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错题集4页.doc_第1页
历史错题集4页.doc_第2页
历史错题集4页.doc_第3页
历史错题集4页.doc_第4页
历史错题集4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错题集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仅3次,聘(派手下卿大夫代为觐见天子)4次,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多达56次。这反映出A新的礼乐秩序取代周礼 B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C晋、楚已成为春秋霸主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2.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礼节反映了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3.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以女婿和女儿的身份同时继任英国国王.此后,一个不会说英语的德国人以外孙的身份接掌英国王位,是为乔治一世.这种在西方历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中国封建时代则鲜有其例,主耍原因是A.东西方王位继承的方式不同 B.中国君主专制的束缚C.中国宗法制度的约束 D.中国理学思想的禁锢4.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反映了罗马法A.注重交易的形式和程序 B.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C.保护白由民的私有财产 D.调解经济纠纷并保护贸易5.“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 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A.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保证了公民参政机会平等C.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6.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强化专制集权 B.巩固宗族团结C.稳定统治秩序 D.维护社会和谐7.罗马法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在解决法律冲 突中更能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材料说明A.罗马法具有超民族的特色 B罗马法律持续发展与完善C各民族对罗马法逐步认同 D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权利8.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指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 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罗马人民所适用的这两部分法律中A. 自然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B. 万民法是罗马人民特有的法律C. 成文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D. 市民法是罗马人民特有的法律9.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C.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D.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10.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法已发展到万民法阶段,而同时期的汉代法律“夷三族是最高刑罚,晁错、李陵被诛之时,其父母妻儿同时被杀”。这种做法违背了罗马法的A.自然法中公正合理原则 B.万民法中人人平等原则C.法律至上不告不理原则 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11.在西方法律史上,古希腊法是一种灵活和富有弹性的制度,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在雅典,它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这表明A.希腊法是西方法律的源泉 B.雅典推崇法律至上的原则C.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凸显 D.雅典法律从属于民主政治12.雅典执政官和十将军原先是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公元前487年改革后,执政官的选举变为首先在享有资格的成员中抽签产生500名候选人,再进行第二轮抽签,从中选出9个执政官。这一改革使得A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巅峰 B城邦行政效率大为提高C十将军委员会的地位提升 D公民大会权威逐渐下降13.光荣革命后,英国两党领袖在联合政府中争执不休。1694年,威廉三世罢免了一批托利党大臣,建立了辉格党占优势的政府,其中由最受威廉三世宠爱的几个辉格党大臣组成内阁。这一史实说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已名存实亡 B.国王的行政权没有受到约束C.内阁是国王的秘书机构 D.议会对王权仅起到有限制约14.英国首相制度出现以后,以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 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A.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可能 B.反映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15.伊丽莎白在位时期(1558-1603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议会下院中的每个议员都比勋爵或主教有着更强的发言权,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议会下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 B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明显衰落C传统贵族已无法干预立法会议 D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已淡化16.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 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 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1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 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 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 军功爵 B. 察举制 C. 世卿世禄制 D. 科举制18.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 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19.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 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 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21.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22.“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造成这种 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明太祖废丞相 B.内阁的设立需太监牵制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小农经济23.明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 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 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2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C.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25.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A不利于强化集权 B具有原始民主性C可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了行省职权2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门下省正五品给事中)不肯属敕,导致此事以失败告终。这说明A.皇帝的决策在三省运行机制之中 B.皇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门下省是最高决策机构 D.民主政治得到发展2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汉唐宋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C.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D.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28.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C.加强了专制皇权 D.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29.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30.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 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 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 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31.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 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 D.官僚集团的庇护3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 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 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设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3.史记上说秦始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