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义田义庄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用以维护和保障宗族和氏族整体利益的一种 “善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有关义阳义庄制度 研究的文章为数不少,但是其资料来源多着重于地方史志,而以宗族家谱的记载 为主,来研究某个姓氏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内的义田义庄制度,尚不多见。有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江苏江阴的暨阳章卿赵氏宗谱、石桥赵氏宗谱及浙江 诸暨的暨阳南门赵氏宗谱,赵氏清门宗谱等家谱资料为主要文本,阐述清 朝时期江阴、诸暨地区的赵氏宗族所实行义田义庄制度的概况及特色,揭示其义 田义庄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宗族组织及其宗族内部的宗法伦理道德,并从理论上分 析义田义庄制度对巩固封建宗法制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充实我国社会文化史上有 关义田义庄制度的研究做些切实的工作,并尝试让占我国古籍数量比重巨大的谱 牒文献能在学术研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义田义庄赵氏宗族家谱清朝江阴诸暨民俗学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i sak i n do fc h a r i t ym e a s u r eo fc h i n a sf e u d a ls o c i e t yt os a f e g u a r d sa n d p r o t e c t st h ei n t e r e s to fc l a n i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a n ds o c i a lc u s t o m s t h e r ew e r em a n yr e s e a r c h i n ga r t i c l e sa b o u tt h e c h a r i t yl a n d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 ,b u tt h e i rm a t e r i a l sa r em o r e f o c u so nl o c a l r e c o r d sa n dh i s t o r y t h ea r t i c l e sf o c u so ng e n e a l o g ya r es t i l lr a r e ,w h i c hr e s e a r c h t h ec h a r i t yl a n d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o f 矗c e r t a i nc l a ni nt h es p e c i f i cp e r i o d a n da r e a f o rt h i sr e a s o n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t og e tm a t e r i a l sf r o mt h e a n dt h e i n j i a n g y i nw h i c hl o c a t e si nj l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 a n d i nz h u i iw h i c hl o c a t e si n z h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 f r o mt h e s ec l a n s ,w et r y t od e s c r i b et h es i t u a t i o n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c h a r i t yl a n d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i nz h a o sc l a ni n j i a n g y i na n dz h n i ld u r i n g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r e v e a li t si n t e r n a l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a n dt h ec l a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 t h ec l a n si n t e r n a le t h i c s w ea l s oa t t e m p t t oh a v ea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o ft h ec h a r i t yl a n d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i nc o n s o l i d a t i n gt h ef e u d a lc l a ns y s t e m w eh o p e t h i sp a p e r w o u l db eh e l p f u lt oe n r i c ht h ec o u n t r y s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e s a b o u tt h ec h a r i t yl a n d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 ,a n dt r yt om a k et h eh u g e a m o u n to fg e n e a l o g yc a np l a ya nr i g h t f u lr o l ei n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c h a r i t yl a n d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 z h a o sc l a n g e n e a l o g y q i n gd y n a s t yj i a n g y i nz h u j i f o l k l o r e v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起捣日期:塑:i :! !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目的 绪论 本文拟以上海图书馆馆藏的清朝时期江苏江阴、浙江诸暨两地的赵氏宗谱为 主要文本,通过对江阴、诸暨赵氏宗谱中所记载的义田义庄制度的文本分析,来 论述清朝时期上述两个地区的赵氏宗族义田义庄制度的概况,并从其中揭示赵氏 宗族义田义庄的内部管理体制、义田经营机制以及宗族内部的宗法伦理道德,从 而试图在理论上说明分析出义田义庄制度在维系宗族组织、巩固封建宗法制度方 面所具有的重要促进作用。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阴、诸暨两地赵氏宗族的义田义庄制度为研究对象。 清朝时期,因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原因,宗法宗族制度出现了松动,然而 义田义庄制度在江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之前宋、 元、明三个朝代。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在货币经济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宗法宗族 制度日益衰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宗法宗族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义田义 庄制度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状态。 江浙地区的赵氏宗族多为北宋皇室之后,随着建立南宋王朝的宋室争族王公 南渡而迁移至江浙地区。他们定居江南后,因南宋王朝之故而在当地拥有着显赫 的地位和声望。后经过元、明两代,到了清朝时期,赵氏宗族已在江南生息繁衍 数百年,枝繁叶茂、丁口众多,成为当地地方社会中的较大宗族,并且通过族人 入仕为官等途径,赵氏宗族在地方基层政权中也拥有一定的地位 江浙地区的赵氏宗族多集中在江阴和诸暨地区,而这个两个地区的赵氏宗谱 也是江浙地区赵氏宗谱中记录比较全面、保存比较完好的家谱文本资料。本文选 用赵氏宗族作为研究个例,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赵氏 宗族所拥有的义田义庄制度以及该制度与宗族、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较为完全 地代表了清朝时期江浙地区宗族义田义庄制度的各方面情况。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研究意义 本文以江阴、诸暨两地赵氏的家谱为文本资料,对两地赵氏宗族的义田义庄 制度进行研究。 一直以来,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于宗族义田义庄制度的研究很多,并且都 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前人学者对于义田义庄制度的研 究中,研究所需的资料来源多取材于各地的地方志、地方史、文人笔记,对于记 载宗族内部义田义庄概况的家谱资料涉及较少。即使涉及家谱中关于义田义庄制 度的资料,也多为博采各地、各姓之家谱资料,对于某个姓氏在特定地区内的义 田义庄制度的专门性研究尚不多见。例如李江、曹国庆的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 会中宗族义田的发展是一篇介绍明清时期我国义田义庄制度的较有分量的学术 论文,但是从该论文所引资料来看,在所引的1 1 4 条资料中,仅有4 处出自谱牒, 占其总量的不到4 ,并且有一则还是从其他书中转引而来的1 。 我国的谱牒家谱资料浩瀚繁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虽有遗失,然而保存、 整理下来的家谱的数量仍然巨大,在我国古籍资料的数量中占据很大一部分的比 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不断提高对家谱资料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家谱资 料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的力度。家谱作为民间历史,成为了社会学、人类学、 历史学、民俗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本文从对江阴、诸暨地区赵氏宗族家谱研究出发,利用家谱资料,阐述和说 明赵氏宗族的义田义庄制度,希望可以为从特定的家谱资料的角度研究义阳义庄 制度的研究成果添砖加瓦。 李江、曹国庆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中宗族义田的发展) ,农业考古 ,2 0 0 4 年第3 期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清朝的义田义庄制度 江阴、诸暨的赵氏宗族的义田义庄制度是存在于清朝的社会中,它是清朝义 田义庄制度的一个个例,二者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阐述江阴、诸暨两地赵氏义 田义庄制度,本文首先对清朝的义田义庄制度进行简要的概述。 第一节义田义庄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一义田义庄的定义 一公恒产者曰义田 宗族义田,亦称义田、族田、公田、义庄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特殊的 宗族集体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地方 宗族组织敬宗收族的一种手段,也是历史上民间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源说:“井田废而后有公恒产者日义田”,义田者,顾其名即为“为义之田”, 是全族共同所有,收入用来赡养贫苦族人的土地。义田、义庄制度起始于北宋时 期,是由范仲淹在其家乡故里苏州所创立。范伸淹设置义用的目的是为了赡养族 中贫困之人,义田的收入皆用来赈济族人,“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1 。 范仲淹全集中记载:“范文正公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日义田。 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昔文j 下范公置义 田于吴,以赡血i 族人”2 ,有的时候,用于赡族的田地并不名之“义田”,如方苞 设置祭田,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二用于祭费,余下的十分之八“给子孙之不能嫁娶 葬埋及孤嫠老疾者,其法一取之吴郡范氏,不谓之义田者,徒为吾兄弟之子 孙记耳,非能如古人之收族也”3 。方苞的这个祭田,收入主要用于赡族,其实 质上起着义田的作用,他之所以不称之为义田,是因为他此田主要是为本房子孙 1 钱公辅义田记) ,参见范仲淹全集 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 ,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2 觉罗雅而哈善重修文正书院兴复义庄记 参见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叫记,叫川人学 出版社。2 0 0 2 年 3 方苞己亥四月示道希兄弟) ,方望溪先生全集卷1 7 ,商务印书馆,民国2 4 年( 1 9 3 5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人着想,并不像范仲淹创义田那样是为全组人提供衣食赡养。 o 赡族机构的义庄 义庄同义田一样皆产生于北宋时期,义田是指用于赡族的土地,而最早时期 义庄则是用来收纳、存贮义田田租的地方,是对一间或数间用作仓库的房屋的称 呼,因而义庄又被人称为义仓。范仲淹当年在设置义阳的同时,也在阳边盖建房 屋“以为义宅,聚族其中,义庄之收亦在焉”1 ,“于义宅立义庄以贮阳租”2 。 在后世的论述或者记载中,谈及义庄,有时也会包括义田,另外也衍变出“义庄 田”一词。义庄田与义田一样,都是用于赡族,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义庄组织及 设置。义庄田是隶属于义庄的义田。但一般来说,义庄田与义田两者是概念等同 的,义庄田即指义田。义庄创立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其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 化。在大多数的场合中,义庄是广义上的义庄,除了指贮存粮食的仓库外,还演 变成了掌管义田收入的赡族组织机构的代名词。 二义田的分类 义田、义庄,是我国古代宗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族财产的一部分。 用于赡养贫苦族人的义田、义庄,也是族田的一种存在形式。张研在清代族田 与基层社会结构中说:“历史记载最早的族田,是北宋范仲淹设于苏州的范氏 义庄”,族田是那些归宗族共同所有的土地,庄有恭说:“唯是祀产义田,系属合 族公业”3 。最初时候,族田都是用来赡族的,因而族田也就是义田。在后世的 发展中,族田在用于义庄赡族的义田之外,又分划出专门用于祭祀祖先的祭田、 用于供族中子弟读书科举的学田等等,这些土地的田租收入不再用于救济族人, 而是有了各自专门的用途,于是,族田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义田成为族田的存 在形式之一。但是,在族田中专门划出祭田、学田等专门阳的宗族还是少数,大 部分情况下,祭田、学田等等与义田是合而为一的,义田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祭祖、 助学等用途,剩下的则用来赡族。因此,义田经常用来指代族田。 楼钥范氏复义宅记,参见范仲淹全集附录六 历代义庄义田记 ,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2 觉罗雅而哈善重修文正书院兴复义庄记 ,参见范仲淹全集附录六历代义庄义h | 记 ,删川大学 出版社,2 0 0 2 年 3 庄有恭请定盗卖买祀产义田之例以厚风俗疏,参见皇清奏议卷5 0 全困图书馆义献微缩复制中心, 2 0 0 4 年 4 e 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于赡族的族田,在其称呼上也是因地因时而有所差异:江苏、浙江一带多 称为义庄、义田:两广、福建一带多称为祖尝、尝业、尝租;安徽、江西一带多 称为公堂田;湖南、湖北及其他地区多称为祠产、祀产、祭产、公匣等等1 。一 般来说,学界谈及赡族的族羽时,多采用义田、义庄的称呼,这不仅是对义嗣、 义庄的创始者范仲淹的尊敬和纪念,也是江浙地区文化发达的一个标志。本文中 的义田、义庄也是指用于赡族的族田。 三义田的性质 h 公益经济性质 那么义田的性质如何昵? 魏源说:“井田废而后有公恒产者日义田”2 。义田 作为一种宗族共有的土地,是一种宗族公有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地主所有制形式, 是宗族存在的经济基础。它以“敬宗恤贫”为宗旨,“立义田以赡同族贫乏”3 , 具有社会公益经济的性质。戴震说义田、义庄“用赡宗族之孤嫠废穷者”4 ,义 田的始建者范仲淹在创建义田、义庄时,也曾感慨:“吾吴中宗族甚众, 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 若富贵而不恤宗族,何颜以入家庙? ”5 。 o 义田不义 很多学者谈及义田、义庄的性质时,在肯定义田义庄制度的赡族、济贫功能 外,都强调义田、义庄的封建剥削本质,认为义田是为了掩饰土地兼并,保证地 主对土地的长期占有,义庄是掩盖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6 。清朝时期,义田义庄 的大量出现并不是为了敬宗收族,而是为了“夺回在战争年间失去的土地,恢复 对土地的所有权、支配权,并从土地获取高额地租,将田产有效地代代相传,永 远保有自身的产业”7 中国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一直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义田以封建租佃的方式来 1 张研 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第2 l 页 2 魏源魏源集庐江章氏义庄记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5 0 2 页 庄有恭请定盗卖买祀产义田之例以厚风俗疏,参见皇清奏议) 卷5 0 ,全国| 兰| 书馆义献微缩复制中 心,2 0 0 4 年 戴震n i j 阳义庄序,戴震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0 年,第3 7 6 页 刘榘范氏义庄申严规式记,参见范仲淹全集 附录六历代义庄义田记,四川火学i 1 :版创:,2 0 0 2 矩 。冯尔康论清朝苏南义庄的性质与族权的关系 ,中华文史论丛,1 0 0 0 年第3 期 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 ,中国史研究 ,1 9 9 5 年第3 期 5 上海大学硕学位论文 进行经营、管理,剥削佃户,是一种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宗族公产经济的实质。 拥有义田的宗族就是一个地主,而且常常是大地主。而义田的赡族作用,也是宗 族在利用义田赈济贫穷族人的方式,其目的是使族人归顺,使其安分守己,“似 为贫者计,实为富者计也”1 。利用义田赡族,来强化宗族统治阶层的职能,从 而控制整个宗族。归根结底,名为宗族公有经济的义田仍然是掌握在少数地主手 中的私有经济。 尽管义田从性质上仍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像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那样 打破私有制的约束而在宗族内部实现公有经济制度,但是,抛开义用、义庄的所 有制来看,义田、义庄在宗族组织内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赡族作用。 第二节义田的来源 义田的来源有私人捐置和合族置办两大类。 一私人捐置 h 官僚地主捐置义田 主要是指宗族成员中的官僚和富商,其中又以官僚地主为主。义庄的创始人, 北宋文人范仲淹就是当时著名的官僚地主。到了清代以后,官僚捐置义阳的人数 有所增长。江浙地区特有的文化和富足的经济,也使这个地区成为了官僚、文人 聚居的地区,建置义田的主要是官僚地主。江西、安徽、广州等地,也都时常有 为官之人以官俸建置义田义庄的行为发生。在北方,黄河各省流域,建置义田的 也主要是官宦之家。 富商捐置义田 富商捐置义田,主要以安徽为最,其次是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清朝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重士轻商”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商人的社会 地位也因此而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了拥有更多的社会威望,进入到地方社会的 上层中,商人利用他们的经济优势,不断地在宗族内部、地方社会捐置田亩、银 1 朱轼与族人书) ,参见皇朝经世文编卷5 0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期望以此举措得到宗族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的认同,进入名门望族的上流社会。 江浙地区义田、义庄的建置者还以官僚地主居多,商人捐置义用的现象没有官僚 地主多。嘉庆年间,无锡县陶雨田,以贾起家,置义田若干亩。光绪年问,上海 县曾铸以海上贸易致富,捐置族田1 0 5 5 亩1 。在浙江,同治、光绪年问,镇海县 李弼庵以商起家,建置养正义庄以赡族2 。商人捐置义田是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 发展而出现的,但在整个清代义庄义田的捐置者中,商人捐置仍只占较小的比率, 义庄的主要捐置者仍然是官僚地主。 二合族置办 族人合置族田有几种不同形式: 一计亩出田法 这种方法起源于南宋朱熹。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初立祠堂,则计现网 亩,每龛取二十之一为祭田,宗子主之以给祭用。如上世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 之田,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朱熹认为要按每户田地数额抽取 5 作为祭田。后世一些宗族就沿用了朱熹的这种按田抽取的方法来建置义田。 o 按亩捐银法 这个方法与朱熹的方法大同小异,只不过一为按亩出田,一为按亩出钱。 o 按房派捐法 其中有的宗族是按房派捐田地,有的则是派捐银钱。 回按人派银入祠法 祠堂中的族人,无论男女老少,每人每年都要捐一定数额的银两,而这些银 两的最终目的也是建置义田。 回、族人集体募捐法 这是要求每个族人都要捐出钱来作为公产,用于购买田地。 三义田的自我增殖 除了官僚、富商的捐赠以及族人集资合购外,义田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 1 民国上海续志卷1 8 ,第7 2 页 2 俞樾镇海李氏养正义庄记,参见春在堂随笔第3 编,2 0 0 0 年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增殖。 n 新科入仕捐置义田 宗族中有族人考取了功名、新科入仕的时候,宗族规定要捐出俸禄来置办族 产义田。江苏润州赵氏祠规规定:“贡士出仕输银三两,科出仕输银二十两,甲 出仕输银五十两。文武出仕者,每升一级送祠俸银十两。锦旋之日,一品者出银 百两,二品者出银九十两”1 ,其所捐银钱皆用于购置义田。 o 送神主入祠交纳银钱 一般宗祠内设立神主,通过昭穆顺序来排列,如果子孙想送先人牌位入祠, 则必须交纳银钱。江苏京江的杨氏规定:“日后开例进主,上户出钱三千 文,次两千文,又次一千文。有欲立长生主者加半”2 。浙江山阴县徐氏族规规 定:“族内神主入祠,向章每进一主,其子孙捐入宗祠足钱五百文”3 。 义田的租息购置田地 这个方法是很多地区都通行的一个增殖方法。义田的田租地息除了用来赡养 贫苦族人、祭祀祖先、助学等一系列福利用途外,余下的钱则用束重新置购田地 作为义田,不断扩充义田数额和规模,完成族田族产自我增殖的过程。 第三节义田义庄制度的作用 一义田义庄制度巩固了宗法宗族制度 义田、义庄是宗法宗族制存在的经济基础,强化和维护了宗法宗族制度,义 田、义庄的设置从经济上救济贫苦族人,使族人的衣食生存得到较好地保障。各 个宗族建置义田义庄作为赡族的工具,赡养贫困族人,并以此来达到和睦宗族的 目的。从义庄的创始者范仲淹设立范氏义庄开始,义田义庄的存在目的就是赡养 贫困族人,使族中贫困之人可以做到“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并最终达到团结族 众,维护宗族统治,缓和宗族中阶级矛盾的问题。义田、义庄的赡族作用,使族 参见江苏润州大港赵氏族谱卷6 ,祠规 2 参见江苏京江杨氏族谱卷i ,宗规 3 参见浙江山阴安昌徐氏宗谱卷2 ,家礼 8 上海大学硕t 学位论文 人在免除饥寒之外,又将族人紧紧地聚集在宗族组织的周围,使宗族充满向心力 和凝聚力,既可以达到控制族众的目的,又可以使宗族得以不断地繁衍、壮大, 对宗族组织在地方上的声望和地位有很重要的提升作用。 二义田义庄制度维护了封建政权统治 义田义庄制度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治。从产生之同起义罔义庄就与封建政权 的关系密不可分。北宋时期范仲淹创建范氏义庄之后,义田义庄主要建置者和管 理者的官僚地主,是封建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创建的义田义庄既是为了 接济贫苦族人,维护宗族内部的伦理秩序,使宗族可以良性地发展下去,同时也 维护了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经济利益。很多宗族的义庄赈济条款中都规定了违反 国家法律、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利益的人无权得到义庄的经济援助,并且要 受到宗族严厉的责罚。宗族的义田田租,首先用于完纳国课,在完粮纳赋之后的 余额方能用来赈济族中穷苦族人。 第四节义田义庄制度南北发展不平衡 清朝宗族义田、义庄虽然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发展,但是其本身的发展并不平 衡。 清朝时期,作为义田义庄制度发源地的江浙地区,工农业发展迅速,物产丰 富,人民生活富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文化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领先于其 他地区。清代两百多年间,历年科举,在会试、殿试中获得会元、状元、榜眼、 探花以及传胪等功名的士子中,江苏省所占人数为最,有1 8 4 人,浙江次之,1 3 7 人,安徽第三,共4 1 人1 。这些文人官僚的出现,使以他们为中心的宗族势力非 常强大,而且他们所尊奉的儒家伦理道德,也使宗族中重长幼尊卑、生活秩序井 然有序。此外,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许多以商起家的富商,这些乡绅、官僚、地主 以及富商成为了江南义田的主要创建者。江南地区借助其固有的经济、文化优势, 在义田、义庄的发展中,仍然保持了其一贯的领先地位。 1 参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5 8 年 9 上海大学硕。t 学位论文 与义庄林立的江南地区相比,北方的黄河流域的义田义庄则寥寥无几。这种 情况也是源于黄河流域的经济政治等现实。 首先,经济上,尽管南宋之前,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但是北方在自然条件上远不如土地富饶、气候宜人的江南,因此在宋室南迁 后,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江南地 区。 其次,文化上,北方也不如江南地区繁荣,读书入仕的人较少,因此因出仕 而捐赠义田的人就更少,捐赠的数目也是少之又少。 第三,政治上,所谓“逐鹿中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地又与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相毗邻,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几乎都是发生在黄河 流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即使有世家大族,也在不断的战争中衰落了。许多 世家更是为了发展而纷纷迁徙到江南地区。清初文人顾炎武曾描述道:“今同中 原北方,虽甲族,无有至千丁者。户口之寡,族姓之衰,与江南相去甚绝。 总体来说,北方虽然也聚族而居,但是宗族组织远不及江南地区严密,人们 的宗族观念淡薄。在这种情况下,在北方,作为宗族发展重要标志之一的义嗣、 义庄也因宗族组织的衰落而数量稀少。 1 顾炎武北方门族) ,参见日知录 卷2 3 ,商务印书馆,民国2 8 年( 1 9 3 9 ) l o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江阴、诸暨的赵氏宗族和宗谱 一江阴的概况 第一节江阴、诸暨概况 江阴古称暨阳,地处江尾海头,通江达海,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和重要 商港,素有“江海f - j p 。、“锁航要塞”之称。 江阴在南梁绍泰元年( 5 5 5 年) 废县置郡,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 此为“江阴”名称之开始,下辖江阴、利城、梁丰三县。此后江阴分别为郡、为 国、为军、为路、为州,建制几经变化。元至正二十七年( 1 3 6 7 年) ,恢复为江 阴县建制。清朝时期,江阴县归属常州府管辖。1 9 4 9 年4 月2 2 日江阴解放,后 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 9 5 3 年改属苏州地区。1 9 8 3 年3 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 属无锡市。1 9 8 7 年4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江阴历史悠久,据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佘城马桥 文化遗址的考证发现,已有7 0 0 0 年的历史、5 0 0 0 年的文明史、2 5 0 0 年的文字记 载史、1 7 2 5 年的建县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江阴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渔猎稼穑。 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灿烂的文化,为江阴积存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江阴是吴文化 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城堡遗址和古建筑、古碑刻, 有黄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山公园、红豆院和华西村田园风光等1 0 多处自然景观 和徐霞客故居、千年文庙和心经碑等2 0 多处人文景观。 江阴富饶的社会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予物,物饶:予人,人杰,使江阴 成为江南地区富庶一方的名镇。丰富的文化也给江阴培养出徐霞客、刘天华、刘 半农、巨赞法师等多位知名人士。1 二诸暨的概况 参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常熟文史资料辑存 ,1 9 8 6 年 1 1 l 海大学硕t 学位论文 诸暨位于浙江省中部,与绍兴、萧山、义乌、富阳等8 个县( 市) 接壤,总面 积2 3 1 8 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气候温暖湿 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诸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 在此生息繁衍,是古越文化发祥地之一,越王曾先后在境内埤中、大部、勾乘建 都。诸暨因而是越国故都、西施故里。 秦王政二十五年( 公元前2 2 2 年) ,在越地置会稽郡,设诸暨县。西汉时, 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后更名疏虏。东汉建武初,复原名。东汉兴平二年( 公元 1 9 5 年) ,分部分地入丰安、汉宁二县。三国吴时,改汉宁为吴宁。西晋属会稽 郡。东晋属会稽国。南朝复属会稽郡。隋文帝开皇中,属吴州。开争九年( 公元 5 8 9 年) ,吴宁县废,原诸暨地复归诸暨。大业中,仍属会稽郡。唐时,属会稽 郡及越州。高宗仪风二年( 公元6 7 7 年) ,划诸暨、会稽部分地置永兴县。武后垂 拱二年( 公元6 8 6 年) ,复分诸暨县之吴宁故地入东阳县。光启三年( 公元8 8 7 年) , 诸暨改称暨阳。五代属吴越国越州东府。吴越王天宝三年( 公元9 1 0 年) ,复名诸 暨。宋初,属两浙东路越州。南宋绍兴元年( 公元1 1 3 1 年) ,属绍兴府。孝宗乾 道八年( 公元1 1 7 2 年) ,分东北1 0 乡置义安县,治今枫桥。淳熙元年( 公元1 1 7 4 年) ,废义安,其地复入诸暨。元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绍兴路。成宗元贞元年( 公 元1 2 9 5 年) ,升为诸暨州。至正十九年( 公元1 3 5 9 年) ,改名诸全州。二十六年, 降州为县,仍复旧名。明、清时,均属绍兴府。民国元年( 公元1 9 1 2 年) 废府, 直属浙江省。民国3 年省下设道,诸暨属会稽道。1 6 年废道,直属浙江省。民 国2 4 年9 月至3 7 年4 月,属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 7 年4 月至3 8 年, 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 9 8 9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辖3 5 个镇乡, 1 0 6 万人口1 。 诸暨人才辈出,古有雄才大略的允常、勾践,绝代佳人西施、郑旦,佛教曹 洞宗鼻祖良价,梅竹宗师王冕,文坛奇才杨维桢,画苑巨擘陈洪绶:今有赵忠尧、 金善宝、斯行健等批科技英才。诸暨文物古迹众多,到目前为止,共有县级以 上文物保护单位3 6 处,其中省级以上保护单位4 处。 历史悠久、山青水秀、文化昌盛的诸暨,更是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商 机无限的福地。诸暨自古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素有农业大县市之称,自古盛产 参见诸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诸暨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粮食、珍珠、茶叶、香榧,历有“中国珍珠之乡”和“中国香榧之乡”的美誉。 第二节江阴、诸暨的赵氏宗族 一赵姓源起 姓氏,是宗族的第一标志,是以血缘为维系纽带的宗族组织区分、辨别宗族 成员的主要方法。正如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把与自己同姓之人称作“本家”一 样,同姓之人,即使地域不同,宗族不同,彼此之间仍然有一种莫明的亲近感。 俗语有云:“八百年前是一家”,无论现今关系远近,上溯千年,可能仍可追溯到 同一祖先,各自的血液中,仍拥有着相同的物质。以“赵”姓开头的百家姓 流传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据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 研究所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统计: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依次为:王、 李、张、刘、陈、杨、赵等等,赵姓列在第七位,人口近6 0 0 0 力1 人1 。“赵”姓 不仅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至今已 有数千年的历史。 相传“赵”姓的始祖是先秦的造父。造父本是远古“赢”姓大家族的后代, 后在周穆王时期,因功劳显著而被赐封于赵城2 。于是,造父及其子孙就以城为 姓,改姓为赵。造父的改姓以前的家世,据称可以直接追溯到上古时期五帝之一 的少皋氏。少皋氏是以风凰作为图腾的部落的首领,因而也认为赵姓是凤凰的后 代。后来,在朝代不断更替中,赵姓子孙散落各地,渐渐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支派, 其中比较有名望的有:天水赵氏、南阳赵氏、平原赵氏、涿都赵氏等等。其中, 在宋代以前,天下赵氏大都以天水赵氏为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赵姓部 纪事中称:“天水,赵之望也”3 。公元9 6 0 年,涿郡赵氏取得天下,建立了赵 宋王朝,自此进入了赵姓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涿郡赵氏取代了天水赵氏,成为 了赵姓中最有名望的支派。 1 张书学、张宝义中华名门才俊赵氏名门 ,泰山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页 2 今山西洪洞县北 3 参见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赵姓部纪事,鼎文书局,民国6 6 年( 1 9 7 7 ) 1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江阴、诸暨的赵氏宗族 北宋后期战乱不断,宋室南迁,建立南宋皇朝,赵姓的王公贵族也因此而散 落于各地1 。靖康之乱后,宋徽宗与宋钦宗及其宗室被金兵囚于五国城2 。赵姓譬 室为了避难纷纷逃出汴京,其中一支皇族康王赵构来到了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 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 江阴、诸暨两地的赵氏,绝大部分是在宋室南迁时跟随皇室起迁徙到江南 的,其中多为赵宋皇室的后裔。本文所涉及的江阴、诸暨赵氏宗族,皆为北宋皇 族之后。 , o 江阴的赵氏宗族 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始迁祖是赵士鹏,乃是宋太宗赵匡义的长子楚王赵元 佐的五世孙。宋室南迁后,赵士鹏因官就居于江阴章卿,“我赵氏繁衍布天下, 而江阴之章卿尤盛,溯厥由来则本于宋知军朝请大夫讳士鹏公以官为家始也。朝 请而上世系,详于宋史,推至宋汉( 疑有误,应为楚) 王讳元佐为发源之祖”3 。 o 诸暨的赵氏宗族 诸暨的暨阳南门赵氏宗谱、赵氏清门宗谱这两个分支则皆为宋太祖赵匡胤的 次子燕王赵德昭之后。在赵氏清门宗谱上记载:始祖宋太祖子燕王德昭,燕王而 传冀王惟吉,而庐江侯守度,而嘉国公世括,而房国公令稼,而周王子爽,子爽 二子,次伯和,扈驾南渡,自l 临安而寓绍兴西门,寻再徙诸暨义安乡,是为始迁 祖4 。诸暨的赵氏随着宋朝皇室南迁而至绍兴诸暨,“南宋初年,宋室南渡,渡 江之民,溢于道路75 ,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6 ,浙江成为四方移 民的中心。绍兴作为临时首都,移民更多。诸暨为绍兴府属县,乃越国古都,西 旌乡里,山地交错,田园广阔,接纳了大批南迂之民,其中不乏赵宋皇室后裔。 今诸暨市境内有赵姓人口近5 万,分南门、莼塘、兰台、清门四大派,皆为太祖 次子燕王德昭公之后”7 。这段记述中,不仅说明了在诸暨赵氏的来源,而且描 参见张书学、张宝义中华名门才俊赵氏名门 ,泰山出版社,2 0 0 5 年 今黑皿江省松花江下游 参见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 卷l ,清光绪9 年( 1 8 8 3 ) 木活字本 参见赵宗渭、赵槐等纂修赵氏清门宗谱卷1 民国元年( 1 9 1 2 ) 清献掌木活字奉 7 参见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 9 5 7 年 。参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蔓录,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 参见赵岳阳浙江诸暨草塔( 莼塘) 赵氏族史,泉州赵宋南外宗研究会赵族会讯0 2 年新奋贺年特刊 1 4 l :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述了当时诸暨的地理环境以及赵氏族人安家于此的因由。 第三节江阴、诸暨的赵氏宗谱 江浙地区的赵氏宗族主要是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迁至江浙地区。北宋未期, 中原战乱不断,宋朝与北方的金国连年交战,并且不断战败。不断的战争导致中 原地区经济凋敝、土地荒芜、人心动荡、民不聊生。而大量的战败赔款,也使北 宋王朝国库出现了很大亏空,可以说从上层统治者到下层民众,都被连年战乱折 磨得疲惫不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北宋很多皇族借助官职调动而来到江浙地 区,并在此扎根,以躲避战乱的侵扰。 一江阴的赵氏宗谱 江阴的赵氏宗谱有暨阳章卿赵氏宗谱、石桥赵氏宗谱,皆为北宋争室 之后,其始祖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随宋室南迁至江阴,并在江阴安家落户、世 代繁衍,成为江阴赵氏宗族的始迁之祖。 ( _ ) 暨阳章卿赵氏宗谱 暨阳章卿赵氏,根据宗谱记载源于宋太宗长子楚王元佐。元佐的五世孙赵士 鹏在北宋末年,因官职调动来到江阴章卿,并世居章卿。后因士鹏的第十四世孙 赵实因婚姻之故而迁于常熟鹿苑,于是 开创了常熟赵氏的别支,成为了常熟赵 氏的始迁祖。因此暨阳章卿赵氏宗谱 不是仅仅记录居住于江阴的赵氏宗族, 而是总汇了江阴、常熟两地共四大支十 一分派的世系。暨阳章卿赵氏宗谱成 书于清朝光绪9 年,也就是1 8 8 3 年,由 赵氏族人赵毅盒等人纂修,为木活字本。 宗谱共有三十卷,卷一为总谱,卷二至 卷十五为支谱,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分支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谱,卷十九为家范录,卷二十为义田录,卷二十一为世济录,卷二十二为先茔录, 卷二十三为先茔图,卷二十四是墓志行状,卷二十五是丝纶录,卷二十六至卷三 十为文乘录。现存为3 4 册。本文所主要涉及的是第二十卷义田录,其中介绍 了赵氏义庄的源起、义庄规条、田亩细册、文人所作记述等等内容。上海图书馆 馆减号为:j p 9 2 3 。 q石桥赵氏宗谱 石桥赵氏与暨阳章卿赵氏同为一本之枝,二者都为楚王元佐的五世孙赵士鹏 的后人。赵士鹏迁居江阴章卿后,长孙继为大宗,次孙善宥迁居石桥,于是成为 石桥赵氏别支始祖。石桥赵氏宗谱共有五种,分别成书于不同的年问,在时 间上比较连续地记录了石桥赵氏宗族的各种情况。最早的石桥赵氏宗谱为赵 汝明、赵汝洪纂修,完成于清朝光绪2 8 年,即1 9 0 2 年,其成书时间略晚于章卿 的赵氏宗谱,为诚有堂木活字本。现仅存4 册,为卷十七至卷二十。掘上海图书 馆索引记载,光绪年间的石桥赵氏宗谱分为卷酋序、太祖遗训、迁移各派、 谱源、世系总谱、世系支谱等。第二种是记事至康熙年问的石桥赵氏宗谱, 为清钞本,现存3 册,为卷一、卷三、卷四,其中卷一为序、凡例、诰命、系图, 卷三、卷四为世系年表。第三种石桥赵氏宗谱记事至清朝光绪末年,为清木 活字本,现存2 册,为卷二十四和卷六十五,其中卷二十四为世系表,卷六十五 1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传记。最后一种石桥赵氏宗谱成书时间最晚,为民国时期,为民国铅印本, 现存4 册,分别为卷十九至卷二十三,所 载内容为序和世系表。上海图书馆馆藏号 为:j p 9 3 1 二诸暨的赵氏宗谱 诸暨地区的赵氏分为南门、莼塘、兰 台、清门四大派,宗谱存有暨阳南门赵 氏宗谱、暨阳兰台赵氏宗谱、赵氏清 门宗谱。本文主要选取暨阳南门赵氏 宗谱、赵氏清门宗谱为主要文献资料 来源。诸暨的暨阳南门赵氏、清门赵氏这 两个分支则皆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燕 王赵德昭之后,与江阴的赵氏同为北宋早| 族之后,为避战乱由北方迁至浙江诸暨。 暨阳南门赵氏的始迁祖为世膺,在北宋末年由济州迁至诸暨南门。而清门赵氏则 是在北宋末年随北宋皇族扈驾南渡,自临安而寓绍兴西门,寻再徙渚暨义安乡。 n暨阳南门赵氏宗谱 暨阳南门赵氏宗谱由赵潢、赵铸颜纂修,成书于民国2 2 年,即1 9 3 3 年,为永思堂木活字本,共有一百二十六册,首一册。首册为谱序、传记、行述、 议约、契据等,第一册为历代各派行递考,分七大蓬源流记、南迁论、禁议、传 赞等,第二册至第十二册为传赞、寿序、墓志、议单、祀产等,第十三册至第五 十五册为世系图,第五十六册至第一百二十六册为行传。现在仅存第一、十四、 十八至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三十一、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七至四 十八、五十、五十二至五十五、八十七、九十一至九十三、九十五至一百二十、 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六、首册,共6 9 册。上海图书馆馆藏号为:4 1 4 2 a 。 o赵氏清门宗谱 据赵氏清门宗谱记载,清门赵氏初修宗谱是在元朝。自清门赵氏始迁祖 1 7 上海大学硕l 学位论文 赵伯和迁徙至诸暨义安乡后,又三传,至元朝初年,千三公赵与琰守义安祖业, 赵与琰的弟弟千四公赵与珉先迁邑之花山,后又迁至正七都之福泉山麓。迁至福 泉山麓后,赵与珉初修宗谱,因感慨于宋朝沦彝,于是将宗谱名以“清门”。现 在看到的赵氏清门宗谱由赵宗渭、赵槐等纂修,成书于民国元年,即1 9 1 2 年,为嘉会堂木活字本,共有二十三卷,现存2 2 册。卷一至卷三为谱序、世家 源流、碑记、墓志、行状、传记,卷四至卷五为祀产、议单、库产学田、庄户、 堂断案卷,卷六至卷十为世系图,卷十一至卷二十二为行传,卷二十三为新旧跋 语。上海图书馆馆藏号为:9 0 7 7 7 6 - - 9 7 。 诸暨暨阡i 南门赵氏宗谱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江阴、诸暨赵氏宗族的义田义庄制度 第一节赵氏义田义庄发展概况 一清朝以前江阴、诸暨赵氏义田义庄的发展 赵氏义庄建置的时间多为清朝中期。但是在清朝之前,赵氏宗族已经不断地 进行赡养族中贫困之人的行为,遇到天灾人祸的特殊时期,赵氏宗族也在地方乡 里尽力救助地方灾民。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赵氏宗族赡养族众、赈济灾民的 记录是在元朝大德年问。早在元朝时期,赵氏宗族就开始了赈灾赡族的行为。根 据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上记载,元大德年问,东土大饥,赵氏族人赵良策“以 米二千二百石助赈。延佑间又饥,复赈米四百余石,有司上其事都省旌其门”1 。 赵良策的这种赈济行为,不仅具有赡族的性质,同时也起到了协助地方政府进行 赈灾的作用,而地方政府对这种赈济行为也是采取了大力支持的态度,有司将赵 良策的赈灾行为上报上层政府,统治者对其进行了嘉奖。由此可知,在元朝时期, 政府已经开始了对宗族赡族、赈灾行为的支持,并用嘉奖的形式来鼓励和宣扬宗 族的赡族行为。只不过,与清代时期相比,元朝政府嘉奖的是赵良策对地方政府 的救灾行动所进行的帮助,更侧重于对政权的帮助和维护,而并非因为他对宗族 内贫苦族人所进行的赡族济贫行为。 二清朝时期江阴、诸暨赵氏义田义庄的概况 。道光年间以前 清朝初期江阴、诸暨的赵氏义田义庄发展迅速。本文这里以江阴章卿赵氏为 例,概述赵氏义田义庄的发展概况。暨阳章卿赵氏由江阴迁至常熟后,经过几代 的发展,已经族姓繁衍,宗族内部人口增多,宗族规模扩大。在几代人的努力和 邓裱常熟志 ,参见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卷2 0 义田录 1 9 上海大学硕 :学位论文 建设中,各个房支自然会产生经济方面的区别,宗族内部难免出现有贫有富的现 象。宗族内部的老弱病残之人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况,先是文毅公 置祀田,田地收入在用于祭祀之外,兼以赡养族人。但后来因为无人管理和经营 而年久失坠。之后,谨凡公重新设置祀田五十亩,谨遵文毅公墓祭遗训,将用租 收入的赢余用来赡族。与文毅公祀田赡族不同的是,谨凡公用于赡族的钱米并非 出自自身的祀田,而是用祀田收入的赢余增置购买新的音腴良田,赡族的支出来 自于薪购的田地。然而,谨凡公的祀田也未长久。尽管谨凡公的后裔遵其遗训, 将赡族之事继续下去,却因为田地收入少而待赡族人多而最终难以遍购族人。之 后,一直到道光年阃,赵氏宗族才重新建置义田进行赡族活动。 为什么文毅公、谨儿公所置祀田赡族难以持久呢? 除了社会战乱等因素外, 我们不难发现与绵延数百年的范氏赡族义田以及后来的赵氏义田相比,文毅公和 谨凡公的赡族田并没有人专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只是由其子孙后代来 代为管理。虽然子孙谨遵先人遗训,但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师面试必 备技能实战:程序员工程面试题库精 编
-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掉进泥潭的小象》
- 引领潮流的电商社群面试题库指南
- 无趣先生课程讲解
- 销售年终数据汇报
- 国际禁毒日活动策划主题教育课件
- 如何精简做汇报
- 眩晕症中医治疗
- 信息技术之信息核心解析
- 设计公司创业汇报
- 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
- 安装电器包工合同模板
-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 人教版小学英语3-6年级单词(带音标)
- 工程质量巡查记录表
- 2024环氧磨石地坪施工技术规程
- 完整版交管12123驾照学法减分复习【满分必刷】
- 电网继电保护与故障定位
- 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 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华为MA5800配置及调试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