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湛甘泉学说中的理气与心.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湛甘泉学说中的理气与心.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湛甘泉学说中的理气与心.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湛甘泉学说中的理气与心.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湛甘泉学说中的理气与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z h a nr o u s h u iw a sa ni n f l u e n i a l c o n f u c i a nt h i n k e rf r o m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g u a n g d o n g z h a nb e g i n sh i ss y s t e mw i t ht h ec o n c e p t “o i ”w h i c h m e a n sm a t e r i a l s u b s t a n c et h a tf o r m se v e r y t h i n g u n s e p a r a t b l ef r o mt h e q i t h em e a ni st h ei m p a r t i a l n a t u r eo ft h e “q i ”i nh i so p i n i o n ,m i n da n dh u m a nn a t u r ea l ea l s ot h ec o r r e c ta n d c o n s i c o u s n e s ss t a t eo ft h e “o i ”:i nt h i ss e n s e ,m i n di st h em e a n a c c o r d i n g l yh e r e j e c t e dt h ed i c h o t o m y b e t w e e nm i n da n d p r i n c i p l el e f tb y t h ec h e n g - c h us c h o o l s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h ei sa l s oa g a i n s tt h em e t h o d o fc h e n g - c h u ,w h i c he m p h a s i z e st h e n e e d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t h i n g 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z h a n sp h i l o s o p h yi sd i f f e r e n tf x o ml u - w a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 z h a n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m i n di sn o ta l w a y s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p r i n c i p l ea l t h o u 曲 e s s e n t i a l yi ti sa n dt h e r e f o r eh ed o e s n ta g r e et ol u w a n gs c h o o l s “i l l u m i n a t i o no f m i n d h e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m e t h o d sw h i c hc o n f i n et ot h ei n n a t em i n dt or e a l i z et h e p r i n c i p l ea r ei m p r o p e r , b e c a u s et h e ya l el i k e l y t om i s t a k e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h u m a n m i n d ,s u c ha ss u b j e c t i v ep o w e r a n dn o t i o n ,f o rt h en a t u r eo fh u m a n b e i n g ;o fi no t h e r w o r d s t h e ya r ec l o s et ot h ee s s e n t i a lo fb u d d h i s m h e t r i e dt or e c t i f yt h em e t h o db y a d v o c a t i n gt h a tw e s h o u l dp r e s e r v ea n dn o u r i s ht h em e a ni no u r sm i n d b yr e a d i n g a n d d e a l i n g w i t hh u m a na f f a i r s k e y w o r d s :z h a nr u o s u i ,q i ,t h em e a n ,m i n d 2 中文摘要 湛甘泉,作为与王阳明并称当时的大儒,对于他的研究却一直以来并未受 到重视。而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他的学说性质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希望通过对 湛甘泉学说中理气、心气、心理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梳理,从而更好的揭示 湛甘泉工夫论之用心,进而对湛甘泉独特的学术归向做个初步的说明。文中将 湛甘泉学说与朱子、杨慈湖、罗钦顺、王阳明进行一定比较,重点亦不在做比 较学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旨在显示甘泉学说的特点。 论文第一章理气说讨论了程朱理气说面临的理气、心性两分的问题。在甘 泉看来理气二元之说易成支离之弊,以理为气外事、心外事,从而造成世人明 理皆以分殊为事,求之在外,而不识本体。所以他提出理气合一之说,以气之 中正者为理,从而兼顾了理之客观义与生意。 第二章理气与心,如第一章末尾所述,湛甘泉理气说在说明理的同时还有 所落,即是要说明心这一概念。本章便是通过论说气与心、理与心关系,来说 明其心之概念的内涵。通过气与心关系的探讨,可以得知,在甘泉那里,心即 是气之精灵中正处,藉由气之概念,打通了心理之隔,甘泉看来,心不能只是 个虚明灵觉,言心必须合理来说,这一心性合一的理路亦显示出甘泉学说的心 学特质。 第三章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上讨论了湛甘泉的工夫论,其勿助勿忘之说显 示出重视心之主宰这一心学的特点,同时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又对与心学中蕴涵 的现成论的倾向做了一定的纠正,使得为学求道有一个切实之径路,以破除简 易工夫造成以感为本心的弊端,这一心学理路,坚持了心之自作主宰,在锻炼 心的时候又重视平正的教法,实是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湛若水,理,气,心 3 湛甘泉学说中的理气与心 前言 甘泉先生有愿:“某生平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作一传矣。”然甘泉学之评价 实多歧见。 黄宗羲明儒学案评价湛甘泉时认为:“然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予里, 故见心体之广大。若以( 指湛甘泉,作者注) 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 天地万物,以为广大,则先生仍为旧说所拘也。天理无处而心其处,心无处而寂 然未发者其处,寂然不动,感即在寂之中,则体认者,亦唯体认之于寂而已。今 日随处体认,无乃体认于感? 其言终觉有病。”1 一日其为旧说所拘,又称其有弊 病。大致将其学说视为程朱一系。与此同调的近人亦不在少数。陈郁夫在江门 心学说:“就学术而论,甘泉修正朱子理气心性二分之说,而统之以一气;承 袭程朱涵养在主敬,而赋主敬以新义,可算朱予的功臣然而就气质而论,甘 泉毕竟于象山为远,于朱子为近,即以格物通、心性图说、古本大学测、 中庸、论、孟测等著作,不正是朱子学同调? ”2 张君劢说得更是直截: “其实,湛若水属于道问学的程朱学派,根本反对阳明的一元论的。”3 又有一论,如程朱学者罗整庵,以为甘泉学说以知觉为性,实非程朱一脉, 与阳明同调,是逃儒归佛。困知录有言:“传习录有云:吾心之良知,即 所谓天理也。又云:道心者,良知之谓也。雍语有云学、问、思、 辨、笃行,所以存养其知觉。又有问“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答日:“人 能存得这一点生意,便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又问“所谓生者即活动之意否, 即所谓虚灵知觉否? ”日:“然此皆以知觉为性之明验也。”4 钱穆也委 婉的说:“若水之学,究从献章来,摆脱不了献章之束缚,太过重视此心只是 一个虚灵明觉。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却力避朱熹格物穷理之说。”5 意即甘泉之 学与朱子学实非一路。 然就上述之种种判语而言,本身亦多问题。黄宗羲“天理不外于腔子里”之 说法即使阳明亦不会认同,阳明言“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何 曾只拘于腔子里而言。而单以寂然未发处为心之处,岂不是在气之外别立一理、 别立一心,如此理限于心膜之内,心绝于万物之外如何言心体之广大,又何以有 1 引自明儒学案,卷3 7 ,页8 7 6 ,中华书局1 9 8 5 年。 2 引自江门心学,陈郁夫著,页1 5 2 ,台湾学生书局1 9 8 4 年。 3 引自新儒家思想史,张君劢著,页3 4 6 ,弘文馆出版社1 9 8 6 年。 4 引自困知录继卷上罗钦顺著,页5 4 ,中华书局1 9 9 0 年。 5 引自钱宾四全集, 宋明理学概述,页2 7 6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台湾) 1 9 9 6 年。 4 别于私意私念。再如陈郁夫先生所述甘泉所言之主敬是承袭程朱而来,然观甘泉 之主敬工夫,重“感知全体浑然”之义,与程朱主敬所涵的“庄整齐肃”之义是 否相和,有待商榷,至于甘泉诸多著作更需从其学问之脉络考辨,看其是否与朱 子学同调。又如罗整庵以知觉为心之说与甘泉学理中的心是否相恰,也有待考辨, 甘泉的心性之论与阳明之良知说是否完全等同也需要返回甘泉学说自身之思想 资料来加以考察。 本文希冀通过对湛甘泉学说中理气、心气、心理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梳理, 以此来说明甘泉工夫论之用心所在,以示标签式( 非陆王必程朱、非唯物必唯心) 的方法给湛甘泉学定位乃是不恰当,重在显发甘泉学说独特的学术归向。 第一章理气说 第一节甘泉理气论的理论背景 程伊川以至朱子,有理气二元之说。 伊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 在伊川看来,一阴一阳是气之循环运动,道是气之阴阳开合往复的内在根据,对 系辞这句话的解释,伊川凸显了作为事物所以然的理( 道) 。这一点亦为朱 子所接受。 朱子虽然将理气合说,“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言理必挂搭在气上,r 天 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子语类6 卷一) ,进而又说“穷理”“便 就事物上穷格”,离气,则理无所着落。然而在其理论中理气又是相分的,理在 气之先。 朱燕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 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可以看到朱 子那里,理气是照对着说。 朱子语类中多有相似的说法。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日: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舍下是先有理, 后有气邪? 后有理,先有气邪? 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 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元计度, 无造作”( 朱子语类卷一) “f * - i :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 日:t 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 说是今日有是理,明目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 6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 9 9 4 年。 5 理却只在这里”( 同上) 在言理、事之时他也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 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 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在这里,可以看到,朱子承认实存之中理气不可分先后,万物皆是气之凝聚, 同时理又具于其中。但就做为事物所以然之法则来看,做为道德法则而言,理又 先于气。 “问:先有理,抑先有气? 日: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 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 朱子语类 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 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同上) 上文着重于“上下”、“推上去时”说理气先后,“推上去”不是时间上的回 溯,理之先不是时间上的在先,实是意味着理做为气之规定逻辑上先在于气。 可以看到,在程朱那里,理逻辑在先于气,这样,理显示出规范义,以此与 气对照着说。然而超越义上谈天理,理只具有形而上之本体义,却缺乏活泼之运 动。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 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 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 ( 朱子语类卷九十)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 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朱子虽然认为太极御气如人乘马,所以不失其妙。然而这里太极本身并无动 静,太极( 抑或理) 本身也并不具备流行之义,只是“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理” 的规定性,动静只在气上,气为形而下者,与形而上之理别,而心作为气之灵亦 是形而下的,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程朱那里,严正之理是与心之血脉、生命之搏 动也是分隔的,在朱子那里呈现出心与理相分隔的倾向。超越义上谈天理,理与 形而下的气相分离,则同时也将理与意志、情感这些心的运动,活泼之运动区分 开了。 在甘泉看来,将理气分说是“二体”: “古之言性者,未有以理气相对言之者也。以理气对言之者,自宋儒始也, 是犹二端也。夫天地之生物也,犹父母之生子也,一气而已矣,何别理附之 有? 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也者,阴阳之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气也。气有形,故日形而下。及其适中焉,即道也。夫中 6 何形矣,故日形而上,上下一体也。以气理相对而言之,是二体也。”( 湛甘泉 先生文集卷二7 ) 这里,他指出,伊川朱子以理气相对而言,理先气后,这便是二端。在甘泉 看来,这样的说法易成支离之弊:以理为气外事、心外事,从而造成世人明理皆 以分殊为事,求之在外,而不识体,此实乃径弪小儒所为。他秉承了柬儒以来之 万物一体之论,认为“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气即道,气之中正者即道,道 气非二也。”与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8 ,以及张载西铭“天地之塞, 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相近,甘泉通过气的 概念,表达了万物一体之理念。 甘泉看来,人与天地一体在于“天地与人同是气”,故“物我无间,而万 物同体,如一人之手足相犯。”( 卷二十五) “一呼一吸,生生之理。生理根于中, 呼吸感应于外,内外皆天之气。下根乎上,上根乎下。下根上根,万物一体,消 息升降,盈虚之间,有不得已言。彼隔以皮肤,昧者不察,因以起私尔矣。”( 卷 二) 又有“上下四方之宇,古来今往之宙,只是一气之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 莫非有? 何空之云? 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 ( 卷七) 9 “天地弊坏”与朱子山河陷落之说法相近,朱子以此显示道体不灭, 甘泉则认为道体长存只在于气之充塞流行,必须将道气、理气相合而论,道、理 方能真为实有。 “甘泉子五十年学圣学之道,于支离之余而得台一之要合一有三要,混 合之要有三,日心、日事、曰理,所谓合一也;日精、日气、日神,所谓混合也。 合一之道,主于理矣,混合之说,主于气矣知混一之说而不失其中正者,其 惟圣人乎。”( 卷十七送方直养归齐云诗序) 湛甘泉看来,此浑沦合一之说,能救正宋儒以来支离之弊,他认为,从严正 之理想立场说一个理,则此理易成为固定的格式;而气外另1 j 立一个理或道,则容 易陷溺于释氏之空疏,终不免落于空虚的光景;执泥于固定的格式或任由生命之 流荡,则或偏于外,或执于内,或为支离,或陷玄荡,实是二端,偏离了正道, 7 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康熙二十年本,齐鲁书社出版1 9 9 7 年。为方便 起见,下文凡引用湛甘泉先生文集处,不注书名,直接注卷目。 8 甘泉有 - - j 心蔽之耳及感于简策,警 于人言,本然之觉,如寐者之唤,寤而神全焉,知斯至矣”( 卷三) 。纵览甘泉 文意,“神全”之说,并不是一悟本体,诸事皆了。“神全”在甘泉那里不过表示 这个知是良的,有其客观之内蕴。可以看到学习在甘泉这儿之所以很重要,是因 为能够让心警醒,更好的收摄到性天之体上来。这便是他所说得“意身心与家国 天下,随处体认天理也。所谓至者,意心至之也,世以想像记诵为穷理者远矣。” ( 明儒学案卷三十七) 所以,他不同意完全模仿古书所载的言行来行事: “或问,于书之载古人言行,学而为之,其亦学也乎? 甘泉子曰:否,非读 书之善类也必由心而体会之,立其本体焉本体立则事皆天理,虽不求合于古 人,而自合矣舍此而外求焉,以效法之,则事理之应无穷,而古人之迹有限, 抑见其困也已是故学之于书也,取其培养此心而已诵读之时,此心如镜照物, 不引之书册焉,可也否则,习矣而不察,安能见道? ”( 卷五) 在他看来,不必强合古人之言行,因为古书所载应事只是- - + 部分,无法用 来应付现实所有问题,只需要在读书之时体会本体之义,是心渐平正不偏,那么 应事接物自然合于道。如尊六经,“学于书而心之中以觉,是能尊书矣。 学于诗而心之性情以觉,是能尊诗矣,学于春秋、礼,是非和序 以觉,是能尊春秋、0 6 ) 、乐矣,觉斯存之矣。”( 卷十k ) 甘泉更进而认 为,即是在看书时依然存在从个人之私上起意,还需要自察。“听言观书有得, 恐还是躯壳意气上相契,不是神接,神接则实得根生而德畜矣。此在自察知之。” ( 卷二十三) 除了读书、为学,甘泉亦要求在应人事上做工夫。 弟子问“存心立诚则万物成备,可以应之矣,何必物物而格之? ”甘泉日: “圣不云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若尔之言也,其又一于内而忘随事体认 之功矣”( 卷三) “博学、明辨、慎思、笃行皆是学问,所从事于斯者,无他,求放心之道在 此而已矣知以开其心,行以恒其心,知行并进,觉其明,去其蔽,而放心自存 存其心即所以存其性,成性存存而道义出,万化行”( 卷二十会华书院讲章) 在甘泉看来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只要体认天理而涵养之,则无 非造道之功。在这个意义上“自综理家务,至于兵农钱谷,水利马政之类,无一 不是性分内事。”( 卷六) 归结而言,自知也好,博文也好、应事也好,就识得天理而言,实是一事。 “自意心身至家国天下,无非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天理即格物也,盖自一念 之微,以至事为之者,无非用力处也” “天理只是自家体贴出来,说便不济事然天理亦从何可说得,可说者,惟 路头耳若连路头都不说,亦从何处去体认,其全不说者,恐是未曾加体认功夫” ( 卷八) 这里甘泉随处体认天理之说指示了体道之“路头”。 第三节工夫论中蕴涵的独特学问归向 心学由陆九渊至王阳明,有着良知现成之倾向。陆九渊前已言之,再看阳明 之说,甘泉在论六经之时,谈及阳明: “六经能开聪明,扩良知,非六经能广益之聪明良知也我固有之也彼但 能开之扩之而已也如梦者醉者,呼而觉之,非呼者外之觉也,彼固有之,呼者 但能觉之故日,六经觉我者也今之谓聪明知觉,不必外求诸经者,不必呼而 能觉者也” ( 卷十八) “非六经能广益之聪明良知”这显示出甘泉所谓的博文 与程朱学者博文读书格物以探求事物之定理不同,是发见本心而言。下文“今之 所谓”则是针对阳明之良知现成的倾向而言。阳明认为甘泉对他的这个说法“则 似急于立言而未暇细查鄙人之意矣。” 确实,我们可以看到阳明之论实有与甘泉相似的地方。 传习录下有: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说似有不合,先生日: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 六艺皆所以存此天理也。”“或问学而不思二句,曰:其实思即学也 思而不学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想,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 学存此天理”“ 是以阳明也谈考之诗书六艺存此天理。再看阳明传习录说: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 炱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那么,阳明所谓的心也应“体万物而不遗”。这也就是为什么阳明强调事上 磨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止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 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意在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 视听言动便是一物。”这里致知兼格物言,与甘泉“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之说 相近。 然而阳明之致良知之学是与朱子“格物致知”之说长期奋斗而来,故其教则 偏重“简易直接”一面。“当时之蔽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 以博施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心也。”在阳明 看来,他的时代与孔子之时相仿,而外求者更盛,因而更加需要直截得指出本体, 使为学有头脑,以纠正求之在外的支离之蔽,所以他说言良知则使人尤为易晓”。 那么,与甘泉对六经“开聪明、扩良知”的看法有些不同,阳明直截得提出了“六 经,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 存于其家,其记录者特名状数目而已。”(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进而,他提出“学 也者,求尽吾心也,是故尊德性而道问学,尊者,尊此者也,道者,道此者也。 不得于心而惟外信于人以为学,乌在其为学也! ”( 答徐成之二壬午) 。再进而, 在阳明那里工夫本体也是合一的了,“本体原是不睹不闻,原是戒慎恐惧。”( 传 习录下) 不睹不闻者即是戒慎恐惧,本体与工夫是打通为一又一归于本体。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 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胄戒慎恐 惧者是良知也”( 传习录中)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如何谓之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 化”阳明答日:“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查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 者查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查滓,如汤中浮 雪,如何能做障蔽? 此本不甚难晓。明则诚矣”( 传习录中) 可以看到,阳明那里良知本来自明,其自身便是能戒慎恐惧者,这里工夫如 “戒慎恐惧”“诚”都是合于本体上说了。良知本身即能戒慎恐惧,明之即能诚, 质美者“略加”致知之功之类的说法里,可以看到其良知之说逻辑上实是涵摄一 1 5 王阳明全集,王阳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 个现成论的倾向,传习录中更有“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 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 传习录中) 这样的话头。 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弟子王龙溪对四句教得解释实是循其理路而来: 天泉证道里有“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之说。龙溪看来,“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 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 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1 6 也就是阳明所说的有“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 夫。”( 传习录) 。”这样,可以看到阳明讲良知,即使有为下根人立法的一面, 强调良知之“致”,如“近时同志亦已无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能于此实用功者 绝少。皆缘见得良知未真,又将致字看得太易了,是以多未有得力处。”然而其 理论逻辑之中同时包涵当下即是、直悟本体这一现成论的面向,这是比较明显的。 是以阳明后学如王龙溪谈圣学只在几上用功,倡导良知当下一念现成,一念百年, 这些理论在阳明之说中实是有其端倪。 现成之说的问题在于为学工夫在其中没有落实处,因而对心的贞定并未加以 重视。1 8 “程颢说天理二字是我自己体贴出来,朱熹则要教人向外面天地万物去穷 格;若水则说:天理是一个头脑,这是说:格物要把天理作头脑守仁说:良 知是一个头脑,则反诸心而即获于是学问思辨力行工夫,在守仁的良知教法 里,终不免要忽略了“9 钱穆先生关于阳明之良知是反诸心而获,并不重视学问 1 6 转引自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陈荣捷撰,台湾学生书局1 9 9 8 年。 1 7 这里同意冈田武彦先生的提法:“只从陆学到王学的心学发展必然性来看,那么龙溪之说 似乎可以说是王学的天机泄漏了。”(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第6 3 页) 1 8 注:现成说引出的另一大问题便是德性与知识是不相涉的。如阳明认为只要此心纯是天理, 自然有温情省定诸节目。在他那里并不正视知识问题。然而纵然论道德之时,可以说个存有 德性之后“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进而言之见家自然知齐,见国自然知治,见天 下自然知平则有大问题,这些涉及社会建制问题无法通过心体之明澈或德性之讲求直接获 取。这里可以看到阳明学问之范围较之朱子实是规模见小,其中知识问题被显发德性问题所 掩盖、涵摄了。而湛甘泉“心体万物而不遗,无内外”之说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现实实存世界 的有一个承认。“体认天理者,兼知行台内外也。天理无内外也。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 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甘泉之心学主大心之说,万物一 体、心物合一,虽然他是在体察天理上谈读书明理,但其说一定程度上容纳了事物之定理, 肯定了知识在成德中的作用。限于篇幅此点不加详论。 1 9 引自宋明理学概述,钱穆著,页2 7 5 ,台湾学生书局1 9 7 7 年 3 0 思辨的说法,若从阳明即本体即工夫的角度出发,确实不无道理。阳明论及事上 磨练亦多就良知之真诚恻怛上说,所谓“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对于 心体如何把捉实是言之不深。 因而甘泉说“昔者吾友阳明先生论学,亦只以良知作一个题目,欲人易知易 能,亦是吃紧为人的盛心,但学者超脱的固有,问亦多有不知孟子本意全在达 字上,连其师之意亦昧了,即作一场容易见成的道理看去,便以常知常觉、灵灵 明明为良知,不待学与虑,不消得读书学问,路上三尺童子皆能之,岂不误了 故吾常推与阳明一体相关之义,每每与说破,则阳明之说便好了”( 卷二十) 如前一节所述,达字在甘泉这儿是指心体常收常存。在他看来,诚然阳明所 述的良知,包含了万有本体、先验理性及感官知觉诸义理,然而在工夫上只强调 易知易能,以为心体常知现成,这样便失却一体之义,只是无内容的觉知。他认 为,倘若不加收摄之功,则易认知觉为本体,如阳明后学以感观知觉为良知。是 以甘泉在论及阳明门人说: 。盖彼所隔者一层耳知觉所同也,而知觉之理所欠也。曾忆向十年前时有 言,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传云,重耳无我所有,我有重耳所无, 非此类欤? 故尝日,空知,禅也。又日,学至常知天理,至矣张子有日,合性 与知觉,有心之名,盖有以明此矣夫性即理也,夫心非独知觉而已也知觉而 察知天理焉,乃为心之全体”( 卷七) 又“阳明之门乃以颇少直截为疑,即此是偏,观天地四时之化可见,求直截 恐反不直截,得处即是病处“( 卷二十三) 甘泉看来,没有工夫,则无以显发心之天理一面。这是因为现实之个人杂有 诸习念,故心之中正实是难以持久,故有不孝不悌之行。甘泉看来虽然“夫人之 初也,莫不有一念之良知良能”,但是此念只是初念,初念虽然不失天理之正, 但其体也微,人易失之,所以不能以爱敬一念便至于心体之全,需时时加克检之 功。 “夫以爱敬一念而便可以为仁义之大德,何邪? 又不是见成的,不是人人能 如此的虽儿童亦有时打骂他父母,又有纺兄之臂,而夺之食者,甚至有爱己之 亲而杀人之亲者,敬己之兄而杀人之兄者此知此能,岂便以为仁义,亦在乎达 之天下而已矣。”( 卷十四) 此工夫就是他所说的“达”:“达之则为仁为义,不能 达之则为不仁不义。不仁不义,则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不可以为人、子, 则入于禽兽矣! ”( 卷二十) 在甘泉看来,阳明工夫强调简易一面,这一教法有误:即本体即工夫,消融 工夫于本体,心之体反而无法把捉。如以正念头为格物,念头之正否,亦未可据, 就像杨朱、墨子在当时皆以为圣矣,他们也自以为正而安之。是以若无学问之功, 则易认邪为正,虽为一己之私意,亦以为得之,如此则流于禽兽也。因而,甘泉 提出立教需中正。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不可随人救偏,救得东边,西边又偏,救西边亦然 不若只与中立曾记白沙先生为贺克恭黄门许多年不悟,因书劝之读佛,盖伊川 先生所言谨礼不透好令读庄列之意,克恭之子反生疑辩入之指为禅,大抵类此, 故立教不可不稍有救偏之术,救一偏是又起一偏也惟中正乃救偏之板至”( 卷 二十三) 他给王阳明的书信中说“今吾兄望高位常,其天下之士所望风而从者也,以 故术不可不慎,教不可不中正,兄其图之,兄其图之,则斯道可兴,此学可明矣! 若兄今日之教,仆非不知也,仆乃尝迷方之人也且仆获交于兄十有七年矣! 受 爱于兄可谓深矣! 尝愧有怀而不尽吐,将为老兄之罪人,天下后世之归咎”( 卷 七) 立教需以中道,实可作为甘泉学说之结语。中道体现了甘泉独特之学术归向。 中道之说,即是指出复心体,达天理需兼知行合内外方得。因此教人入圣既要讲 求智巧之妙,也要有讲学之功。何以讲学,缘从事学问,则心不外驰,言讲学工 夫首出之义为明此心之中正不偏,“如子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者, 非谓学问之外,而别求心于虚无”,讲学是合于内外而言,合内外心体方有实地。 同时甘泉认为中道不是为利根者立教,故不能只于向上一机指点,需是渐进平正 之法。他又以麓鸟之雏、骥马之驹为譬,指出“夫天下之性能健飞健走者且犹习 久而化之远,而况于人乎? 士之学古训也,力及三行则至三行而止存焉,弗失其 本心,力及五行则至五行而止存焉,弗失其本心及其习熟而化也,力及三行 者可使及五行矣心与书相忘而合一。”学古训而存,习熟而化远,此处是合 动静知行而言,是工夫处说本体,如此方能避免参情识为良之弊,方能使心体归 于密处。综而言之,甘泉论学,既不失心体之活泼,其心学系统又是归于实,归 于密处,这一学问特点在明代中季儒学中实是独树一帜,这一心学之中正教法, 实值得学者玩味。 1 2 3 4 参考书目 湛甘泉: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康熙二十年本。齐鲁书社出版1 9 9 7 年。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乔清举: 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 台) 文津出版社,1 9 9 3 年。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及其学传,北京大学出版 社,2 0 0 0 年。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 9 9 4 年。 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 罗钦顺:困知录,中华书局,1 9 9 0 年。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 9 7 6 年。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 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 9 8 5 年。 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 陈来:有无之境,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 钟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各处,1 9 9 3 年。 黄明同: 考证,吴眙史学论著选集( 第一卷) ,人民 出版社,1 9 8 4 年。 3 蔡方鹿:湛若水哲学的二元论倾向,广东社会科学1 9 8 7 年第3 期。 4 陈来:善本甘泉先生文集及其史料价值,孔子研究1 9 9 1 年第1 期。 5 陈裕荣:增城天蚕岭湛若水墓考,岭南文史1 9 9 1 年第3 期。 6 何国华:明代著名教育家湛若水,岭南文史1 9 9 1 年第3 期。 7 钱明:王阳明湛若水合论,浙江学刊1 9 9 2 年第1 期。 8 于化民:甘泉学派的理学思想及与王学的异同,孔子研究1 9 9 2 年第1 期 9 陈裕荣: 读湛甘泉传,岭南文史1 9 9 2 年第2 期。 1 0 何国华: 明代著名教育家湛若水,广东画报1 9 9 2 年第4 期。 1 1 李锦全:湛甘泉哲学思想纵横谈, 学术研究1 9 9 2 年第5 期。 1 2 何国华:明代岭南著名教育家湛若水,广东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 9 9 2 年第6 期。 1 3 刘宗贤;湛王心学异同论略,孔子研究1 9 9 4 年第1 期。 1 4 丁为祥:从格物之辨看阳明与甘泉心学之分歧,孔子研究1 9 9 4 年第2 期。 1 5 乔清举:甘泉哲学体系及其后传研究,哲学研究1 9 9 4 年第2 期。 1 6 黄明同:论岭南陈湛理学,中国哲学史1 9 9 4 年第2 期。 1 7 陈奇:湛若水心学探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5 年第4 期。 1 8 朱汉民:湛若水的伦理思想9 ,船山学刊1 9 9 6 年第1 期。 1 9 郭晓东:致良知与随处体认天理王阳明与湛若水哲学之比较,中国哲学史 1 9 9 8 年第4 期。 2 0 刘兴邦: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价值义蕴,( 求索,1 9 9 9 年第4 期。 2 0 湛甘泉著作版本主要参考湛甘泉研究文集、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一些版本实未经 眼。 3 4 2 1 方国根:湛若水心学思想的理论特色兼论湛若水与陈献章、王阳明心学的异 同,哲学研究2 0 0 0 年第1 0 期。 2 2 李锦全:白沙与甘泉在认识方法上的异同兼对“静坐”问题的评述,燕山大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2 期。 2 3 钱茂伟:论湛若水杨子折衷的学术价值,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 0 0 2 年第2 期。 2 4 刘同辉:湛若水教育心理思想之研究( 预士学位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3 年。 2 5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子、戴震,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一一 湛若水( 第五章)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 2 6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湛若水对江门心学的发展与江门心学的学术归向 ( 第七章) ,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 2 7 熊明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湛若水的教学思想研究第七章第三节,西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 2 8 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气一一湛若水心具于形气的思想,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 2 9 黄明同:陈献章评传,附传:湛若水生平及其哲学思想,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8 年。 3 1 3 2 3 3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及其学传( 第五章) ,北 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 中国明代哲学,第十一章湛若水的思想,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 关步勋等主编湛甘泉研究文集,花城出版社,1 9 9 3 年。 乔清举: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 台) ,1 9 9 3 年。 港台及日本的一些主要研究论著 1 冈田武彦:湛甘泉之学的精神,哲学年报日本昭和三十年4 1 9 5 5 ) 年第1 8 t 2 7 1 孓泷一雄:湛甘泉的哲学一一体认天理与致良,东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论集日 本昭和三十二年( 1 9 5 8 ) 。 3 冈田武彦:湛门派之系统九州大学哲学纪要日本昭和三十七年( 1 9 6 2 ) 第6 卷。 4 林继平:甘泉学探究及王湛比较,人生( 香港) 1 9 6 5 年第5 期 5 荒木见悟:湛若水与王阳明,哲学年报日本昭和四十三年( 1 9 6 8 ) 第2 7 卷。 6 志贺一郎:王阳明与湛甘泉,( 日本中国学会报1 9 6 9 年第2 1 卷 7 陈郁夫:湛甘泉与王阳明( 上、下) ,东方杂志第1 8 卷,1 9 8 4 年。 8 荒木见悟:陈白沙与湛甘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 9 9 1 年第6 期。 9 荒木见悟:( 湛若水与王阳明载明代思想研究。 l o 钟彩钧: 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 9 9 8 年第1 9 期。 1 1 简又文:白沙子研究第十一章,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 9 7 0 年。 1 2 年贺一郎:王阳明与湛甘泉,新塔社,1 9 7 6 年。 1 3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湛若水( 第四十三) ,台湾学生书局,1 9 7 7 年。 1 4 志贺一郎:湛甘泉研究,风间书房,1 9 8 0 年。 1 5 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 明代篇) 明末哲学思想一一湛若水第四章,台湾学 生书局,1 9 8 1 年 1 6 志贺一郎:湛甘泉学说研究,风间书房,1 9 8 3 年。 17 踪郁夫:江门学记,台湾学生书局,1 9 8 4 年。 1 8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钱明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湛甘泉主要著作版本情况: 1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 明嘉靖四年( 1 5 2 5 ) 刻本按:见明史艺文志卷i ,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2 ( - - 5 经传测六十八卷 纂议一卷明刻本。 3 圣训约 明嘉靖二十三年( 1 5 4 4 ) 刻本。 4 古乐经传全书二卷 明嘉靖间江西刻本;明嘉靖三十四年( 1 5 5 5 ) 祝廷滂刻本,按:见明史艺文志卷 i ,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作“古乐经传三卷”,阮志亦作三卷。 5 春秋正传三十七卷( 附录) 一卷 明嘉靖十三年( 1 5 3 4 ) 刻本。 6 春秋正传三十七卷 明刻本: 清乾隆六十年( 1 7 9 5 ) 湛氏刻本;日本江户写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按: 见明史艺文志卷1 。 7 春秋正传三十七卷末附春秋修后鲁史旧文、答门人高简 辨疑 清乾隆六十年( 1 7 9 5 ) 湛氏红荔山房刻本:清同治五年( 1 8 6 6 ) 刻本。 8 修复古易经传训测。 9 诗篮正。 1 0 仪礼补逸经传测。 1 1 古中庸测一卷又难语一卷按:8 1 1 见明史艺文志卷1 。 1 2 古大学测一卷又( 难语一卷。 1 3 三礼订疑五卷。 1 4 古本四书训测十九卷。 1 5 补乐经二百七十四卷,按:1 2 1 5 见 广东文征作者考。 1 6 尚书问。 1 7 节定仪礼燕射纲目按:1 6 、1 7 见民国增城县志。 1 8 古本小学按:见罗洪先湛甘泉先生墓表。 1 9 甘泉先生岳游纪行录一卷( 明) 湛若水、周荣朱记 明嘉靖二十四年( 1 5 4 5 ) 罗朝岳一泉书堂刻本。 2 0 重游南岳纪行录一卷 明嘉靖三十五年( 1 5 5 6 ) 周荣朱刻本。 2 1 ( 甘泉先生年谱言行录六卷 ( 明) 湛若水自述陈谟编蒋信续编明嘉靖间刻本( 谱目) 。 2 2 增城县志十九卷( 辑)按:见民国增城县志卷2 6 。 2 3 雷州府同知刘肃庵彬传按:见 国朝献征录卷1 0 0 。 2 4 遵道录十卷 明嘉靖二年( 1 5 2 3 ) 刻本;按:见明史艺文志卷3 ,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作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2 5 圣学格物通一百卷 明嘉靖七年( 1 5 2 8 ) 福建布政使司吴昂校刻本;明嘉靖十二年( 1 5 3 3 ) 扬州刻本;明 靖问荆本:明刻本; 清资政堂刻本: 清同治五年( 1 8 6 6 ) 重刻本,按:四库全 书总目卷9 3 作格物通广东巡抚采进本。 2 6 圣学格物通一百卷 纂要一卷 明嘉靖间刻本。 2 7 格物明通一百卷 明湛氏家刻本。 2 8 古文小学九卷 明嘉靖间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按:阮志称未见,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 目并误为“古今小学六卷”列经部。广东新语作古今小学。清代藏学家殊 少著录,光绪问修增城县志颇称精博,亦未道及。 2 9 杨子折衷六卷 明钞本按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3 0 甘泉明论十卷 按见明史艺文志卷3 、 干顷堂书目。 3 1 新论一卷 百陵学山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百陵学山本;明世学山本;涵芬楼景印晁氏本; 清道光二十四年( 1 8 4 4 ) 刻本,按:学海类编、岭南遗书作甘泉新论。 四 库全书总目入存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3 2 心性书按: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浙江巡抚采进本。 3 3 陈子至言十卷。 3 4 献纳篇二卷按:3 3 、3 4 见民国增城县志卷2 6 。 3 5 天关问答。 3 6 湛氏家o i l ) 。 3 7 大宗小宗合食训按:3 5 _ 一3 7 见罗洪先 湛甘泉先生墓表。 3 8 甘泉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