,其单位为d b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若想要提高系统的。缸,在系统特定调制方式的前提下, 只有减少噪声系数或中频带宽。另外,对与扩频系统来说,其灵敏度计算公式还 与系统扩频因子k 有关,计算公式为在上式的基础上减去k 的d b 值。 2 噪声系数 噪声是有源系统中必然会存在的产物。相较于有用信号,噪声是不需要的, 非但如此,它还影响对有用信号的接收。当它同有用信号功率差不多时,就会造 成无法提取出有用信号的现象。为了衡量系统这一特性,定义了信噪比,即有用 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此值越大,说明信号功率比噪声功率越大,更易于 提取出有用信号,反之,则表示很难将有用信号提取出来。常见的二端口网络噪 声系数定义如下式2 8 所示: f :黧翼:娑芝1 ( 2 - 8 ) 一= 一= 一,i 输出端信噪比s o d 一 图2 - 6 是二端口网络噪声模型,依定义有下式成立: s o = g s j n o = g n t + n o 墨 、 ,二端口网络 n t g n n 图2 - 6 二端口网络噪声模型 将式2 1 0 代入式2 - 9 得: l o ( 2 9 ) ( 2 1 0 ) 第二章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f :盟= 且 ( 2 1 1 ) g s , v o g n i - - 贺: o = 嘲 ( 2 - 1 2 ) 转换为分贝单位,则有: n f = l o l o g f ( 2 - 1 3 ) 于是,式2 1 2 变为: o ( 始) = m ( r i b ) + g ( d b ) + n f ( 2 1 4 ) 上式表明,从d b 值的角度来看,系统的输出端噪声功率由输入端噪声功率、 系统增益以及系统的总体噪声系数决定。m 的定义可参考下式: m = k t b ( 2 - 1 5 ) 其中b 是系统等效噪声带宽,所以有下式: m = o g k t b = ( f - 1 ) g k t b ( 2 1 6 ) f = 纺 ( 2 - 1 7 ) 另外,对于级联的系统来说,可以使用f r i i 公式得到总的噪声系数: 足:只+ 型+ 盟+ + 一互二! ( 2 1 8 ) 。1 g lg l g 2g l g 2 g 纠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来,系统前级模块的噪声系数对系统整体的噪声系数影响 最大,因此若想要降低系统的总体噪声系数,就应该尽可能减小系统前几级的噪 声系数并且同时保证它们尽可能有高增益。 3 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可以用来衡量接收机的工作能力,在不同的条件下,动态范围的定 义可能会有差别,这里给予简单的介绍。 a 线性动态范围 ( 1 ) 1 - d b 压缩点 理想的线性二端口网络,其输入输出应呈现出绝对的线性关系,但实际上此 类系统是不存在的。对于有非线性特性的系统,其输入与输出并不是在所有范围 内都呈线性的,1 - d b 压缩点即可用来衡量系统的线性程度。如下图2 7 所示: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1 图2 - 71 - d b 压缩点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系统是线性时,其输入与输出总是成正比的。不过,随 着输入信号的功率增大,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开始显现出来。一般系统的增益都会 呈现出一种压缩的趋势,毕竟如果增益越来越大,系统将会振荡起来。1 - d b 压缩 点的定义为当系统输入功率达到某一值时,其实际输出与理想输出相差1d b ,此时 的输出点定义为l - d b 压缩点名招,而输入功率则定义为输入1 一d b 压缩点圪。拈。 只招、己埘以及系统增益g 有如下关系存在: p= p g + 1 d b (219)i上n 1 d b 一上i d b u 工、一1 7 , ( 2 ) 最小可检测信号( m d s ) 最小可检测信号( m i n i m u md e t e c t a b l es i g n a l ,m d s ) 的定义为:单位h z 内, 理想无噪系统的基底热噪声以上3d b 的电平。如图2 8 所示。由于室温条件下,无 噪系统单位h z 的噪底为1 7 4d b m ,所以此时的m d s 应为1 7 1d b m 。不过对于实际 的系统来说,应该同时考虑系统的等效噪声宽度b ,以及系统的噪声系数n f ,所以 实际系统的m d s 计算公式应该修改为: m d s = 一1 7 1 , i b m + l o l o g b + n f ( 2 2 0 ) h p 一d r _ 一 图2 8 动态范围示意图 1 2 第二章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 3 ) 线性动态范围( d r ) 线性动态范围( d y n a m i c r a n g e ,d r ) 定义为m d s 到暑拈之间的距离,即: d r ( d b ) = 最脚一此嬲 ( 2 2 1 ) 由于m d s 的定义在单位h z 上,所以d r 也定义在单位h z 上。不过,由于d r 本 身并没有提供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所以它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多用于比较两个或多 个系统的性能时用到。 b 无杂散动态范围 ( 1 ) 三阶交调截断点( i p 3 ) 双音测试广泛应用于射频系统中:输入两个等功率、且频率相距非常近的信 号,设它们的频率分别为z 、五,由于非线性影响,这两个信号经过系统后会产 生组合频率干扰,其形式为:硕n a ,其中的m 、n 为整数。由于非线性特性在高 次项的泰勒系数越来越小,因此,对系统影响较大的干扰一般m 、n 并不太大。在 所有的产物中,二阶交调产物z 五和三阶交调产物2 f l + f i 、2 以z 对系统的影 响则是最大的。一般由于二阶产物距石、z 比较远,因此可以比较轻易的滤除掉, 但三阶交调产物却往往就在彳、五附近,所以很难被剔除,它们对系统的影响就 非常大,可以从下图2 9 中看到这些产物的分布。 ij 一- 2 a - a 协壬 miiiiii 频率一m h z 图2 - 9 二阶与三阶双音交调产物 三阶截断点i p 3 可用来衡量三阶产物对系统的影响,如下图2 1 0 所示: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 ( 图2 1 0 三阶截断点不恿图 首先将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使用泰勒级数展开,然后将输入信号表达式代入后 会发现三阶产物会随输入信号的增加呈三倍与有用信号增加,也就是说三阶互调 产物在上图中的斜率是有用信号啊的三倍。最终,它会与理想线性系统的输出交 于一点,此时的输入被定义为输入三阶截断点( i 口3 ) ,而输出则为输出三阶截断 点( o m 3 ) 。不难看出i i p 3 与o i p 3 以及系统增益g 有下式2 2 2 的关系: 0 i p a ( d b m ) = i i p 3 ( d b m ) + g ( d o ) ( 2 - 2 2 ) 同时,互拈- 与o i p 3 有如下关系: o i p 3 只曲+ 1 0 6 3 ( 2 2 3 ) 对于多级系统,总的皿p 3 ,可使用下式计算【刀: 心,- f 上+ 旦+ 盟+ a + a , c 2 a 6 _ , 1 ( 2 - 2 4 ) l 胴l p 3 i i i p 3 i1 1 p 3 o i p 3 z = 1 i p 3 z + 呸 ( 2 - 2 5 ) 在这里,提醒需要设计高线性度接收系统的工程师,由于三阶截断点与噪声 系统都是越靠近系统前级,对系统整体指标影响越严重,所以在选择接收机的l n a 时应尽量选择n f 小,而暑拈大的器件( 臣p o i p 3 大) ,这是由于一般l n a 是系统第一 个增益大于1 的器件。不过好的性能也将意味着设计成本的增加,射频工程师应该 对此有一个好的权衡。 ( 2 ) 无杂散动态范围( s f d r ) 无杂散动态范围( s p u r - f r e ed r ,s f d r ) 说明了在强干扰存在条件下,接收 机对弱信号的接收能力。它定义在系统输入双音测试信号时,接收信号从m d s 到 系统还未产生三阶互调干扰处,它的含义可从上图2 8 中看到。 1 4 第二章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由于s f d r 的上限在三阶互调产物还未对系统造成影响处( 由于互调产物功 率此时与m d s 相同) ,所以系统此时基本上可以看做是绝对线性的。假设此时的 上限输入功率为只,则有下式2 2 6 成立: s f d r = 2 ( i i p 3 一只) ( 2 - 2 6 ) 同时,由于s f d r 定义为: s f d r = 一彪嬲 ( 2 - 2 7 ) 将式( 2 2 7 ) 代入式( 2 2 6 ) 可得: = x ( m d s + 2 i i p 3 ) ( 2 - 2 8 ) 所以: s f d r = p 。- m d s = ( 鹚- n f - l o l o g b + 1 7 1 ) ( 2 2 9 ) 由式( 2 2 9 ) 中可以看出,s f d r 与i i p 3 成正比,而与n f 以及b 成反比。 c 动态范围小结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动态范围的定义有多种形式,而它们使用的情况各不相 同,因此,首先应该弄清楚需要进行什么分析,然后才可以正确的选择到底该使 用哪种定义。一般来说,如果想要比较不同系统的性能,应该选择d r ,而如果系 统的增益是固定的,那么一般应选择比较它们的s f d r r l 。 4 其它指标 接收机除了前面提到的指标外,还存在很多其它的指标,比如:接收机的干 扰、内部杂散、镜像频率抑制比、阻塞、中频抑制等。由于这些指标几乎在所有 的接收机书籍中都可以找到,所以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参考文献l 。接下来的第三章将由8 0 2 1 1b g 的标准出发,设定本接收机的指标,以 及原理框图,并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1 5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系统设计及仿真验证 在第一章曾提过i e e e 是为了建立一系列标准而成立的,i e e e 审i j 定的规范,方 便各个不同的厂商、设计人员之间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有效的兼容通信。无线局域 网i e e e8 0 2 1 1b g 协议有它的规范,本章从它的规范出发,设定满足i e e e 规范的接 收机指标,并设计接收机前端电路以及进行指标的分配。最后,对指标进行验证 以及使用高级系统仿真软件a d s 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 3 1 系统指标确立 对于设计一个实际的应用产品来说,指标的确立很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设立的相对合理,可以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达到所期望的要求,而i e e e 负责制定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规范,所以可以从它的网站获取8 0 2 1 lb 繇统指标规范。 要详细论述8 0 2 1 lb g 的标准规范显然过于复杂,i e e e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更 多注重了分层的结构。i e e e 的标准在底层链路称之为物理层( p h y s i c a ll a y e r ) ,它包 括了很多信息,比如8 0 2 1 1 的结构( 如图3 1 ) 、差错控制、冲突检测等【8 】。这些东 西均是比较复杂的,虽然对于整个系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射频链路 来说,在这里应该关注的是8 0 2 1 1 规范中与射频接收前端指标相关的物理层部分。 图3 18 0 2 11 结构 在第一章中大概介留 - j 8 0 2 1 1b 儋的数据传输率以及各种传输率时调制方式的 定义( 见表1 1 ) 。下表3 1 给出 8 0 2 1 1b g b 示准在各种系统下调制方式下,对系统 1 6 第三章系统设计及仿真验证 的s n r 以及n f 的要求。 表3 18 0 2 11b g 系统各传输数率下s n r 及n f 数据率 调制方式编码率 瓯 s n r e b n o n f 标准 m b p s d b m d bd b d b 1d b p s k8 635 59 b ,g 2 d q p s k 8 336 2 59 b ,g 5 5c c k 7 9 479 5 b ,g 1 1c c k7 667 2 59 5 b ,g 6b p s kl 28 2479 g 9b p s k3 48 1 5 6 2 59 g 1 2 q p s k 1 27 96 5 6 5 9 5 g 1 8 q p s k 3 47 78 56 7 49 5 g 2 4 1 6 - q a m 1 27 4l l81 0 g 3 6 1 6 - q a m 3 47 01 4 59 7 3l o 5 g 4 86 4 - q a m2 36 61 91 2 9 71 0 g 5 4 6 4 - q a m 3 46 52 01 3 4 61 0 g 上表中的最是对系统灵敏度的要求,s n r 是对系统信噪比的要求,e 0 是 在满足b e r 为1 旷,用来进行相干解调所需要的符号噪声比,而n f 是对系统的噪 声系数的要求。从表中可以看出来,随着数据传输率的越来越大,晶越来越大, 这表明最小可检测信号的越来越大,这是由于随着传输率的提高,传送数据所占 据的带宽也越来越宽,而从解调的角度考虑,也需要更高的信噪比。在实际设计 指标的时候,设计师应该留一点设计裕量,将指标稍稍提高一些,这样可以保证 在批量生产时,产品能够容易通过测试要求。同时,也可以看出来8 0 2 1 1b g 相较 于g s m 以及w c d m a 等系统,对指标的要求也宽松的多,这也是它在近十几年内 一直发展如此迅猛的一个原因。 一般来说,由于无线通信在幅射过程中信号会不断的衰减,所以如果希望设 备工作范围更广,就会想尽量提高设备的发射功率,而同时,如果设备发射功率 过高,将很容易干扰到邻近信道的设备正常工作。因此,不同的设备其发射功率 的大小是由专门的组织做出了规范的,比如g s m1 8 0 0 ,它的发射功率是分为0 至u 1 5 , 一共1 6 个等级的。最高等级0 的发射功率大概在3 0d b m l 9 】。而目前的3 g 手机,更是 要求在发射功率上面控制非常严格。i e e e 对8 0 2 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