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和谐社会之基——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和谐社会之基——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和谐社会之基——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和谐社会之基——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和谐社会之基——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市民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其源头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生活它虽源自于西方,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 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会自主性不断扩展,市民社会正在当代中国快速 兴起我们运用这一概念来思考中国当下社会有其正当性同时,由于中国历史 上并未有真正的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有着巨大 的差异,我们在运用这一话语时,必须关照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对其加以适当的 选择和改造本文通过运用这一概念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分析和考察,得出市民社 会已然兴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立基于此并透过对和谐社会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梳理,认为良性市民社会与和谐 社会在价值追求和社会状态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应该成为和谐社会建构的基 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在观念和行动上持 续影响着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当下的市民社会还很不完善。还不能有 效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努力加以改进,建构一个良性的市民社会, 为和谐社会战略的顺利推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市民社会良性建构 作者:袁则文 指导教师;许冠亭( 副教授) s t u d i e so nc o n s t r u c t i n go ft h eh e a l t h yc i v i ls o c i e t yi nc h i n a 1 h eb a s eo f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a b s t r a c t c i v i ls o c i e t yi sae o n l i n u o u s l y d e v e l o p i n gh i s t o r i cc o n c e p tt h a t h a sr i e l a c o l a m o t a t i o n sa n dm 期n i n 铲。i t so r i g m 啪b et r a c e db a c kt oa n c i e n tg r e e kc i t y - s t a t e s p o l i t i c a ll i f e a l t h o u g hi to r i g i n a t e di nt l a ew e s t , b u tw i t ht h ea d v a a c eo fr e f o r ma n d o p e n i n gt | pi nc l a i m , t b e8 d j 啦蜘a e 豇to ft l a er c l a t i o m h i pb e t w e a ls t a t e 缸i ds o c i e t y , a n d s o c i a la u t o n o m ya 叩砒i d i n g ,c i v i ls o c i e t yi sr a p i d l yr i s i n gi ne o l p o r a r yc l a i n a t h a t 、l l t h i sc o n c e p tt oe o m i d e r 删期珥舳r yc o n m l m i t yo fc h i n ai sl e g i t i m a t c m o r e o v e r , b e e , a u s et h e r eh a sn o tb e e nag e n u i n ec i v i ls o c i e t yi nt h eh i s t o f yo fa l i n a ,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d 聊吼s t l l t ca n ds o c i e t y 越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a l 霉 c n o n n o l l sd i f f e r e a f r o mt h ew e s t e m , w cm u s tp a y8 t :t c l l t i o nt ot h el a i 勘r ya n dr e a l i t y o fc h j m ,砌m a k ei tp r o p e rs e l e c t i o n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w h e nw cu t h e m 印l t h r o u g ht h ea l y o l i e a t i o no ft h i se o n e , e p tt o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s t u d yo n m 伽叩哟 c h i n ai nt h i s 出幻峨,呐咖c o n c l u d et h a ti th a sa l r e a d yc 咄t ot h er i s eo fc i v i l s o c i e t y t h i si sl i d i a d i s p u t a b l ef a c t s o ,w em u 或f a c el 单t ot h i sr e a l i t ya n di sb a s e do ni t i fw cw a n tt ob u i l d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a n db ys o r t i n go u t1 b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c t w l l h a r m o n i o u ss o e i e c ya n dc i v i ls o e i e t y , it h i n kt h 越t h e r ei sa1 mo ff i tb e t w c a lh 刮t h y c i v i ls o c i e t ya n d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i np u l 飘l i to f v a l u ea n dt h es t a t eo f s o e i e - t y , a n dt h e h e a l t h yc i v i ls o c i e t ys h o u l db e c o l n et l a cs 乜r t i n gp o 砬o f b u i l d i a g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h o w e v e r , d u et ol a i s t o r i e a la n dp r e s e n tv a r i o u si r e a s o l l s t h e r ea 坞m a n yc o n s l z a i l 也i n c o n c e p t 缸da c t i o ne o n t i a u o u s l ya f f e c t i n gt h e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v i ls o c i e t y t h e s em a k ec o l l t c m l x r d l ye o m m u a i t yo f c h i m v e r yi m p e r f e c t ,a n dn o te f f e c t i v e l ym e e t t h en e e d so ft h eb u i l d i n go f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i th a st h eu r g e n tn e e dt os t r i v et o n 出i m p r o v e m e n t sa n db u i l dal l c a l t h yc i v i ls o c i e t y , a n dl a yas o l i ds o c i a l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s u c c e s s f u li m p l e m t a t i o no f t h es t r a t e g yo f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k e 即o r d s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c i 弧is o e i e t y h e a l t h yc o l m m e t t a g w r i t t e nb y 龃z , e w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x ug u a n t i l l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面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雄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盔竺l 坠日 导师签名:日期:御、牛2 多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引言 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的中国政治稳 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充满活力,欣欣向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 国今天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社会通常有四个显著特点:人们格外 关注经济利益,社会骚动不安,犯罪显著上升,官员腐败严重o 同时,2 0 0 3 年我 国人均g d p 已突破1 0 0 0 美元,正在向3 0 0 0 美元的目标努力。从世界各国发展历 程看,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是发展的临界点如 果政策把握得当,正确统筹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就会进入“黄金发展期”;反之, 就会进入。矛盾凸现期”,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口这严重地威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党和政府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 性,在2 0 0 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 0 0 5 年2 月, 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和建设的意义, 拉开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序幕 对于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不能脱 离中国历史和现实,要建立在对国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钱穆曾言:。中国社会发 展,必将在其内在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即是从它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国民 性中,获得一种精神上之支撑与鼓励,领导与推进。而绝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 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哺当下中国的现实是:1 9 7 8 年以来,经济改革的推进以 及随之进行的政治改革,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国 市民社会逐渐兴起。o 尽管其发展的时间很短,还非常不完善。因而,笔者认为, 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只能立足于这个现实,而不能脱离它,必须立基于这个正在 兴起的市民社会现实情境之中。本论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介绍市民 社会理论的发展演变,考察和思考中国当代所发生的历史事实,并通过梳理和谐 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闯应有的关系,从而从理论上探讨首先必须建构一个良性的市 。杨军:政府转型倒计时南风窗2 0 0 5 年1 0 月( 下) 。石运玲、颜廷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延边党忮学报 2 0 0 4 年笫4 期 o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3 9 - 4 0 页 o 食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 年版2 0 0 页 1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引育 民社会,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进而从政策上提出了型构和培育有中 国特色的良性市民社会应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政策措施。 ( 二) 研究的意义 1 现实意义: ( 1 ) 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如学者所说,中国市民社会正 。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o 在 和谐社会构建中,市民社会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日益为学术界所认识。周国文指出, 市民社会在中国现实情境下有其特殊的意义,它的价值功能与内涵指向对于形塑 和谐社会作用重大。2 0 0 5 年9 月。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会上,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市民社会的推动,市民社会特别是民间组 织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许多方面诸如进行社会利益表达和整合、维护社会公正,避 免政府失灵、环保和扶贫开发等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o 因此,一个健全的市 民社会对于和谐社会战略的成功拥有重大的价值 ( 2 ) 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如白洁尔认为:“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 间的辩证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啊维内里指出,在回顾现代化 的根源这一问题上,韦伯认为是新教伦理,而马克思则认为是比新教伦理还要早 几百年的城市。公社”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市民社会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4 具有个人主义伦理观的自主、自治群体的创立,才是出现市民 社会与随之而来的现代化所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即使是在其他方面都非常 有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城市市民文化,现代化也是要失败的。葡萄牙就 是符合马克思观点的一例”o 因此,市民社会对于现代化的顺利推展意义巨大 ( 3 ) 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具有现实的导向意义。众所周知,市民社会即使是 一个健全的市民社会也并不能够完全自足,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需 要政府的外力协助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上社会缺乏自治自主性的国家, 在启动市民社会的建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中有关良性 - - _ _ _ _ -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i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一 禽可平,t 中国公民社会:簌客、分类与制度环境x 中置社会辩学 2 0 0 6 年第l 期。 周国文:r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哲学动态 2 0 0 6 年第3 期 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民同组织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编: 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井出版社2 0 0 6 年版1 0 - 1 4 页 o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上海人民出版牡1 9 9 4 年版,1 0 页 什洛莫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 ,罗荣集主编t 现代化一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上海译文出 版社1 9 9 $ 年版1 i 页 2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引言 市民社会建构方法及思路的探讨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 理论意义: 首先,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本土化有着指导意义市民社会概念及其理论 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其深植于西方社会历史,带有明显的西 方色彩;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和概念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又反映了一定的普世价 值,能够为西方以外的地区所借鉴因此,关键的是如何借鉴本研究对此进行 了一定的探讨,指出市民社会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工具话语,可以为我所用并 提出了市民社会概念及其理论本土化的模式:即不完全适用模式这种模式也为 中国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成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其次,对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傲了基本的理论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 把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有之,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 基本上都只是集中于市民社会特别是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能发挥的功能 和作用,而没有更加深入广泛地探讨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本研 究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和价值分析、出现先后的厘定以及对市民社 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分析,提出了两者之间基本的关系模式良性市民 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术界在 此一方面的理论空白 第三,对在中国社会情境下市民社会的建构理论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 研究在本着中国关照的前提下,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专制历史传统的国 家,市民社会的建构模式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应本着基于中国国情,理 论联系实际地建构中国自己的市民社会模式;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处于一种良性 互动的关系正如郁建兴所说,近年来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过于偏向实证性研究, 而使得规范性研究衰落了。o 因此,这种建构模式是对于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理论规 范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对其进一步完善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 三) 研究的现状和概念的界定 1 研究的现状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自扶上世纪末复兴以来,在全球逐渐形成了一股。复兴市 民社会”的思潮这种理念的再度流行主要是因为形形色色。国家主义”的泛滥。 为此。人们开始诉诸市民社会理念,试图对国家与社会间极度的紧张作出检讨、 o 罄建兴、周俊:中目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 0 嘶年第玉期 3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引言 批判和调整o ,为建构政治民主注入新的活力。短短2 0 余年间,已经结下了丰硕 的成果,给政治学界带来一种新的思维和研究视角,开创了新的政治思维路向, 拓展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总体上呈现如下一些新的趋向o : ( 1 ) 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复兴后, 市民社会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种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国家与社会的。二 分法”;另一是国家经济一社会的。三分法”9 0 年代以来,以三分法为基 础的定义逐渐成为主流,主张将经济领域同市民社会分离,更突出志愿性社团在 市民社会的中心地位晚近的学者如科亨、阿拉托、哈贝马斯等都将市民社会理 解为独立于国家机构和市场结构的公共领域,一些左翼学者还将新社会运动引入, 还有很多人强调市民社会的文化因素 ( 2 ) 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市民社会的作用形成了更全面的认识市民社 会与国家的关系是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r 当代研究者普遍认为,市民社会具有相 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其本质特征。在此前提下,有的学者侧重于强 调两者关系的消极性,即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制约、限制,平衡甚至对抗关 系;另一些学者更多地强调两者关系的积极性,即市民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合 作互补、相互参与,强调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i ( 3 ) 研究方法上,规范性研究有所衰落,实证性研究渐成主流。传统上,规 范性研究在市民社会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也重视规范性研究, 但更多的学者将重心放在实证性研究上,把市民社会概念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分 析性概念来使用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强调以市民社会为中心来研究问题;作为 一种分析性概念,市民社会主要被视为一种社会实体或历史实体,致力于从不同 学科分析其起源、发生发展过程及未来的前景 ( 4 ) 从研究范囝上看,市民社会理论走出泛理论研究的低地,开始对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市民社会、对其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各构成要素进行分门别类的微 观研究,以及对其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民主化的关系等问题的专门研究,大 大地拓宽了研究视域 ( 5 ) 市民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全球市民社会的前景及其 影响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上世纪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在全球复兴。市民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市民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 论文集) 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5 年版3 页 且日云,庞金友: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和特点) 、教学与研究 2 0 0 2 年第l 期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盅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引言 社会理论的研究开始在中国兴起。此一研究经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及中国社 会科学 等刊物的推动而逐渐呈现为一种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思潮o 。其历史背景 在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和理论进行严肃的理性批判和反思,希冀通过对中国市民 社会的建构来重塑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如果以1 9 9 2 年邓 正来和景跃进合著的建构中国市民社会 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滥觞之作,大 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 9 9 2 年起至上世纪末,此阶段的研究伴随着政 治、经济及社会领域的改革而进行,围绕着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市民社会,能否建 构一个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进行了较为广泛的 争鸣。第二阶段从世纪之交开始至今,具有明显的新特征:市民社会继续作为一 种理想范式被讨论和引证,西方左翼的市民社会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学者 尝试着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简单对立寻找建构一种可欲的。社会主义市 民社会”模式;与此同时大量实证研究成果涌现并且形成了重要社会影响,非 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概念超越学术界而为普通群众所接受规范与实证研究的 进步共同证实了早期为邓正来所倡导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说”在中国现代 化进程中的强大解释力,从而使相关讨论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又一特点最后,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市民社会如何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自身 与国家主权间的关系等问题成为新世纪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新亮点o 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一般认为有三种:一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同一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和集权专制国家基本如此;二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相互捧斥、消 极对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即是这样;三是市民社会与国家互相渗透,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在2 0 世纪初开始出现,到2 0 世纪中后期“国家社会化”、。社会 国家化。后越发显现自上世纪年代以来,第三种关系模式的优点日益为学术 界所认识和欣赏,已成为学术界的共举。学者们的研究取向已转为研究怎样去建 立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如甘阳早在1 9 9 1 年就指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 关系“绝非是时下许多人所片面强调的那种简单对立以至对抗的关系”,恰恰相反, 它们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o 。邓正来和景跃进也曾明确主张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说”o 笔者深为赞同这种关系模式,对其优势在中国情境下建构之后的发挥颇为 期待。 o 邓正来t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1 3 0 2 年版,1 1 0 页 o 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甘阳:r 民间社会”概念批判,载张静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勰页 参见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市民杜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 9 9 2 年创刊号 ,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引言 2 概念的界定 所谓。市民社会”,译自英文c i v i ls o c i e t y 其实在汉语学术界,c i v i ls o c i e t y 有三个流行的译名,即“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但它们事实上 并不完全同义,而是分别指明和强调了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现实的。c i v i ls o c i e t y ” 的不同侧面,o 反映了不同使用者的主体性倾向。市民社会”是最为流行的译法, 也是对c i v i ls o c i c t y 的经典译名,来源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中译。民间社会”是 台湾论者的翻译,这是因为台湾论者认为民主政治的实现须依赖社会自下而上的 抗争。他们把。民间社会。视为一种抗争威权。国家”的手段o ;“公民社会”主 要是一些论者翻译东欧市民社会观时的用法这是因为东欧论者对c i v i ls o c i e t y 的 定义。不仅包括了私域,而且包括了公域:不仅包括了不受国家干预的负面自由, 而且包括了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正面自由。在这里笔者主要用“市民社会”一词, 间或也用。公民社会”,这是因为它来自于马克思的经典用名但文中的。市民社 会”概念内涵并非马克思所特指的“资产阶级社会”,而是一个中性的用法,是由 主体独立、有着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组成的社会,没有褒贬之分采用国 家与社会的。二分法”,主要指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不受国家超常干预的社会自 主自治领域,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与权利疆界明显,有联系但更有分殊 ( 四) 研究的方法、创新点及几点说明 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前辈同仁的已有文献和数据,借鉴其中的精华和可适 用之处,来考察和分析现实和历史 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资料的整合比较,达到求真、求实 系统分析法:从整体和宏观上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力争达到全面、客观,肪 止以偏盖全。 2 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良性中国市民社会的 建构联系在一起,首次明确和清楚地界定了和谐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 。良性市民社会”的概念。并从理论和现实上对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作了初 步的探讨。对中国未来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移实践具有一定的廓清和指导作用 o 集治早zr 民问。民间社会和c i v i ls o c l e t y - - - - - o v i ls o c l l r y 概客再检讨,学术观察论坛) h n p j o m c o m c n b b s t i n d e x a s p 。 o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 4 1 - 1 4 2 页 o 参见王绍光t 关于。市民社会“的几点思考 , - - 十世纪1 9 9 1 年总第8 期 6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田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引言 3 几点说明:第一,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始终基本上是把国家和市民社会 都作为整体来加以阐述的而事实上,政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国家与社会都并非 是一个同质的实体,都是一个结构极为复杂的混合体因此,在具体场景中往往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出现所谓的4 整体性同质化”思维倾向。但笔者 认为,尽管市民社会内部结构庞杂,存在着多样的冲突和问题,但这并不能否认 良性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建设性作用而且由于本论文的研究是一种宏观的规范性 研究,也就没有对国家和市民社会内部加以具体的层分在这里笔者主要着眼于 研究其积极的一面,发掘它的正面意义,而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第二,必 须清楚的是,当今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任何理论范式都具有自身的限度,不可能 用于解释一切现象我们必须善于借鉴其它优秀的理论对其加以不断的补充和完 善本研究正是以此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观为基础,兼收相关优秀社 会理论为我所用所形成的由于笔者的研究水平和视野有限,所提出的理论必然 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望前辈同仁多多指教;第三。本研究所构想的只是一种理 想形态,于现实层面一般不存在这种纯粹形式,而往往是其不同的变种因此, 最大程度的逼近这种理想形态才是我们的主要现实目标因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 良性互动关系越完善,整个社会就能发展得越健全、t 越和谐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为当下中国全社会的共举而此一战略要想顺利推进和 取得成功,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 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断重塑,多数学者认为,当今中国正在兴 起一个并不完善但蓬勃发展的市民社会因此。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立足于 对现实社会的考察和研究,必须追问:中国今天有没有出现市民社会? 若有,这 个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如何? 以及怎样改进和完善这一社会状态为和谐社 会建设服务?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来爬疏一下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 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 一) “市民社会”概念的追溯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和涵义丰富的术语,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城邦的政治生活。古希腊罗马学者往往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城市或城邦的生 活状况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 中首先提出了“p o f i f i k ek o i n o n i a ”( p o 蛐c a r ls o c i e t y ) 概念,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具体来说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 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从而奠定了古典市民社会理 论的基础o 。其后,西塞罗于公元一世纪将其转译成拉丁文s o c i e t a sc i v i l i s ,不仅 意指。单一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 这些共同体有自己的法典( 民法) ,有一定程度的礼仪和都市特征( 野蛮人和前城 市文化不属于市民社会) ,市民合作及依据民法生活并受其调整、以及城市生活 和商业艺术的优雅情致”。 自1 4 世纪开始,。市民社会”一词开始在欧洲广泛使用,并被译为今天通用 的c i v i ls o c i e t y 到了近代,。市民社会”在早期自由主义者那里开始与自然状态 相区分,但其含义依旧是指与自然状态相对的政治社会或国家,而不是指与国家 相对的实体社会所以c i v i ls o c i e t y 与t h es t a t e 可以互换使用o 如在1 7 至1 8 世 纪洛克、卢梭、康德等契约论思想家那里,。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乃是同义词,与 此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状态或自然社会。他们所说的自然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 。何增科t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4 年第5 期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1 2 5 - 1 2 6 页 o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勰页 0 和谐社会之基中田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状态,自然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前国家社会,他们认为人类最初曾处于这种状态或 社会之中”1 可见,在中世纪及其以前的市民社会观和洛克、卢梭的思想中,市 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模糊,市民社会亦即政治国家,都是指与自然状态相区 别、相脱离的、与野蛮状态相对的人类自相结合的文明社会状态 黑格尔是提出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第一人。他坚持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 分法,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治性的社会所组成,对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作了学 理上的区分他指出:市民社会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 人的联合”o ,是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组成的整体构成的,处在家庭和政 治国家中间的地带,是同时与自然社会( 家庭) 和政治社会( 政治国家) 相对的 概念。它并不是一个自足的领域,这种不自足性,只有凭靠政治国家才能解决, 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这种市民社会观由于过分强调了国家的伦理完善,具有很大 的缺陷性,被后来的集权统治和法西斯主义者所利用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合理内核,摒弃并纠正了其缺陷,进一 步完善了市民社会理论。和黑格尔一样,他也用b u r g e r l i c h eo e s e l l s c h a f t 来同时表 示“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在他那里,“市民社会”与。国家”才真正 分化为纯粹的社会和国家但他只是截取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内涵,即 将其解释为。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他认为市民社会乃是。私人利益的体系”, 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但与黑格尔不同,认为市民社会 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决定政治国家同时,马克思也对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 保持着明显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市民社会存在着缺陷,并没有实现人的解放所 以他要从改造市民社会入手,来消除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性,从而超越政 治解放而实现人类解放。o 1 9 世纪托克维尔在对美国民主的考察中,独具慧眼地对美国独立的社团组织 予以特别的关注,认为它是社会的“独立之眼”,是美国民主的自由学校,也是其 得以健康运作的动力之源,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维持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由志愿 性社团组成的活跃的、警觉的、强有力的市民社会对于遏制多数暴政、保障少数 者利益以及市民社会的自主自治是必不可少的。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并根据当代新情况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发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o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1 9 6 1 年版,1 7 4 页 o 丛日云、庞金友: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和特点) o 丛日云,庞金友。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 和特点 。 9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展。一些学者提出用“三分法”来代替传统的“二分法”所谓。二分法”即国家 与社会二分法,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 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所谓“三分法”即国家、经济领域、市民社会三分法,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及其相关的价值 或原则,突出志愿性社团等市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倾向于把市民社会看作是 自治社团,或由自治社团所进行的社会运动。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 分离出去,认为其主要应该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同时强调它的社会整合功能 和文化传播与再生产功能。认为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种种问题的希望在于市民 社会的重建。上述观点代表着当代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反映了2 0 世纪 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这种新发展作出重要 贡献的主要有葛兰西、哈贝马斯以及柯亨和阿拉托等人o 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影响, 一些学者提出了以跨国非政府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市民社会观。 综观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三次大的分离:( i ) 市民社会同野 蛮社会的分离,以商业化、政治化的城市的出现为标志,完成于希腊罗马时代;( 2 ) 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以代议制政治的形成为标志,完成于1 7 、1 8 世纪; ( 3 ) 市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当代西方社会正试图完成这一过程盘这说明 了。市民社会”的内涵在历史上各个阶段指向的差异性,也说明了其在不断地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体系极富开放性、内涵极富衍变性。 ( 二) 市民社会的一般理论 市民社会理论历史悠久然而,“尽管市民社会话语不断扩散,市民社会 概念本身亦不断增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展出一系统的市民社会理论”因此, 为下文研究方便,这里先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一个学理上的检视 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其市民社会观的他认为:市民社会就是在 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它包括各 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 往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 m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o 周国文;r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o 转引自邓正来t 国家与市民社会 导论5 页 1 0 和谐杜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他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它是全部历史真正的发源地和舞台陀是一个特殊性 与普遍性相分裂的私人活动领域,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一切领域其 特征是特殊性、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它从政治中获得解放,社会成员沦为了利 己的孤立的人,他们把别人看作工具,也把自己降为工具,入的世界就像原子一 样完全消融在相互对立的个人世界中。o 显然,马克思并不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完 满的状态。相反,他对其是批判的他认为市民社会中的人虽然从政治领域中获 得了政治解放,但这个解放是狭隘的不完整的因为在市民社会中人仍然是利已 的、孤立的和作为工具的人所以他要从改造市民社会入手,实现人类解放。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出现了利益分化和阶级后,才与政治国家一同诞生,并随着阶级和阶级社会的消 失,两者也将一道消失虽然在逻辑上两者产生后就是分离的。但在历史上,两 者却并不是始终分离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大体上两者是复合同一的只是到 了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两者在现实中才真正分离与分 立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私人的物质生产、交换与消费活动摆脱政府的干预成 为非政治的自由的纯经济活动这种市场经济内在扩张要求与封建政治国家相抵 触,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来达成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政治革命,把市民社会从 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从而使政治国家和市民 社会的分离在1 8 世纪变成了现实。马克思指出,这种分离表现出了现代国家与社 会间真正的相互关系,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导致了整个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 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近代代议民主政制的产生,使代议制民主制获得了坚实的 基础。1 ) 它使等级制转变为代表制;2 ) 它导致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离的 产生:3 ) 它确立了人权和公民权的原则田 在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史上,马克思对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认识作出 了历史性的复原与发展,恢复了被黑格尔扭曲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真实历 史逻辑,并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和扬弃同时,马克思创造性地 认识到市民社会的历史性,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市民社会理论,奠定了他在市民 社会理论史上的突出地位他的市民社会观为我们今天认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 供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o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4 0 - 4 1 页 郁建辩:马克思的市民杜会概念 ,杜会学研究 2 0 0 2 年第1 期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4 4 1 页 o 参见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3 年第4 期 1 1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概述 2 西方市民社会理论 ( 1 )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而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在建立政治社会或国家之前处在自然状态之中,自然状态“是一种 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也是一种平等状态,。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 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晦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生命、自由和财产三大 权利。其中财产权最为根本虽然这种自然状态很完美,但由于人们私欲的冲突, 人们的权利“是很不稳定的,有不断受别人侵犯的威胁”o 因此,自然状态是有 缺陷的:它缺少作为判断是非的法律、公正的法律裁判者以及保障法律实施的强 制性权力为避免这种缺陷,人们自愿结合、订立契约,共同同意放弃一部分权 利而结成政治社会或市民社会,达到保障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的目的。 可见,洛克是在古典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市民社会亦即政治社会,国家 与社会的分离表现为政治社会与自然状态的分离。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而存在, 具有独立于国家的生命或身份。在政治社会出现之前,人类就根据自然法结成了 一个共同体,政治社会首先源于一个把个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救出来的契约政府 与社会实际上是一种信托关系,国家只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为达致某种目的而订 立契约的结果,是社会的一个工具,其目的不是要代替自然状态,而是将自然状 态所隐含的自由和平等予以具体的实现。如果国家违背契约,侵犯了人民利益, 那么人民就可以依据自然权利推翻其统治因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对国家享 有最高裁判权。虽然在洛克那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观念并未产生,然而“没 有洛克,现代市民社会观念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国他的思想为后来市民社会与政 治国家的分野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 2 ) 托克维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托克维尔是站在防止现代民主制度产生国家权力专制、多数暴政的异化角度 来阐述他的市民社会理论的。他最早注意到那种以普遍利益为藉口的大众选举性 国家蕴含着导致新型国家专制主义的危险性。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办法:一 是国家制度上的权力分立制衡,建立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一是以社会力量制约 权力通过以多元社团为中心的市民社会来防止权力专断、。多数的暴政”而一 。洛克:政府论 ( 下) ,商务印带馆1 9 8 2 年版,3 页 o 洛克:政府论( 下) ,7 7 页 o 亚当塞利格曼:近代市民社会概念的缘起 ,邓正来,田家与市民社会,锣页 1 2 和谐社会之基一中国良性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 一,市民杜会理论的概述 个强大的独立于国家、具有一定自主自治的多元社会能够对国家产生“社会制衡” 作用,才是解决。多数的暴政”、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最后也是最强大的一道屏障 在这个多元社会中,独立的报刊、政治结社、乡镇自治组织、宗教、法学家精神 都能对国家权力产生牵制和监督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抵御国家专制的产生在这 里,一方面人们相互协作,组成各种社会团体。以抗衡国家对社会的侵犯;另一 方面,人们参与组织活动,参与社会管理,又滋生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托克维尔特别强调民情和自治社团的巨大作用。他认为民情对于维护美国民主制 度的作用比任何其它因素都大。并认为自治社团是抵御国家专制的重要屏障,它 使人们具有了自治的体验并形成了自治的习惯,为利益的积极表达提供了条件和 渠道在自治社团中,他尤其看好政治结社,认为在他那个时代,。结社自由已成 为反对多数专制的一项必要保障”o 当然,托克维尔承认,“社会制衡国家”并非 表明社会时时要站在国家的对立面,而是要反对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过度问题他 的市民社会观并不捧斥国家权威,相反,国家权威是市民社会自身生存和协作的 必要条件惟此,市民社会才不会变成一个各种团体相互倾轧的“帮派社会” ( 3 )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黑格尔是从伦理发展的逻辑考察出发、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市民社会观的 他把市民社会界定为:“是各个成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