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与妻书 备课资源.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与妻书 备课资源.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与妻书 备课资源.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与妻书 备课资源.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与妻书 备课资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妻书 备课资源1 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林觉民 (1886 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 13 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人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就读期间,他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阅读苏报、 ( 警世钟等进步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参与领导清末福州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他在福州的谢家祠组织过读书社,鼓吹革命思想,还在一家外国教堂附近试验炸药,想用来组织武装暴动,可惜没有成功。 1 卿 5 年,林觉民留学日本,人读庆应大学,学习哲学。不久,他就加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与资产阶级保皇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写作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翻译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留日学生常常聚在一起,谈到祖国面临列强入侵;:民不聊生的现状,禁不住痛哭流涕。林觉民对此愀然变色,说道: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 ” 1910 年,孙中山先生发动广州起义,因准备不足,失败了。孙中山先生接着制订了翌年在广州起义的计划,致电在日留学生、华侨积极响应,林觉民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在香港的起义统筹机关里,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喜不自禁地说: “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林觉民回福州后,与福建支部总干事林斯琛等人秘密会商,布置了福州、厦门响应广州起义计划,他在福州只停留 10 天,于 4 月 17 日率领福州革命党人刘元栋等十余人为第一批先行赴穗聚义。林觉民回闽还肩负运送炸药赴粤的任务。 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人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 广州起义前夕,部分革命党人对起义缺乏信心,林觉民慷慨陈词: “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者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之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乎”、 “故谓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绝不信也”、 “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 ! 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 ”他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决心,给了同志极大的鼓舞。 赴广州参加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了两封绝笔书。 同盟会经过长期准备和精心组织,集中了党内菁华,组织了拥有八百多人的先锋突击队。就在准备起义的时候,发生了华侨工人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一事,广州清军加强戒备。此时,同盟会在国外购买的一批武器尚未运到,起义被迫推迟。由于起义的消息泄露,广州城内形势十分严峻,黄兴临时决定于 4 月 27 日发动起义。原计划起义队伍分四路发动进攻,第一路由黄兴率领,进攻总督衙门。编人第一路起义队伍的主要是由福建、四川、广东花县和海外华侨的革命志士组成的先锋队,共一百三十余人。 4 月”日傍晚 5 点半,黄兴率领革命党人攻人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逃跑。黄兴率队与清军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另外三路人员未能按时前来策应,第一路起义军势孤力单,牺牲甚多,起义惨遭失败。黄花岗之役死难烈士共一百多人,事后收殓烈士遗体七十二具,仅福州籍的革命党人就有二十三人,林觉民是其中的一个。后来,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中说: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是在与清军血战肉搏中身受重伤力竭被捕的。当两广总督张鸣岐审讯他的,慷慨演说,宣传革命,说道: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 ”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泰然自若,从容就义。就义时,年仅 25 岁。 本文写于赴广州参加起义前三天。林觉民挑灯写下了两封绝笔书,一封就是与妻书,全书千余字,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催人泪下,令人感奋。另一封绝笔书是写给父亲的: “父亲大人,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公而忘私、为国忘家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2) 基本读解。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 “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本文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 死”的心情,细述投身革命的道理。又“忍舍汝而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句是全文的纲。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 “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紧接着,用“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一句,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自私的,也是不现实的,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信念;接着讲到了破镜难以重圆的故事,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接着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希望妻子将遗腹子抚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3) 精华鉴赏。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本文语言非常好,浅近畅晓。信中之话是烈士说给爱妻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采比喻,又如“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 ? 抑汝能之乎 ? ”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虽多处用了典故,如“太上忘情”、 “望夫化石”、 “破镜重圆”等,都融人通俗的语言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4) 参考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 !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 ( 人民的灾难使我和 ) 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 ! 你记得吗 ? 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 “与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 ! 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 ? 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 ! 回忆后街上的家宅,进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新婚后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一个望日前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就好像从筛子的孔眼里漏出一样,月色和梅影迷蒙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 ? 何情不诉 ? 现在想起来,只留下满面泪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归来,你哭着对我说: “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我也答应了你。前十几天我回到家中,就想趁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相对时,又不忍心张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更加担心你经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 唉 ! 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 ? 还是你能这样做么 ? 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 ? 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 ? 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 ? 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 ( 如果那样 ) 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 ! 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我要跟你说的话就这些。我在阴间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以哭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现在有人提出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你有幸嫁了我,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 我很幸运得到你,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 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唉 ! 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表达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能够想像到的。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约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 ! 悲痛极了 ! 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手写。 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去请她们指教,应当把我的心意完全领会厂就好。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原文中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 “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 4 段中“窗外疏梅筛月影”至“故唯日日呼酒买醉”,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以及为此所受 的痛苦煎熬,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 无情的人。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理及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满清王朝统治“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信念,向父亲、妻子申诉了革命大义,但是,他也为给家人带来种种磨难深感内疚,叮嘱妻子,希望其将遗腹子抚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革命大义与脉脉人情打成一片,感人至深。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意图是锻炼学生的语译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参考答案: 第 1 小题: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 ( 反问 ) 第 2 小题: ( 人民的灾难使我和 ) 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 用典,类比 ) 第 3 小题: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 ? ( 排比句,融理性分析与感情抒发于一炉 ) 3 、 相关资料。 (1) 关于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始末 清代来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 年 11 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 ( 今马来西亚西北部 ) 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 年 4 月 23 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 月 27 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呜岐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由水师提督李准率领的部队展开激战。革命党人最终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在这次起义过程中,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百余人。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做“黄花岗起义”。 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革命起义爆发了。 黄花岗七十二烈土事略序 ( 孙中山 )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蛾,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 以辛女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杯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 ( 邹鲁 )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党人死事者,其数不可稽。事后潘君达微收党人尸得七十二,合葬之于黄花岗。由是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称。潘君亦党人, 自以来名捕;乃于危疑震撼之际,毅然出 收死友之骨,可谓难矣。其明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胡君汉民, 陈君炯明相继任广东都督,议就当日合葬处修葺而整饰之。省议会通过经费十万圆。二年乱作,遂不果。七年秋,滇君师长方君声涛始募修故墓,规模粗具。参议员议长林君森复募建碑亭及记功坊,俾不致湮没于后世。然欲奉当日死事者姓名籍贯一一勒之于碑,事乃至难。盖举事之际务缜密,凡姓名籍贯,同事者非素识不能知,具亦不愿知之。故今日同事未死者,其所能举,亦惟素识者而已。夫死事者既不止七十二人,即此七十二人亦不能尽举其姓名籍贯,可不痛欤 ! 鲁与朱君大符, 皆同事之未死者也。相与征集事实,胪所得死事者之姓名籍贯。林君森更约当日未死同事之在粤者胡君毅、何君克夫、吴君永珊、徐君维扬等,以确 为之证,计得五十有六人。其中有姓名而无籍贯者,尚有三人。先行勒之于碑,而留空白, 以俟续有所知,得以补勒焉。颜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盖埋骨者固七十二人。今日虽有所阙, 固望他日能补而足之也。夫马革裹尸,党人之志。埋骨已非所期,遑论留名。今之为此,徒以为后人流连凭吊之流,于死事者固无与也。呜呼 ! 此役所丧失者,不特吾党之精锐而已,盖合国中之俊良以为一炬。其物质之牺牲不可为不大,然精神所激发,使天下皆了然于党人之志节操行, 与革命之不可以已。故不俞年而中华民国遂以告成,则其关系宁不重欤 ! 然念国难之无穷, 贤才之易尽,执笔作记,又不胜后死之感也。 (2) 传记评论。 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节选 林觉民,宇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闽之闽县人。幼嗣季父可山先生孝颖,名士也,诗词称于时。君婴年善病,几殇。八龄失母无依,寝食与父共,从受国文,未尝就外傅。性慧甚,读书一览辄不忘。意绪潇洒, 目灼烁如流星,虽不事边幅,而雄姿焕发,气象俨然。年十四,入高等学堂。时新学说西来,学子醉心平等自由之说。君自号抖飞,校中数起风潮,同班辄推君为魁,以君不畏强御也。居平襟度旷达,虽屡空未尝有戚容。喜与童稚游,迎秽利导,终日不倦。善诙谐,涉口成趣,一座为之倾倒。校长独爱其倜傥,尝谓君父: “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父笑诺课余谈及时事,辄言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慷慨激昂,声望大著,殉国之志长而弥坚入庆应大学文科,专肆力于哲学,兼娴英德两国官文,孜孜力学,夙夜不懈当国事日亟,噩电纷驰, 友朋聚首,相向涕零,君独疾起言曰: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耳 ! 奈何效新亭对泣耶 ? 吾辈既以壮士自许, 当仗剑而起,解决根本问题,则累卵之危庶几可挽救 ! 嗟呼 ! 凡有血气,宁忍坐视第二次亡国之惨状哉 ! ”众闻之,咸肃然起敬。 林觉民被执,张鸣岐、李准等亲讯之。烈士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各国情事,张、李为之心折。烈士初坐地,至是,张、李命去镣扣,延坐堂上。烈士纵笔一挥,立尽两纸,洋洋数千言。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 以手槌胸,若不复忍书者。书罢一纸,李持与张阅,更书第二纸。临笔稍为停顿,状似欲呕,犹恐污地,耒遭吐。李亲持唾盂近前,始吐,奉以茶烟,犹起鞠躬为礼。供毕,又在堂上演说,至时局悲处,槌胸顿足,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始能使国家安强,汉族巩固则吾死暝目矣。系数日,勺饮不入口,弃市。 与妻书:前缘后事 ( 桑地 ) 林觉民在慷慨多气、哀感顽艳的绝笔书与妻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无疑,这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个悬念: 究竟烈士遗孀腹中的孩子生下来没有 ? 如果生下来了,是男还是女 ? 后来的命运又怎样呢 ? 这张照片可以告慰国人, “腹中之物”是一个男孩,后来成为照片上这个俊秀的男子。他叫林仲新,照片上的女子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叫刘文业。作为烈士遗孤,林仲新虽没有像父亲林觉民那样成为悲壮勇毅的革命战士,但他基本上“以父志为志”,与林觉民的生前旧事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林觉民 1887 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士绅之家, 自幼聪慧, 14 岁就考进全闽大学堂,后来又进入福建高等师范学习。林觉民讨厌陈旧的礼教习俗,受新学思想影响很大,他大量阅读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 ( 猛回头 ) 、 ( 警世钟 ) 等倡导革命的著作,他本人很快也走到革命的行列里来。他在福州的谢家祠组织过读书社,鼓吹革命思想,还在一家外国教堂附近试验炸药,想用来组织武装暴动,可惜没有成功。林觉民给自己起过两个号,一个叫抖飞,另一个叫天外生,两个都表现了他对旧思想的抗争精神。 1907 年春天,林觉民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研究哲学。他在这里广泛接触了日本近代革命的理论,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飞速进步所震动, 同时与在日本留学的许多中国革命先行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结识了中国同盟会的领袖人物孙中山、黄兴等人,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 1911 年初,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槟榔屿开会,再次筹备武装起义,准备在广州向清政府发起新的攻击。 3 月初,林觉民受孙中山委派回福建组织武装力量,参加广州的武装起义。林觉民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