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声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他以俄罗斯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并结合古 典乐派、浪漫乐派的创作手法,使音乐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他的音乐基 调树立在民族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有乐曲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 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 演变过程,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 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之上,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冲突 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罗斯音乐文化与世界 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 8 7 6 年,柴科夫斯基应圣彼德堡杂志小说家的编辑尼马贝纳德之约,为小 说家月刊的音乐副刊每月写一首与该月的节气特征相联系的钢琴曲,并且每首乐曲 都要以俄罗斯诗人的作品为题诗。这种别出心裁的约稿,激发了作者对俄罗斯人们和 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创作出了钢琴套曲四季。四季中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 色彩缤纷的风俗画,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的生活侧面几俄罗斯民间音乐语言的音调, 深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本文以四季中的十二首作品为题材,从和声学理论的角度入手,通过大量的 和声分析,全面地对四季进行了阐述。总结归纳了四季中十二首作品的共性 特征,为研究和演奏四季,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四季;和声;调佳 a b s t r a c t t c h a i k o v s k yw a s ag r e a tc o m p o s e ri nr u s s i a h et o o kr u s s i a nf o l km u s i ca st h ec r e a t i v e m a t e r i a l s ,a n dc o m b i n e d t h ec r e a t i v es k i l l sb e t w e e nt h ec l a s s i c a lm u s i ca n dr o m a n t i c m u s i c t i l i sm a d et h em u s i cs t y l ef r e s ha n dc l e a ra n dh a v e t h es t r o n gd i s t i n c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s e r i e so fs o n g s ,p e r f o r m e n c e db yh i sp i a n o ,”t h es e a s o n s ”t o o ks p r i n g , s u m m e r ,a u t u m n ,w i n t e r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s ,e x p r e s s i n gh i sl o v et ot h em o t h e r l a n da n d p e o p l eb yt h ed e p i c t i o n o fg r e a tn a t u r ea n dr u s s i a nl i f ea n dl a b o r t h i st e x t w i t ht h e1 2 w o r k so f ”t h es e a s o n s ”嬲t o p i c s m a k e sac o m p l e t ep r e s e t a t i no f ”t h es e a s o n s ”f r o m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g l ea b o u tt h es c i e n c eo f h a r m o n ya n dt h r o u 卫l lag r e a td e a lo fh a r m o n i c a n a l y s i s g e n e r a l i z a t o na n ds u m m a r yo ft h ee o n l m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1 2w o r k si n ”t h e s e a s o n s ”p r o v i d e st h ec e r t a i n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 f o rt h es t u d ya n dm u s i c a l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 t h es e a s o n s ” k e yw o r d s :t c h a i k o v s k y ;t h es e a s o n s ;h a r m o n y ;t o n a l i t y i i 独创性声明 本入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 叁塑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h 。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耋边 日 期。学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四季o p 3 7 ,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由十二首钢琴曲组成。作曲家以 变化的四季风光春的生机,夏的浓郁,秋的柔和、冬的瑰丽为抒情背景,表达了 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在作品中,和声与旋律巧妙地结合,和声发 展的多变性带来乐曲在钢琴演奏中韵技巧性。 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十二首音乐作品,每一首都是可以进行独立演奏的单曲, 在旋律写作上,虽然都是以饿罗斯民歌和民间音乐为戗作风格,在和声的运用上却有 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段来描绘俄罗斯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对十二首钢琴 曲的个体分析,来发现四季中十二酋作品在和声创作手法上的共性特征,利于在 学术上的交流,便于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的学习与创作实践中,便于教学以及其他学科 如钢琴的演奏与教学中。 悲剧似乎成为了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代名词,每当提起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时,人们 总是以忧郁、伤感、哀怨、恐慌、不稳定感作为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标志。然而我们不 得不承认柴科夫斯基的旋律是独特的,就像肖邦的作品带有诗人的气质一样。 在国内外有关对柴科夫斯基本人及其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甚多,分析的也较 为详尽,但多数都是以悲怆的角度来诠释柴科夫斯基以及他的音乐作品的。有对柴科 夫斯基的交响曲进行分析的,有对柴科夫斯基歌剧进行分析的,有对艺术歌曲进行分 析的,有对钢琴作品经行分析的。其中不乏对四季中作品的论述,但多数都是从 音乐欣赏的角度来进行赏析,选择的也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首,如二月狂 欢节、六月船歌、十一月雪橇。 本论文力求从和声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对四季的十二首钢琴曲进行较为全面地系统的分析阐述。 第一章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 自第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创始者米哈伊尔格林卡以他那美妙 的音符敲醒了俄罗斯这块被冰封的大地下沉睡的乐神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国涌现 了大批卓越的作曲家。如“强力集团”的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罩姆斯基一科萨柯夫 等强有力的人物。他们直接继承了格林卡的理想并将其扩展,从而最终确定了俄国的 民族音乐。在此之外,还有一位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幸运地乘上了浪漫主义艺术 的翅膀,并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乐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就是俄罗斯最伟 大的作曲家彼得伊垦奇柴科夫斯基。 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 8 4 0 - - 1 8 9 3 ) ,是俄罗斯第一位完全成 熟的专业作曲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柴科夫斯基是唯一在创作领域中达到古典大 师们的创作广度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领域中差不多涉及了有关音乐艺术的一切体裁 和形式,他的作品遍及歌剧、舞剧、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和声 乐等多种音乐体裁,可称他为浪漫主义时期鲜有的全才,而且很少有像他那样能反映 十九世纪末叶生活情绪的音乐家。在他有生的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经历坎坷,却也 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由此也留下了无数的音乐杰作,可以说,柴科夫斯基在世界 乐坛上真正为俄罗斯留下了不朽的声誉。他之所以被人爱戴,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 因素是他乐风的别致。从柴科夫斯基总体创作的基本面貌看,他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 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刻的悲剧性。他的音乐 中,有一种很大的情绪冲击力,充满了热情而激越的情感主义,充满了人情味,充满 了人性美的抒情风格,而且也充满了孤寂忧郁的情调以至于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这是 真正震撼人们心灵的所在,故而人们也称其为悲怆的音乐家。 一、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及特征 柴科夫斯基并非天才的作曲家,事实上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曲家。1 8 4 0 年5 月 7 日柴科夫斯基诞生于维亚特斯基省卡斯科一沃特金斯基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 是这里的矿山工程师、官办的冶金工厂厂长,他的母亲是一个颇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 童年的柴科夫斯基就是从母亲这里听到了许多动人的俄罗斯歌曲。 柴科夫斯基自幼就喜爱音乐,十岁的时候被送到彼得堡法律学校去读书。在法律 学校学习的同时,柴科夫斯基又师从钢琴家寇恩丁格尔学习钢琴,并且常去歌剧院, 格林卡和奠扎特的音乐作品使他感到很亲切。1 8 5 9 年,柴科夫斯基在法律学校毕业。 1 8 6 2 年起,柴科夫斯基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他的老师是安东鲁宾斯坦和扎 列姆巴。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柴科夫斯基以写了不少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根 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写成的同名交响序曲。这是年轻的作曲家受到六 2 十年代动荡着的社会思想影响的最初反映:以标题音乐的形象,来表现“生活底戏剧”。 柴科夫斯基从交响序曲大雷雨起,即逐渐走上引导他写出幻想序曲罗密欧 与朱丽叶、黑桃皇后和第六交响曲等一系列作品的创作道路。这道路也是当 时俄罗斯社会发展在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复杂的反映。1 8 6 5 年秋,柴科夫 斯基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 1 8 6 6 年初,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一直到1 8 7 0 年。虽然他常常感 到教学和创作的矛盾,但是,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他的创作活动仍是有益的。六十 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和思想的发展,年轻的柴科夫斯基投入到了这时 期沸腾着的音乐生活之中。他在莫斯科教书、写作,同彼得堡的“强力集团”建立了 创作的友谊,与此同时也关心着社会音乐生活。可以说:柴科夫斯基在六十年代末到 七十年代,社会的阅历使得他的世界观、艺术观、精神面貌、生活志向等方面成熟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柴科夫斯基已经接近了六十年代以来俄罗斯平民知识 分子的思想见解,并决定了他的创作的许多基本特点,但是,由于童年的教养、家庭 的环境和生活的接触等原因,柴科夫斯基并没有能够克服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不彻底 性。他有时充满信心,明朗乐观;有时却又感到苦闷无法摆脱,寻找不到出路。这种 十分复杂的思想情况,在柴科夫斯基成熟时期的作品中都可遇到。 所以,我们看到,正是由于柴科夫斯基的世界观中的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 他的创作方向,但也要指出这个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曲折。 ( 一) 创作的初期阶段 1 8 6 6 一1 8 7 7 年间,也就是柴科夫斯基的“莫斯科”时期。柴科夫斯基在创作初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柴科夫斯基经常 以奥斯特洛夫斯基、果戈里和酱希金的文学作品作为音乐创作的构思基础,从文学作 品中汲取养料,也常在俄罗斯优秀的民间旋律中寻求素材来充实自己的音乐语言,创 作出了真正的俄罗斯作品,其音乐形象完美动人。 他写了许多作品,有歌剧总督大人、水神、近卫兵、铁匠瓦库拉和叶 甫根尼奥涅金的一部分,虽然这四部歌剧算不上是成功之作,但为他后来完成的 叶甫根尼奥涅金做了有益的准备。奥斯特洛夫斯基 雪女郎的音乐,舞剧天 鹅湖,最初的三部交响曲,标题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 暴风雨、里米尼的弗 郎切斯卡、 ( 1 8 8 0 年) ,与俄罗斯历史上的英雄形象有联系的莫 斯科大合唱( 1 8 8 3 年,合唱、独唱、管弦乐曲) 和四首管弦乐组曲和第三组曲。 根据意大利民谣特点写成的管弦乐意大利随想曲和为管弦乐队而写的小夜 曲,前者明亮雄伟、扣人心弦,后者精致典雅、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根据拜伦的诗剧写成的交响乐曼弗列德,却描绘了一个孤独的、 在生活中感到悲观失望的漂泊者的形象。 ( 三) 创作的高峰阶段 1 8 8 7 - - 1 8 9 3 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高峰阶段。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柴科夫斯基在国外好多地方旅行演奏。他生活的不安 定和八、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的社会黑暗有关。1 8 9 0 年,梅克夫人终止了对他的资助, 4 中断了来往,这给他的心理增添了感情上的创伤。 残酷的沙皂制度下的社会现实,也促使柴科夫斯基考虑国家的命运,而在自己的 作品中,提出了关于人生的意义的问题。像歌剧黑桃皇后、第五交响曲、第六 交响曲和许多歌曲( 微弱的烛光熄灭了、我和你在一起、又像从前那样的孤单 等) ,就是如此 但是,这时期柴科夫斯基也写出了许多热爱生活和明朗抒情的作品,像歌剧伊 奥兰特、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第三钢琴协作曲等。 第五交响曲刻画了一个和命运斗争的形象。它有许多地方很接近第四交响 曲。这里也有一个命运的主题,它贯穿在整个交响乐的四个乐章里,同时,它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在这首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命运的主题轻轻地出现,其中听出有某种潜 伏着的威胁力量。在终曲里,它表现为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内容,这时,它转变为庄严 的、胜利的行进,作者在这里对向命运的斗争做出了肯定胜利的答案:人们必须战胜 命运,扫清一切阻挡前进的障碍。 黑桃皇后是一部描写心理的歌剧。柴科夫斯基描写的盖尔曼的形象,丰富了 普希金笔下的主人公的特点。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盖尔曼、少女丽莎和老伯爵夫人, 体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盖尔曼和丽莎的爱情体现着生活的力量:占有三 张神秘纸牌的老伯爵夫人的形象体现着敌视人类幸福的邪恶力量。歌剧的主题思想就 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下展开和结束的。 第六交响曲( 1 8 9 3 ) 是柴科夫斯基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反映他的世界观和 艺术成就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内容的基础,正如柴科夫斯基在 他以前拟写的、题名为。生活”的交响曲草稿上所注释的标题:青春、爱情、沸腾着 的工作、困难的克服和尾声。第六交响曲的末乐章所表现的是一个失望的、悲剧性 的形象。是悲伤的挽歌,与生命的别离。作者好像在说:入的生命是短促的,死亡终 归是不可避免的。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不 满、愤慨和内心悲痛;但是也明显地暴露了他的软弱无力。这部光辉巨著是作者一生 的总结,是其艺术的高峰。 柴科夫斯基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感情的爱国者,他极为重视俄罗斯的民间曲调, 并成功地加以运用,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民族音乐的天地,而是大胆地从西欧的 音乐中汲取养分,积极地研究外国音乐的创作技巧,并同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结合起 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特征总的概括是:( 1 ) 音乐风格幽雅,华丽;( 2 ) 西欧专业性的作曲技巧; 3 ) 曲调抒情丽忧伤,具有戏剧力量。 二、柴科夫斯基在俄罗斯民族乐派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叶,东欧及北欧若干国家,抑或屈服于异族的统 治,国家主权得不到独立;抑或受制于强权盘剥,经济得不到发展:抑或遭受到文化 垄断,思想得不到解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遭受的重重灾难,极大地阻碍了这 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然而,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进步思潮的广泛传播和民主运动的蓬 勃发展,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意识日益增长,逐步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 化的运动,这蝗客观条件构成了民族主义音乐诞生和发展的土壤,促成了一大批志立 于发展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俄国音乐及音乐家即在此时异军突起。 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一黄金时代的到来并非偶然, 它是在俄国民族民闯音乐肥沃的土壤上,在教会专业音乐获得发展和一系列静辈作曲 家创作探索的前提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结成的硕果,其标志是俄国音乐 的先驱者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 明了方向,而其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全仗新一代作曲家团体“强力 集团”的崛起。 单从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的创作共性与个性上来看,无不显示 出柴科夫斯基在俄罗斯乐坛乃至世界乐坛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柴科夫斯 基作为俄国最早接受学院教育的专业音乐家与“强力集团”作曲家随处于同一历史时 期,但在当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分歧,有着争论,甚至相互指责和攻击。 时过境迁,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观察,他们在发展俄国音乐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其一,他们都敬仰格林卡,立志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专业音乐的优良传 统,强调音乐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民族民间音乐是发展专业音乐的源泉和基础。 柴科夫斯基的第一、第二、第三交响曲沿习了格林卡的传统风格,运用了许多俄 罗斯民间音乐曲调来表现本国的自然风貌和民族风情。如:g 小调第一交响曲0 p 1 3 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例1 - 1 a 舱g r o t r a o q o i j i o 曩基壁垒鸯睦型鱼叠 虽然这支曲调的节奏令人想起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它的音调却 是和马车夫之歌同类,是典型的俄罗斯民间音乐语汇。 如:c 小调第二交响曲o p 1 7 中第一乐章序奏主题: 例卜2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序奏主题的音调,它来自一首名叫沿着伏尔加母亲河顺流 而下的乌克兰民歌,这虽然不是柴科夫斯基第一次在创作中使用乌克兰民间素材, 但在交响曲领域里,却是第一次。 再如:d 大调第三交响曲0 p 2 9 中第一乐章结束部主题: 6 例1 - 3 这里的音乐是一种民间舞蹈场面,诙谐地奏出生动活泼的民间舞风主题。 而“强力集团”中巴拉基列夫曾直接从伏尔加河拉纤夫、船上司炉工和农民口中 记录民歌,加配钢琴伴奏,先后出版过两册俄罗斯民歌集;鲍罗丁的音乐结构严整, 条理分明,手法粗犷,其作品的内容、音乐形象的特点和音乐构思的气质都和格林卡 很接近。 其二,他们都热爱俄罗斯民间音乐,从中汲取素材和灵感,使自己的作品处处洋 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艺术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强调音乐应该 包涵丰富的思想感情。 柴科夫斯基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就是采用其收 集的俄罗斯民歌 万尼亚坐在沙发上作为主题的,和声及织体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征和个性: 例卜4 1i j i i :,- r t l 。龠lf 一量j l 舔f ”警j 。¥ 一 一 一;卜一 l1 一一 巴霉:至 rf 。一l 1 r 厅 。1l i。-;0ij ,叫j 鏊p e 篆车 一 三 一i ;一叫g 巴拉基列夫著名的交响诗在捷克、塔玛拉、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等 皆是具有典型风俗性和标题性的交响音乐,这些交响音乐作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的 特征,形象地对多于戏剧性冲突,变奏的手法多余奏鸣曲形式的运用,所有这些都与 民间歌曲创作的特点密切相关。 其三,他们都尊重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成果,关注音乐与诗歌、戏剧,美 术的紧密联系,如柴科夫斯基的标题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 7 交响幻想曲里采尼的弗郎切斯卡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均取材于经典文学名 著;穆索尔斯基根据普希金同名悲剧创作的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创造性地借 鉴了法国“大歌剧”的结构;居伊分别借用普希金、海涅、雨果、大仲马的原著创作 了高加索的俘虏、上尉的女儿,威廉拉特克利夫、海盗等歌剧。 尽管同处一个时代,音乐创作方向大体一致,但在艺术观点、创作风格和具体实 践诸方面两者又有明显区别。“强力集团”成员们的创作更突出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 更注藿采用民歌素材,喜欢汲取“异族情调”来丰富俄国音乐,如穆索尔斯基著名的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取材于俄国民间神话传奇,极富俄国民族色彩;鲍罗丁的第 二勇士交响曲选择古代英雄事迹作为音乐创作的题材,这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俄国文化艺术界普遍关注古代文献,收集整理古代史诗、传说、壮士歌有密切的关系; 罩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取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一千零一夜, 音乐以俄国民间音乐为基础,同时加入东方民族曲调,既体现了浓郁的俄国民族风格, 又洋溢着异国风情。再者“强力集团”作曲家提倡音乐的思想性、标题性、形象性和 通俗性,音乐风格纯朴粗犷,比如有感子亡友画展而创作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是穆索尔斯基具有独创性的一部标题器乐作品。作曲家创造性地将画家的若干图画转 化成音乐,并用自己的想象描绘他们和刻画它们,使他们从无声的静止状态变成有声 的鲜活的形象。另外,他们喜好将异国和本国风情作对比描写,以次夸大和丰富音乐 的色彩和表现力,如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全曲由两个主题构成。 一个是明朗的俄国主题: 例l 一5 a 另一个是东方风情的主题: 例1 - 5 b 晷砭暨逢廷匿建廷塾固 起初两个主题轮流陈达,继而二者重叠在一起,俄国风格与土著的安详歌调融洽和谐。 作为和“强力集团”同一时代的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的交往对其创作有 其一定的影响。他本人同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都有密切交往,其作品幻 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幻想曲暴风雨就是在他们的建议下创作的。而创作 8 于六十年代的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第四乐章的引子又包含有穆索尔斯基图画 展览会中俄罗斯音调的“漫步”主题的和声音响织体: 例卜6 a 冬日的梦幻第四章引子 例卜6 b 图画展览会“漫步” 从柴科夫斯基的气质特点上看,他首先是一位抒情诗人和心理戏剧家,他用以反 映社会现实的方法同“强力集团”并不一样,他所创造的鲜明、深刻而有力的旋律形 象更具令人心驰神往的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拘泥于俄国题材,敢 于尝试任何题材与形式,并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堪称曲范的作品。他一生共创作了十 部歌剧、三部舞剧、七部交响曲、四套交响组曲、一系列标题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 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的钢琴作品等。他在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更 多地吸取了俄国城市民间音乐的音调,并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 音乐成果,如:其中期和晚期创作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标题交响曲曼弗列 德,音乐语言突破了单纯采用俄国民歌的模式,广泛采用了城市歌舞音乐素材,并借 鉴西欧专业音乐成果,以具有浓郁和独特个性的抒情戏剧性音乐来倾吐作曲家内心的 隐秘。 如:f 小调第四交响曲0 p 3 6 中第三乐章呈示部第一主题: 例卜7 无论是曲调、节奏,还是和声、音色,抑或是整体的音响,第一主题都使入联想 起俄罗斯民间弹拨乐队的合奏效果。 如:e 小调第五交响曲o p 6 4 中第四乐章第一主题,以一种欢腾喧闹的俄罗斯 民间舞曲形象在定音鼓和部分管乐器的支持下,由弦乐器强劲奏出,并以狂烈的方式 迅速发展,把潮涌般的人群、有力的舞步,类似口哨般的木管喧嚣等多种因素交织在 9 一起,生动地描绘出节日喜庆的热烈场面: 例1 - 8 d l e g r o v i v a , ( a l l a b r ,e 如:b 小调第六交响曲0 p 7 4 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对于柴科夫斯基的所有交响 曲作品来说,这个副部主题可能是其中最为著名的: 例卜9 w a - 一 1 t 十t 一一i 1 一一 r l 世fff l 气i 了j 等j # 末蒯一未毒一曲巴 副部主题的旋律首先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相隔八度奏出,它的表情是 质朴温柔、真情歌唱的,很接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境界,是柴 科夫斯基创作的神来之笔,也是柴科夫斯基心目中的理想所在。它的曲调是高度五声 化的。每个句逗都用柴科夫斯基特有的下行二度音调开始,而且音乐广泛,起伏明显, 句法整齐,节奏均衡。 再如:标题交响曲曼弗列德圆第三乐章第二主题,它是由单簧管独奏的一直类 似风笛效果的民间舞曲,大管声部的持续五度音和音加强了它的风笛特性。这个主题 的出现,不仅使音乐的田园牧歌风格更加突出,也增添了不少“人间”或“尘世”的 。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包括俄罗斯音乐在内,丈都是以七声性的大小调式为主的,但若使用五声性的旋律, 则不是为,。异国情调”,就是表现“理想境界”。柴科夫斯摹的这种处理。显然是第二种情况。 。曼弗列德是英国浪漫主义丈诗人拜伦同名诗剧中的主人翁他是一个孤傲、苫闷厌世,对人同充满怀疑,对人 生失去希望的悲剧式人物。丽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真实的曼弗列德,但那是西西罩国t 腓德列一世之子他生于1 2 3 1 年,后继承e 位,1 2 6 6 年2 月2 6 日。在和j 毫国人交战中阵亡。他和拜伦笔下的曼弗列德无关。 1 0 意味: 例卜1 0 柴科夫斯基在音乐中力求反映人们普遍的思想情感,并深入挖掘人们的内心世界。 1 8 7 6 年他应小说家音乐副刊的约请所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其中的六月 船歌以俄国风格的迷人旋律使人联想起幽静而美丽的夏夜。柴科夫斯基没有单纯地 模拟秋风细雨,而是着重刻画人们在秋景中的内心体验,表现出对夏日的惜别和对凄 凉满目的感怀。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个是强烈的戏 剧性。抒情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旋律上。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旋律大师,他的每一部 作品的主题都十分鲜明,线条委婉悠长,旋律起伏跌宕,音调亲切自然,感情真挚浓 郁,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所以很能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 他的经典舞剧天鹅湖,音乐像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篇章,极为出色地完成了对 场景的抒写,对戏剧矛盾的推动及对各个角色内心的刻画。戏剧性是柴科夫斯基音乐 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所在,戏剧性特别是悲剧性既是他本人性格与命运的真实写照, 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的体现。作曲家把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人们内心世界的 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形象地概括为善与恶、爱与恨、生与 死、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幸福与厄运、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冲突。他常常用一个 冷酷无情的音乐主题来表现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或敌对势力,其著名的第六交响曲悲 怆就表现了悲哀、痛苦、幻想和斗争,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穿始终。 “新精神哲学”是在俄罗斯帝国晚期最后二十余年复杂、剧烈的社会变迁和思想 冲突中出现的文化思潮,是现代俄国思想嬗变的又一次精神突破。自彼得大帝的现代 化改革以来,俄国思想界一直存在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思想冲突。西化派推崇全欧文 化理念和彼得大帝的开放,斯拉夫派留连于“对往昔的浪漫而模糊的动情,或对未来 同样浪漫与模糊的僮憬”。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的小说提出的宗教问题使简单的 西化派和斯拉夫派变得不可能,“新精神哲学”要超越这两种思想情怀,重新确立精神 方向。文化的基督教意识举着象征主义和真正的宗教的旗帜诞生了。十九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社会动荡与分化严重。各国垄断集团和为之效力的帝国主义 政府之间的激烈竞争,不止一次地引起严重的外交纠纷和武装冲突。作曲家们渴望在 纷乱的世界中寻觅精神的出路。他们在彷徨和苦闷中,执著探索又徘徊,答案却是困 惑和幻灭,各种各样的文艺思潮无不渗透出一种“世纪末”情结,因此悲观绝望的情 绪体现着这一时期风格的共性。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欧洲音 乐舞台呈现出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之间风格个性迥异的景象。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风格整体上比较统一,因为他坚持用古典主义传统的手法来进 行音乐创作。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的音乐继承了肖邦的诗情画意,李斯特的辉 煌技巧,瓦格纳的和声因素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风格演变。 柴科夫斯基曾经回忆道:“在俄罗斯的许多城市基辅、莫斯科等地,曾经凹响 着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堂钟声。它伴随着每个俄罗斯人从童年到风烛残年,没有哪一 位作曲家能避开它的影响。追忆章年时代,时常伴随我的是有四种音调的诺夫哥德罗 的圣苏菲尔德教堂的大钟,母亲曾经常带我在教堂节日期间聆听钟声。我曾想成功地 将钟声隐含着人类的情感揉进我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引子,鲜明 地响着那一听就能辨认的钟声的意义不仅是直接表现了自古以来俄罗斯人民在生活环 境中建立起来的对钟声的印象,更间接深刻地象征着人民意志峰定的奋斗精神,传达 着内心深处虔诚的祈祷,有很强的宗教意味。 例卜1 1 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尼采的悲剧精神对世纪末的影响都极其深远,柴科夫 斯基的钢琴音乐就不时笼罩着悲剧性的气氛。这种气氛是浪漫主义后期风格演变的特 点,同时俄罗斯特定的文化精神也不能忽略。音乐风格不仅是在俄罗斯特定的历史文 化的影响下孕育而生的,民族的文化魂牵梦绕,民族的命运在劫难逃,柴科夫斯基的 音乐风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是十九世纪俄国沙皂专制这特 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 层的精神面貌。柴科夫斯基跟俄国知识分子一样,具有注重自身修养道德完善,追求 精神理想,不满足于平庸的物质生活的生命价值观。这种意识具有实践性、社会性、 道德性,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和基督教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是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人民生活在贫困与压抑中,加之东 正教关于原罪和忏悔的观念,不断强化人们对苦难的体验,使得俄罗斯民族情感具有 沉重、悲哀的基调。他们都普遍具有民主进步的世界观,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 民族自豪感。他们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 及创作成果外,尤其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反映本民族的历史 文化和现实生活,描写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表现本民族的心理、愿望、性 格和喜好。 作为同一时代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强力集团”作曲家们避免不了地相互影 响、相互渗透,在很多方面都有相识之处,在发展俄国音乐总的方向上更是趋于一致。 只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精神气质和民族风格上更为宽泛,格调更为高雅细腻,同时 也更多愁善感。他不像“强力集团”那样对西方传统持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也从未 刻意追求民族化的艺术处理,他所关注的只是“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能使我感 动的情节冲突”,但其音乐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却不可低估。艺术家不能深怀对人民的负 罪感投身于争取人民幸福的伟大战争中,只有在艺术创作中去反映民族人民的独特精 神。 这在柴科夫斯基的钢琴音乐中,首先表现为音乐的民族性与风俗性。音乐极具抒 情气息,却是一种悲伤的抒情,凝重而深沉,是深深的民族情感的凝聚。他把来源于 苦难的深刻体验,升华为博大的人道主义,把对尊严、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企盼, 化作发自内心的歌唱旋律,因而具有真切的情感力度,震撼灵魂的力量。同时,柴科 夫斯基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寄托于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钟情,钢琴作品富有描绘性; 其次是宗教精神。西方自古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古典主义那种带着宗教神学意 味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虽然被浪漫主义的反理性和主观主义所完全瓦解, 但是十九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始终没有放弃上帝的存在,只是由神化的上帝变成了人化 的上帝。古老的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传统与近代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冲突,塑造了俄罗 斯灵魂。俄罗斯宗教哲学作为俄罗斯精神的鲜明特色,在批判现实的经验世界时,揭 露人在其中的奴役与生存悲剧,也揭露了人的精神实在性。人的精神性之所以是一种 真实存在,是因为人性之中内在地含着神性即上帝的内在性。上帝性不是至高无上 的外在权威,而是在人内心深处揭示出来的,只有沉入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与活的 上帝相遇”。对人的精神实在性的证明,表现了俄罗斯哲学家对现代人类命运的热切关 注和深刻反思。他们倡导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是神人性和上帝内在 性的生命体验。这就是他们思考人的生存与命运的思想依据和基本前提,也正是柴科 夫斯基钢琴音乐在情感表现上极具力度与深度的哲学思想根源。音乐的哲理性正反映 了俄罗斯人的精神追求反理性与经验主义。反理性是头脑冷静、逻辑清楚,是俄 罗斯人开始就固有的一种对思辨性、哲学深度和可靠性的不可遏止的追求。这一切都 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四季的和声分析 1 8 7 6 年,柴科夫斯基应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主编尼马贝纳德的邀请, 为小说家月刊的音乐副刊每月写一首与该月的节气特征相联系的钢琴曲,并且每 首乐曲都要以俄罗斯诗人的作品为题词,全部套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 它们分尉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这种别出心裁的约稿,激发了作者对俄罗斯人们和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其中每一个月的内容,都是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不同的生活情景及 自然景色创作而成的。柴科夫斯基以变化的四季风光春的生机,夏的浓郁,秋的 柔和,冬的瑰丽为抒情背景,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通过对 自然景色的抒情,柴科夫斯基也表达了人们的希望和欢跃,激奋与豪迈,忧伤与憧憬, 焦虑以及对幸福的渴求之情。他连续写了十二首曲子,构成了一套脍炙人口的钢琴组 曲四季。 一、一月壁炉旁 月壁炉旁 连那宁静安逸的角落,也笼罩起夜色的晦暗。 壁炉里微微火光将尽,小小的蜡烛还在眨眼 普希金 一月壁炉旁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抒情小曲。 复二部曲式 : 望丞签 塾 。 基况塑 c o d a 广i i l 一一广1 下 r 丁一f f 7 厨旷7 叮7f 丁尹f 7f 了习 4 + 4 + 24 + 64 + 48 + 96 + 94 + 4 + 24 + 64 + 4 + 67 a :e :h :b :c :a :c :啊:c :b :a :e : b a :b :c : a : 乐曲以柔和抒情的旋律,让我们步入了一间幽静温暖的俄罗斯式的书房,它有一 丝忧郁的色彩,令人怀旧。作者创作第四交响曲时,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就 是那种黄昏时分的悲怆感,当一个人工作得疲惫,孤单单地坐下来,想起曾经有过的 情景,却都已经成为过往烟云,不禁感到惆怅想起了那青春的血液在沸腾,生活 令人感到满足的欢乐时刻,也想起了那沉痛的关头,那些无以补偿的岁月,这一切都 久已过去了,” 一月壁炉旁呈示部的主题a 乐段情绪就是这种基调,是歌唱性主题,具 有民歌体裁的韵味,在速度平稳的3 4 节拍的基础上,它重复了多次,像是在娓娓倾 诉衷肠。作为主题核心强拍上的节奏较密的进行,减弱了歌唱性两加强了叙述性的语 1 4 气特点,加上旋律音调进行中小调意味与和声进行中沪t 的大调进行形成了对比及主 题发展中的调性转换,使听众浮现出在寒冬之夜大家兴致勃勃围在壁炉旁叙谈的画面。 呈示部的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其中主题十小节构成,是由两个不等长 ( 4 + 6 ) 的合头乐旬构成的,是非方整性的,带有两小节扩充的收拢性乐段: 例2 - 1 2 晚 t 以t td l ii id , dd ,;f ;羊l 矽。州g r r r p 。 至! 一一 i,门 h :,至耋 瑰t 玑t te :nmnd ,n i 可0 。繁器 铺函 i 掣掣p n p c 口4 口删h _ d b kl 鲁穿鲁 d :s i t 4 。 j7 一oj 一一p d 一 pp i 嘶妇 _ 女= 嚣:_ = := = 舅卿 a 心1 小 s 1 i2ts i i2tt 音乐好似一声叹息,又好似疑惑,渐去渐远。渐慢、渐弱,带着p p p p 的力度飘向 远方 十一、十一月雪橇 十一月雪橇 不要凄惶地望着大道,也不要匆忙地追赶雪橇, 快快一股脑儿驱散你心中的烦恼。 尼涅克拉索夫 这是一首风俗性乐曲,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 i 可 i 磊一啄百i 曰啊田雨曰田田 4 + 44 + 4 十1 4 + 4 + 24 + 6 + 4 + 94 + 44 + 4 + 3 4 + 4 + 6 e :。g : e : g :e i g :g :e :g :e : l g : e : 乐曲的呈示部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包含一个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主题出 现了四次,用平行八度加强旋律,因而具有回旋曲式的特点。 民歌风格的主题是一个弱起的主题,但该曲的开头省去了弱拍,当第二乐句( 第 四小节的第四拍) 开始时,弱拍就出现了。这神情况和门德尔松的a 大调无词歌( 春 之歌o p 6 2 ,n o 6 ) 如出一辙。 例2 - 4 4 a 国h t 瓠:謦 t 4 5 尚就 t ot 。池宅 蠕h1 - _ 几, 阿 :。j 一 一 惑!q-一 一 ,i 产 t i l一 r if 4 。翻于1 2 三 爿耋望 ,二k r 捌卜 罩= ! h 曦 。b 一 = 一一 妻 例2 - 4 4 b ttt 门德尔松春之歌o p 5 2 ,n o 6 a 乐段( 1 - 8 小节) e 大调开始,4 + 4 方整性结构,有两个平行乐句( a 和a 1 ) 构成 的转调乐段。a 乐旬卜4 小节,低音主功能持续。a 1 乐句( 5 - 8 小节) 是a 乐句的变奏, 在6 小节调性转至4 9 小调,经过一r 。一d t - t 进行的完满终止肯定调性。a 乐段的各小节 中大部分的织体为单声部的八度叠加与第三拍的主和弦形成对比,八度叠加的旋律是 以俄罗斯五声性音阶为基础,描绘车夫及马车的各种音乐形象。 b 乐段( 9 - 1 7 小节) ,由两个平行乐句( b 和b 1 ) 构成的乐段,主调上的单一调性, 并带有- - d , 节扩充。最后乐段开放于属功能上。b 乐段属于发展性中段,1 2 小节、1 6 1 7 小节处,低音线形化半音的上行级进代替了和声功能的进行;织体改变,对应的和弦 织体转为扩大了的分解和弦( 9 - 1 1 ,1 3 1 5 小节) : 例2 - 4 5 阱te :i i 聃ms :l i d 6 5 三,邕二 夕堪 广z 型; 铜一鲴 i i n m s 此 t 2 i id 1 3t 再现段a i 乐段( 1 8 - 2 7 小节) ,改变了低音的织体音型,引入三连音分解和弦,高 音声部用和弦加厚,低音部主持续,减少了呈示部中音区的复调化和声。 三声中部c 乐段( 2 8 4 0 小节) 是歌曲和舞曲的混合体。变奏重复的开放性乐段, 由两个乐句组成。c 乐旬2 8 3 1 小节,开头为g 大调,3 0 - 3 1 小节转入e 大调,旋律不 断出现倚音和弦,来模拟铃铛作响。c 乐句3 2 3 5 小节,3 2 小节又回到g 大调上。乐 段基本结构之后,有两小节在属到重属和弦进行的乐句扩充,起到小连接的作用,为 乐段自身反复时转入g 大调作属准备;乐段重复后的扩展是在再现调性的属功能上展 开。 再现部为简单再现,再现时旋律移至低音部。结束处( 6 8 7 3 小节) 通过低音旋律 的模进形成六小节的扩充,起到尾声的作用。但从终止式上来看不适合作为独立的尾 声。织体声部的分解和弦配以十六分音符的连绵变化,使人联想到“铃儿响叮当”的 雪橇,在雪花分飞中进行,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茫茫的雪原上。 十二、十二月圣诞节 十二月圣诞节 圣诞节的前夜,姑娘,算算命吧。 脱下脚上的鞋子,扔在门外吧。 茹科夫斯基 这是一首回旋曲式的圆舞曲。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根据题诗的内容来描写姑娘的形 象,而是通过轻歌曼舞的圆舞曲音乐,渲染圣诞节的气氛。后来在柴科夫斯基创作的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就脱胎于此。只要把十二月圣诞节中的 两个3 4 拍子的小节浓缩为一个6 8 拍子的小节,就可以看出第五交响蓝第一乐 章的圆舞曲主题与十二月圣诞节的渊源关系: 例2 4 6 e 警谣款敝 挚鐾垂珲塞匡露导霄 巷一点童三彝二兰蓁三三季曩点了:t i 三扩a 衡k 奁晌曲j 第一辑薛鞠船士艘 一轳g = 簪鼍呈至摹l 薹 三詈习 由此可见四季中的十二月圣诞节圆舞曲,是柴科夫斯基的得意之笔。 一一 一一 ! 燧些蕉 aba cac o d a 需冈可习阿硐田 ab8b 充 aba 酽cccc 充 8 + 88 + 8788 + 88 + 8 4 + 4 8 4 + 41 32 8 h a :c :噙:e : 奄: :c :钮: 十二月圣诞节回旋曲式,由五个部分组成。叠部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 是a 、a 1 、a ;插部出现了两次,分别为b 和c 。 叠部a 是带有补充性质的复乐段,分为a 和a 1 两个乐段,开始在b a 大调上。a 乐 段( 卜1 6 小节) 是8 + 8 结构的方整性对比乐段,和声为主到属和弦的平稳进行,在7 8 小节出现了带有阻碍特征的意外进行:d j i i i - t ,即b a 大调i i i 级上的导七和弦解决到 了i i i 级上的级和弦上。9 1 0 小节离调到二级调上: 例2 - 4 7 1 j一 - 6 - i b 二一 三o r i l ,、 1 i ; h 一 - 一一 r j - 昂p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