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逃避者的命运——《莎菲拉与女奴》之主题研究.pdf_第1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逃避者的命运——《莎菲拉与女奴》之主题研究.pdf_第2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逃避者的命运——《莎菲拉与女奴》之主题研究.pdf_第3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逃避者的命运——《莎菲拉与女奴》之主题研究.pdf_第4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逃避者的命运——《莎菲拉与女奴》之主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逃避者的命运——《莎菲拉与女奴》之主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薇拉凯瑟( w i l l ac a t h e r , 1 8 7 3 - 1 9 4 7 ) 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有许多评论家甚至将她同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相提并论,称之为“美国立国以来最伟大的一名女作家”。薇拉凯瑟最有代表性 的作品多以西部大草原为背景,因而长久以来她一直被看作是一位以描写美国西 部边疆的拓荒史见长的作家。但在后期的创作中,薇拉凯瑟的文学兴趣转向缅 怀历史和宗教,她作品的怀旧主题看似与她生活的时代相脱节,她因此又被视作 逃避主义作家。 薇拉凯瑟虽然是在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长大,但她的出生地却是南方的 弗吉尼亚州,并在那儿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九年。作为凯瑟的出生地,“南方”情 结一直隐藏在作家记忆的最深处,那是她心灵的故乡,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 她的创作。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从她最著名的几部西部作品中挖掘出 了“南方”意识留下的情感印记。 薇拉凯瑟本人则在垂暮之年终于实现了她心灵的回归,那就是她最后一 部,也是唯一一部描写“南方”的作品莎菲拉与女奴。这部小说讲述的 是南北战争前南方的一个白人妇女帮助一名女奴逃往加拿大获得自由的故事。它 既是一部关于旧日的美国南方的作品,也是一部涉及“逃避 主题的作品。本文 从主题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分析薇拉凯瑟与其他逃避主义作家,旨在探 讨“逃避 主题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揭示其独特的旧南方的文化主题。本论 文通过对莎菲拉与女奴的解读,指出其中重要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形形色色 的逃避行为,其实就隐含了薇拉凯瑟对南方的悼念之情,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在 南方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范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文本的集体性经验。 本论文首先回顾了逃避主题在美国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历史渊源,并 且通过比较分析,指出薇拉凯瑟并非一位避世的逃避主义作家,她的作品关注 的正是当时社会中普遍而深刻的现实问题。第二部分对莎菲拉与女奴进行了 细致的文本分析,详细解读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逃避行为,论文作者进而指出, 在莎菲拉与女奴中所体现的逃避主题,以及小说中各种逃避行为本身就蕴含 了作者对南方难以割舍的复杂感情既饱含深深的热爱,又对南方蓄奴制的黑 暗和女性受到的迫害进行沉痛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最后,结合其生平和早期的文学创作活动,本论文旨在阐释薇拉凯瑟终其一生 都无法避免其与南方的联系的必然性,而作家本人也正是通过写作莎菲拉与女 奴,实现了自己精神上的回归故土。 论文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引起更多读者和研究者对莎菲拉与女奴 的兴趣与关注,能有助于更加全面而科学地推进薇拉凯瑟研究在中国的进一步 展开。 关键词:薇拉凯瑟;莎菲拉与女奴;逃避;美国南方 ab s t r a c t w i l l ac a t h e r ( 18 7 3 19 4 7 ) 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 si nt h e e a r l y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w h oh a se n j o y e dg r e a tf a m ei n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h o w e v e r , s h eh a sa l w a y sb e e nt h es u b je c to fc r i t i c a lc o n t r o v e r s ya tt h es a l x l et i m e o n o n eh a n d ,i ti sg e n e r a l l ya c c e p t e dt h a ts h ei saw r i t e ro fp r a i r i e sa n dt h ea m e r i c a n w e s t , f o rh e rm o s tn o t a b l en o v e l sa r ea b o u tt h em i d w e s t e r nf r o n t i e r s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 i ti sn od e n y i n gf a c tt h a ts h ea l s op r o d u c e dq u i t eaf e ww o r k so fd i f f e r e n t b a c k g r o u n d s ,a n dt h a th e r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c o v e ram u c hw i d e rr a n g eo ft h e m e s i nh e rl a s tn o v e l ,s a p p h i r aa n dt h es l a v eg i r l ( 19 4 0 ) ,c a t h e rs e tt h es t o r yi nh e r b i r t h p l a c e ,v i r g i n i a ,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y e t ,b e c a u s eo fh e rr e m o t es t o r i e sd e a l i n gw i t h t h eo l dt i m e ,w i l l ac a t h e ri so f t e nr e l a t e dt oa sa ne s c a p i s tw r i t e rw h oi sa l i e nf r o m r e a l i t ya n do n l yc o n c e m e da b o u tw h a th a sb e e nl o s t i nt h i ss e n s e ,i ti sr e a s o n a b l et o s a yt h a tw i u ac a t h e rs t i l lr e m a i n se x c l u s i v ef o ru s ,e v e n 谢mn u m e r o u sb o o k s , 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a r t i c l e st h a te x p l o r e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o fh e rs u b j e c t si nh e rw o f k sa n d o u to f t h e m r e c e n t l y , m o r ea n dm o r ec r i t i c sa r ef o c u s i n go nc a t h e r ss o u t h e r nc o n n e c t i o n s , a n d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h e ri d e n t i t ya sa l le s c a p i s tw r i t e ri sb e c o m i n gm o r eh e a t e d t h i s 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m a k eac o m b i n e ds t u d yo n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 sw i t ht h eh e l po fa d e t a i l e de x a m i n a t i o no fh e rs a p p h i r aa n dt h es l a v eg i r l , w h i c hi sas t o r yo fe s c a p e a n da l s ot h ea u t h o r so n l yw o r kd i r e c t l y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a m e r i c a ns o u t h f i r s t l y , t h et h e s i sp r o v i d e sar o u g hd r a w i n ga b o u tt h eh i s t o r yo fe s c a p eb o t ha sa h i s t o r i c a lh e r i t a g ei na m e r i c a nl i f e - s t y l ea n da sal a s t i n gm o t i fi n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t u r e b yc o m p a r i n gc a t h e r se s c a p ec o n c e p ta n dt h ee s c a p em o t i fr e f l e c t e di nh e rw o r k s 谢1t h o s eo fo t h e r s ,t h et h e s i sa r g u e st h a tw i l l ac a t h e ri sn o ta ne s c a p i s tw r i t e r , a n d t h a tt h ee s c a p ei nh e rn o v e l sc e n t e r so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r o b l e m sa n dt e n d st oe n t a i l r e t u r n t h e n ,t h r o u g hd e t a i l e dt e x t u a la n a l y s i so fs a p p h i r aa n d t h es l a v e g i r l , t h et h e s i s s c r u t i n i z e st h ee s c a p ep r a c t i c ei nt h i sn o v e la n dp o i n t so u tt h eh o r r o r sa n dd a r ks i d e s o ft h eo l ds o u t hw h i c ha r eh i d d e nu n d e r n e a t ht h eb e a u t i f u ls u r f a c eo fl i f e i nd o i n gs o , c a t h e r sm o u r n i n gi sr e v e a l e d , i n c l u d i n gd e 印l o v eo ft h es o u t h , 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o fi t s e v i l sa sw e l la sad e t e r m i n e dl o n g i n gt or e t u r n f i n a l l y , w i t hr e f e r e n c e st oc a t h e r se a r l yw o r k sa n db i o g r a p h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 t h e t h e s i st r i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c a u s e so fh e rl o v e - a n d h a t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t h eo l ds o u t h , a n dc l a i m st h a ts h ei sd e s t i n e dt ob ei n e s c a p a b l ef r o mt h es o u t h e m e s sd e e p l yr o o t e d i nh e rh e a r ta n ds o u l t h ea u t h o ro ft h i st h e s i sh o p e st od r a wm o r ep u b l i c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t u d yo fw i l l a c a t h e r ss a p p h i r aa n dt h es l a v eg i r la n dh e rs o u t h e r nc o n n e c t i o n , a n db e l i e v e st h a t t h et h e s i si t s e l fw o u l dh e l pp r o d u c eam o r eo v e r a l la n ds c i e n t i f i c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h e r a n dh e rw o r k s k e yw o r d s :w i l l ac a t h e r ;s a p p h i r aa n dt h es l a v eg i r l ;e s c a p e ;t h ea m e r i c a n s o u t h 1 厶j 一 刖吾 薇拉凯瑟( w i l l ac a t h e r , 1 8 7 3 1 9 4 7 ) 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有许多评论家甚至将她同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相提并论,称之为“美国立国以来最伟大的一名女作家”。董衡巽先生对薇拉凯 瑟的评价,代表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态度:“从美国现代文学的角度看薇拉凯 瑟的贡献虽然不及福克纳或海明威,然而她是头一个着力描写拓荒时代的作 家,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心灵美和精神美,舒缓、纯真而又清新的风格,以 及不断散发出来的清晨似的抒情气息,都独具一格,不是别的作家所能取代的。 ( 2 ) 薇拉凯瑟一生笔耕不辍,共计发表了十六部中、长篇小说,五十多篇短篇 小说,两部诗集和八部文论性的著作。鉴于她非凡的文学造诣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薇拉凯瑟分别于1 9 2 3 年、1 9 3 0 年、1 9 3 7 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豪威尔斯文学 奖和美洲女作家奖,并先后被美国的高等学府,如内布拉斯加大学、哥伦比亚大 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授予文学博士的荣誉称号。 二十世纪初,随着我的安东尼娅( 1 9 1 8 ) 的发表,薇拉凯瑟日渐受到 美国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她作为美国当代重要小说家的地位得以确认,并与同时 代的作家,如西奥多德莱塞、罗伯特弗罗斯特、伊迪丝华顿、尤金奥尼 尔和舍伍德安德森等人齐名,成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作家。1 9 3 0 年1 2 月,美 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在授奖仪式上致答词时,高度赞扬 了威廉福克纳、薇拉凯瑟等文学家的创作成就,称他们才是应得这份荣誉的 美国作家。其他评论家们也纷纷在当时颇有影响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芝加 哥晚报、内布加斯州报、时代周刊上撰文盛赞薇拉凯瑟的作品,美国著 名的文学评论家门肯也对凯瑟的作品给予极高赞誉。然而到了三十年代后期,薇 拉凯瑟在创作主题上由描写美国西部拓荒时代生活转向缅怀历史和宗教,超越 了当时人们对她的文学期许,造成了她在美国文坛的声誉逐渐下降。其时的文学 评论家大多将她简单地界定为一名乡土、怀旧和逃避现实的作家,这种观点一直 持续到她去世。 转机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凯瑟的作品再次进入批评视野,获得美国及 整个西方评论界的重视,成为现代美国小说的经典。1 9 7 3 年,在薇拉凯瑟的 第二故乡,美国西部城市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举行了鬈薇拉凯瑟诞辰一百周年 学术研讨会”,有众多学者到会并宣读论文,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真 知灼见,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薇拉凯瑟评传的作者之一利昂埃德尔教授 的观点,他郑重宣称:“凯瑟在美国文坛的地位高于海明威的时代即将到来。在 1 9 7 4 年出版的十六大美国现代作家中,薇拉凯瑟与海明威、福克纳等作 家一起被收录其中,她也是唯一一位入选的女作家,被视作二十世纪美国西部文 学的杰出代表。 薇拉凯瑟研究在中国也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作 家郁达夫就评述过凯瑟的长篇小说啊,拓荒者,但凯瑟的大部分长、短篇小 说被译成中文则是在八十年代以后了。1 9 8 7 年,为纪念凯瑟逝世四十周年,“薇 拉凯瑟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召开,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 薇拉凯瑟的著作无论是从文学、历史、性别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深入了解美国 的中西部拓荒时代、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相关联的物质世界开拓过程中对精神领 域的影响、冲击和呈现的裂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薇拉凯瑟研 究正方兴未艾。 然而,国内对薇拉凯瑟的研究要跟上国际学术界的脚步尚有一段距离。近 年来,国外学术界对薇拉凯瑟的研究已不再将目光聚焦于其作品中浓郁的中西 部边疆生活气息,而曾经不甚起眼的南方主题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作为凯 瑟的出生地,南方情结一直隐藏在作家记忆的最深处,是她的心灵故乡,始终在 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凯瑟的创作。1 9 9 7 年7 月,“第七届薇拉凯瑟国际年会 在 她的第一故乡弗吉尼亚州召开,百余份论文集中展示了薇拉凯瑟和南方之间千 丝万缕、无法隔断的联系。相较之下,国内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论述寥寥无几,而对于薇拉凯瑟唯一的一部直接描写南方的作品莎 菲拉与女奴( s a p p h m aa n dt h es l a v eg 耖力,既无中文译本,相关研究更乏人问 津,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和阐释薇拉凯瑟的文学贡献。 由于薇拉凯瑟的文学创作着重表现了远离当时社会的旧日时光,因而在大 萧条时期被许多评论家看作是消极避世的行为,意在逃避冷酷的现实。格兰维 尔希克斯( g r a n v i l l eh i c k s ) 在他的著名评论文章“t h ec a s ea g m n s tw i l l a c a t h e r ”中,将薇拉凯瑟的声名下滑直接归到她的保守主义,但其后却有更多 学者为凯瑟进行辩护,认为她较多地着墨于描写过去,并不简单地等于逃避现实, 而是出于对社会的敏锐感受,从新旧对比中揭露社会问题。 本论文作者尝试结合凯瑟研究中的逃避与南方主题,通过研读莎菲拉与女 奴一部关于逃避、关于南方的作品,来揭露凯瑟作为一个逃避了南方的南 方后裔对故土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展现在莎菲拉与女奴中的便是她对旧南方 的一种悼念既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又对平静表面下隐藏的罪恶进行了深深 的反思。与此同时,论文作者也通过解读文本揭示了莎菲拉与女奴中所暗示 的逃避者的最终命运无可逃避,薇拉凯瑟也是通过写作莎菲拉与女奴 实现了自己精神上的回归故土。 莎菲拉与女奴( 1 9 4 0 ) 是薇拉凯瑟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第一次将作 品的背景设在其出生地美国南部的弗吉尼亚州。小说中的瑞吉儿的原型是薇 拉凯瑟的外祖母瑞吉儿布克( r a c h e lb o a k ) ,而作者本人也是首次以第一人 称出现在小说的后半部。莎菲拉与女奴讲述的是南北战争前一个白人妇女瑞 吉儿帮助女奴南希逃往加拿大获得自由的故事。瑞吉儿是女种植园主莎菲拉和其 夫亨利的女儿,青年守寡,带着两个小女儿居住在种植园附近。瑞吉儿是一名废 奴主义者,她和莎菲拉虽为母女,却感情淡漠,隔阂重重,而母女矛盾的焦点就 集中在南方的蓄奴制上。瑞吉儿认为“这( 蓄奴制) 是绝对错误的 ,( 。姗1 3 8 ) 而莎菲拉却认为拥有和支配黑人奴隶是白人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权利。亨利虽 然也反对奴隶制,却无力改变家庭中的现状,于是转而试图从圣经中寻找反 对奴隶制的道德支撑。他离开家庭,独自居住在自己经营的磨坊,年轻的女奴南 希则负责照顾他在磨坊的日常生活,不时去做些清洁整理的工作。南希纯真快乐、 热爱生活,颇受亨利的喜爱。而她和亨利的频繁接触引起了莎菲拉的不安和嫉妒。 故事开篇,莎菲拉试图说服亨利在一份将南希卖给邻居的契约上签字,遭到了亨 利的断然拒绝,一计不成,莎菲拉又心生歹计,怂恿纵容亨利的侄子马丁强奸南 希,然而这个阴谋也未得逞,南希在瑞吉儿的帮助下成功逃到了加拿大。二十五 年后,南希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管家,在加拿大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并荣归故 里。此时的南方,经历了南北战争,奴隶制被废除,莎菲拉也在战前便离世,她 的外孙女薇拉目睹了南希归来与亲人团聚的情景这也是作家薇拉凯瑟创 作这部小说的来由。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逃避”主题对凯瑟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通过与其他逃避主义作家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她独特的旧南方的文化主题。本论 文通过对莎菲拉与女奴的解读,指出其中重要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形形色色 的逃避行为,其实就隐含了薇拉凯瑟对南方的悼念之情,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在 南方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范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文本的集体性经验。 本论文首先回顾了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近一个世纪 以来其文学声誉的起起伏伏。同时,论文作者也简要介绍了选题的理论依据、实 践意义和论文的整体框架。 “逃避”是人类历史中的永恒主题,正如布鲁伐博( b l u e f a r b ) 所说,“人 类旨在抛弃不尽人意的旧环境,寻求新环境的任何大型迁移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 种逃避 ( 1 6 ) 。自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后,这里便一直是成千上万移民的目 的地。从1 6 2 0 年一批英国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遁入北美新 大陆开始,“逃避”在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主题。以后大批清教徒为了逃 避欧洲的战乱、政治和宗教迫害开始向美洲移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作 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从最初的形成便与“逃避 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 逃避不仅仅表现为空间上的移动,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也是一种为了 “抛弃不尽人意的旧环境,寻求新环境”而进行的努力。( b l u e f a r b1 6 ) 这个意 义上的逃避在美国西进运动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呈现,换言之,美国人对逃避 的实践在“西进运动”中达到了最高峰。然而美国人逃避的脚步并未随着西进运 动的结束而停住,作为一种历史传统,逃避的传统在美国国民中代代传承。到了 2 0 世纪,逃避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由过去为了追求希望、理想而进行的大规 模迁移,转变成为了逃避令人绝望的社会而进行的个人行为。为了超越人生的困 扰与痛苦,人们选择了逃避:从尘世中销声匿迹,遁入理想中的历史与过去。从 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文学中的“逃避”主题也是由来已久,从华盛顿欧文的瑞 普凡温克开始,众多美国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便行进在各自的逃避之路上。 不仅作品中的人物如此,作家亦然。从梭罗( h e n r yd a v i dt h o r e a u ) 避世瓦尔登 湖,到迷惘的一代( t h el o s tg e n e r a t i o n ) 建立波西米亚村,再到塞林格( j d s a l i n g e r ) 深居简出著书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日益商业化 的社会,大批文人学者选择了逃避遁世。和他们一样,薇拉凯瑟无疑也受到“逃 避 思想的影响,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有逃避行为的人物,比如我的安东尼娅 中的吉姆( j i m b u r d e n ) 、云雀之歌中的克朗伯格( k r o n b o r g ) 等。薇拉凯 瑟本人甚至宣称“除了逃避之外,文学还剩什么呢? ”然而和其他逃避主义作家 不同的是,凯瑟从未真正意义上地脱离社会而离群索居,她选择的逃避方式是频 繁的旅行,而这也给她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通过保持一定的 距离、通过对比,来体验民生。她的作品虽然着墨于描写过去,看似与现实有着 一定的距离,但究其实质,正是借助于这种新旧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 题,例如:教授的住宅抨击了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人类精神美德的日 益黯淡;莎菲拉与女奴反映的正是当时“南方重建 时期南方后裔的复杂心 态。与此同时,无论她本人还是文本世界中人物,最终都选择了回归之路,这反 映了对逃避者最终命运的预测和实践。 论文作者认为,“逃避 主题在莎菲拉与女奴中的体现,以及小说中各 种逃避行为本身就蕴含的作者对南方难以割舍的复杂感情。莎菲拉与女奴是 一部关于“逃避 的小说,整个故事的核心便是女奴南希的逃避。为了摆脱噩梦 般的生活,为了逃避被奸污的悲惨下场,在瑞吉儿的安排下,她逃到了加拿大。 其实,南希从本质上就是一个有着逃避倾向的人逃避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即 使在被强奸的威胁面前,她依然选择只看到的生活的美好。她的天真和对生活的 热爱是亨利赏识她的原因,也是莎菲拉嫉妒的由来。因此,正是南希的逃避意识 为她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除此之外,小说中其他重要人物也都不约而同地有着各 自要逃避的东西,即便是作品中形象刚毅、颇有女强人色彩的莎菲拉也是为了逃 避南方社会对未婚女性的歧视而下嫁亨利,而后又为了逃避人们对这桩婚姻的看 法而搬到贝克克里克( b a c kc r e e k ) 1 。婚后生活的不幸福使她又选择了一种逃 避的生活方式将生活戏剧化,诱使亨利的侄子强奸南希在她看来也是符合戏 剧情节的一种安排。同样,亨利和瑞吉儿也在逃避。亨利离开家庭独居磨坊就是 为了逃避婚姻生活,而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更加令他无法面对,必须逃避的东西 对南希的欲望。当得知马丁对南希的企图时,他原本可以保护南希免受伤害, 但为了监视马丁的行为,他不得不揣度马丁的心理,通过马丁的视角观察南希。 1b a z kc r e d o 地名,贝克克里克笔者译 这样,他却发现自己心中对南希的欲望越来越难以控制。于是,他也只能选择逃 避,避免和南希的接触,从而使南希失去了最为有力的保护。瑞吉儿促成了南希 的逃跑,而她自己就是逃避的实践者。为了逃避不和谐的母女关系,逃避她无法 接受的蓄奴制,她出嫁并随夫搬往华盛顿生活。不幸的是,几年后瑞吉儿的丈夫 和儿子在旅行中死于事故,瑞吉儿不得不离开充满伤心回忆的华盛顿回到故乡。 从此以后,她开始逃避一切关于华盛顿的回忆和言论,将这段生活深深掩埋在内 心最深处。 莎菲拉与女奴中种种“逃避 的人和事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的南方的怀念 和反思之情,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南方深深的热爱,对美 好生活表象所掩盖的蓄奴制,以及南方女性遭受的迫害的深刻反思,和对回归南 方的强烈向往。 结合薇拉凯瑟的生平和创作活动,本论文作者尝试挖掘了造成她的这种 挥之不散的南方情愫的原因,有作家在早期创作中即体现出的对南方的关注,有 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因素,当然也同她本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特别是晚年 痛失挚友亲人后试图从写作南方作品中寻求安慰的种种努力。 总之,通过对莎菲拉与女奴中逃避主题和南方主题的解读,有助于读 者和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薇拉凯瑟的创作,从而对其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进行 更加科学的定位。 l i s to fa b b r e v i a t i o n s m y a n t o n i a m ym o r t a le n e m y o l dm r s h a r r i s s a pp h i r aa n d t h es l a v eg i r l t h e 肋r l da n dt h e 砌r i s h t h es 傩go f t h el a r k t h eu n i t e dd a u g h t e r so ft h ec o n f e d e r a c y w c d c fw i l l ac a t h e rt od o r o t h yc a n f i e mf i s h e r w c f g w c w助耽c a t h e rt ow o o l l c o t t 似 一 一 一 啪 删 一 舰 一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 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杂志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权保留本 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并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本人电子文档 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理。 作者签名: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 s a f t e rn e a r l yo n e y e a r sr e s e a r c ha n dw r i t i n g ,m yp o s t g r a d u a t et h e s i sh a sf i n a l l y c o m et oi t sc o m p l e t i o n i tr e c e i v e da s s i s t a n c ei nt h ef o r mo fs u g g e s t i o n sa n dc r i t i c i s m f r o ms om a n yd i r e c t i o n st h a ti ti sa c t u a l l ya c o m m u n i t ye f f o r t f i r s t l y , m yd e e p e s tt h a n k sa n dh e a r t yg r a t i t u d em u s tb ee x p r e s s e df o rt h e i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g u i d a n c eg i v e nt om ei nt h i sp r o j e c tb ym ys u p e r v i s o r , p r o f w u y u e m i n g ,w h oi n t r o d u c e dm et ot h es t u d yo fe s c a p i s ma n dw i l l ac a t h e ra n dh a sb e e n a l le n d u r i n gs o u r c eo fe n c o u r a g e m e n ti nt h ew h o l ep r o c e s so fm yt h e s i sw r i t i n g i ti s p r o f w uw h os u p p o r t e dm ef r o mt h ep l a n n i n go ft h et h e s i st oi t sc o m p l e t i o n s h ew a s a l w a y sr e a d yt ot a k et i m ef r o mh e rc o m m i t t e ds c h e d u l et or e a dt h ed r a f t sa n do f f e r e x t e n s i v ef e e d b a c k s w i t h o u th e rh e l p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t h i st h e s i sw o u l dr e m a i na n u t t e ri m p o s s i b i l i t y , ia 1 1g r a t e f u la sw e l lt ot h eo t h e rf a c u l t ym e m b e r so ft h es c h o o lo f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c u l t u r e sa tn a n j i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w h oh a dt a u g h tm ed u r i n gm y t h r e ey e a r ss t u d i e s iw a sl u c k ye n o u g ht ob et a u g h tb yp r o f z h a n gj i e ,p r o f f uj u n , p r o f w a n gx i a o y i n g ,p r o f c h e na i m i n ,p r o f c h e nx i n ,p r o f l i n e l ld a v i s ,f r o m w h o s ei n s p i r i n gl e c t u r e sib e n e f i t e dal o ta n de n h a n c e dm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l i t e r a r y e r i f i c i s m io w eg r e a td e b tt om yp a r e n t sw h oh a v eo f f e r e dm ev a r i o u sc a r ea n dh e l pi nt h e c o u r s eo fm yt h e s i sw r i t i n g t h e i rl o v ea n ds u p p o r tm a k ei tp o s s i b l ef o rm et o o v e r c o m ea l l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a n dc o m p l e t et h et h e s i si nt i m e l a s tb u tn o tl e a s t ,1w o u l dl i k et oe x p r e s sm yg r a t i t u d et om yf r i e n d sf o rt h e i r e n c o u r a g e m e n ta n ds u p p o r td u r i n gm y t h e s i sw r i t i n g h e r em ys p e c i a lt h a n k sg ot o m i s sz h uy if o rh e rc o r r e c t i o na n dp r o o f r e a d i n g ,w h i c hh e l p e dm ea v o i dm a n y m i s t a k e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w i l l ac a t h e r ( 18 7 3 19 4 7 ) h a sag r e a tr e p u t a t i o n h e r f a m ea so n eo ft h em o s ts i g n i f i c a n t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 si ss of i r m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a t s i n c l a i rl e w i s 2 ,w h e nh ed e l i v e r e dh i sn o b e lp r i z ea c c e p t a n c es p e e c ha ts t o c k h o l m , r e c o m m e n d e dc a t h e rt ob eaw o r t h yp r i z e - w i n n e r a tt h et i m ew h e nw i l l ac a t h e rd i e d i n19 4 7 ,j d o n a l da d a m sw r o t ei nt h en e w 场庇t i m e sb o o kr e v i e wt h a t “n o a m e r i c a nn o v e l i s tw a sm o t ep u r e l ya na r t i s tt h a ns h ew a s ( 2 ) ,f o u ry e a r sl a t e r , g e o r g ew h i c h e rd e c l a r e d n o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 c a r lb em o r ec e r t a i nt h a ns h et o c a p t u r eu l t i m a t e l yt h ea d m i r a t i o no fp o s t e r i t y ( q u i n n9 11 ) i n1 9 7 4 ,w h e ns i x t e e n m o d e m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 sw a sp u b l i s h e d ,w i l l ac a t h e rw a st h eo n l yw o m a nw r i t e r i n c l u d e di ni t i nh e rl i t e r a r yc a r e e r , s h ep u b l i s h e dn o v e l s ,s h o r ts t o r i e sa n dp o e m s ,a m o n gw h i c h t h em o s ti m p r e s s i v eo d e sa r e 口p i o n e e r s ( 1 9 1 3 ) a n dm ya n t o n i a ( 1 9 1 8 ) w h i c ha r e k n o w na s 2 q e b r a s k an o v e l s ”w i l l ac a t h e ri sp o p u l a ra m o n gb o t hc o m m o na n d p r o f e s s i o n a lr e a d e r sa ss h ei sw i d e l yr e a d ,r e g u l a r l yt a u g h ti nar a n g eo f c o u r s e so n 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s t u d yo nh e ri ss ot h r i v i n gi nr e c e n ty e a r st h a ts h eh a sb e e n l a n d e d “o nt h ec o v e ro fs u c hi n f l u e n t i a lm i d d l e - b r o wp u b l i c a t i o n sa st h en e wy o r k e r a n dt h en e w 均成r e v i e wo f b o o k s ”i ns e p t e m b e r , 2 0 0 2 ,l a u r ab u s h ,t h ef i r s tl a d y o f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f e a t u r e dh e rw o r k sa sp a r to faw h i t eh o u s es y m p o s i u mo nt h e l i t e r a r yl e g a c yo f w o m e ni nt h ea m e r i c a nw e s t ( l i n d e m a n n1 2 ) w i l l ac a t h e r s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w o nh e rm a n ya w a r d s s h er e c e i v e dt h e p u l i t z e rp r i z ei n19 2 3f o ro n eo f o u r s ( 19 2 2 ) a n dw a sg i v e nh o n o r a r yd e g r e e sf r o m y a l eu n i v e r s i t y , p r i n c e t o nu n i v e r s i t ya n db e r k e l e y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w a sa w a r d e dt h e p r i xf e m i n aa m e r i c a i nb yt h ef r e n c hf o rh e rd e p i c t i o no ff r e n c hc u l t u r ew i t h i nn o r t h a m e r i c aa n dh e ru s eo ft h ef r e n c hl a n g u a g ei nh e rf i c t i o n h e rw r i t i n ge a r n e dh e r t h e c o v e ro ft i m em a g a z i n ea sw e l la st h eg o l dm e d a l f r o mt h en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a r t s 2s i n c l a i rl e w i sw a st h ef l r s t a m e r i c a n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