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的转型期,人类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劳动时 间逐渐缩短,闲暇不断增加,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正面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负面的 影响。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状况已经成为社会注目的焦点。 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体育运动不 但可以丰富人们闲暇的活动内容,扩展人们的生活空间,而且对提高人们的运动能力和 促进身心健康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的生活习惯、闲暇、生活节奏、生活消费 等都与体育息息相关。为此体育融入生活、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创一种文明、科 学的健康新时代即成为可能,又成为必然。1995 年政府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并加以积 极引导,已经初步具备了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条件。它是就如何通过体育提高生活 质量的问题而提出的,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政策、 法规、 组织、经济等方面的保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它的价值在于调整 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形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发展人类的身体、智 力,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文以重庆市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 逻辑分析法多种研究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影 响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 最后针对重庆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提出 建议。希望为城市居民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家庭负担及不良习惯是要因素。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状况 的主 2 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依次是强身健体、消遣娱乐、调 整情绪、健美减肥、喜欢运动。 3 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上网看电视、做家务、体育运动和看书刊杂志。 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以公益性、免费性场所为主,主要场所依次是社区公共体育场所、 单位体育设施、公园广场。城市居民的个人月收入和年体育消费水平与是否参加体育锻 炼有直接的关系。 4 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以与朋友同事、与家人一起锻炼为主。居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i 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为: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操及形体、 篮球、社区共公体育设施、网球。 5 重庆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体育活动将成为一种生活习 惯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体系中,活动时间上更灵活,活动方式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活 动空间将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广泛延伸;体育消费更趋多样化。 关键词:关键词: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体育价值观,对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s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abundant material wealth, the gradually reduced labor time and increased leisure time change the modes of production, lifestyles and value system greatly. the changes of lifestyle ma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r have a negative impact to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sports hobbies, sports habits and physical behavior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lifestyle factors. physical activity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content of peoples leisure activities, the expansion of peoples living space, but also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whole of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exercise capacit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o on. peoples living habits, leisure time, the pace of life, living expenses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sport. infiltrating sport to life, to peoples lifestyles, and creating a civilization of a new era of science and health is possible, and inevitable. in 1995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and active guidance, and we ha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physical life. it i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sports, and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sports life style also need policies, regulations, organizational, economic and other guarantees. it largely affects peoples health status, and its value lies in peoples lives to adjust behavior and values, guide people to the conscious to constantly exercise habits, to develop the human body, the intelligence, the quality of life, to meet peopl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using urban residents in chongq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literature data,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to survey the status of the sports lifestyl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chongqing city,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impacting urban community sports lifestyle ,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for the suggestion. through this study, want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to form a good sports lifestyle of city residents an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1 work pressure, stress, family burden, and bad habits that affect the status of health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2 motives of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are diverse, followed by physical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v health, entertainment, emotional adjustment, body weight, the hobby of sports. 3 the leisure time of residents is mainly used for internet television, doing housework, watching sports and books and magazines. the sports venues to participate are always welfare sites, free sites, followed by community sports venues, the unit sports facilities, park plaza. personal monthly income and consumption level of urban residents in sports have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participating or not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activity. 4 the forms of urban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re diverse, and do exercise with colleagues, friends and family is the main form. the program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residents are walking, jogging, badminton, table tennis, sports dance, aerobics and body, basketball, tennis. 5 the sports lifestyle trends of chongqing urban as follows: sports will become a lifestyle fixed in peoples daily behavior system; the time of activity is more flexible; the form of activities is more scientific, more targeted; the space of activity will extend in the wide physic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the consumption of sports are more diversified. key words: urban residents, sports lifestyle, sports values, countermeasur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1 1 前 言 1.1 选题依据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和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加工作、学习、家务劳动的时间不断减小,人 们余暇时间增多,余暇生活内容丰富,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和方面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许 多不利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的饮食由原来的以米面为主食的结构逐 渐被肉蛋等副食为主的结构所代替, 导致了营养过剩, 而现代文明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等都与营养过剩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居民居住条件的现代化和舒适化,住、行方 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得人体的适应能力下降; 家电设备电气化和家务劳动社会化, 使得人们体力活动大幅度减少;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又使得人们 走路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运动严重不足,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 暇的增加又为人们消极的现代生活方式中的消极因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现代生活环 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巨大”化,使得人口高度集中,导致生活环 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都市沙漠”现象、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等 现象,使得人们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紧张,造成人们身心紧张、疲劳,导致了一系列 的危害社会安全的心理疾病和恶性行为,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防 止和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正在积极研究并采取各种措施,其中,体 育运动就是极好的措施之一。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 重要的作用。体育的社会价值将随着它社会作用的发挥越来越显著,体育将成为人类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助于调解 人际关系,缓解身心疲劳等。 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 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该概念揭示了健康的精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最基本要素,是现代生活中每个人 执意追求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然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许多相互 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因素影响着人的健康。其中,生活现状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 最主要因素。who 曾庄严地向世界宣称“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 “21 世纪 人类最大的威胁是生活方式病, ” “大约在 2015 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 致相同,都是生活方式病” 。所以无论是从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角度,还是从补救性质的措施而言,生活方式研究已经并且应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2 引起高度重视1。 因此, 将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可以缓解工作压力, 扩大交际范围,改善生活习惯,调适人们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充 分调动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科学、文明 的生活方式, 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对于提高我们国民生活质量都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运用体育社会学、体育行为学等多学科 知识,汲取不同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重新认识体育 的本质,对 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认识和定位,研究重庆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对重庆市城市居 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 体育发展计划时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 早在 20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早使用生活方式这 个概念的2。前苏联学术界提出“生活方式”理论,并把它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始 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早在 1962 年,前苏联一些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就提出, “生 活方式形成的具体道路”应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迫切任务” 。特别是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来,生活方式一直成为前苏联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其 研究观点认为, “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内涵是不同的,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据粗略统计,截至 1984 年为止,前苏联已出版有关生活方式的著作超过 2000 种3。 wiiliamlazer 将生活方式定义为,某一群体在生活上所具有的特征,此特征足以显 示并解释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因此,生活方式是文化、价值观、态度、资源、法 律等所造成的结果4。 grenl.w 和keruterm.w则把生活方式定义为是更为持久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俗。它 是文化、社会关系、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个性特征等综合形成的。对于一个人或人 群是指那些持久的、长时间保持不变的行为,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健康相关行为,以 及与健康目的无关的,但却会带来健康后果和危险的行为5。 我国对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 关于生活方式的问题,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并不占优势地位,在许多国家的社会 学研究中, “生活方式”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也没有取得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地位。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社会学被停止了 27 年之久,更无从谈到对生活方式的研究6。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 并明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3 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从此为开拓生 活方式研究的新领域奠定了基础。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政治文献中明确指出: “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 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 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 昧的、腐朽的东西” , “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 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这表明生活方式问题纳入了政 府关注的视野,由此也对生活方式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7。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学 者对生活方式理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使生活方式研究形成热潮,仅仅整个 80 年代,发表的论文就有千余篇,以邓伟志教授出版的生活的觉醒为代表性的、具 有象征意义的书籍就有十多部。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对生活方式的概念基本上达成共识,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 是: “生活方式是个回答人们怎样生活的概念,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为满 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而运用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活动方式、 配 置方式。 ”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生活方式的定义是: “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 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 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 与行为特征的体系8。 ”这是比较严整的科学表述。由于人们因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等 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生活习惯等,这些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对生活方式 有着不同的理解,生活方式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认为,个人或群体在某种世 界观、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生存实践的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涵盖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中的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物质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生活、宗教生活等广阔领 域。包含了全部生活活动特征和其所体现的形式。狭义上就是将生活限定在日常生活领 域,即在“衣、食、住、行、乐”领域,是人们怎样进行日常生活的问题。生活方式反 映一定时期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反映一定时期的精神风貌,是包括个人、家庭、 民族的总体特征,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 吕树庭的21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的社会学透视指出“以百年嬗变进 展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城乡生活方式趋同与体育的关系;人际关系淡漠和功利 化; 21 世纪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消费的阶层化倾向将日趋显著; 文化体育娱乐消费将成 为生活水平档次的重要标志之一,消费新潮中的体育消费;老人生活与体育等的讨论, 粗略地透视了 21 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体育,深刻的揭示了体育生活多种形态的 形成原因以及发展趋势9。 ” 冒君刚认为构成生活方式的四个内在因素:个体生活需要、实践活动、价值观念、 行为习惯,它们在生活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个体生活需要是以生活方式为前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4 提,实践活动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价值观念是生活方式的灵魂,行为习惯是生活方式的 表现10。李德周主张横向上从消费方式、休息娱乐方式、社会交往,纵向上从人们的价 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来把握生活方式。变革生活方式首先是要变革人们的价值观、道 德观、审美观,改善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 11。卢元镇认为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 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是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 动的形式,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12。这些学者侧重的 是价值观在生活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价值观是人行为的内在支配机制,支撑人类生活 的精神支柱,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表现 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评价标准,生活方式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是 一个综合性概念,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社 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产的发达程度、不同民族等,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以及长 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生活方式还受社会意识、伦 理道德、上层建筑、人口、科学文化、历史传统等其他诸因素的影响。因此,现代生活 方式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本质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劳动生 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中劳动生产方式起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学者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如生活水平、生活标准、生活风格、生活模式等概念 进行区别与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生活方式概念体系。综合以上的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 对于个人、还是某群体或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都是用于回答“怎么生活”的问题,研 究人或以人为最小单位所形成的集合在一定客观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下的行为方式, 只 是研究的层面和角度有所差别。 1.2.2 关于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关于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 随着对体育与身体健康、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不断深入研 究,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出现的健康问题, “不良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3。 为了有效地解决人类因现代文明而带来的健康问题, 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 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通过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措施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 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基本要素是运动、营养和休息,运动是核 心要素,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促进健康的基础14。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 方法与途径; “适量运动”是保持与促进身心稳定与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健 身运动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强大推动力,是预防“现代文明病” 、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15。 通过所参考的文献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概括主要有: 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亚健康、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5 生活方式与运动健身的关系;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生活方式对居民体质与 健康的影响等。 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现状 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对体育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位, 1995 年在国务院领导 下,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提出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任务,开展体 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这不仅符合我国当前社会改革对体育的需求,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也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对体育理论建设、生活方式理论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促进健康教育事业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5 年 11 月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召开了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国 际体育的形象 。会议上日本学者佐伯聪夫 saeki,t,他认为:作为 21 世纪的体育应该 是“总体体育” ,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这一命题的提 出,是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符合以人为核心、可持 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 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减少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生活中指出发展中国家面临 着长期存在的传染病和快速增长的慢性疾病的双重压力, 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非传染病 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号召更多的人们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积极良好的生活方式。 庹权从体育参与行为的角度,通过对 1996 年和 2001 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 的比较,阐明了当前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指出当前体育参与已经成为人们生 活方式中的重要部分,并表现出一些有利于社会体育进一步发展的特征,其产生的原因 在于自我观念的转变和价值取向的转变16。 马连鹏从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角度研究了体育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作用 17。 周二三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居民体育行为方式特征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从社 会学视角,描述了社会转型时期居民体育行为方式特征,指出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方式 由生存型、消除疲劳型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方向转化,生活需求层次提高,消费结构、 消费模式多元,体育已成为社会成员休闲的主要选择之一,体育行为方式呈多元化发展 趋势18。 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的形成具有指导现代人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健康”生活、培养适应 环境变化能力、发展人类的身体、智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能调节人的生理、心理和 社会适应方面的行为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所 作出的贡献是其它生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6 关于体育生活方式发展趋势的研究 庹权在浅析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中根据我国社会的独特历程,结合社会发 展的基本特征,从参与形式、时间、空间以及人群等四个方面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趋势做 出了初步的推断, 认为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 人们的体育活动将由 “兴趣参与” 向“习惯参与”转变,时间更灵活,效率将更高,体育活动的空间将不再局限于体育场 所,知识分子将成为推动体育生活方式向前发展的主力军,青少年将成为现代体育生活 方式的排头兵19。张传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体育生活方式的探讨一文中对 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要建立怎样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探讨。 认为随着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人为本”观念基本形成,封闭保守的、单调的、具有依附性 和被动性的传统体育生活方式应当转化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现代体育生活 方式20。黄文仁在论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变革一文中对转型期人们体育生活 方式的转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体育生活方式将从依附型向自主型,从单一性 向多样性,从封闭保守到开放进取,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向世界 化和民族化转变的发展趋势21。 关于特定人群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我国学者在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同时,对我国特殊人群、不同职业、不同地 区等不同角度来对某一群体体育生活方式进行探讨,如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残疾 人体育生活方式、 下岗及离退休职工、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等。 辛利发表的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该文从老年人体育生活 方式的特点,预计其发展趋势为老年人体育生活化越来越普及、体育人口扩大化、体育 生活方式更趋科学化22。 汪文奇在 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一文中对我国老龄人口结构和休闲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旨在构建老龄化社会进 程中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 指出了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制约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主 要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强调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23。 王维、 王健在 我 国城市残疾人体育生活方式调查 中, 通过对我国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价值观、 锻炼方式、频度、时间和影响因素以及收入水平的调查分析,从体育活动条件、体育活 动主体意识和体育活动行为三个方面揭示了残疾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指出我国残疾人 处于低层次的体育生活方式水平,客观条件是影响残疾人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残 疾人表现出提高体育生活质量主观愿望,但与现实之间存在反差24。白二宏对河南省的 弱势群体(下岗职工)的体育状况进行了调研,从生活习惯和运动行为实际情况出发, 显示城市弱势群体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要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嗜好,要保持良好 心态25。另外针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和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文献较多,如张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 言 7 伦厚在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26、刘一民的我国大学生体育 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27、刘学伶的推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研究 28、章小辉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29等文章均从不同角度 对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还有不同的作者对我国多个省、市的高校教师体 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与调查。如黄国龙的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原因进行调查30,高彩艳的长春市高 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从高校教师的体育态度、体育生活方式的现 状、影响其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形成有利于高校教师身心健 康发展的体育生活方式等等31。 以上研究对我们了解和掌握重庆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 不同的省、市自身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便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社区差异也会很大,因此 这些研究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8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区、渝北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 大渡口区、巴南区、北碚区)16 岁以上的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的部分搜索引擎对国内外有关生活方式及体育生活方式论著 的查询,从理论上对本论题进行可行性论述,为本论题的设计、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 根据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对影响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指标及因素,严格按 照问卷设计的原则,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见附录 b) 。 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内容的有效性,在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前,特请 10 位专家对问卷内容 效度进行了检验, 再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从专家对问卷的评价来看, 问卷的效度符合要求,具备进行本研究调查的有效性。评价如下表(见表 2.1) 。对问卷 的信度检验,采取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两次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为 r=0.84, p0.01,证明了问卷指标体系的可信度。 表 2.1 专家对调查问卷的效度评价 table2.1 experts evaluate th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评价内容 很合适 比较合适 合适 不太合适 很不合适 问卷设计的内容评价 4 4 2 问卷设计的结构评价 5 4 1 问卷的回收率 此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 700 份,回收 654 份,回收率为 93.4%,剔除无效问卷 46 份,实际有效问卷为 586 份,有效率为 89.6%。 2.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笔者的研究内容及框架,先对调查对象的主体特征录入数据,运用 spss 统计 软件,分析影响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各项因素,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制表。 2.2.4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的结果运用归纳演绎、类比、概括等逻辑分析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入 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9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结构 3.1.1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 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 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约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体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 特征32。 体育生活方式也就是经常性的体育行为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 生活习惯, 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33。 庹权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依据主观愿望,用可获 得的体育资源来满足自身维持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体育生活 方式强调的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运动行为及其形式, 即一种保持运动习惯的 生活方式。广义的讲体育活动包括体育参与行为、体育观赏和体育关注,狭义的仅指体 育参与行为,参与行为也是体育生活方式中最易于体验到的部分19。 3.1.2 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 体育生活方式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对其构成要素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多种分类,从 人的体育活动的角度分类,借鉴生活方式的理论,可以把体育生活方式结构分解为体育 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三个构成要素34。 体育活动主体 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本身,不仅仅是指单个的人,还可以是群体。因此,所谓体育 活动,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群体的活动。人对体育的需求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动 力与动因,也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反映。个体存在多元的、多层次的体育需要,这些不同 的需要是在各种内外部条件的严格制约下形成。 体育活动条件 体育活动需要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的自身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 指制约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各类体育活动设施。 社会条件是指制约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 社会条件因素。包括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与时尚、大众传 播等诸多宏观社会条件,也包括人自身的诸如教育、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结构、闲暇 时间等微观社会条件。人的自身条件分为人的自然条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健 康情况、个人嗜好等。人的社会条件: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收入、居住地等。 体育活动形式 体育活动形式是主体和客体条件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 体育活动的形式是通 过作为中介的体育活动手段在主体与客体条件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而表现出来的。 体育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活动手段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一切体育运动项目。具体的体育活动形式可根据分 类方法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围绕着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即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 和体育活动形式而展开来阐述重庆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3.2 重庆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调查 3.2.1 重庆市城市居民体育活动主体现状 体育活动主体的基本情况 本文对居民的性别、年龄构成、是否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了解重庆市城市居民参加 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现统计如下: 表 3.1 居民性别、年龄构成的调查统计一览表 table3.1 residents of sex, age composition survey list 性别 年龄 总数 男 女 1625 岁 2635 岁 3645 岁 4660 岁 60 岁以上 人数 278 308 92 118 114 150 112 586 % 47.4 52.6 15.7 20.1 19.5 25.6 19.1 100 表 3.2 参加体育运动情况与性别统计一览表 table3.2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gender statistics of list 参加 不参加 合计 男 187(31.9) 91(15.5) 278(47.4) 女 226(38.6) 82(14.0) 308(52.6) 总 413(70.5) 173(29.5) 586(100) 表 3.3 参加体育运动情况与年龄统计一览表 table3.3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age statistics of list 参加 不参加 合计 1625 岁 66(11.3) 26 (4.4) 92(15.7) 2635 岁 76 (13.0) 42 (7.2) 118(20.1) 3645 岁 85 (14.5) 29(5.0) 114(19.5) 4660 岁 101(17.2) 49(8.4) 150(25.6) 60 岁以上 85(14.5) 27(4.6) 112(19.1) 合计 413(70.5) 173(29.5) 586(10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参照 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对我国16岁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的城市居民的 年龄进行分段,将年龄按 1625 岁、2635 岁、3645 岁、4660 岁、60 岁以上五 个年龄段的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由表 3.1 显示, 1625 岁占 15.7%,2635 岁占 20.1%,3645 岁占 19.5%,4660 岁占 25.6%,60 岁以上占 19.1%,总体上呈平行分 布。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 47.4%、52.6%。女性略多于男性,这与我 国其他城市的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形成原因, 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比例的差异, 我国中老年人口中,女性略高于男性。根据重庆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数字,中国全 国男、女性别比例是 107100,正常比例是 105107,重庆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比例。 二是性别不同致使选择健身活动项目的差异,导致比例不同35。表中也可以显示出参加 体育健身活动的重庆市城市居民,基本上改变“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青少年和 老年人人数较多,中年人人数较少的现象。 由表 3.2 显示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者占 70.5%, 其中男性为 31.9%, 女性为 38.6%。 可见重庆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的人口数量还比较乐观, 体育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余暇 生活的首要选择,它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改善居民的体制状况的同时, 丰富人的情感体验,使广大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表 3.4 被调查者健康状况自评统计一览表(%) table3.4 respondents a list of health self-assessment statistics(%) 1625 岁 2635 岁 3645 岁 4660 岁 60 岁以上 得分18 分 56 49 54 77 43 % 60.9 41.5 47.4 51.3 38.4 健康状况的测量主要是通过自我评价生理和心理的现状感觉的六条语句来完成, 六 条语句分别是: “身体经常疲劳” 、 “精神经常紧张” 、 “体力正在衰退” 、 “担心患慢性病” 、 “运动不足” 、 “肥胖正在发生” , 回答分成五类: “很有感觉” 、 “有一定程度的感觉” 、 “没 有太大感觉”和“没感觉” 、 “不清楚” ,分别赋值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健康 状况的测量值以接近 30 分为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最差,以接近满分 6 分为自我感觉健康 状况最佳,平均分为 18 分,得分低于 18 分表示健康状况趋于良好36。 由表 3.4 可以看出 1625 岁的调查者健康状况最好, 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多都是在校 生,除了学习基于身体健康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人首先会想到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 节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因此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明显比其他年龄段的居民要高 些。 2635 岁和 60 岁以上两个年龄层的城市居民健康状况趋于良好的比例相对比较低, 分别是 41.5、38.4,在社会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2635 岁这个年 龄层的人正处于事业的创业阶段,由于经济、工作、家庭的压力比较大同时还肩负着抚 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义务,生活压力比较大,为生计奔波劳累,更不用说抽出时间参加 体育锻炼来促进身体健康娱乐身心, 从而导致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下降。 60 岁以上这个 年龄层健康状况趋于良好的最少。 一方面, 由于机体生理机能下降, 导致健康状况下降; 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逐渐下降。主要原因在于 60 岁以上老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逐渐弱 化弱化, 即角色中断和次一级角色变换, 导致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特别是丧偶老人, 再加上许多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就会产生不安、寂寞、孤独,致使健康状况下降36。. 表 3.5 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因素统计一览表(%) table3.5 factors affecting urban heal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服务器监控软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野生动物友好型城市发展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网红学生兴趣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自动驾驶车辆仿真测试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与能源互联网融合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态加密技术在工业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探索:经济效益评估与路径选择
- 2025年度城市燃气管道改造工程社会影响评估分析报告
- 民法典的课件模板
- 河南省巩义市市直高中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体育公园运营可行性方案
- 《直升机构造与系统》课件-直升机的类型
- 成都第四十九中学数学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
- 《平方根》(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信息检索与处理(修订版)》课件下 第2单元第二课 分析信息-第3单元 综合探究实践活动
- 楼盘融资商业计划书
- 物业费催费技巧(干货版)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重点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脑梗塞个案护理查房
- 2013年天津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 矿山安全供电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