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好意同乘民事责任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好意同乘民事责任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好意同乘民事责任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好意同乘民事责任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好意同乘民事责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好意同乘是一个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好意同乘中,因机动车一方的原因,致 使同乘者受害的民事赔偿责任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般认为, 好意同乘的民事责任实际上 就是侵权责任。但是,究竟应如何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我国法律没有规定,这给此类案件的 实际裁判带来了困难。 妥善解决此问题, 既有利于司法裁判, 有利于保护同乘者的合法权益, 也有助于这种良好社会现象的良性发展。同时,对深化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亦有帮助。本文在 借鉴外国法及学界各位前辈研究的基础上, 就好意同乘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 侵权人的过错、 责任的减轻及免除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有利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在借鉴日本法、德国法、美国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明确好意同乘侵权责任的 受害人,也就是同乘者的范围。 第二章:明确同乘者受有的损害包括人身权利和利益的损害以及财产权利的损害。 第三章: 探讨好意同乘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 支持学界一般观点, 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 在同乘者体质特殊的情况下, 特殊的体质只是侵害行为因果历程运行的环境, 不影响因果关 系的判断。 第四章:探讨好意同乘侵权人的过错。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借鉴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的立法与学说,并考察两大法系相关规定的背景,以我国司法实践和理论探讨为基础,认为 侵权人侵权责任的成立,在主观要件方面是过失,不包括故意。 第五章:讨论好意同乘侵权责任的减轻和免除。这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考虑到我国保 险制度未如美国、德日等国健全,如若判令由机动车一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一方面会造成 其极大的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所以应当对机动车一方的赔偿 责任进行合理减免。一是在裁判中注意免责约定、与有过失、自甘冒险的适用,二是在不存 在上述减免事由时,结合具体案情,采用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 任。 关键词关键词:好意同乘;侵权责任;过失;责任减轻或免除 ii abstract “hitchhik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t also gives rise to many dispute. in all disputes, how to deal with the damages caused by the driver of the automobile is most popular. most people believed that: in fact, its civil liability is a tort liability.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ursue the infringers liability, our law does not answer, which made the actual decision difficult in such case.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question, and also contribute to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is social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law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studies of scholars, this paper discuss the causation, the infringers fault, the liability reduce or exempt,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includes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draw on the related legal provisions and cases of japan, germany and america, to discuss and define the scope of the victim, in other words, the scope of the hitchhiker. chapter ii: point out that the damage including damage of pers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damage of property rights. chapter iii: analyze the causation of the torts in hitchhiking. support academic general point of view, using suitable causal relation. the special physical of the hitchhiker is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usation which running, does not affect the judgment of causation. chapter iv: analyze the infringers fault. this is a key part of this paper. draw o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legislation and theory, and examine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wo schools. based on our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he tort liability, point out that the infringers fault only includes negligence, and intentional not include. chapter v: discuss the reduction and exemption of the tort liability. this is another focus of this paper. considering our insurance system isnt as developed as other countries. if the infringer should assume all responsibilities, on one hand, it will result in tremendous economic burden on the driver,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good morality. therefore, the liability of the infringer should be reduce or exempt. firstly, referees should be noted that exemption agreement, compare negligence, assumption of risk. secondly, base on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or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to mitigate the motor drivers liability. keywords: hitchhiking; tort liability; negligence; reduction and exemption of responsibility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非保密的论文范围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 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 不 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 亦不得随意复制、 抄录、 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否则, 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好意同乘,也称为搭便车或者是顺风车。是指同乘者经车辆的相关权利人邀请或允许 后无偿搭乘机动车。 相关权利人也就是日本法所言的运行供应者, 即对车辆运行起实际 “运 行支配”和享有实际“运行利益”的人, 包括车辆的所有人、管理人、实际驾驶人等。 对好意同乘的性质,学者观点不一。 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好意同乘是一种情谊行为。我国台湾学者将其称为“好意施惠” 或者“施惠关系” 。它是出于良好动机而无偿为他人提供利益的一类行为的总和,是对社 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具有无偿性,增进情谊的目的性特征。 因 为好意施惠比施惠关系更能明确此种情谊行为的特性, 笔者倾向在性质上将好意同乘界定 为好意施惠。那么这种被台湾学者称为“搭便车”的好意施惠究竟是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 为?王泽鉴先生对此曾言: “所谓好意施惠关系,如邀请他人参加宴会、爬山或搭便车, 于此行为,当事人既无受其约束的意思,不能由之产生法律上的权利或义务。 ” 黄立先生 认为: “施惠行为关系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恩小惠行为,是事实行为的一种,它不属于法 律规范的范畴,也不产生法律的拘束力。 ” 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好意施惠是法律行为。 “第一,虽然行为人行为是以增进情 谊为目的,但这只是这一行为的动机,根据法律不问动机的基本原理,并不能否定当 事人没有追求法律效果的意思。好意施惠人无偿向他人提供某种财物、服务、无论其动机 如何,行为本身就是为自己设定义务。在无相反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推定好意施惠人 有受法律约束的意思表示。第二,现实生活中的好意施惠主要有两类,一是财产类的好意 施惠,如赠送物品,二是服务类的好意施惠,如代为照看孩子,让路人搭便车等。所以好 意施惠的标的是物或者服务行为,符合法律行为的要求。 ” 对该学者的观点,笔者殊难赞同。首先, “法律不问动机”说的是,法律在对一项民 事法律行为进行评价的时候,只以法律行为本身作为评价对象,而不问当事人基于何种动 机设立这一法律行为。 “法律不问动机”是因为法律不可能对私人决策是否有合理的动机 李薇: 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上的他人性研究 , 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 黄锡生、关慧: 论好意施惠引发纠纷的处理 , 河北法学2005年4月。 王泽鉴: 民法总则 (增订版)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5页。 黄立: 民法总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8页。 黄锡生、关慧: 论好意施惠引发纠纷的处理 , 河北法学2005年4月。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进行监控 (在滥用权利时适用例外原则) 。“如果要求当事人对其私人的法律行为说明理由, 一个新娘就需要向登记官说明为什么是跟这个新郎而不是另一个新郎结婚,更严重的是, 如果法律有权要求当事人说明行为的动机,则逻辑上,法院就必然有权审查,必要时甚至 要求当事人证明其动机。 ” 这种无时不在的监视是可怕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行的。 “法律 不问动机”是说法律不问法律行为的动机,并不是说任何行为不问动机即归入法律调整的 范畴。在对好意同乘进行定性之前,不能适用这一原则。将好意施惠者预先拟定为有受法 律约束的意思,是先入为主,是对当事人意志的绑架。再次,法律行为评判的关键并不是 标的究竟为何,而是意思表示是否无欠缺。好意施惠的当事人没有产生法律关系的意图, 其意思表示存在缺陷,不能产生法律上的效力。所以,好意施惠不是法律行为。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好意同乘属于合同关系,理由是我国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条规 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 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按规定免 票、持优待票或者经承运人许可搭乘的无票旅客。据此,同乘者可归入经承运人许可搭乘 之列,所以双方成立客运合同关系。也有人认为,好意同乘虽不是客运合同关系,但可以 类推适用客运合同之规定。这种观点被称为合同关系修正说。 针对前述意见,很多学者予以批驳。理由主要是二者在当事人资格,约定内容的明确 性等方面具有区别。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好意同乘不是法律行为,所以无法成 立合同关系,自然更谈不上是客运合同关系。 定性为好意施惠关系,属于大陆法系的观点。按英美法系的观点,称之为君子协定。 何为君子协定?“ 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给出的定义为:君子协定是指在法律上没有强制 力而仅仅具备对个人的道义上(honors)有拘束力的协议。君子协定不以施惠人负有法律 上的义务为前提而多以受惠人无偿获利为宗旨。 ” 如此,好意同乘与无因管理颇为类似, 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首先,好意同乘是当事人合意的产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恩 惠不能强施于人” 。而无因管理里,当事人是否达成合意在所不问。而且,通常无因管理 何兵: 冥河对岸冤屈的目光析二奶继承案 , 月13日。 王泽鉴: 民法总则 (增补版)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张平华: 君子协定的法律分析 , 比 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学者们普遍认为,评判的标准是当事人是否具有效果意思。之所以不赞同欠缺效果意思说,是因 为, 效果意思是指行为人欲依其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 效果意思是意思表示的主观构成要件之一, 但并非意思表示的必备 要件, 欠缺效果意思的意思表示, 视为意思表示错误, 而非意思表示不生法律效力。 好意施惠中意思表示只须在消极意义上 “不 产生法律上的效力”即可,并无强求其在积极意义上须具备产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之必要。 戴大喜: 自愿承担风险在“好意同乘”中的运用 , 张平华: 君子协定的法律分析 , 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6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是由当事人一方意思决定的。其次,好意同乘中的同乘者对同乘的拒绝,对好意的不认可 都不能成立好意同乘,而无因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对管理的拒绝不影响无因管理的成立。再 次, 好意同乘发生时, 当事人双方在同一场合, 而无因管理发生之时, 双方处于不同场合。 好意同乘,使同乘者和机动车相关权利人处于同一个环境中,在这种密切的关系中,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他们之间也会发生纠纷。受到关注最多的,是在同乘中过程中, 由于机动车一方的原因,致使同乘者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失,双方因赔偿发生纠纷。本文 所研究的好意同乘的民事责任就是指该点。 由于机动车一方的原因,致同乘者人身或财产受害,是一种单方的事实行为,也是一 种民事违法行为。这种违法行为侵害的民事权利是人身权、财产权等绝对权,违反了针对 一般人的义务,侵害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 “公民、 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 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明确规定: “侵害民事权 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荣 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 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三条规定: “被侵权 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 第六条规定: “侵权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 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受到侵害的同乘者可以要求机动车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前文已 经论及,好意同乘不是法律行为,同乘的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因此,同乘者不具 有合同关系当事人所拥有的权利。所以,同乘者无权提起违约之诉,只能提出侵权之诉。 故本文所讨论的好意同乘的民事责任指的仅是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草案 (2009年8月20日修改稿)曾在第六章机动车肇事责任第 56条对好意同乘侵权责任进行了规定,2009年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 法将该章重又定名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而“好意同乘”的规定也被删除。笔者 认为,好意同乘侵权责任虽然与机动车有涉,但是,与一般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相比, 好意同乘的侵权责任在受害人、归责原则、侵权人的过错、赔偿范围以及赔偿责任的减轻 及免除等方面均有特别之处。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第一章 好意同乘侵权责任中的受害人同乘者 好意同乘侵权责任中的受害人仅指同乘者。因此,要确定好意同乘侵权责任中的受害 人必须清晰界定同乘者。然同乘者的范围究竟包括哪些,学界尚无统一的意见。在此,我 们可以参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观点,以资借鉴。 一、大陆法系同乘者的界定 (一)日本法上的同乘者 学者李薇指出: “日本法所言的好意同乘者,是指在运行供用者好意并无偿地邀请或 允许下,同乘于运行供用者之车的人。习惯上所说的好意同乘一般不包括强行性乘坐或者 有偿性乘坐的情形。好意同乘者相对运行供用者而言,必须是对特定机动车的运行不具备 支配力,也不直接享有该车运行的利益。 ” 所谓运行供用者,日本司法解释和学术界一般 采用二元说,指“对车辆运行起实际运行支配和享有实际运行利益的人。它的涵盖面包括 机动车的所有者、机动车的司机,直接参与驾驶行为的其他人,如运行辅助者等。当某一 机动车之运行供用者为复数时,将复数运行供用者称为共同运行供用者。 ” 结合概念可知,日本法中的同乘者的范围是很宽的,所有被运行供用者好意并无偿邀 请或允许而同乘于机动车之上的人都可以纳入同乘者的范畴。 从日本的学说探讨和司法实 践可知,日本法上的同乘者包括同事、朋友及朋友的亲属。 但是不包括运行供用者的亲 属。 (二)德国法上的同乘者 德国法上的同乘者是指,因无偿的非交易行为而被运送的同乘人员。 这个概念同日 本法上同乘者的概念很相似, 同样点明了同乘者的无偿乘坐性, 更从另一个角度明确指出, 这种同乘是因为非交易性的行为。这就排除了那些尽管无偿但却带有交易性的行为,如乘 李薇: 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上的“他人”性研究 , 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 李薇: 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上的“他人”性研究 , 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 参见李薇: 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上的“他人”性研究 , 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 德马克西米利安 福克斯: 侵权行为法 ,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75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坐商店免费购物班车的顾客就被排除出同乘者的范畴。 但是我们无法准确判定亲属是否属 于同乘者的范畴,从现有资料看来,亲属可被包括在同乘者的行列。 二、美国法上的汽车客人 美国法上的汽车客人规则等同于我国学者所言的好意同乘, 而其规定的汽车客人就等 同于我国的同乘者。印第安纳州的客人规则明确规定:客人包括机动车所有人、经营者或 负责运行机动车的人的父母、配偶、子女或继子女、其兄弟姐妹和免费的搭乘者。 内布 拉斯加州将客人的范围限定在两代以内的血亲,包括父母、子女、外祖父母和孙子女以及 兄弟姐妹。伊利诺斯州的客人只限于免费搭车旅行者。 学者李亚虹归纳了不能被认定为客人的几类人:1、商业客户。2、事先与驾车人商议 好如何分摊路费、汽油费等旅途开支的同乘人。3、儿童,因为儿童并不能对自己是否乘 车以及如何乘车做出决定。4、汽车主人。5、请求下车的客人,如果原来的客人中途请求 下车,被驾车人拒绝,那他就由客人变成了乘客。 主要的困难在于,未付费的搭乘者是 否一定都是客人,汽车主人缘何不能成为客人。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个判例。 2003年9月7日, auburn 大学 (auburn university) 的justin邀请他的同学lauren 拜访自己位于佐治亚州的家。二人往返所乘坐的汽车属于justin的父亲所有。当justin 还在学院(college)念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允许他驾驶这辆车。毫无疑问,lauren是 justin的客人。 所有与该次旅行相关的费用都是justin或justin的家人支付的。 当晚二 人驱车返回学校,justin不太舒服,所以就由lauren 驾车,而justin则在副驾驶座位 上睡觉,结果车子失控,导致翻车。这次事故造成lauren死亡,justin则从胸部往下全 部瘫痪。lauren的家人预测到justin可能会要求赔偿,所以他们先行要求法院认定一些 事项,其中包括lauren既没有过失(negligent)也没有肆意(wanton),以及justin是 车上的客人(guest)等。如果这些事项被认定,按照阿拉巴马州的客人规则,可以阻挡 justin对lauren财产的损害赔偿请求。 事实上,justin确实提出了索赔。2007年6月1日,法院进入即席判决阶段。在进 入判决前,双方已同意唯一需要法院裁决的是:客人规则是否阻止了justin对lauren的 索赔。 最终法院裁决, justin不是客人, 也就是说客人规则不能在justin对lauren的赔 guest statute law legal definition, susan randall:alabama law review, ,2009年10月3日。 李亚虹: 美国侵权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12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偿诉讼中适用。 lauren的家人提起上诉, 他们认为法院在阿拉巴马州客人规则项下做出的 裁决是错误的。阿拉巴马州的客人规则规定: “所有者、经营者或负责人对不付费的搭乘 者的伤亡所引发的损失或损害赔偿不承担责任。 除非该不付费的搭乘者的损失等是由于前 述所有人、经营者或负责人的有意或肆意不当行为(willful or wanton misconduct)所 致。 lauren的家人主张: 因为justin在车上睡觉, 而lauren在驾驶, 所以当事故发生时, justin是个客人。 在对此案进行判决前,该上诉法院发表了对coffey 诉moore案(ala.2006)的意见。 在coffey 诉moore案中,coffey租了一辆汽车,邀请她的朋友moore一起乘车前往佛罗 里达州看望coffey自己的女儿。coffey付了所有关于汽车的费用,而其他个人费用则由 二人各自负担。在返程中 coffey睡在后排,moore开车。由于moore失去对车子的控制, 事故发生了。受伤的coffey起诉moore要求赔偿因受伤而致的损失。被告moore主张: 自己实际驾车,且无重大过失,而coffey睡在汽车后座,处于客人的地位,依照阿拉巴 马州的客人规则,自己不应当承担责任。法院认为,虽然coffey并不是汽车的所有人, 但是, 她处于一种与所有人类似的汽车保管人的地位, coffey允许moore驾驶, 而自己睡 在后座并未使得双方地位发生调换。所以尽管moore没有重大过失,也应对她的一般过失 负责。法院依coffey 诉moore案倾向支持justin的主张。lauren的家人试图将两案的 事实区分开来。他们认为,justin的父亲才是汽车的所有人,justin并未处于与coffey 一样的地位。但法院指出,尽管justin不是汽车的所有人,但是他至少在2003年9月7 日的前两年(即前述所言,他尚在学院(college)而未进入大学(university)时)即 被父亲允许驾驶该汽车,也就是对汽车有一个独立的拥有(he had had sole possession of it) 。 justin的地位非常类似coffey的地位。 lauren的家人又举出书面证据证明justin 的父亲作为汽车的所有人指定在回程中由lauren负责汽车,但由于证据有形式瑕疵,所 以法院不予认可。同时法院认为,即使不存在形式瑕疵,该证据也无法表明lauren的家 人的主张是成立的。因为该证据只可证明justin的母亲建议lauren驾驶,而justin的 父亲只是猜想(assumed)justin会同意这一建议。 因此可以说justin的父亲并不倾向支持 这一建议。其后lauren的家人又主张返程是一个独立于去往佐治亚州的旅行,在该返程 之初,在客人规则项下所确立的justin的客人地位即已确定,法院遵从先例(coffey 诉 moore案)认为回程是整个旅行的一部分,双方的主宾地位是在二人前往佐治亚州之前即 已确定的,这一事实与coffey 诉moore案相似,在这两个案件中,事实上的拥有者邀请 他的朋友一起旅行。在发生事故的返程中均是由客人驾驶,而邀请者在睡觉。法院得出结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论,邀请者作为主人的地位并不仅仅因为在事故发生时充当了外观上的乘坐者而发生改 变。我们遵从先例,基于此,justin不是客人。所有的法官都对此表达了肯定的意见 。 对前述问题,上诉法院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解释,其中的一些细节分析相当精彩。而其 细致论述程度以及反复强调程度之高,实在令我辈汗颜。法院最终说明了客人与主人的地 位是在旅行之初即已确定,不会因为主人允许客人驾车,而发生双方地位的互换。还有的 法院指出为300英里路程支付5美元的同乘者的客人地位并不因为“付费”发生变化,因 为这种付费是为社交性的旅行,而非交易性行为。 三、我国学者的观点 按我国学者的观点,同乘者是指在机动车运行人好意并且无偿地邀请或允许下,同乘 于该机动车上的人。 这个观点与前述日本法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从前文我们也不难 看出,虽然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分别采用了下定义和列举的方法确定同乘者的范围,并且 在具体范围的认定上也存在一定区别, 但是两大法系对同乘者的范围界定还是达成了很大 的共识。 结合两大法系学说及规定,还有我国学者观点可知,同乘者有两个特征。第一个重要 特征是无偿乘坐。第二个就是接受好意(包括主动要求和被动接受) 。何谓无偿?学界普 遍认为,无偿是指一方当事人负担给付义务,对方当事人无需支付相应对价。反之,对方 当事人需要支付相应对价的则为有偿。这是从客观角度界定无偿。 “主观角度的对价的有 偿性,只强调履行与对待履行之间互为条件、互为牵连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履行与对待履 行之间具有何种性质的对价, 尤其是不要求双方履行的义务在经济上互为等价。 在原则上, 对价问题由当事人决定。对有偿无偿的判断,首先实行主观价值论,如果不能达成一致, 则采客观价值论。即首先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在意见不能统一时,再用客观标准予以 考量。 ” 在实践中,存在不少同乘者向机动车相关权利人支付小额费用的情况。依照主观 标准,同乘者支付小额费用并非是为支付对价,只是一种情感补偿。依照客观标准,同乘 者支付的费用并不足以补偿机动车运行的正常费用,机动车相关权利人并未因此获利,甚 alabama court of civil appeals ,03/21/2008 , johnson v. hassett, 217 n.w.2d 771 (n.d. 1974),http:/www.court.state.nd.us/court/opinions/8968.htm,2010年3月13日。 乐科: 道路交通事故好意同乘者损害赔偿问题探析 ,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003年第4期;房绍坤: 民 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98页;李梅: 好意同乘的民事责任 , 中国商界2008年5 月;梁仕华、黄春燕: 略论好意同乘侵权行为以规制内部关系为探究视点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7月。 王利明、崔建远: 合同法新论 总则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页;蒋军洲: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之 区分存在的问题 , 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6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至未能抵偿搭载成本,仅仅是小部分的降低了搭载成本。所以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同 乘者支付小额费用都不构成对价。 值得注意的是,同乘者支付的费用达到何种标准时可以从客观上判定构成对价?“有 学者在考查了外国法后指出: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法国民法典第1674条规定: 如出卖人因 买卖显失公平,价格过低,因此受到的损失超过不动产价款的十二分之七时,有取消该不 动产买卖的请求权。 根据该原则,明显低于应限于正常价格的二分之一以下,即短少过 半原则。考虑到好意同乘车辆的非营运性,故而,当同乘者支付相同标准的商业价格50% 以下的,可视为好意同乘。 ” 反之从客观上即构成对价,不属于好意同乘。 结合上述认识,以及两大法系的见解,笔者认为好意同乘者包括亲属(配偶、血亲、 姻亲) 、邻居、同学、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一般来说好意同乘者只需要具有相应的认 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即可,在行为能力方面没有特别要求。但是,儿童不纳入好意同乘者的 范畴,这主要是基于保护儿童的考虑。即便是经父母同意的搭乘行为也不能被认定为好意 同乘。而要求下车而被拒绝的同乘者,自被拒绝之时起,也不再是同乘者。 有学者指出,根据好意同乘者与车辆运行关系的不同,可将好意同乘者分为: (1)主 动邀请他人搭便车 (邀人兜风) (2) 虽属共同要件下之运行, 但同乘者之关系为被动性 (例 如带情人坐在旁边驾车兜风) ; (3)同乘者之积极关系而生之共同要件下的运行(例如坐 在旁边参与驾驶意见) ; (4)完全按同乘者的要求指示下进行。 (5)机动车驾驶者与同乘 者轮流驾驶。 此种分类,主要是对好意同乘者进行区别保护,以达到机动车相关权利人 与好意同乘者的利益平衡。 戴大喜: 自愿承担风险在“好意同乘”中的运用 , 刘德宽: 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乐科: 道路交通事故好意同乘者损害 赔偿问题探析 ,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003年第4期。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第二章 同乘者受有损害 损害是民事责任必备的构成要件。 任何人只有在因他人的行为受到实际损害时才可能 获得法律上的救济。 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 其他利益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 损害事实 由两个要素构成, 一是权利被侵害, 二是权利被侵害而造成利益受到损害的客观结果。 好 意同乘中的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事实包括两大类:一是同乘者人身权利和利益受到损 害,二是同乘者的财产权利受到损害。 一、同乘者人身权利和利益受有损害 同乘者人身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主要是指同乘者的人格利益损害。 同乘者的人格利益 损害是指,同乘者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因为机动车驾驶人的不法侵害,造成伤害、 残疾或死亡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 同乘者所受的人格利益损害包括有形损害和无形损害两种。 有形损害包括同乘者生命的丧失、身体和健康的损伤。而有形损害也会造成同乘者财 产上的损失,包括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如医疗费用、交通费用、住宿费用等,以 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还包括因为伤残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如残疾辅助器 具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被抚养人生活费用。还有因康复护理、继 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用、后续治疗费等。此外,还包括安葬死亡的同乘者所支 出的费用,以及同乘者亲属因办理丧葬事宜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这种财产利益上的损失, 是通过人体伤害、 生命丧失的非财产损害引起的, 而不是由行为直接造成的财产利益损失。 人格利益有形损害的这一特征,既区别于财产权损害,又区别于人格利益的无形损害。 ” 同乘者所遭受的人格利益的无形损害是指同乘者因身体健康受损所产生的肉体疼痛和精 神痛苦,以及因侵权行为本身所导致的精神创伤。 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研究 (上卷)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 杨立新: 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司法实务 ,新时代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转引自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第159页。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59页。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004年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终裁判决的曲乐恒诉张玉宁案就是一例好意同乘 侵权案件。2000年4月26日,我国知名足球运动员曲乐恒应队友张玉宁之邀去沈阳市东 陵区王滨乡与张的朋友吃饭,晚饭后曲乐恒搭乘张玉宁的轿车回俱乐部。当车行至东陵区 一村路时,车撞在路旁树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曲乐恒严重受伤。同乘者曲乐恒因事故所 遭受的胸前脱位、 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 截瘫、 双下肢感觉及运动丧失、 二便失禁 (重伤、 伤残等级一级)的损害即为有形损害。而因伤残所产生的医疗费、交通费、误工费、住院 护理费、营养费、伤残鉴定费等属于因人格利益有形损害所产生的财产损失。曲乐恒因张 玉宁的过错,造成肉体极大痛苦,并因为身体伤害失去正常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无法从 事他所热爱的足球运动,由此又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 这种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就属于 无形的人格利益损害。在本案中,同乘者曲乐恒的医疗费、误工费等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 支持,且其天价精神索赔也获得了支持。实践中,各地法院都对精神损害赔偿做出了一定 的限制。 “如有的地方的中级人民法院就规定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必须达到五级以 上伤残的,其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才可以支持。 ” 二、同乘者财产权利受有损害 财产损害,是指侵权行为侵害财产权,使财产权的客体遭到破坏,其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贬损、减少或者完全丧失,或者破坏了财产权利人对于财产权客体的支配关系,使财产 权利人的财产利益受到损失,导致权利人拥有的财产价值的减少和可得财产利益的丧失。 好意同乘侵权责任中,同乘者遭受的财产损失主要包括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 直接财产损失是指同乘者的财产因机动车驾驶人的侵权行为积极的减少。 如同乘者所 携带的钱包,因机动车驾驶者的过错被甩出机动车而无法找回。间接财产损失是指同乘者 的财产因机动车驾驶人的侵权行为消极的未增加,也就是可得利益的减少。如同乘者所携 带的货物因机动车驾驶人的过错而损坏,只能降价出售而遭受的差额损失。 曲乐恒诉张玉宁交通事故案(获赔234万) ,/wens-21/,2010年3月13日。 宋辉: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法学院2006年,第32页。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661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第三章 好意同乘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 现象叫做原因,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 要件,指的是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 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观联系。 因果关系在侵权行为法中的作用有二:首先,因果关系是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民事责任 成立的基础。法律如果要将损害承担的责任加负于行为人身上,就必须基于事实面的观察 确定该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具有因果的牵连。其次,因果关系是确定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 决定因素,加害行为人的责任范围限于与其责任成立时具有因果牵连的各项损害结果。 一般认为,在各种因果关系学说中, “相当因果关系说与民法公平原则颇相符合,堪 称允正,应予采用。 ” 故好意同乘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也应采此说。相当因果关系说, 肇始于19世纪末的德国,原本是针对刑法而著论,后来被运用于民法上来,特别是侵权 行为责任之限界上。 依照德国学者见解,某种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必须 符合两项要件:一是,某种行为为损害发生之“不可欠缺的条件” (学者通常称之为“条 件关系” ) 。 二是, 该行为事实上增加了损害发生的客观可能性 (学者一般称之为 “相当性” ) 。 据此, 有台湾学者指出: “只要某条件增加结果发生的客观可能性, 除非有异常事件介入, 该结果即属事件通常发生过程中产生之结果,而具有相当因果关系。 ” 大陆学者则习惯将 之表述为: “相当因果关系说,也称为适当条件说。是指某一事实仅于现实情形发生某种 结果,尚不能认为有因果关系,必须在一般情形,依社会的一般观察,亦认为能发生同一 结果的时候,才能认为有因果关系。 ”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王千维: 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关系、违法性与过失之内涵及其相互间之关系 ,载中原财经法学第八期 (2002年6月) 。转引自郭明瑞等编著: 侵权行为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曾世雄: 损害赔偿法原理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h.l.a.harta.m.honore,causation in the law,415(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59.转引自陈聪富: 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陈聪富: 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杨立新: 侵权法论 (第二版)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一、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 王泽鉴先生指出,在适用相当因果关系时应区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审究条件上 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大陆学者所言的条件关系,如为肯定,再于第二阶段认定其条件的相 当性,即大陆学者所言的相当性。英美侵权行为法也采此二阶段思考方法,分别称为事实 上因果关系的认定及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好意同乘侵权责任之因果关系的判定也遵循此方法。 (一)条件关系的判断(事实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条件关系, 又称必要条件关系, 它揭示了行为与损害事实间是否存在必要的、 事实上 的联系, 是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必要前提。 有台湾学者指出, 条件关系的判断与法律政 策并没有关系, 纯粹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判断。 判断条件关系的方法是 “若无, 则不” 法则。 “若无,则不”法则是说,如果没有被告的行为,则损害将不会发生,该行为即为损 害之原因。 反之, 如果没有被告的行为, 损害仍然会发生, 则被告的行为不是损害的原因。 也就是说, 某种行为只有被认定为是损害结果发生不可欠缺的条件时, 才能被认定为具有 条件上的因果关系。 举例说明,同乘者甲搭乘乙的车子外出,途中,乙与前面的车辆追 尾,致甲受伤。如果没有乙的追尾行为,就不会发生甲受伤的后果。所以乙的追尾行为与 甲受害存在条件关系。 反之, 如果是乙后面的车子与乙的车子发生追尾, 则乙的驾驶行为 与甲受害仍然存在条件关系。 “若无,则不”法则在存在多个原因的情况下不适用。 比如,同乘者甲搭乘乙的车子外出。途中,乙因瞌睡,致使车子撞向路旁电线杆,与 此同时,后面的车子与乙的车子追尾,甲受伤。在这种情况下,倘若驾车人乙主张: “如 果我不打瞌睡,甲仍然会受伤,所以我驾车时打瞌睡和甲受伤没有关系。 ”追尾车辆驾驶 人主张: “如果我不追尾,甲一样会受伤,所以我的追尾行为不是甲受伤的条件。 ”则责任 无从追究,受害人甲的权益无从保障,显然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在这种情形下, “若无, 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