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检测题.doc_第1页
移动通信原理检测题.doc_第2页
移动通信原理检测题.doc_第3页
移动通信原理检测题.doc_第4页
移动通信原理检测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选题1.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主要频率范围为( B )。A、3-30kHz B、300-3000 MHz C、3-30MHz D、30-300MHz2. 我国陆地公用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GSM通信系统上行频段是 ( B )MHz。A、885-890 B、890-915 C、1880-1920小灵通 D、2010-2035 TD3. 移动通信网小区制中小区和其它小区可重复使用频率,称为( )。A、频率重复 B、频率复用 C、频率覆盖 D、频率范围4. GGSN是网关GPRS支持节点,通过Gn接口与SGSN相连,通过( C )接口与外部数据网络相连。A、PS B、IU C、Gi D、Gr 5. UTRAN包含一个或几个无线网络子系统(RNS),一个RNS由一个无线网络( )和一个或多个基站组成。A、发射器 B、控制器 C、转换器 D、接收器6. RNC用于控制UTRAN的无线资源,它通常与一个移动交换中心( MSC )和一个SGSN以及广播域通过(A )接口相连。A、Iu B、Gu C、Cu D、Uu7. 双工制通信就是指移动通信双方( D )进行发信和收信。A轮流 B交替 C顺序 D可同时8. GSM系统采用的调制技术是( C )。ABPSK BQPSK CGMSK DQAM9. GSM系统采用的语音编码技术是( D )。AAMR BVSELP CADPCM DRPE-LTP10. GSM网络是一个双频网,其使用的频段是(C )频段。A800和900MHz B800和1800MHz C900和1800MHz D900和2000MHz11. ( A )是使信息载体(载波)的某些特性随信息变化的过程,并能使所要传送的信息适合于信道的特性,达到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传输。A调制 B信道编码 C信源编码 D扩频12. 在GPRS网络中,SGSN与BSS之间的接口是(D),可支持移动台分组业务经BSS的传输。AGi参考点 BA接口 CGp接口 DGb接口13. ( C )的主要功能是对MS进行鉴权、移动性管理和路由选择,建立传输通道,并进行计费和业务统计。APCU BGGSN CSGSN DMSC对话音管理14. ( B )主要起网关作用,可与外部多种不同的数据网相连,如ISDN、LAN等,又称为GPRS路由器。APCU BGGSN CSGSN DMSC15. TD-SCDMA的每一个子帧分成(B)个常规时隙和3个特殊时隙。A6 B7 C8 D1016. TDSCDMA用于下行同步和小区搜索的时隙是(C)。AGPBUpPTSCDwPTSDTS017. 基带信号通过一个高速伪随机序列调制,由于伪随机序列的带宽远大于信息带宽从而扩展了发射信号的频谱。这种扩频技术是( A )。A直接序列扩频(DS) B跳时(TH) CFH/TH D跳频(FH)18. (A)用于承载传输信道的信息。A物理信道B传输信道C逻辑信道D业务信道19. (C)信道描述的是传送什么类型的信息。A物理信道B传输信道C逻辑信道D业务信道or 控制信道20. (C)系统的呼吸效应不明显。AIS-95CDMA BWCDMACTD-SCDMADCDMA200021. 3GPP R4核心网中MSC server与MSC server之间的接口是(B)。A McBNcCNbDGb22. ( D )使用上行预同步技术,与目标基站先建立上行连接,在切换过程中,UE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A硬切换 B软切换 C更软切换 D接力切换23. 将信号频谱展宽后进行传输的技术是()。A调制技术B信道编码技术C扩频技术D交织技术24. (B)是通过给原数据添加冗余信息,从而获得纠错能力。A调制技术B信道编码技术C扩频技术D交织技术25. GSM系统中位置更新过程是由( C )发起的.A移动交换中心(MSC)B拜访寄存器(VLR)C移动台(MS)D基站收发信台(BTS)26. 位置区(LA)是( D )A一个BSC所控制的区域 B一个BTS所覆盖的区域 C等于一个小区 D由网络规划所划定的区域27. 交织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B )A可以消除引起连续多个比特误码的干扰; B将连续多个比特误码分散,以减小干扰的影响C是在原始数据上增加冗余比特,降低信息量为代价的; D是一种线性纠错编码技术28. 在下行链路中用户如何识别服务小区:DA 上行OVSF码; B 上行扰码; C 下行OVSF码; D 下行扰码29.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经过扩频但未经过调制之前,信号的存储方式是:CA .bit;B. symbol;C. chip;D. 模拟信号30. QPSK调制与16QAM调制相比 ( A )A, QPSK抗干扰能力更强;B, QPSK可以携带更多信息 ;C, 16QAM抗干扰能力更强;D, 上述都不对;31. 8-PSK调制,每传输符号可以携带多少比特信息: (C )A, 16; B, 6; C, 3;D, 2;32. 在cdma系统中采用RAKE接收机的目的包括:(单选) ( B )A 降低多址干扰; B去除多径干扰;C 提高系统容量; D 对抗远近效应33. GSM系统中,短消息是通过( D )信道传送的。A业务信道 B广播信道 C逻辑信道 D控制信道34. 在( A )切换过程中,BSC控制一切,MSC没有任何参与,在切换完成后由BSC告知它这一信息。A同一BSC内 BBSC间 CMSC间 D越局切换35. “小区内切换”使通话中切换到(B )的另一信道成为可能。A不同小区 B相邻小区 C任意小区 D同一小区36. 小区制组网的优点是(B)。A发射功率高 B容量大 C频谱利用率低 D容量小37. 在cdma系统中采用RAKE接收机技术,主要是对抗哪类干扰(单选): ( B )A, 窄带干扰; B, 多径干扰; C, 多址干扰; D, 宽带干扰;38. LTE的上行链路的工作方式是( A )A.SC-FDMA单载波频分复用 B.OFDM正交频分复用 C.CDMA. D FDMA39. 在以下WLAN协议标准中,属于MAC层的协议标准是( A )A 802.11b B 802.11a C 802.11g D 802.11e40. 在多媒体短信(MMS)的获取过程中,接收方从短信中心获取短信内容的协议是( A )A、WAP B、HTTP C、GTP D TCPIP41. CMMB的电视信号传播方式是 ( A )A.广播 B.点播 C.多播 D.单播42. 从网络覆盖的角度划分,WIMAX属于何种网络( C )A、PAN B、LAN C、MAN 城域网 D、WAN多选题1. 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由( ABCD )构成。A、发信机 B、收信机 C、天线 D、馈线2.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多址方式有(ABCD)以及它们的混合应用方式等。A、频分多址 B、时分多址 C、码分多址 D、空分多址3.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单向通信方式和双向通信方式两大类别,而后者又分为(ABC)。A、单工通信方式 B、双工通信方式 C、半双工通信方式 D、半单工通信方式4. 移动交换子系统MSS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 )。A、拜访位置寄存器(VLR) B、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C、鉴权中心(AUC) D、设备识别寄存器(EIR)5. 带状服务区一般应用在(ABCD)的移动通信系统。A、铁路 B、公路 C、沿海 D、内河航道 6. UMTS系统的网络单元包括(ABCD)和外部网络。A、用户终端设备 B、陆地无线接入网 C、CN D、OMC7. RNC是无线网络控制器,主要完成(ABCD)等功能。A、连接建立和断开 B、切换 C、宏分集合并 D、无线资源管理控制8.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天线的性能,如(ABC),都直接影响小区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A、增益 B、覆盖方向图 C、极化方向 D、屏蔽9. 数字调制技术的基本方式有(ACD)等几种。AASK BFM CFSK DPSK10. 在GSM系统中,BSS子系统与MSS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是(A)。AUm接口 BA接口 CA-bis DIu接口11. GSM系统由(ABD)三部分组成。A移动终端 BBSS基站子系统 C核心网 DMSS子系统12. 天线按方向性可分为(CD)。A发射天线 B接收天线 C全向天线 D定向天线13. 移动通信中的衰落可分为(AD)。A慢衰落 B路径损耗 C吸收损耗 D快衰落14. TD-SCDMA系统的多址技术可看作是(ABCD)的有机结合。ASDMABCDMACTDMADFDMA15. 下列功能模块属于核心网分组域(PS)的有(BC)。AMGWBSGSNCGGSNDMSC server 1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中,无线侧网络(UTRAN)包括(BC)两部分。A基站收发信机(BTS) B基站(NodeB)C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D基站控制器(BSC) 17. 为了保证终端用户安全,GSM采用下面哪些措施? (ABC )A 分配TMSI, B 数据加密 C 鉴权 D 定期位置登记18. 功率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克服cdma移动通信中的: (BC)A, 多径效应; B, 远近效应; C, 多址干扰; D, 多径干扰19. 多媒体短信MMS传输所使用主要协议是(AB)A.WAP B.HTTP.发请求 C.SIP D.FTP20. 在下列技术体制中采用HARQ技术的有: ( ABDEF)A, EV-DO;B, HSDPA;C, Zigbee D, HSUPA; E, EDGE;F, Wimax;21. 各系统扩频码速率,WCDMA, cdma2000, TD-SCDMA依次为: ( D )A 1.28Mchips/s, 1.2288Mchips/s, 3.84Mchips/sB 1.2288Mchips/s, 1.28Mchips/s, 3.84Mchips/sC 3.84Mchips/s, 1.28Mchips/s, 1.2288Mchips/sD 3.84Mchips/s, 1.2288Mchips/s, 1.28Mchips/s22. 在EDGE系统中,物理层采用的调制技术有: ( B )A, 16QAM B, 8PSK;C, QPSKD, GMSK23. WLAN网络使用的接入层安全加密技术包括(ABCD)A WEP B WPA C WPA2 D WAPI24. 同时具有对抗多址干扰和多径干扰的技术有: ( C )A, MIMO, B, 功率控制; C, 智能天线; D, RAKE接收;25. 扩频序列的正确描述: ( C )A, 扩频调制使用高码速的扩频序列; B, 扩频序列可以使用随机序列;C, 扩频序列可以使用正交序列; D, 为了对抗多径效应,扩频序列应该具有较好的互相关特性;26. 关于信道衰落正确的描述包括: ( BCD )A, 阴影衰落会对无线信号产生时域弥散的效应;B, 频率选择性衰落是信号传输的多径效应引起的;C, 无线传播环境的多径效应会产生数字信号的时延扩展;D, 码间串扰是由频率选择性衰落产生的;27. 下面系统要求基站之间保持定时同步的有: (AD)A, cdma2000B, GSMC, WCDMAD, TD-SCDMA28. IS95系统中,用于广播系统参数和接入参数的信道是: ( C )A, F-SynCH B, F-TCH C, F-PCH 前向 D, R-ACH29. 下列哪些技术具有抗多径衰落的作用: ( ABC )A, 分集技术;B, 时域均衡技术;C, 扩频/跳频技术;D, 交织和纠错编码;E, 多用户检测;30. 802.16d标准与802.16e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 ).高速率的支持 .OFDM和OFDMA的多址方式 .移动性的支持 .IP化的程度31. TD-SCDMA采用了下面哪些技术: ( ACDE )A, 智能天线; B, 自适应均衡;C, HARQ,; D, 多用户检测; E, 动态信道分配32. 移动通信向4G发展的3大主要趋势是: ( ACF )A IP化;B 智能化;C 宽带化; D 无线化;E自动化;F移动化33. WCDMA HSDPA物理层可以达到14.4Mbps峰值速率主要与哪些技术的应用有关( CF )A.HARQ; B自适应调制与编码 C.高阶调制 D.Turbo编码E.采用较短的OVSF码 F.MAC-hs快速调度34. TD-SCDMA系统,目前使用的频段是(C )MHz。A1755-1880B1880-1900C2010-2025D2300-240035. 在IMS网络中,用于完成会话控制的逻辑网元主要是( AB )A P-CSCF B I-CSCF C MGCF D IM-MGW3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使用的终端定位方式包括(ABDE)A.小区标识定位 B.三角定位 C. E-OTD定位 D.A-GPS定位 E. OTDOA定位填空题1.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单向通信方式和双向通信方式两大类别,而后者又分为单工通信方式、双工通信方式和( 半双工 )通信方式三种。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码分多址是一种利用扩频技术所形成的不同的( 码序列 )实现的多址方式。3. 移动通信网无线区群的激励方式一般分为中心激励和(顶点激励)。4. 移动通信网无线区群的中心激励是指基地台位于无线小区的中心,并采用( 全向天线 )实现无线小区的覆盖。5. 移动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系统BSS的控制部分,在BSS中起( 交换 )作用。6. 移动短消息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存储和( 转发 )用户的短消息。7. 移动操作维护中心,用于对GSM系统的( 交换 )实体进行管理。8. 无线子系统的物理信道支撑着逻辑信道,以GSM系统为例,逻辑信道可分分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两大类。9. 移动业务信道主要传输话音和( 数据 )。10. 移动控制信道主要传输各种( 信令 )。11. GPRS网络是在GSM网络基础之上,新增两个节点:SGSN和(GGSN )而形成的移动分组数据网络。12. GPRS网络分成两个部分:无线接入和( 核心 )网络。13. GPRS支持两种类型的承载业务,即点对点业务和 (点对多点 )业务。14. GPRS PLMN与固定网络的( 参考点 )称为Gi,固定网络的典型是分组数据网络。15. WCDMA系统中的电路交换网络提供( 电路交换 )的连接。16. WCDMA系统中的分组交换网络提供( PS包和数据)的连接服务。17. Uu接口是WCDMA的( 无线 )接口。18. CDMA网络的标准接口主要包括Uu、(Iub)和Iu等。19. 一个典型的IMSI号码为460 03 0912121001 ,其中460的含义为( NMC国家代码 )20. IMS网络用来初始、建立、更改和终止一个或者多个参与者的会话的协议的英文全称是(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21. LTE的英文全称是(Long Term Evolution),其核心技术是(OFDM)和(MIMO)。在LTE的无线网络中,eNB之间的接口是(X2),eNB与MME/SGW之间的接口是(S1)22. M2M是物联网的一种重要应用模式,其英文全称是(machine to machine/man)23. IMS是在3GPP ( R5 )版本中提出的一种核心网组网架构,其主要技术目标是实现(业务承载的分离)简答题1.简述小区制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答:为了解决有限的频率资源的复用,使网络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小区都采用正六边形小区结构,形成蜂窝状分布。在每个小区内设置基站,采取顶点激励和中心激励的方式,提供本小区的业务服务。每个小区再与移动交换中心连接。实现整个服务区的业务无缝覆盖。优点:用户容量大,服务性能较好,有效地解决频道数量有限和用户数增大的矛盾 频谱利用率较高,用户终端小巧且电池使用时间长,辐射小等,组网灵活;新的问题:系统复杂、越区切换、漫游、位置登记、更新和管理、以及系统鉴权等。2.简要总结无线信道的所面临的几种衰落和效应,并分析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采用了哪些措施。答:一无线信道面临的衰落有慢衰落和快衰落两种。慢衰落损耗:在传播路径上因为建筑物遮挡所产生的阴影效应而产生的损耗快衰落损耗又包括三种:空间选择性快衰落、频率选择性快衰落与时间选择性快衰落1)所谓空间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的地点与空间位置衰落特性不一样,通常又称为平坦瑞利衰落。最有效的克服手段是空间分集和其他空域处理方法2)所谓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频段上衰落特性不一样。最有效的克服方法有自适应均衡、OFDM及 CDMA系统中的RAKE接收等3)所谓时间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的时间衰落特性是不一样的。最有效的克服方法是采用信道交织编码技术二四种主要效应有:1)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2)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抗远近效应主要采用了功率控制,多用户检测技术和自适应干扰消除技术3)多径效应: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过来以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是不一样的。抗多径效应可采用扩频技术4)多普勒效应:它是由于接收用户处于高速移动中比如车载通信时传播频率的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3.如果GPRS 系统中的GGSN出现了故障,问是否所有GPRS的业务都无法使用了?为什么?答:可以使用,因为GGSn只负责与外部网的联系,内部网的连接是可以的。外部网,所有的网站,内容服务器都是放在外网上的,所以网站是上不去的。4.在WCDMA中,OVSF码的作用是什么?指出当扩频因子为4时,其OVSF的为多少?答:OVSF码是长度可变的正交化扩频码,由Walsh函数生成,主要解决了不同用户占用不同的信道,和同一用户的不同速率传输问题。当扩频因子为4时,OVSF的码子为4个。5.试论述CDMA系统中信道地址码、基站地址码和用户地址码的作用和主要区别答:信道地址码:用于区分每个小区(或扇区)内的不同信道。单业务、单速率信道地址码,主要用于第二代移动通信IS-95;多业务、多速率的信道地址码,主要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与CDMA2000。基站地址码:在移动蜂窝网中用于区分不同的基站小区(或扇区)。基站地址码和用户地址码不具备扩频功能,但可以平衡0/1数目,因此称为扰码,对正交性要求不严格。用户地址码:用于区分不同移动用户。6.简述信道编码和信源编码的区别答:把要传输的离散消息变换为适合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有效地传输的数字信号,并且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减少符号冗余;为了应对信道错误,在信源编码器输出的信息码元序列中,添加一些多余的码,将信息在发送前进行码字变换,接收端进行反变换的同时检错、纠错。信源编码是完成A/D转换;信道编码是将信源编码器输出的机内码转换成适合于在信道上传输的线路码。信源编码提高传输效率,信道编码的本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但信道编码会使有用的信息数据传输减少。7.IMS与软交换的区别: 答:软交换是用于语音业务上,传统的语音数据通过网关转换成ATM或者IP分组数据后,使用软交换技术进行处理,IMS基于SIP的全网络架构的解决方案,可支持各种业务。论述题1、已知(2,1,2)卷积码的工作原理图,请画出其状态转换表和状态转换图答:由于k1,n2,m2,则有1输入,2输出,2节寄存器,4个状态。工作原理图为:设:输入:10111000,状态转换表为:输入原状态现状态C1输出C2输出输出码字100101+0+01+011010010+1+00+010101101+0+11+100110111+1+01+001111111+1+11+110011010+1+10+101001000+0+10+111000000+0+00+000状态转换图为:2、 试分析和比较,硬切换,软切换和接力切换的越区切换技术;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关键区别是什么? 答:硬切换: 在某一时刻,原有链路失效,新链路开始工作;软切换: 新旧链路同时,多个链路并存;接力切换:首先只将上行链转移到目标小区,而下行链路仍与源小区通信;之后下行链路转移到目标小区,完成接力切换。硬切换的优点:不会过多占用链路资源;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下解决了用户的移动通话行为。缺点:切换过程中需先中断原有链接,会造成信号瞬时中断,有掉链的可能。缺少了多径宏分集增益,无法合理利用相邻小区信号资源。软切换的优点:降低了越区切换的掉话率,在覆盖不是很好的地方提高通话质量。缺点:更多的消耗信道资源。接力切换优缺点及与软切换的不同:接力切换是一种改进的硬切换技术,可提高切换成功率,与软切换比,可以克服切换时对邻近基站信道资源的占用,能够使系统容量得以增加。软切换和硬切换的不同:硬切换先断后接,软切换先接后断。3、论述移动通信信道都有哪些干扰和衰落,对无线信号传输会产生哪些影响?答:移动通信中,主要干扰有: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多径干扰是指在无线通信领域,无线电信号从发射天线经过多个路径抵达接收天线的传播现象。大气层对电波的散射、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山峦、建筑等地表物体对电波的反射都会造成多径传播。多径会导致信号的衰落和相移。多址干扰:是指同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因为CDMA系统为码分多址,CDMA系统采用的是不同的地址码来区分每个用户,但多个用户的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是混叠的,所以在频域在产生一定的同频和邻频干扰,则为多址干扰。多址干扰可导致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的覆盖面积和容量减少。主要衰落有:慢衰落和快衰落两大类。慢衰落损耗:在传播路径上因为建筑物遮挡所产生的阴影效应而产生的损耗,其变化率比传播的信息慢,故称为慢衰落。快衰落损耗:又可分为:空间选择性快衰落、频率选择性快衰落与时间选择性快衰落。快衰落是由多径产生的衰落,衰落速率(每秒钟信号包络经过中值电平次数的一半)可达每秒30次40次,衰落深度(信号的变动范围)约为30dB左右,称这样的衰落为快衰落(多径衰落)或瞬时性衰落。空间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的地点与空间位置衰落特性不一样,通常又称为平坦瑞利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频段上衰落特性不一样。时间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的时间衰落特性是不一样的。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 远近效应(多址)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多径效应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过来以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是不一样的。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也就是说各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自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这类多径干扰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根本收不到主径直射波,收到的是一些连续反射波等等。多普勒频移或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接收机向着发射机方向移动时,接收到的信号频率比实际发送的信号频率高;当接收机向远离发射机方向移动时移动时,接收到的信号频率比实际发送的信号频率低。 时延扩展在多径传播条件下,当发射端发送一个很窄的脉冲信号到移动台时,由于存在多条不同的传播路径,沿不同路经的信号到达移动台的时间不不一样。因此移动台接收到的是一系列时延不同的脉冲。这种现象或效应称为时延扩展,或称时间弥散。时延扩展可以直观的理解为在一串接收脉冲中,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4、简述CDMA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所涉及相关技术答:CDMA是一种以扩频通信为基础的调制和多址连接技术。在信号发送端用一自相关性很强而互相关为0(或很小)的高速伪随机码作为地址码,与要传输的用户信息数据相乘。由于伪随机码的速率比用户信息数据的速率高得多,因而就扩展了传输信息的带宽,这个过程称为扩频。在接收端,以本地产生的、与发送端相同的地址码与接收到的信号相乘,经过相关检测,就能将扩频信号解扩,将原始用户信息数据恢复出来。CDMA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有多址技术、RAKE接收机、多用户检测、功率控制、软切换、地址码的选择、分集技术等。功率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用户到达接收端保持相等,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多址干扰,克服远近效应。分集技术(Diversity Techniques) 是利用自然界无线传播环境中独立的多径信号来实现,由于它们同时出现深衰落的可能性很小,故可以在多个信号中选择两个或更多的信号进行合并,这样可提高接收端的瞬时信噪比和平均信噪比,一般可提高20dB到30dB。RAKE接收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多径分集接收技术,可以在时间上分辨出细微的多径信号,对这些分辨出来的多径信号分别进行加权调整、使之复合成加强的信号、5、结合WCDMA的协议结构,简述从手机开机到重新待机过程中,发生一次呼叫的流程答:流程为:开机发起呼叫RRC连接建立NAS信令连接建立RAB连接建立业务连接建立释放RRC释放待机。UE开机后的首先是找到网络并和网络取得联系,首先选择一个PLMN小区,其次是进行位置登记。UE发起连接请求,通过初始传输,建立信令连接,通过直接传输进行鉴权和加密等。建立RRC连接后,网络进行被叫寻呼,建立RRC连接,并与被叫用户进行通过初始传输,建立信令连接,通过直接传输进行鉴权和加密等,建立RAB连接,双发振玲,接受通话。有一方挂断,即发送NAS释放信令请求,RRC释放完成后,删除无线连路,去处业务承载,进入待机状态。6、 简要论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演进及各阶段的特点答:第三代移动通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标准:CDMA2000 - 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WCDMA -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TD-SCDMA - 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CATT)标准演进及特点:1. CDMA2000:CMDA2000 是从CDMA one 向3G 演进来的。其途径为CDMAone-(IS95B), CDMA20001X(3x)-CDMA20001EV. 从CDMA1X 之后均属于第三代通信技术。CDMA 20001X 是在IS-95的基础上升级空中接口,可在1.25M带宽内提供307.2K的高速分组数据业务。CDMA20003X 可以实现2M 的数据传输速率,向后兼容1X 和IS-95。CDMA1XEV 是增强型的1X,包括EV-OD和EV-DV 两个阶段。2. WCDMARelease99基于GSM的核心网络,确定WCDMA无线传输技术的接口,引入新的无线接入网。Release 4TD-SCDMA技术被3GPP接受;Release 4在核心网电路域中实现了软交换,即将传统的MSC分离为媒体网关(MGW)和MSC服务器两个部分,向全IP的核心网迈出了第一步/Release5 全IP核心网的第一个版本,核心网引入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无线接入网定义了采用IP传输的可选方式,无线接口部分支持HSDPA技术,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Mbps/Release6接口和功能定义可操作性更强;在支持3G 接入方式之外,还拓展支持WLAN接入方式;增补了更多的功能和应用标准,包括POC 、Presence、多方会议、MBMS、Push 等应用规范;新增IMS 与其他网络互通,基于流的计费等。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技术。Release7新增IMS 功能支持,HSPA VoIP。Release8LTE(TDD/FDD)。Release9LTE使用智能天线。3.TD-SCMDA2000年5月,ITU-R 全会上由我国提出的TD-SCDMA 无线传输技术(RTT)被正式接纳为IMT-2000 方案之一,随后开始了在 3GPP 组织内的标准融合和制定工作,在2001 年3 月的3GPP RAN 第11 次全会上,包含TD-SCDMA 无线接入技术在内的3GPP R4 版本规范正式发布。此时,TD-SCDMA 系统具备了一整套技术标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系统。在3GPP 的技术中,又常称TD-SCDMA 为 LCR TDD(低码片速率TDD)。 7、简述前向、反向、开环、闭环、内环、外环功率控制区别与相互关系答:功率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各用户到达接收端保持相等,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多址干扰,克服远近效应。可分为前向和反向功率控制。反向功率控制又分为开环、闭环功率控制。闭环又分为内环、外环功率控制两种。8、论述WCDMA/TDSCDMA系统架构下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三者的关系,并说明DCH、BCH和PCH这三种传输信道的功能及上下行承载。答:TD-SCDMA和WCDMA一样,都采用了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的三层映射结构,逻辑信道描述信道的功能,传输信道描述传输格式(例如编码格式等),物理信道对应于空中接口的实际信道。广播信道(BCH):用于下行,发送广播消息和小区的特有信息;寻呼信道(PCH):用于下行,发送当基站不知道用户所在小区时,发给用户的控制信息;前向接入信道(FACH):用于下行,用于已知用户所在小区时发送给用户的控制信息,也可承载一些短的信息数据;随机接入信道(RACH):用于上行,承载来自用户的信息;上行共享信道(USCH):几个用户共享的上行传输信道,用于承载专用控制数据或业务数据;专用信道在某一时刻,只向某一用户发送信息。用于上/下行链路作为承载网络和特定用户(US)之间的用户信息或控制信息。9、 试论述CDMA系统的基本信源经过各种处理后在无线信道上发送的过程10、总结WCDMA(HSDPA),TDSCDMA (HSDPA), CDMA2000,WLAN,WIMAX的技术特点。答:(一)WCDMA(1)调制方式: 上行为BPSK ,下行为QPSK 。(2)解调方式: 导频辅助的相干解调。(3)接入方式: DS-CDMA 方式。(4)三种编码方式: 在话音信道采用卷积码(R=1/3 ,K=9 )进行内部编码和Viterbi 译码;在数据信道采用ReedSolomon 编码;在控制信道采用卷积码(R=1/2 ,K=9 )进行内部编码和Viterbi 译码。(5)适应多种速率的传输,可灵活地提供多种业务,并根据不同的业务质量和业务速率分配不同的资源。同时对多速率、多媒体的业务,可通过改变扩频比 (对于低速率的32kbit/s,64kbit/s,128kbit/s的业务)和多码并行传送(对于高于128kbit/s的业务)的方式来实现。(6)上下行快速、高效的功率控制大大减少了系统的多址干扰,提高了系统容量,同时也降低了传输的功率。(7)核心网络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并保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8)基站之间无需同步。因基站可收发异步的PN码,即基站可跟踪对方发出的PN码,同时移动终端也可用额外的PN码进行捕获与跟踪,因此可获得同步,支持越区切换及宏分集,而在基站之间无需进行同步。(9)支持软切换和更软切换,切换方式包括三种,即:扇区间软切换、小区间软切换和载频间硬切换。(二)TD-SCDMA(1)频谱利用率高。由于TD-SCDMA采用了CDMA和TDMA的多址技术,使TD-SCDMA在传输中很轻易设置一个上行和下行链路的转换点,来针对 不同类型的业务,类似于可根据交通的流量来控制“红绿灯”转换的时间间隔。对于像互联网这样的“不对称”传输业务,可使其转换“不对称”,而对于像语音这 样的“对称”传输业务,可以使其转换“对称”,这样,就使总的频谱效率更高。(2)支持多种通信接口。由于TD-SCDMA同时满足Iub、A、Gb、Iu、IuR多种接口的要求,所以TD-SCDMA的基站子系统既可作为2G和2.5G GSM基站的扩容,又可作为3G网中的基站子系统,能同时兼顾现在的需求和长远未来的发展。(3)频谱灵活性强。由于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谱灵活性强,仅需单一1.6M的频带就可提供速率达2M的3G业务需求,而且非常适合非对称业务的传输。(4)系统性能稳定。由于TD-SCDMA收发在同一频段上,使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无线环境一致性很好,更适合使用新兴的“智能天线”技术;由于利用了CDMA和TDMA结合的多址方式,更利于联合检测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都能减少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5)能与传统系统进行兼容。T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