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培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彳弘如 同期:五p 年朋岁蝈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靴敝储。弘 醐:m 眸删姻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对农村进行政 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是主导,农民是主 体。要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单靠政府的投入是无法实现,必须调动 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因为农村年轻、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致使农村的 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章,单靠他们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远远不行 的。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经过外出务工的过程,他们的小农意识得到了冲击,传 a b s tr a c t n e w s t y l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o u n t r y s i d ei st h ep a r t ya n dc o u n t r y t or e d u c et h eg a p b 咖e e nu r b 锄a n dr u r a la r e a s ,c o o r d i n a t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i t i n c l u d i n g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c u l t u r a la n ds o c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t h en e wr u r a l c o n s 缸u c t j o n t _ 忙s t a t ei sl e a d i n g ,t h ef a r m e r si st h em a i nb o d y j u s td e p e n d i n g o n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i n v e s t m e n t ,t h eg o a lo fb u i l d i n gn e wc o u n t r y s i d ei sc a nn o ta c h i e v e d , w em u s tm o b i l i z et h ee n t h u s i a s mo ff a r m e r s i nr e c e n ty e a r sb e c a u s eo ft h er u r a l y o u n g , h i g h q u a l i t yb r a w nd r a i n ,t h e r ea l em o s to l d s t e r , w o m e na n d c h i l d r e ni nr u r a l 铷陀a s i ti sf a rf r o mi m p o s s i b l ef o rt h e mt ob u i l da n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y s i d e m 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t h r o u g ht h ep r o c e s so fw o r k i n gi nt h ec i t y , t h e i rp e t t y - f a r m e r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h a sb e e ni m p a c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s e r v a t i v ei d e a sh a sb e e ns o m ec h a n g e d ,a n d a c 伽m u l a t e ds m n em a n a g e m e n te x p e r i e n c ea n df i n a n c i a lr e s e r v e s i ti ss i g n i f i c a n to f m o t i v a t i n gt h e i re n t h u s i a s ma n di n s p i r i n gt h e i r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n e w c o u n t r y s i d e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 r ea r ef o u rp a r t ss t u d yo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t r a i n i n go f t h ee x o d u s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f i r s to fa l l ,a n a l y z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c u l t i v a t i n ge o n s c m u s n e s s i n t h e o r y s e c o n d ,s u r v e y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u s o ft h e i r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b yd i s s e m i n a t i n g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a n d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r v i e w i n g , a n da n a l y z et h ed a t eb yq u a l i t a t i v e 觚a l y s i sw i t h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t of i n do u tt h eg o o ds i d ea n dp r o b l e m sw i t h c o n s d o u s n e s so ft h ee x o d u s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t h i r d ,c o m b i n et h ep r o b l e m sw i t ht h e s u r v e yd a t aa n da n a l y z et of i n dt h er e a s o n so f t h ep r o b l e m s i n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a r et h e i r c u l t u r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sn o th i g h ,p e t t y - f a r m e r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l o w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n e e do nl o w i n c o m e ,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l o wp o l i t i c a lq u a l i t y 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 a r e e h o n e o u st h i n k i n g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t h ew o r k i n gm e t h o d so ft h es i n g l e d 耐a t i o n 、矶mt h eb a s i c 1 e v e lc a d r e s ,t h e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f i n a l l y , p u tf o r w a r dc o n s t r u c t i v e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t h er e a s o n s ,b r o a d e n i n gt h ec h a n n e l s f o r p e a s a n t s t oi n c r e a s ei n c o m e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r u r a lg r a s s r o o t sd e m o c r a c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p r o p a g a n d aa n de d u c a t i o n o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g u i d i n gt h e n a b s t r a c t 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v i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a n di m p r o v i n gl e a d e r s h i p o i lt h ew o r ki n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 k e yw o r d s :e x o d u s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n u r t u r e i i i 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1 引言1 1 1 研究背景1 1 2 研究意义2 1 3 研究现状2 1 4 研究方法3 1 5 创新之处3 2 主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理论依据5 2 1 主体意识的内涵5 2 2 培育主体意识的理论依据7 2 2 1 人的主体性理论7 2 2 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8 2 2 3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l o 3 培育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的必要性1 2 3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1 2 3 2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1 3 3 3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1 4 3 4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 5 4 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1 8 4 1 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现状1 9 i v 5 结 参 目录 附录4 7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 9 致谢5 0 v i 1 引言 1 1 研究背景 2 0 0 5 年1 0 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在建议 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新的政策被提了出来。在这项新政策中对我 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这样的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这2 0 个字描绘了新农村的美好明天,也是我们新农村建设 的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落实科学发 展观,必须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 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的发展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 受阻。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 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举措。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体现主 导作用,主要通过发挥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职能来实现。要把握好新农村建 设的发展情况,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同时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 民要发挥主体作用,就是说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使自己成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 用最终要落脚在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但是,农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对于我国 当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现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大量外 流,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新农村建设的 目标要依靠他们来实现,是不现实的。外出务工分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 也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不足。当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 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优势, 比如他们相对留守农民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小 农意识得到了冲击,传统保守观念得到了一定的转变,有一定的资金储备等。 在新农村建设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对于如何激发返乡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这方面还没有开 展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研究如何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几乎还是空白。鉴于此, 本文作者对河南省邓州市返乡人员比较集中的几个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 1 引言 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并依据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对当前返乡农民的主体意识 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了他们主体意识不强的具体原因,针对原因提出了建设 性的对策建议。 1 2 研究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是主导,农 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最终实现,不仅靠政府,更要靠发动农民自 己,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量。 作为素质相对较高的返乡务工人员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要想 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胜利,要想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培育他们的主体 意识。而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必然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推动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很重要,只有拓宽了农 民增收的渠道,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但 是,就像物质文明上来了,不代表精神文明也会水涨船高一样。经济建设搞好 了,不代表农民的文明程度、政治素养也随之提高了。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基 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要加强民主的制度建设,推进基 层民主的实施。我们都知道一种制度的实施必须有民众相对的素养做基础。但 是,当前返乡农民的主体意识并不强烈,参与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适应基层 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如果农民没有民主意识和主 体意识,意识不到自己所具有的权利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会受阻。返乡务 工人员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主体身份的强烈认同是不断完善基层民主 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 1 3 研究现状 主体意识不仅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重大推 动作用。目前,对主体意识的研究比较多,特别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提 高农民的主体意识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更是一个热点。通过查阅知网,截止2 0 1 0 2 1 引言 年3 月共找到有关农民主体意识的文章1 4 7 1 篇,有关主体意识培育的1 8 9 篇, 这其中谈到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的有2 篇。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有关主体意识的内涵,张建云:谈个体主体意识认为主体意识,就是人 作为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它以自我意识为基础,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能 力的自为意识和奋发有为的实践意识。陈爱梅,庞玉清浅论人的主体意识 中谈了主体意识的主动开放性、反思批判性、超越创造性的特点,提出要弘扬 主体意识。查阅其他的文献资料,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在主体意识培育的重要价值上,张建云:主体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中提 到,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朱芹,时永松,杨荫冲:关于主 体性与主体能力的关系讲到,主体性的发挥是主体能力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 白莹:论个体主体意识的培育与社会公正的实现中,论述了主体意识的培育 对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房彬:论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主体意识的发 展诉求及其促进中谈到了主体意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有关主体意识培育的途径,谭德宇: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 及其对策探讨中不仅分析了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更提出了有价值的对 策,比如引导农民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尊重农民意愿和首 创精神;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强化农民的组织意识、提高其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主体意识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到主体意识内涵的界 定,主体意识培育的重要价值,对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的研究也很多,主要是谈 到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把返乡农民作为研 究对象来谈主体意识的培养却是一个空白,本文试从返乡农民主体意识培育对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来研究,提出培育主体意识的建设性途径。 1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并在此基础上查阅了 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1 5 创新之处 l 、从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培育的角度研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3 员自我发展的动机和愿望,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 3 、提出了当前如何利用大学生村官计划培育返乡农民的主体意识。 2 主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理论依据 2 1 主体意识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主 体意识 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弄清主体意识前提是把握, 主体的概念。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j 下是因为意识活动区别了意识者与对象,对象就成为了客体,而人作 为意识者就成为了主体。主体一词可以在许多意义上使用,含义较为宽泛。从 本质意义层面上来讲,指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或本体。从能动意义层面看, 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指的是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和承担者,主体 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本文所指的主体主要是从能动层面上来说的,即主体 作为实践活动的推动者和承担者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觉性。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能动性、自觉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自主意识, 也即个体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指的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 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圆是主体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即个体 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自觉意识到自己处于主导 和主动方面;同时,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不仅在实践中认识外部世界、改造 外部世界,同时也在实践中认识自身、改造和完善自身。实现这种认识与改造 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具有独特的主体意识。具体来说, 主体意识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对主体地位的强烈认同。对主体地位的认同即意识到自己是周围一切 存在物的主体,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处于主导和主动的地位,物处于被动、被 支配的地位。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也就是说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人、属人世界 的主宰者,人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当每个个体都意识到自身作为 。马克思:( 1 8 4 4 年学手稿( 1 8 4 4 年4 8 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9 6 页 国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8 6 1 8 7 页 5 是对象性关系中的惟一主体,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也 只有这样,个体才不会把自己看成是集体和社会的附属分子,而是把自己视为一 个享有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完整而独立的个体。 第二,对主体能力的正确认识。对主体能力的认识即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从 自然中提升出来,成为主宰自己生活和其他自然物的主体。主体能力,是指主 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某种对象性活动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由 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生产能力极其不发达,思维能力也较弱。人们更多关 心的是如何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的进 步,人们丌始关注自我,关注自身的需求和使命,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当 人们开始自觉的把自己作为对象来研究的时候,说明人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人对自我的能力认识也得到了发展。从人类整个发展的历史来 看,人类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生成、发展、丰富和完善之中,人类对自我能 力的发现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最初,人的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和孤立 的地点发展着,人类更多的依赖着自然。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发现自身 所具有的力量,只有这个时候,人才具有了能动的力量。主体只有真正认识到 自我所具有的能力,才会有战胜外部世界的信心。从而消除掉依赖的思想,在 实践活动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第三,对主体价值的意识而产生的勇于实践的创造精神。对主体价值的意 识即意识到人是一切存在物中最有价值的存在,具有赋予物以价值的功能属性, 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人能动地改变环境、超越环境,以求t l 我价值的 实现。人的劳动跟动物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作为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的主体,是具有主体意识的,而主体意识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发挥能动性跟创 造性的根本。马克思就曾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 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 8 5 7 年3 月2 2 日前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8 5 页 6 成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她的特点就在于:人不是消极的适应 现有的自然条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去改造外部客 观条件,从而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实现自己的发展。在人 类的生产活动中,人不是消极的适应环境,而是使环境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这种有异于一般生物的活动特性,才会激发自己的 创造性、能动性,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 2 2 培育主体意识的理论依据 2 2 1 人的主体性理论 主体这个概念在多个学科都有使用,从哲学角度讲,指具有能动性的人。 主体性就是主体的根本属性,是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形 成和体现的本质特性。人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 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圆人为什么成为主体,就在于他本身具有 力量,具有主观能动性与参与实践的能力。人成为主体首先表现在他们能进行 生产活动,而且这种生产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使 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 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消极适应环境,不 能把自己同周围自然界区分开来。而人是积极的改造环境,以满足自我的生活、 发展需要。人可以把自我同周围世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在同周围 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一边改造外部世界,一边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黑格尔 就曾经说过人是“意识到主体性的主体”,“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一切成果, 一方面确证着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催生着人的主体性。”同样,人的主体 1 马克思:资奉论( 第l 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0 2 页 圆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 8 5 7 年3 月2 2 日前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5 8 5 页 马克思:1 8 4 4 年学手稿( 1 8 4 4 年4 - _ 8 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9 6 页 蛐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4 6 页 7 发展、壮大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这 些个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有思想,而是在 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只要人存在,人就必须作为主体来 同周围的一切发生对象性关系,创造自己存在和发展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这种 创造活动中,人总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并以满足自身各个方面的需要为目的, 按自己内在的尺度和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一个人 越是意识到自我的这种主体位置,在实践活动中就会具有更强大的主体性,就 会越发勤奋地去努力奋斗,发挥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施展自己的能力,去体现 自己的价值。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单个个体组成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还 要落在人的进步和发展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是社会进步 发展的动力。 所以说,从更好的发挥人的主体性上来讲,必须积极培养人的主体意识。 只有让每个个体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并且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能 力和创造精神,才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 处在关键时期,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要面对的困难还很多。我们要做好 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发动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他们的主体 意识。我们要引导大家以主体的姿态投入到这场建设当中来,在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实践中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提高自己的主体能力,使自己成为高度 自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2 2 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早在马克思诞生前就有很多先哲对 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不断的探讨。但是,都没能真正揭示人的 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问题,尤其重视人的发展问题,他 曾明确指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j 下使:“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 一句空话的社会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各个社会成员得到全面自由的发 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里的“人 不仅是从类的角度指全人 类,同时它也指单个的个体,它反映了类与个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人的全面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3 2 4 页 8 2 主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理论依据 发展虽是个体和类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但他认为类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现 实的个人 身上,也就是通过个人表现出来。只有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 的发展,整个人类才有发展,离开个体谈整体是没有依据的。他明确指出:“全 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 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只有个体发展了,社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只 有每一个体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才能得到解放。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标。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 发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人的发展也一样,人的全面发 展必须以人们的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为条件、以人们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 提。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去确立、丰富和发展 自己的主体性,提高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 谈到人的发展的条件,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外在的条件,比如生产力的发 展状况,社会制度的优越程度等。认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优越的社会制度、合理的社会关系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途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 障,它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外在条件要转化为人类自身的力量,最终还要依靠 人们自己的主体性认识和实践性活动。人不仅是改造外在世界的主体,也是自 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主体。人对自我的认识越深刻、对自己作为世界主体的这种 意识越深刻,他在参与对象性活动中自觉发挥本质力量的能动性就越大。从某 种程度上来讲,主体意识的生成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和确证,自觉的主体状态总比自发 的主体状态更能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圆只有当人真切的意识到 自己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和操纵者,并因此有了真正的自 主意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有自己的意志,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取舍, 而不受他人或外在力量的影响。只有当人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 响的时候,并能够自觉承担因为这种行为所产生的责任和义务,人对自己作为 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地位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才能更好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5 3 2 页 张建云:主体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共i 丛lj l l 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第2 4 2 9 页 9 善自己的素质,使自己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正 确认识自己的主体能力和价值,就会激发人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而努力。如果对主体的认识处于自发状 态,那么他们的活动必然是盲目而无意识的,也可以说是消极适应外在世界的, 所以根本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成熟的主体意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 条件,我们要树立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促进入的素质的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2 3 “以人为本力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我党十六大后提出来的重要执政理念。2 0 0 3 年1 0 月,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在党中央全会的 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以人为本一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科学发展 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呢? “人本”思想无论在 西方还是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一贯以“人本主义”为传统的西方,从古希腊 开始就强调人性,讲求人道、人的自由与幸福等。被马克思称为“半截子”唯 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就把他的哲学定名为“人本学 。他曾说:“神的主体 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人乃是理性的尺度。他强调人的作用、人 的要求等是对的,但他脱离社会抽象地看待人是错的。早在我国春秋时期,有 些进步的思想家就提出了“民,神之主也”。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 人为本。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一苟子亦说人为天下“最贵 。 这些都可视为早期的、朴素人本思想的萌芽。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与西 方和我国古代的人本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它在一定意义上吸收了他们的合理成 分,重视人的价值。 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先要清楚这里的“人 和“本 到底指的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人才有了人类社会。“人 西 德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版,第1 8 1 、2 4 7 页 留左传桓公六年季粱谏追楚师 国管子霸言 固孟子尽心下 l o 唯物史观归根结底也就是人本史观。唯物史观一再强调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 创造者,人是社会的人,所以,“以人为本 的首要含义就是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个集合名词,包括所有社会成员,那么我们 说的以人为本的“人 首先包括我国受法律保护的所有社会成员。另外,历史 唯物主义又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所以这里的“人主要指 人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 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他们才是社会进步的依靠力量。 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还要弄清楚“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在把握“本”的含义的时候应 该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群众观 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它深刻阐明了人民 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当前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 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在推进党和国家 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人民放在首位,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 性、创造性,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的出发点跟落脚点。以人为本,不仅主张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且更主 张发展的依靠和根本动力也在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以人为本讲求依靠人民来发展,如果人民没有发展的意识,或者是有发展 的意识却伴随着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的话,发展 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才 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 8 4 2 1 8 4 4 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l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4 5 2 贞 体意识的必要性 3 当前培育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3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了协调工农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 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 府要做好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产品的服务,要在规划实施上起到引导作用,但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作为务工返乡的高素质农民更是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要想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胜利,要想改变农村的落后 面貌,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意识到他t r a 是这场建设的主角。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关键,但落脚点在农民。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只 是政府在唱戏,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发动起来,成了观众的话,新农村 建设的目标和愿望最终还是无法实现。我们要意识到农民不仅是建设的主体, 也要注意在决策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建设成果的分享上给予保证。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是建设的主体,7 也是决策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 首先,农民是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需要国家在 收入分配格局上有所倾斜,给予农村资金上的扶持,但是,比及新农村建设需 要的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还有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投入,这 些都需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如果农民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政府的目标 制定的再好,新农村建设的愿望再强烈,都是空谈。返乡农民有一定的资金积 累、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动返乡务工人员建设新农村的 积极性。 其次,农民是决策的主体。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村的情况他们最了解, 农民需要什么他们也最清楚。所以,政府可以制定大的规划和政策,在具体的 细则方面一定要征求农民自己的意愿,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能搞行政命令 式的强制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顾农民实际情况大搞新村建设。村 容村貌改变了,农民却背上了大量的债务,实际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改善。这 些会误导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打击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返乡务工人 员外出务工的过程中,眼界和思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开阔,参与意识也有所提 1 2 对新农 村建设的认同,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再次,农民是受益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农业的生产 力水平,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前,广大农民 长期劳作,收成后先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最后才是自己的,“三提五统 后已经所剩无几,无法真正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各个方面保证了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农民可以从自己的劳动中得到切实的好处,把建设的 目标跟农民的直接利益结合,从而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保证返乡务工人员能切实成为新农村发展的受益主体。 新农村建设无论是从建设所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决策的制定,以及受益 的主体来讲都是农民。如果不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中 楼阁。而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这场建设的主角, 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才是农村落后面貌得以改 变的重要因素。返乡务工人员作为农民群体中的高素质人群,新农村建设培育 他们的主体意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3 2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 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各个方面的建设。一般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在关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比较少 的关注农村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主要是指在加强农民民主 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引导农民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是实现管理民主这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的必 然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我国城 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中 央加大了对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开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而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农村基层的民主 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政策的实施情况。另外,如果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实施 情况不民主、不公开的话,农民没有知情权,不能参与和监督,党和国家制定 建设,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他们建设的积极性。 但是,当前农民的主体意识却并不强烈。我们都知道一种制度的实施必须 有民众相对的素养做基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如果农 民没有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意识不到自己所具有的权利时,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就会受阻。广大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主体身份的强烈认同是实 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我国相当长一个时期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比较少, 长期等级观念的影响使农民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 长期的压抑使他们失去了自我,主体意识越来越淡薄。长期小农生产方式的局 限,使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各人自扫门前雪,对集体的事情不够关心。缺乏 民主的传统和意识,对自己的权利也不够珍惜。在调查的过程中当问到在民主 选举村干部时,你是否积极参与,选择很积极的1 6 5 ,选择积极的3 8 4 ,选 择一般的4 1 1 ,选择不积极的4 。也就是说有4 5 1 的人对自己的选举权无所 谓。这样的民主意识,与当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所以,要发 展基层民主,必须在群众中开展主体意识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 人,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 要让他们意识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是自己的事,从 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 3 坚持“以人为本力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 0 0 3 年7 月2 8 同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 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在于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 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 1 4 3 当前培育返乡务工人员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 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 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着力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要 切实的让人民得到实惠。同时,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前提,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来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新农村建设目的就是要改变农业落后生产力,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 转变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传统的国家分配格局使农业发 展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民处在不平等的发展环境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农 村建设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给农民创造好的发展环境,给农民带 来真正的实惠,只有这样才会带动农民的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自觉自愿 的行动。 其次,新农村建设依靠的是农民。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无 论是从政策的制定、日常的管理,还是从资金和人力的投资上都要发挥农民的 主体作用。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动群众,要尽量多听取群众意见 和建议。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的管理,可以采用村民议事的形式,让农民民 主管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的投入 只是很少一部分,还要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需要 大量的人力,必须动员农民自己的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