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目的.docx_第1页
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目的.docx_第2页
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目的.docx_第3页
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目的.docx_第4页
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目的.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教育等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确立与分类、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重点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难点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现代教育目的的当代转变现象。 读书为什么?第一节 现代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 现代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n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n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n 它是国家、阶级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n 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n 教育工作方向;n 教育目的;n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n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n 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的规定,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而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n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n 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n 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n 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 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学校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n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蕴含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形成了一种吸引力,促进教育为达到理想目的而努力工作,直至成为现实。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和调节教育实践活动。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第二节 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如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匀性和个别差异性)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一)教育目的的不同分类1、以制定教育目的主体为依据的分类(1)外在教育目的和内在教育目的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正规的教育目的)。作为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非正规的目的),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是内隐的,不明晰的,故称为“内隐的教育目的”。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它带有强制性。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它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只能是指导性的教育目的。n 2、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进行的分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3)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3、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进行的分类教育目的制定主体以成文的、合乎规范的形式所规定并表述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等。指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解、贯彻、执行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一)教育目的的科学分类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提出过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但是他们在提出和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主张教育目的的确立应该以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作为基础,既要依据社会需要,又要依据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体现社会目的,也要体现个人目的。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历史 解放前的教育目的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宗旨。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1957-196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文革”期间。虽仍用毛泽东在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1978年以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在我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等众多内涵,此有别于西方仅仅规定为道德教育的德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它反映了教育目的在道德领域方面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我们所说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说服教育、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等多种方法。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具体体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学科中,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各不相同。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游泳等。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发育、增强体质;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三大类,具体讲一般包含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电视、电影、戏剧等。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的技能。有人提出单列“心育”概念;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综合体现,不必单独列为一育,相应地主张用“心育”代替“劳动技术教育”。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2.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素质教育 审视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理解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 2.应试教育的基础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这就是应试教育“批而不亡”的原因。 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 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教育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教育评价的惟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个性健全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2.教育目的分类的科学依据是什么?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5.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6.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n 简述“应然的教育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