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h 7 l j ( 、 、 、)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l i ”i sa ni m p o r t a n ts i g n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w o r di n c h i n e s e ,“l i ”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 , 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s e l e c t ss e v e ns e m e m eo f ”l i ”w h i c hi sa t t e n d e db ys a m es e m a n t i c 【+ r e s p e c t f u l 】嬲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e x p l o r i n g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s e m e ma n dt h ec h a n g eo fm e a n i n gf r o mt h ec o g n i t i v em o d e la n dt h ew a y o ft h i n k i n go f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t h e r ea r em a n yc h i n e s ew o r d sw h i c hi n c l u d e ”l i ”( s u c h 嬲”l i - - 一”a n d ”l i ”1 , ”l i i i nt h e s ew o r d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b e l o n g t od i f i e r e n ts e m e m w ec a nd e e p e no u r c o n c e p t c o g n i t i o no f ”l i ”f r o ma n a l y z i n gt h e s e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t h ed i f f e r e n ts e m a n t i co f “l i “ f o c u si n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sa n d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 : ”s a c r i f i c ef a i r y ”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a l ”r i t e sa n dp r o p r i e t y ”t ot h em o d e ms o c i a l ”e t i q u e t t ea n dp o l i t e ”h o n o r ”a st h eg e n e t i c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o ft h e s e ”l i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s e m a n t i cc h a n g ep r o c e s so f ”l i c h i n e s eh o n o r ”l i ”i s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a t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h o n o r l i ”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h o n o r ”l i ”i s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b a s i so ft h a tc h i n e s eh o n o r ”l i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0 ft h a tc :h i n e s eh o n o r ”l i ”i si ne s s e n c eak i n do fr h e t o r i ci nt h ew h o l e s o c i e t y , i t si n t e n t i o ni st op r o m o t e ”l i ”i nt h es o c i e t y , t h er h e t o r i c d r i v e r sc a nb e e x p l a i n e df r o mc u l t u r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a s p e c t s ,r h e t o r i c a ls t r a t e g i e sa c c o r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 s p e a k e r sa n dc o n t e n ta n d0 b j e c to fs p e e c hs h o w s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k e y w o r d s l iw o r d si n c l u d e ”l i ”s e m a n t i ca n a l y s i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r h e t o r i c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礼”的七个义位和各自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分别属于 不同语义场的“礼 参构词语的语义类型分析,“礼 在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化语义 变迁,以及有关汉语尊“礼”现象的修辞阐释。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对已有“礼”的研究成果按照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总体的研究状况作简要概括,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可供本文研究的新角度, 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 第一章) 根据“礼 在部分义位上的共有义素【+ 恭敬】,提取“礼 的7 个义位。首先确定“礼”的本义,然后以汉民族的认知角度和思维方式作为参 照,梳理“礼”众多义位的发展脉络,形成一个有机的语义系统。每个义位所参构 生成的词语出现的社会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有助于对“礼 的语义进行深入分析,通 过对这些“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从而得出每个义位的语义特征。 第三部分( 第二章) 分析“礼参构词语的语义类型,这些词语分别属于不同 语义场,包括言语语义场、行为语义场和名物语义场等,不同语义类型词语中的“礼 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第四部分( 第三章) 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礼的文化语义变迁。“礼” 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其所指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礼 的文化语义大致 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分别为第一阶段( 远古) 表示祭祀活动,第二阶段( 奴隶、 封建社会) 表示社会的行为规范,第三阶段( 现代) 表示现代社会礼仪文化。 第五部分( 第四章) 是对汉语尊“礼”现象的修辞阐释。“礼 在中国古代既是 文化符号刃i 是政治符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由“礼”参构的词语、相关话语和文 化、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礼”在社会上的兴盛也造成了汉语尊“礼”的现象,汉 语尊“礼 的传统有其内在的修辞动因,分别也要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于古人如何建构有关“礼”的修辞话语,以及使用怎样的修辞策略则以论语 和左传两部儒家经典为例进行分析。 第六部分( 第五章) 交代本文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 v 0 ,ll,j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现有研究成果概述1 - 第二节本文的选题意义4 第一章“礼”和“礼 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7 第一节礼l 和“礼”词语9 第二节礼2 和“礼”词语- 1 0 - 第三节礼3 和“礼”词语- 1 1 - 第四节礼4 和“礼( 礼) 词语一1 3 - 第五节礼s 和“礼 词语一1 4 一 第六节礼6 和“礼 词语- 1 6 一 第七节礼7 和“礼”词语- 1 7 - 第八节小结- 1 8 第二章礼”参构词语的语义类型“1 9 - 第一节言语之“礼 1 9 - 第二节行为之“礼”2 0 - 第三节名物之“礼 。- 2 4 - 第四节小结。一2 5 - 第三章“礼,的文化语义变迁- 2 7 - 第一节“礼 的远古所指:祭神- 2 8 - v l i j v j v 要吨摘 撤 吲史 文埘文录 中舭中目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礼 的传统所指:社会的行为规范2 9 第三节“礼”的现代所指:社会的交际文化3 2 第四节小结3 3 第四章尊“礼,的修辞阐释3 5 第一节尊“礼”的修辞动因:文化和政治3 5 第二节尊“礼”的修辞策略:试析论语和左传4 0 第三节小结4 7 第五章结论4 9 第一节本文主要观点一4 9 - 第二节本文不足之处- 5 0 一 附录l :文中语料出处- 5 1 一 附录2 :1 9 9 0 年以来国内有关“礼的主要论著目录- 5 3 - 参考文献- 5 7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6 1 - 至定谢。- 6 3 一 个人简历- 6 5 - v i i i 绪论 绪论 第一节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礼”的研究,西周以来的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 就将如何完善礼制,利用礼制作为重大的社会课题。到了西汉中期,中国古代礼学 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就其内容看,礼学和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化 等学术关系密切且各自相对独立。古代的经典著作如“三礼”( 周礼、礼记、仪 礼) 本身就是前人研究“礼”的成果,后来也成为礼学研究的对象。 以“礼 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按其研究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与“礼 相关的文化( 政治) 研究 柳肃礼的精神:礼乐文化与中国政治( 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0 ) 分析阐释了 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政治的影响。 包和平,黄士吉礼中华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 0 0 6 第9 期) 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来证明礼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首要标志。 丁鼎“礼 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 齐鲁学刊2 0 0 7 第4 期) 认为中国的传统 文化之所以是一种礼的“范式 是因为礼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和传统文化的 核心,而且从最初的周公制礼到清王朝的覆灭,礼自始至终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所追 求的社会秩序和人们所尊崇的价值观。 2 “礼 与宗教的研究 林富士礼俗与宗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 0 0 5 ) 将我国传统礼俗作为中 国宗教史的一个研究方向。 赵晓斌,束景南汉魏六朝礼与佛教的中国化( 江南大学学报2 0 0 6 第8 期) 认为佛教所经历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一系列的礼制化过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与中国传统的礼法社会产生了碰撞和融合。佛教的倡导者为了体现出对“礼”的依 附和调和,采取了援礼入佛,不惜改变原始教义来弥合佛教和中国传统礼教的差异。 3 对经典或前人思想中“礼”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正伦对孔子“克己复礼 的再认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第2 期) 认 为从“西周封建论 来看,“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正确 思想,有其积极的意义。 勾承益先秦礼学( 巴蜀书社2 0 0 2 ) 将先秦典籍中的礼学内容提取出并进行 研究,进而总结我国先秦时代已取得的礼学成就。 杨峰 中所见的礼初探(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第3 期) 从左传 的记载中分析春秋时期的礼,认为这一时期礼的发展与破坏并存,对礼的破坏正是 促进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吴静二程礼论与社会整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 0 0 4 第2 期) 认为礼是社会 秩序的综合,为了维护封建秩序,二程从宇宙本体论出发再造礼论,并且在社会整 合、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过程中所作出了不懈努力。 金前文上博简 所见“礼 的内涵解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第1 期) 认为孔子诗论中的礼分别被赋予“礼仪”、“礼制”、“? l n 思想”、“礼治” 等内涵,并通过用礼论诗来表达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 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5 ) 从思想史角度出发探讨 儒家礼学。 杨茂义 之礼与孔子之礼(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 0 0 7 第l o 期) 认 为左传之礼更多延续周礼的精神,而孔子之礼在继承周礼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 新,认识二者的差别有助于重新认识二者之间的争议问题。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苟子人学:以“知通统类”为核心( 齐鲁书社2 0 0 7 ) 从礼学的视角出发对荀子人学思想作系统和动态的分析。 4 “礼 和现实关系的研究 杨向奎论“礼尚往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 9 9 9 第l 期) 认为中 国传统的“礼尚往来”对现代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公平合理 原则有着深远 的影响。 周淑舫礼能修身礼能治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2 第2 期) 认为在等 级社会中,礼作为人们的规范准则,既能修身也能治国。 丁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0 6 ( 6 ) l3 3 4 0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版) 【礼】祭神。礼节仪式。以礼相待,礼貌。礼物。( 古汉语常用字字 典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4 版) 【礼】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表示尊 敬的言语或动作。礼物。以礼相待。姓。(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商务印 书馆2 0 0 5 年) 参照以上辞书中“礼”条的义项分类情况,从“礼”众多义项中提取出其中包 含着公共义素 + 恭敬】的7 个义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可以用 下图表示: j 礼2 膜拜_ 礼3 以礼相待 礼l 祭( 神) j 礼4 仪式_ 礼5 行为规范_ 礼6 以礼的方式 礼7 表敬的物品 从上图可以看出,礼i ( 祭) 引申出礼2 ( 膜拜) ,再由礼2 引申出礼3 ( 以礼相 待) ,“礼”由本义辐射出第1 条义位链。礼i 直接引申出礼4 ( 仪式) ,再由礼4 依 次引申出礼5 ( 行为规范) 和礼6 ( 以礼的方式) ,“礼”由本义辐射出第2 条义位链。 礼7 ( 表敬的物品) 由本义直接引申而未能再引申,“礼”的这7 个义位之间呈现出 三辐射,两连锁的综合引申方式。 “语义系统本应当反映的是人类认知系统在语言中的表现,利用义项研究义位 进而试图研究整个语义系统似乎难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义位的描写、分析、归 纳不可能只是利用词典学的义项分类就可以完成的。没有以人类的认知角度和民族 的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参数,这样的义位研究必然是不完整的,语义系统也是残缺 不全的。 f l 】我们应该把“礼的众多义位作为一个有机的语义系统,从汉民族的认 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寻找“礼 各义位之间的深层联系并结合对“礼”参构词语的 语义分析,对“礼”的义位以及语义系统进行研究。 i l l 林新年谈汉语的义素和义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 0 0 3 ( 3 ) :5 9 - 6 4 第一章“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礼l 和“礼”词语 “礼”的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字,由祭祀的器皿和两串玉组成。玉曾作为货 币和贵重的装饰物,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礼 表示把贵重的东西作礼物送给神, 以祈求神降下福祉。“祭 和“礼 都表示祭祀,从字形上看,“祭”是用肉作为礼 物献给神灵,“礼 是用玉作为礼物献给神灵,相对于“祭”在祭祀中用的肉,“礼 更能表现祭祀的隆重和高规格。 “礼 的本义是“祭( 神) ,班固东都赋:“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祗, 怀百灵。 【1 】扬雄甘泉赋:“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祗之堂。【2 】“神 指天神,“祗 指地神,“神祗”泛指神,“礼神祗 和“礼神 都表示祭神。杜甫往在:“前春 礼郊庙,祀事亲圣躬。 1 3 】“郊 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庙 是祭祖先的宗庙, “礼郊庙”指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神。 “礼作为语素参构生成“礼 词语时,在不同词语中表现为不同的义位变 体。“礼庠”指在庠序行祭祀之礼。新语资质:“上备大牢,春秋礼庠。 【4 】“礼 器即祭器。史记孔子世家:“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5 j “礼玉是古 代祭神的玉器,也称“六器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 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 玄璜礼北方。”f 6 】礼生 是司礼之人,祭祀时在旁提唱起、跪、叩首之仪。梁书刘 毂传:“( 刘彀) 自国子礼生射策高第,为宁海令。”【7 】明清时知县衙门办理祭祀考 试等事务的下属机关叫“礼房 。“礼库 的“礼”是本义“祭祀,“庠”是名词作 状语,表示“在庠序中 。“礼器 和“礼玉”中的“礼 表示“祭祀中所用的( 器 物) ”,“礼生”的“礼”表示“祭祀中相关的( 人) ,“礼房 的“礼”表示“与祭 祀相关的( 官府部门) ”。这些“礼参构词语除了“礼神”、“礼庠”中的“礼 表 示“祭祀”的行为外,其他词语中的“礼 只表示与“祭祀”相关的人或物。“礼器 、 川萧统编,李普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3 3 1 司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1 1 4 【3 j 杜甫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6 :9 1 i 1 陆贸著,王利器撰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1 0 2 s l 司马迁撰史记北京l 中华书局,1 9 9 9 :1 5 3 7 【6 l 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2 8 1 1 7 】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4 0 7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礼玉、“礼生 都是祭祀中需要的器物或相关人等,是祭祀的组成部分,“礼房” 作为旧时衙门的下属职能部门,所办理的事务中包括祭祀。 “先秦时代的祭祀活动极为频繁,除了常规的祭祀天地:社稷祖先;日月星辰、 四时四方、名山大j i l 、五祀百神外,每逢有重大的庆典或行动也都要举行祭 祀当然,祭祀之礼并不是可以随意施行,它有一套严格的制度。”【l 】古代的祭祀 活动有非常繁复的程式,如上文提到祭祀四方分别用不同的礼玉以及祭祀时所用的 “三牺”、“五牲”和“六器”,如此细化的祭祀程式和牺牲、礼器的数量都反映出了 人们对祭祀的重视以及在祭祀中所表现出的恭敬和谦卑态度。 综上所述,礼i 的语义特征:【+ 恭敬 【+ 谦卑】【+ 对神灵】 第二节礼。和“礼”词语 上节谈到“礼”的本义是“祭祀( 神灵) ”,而膜拜和行礼又是祭祀仪式的一部 分,“礼”由此引申出“膜拜和行礼”的动词义位。仪礼觐礼:“天子乘龙,载 大旆,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f - j # b ,礼月 与四渎于北门外,礼t 1 1 ) l l 丘陵于西门外。”1 2 1 杨天宇先生认为:“前日拜,后日礼, 乃互文。”【3 】由此可见,这里的“拜”和“礼 都有动词祭拜和行礼的意思。礼日、 礼月、礼山川丘陵中的“礼”都作行礼讲,它们简化了祭祀活动繁复的形式,但行 礼时恭敬和谦卑的态度尤在。朱彝尊谒大禹陵诗:“茫茫怀旧迹,素素礼荒祠。” 1 4 l 诗中记述了诗人重游旧日遗迹,礼拜荒废的祠堂,“礼 和“怀”前后对应,都作 动词。 道教称礼拜北斗星君为“礼斗 。袁枚新齐谐蒋太史:“王日:! 勿怖,惟 礼斗诵大悲咒可以禳之。”1 5 】帝京岁时纪胜九皇会:“九月各道院立坛礼 斗,名日九阜会。 【6 】日月山川、北斗星等虽是自然之物,但被人们赋予了神性,被 人们作为祭祀的对象。 l i l 刘清河李锐先秦礼乐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4 5 田杨天宇撰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4 6 5 1 】l 杨天宇撰仪礼译j 丰,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4 6 8 州叶元章钟夏选注朱彝尊选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5 5 1 5 1 袁枚新齐谐续新齐谐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2 0 5 蜘l 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6 1 :2 8 第一章 “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_ 。_ - 。- - _ _ - _ _ i _ l _ - _ - - _ _ - l _ - 一i - _ - - _ i - _ _ - i - l - - _ _ - l _ i _ - 1 _ - 1 _ _ i -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1 1 1 一曲凌波去,红莲礼白莲 秋浦歌其十七 饮席赠歌者 李白秋浦歌中描写了诗人与山僧告别之后,向白云行礼。苏曼殊饮席赠 歌者中诗句运用了拟人的辞格,凌波过去,红莲弯了下去,就像是向白莲施礼, 描写形象而儒雅,一种美感油然而生。“礼 引申出“膜拜,行礼”的义位,其语用 环境已不只是祭祀场合,语义对象也不只是神灵,“膜拜,行礼”的义位通常出现在 人们对事物饱含敬意而行礼的语境中。 综上所述,礼2 的语义特征:【+ 恭敬】 + 谦卑】【+ 对物】 第三节礼。和“礼 词语 “礼”由“膜拜,行礼”又引申出“以礼相待 的义位,表示动作主体对客体 的敬意,亦可理解为“敬重”。吕氏春秋察贤:“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 礼段干木。 1 3 1 王安石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虞翻礼丁览,韩愈俟赵德。”【4 】司 马光资治通鉴:“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5 】苏淘六 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 】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7 】 礼宾矜穷,礼之宗也n ) 国语晋语四 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礼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 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 l i l 李亡j t 李亡j 伞集 :海:上海古籍f 版社,1 9 9 6 :6 9 i l l 柳子亚编苏曼殊伞集( 一)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 0 0 7 ;2 4 吲f = j 彳i 书n 氏备秋i :海:上海古籍f l i 版社。1 9 8 9 :1 9 1 。 1 4 1 二i i 安石王安右全集i - _ 海l 上海古籍f j 版社,1 9 9 9 :3 6 1 i s ) 司马光编擐。资治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5 7 4 1 6 韩兆琦等编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8 7 t1 8 0 1 1 l 王文锦译解札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2 0 5 i l l 徐元浩撰图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3 2 8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n 1 国语周语中 对宾客以礼相待,怜悯穷困的人,是礼的主旨。“礼宾”是敬重的对待宾客,以 表示敬意。“礼新”和其句中所列举词语同属于动宾式的结构类型,意为敬重的对待 新来者。包含“礼 的成语如“礼士亲贤 、“礼贤下士”、“礼贤远佞 、“礼贤接 士”,其中动宾结构的“礼士”和“礼贤 都是礼待有识之士或贤能之人。 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 里,未尝满岁,辄复升进。n 1 后汉书胡广传 王下厅事迎之,止其拜伏,分阶而上,留之宾馆,甚见礼重3 1 北齐书冯伟传 “礼任”和“礼重”两个词属于并列式结构类型,分别意为礼遇信任、礼敬尊 重。 在前两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礼”作“祭祀”讲时其对象是神灵,而作“膜拜、 行礼 讲时其对象皆为神圣的事物,如日月等,也泛用于一般事物。由“膜拜、行 礼”的义位引申出对人的“以礼相待”,“礼 作为“膜拜和行礼”的语义对象完成 了从“神”到“人”的转化。正是这一个关键义位的出现,激活了“礼 义位引申 的更大空间。 “礼 的语义发展和先民的精神发展是一致的。作“祭祀讲的“礼 是表示 人神沟通的一个符号,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神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虽仍被关注, 但是出现了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问题的新思考。于是,“礼”语义中的神性味道随之 淡化,人和人的关系成为后世“礼”中的表达重点。上文引例中“礼 的对象多为 贤者、奇才、士大夫等。“礼 的神性光环褪掉了,但是“礼 中【+ 恭敬】这一重要 的义素被保留。交际之礼中“自卑而尊人 的原则也沿袭了祭祀之礼中的“谦卑”。 “礼”的宾语从本义“祭祀”对象的神,发展为自然之物和人,语义的演变经历了 一系列世俗化过程。 。 i l l 徐元浩撰国语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4 8 1 2 1 范晔撰后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0 1 9 1 3 1 李西药撰北齐书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4 0 5 第一章 “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综上所述,礼3 的语义特征:【+ 恭敬】【+ 谦卑】【+ 对人】 第四节礼。和礼( 礼) 词语 尚书说命中:“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1 1 这里的“礼, 和前文所分析的本义有关系,指祭神的仪式,古代祭神仪式最为隆重,由此引申出 “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的名词义位。如: 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死,请以 彭生除之n 1 管子大匡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 1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申引申 参构 礼1 : 礼4 a 礼4 b , 礼( 礼) 祭( 神) 祭神的仪式表示敬意和表示隆重的仪式仪式或与之相关事物 如上图所示,“礼”由“祭( 神) 引申为“祭神的仪式,后泛指“表示敬意和 表示隆重的仪式”。随着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出现了表示仪式或与之相关事物之 “礼”参构的“礼( 礼) 词语。 古代的仪式被分为五种: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具体分为九种:冠 礼、昏礼、朝礼、聘礼、丧礼、祭礼、宾主礼、乡饮酒礼、军旅礼。札记昏义: “夫礼始于冠,本子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4 l 在中国古代,人一生当中的“礼”开始于冠礼,昏礼是根本,丧礼和祭礼最隆重, 川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4 :1 7 3 f 2 j 黎翔风撰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3 3 7 p l 司马辽撰t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9 0 6 【j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北京t 中华书局。2 0 01 :9 1 5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朝礼、聘礼最尊贵,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最和谐,这些就是仪式之“礼”的主要内容。 由礼4 b 参构的“礼”词语如“即位礼 ,“典礼”: 礼官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 ( ( 明史世宗本纪 二月,文华殿成,举行典礼。n 1 清史稿礼志八 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常用的“礼 参构词语如“礼堂”、“礼花”、“礼炮”、“礼 服”、“礼帽”等。这些词语都出现在庆典或隆重的场合和语境中。“礼堂”古代是习 礼的讲堂或孝章和守丧之堂,现代表示举行典礼或集会的厅堂。“礼服”和“礼帽” 根据仪式场合的性质而穿戴,或表示肃穆,或表示喜庆。仪式中的等级之差和尊卑 之别继承了祭神仪式中人和神之间以及祭祀人之间的等级和尊卑,仪式的等级性也 成为仪式之“礼”的语义特征。 综上所述,礼4 的语义特征:【+ 恭敬】【+ 隆重】【+ 等级】 + 肃穆】【+ 喜庆】 第五节礼。和“礼”词语 “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程序和形式,这些程序和形式对人的行为起规约作用, 其中包含着等级的差别。“礼”表示“仪式”义位中的主要义素 + 恭敬】【+ 等级】衍生 出新的义位“规约人们行为的规范”。 孔子主张用“礼”来教化人民,因为“礼”可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 明是非 【3 】( 礼记曲礼上) ,使人们“进退有度,尊卑有分 4 1 ( 汉书公孙 弘传) “礼”可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教育人民,施行礼制有利于后世。左传隐 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f 5 1 在古代表示社会行为 规范的“礼”使用频率最高,由此义位参构生成的“礼 词语数量最多。 in l 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4 5 嘲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2 6 4 7 例- e 文锦译解礼记译解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9 【4 l 班同撰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9 8 7 【习李梦生撰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4 3 -it0,ii 第一章“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礼数 指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韩愈桃源图:“争持酒食来相 馈,礼数不同樽俎异。”【1 l 苏轼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江山养豪俊,礼 数困英雄。”【2 1 也指官阶品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 异数,不以礼假人。”【3 】后来也指礼节。杜甫哭韦大夫之晋:“丈人叨礼数,文律 早周旋。”1 4 】 “礼节指礼仪规矩。礼记儒行:“礼节者,仁之貌也。”f s l “礼 有恭敬 和庄重的内涵,所以“礼节”表示恭敬的言语或行为。“礼 在古代作为一个单音节 词,其词义包括“礼节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6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7 1 但古人有时为了照顾诗歌或文章的节奏和形式美感,用双音节词“礼节 来代替 “礼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n 1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 管子牧民 “礼作为“行为规范 ,这个义位参构生成的“礼词语多与制度和规则有 关,如:“礼制”、“礼度 、“礼法 、“礼则 、“礼章、“礼宪”等。除了作为制度法 令的“礼 词语,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也成为了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体现在“礼 俗”、“礼仪”、“礼义”、“礼谊、“礼教等词语。从归属上述两种语义场的“礼” 参构词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礼 一方面是强制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另一方 面是教化人民的“俗 。 综上所述,礼5 的语义特征:【+ 全民】【+ 等级】【+ 恭敬】【+ 谦卑】【+ 行为】【+ 言语】 【1 1 韩愈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 9 9 1 t4 9 f 2 l 苏轼甚;傅成。穆俦标点。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0 6 0 1 3 1 莒 直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4 5 7 h 颜之推著,土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 ( 增补本)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1 3 0 i s l 范哗撰后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2 1 0 8 州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 ( 增补本)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1 9 8 e 7 】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2 6 7 嘲房玄龄等撰晋书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1 5 7 0 1 l j 第一章 “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崔大夫书:“复自开幕府以来,辟取当时之名士,礼接待遇,各尽其意自以满 足。,i l 】以上“礼遇”、“礼待 和“礼接 都表现出了行为主体对客体的恭敬之情。 由礼6 参构生成的“礼词语都是以符合礼仪、礼制的方式加之崇敬的心情 对待人或事物,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其行为主体首先要具有对受事对象尊重和崇敬 的思想,继而体现在行为或语言上。 综上所述,礼6 的语义特征:【+ 恭敬】【+ 谦卑】【+ 行为】【+ 言语】 第七节礼,和“礼”词语 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已经分析了“礼 的字形,从原始字形看,其象祭祀所用 器皿之形。“礼 作为名物词的词义演变大致如下图: 词义扩大 礼7 a -礼7 b 参构 - 礼 敬神的物 表敬的物 表敬的物 礼7 a 是祭祀所用的器皿或贡品,为敬神之物,它是人对神灵表达敬意的物质载 体,也是人和神之间交流的物质媒介。“礼 原指敬神的物,后词义扩大为表示一切 表敬的物,人与人之间为了表敬的物也称之为“礼 ,因此礼7 b 泛指人们相互表达 敬意的物。后来的“礼”词语则由礼7 b 参构生成。 表敬之物的“礼”,如礼记表记:“子日: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 欲民之毋相亵也。【2 】晋书陆纳传:“时王坦之、刁彝在座,及受礼,唯酒一 斗,鹿肉一样,坐客愕然。”【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